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枫桥夜泊》课堂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
----理论上的教学设计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枫桥夜泊》第1课时的理论上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自我(教师)特征的分析
作为一名暂时的代课的教师,我将给我的学生讲授的第一篇课文是:《枫桥夜泊》,为能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成,为此,我先对自身进行剖析:
(一)外部特征分析
首先,良好的教态是核心,其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形象的认同程度,还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达成。因为是初次与学生见面,我坚持树立严师形象。在眼神上,威严中透着灵气,先与学生进行短暂的心灵沟通,再以犀利的眼神扫视全班;衣着上,尽可能结合本课--《枫桥夜泊》的授课特点,追求淡雅、朴素与大方;语言上,事先准备好开场白,坚持朝古诗特点类型、幽默风趣方向准备,为接下来学习古诗做个适当的铺垫,并给学生留下个好印象。
(二)认知特征分析
1、掌握古诗词教学的理论知识
《枫桥夜泊》作为一首古诗,要讲好古诗,我首先翻阅了有关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通过认真阅读,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古诗教学应遵循的步骤是:知诗人,解诗题;析字词,明诗意;赏意境,悟诗情;读诗句,品诗趣。理论指导实践,有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以便我更好地开展教学。
2、良好的表达能力
因为此次授课内容为古诗词教学,对教师语言的准确无误、生动凝练及感情深沉等尤为苛刻,为能让此次课如行云流水般地顺畅,感情自然真实流露,自然过渡与节奏做到起伏有致。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上,为了能做到与语言的精准无误、生动凝练,为此,在教学之前,我查找相关的资料,仔细琢磨了名师—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的教学实录,通过仔细观看王老师的教学实录,借鉴他在语言上的处理,并引用音乐对语言进行美化;
其次,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再次,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3、教学管理能力
为尽量弥补自身在管理能力方面的不足:
在教材处理上,我秉承“教教材”为“用教材”,首先,做到“胸”中有书。其一:统揽全套,了解语S版全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其二:通读全册,把握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的基本结构;其三:通研整组,掌握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训练序列与重点;其四:琢课琢磨,吃透《枫桥夜泊》本课内容。其次,是心中有“标”,即在备课过程中,始终不脱离《语文课程标准》,时刻明确教学目标。再次,目中有“人”,即在备课过程中,教材、教学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服务,因“学”而定教,心目中有学生。第四,用中有“法”,即使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掌握教材的特点,选择教学方式与方法,这是教师处理与使用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为学生的“学”而服务,都要有启发性,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用中求“活”,即使要求教师在使用处理教材上要灵活运用,把教材看成是活的对象,还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的对象等等。
在教学准备上,为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网络,我查阅了大量与《枫桥夜泊》古诗有关的资料,包括《枫桥夜泊》的诗人详细情况,《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写作用意、写作地点,写作手法(倒叙),与《枫桥夜泊》类似的诗歌,以及《枫桥夜泊》中提到的“姑苏城”、“寒山寺”的坐落位置等等,除此之外,还细细斟酌课堂使用的背景音乐的选取,图片的放映以及预设学生可能会问到的一些问题或出现的一些问题情况等等。
在教学策略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故本课的教学是以自主和合作学习方式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思路上,围绕《枫桥夜泊》,我设计本课主要是以《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儿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及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本课侧重于运用指导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感知能力,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和平等对话等,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积极主动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进入诗境、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在教学效果上,要讲好《枫桥夜泊》,我认识到重在要讲好本诗的诗情。诗中的意象层层透着浓郁的“愁”情,为此,教师作为课堂中组成的一部分,作为课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本身应洋溢出一种意蕴,即教师自身要彻底走出文本,化身为文本中的生命存在,最深切地去体察到人物的情感,让自己的生命与文本中的生命融为一体,这不为失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种体现。
4、教育机智
机智是“智慧的化身”。为避免课堂尴尬情况的出现,我觉得自身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带着成功授课的信心。首先以爱为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论发生什么偶发事件,都应沉着冷静,耐心、细心与责任心并存,多站在学生的世界、用学生的视角去想问题,看问题,关爱学生;其次,知识是基础。教师是门精通与相对“苛刻”的专业,在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同时,作为一名合格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去寻找与发掘课堂上的可能发生的偶发 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才能做到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最后,能力是关键。要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偶 发事件,实质上就是或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拍拖眼前的窘境,这 就要求教师要 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这样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此外,教师语言的精准、通俗易懂,具有启迪和趣味性,积极的创新意识等也能对某些偶发事件迅速做出应有的反应与举措。
