《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2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第一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小村小学 吴菁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能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进行运用。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言蕴含的道理。难点:了解词义、弄懂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表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主题(1分钟)

师:亲爱的同学们,寓言是我们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花。在生动短小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它们吗?

生:《买椟还珠》、《南辕北辙》、《叶公好龙》、《学奕》、《刻舟求剑》„„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从中也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我想问问大家:这些故事蕴含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猜猜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和什么有关系? 生:冲突 师:是的,我们本课两篇小寓言都是和冲突有关系。人们常常在说“冲突”这个词的时候,往往都会带上“矛盾”二字,那就先请我们的同学走进课本《矛与盾》,看看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二、走进文本,知文意(2分钟)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了解故事内容;和同桌交流,把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她理解的《矛与盾》的故事?

生1:《矛与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集市上卖矛又卖盾,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结果遭到嘲讽的故事。

师:我发现你表述的很完整,这说明你读书时很仔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从课文配的插图上看有很多人,我觉得集市上人很多,不一定都是嘲讽卖矛与盾的人,可能还有不知道,很好奇的人。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所说的吗? 生(齐):同意!

师:我发现你补充的很有道理,结合插图联想,还有自己的思考,你真棒!(设计意图:预习课文时已将课文内的字词读音问题解决,再次读文了解文意,旨在让学生组织语言说出故事内容。)

三、古今对读,晓文意(2分钟)

师:同学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梗概,还能从中有所思考,我觉得你们的学习方法值得我点个大大的赞。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领略古人的言简意赅,诙谐有趣。我读古文,一句一停,同学们读现代文,一句一停。师:《矛与盾》《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生: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师: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生: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师: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生: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师: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生: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师:其人弗能应也。

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师:听了同学们的现代文,我发现古文虽短,但含义深刻。现在,我们角色互换,同学们来读古文,注意朗读时语气与停顿,我来读现代文,感受意思的明了。生:《矛与盾》《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师: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生: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其人弗能应也。师: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设计意图:

1、古文和现代译文都在课本中出现,通过“古今对比读”让学生直接明了知晓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思。

2、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在自己朗读的时候能有所展示和模仿)

四、古今对译,解字词。(2分钟)

师:我们通过古文、现代文的对比读了解了寓言的意思,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掌握小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同学们都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师:楚国有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卖”在古文里对应的是哪个字? 生1:鬻

师:楚人夸赞自己的盾,夸赞对应的是古文中哪个字? 生2:誉

师:看来,我出的题难不住大家。那我这回一定要出难一点儿的。请同学仔细听:“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吾”什么意思?“坚”什么意思?“莫能”是什么意思?“陷”是什么意思?

生3:“吾”是我的;“坚”是坚固;“莫能”是不能;“陷”是穿透、刺透的意思。师:我发现你真的很用心,用心读书,用心对照,用心解释。你把我这道难题用心突破了。我想除了这位同学,还有很多同学很用心,那我就再出一道更难得题,看哪位同学敢于挑战?

师:在“于物无不陷也。”中,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句型? 生4:老师,是不是双重否定句? 师:你怎么发现的? 生4:“无”和“不”都表示的是没有,都是否定词,那这句会不会是双重否定句?

师:你说的没错,它就是双重否定句。可见双重否定句不是我们现代文中才有的,从古自今它都存在。我发现你不但有观察,还有思考,我要为你点赞。学习就要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看来我前面出的难题在同学们那里都不算难题,看我这两道终极难题能不能把你们难倒。第一道:在“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中“或”是什么意思?“以”是什么意思?“子”是什么意思?“何如”是什么意思? 生5:“或”是有的人;“以”是用;“子”是尊称“您”;“何如”是如何,怎么样。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位同学是否回答正确? 生:正确。

师:那最后一道难题,关于字词的,你们猜猜我会出什么? 生:会出最后一句里的“弗”、“应”吧?

师:同学,你怎么知道?我都还没出题,你都把题替我出了。你来回答你出的题。生:“弗”是不能;“应”是回答。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真不错。

师:同学们,通过美读和问答,我们了解了《矛与盾》的故事,接下来下面我们就走进《鹬蚌相争》的故事,看看我们两篇文章的矛盾冲突有什么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问答让学生掌握古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五、快速读文,自归纳(2分钟)

师:请同学们快速自读《鹬蚌相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鹬蚌相争》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蚌晒太阳,鹬夹住蚌肉,蚌夹住鹬嘴,他们都不相让,结果被捕鱼人全都抓住了。

师:说的不错,看来鹬蚌之间的冲突不小,那我们一起走入古文美读、探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再次读文了解文意,锻炼学生组织语言顺畅表达的能力。)

六、古今对读,晓文意(2分钟)

师:这回的古今对读,请男生读古文,女生读现代文,一句一停。男:蚌方出曝,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男:而鹬啄其肉,女:鹬一下子啄住了它的肉 男:蚌合而箝其喙。

女:蚌立刻毕壳夹住了它的嘴。

男: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有死蚌”

女: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男: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有死鹬。”

女:蚌说:“你的嘴今天不出去,明天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男: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女:它们双方谁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趁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师:男女生配合的不错,交换角色试一试。男女生:古今对读(设计意图:通过男女生“古今对比读”,发现学生在停顿时的问题予以纠正,让学生自主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

七、古今对译,解字词。(2分钟)

师:大家通过古今对读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老师还要考考大家字词掌握的情况。请大家准备接受挑战。请看大屏幕:曝 啄 箝 舍 喙 禽 生:“曝”晒太阳;“啄”叨住,夹住;“箝”夹住;

“舍”舍弃放弃;“喙”嘴巴;“禽”捉住 师:我想问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的? 生:我是通过古今对读理解的。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学习方法,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积累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让学生掌握古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八、对学解疑,知寓意(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读了《矛与盾》,念了《鹬蚌相争》,这两篇寓言都是和矛盾冲突有关,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同。请同桌两人交流一下《矛与盾》和《鹬蚌相争》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生1:《矛与盾》告诉我们说话办事不要言过其实,说的太绝对,这样会闹出笑话。

师:嗯,说的不错,这则寓言想要帮助我们怎么做事呢? 生2:告诫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师:说的对,我发现你的理解能力特别强。既然告诫人们说话办事不能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要实事求是。那我想请问同学们:《矛与盾》的故事发生在几个人身上?他是谁?

生3:一个人,他是卖矛和盾的楚国人。

师:文章通这个人的什么来表现他的言过其实,夸大其词? 生4:通过语言描写

师:你们说的很有道理!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言行不一的举止,或者语言、举止相矛盾的情况,我们有个成语可以形容它,成语叫做„„ 生(齐):自相矛盾

师:你们真是积累丰富!对,就是自相矛盾。那我们再看看《鹬蚌相争》吧,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5:告诉我们如果两个人发生矛盾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师:你说的真好。《鹬蚌相争》的冲突发生在几个对象身上?它们是谁? 生6:两个对象,鹬和蚌

师:说的对,发生在鹬和蚌身上,是两者之间的冲突。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刚才同学已经告诉我们了:当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然的话,就会被“渔翁得利”了。

(设计意图:通过两篇文章寓意的阐释,学生们懂得言行不一的 “自相矛盾”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矛盾,与两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有本质区别)

九、群学深知,能表达(10分钟)

师:正如我们上课时说的那样,这两个寓言故事都和冲突有关系:一个是自相矛盾,一个是两者冲突。我们这会儿一起走进课本插图,去换位思考,感官带入,把你自己当做是插图中的一个人。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去表达。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1、在《矛与盾》的插图中仔细观察,“或曰”中的“或”都有哪些人?他们会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鬻盾与矛者”?“其人弗能应也”的“其人”会想些什么?

2、当渔翁抓住鹬蚌后,鹬会说什么?蚌会说什么?渔翁会说什么? 生:小组讨论 生:汇报

师:谢谢大家精彩的汇报,我想请口头汇报这道题的小组,课后完成另一道题,将另一道题变成文字写下来。

(设计意图:找到课本由读到写联动的点,通过讨论展示,让学生能够充分自由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汇展成一段简短的文字,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十、仔细观察,有想法(6分钟)

师:说是能力,听是美德,那能归纳就会让你有所提升。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你们有没有一双仔细观察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很有趣的言行不一自相矛盾?或是两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讨论

生1:我举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们语文老师很胖,她每次都说减肥不能使劲儿吃,可是一遇到好吃的米饭,她就控制不住自己吃的比谁都香,吃完还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结果她也没有减成肥。她的行为就是言行不一,自相矛盾。