(三)人格特征分析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我自身也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除了必备业务素质外,还应在人格修养上不断地完善,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样,你的学生才会打从心底地敬重你,信任你,听从你的教诲。为此,在讲授《枫桥夜泊》时,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中,我将特别注意自己语言的文明礼貌,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错误与否,都给予一定的反馈,侧重于鼓励为主;其次,我也意识到一个乐观的教师,往往更受学生的欢迎,而教师的乐观,不仅是一种宽容精神的体现,还是赏识意识与富有激情的体现。为此,在讲授《枫桥夜泊》一课中,我坚持快乐是一种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带到课堂中,把这个能力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们乐学,爱学,善学,会学;最后,我还认识到,一个教师要把自己人格魅力充分地散发出去,还应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即对自身认知方面,包括对《枫桥夜泊》涉及的知识全面掌握;能力方面,包括自身驾驭教学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和驾驭学生的能力;自我控制方面,包括在授课中的出现胆怯心理、紧张心理与“忘词”心理等,这些方面自身都要心里有“数”,并且尽可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最优教学。
二、学生的特征分析
(一)个体特征分析 首先,《枫桥夜泊》为四年级的课程,四年级是小学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四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教师、同学、家长和其他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四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一年,是良好习惯培养和定型的时期,也是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的开端;
其次,四年级是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四年级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并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这个“自己”常常是站在主观愿望的对立面。
再次,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更为持久,注意力的稳定性时间也有所增加,可以胜任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开始过渡,并且书面言语水平逐渐超过口头语言水平,所以抓住这个管家你,重点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最后,四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社会有所认知,开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是否合乎社会规范的判断,是否合乎校纪班规的规范,而不再盲目冲动。此外,有些四年级学生开始显示出独立的个性,渐渐地开始不愿意把外面或学校的一些事与父母分享;
(二)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差别较大,首先,在生理方面,四年级学生的身体发育表现出明显的高矮、胖瘦差异,就男女发育程度上,男生发育较慢,女生发育较快,女生心智较为成熟些;其次,在认知方面,由于家庭环境和其他条件的差异,四年级学生对事物的体验也有所差异,如心理发育较快的学生,较快弄懂一些事情,视野较为开阔,知识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由此,学生知识面的差距,对老师的指导提出更深的要求;再次,在人格差异上,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四年级学生在人格有所差异,如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座位位置,就可以反映出某些学生的性格特点。男女学生虽在人格发展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年级阶段上,四年级的学生在稳定性,乐群性、自律性、好强性、敏感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三)整体特征分析
在宏观上,我会对四年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方法,调查他们现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询问他们课外阅读及其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况,推测他们智力水平的状况等。
在微观上,我会去了解课文内容中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与学生学过的内容有联系的,哪些又是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有联系的,哪些内容是距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是难以理解的,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的等等。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我觉得应该把握住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教育方案,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教学环境条件分析
语文教学有着自己学科独特性质和教学特点,肩负着独具特色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讲授《枫桥夜泊》中,我认为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自由、民主与具有人文性的教学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理环境上,我充分结合学生年龄个性特征等生理特点,当处于教学活动中,顺应每个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区别与其他个体的外在表现,尤其是关注到学生的健康状况对教学活动的成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物理环境上,一个良好的教室环境,我会尽量安排让教室保持足够的空间,其次是教室的光线、空气、温度等对构成良好课堂教学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且这些条件合理与否,不仅关系着教学环境的质量,对于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也产生着明显的影响;在教学用具上,我将会使用到多媒体课室、图书资料、黑板及课桌椅等,这些都是教学环境中最为普遍的物质环境,这些物质设施的充足与否,对于满足整个教学活动的基本需要,以及是否恰当地运用,都直接影响和教学活动的效率;
在时空环境上,即教学时间的安排、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等,首先,教学时间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无形的但却很重要的因素,在教学时间上,根据《枫桥夜泊》的内容,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注意把握课堂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完成教学任务,不提前上课,不拖堂,因为这对于保证学生劳逸结合,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讲授时间过长不仅会造成学生疲劳,还会影响学习效率;在班级规模上,对于讲授《枫桥夜泊》,我追求普通班级人数即28-30人次上课,人数过多,会显得空间过分拥挤,学生容易表现出烦躁不安、好斗与攻击性等特点,此外还影响到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与程度,而人数过少,则容易出现冷场或课堂气氛不活跃等情况的发生;在课堂座位安排方式上,由于《枫桥夜泊》此次课堂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此,我坚持将座位以4-6人为一组方式放置一块,以便学生交流合作、讨论学习,这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成绩、社会交往、学习态度及人际关系等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心理环境上,即包括教师期望、人际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等。教师期望上,对于课堂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及时并委婉的反馈,且注重鼓励为主;在人际关系上,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并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尤其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环节上,担任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角色的同时,更要做好参与者;在课堂氛围营造上,我通过创设语境,借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图文音乐结合,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根据《枫桥夜泊》所描绘的秋季环境背景,对于四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此时正值秋季,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安排让学生联系自己对诗中秋寒的感受在读诗悟诗中更加真切自然地感受诗人那愁苦之情。
三、需求分析
(一)学生需求分析
学生的需求来自于多方面,包括首先来自于对知识的渴求,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会尽可能满足学生对《枫桥夜泊》的了解需求,包括对《枫桥夜泊》诗人详细情况的了解需求,对《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写作用意、写作地点,写作手法(倒叙),与《枫桥夜泊》类似的诗歌的了解需求,以及对《枫桥夜泊》中提到的“姑苏城”、“寒山寺”的坐落位置等了解需求。此外,我也会尽量安排让学生朗读《枫桥夜泊》,表达自己对《枫桥夜泊》的见解等表现需求,适当时机还会安排时间让学生表现自身的背诵能力需求等;其次来自于教师,他们更多是能够得到老师肯定与尊重;最后是来自于父母,他们同样是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肯定、理解与支持。
(二)教师需求分析
对于此课的讲授,教师的需求是多方面,其一是教学需求,其二是自身需求。一方面,教师的教学需求是新课标需求相一致的。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中级阶段,在此阶段的教学,教师想要达到的教学需求是加强学生朗读,重视魔都,读出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包括展示课文插图、示范性朗读、与课文相关的人物视频和文本、拓展阅读等,通过这些资源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展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此课的教学,教师不仅是个教授者,也应该是个学习者,在学习中教学,在教学中学习,两者相统一,通过教后反思,反省此课中出现的不足,发扬此课中的长处并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使后面的教学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好。
(三)家长需求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定型期,包括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崛起,并开始出现了理性思维的能力,他们的习惯、个性、学习成绩及某些观念开始走向定型,为此,在这一关键期,某些家长开始有意无意将自我的需求---对孩子的期望,慢慢地开始表露出来,目的就是想争取多位孩子的人生增加一些成果的砝码,但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脱离孩子的实际,往往会无意识地伤害到孩子,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僵化孩子智力的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我会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建议父母把握对孩子期望的“度”,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能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将父母的期望视为自己的动力。
四、筛选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朗读和诵读,而且还规定“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由此遵循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从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枫桥夜泊》;
动作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借助注释去理解诗意,学会查找资料帮助自己理解诗意,能借助教师创设的情境,充分展开联想,提升想象力,体会诗情,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孤寂忧愁思乡之情,感受诗的语言艺术美。
五、具体教学进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由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利用《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出名程度设疑导入,“同学们,曾经,因为有位诗人写下了一首诗,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成为当众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从此成为千古的游览胜地,经历千百年,这首中国的古诗竟名扬日本。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想了解这首诗吗?”由此引出课题《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我先通过教师配乐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进行五次朗读。第一次:要求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肚痛诗句;第二次: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第三次:要求学生对照书中的注解或参考资料朗读诗句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不懂的字词,理解诗题和诗意;第四次:要求学生朗读诗句,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第五次:让学生带着自己认为的感受去朗读全诗。
本次五次朗读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养成,也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达到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情的教学效果。(三)品读诗句,体会诗情