生2:我想说的是我和同学之间闹矛盾的例子„„ 生3:„„

师:是的,在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很多矛盾冲突,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要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人做事不能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要实事求是;同时在和家人、同学、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大家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能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的思维能力;

2、锻炼学生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

十一、回顾寓言,会背诵(6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关于冲突的两篇寓言故事,了解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我想学习语文如果有捷径,那便是背诵。请你和同桌用古今对译的方法,自由背诵寓言。生:自由背诵

师:背过了吗?请同学试一试。生

1、生2:背诵课文

师:请男生背《矛与盾》,女生背《鹬蚌相争》 男生、女生:背诵课文 师:请全班齐诵《寓言二则》 生(齐):背诵《寓言二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速读速背的能力)

十二、总结全文,有收获(2分钟)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古代两部著名典籍《韩非子》和《战国策》,见到了两种不同的矛盾冲突的方式,学习到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们班的同学各抒己见,自己的观点也说的很明确,我想:说是能力,听是美德,有归纳定能提高。因此,借助今天的机会,我想请同学们以“矛盾”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用文字告诉我,发生在你们身边的故事。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在充分讨论和表达的基础上,将口语交际落实成习作训练,用不同的“矛盾冲突”作为读写联动点,带动全篇文章的归纳和应用。)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矛与盾》 《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 两者冲突 言过其实 互不相让 实事求是 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第三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二

蝉和狐狸

执教者:傅建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 故意 赞叹 歌唱家

察觉 有诈 粪便 戒 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 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 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 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 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 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生: 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 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 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 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 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 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师: 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 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 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 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 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 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 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 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 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 “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 说:

乌鸦说:

蝉 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

第四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二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二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38

蝉和狐狸

执教者:傅建华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学会本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同学们,上节咱们学习了第12《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文。(打开书)

2.自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

故意

赞叹

歌唱家

察觉

有诈

粪便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什么事?(指名读文)

.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文说了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文)

生: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

生: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师: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文)

.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说:

乌鸦说:

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12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聪明

吸取教训篇训()()

(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第五篇:《寓言》教学设计

《寓言》教学设计

《寓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课题:《矛与盾》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课题:《鹬蚌相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寓言》教学设计2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相关情况

(2)弄懂寓言故事

(3)解释默写

(4)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楚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

教材分析:

一、了解“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二、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三、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教学安排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

(2)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

解答:寓意(1)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3)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学习《郑人买履》

二、初读课文(6分钟)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3、老师细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三、构建画面(6分钟)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四、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15分钟)

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

A、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B、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C、老师巡回释疑。

D、小组汇报

E、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

(1)操、持、取的意义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宁信度、无自信也

五、把握寓意(10分钟)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六、多形式背诵课文。(5分钟)

第二课时教学安排

一、(1)学生读通课文,注意字音,断句。(3分钟)

(2)学生展示学习效果。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疏通全文,把握文章结构(3分钟)

故事: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小组间讨论,小组间比赛,采用一问一答。

涉:渡江遽:立刻、急忙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老师补充讲解: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几是是我的剑坠落之处。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意强调B、C的肯定与委婉的反问语气。

学生揣摩试读。

四、阅读讨论(8分钟)

A、《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B、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答: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多形式背诵课文(6分钟)

六、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板书(见教学安排中)

六、课后时文阅读讲义。

A、解释下列词语

置之其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之至之市其

试之以足遽契其舟

B、说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而置于其坐.

(4)是吾剑之所从坠。

C、说出两则寓言的寓意。

D、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参考答案:

A、

(1)量好的尺寸;到……去;履

(2)他的;那,那个,指示代词

B、

(1)没有行走;不可以,不能

(2)相信自己的脚;不相信自己

(3)坐同“座”,座位,名词;动词,坐下。

(4)这,这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动词。

C、不顾实际,只信教条的人可笑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办不成事的。

D、(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马观花,走投无路,飞沙走石(4)略。

拓展资料

1、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韩国贵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著有《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属于论辩文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

2、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首都,遇见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入秦为之游说,使之归国继位(即庄襄王)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记、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寓言》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3.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求治到不治的经过。

学习难点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活动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初解课文。

活动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对字词有哪些质疑?学习生字,释词掌握识字方法,理解重点词识字释词。

活动3.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两则寓言各讲了件什么事?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读文交流,汇报成果了解寓意。

活动4.细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飞卫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呢?读文讨论讨论并回答深入理解寓意。

拓展升华你对两则寓言的`体会是什么?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代表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2.你觉得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

3.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不信

请治皮肉之间不高兴比理睬

肠胃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浑身酸痛---病死

作业设计

1.将下面技能与其基本功搭配连线。

射箭练腕力

唱歌练基本招式

书法练眼力

武术练丹田之气

教后反思

《寓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读懂两则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2、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认识生字。

教学重点

体会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法

创设情景。

学情

学生喜欢寓言,但其道理不明白。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让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方法,展开自学,教师在确立目标自学过程和自学评价中适当点拨。

二、讨论寓意

1、联系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关键言行。

2、联系寓言故事中揭示的句子。

3、联系生活中具体事例。

三、表演故事

可让学生选作:

1、创造性复述故事。

2、给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填写旁白。

3、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检查识字

五、推荐作业

《寓言》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寓言这种文体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的生活,是可贵的语文教学资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寓言不是一种陌生的文体,他们之前就学习过《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寓言,但这些寓言相对来说篇幅短小、寓意单一。《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则不同,通过讲述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最终成为射箭能手这个故事。揭示了如何有效学习,最终取得成功的多重因素,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迪,其寓意是丰富而多元的。

对于像《纪昌学射》这样的寓言,限于学生寓言阅读经验的不足,刚一接触,会出现原有阅读认知图式与新材料之间的冲突──学生会按照以前阅读过的、寓意单一寓言的方式阅读这篇课文,进而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丰富学生的阅读图式;另外,因为阅读经验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缺失,这则寓言的一些启示也是学生自读领悟不到的,这也需要教师在解读方向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有些启示学生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却无法清晰地说出来,这同样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辅导。因此,《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是让学生经历阅读能力发展,丰富寓言阅读经验的好素材,也是教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怎么去阅读的好素材。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教者力求找准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关注看似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细节,理解感悟,使学生认知水平得以提升,阅读经验得以丰富,阅读能力得以发展。

教学本则寓言,教者力图抓住《纪昌学射》与以前阅读寓言的不同──给人以多方面启示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修正其原有的认知图式,为学生提供阅读活动展开的内驱力;抓住本则寓言“审智”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领会新的学习启示,从而丰富其原有的认知图式,感受到阅读发现的乐趣。从而契合本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的主题和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领悟本则寓言关于学习的多重启示,感受寓言指导生活、启迪智慧的魅力。

2.在不断发现寓言多重启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质疑、想象、对比等阅读方法和策略,继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含义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寓言阅读的经验。

3.在阅读中体会寓言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传神的特点,积累“聚精会神”“下功夫练眼力”“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等生动语言,学习分类积累语言的方法。

4.认识“妻、虱”两个字,会写“昌、妻、刺”三个字,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不断发现寓言多重启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质疑、想象、对比等阅读方法和策略,继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含义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阅读寓言的经验,积累和发展语言。

难点:领悟本则寓言关于学习的多重启示,感受寓言指导生活、启迪智慧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红、蓝两支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以每一则寓言都会给我们以启迪这一原有认知为基础,引导学生预测本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探究性阅读。

(二)初读课文,分享启示

1.学生默读课文,批注。

2.全班交流分享阅读启示。

预设:学生通过初读可能会感受到“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成功”“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学习中不能骄傲自满”等启示。

3.教师伺机引导学生争论,这则寓言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今天阅读的这则寓言与以往不同,它会带给我们多方面的人生启迪,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读的动力。

(三)再读课文,探寻寓言的多重寓意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批注。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相机引导,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经验。

教师引导预测:

(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这样的语言,发现“要想成功得有名师指导”这一启示。

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关键语句,从而丰富对寓意的理解,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

(2)引导学生关注飞卫的语言,发现“想成功练就一项本领,先要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启示。

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质疑、讨论、释疑的阅读方法,丰富对寓意的理解。

(3)通过引导将飞卫的教和纪昌的学进行对比阅读,发现纪昌的学习智慧,体会要创造性地学习这一启示。

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纪昌练习的方法并非来自飞卫的传授这一事实,引发学生的思维。

先扶后放,体现学习能力的迁移。

【设计意图】这篇寓言中纪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种,可以从中读出多种关于学习的启示,但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们竭泽而渔式地把这些启示都揭示出来,而是在每一个启示的发现、提炼中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发现获得的启示都是学习成功的因素。

【设计意图】在阅读寓言的过程中丰富认识,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俯瞰全文。关注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联想和对比等方式进行阅读就能丰富思想。

(四)关注表达,积累语言

教师指导:寓言带给我们丰富的启示,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智慧美;寓言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精练、传神,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和积累本课的语言材料,也是这则寓言学习的重要价值。

屏幕出示语句,指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归类积累语言的方法。

(五)认读生字,书写汉字

【设计意图】通过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

(六)本课小结,迁移阅读

推荐学生课下阅读《扁鹊治病》,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学生预测会带给我们哪些方面的启示,积累哪一类新鲜的语言材料。

六、板书设计

预设:板书根据学生的理解相应调整,《纪昌学射》中关于学习成功的因素不可能通过这一节课全部揭示出来,引导的目的在于,感受阅读中不断体会、不断发现的乐趣,从而学会思考,学会阅读。

《寓言》教学设计6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寓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找准故事的“矛盾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和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2.通过三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编寓言故事。3.激发学生继续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教学重、难点:

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 1.画面中的这些故事你们熟悉吗? 2.谁来选择其中一则故事简单讲讲。

小结过渡:讲得真不错,这些都是伴着我们长大的故事,也是《伊索寓言》中耳熟能详的篇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走进《伊索寓言》。(学生读题)

二、了解寓言、了解伊索。

1.说到寓言,我知道,很多学生都很喜欢。那你知道寓言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吗?(学生交流后板书:小故事

大道理)

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2.课题中的伊索是一个人,谁能来简单介绍一下。过渡:伊索是编寓言故事能手,他编的寓言就叫——那伊索寓言又是如何通过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先来读一读《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吧。

三、学习《牧童和狼 》

1.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两人,第一遍重在正音,第二遍重在思考)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指名说)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交流,红字显示

齐读)4.“一贯说谎的.人”是指谁?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牧童一贯说谎?(交流时指导学生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并进行感情朗读。第一次读出戏弄的语气,第二次读出着急、惊恐的语气。)

小结过渡:然而,不管牧童怎么叫喊,就是没有人来帮忙。因为——(学生再次齐读寓意)。这就是《牧童和狼》所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下一则寓言《蝉和狐狸》又会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四、学习《蝉和狐狸》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指导朗读。

(1)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蝉很聪明?(相机理解“别人的灾难”)

(2)谁愿意来扮演一下这只聪明的蝉,读一读蝉最后对狐狸说的那番很有智慧的话。(指名读 齐读)

(3)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课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英国哲学家罗素

(学生齐读)

过渡:都说狐狸很狡猾,但这一次,他却没有能够忽悠得了一只小小的蝉。这真是狐狸家族的悲哀、耻辱。于是,他垂头丧气地往回走,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了葡萄架下,这时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发生了呢?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三则寓言,这三则寓言都出自伊索之口。

1.快速浏览三则寓言,想想三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点?“(结构、内容、人物)2.指名交流。(可结合前面学过的三则成语故事比较着谈。)

3.课件出示: 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啊等等。作者在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齐读)

4.师小结:这就是伊索寓言与其它寓言所不同的地方。

六、提供寓意,编写寓言。

1.老师听说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先有寓意,然后,伊索再根据这些寓意,编出一则则简短而又简单的小故事。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寓意,(课件出示 齐读)你想不想根据寓意也来编个小故事?

2.那在编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谁来给大家友情提醒一下?(故事与寓意要吻合,故事要有趣、情节要简洁、语句要通顺)

3.学生编写寓言

七、总结:

同学们,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而像《伊索寓言》这样的一本经典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智慧。课后请同学们一定用心去赏读。

板书:

小故事

伊索寓言

大道理

《寓言》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人生寓言》(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

二、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能够根据语句的含义和感情正确断句,并读出感情。

2、能够从关键处切入,寻找捷径整体把握或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能有自己的心得,并在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理解文章寓意,并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进行思考。

5、养成积累语言材料,(包括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好习惯。

6、养成能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同时以自己的语文知识服务生活的好习惯。

难点:

1、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2、各种文体例如寓言、诗歌、散文等的基本常识,并能够做简单赏析。

3、体会、赏析文章中既凝练优美又风格各异的言语,并能从中体会深层含义。

4、把握文章的典型形象的象征意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课文分析

《人生寓言》(节选)

(一)生字、词语:

1、生字注音:

嬉戏 xī 风韵 yùn 慷慨 禀告 厄运 è

落难 nàn 撑 掳 lǔ 心旷神怡 yí 险象迭生 dié

诸神 zhū 皎洁 折磨 zhé

2、多音字:

难 藏 度

磨 折

3、形似字:

4、解词:

嬉戏:游戏;玩乐。

风韵:风度,韵致。形容仪态优美。后多用以指妇女的美好姿态。

慷慨:① 情绪激昂 ② 性格豪爽 ③ 感叹 ④ 大方,不吝啬、本文选 ④

闲适:神情严肃或严厉。

落难:遭遇灾祸,处境困难。

厄运:艰难困苦的遭遇。

折磨:使在精神或肉体上受打击,受痛苦。

皎洁:(月光)明亮洁白。

举世无双:全世界仅有的。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阔大。

险象迭失:危险的险象不断出现。迭:屡次。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得失之患:生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生怕失掉。谓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多愁善感:常发愁,易伤感。常形容人感情脆弱。

天灾人祸: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二)文学常识: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着作中。

(三)作家简介:

周国平,上海人。当代哲学家。着作有《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灵魂与超越等,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之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四)文章结构:

1、《白兔和月亮》

第一部分(1):写白兔心旷神怡地赏月。

第二部分(2~3):写月亮归属于白兔后,白兔反而勾起了无穷的患得患失。

第三部分(4):写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

2、《落难的王子》

第一部分(1~2):写一个生性脆弱的王子遭受到了厄运的折磨。

第二部分(3~5):写厄运使王子变得坚强起来,其他人也应如此。

(五)文章寓意:

1、《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2、《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六)写作特点:

语言精美,构思精巧。

《我的信念》

(一)生字、词语:

1、生字注音:

报酬 chóu 奢望 shē 蹂躏 róu lìn 苛责 kē 猝然 cù 茧子

执着 zhí 简陋 lòu 闲暇 xiá 竭力 jié 眺望 tiào 镭 léi

2、多音字:

呵 着 和 盛

3、形似字:

4、解词: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鞭策: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

奢望:过高的希望。

《寓言》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1)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3)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1)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3)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3)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4)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守株待兔》)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正音:

(1)揭示课题,正音。

(2)释题:“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学习1、2段: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

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板书:检到兔子)

(3)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

窜──乱跑;撞──碰

(4)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句读、齐读第1、2段。

2、学习第3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2)齐读第3段。

3、理解寓意:

(1)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2)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3)老师总结寓意。(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4)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5)老师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6)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九个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

3、指导写字。

3、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想想”。

四、拓展活动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教学后记

通过开寓言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读寓言、讲寓言、说说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并收集其他寓言故事进行交流,学生兴致很高。

《寓言》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4、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学习难点:

由寓言引发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鞋”在古代叫“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好吗?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曾有“诸子百家”之说。

三、文本解读: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对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四、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

2、根据《郑人买履》的寓意,编一则小故事,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课堂学习:

一、成语接龙,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搞个成语接龙,老师起个头,比如“日理万机”下一个同学再以“机”开头接着说一个成语,比如“机不可失”,接不上的表演一个节目。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从这个人找剑的过程来看,你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呢?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3、你觉得《刻》上掉宝剑的人愚蠢之处在哪里》。

四、拓展延伸:

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如:正确面对现实,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

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因循守旧

时代在发展,思想要跟上……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课外收集三则成语故事,并作简要评论。

《寓言》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寓言》教学设计12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1、出示目标:

⑴ 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⑵ 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

⑶ 联系实际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2、检查预习:

(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3、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⑴ 朗读。

⑵ 复述。

⑶ 精缩内容。

⑷ 概括寓意。

⑸ 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学习方法总结出第二则寓言的寓意。

4、研读与赏析:

⑴ 《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⑵ 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两个成语概括吗?

⑶ 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⑷ 这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⑸ 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⑹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⑺ 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5、体验与反思:

⑴ 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⑵ 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6、拓展与延伸: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7、课堂小结:

《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8、布置作业:

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

⑴ 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

⑵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赏月 心旷神怡

得月 惊喜万分

守月 得失之患

还月 心旷神怡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了授课任务。要求学生按照四步法概括寓意的目标基本实现,并通过体验与反思达到了德育目标的要求,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但只是在框架上的体现,也就是说有了新课改的“形”,还没有上升到“神”。对于“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件使用相结合?”这一问题没有作深入思考,以至于教师不能离开操作台进行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同时,在“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以及“如何评价、鼓励学生?”等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探讨。

《寓言》教学设计13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生说对意思即可。(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二、揭题解“滥、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怎样更好的记住它们。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滥)

竹竿带钩(竽)

2、理解“滥、竽”二字的意思。“竽”指的是什么?

滥:(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就是虚假不实的意思;

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这个小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三、读古文,对照注释理解意思,明理。

(一)、看注释,了解出处。

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xx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二)、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与文言文中的停顿)

2、生练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3、逐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

4、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自由读译文

(2)对照文言文逐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出示第一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使:让

必:一定,总是。

齐宣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

句意: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让人为他吹竽,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吹。

出示第二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请:请求。

说:读yùe同“悦”,高兴。

廪食:就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

师:指导朗读。

师:南郭先生不仅顺利地加入了吹竽的队伍,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南郭处士真的就能一辈子安逸下去了吗?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句。

出示第三句: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学生汇报:先读句子,然后说带点的字的意思。

好:喜欢,所以读四声。立:登位、即位。

句意: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奏,南郭出示只好逃走了。

5、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6、思考:齐宣王死后,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生:(他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会吹竽。)

7、明寓意。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劝他?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是呀,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的。

8、师生对读。我们来读一读大意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说之”“廪食”“立”“好”的意思)

9、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学生齐读古文。)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四、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五、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寓言》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老师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

⑴ “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⑵ 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⑶ 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⑷ 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

⑴ 嘴和眼的对话

⑵ 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三、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⑴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⑵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教后反思】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寓言》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重点难点

能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动物面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狐假(Jia)虎威(Wei)。

2.写课题:课题中有三个是生字,你愿意来写哪个?

3.过渡:小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的王国。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狐假虎威”不光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个成语呢,你理解吗?

二、学文。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课文,看看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文。要求: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狐狸

(2)同桌分角色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3)老虎啊,让我采访你一下,当你松开爪子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过渡:老虎啊,其实你心里想什么,狡猾的狐狸早就知道了,为了让你彻彻底底地相信,它趁你发愣的时候,早就又想好了一个妙计。

2.学习第6~8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扮演狐狸的学生读)。

(2)引读:老虎跟着……(第7、8自然段)

(3)课文中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表演呢!

(小黑板出示)

表演前的准备:

①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

②找一找、读一读:划出描写你感兴趣的那个角色的句子,并仔细读~读。

③试一试:试着演一演,你想怎样演好这个角色呢?

(4)请学生分角色表演。(狐狸、老虎、小动物)请学生评价。

(5)神气活现的狐狸,半信半疑的老虎,顺利逃脱的小动物们,如果我再给你们一次表演的机会,你最想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呢?小观众们,现在老虎还是摸不着头脑,你们是观众,是旁观者,请你们来告诉老虎真相,帮它拨开疑团吧!

3.学习第9自然段。

(1)引读: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

(2)学到这里,“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你理解了吗?

三、说一说。

出示图1(狐狸)、图2(老虎)、图3(作者)

小朋友们,你最想对它们中的谁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狐狸(借)老虎(威风)吓跑(野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图片(这是一只河蚌)。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演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指名学生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理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完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2、3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第2、3两段中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执)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哪个人配合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档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4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书: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贝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蚌渔翁得利

下载《寓言二则》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寓言二则》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寓言》教学设计(合集)[精选合集]

    《寓言》教学设计(合集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

    《人生寓言(节选)》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人生寓言(节选)》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

    《寓言》教学设计(集锦)(大全五篇)

    《寓言》教学设计(集锦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

    《寓言》教学设计集锦(大全五篇)

    《寓言》教学设计集锦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园北撤)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 性......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虎林市第四小学 柳春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寓言的寓意,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示。 3、通过学习,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