首先,我从诗的整体入手,寻找诗眼。我先指导学生默读古诗,再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张继孤身一人将船停泊在枫桥旁边之后,他感到很疲惫,希望能通过睡眠来缓解疲劳,那么,同学们,在这个晚上张继他睡着了吗?”学生自然会应答:“没有!”所以我便会继续设问:“没有?那么是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张继在这一夜他根本就睡不着?”由此便引出了“愁眠”。其设计意图是:诗眼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诗眼便是诗的灵魂,所以在教学中澳先引导学生寻找诗眼。
其次,我先分析诗的前两句,重点体会张继愁。(1)自主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先默读诗歌的第一二句,边读边想象张继在这个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2)抓重点词,引导交流。其一是结合“江枫”和“渔火”引导想象。其二是结合“霜满天”引导思考;(3)创设情境,引导体会。“张继为什么会觉得心冷呢?”;(4)通过谈话,加深体会。“同学们,江枫渔火对愁眠中一个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内心中无限的什么呢?”(5)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在这个寂寞难眠的夜晚,月亮洗陈,乌啼声声,霜气布满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充满愁思的张继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从心里轻轻地吟诵起这忧愁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谁能将这种感受读出来?”期间适时给予学生点评。以上五步的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和设疑引导,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融入诗的意境,今儿体会诗人的愁苦之情,落实教学的重难点。
最后,品读诗的后两句,钟声伴随张继愁。(1)想象习作。如果此刻你就是张继,你会想对着钟声说些什么呢?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2)扩说训练。“这夜半的钟声仿佛也感觉到了这位孤独游子的心声,那钟声又会想对充满愁绪的张继说些什么呢?”(3)感情朗读。“这善解人意的钟声透过茫茫夜雾,悠悠回荡,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此时他动情的吟唱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上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角色转换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张继的愁,突破教学难点。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整体回顾,配乐被送。此环节我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假如你们现在就站在枫桥上眺望远方,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那就是?学生齐答:《枫桥夜泊》。然后师生共同在配乐声中深情地背诵这首千古绝唱。(2)拓展延伸。我在屏幕上显示其他诗人描写这钟声的诗句,并用讲授法扩充学生的知识:这钟声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回荡,但却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那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3)作业布置。在课堂最后我会布置这两道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一道题目。以上三个设计环节,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读背古诗感受诗的语言艺术美,感受本诗名扬千古的秘密所在,让课堂的开头语结尾相呼应。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反思与评价
本次课的内容设计是遵循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并结合诗歌内容恰当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变抽象为具体,重建诗人创作时的环境,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问题,并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那晚孤独诗人的惆怅与温暖,并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的艺术美。这样,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进行主动学习和主动建构知识,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情境学习亦是一大特色。
课堂教学设计—作业(18周星期五上午—手写稿)选择一个任务(一节课(包括多个课时)、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教学活动,要求按照理论上的教学过程设计(想象与创作)
(1)分析自身的水平和条件(教师身份)---教师自我介绍(2)学生的已有水平与教学环境和条件
(几年级、年龄阶段特征、本地的风俗习惯)
(3)需求分析(包括学生、社会、家长和教师的需求)学生在该环境与阶段中,需要些什么?家长需要学生怎么样?社会需要学生怎么样?教师需要学生怎么样?
(4)筛选目标(根据某种目标理论确定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或发生什么改变)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计教学的具体进程,包括(引起动机、讲授内容、组织练习等)(6)反思或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预设可能发生的或不一致的情况的发生)
第二篇:浅谈《枫桥夜泊》
浅谈《枫桥夜泊》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是张继进京赶考回来,路过寒山寺时所写,所谓千古名诗。
今天看到小学课本上是这样解释的: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对着江边的枫树因忧愁而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钟声传到我的客船上。
所谓诗言志,一首诗必然蕴含有作者当时的感情,这首诗也的的确确反应了张继当时郁闷的心情,但不是这样表达的。
像这样的四句诗,一般前两句写景,第三、四句抒情,真正表达作者情怀的都落在第四句上。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就是第一句写景,第二句抒情,第三、四句又是写景。这种解释首先就不符合诗歌的逻辑、更不符合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那这首诗该怎样解释呢?
凡是去过寒山寺的人都应该知道,寒山寺对面是一条江,在寒山寺的上游和下游分别有两座桥,江桥和枫桥。对面是一座山,叫愁眠山。所以这里的江不是江边,而是指江桥,枫不是什么枫树,而是枫桥,愁就是愁眠山,不是什么因忧愁而难以入眠。所以“江枫鱼火对愁眠”正确的解释是这样:江桥、枫桥和渔火对着愁眠山。还是写景!
那么这首诗又是怎样抒情的呢?此诗之所以称为千古绝唱,绝就绝在作者并不是用具体的那一句来抒情,而是通过对月亮、乌鸦、霜、桥、渔火、山、寺以及寺庙里传来的钟声,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无形中构造一种忧伤的氛围。全诗看是没有一句是用来写忧愁的,而全诗上下又处处被忧愁所笼罩。对于一个赶考回来的人,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于月色朦胧时分独自站在江上的小船中,月亮照着自己,远处传来乌鸦的啼叫,隐隐约约听到寺庙里的钟声(佛家的钟声象征安静与和平)......可谓凄婉迷茫,能不悲伤吗?
后人评诗,除了根据古人留下的资料外,都是评诗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感而发。评诗人的经历不同,他的所思所想,人生感悟就有差异,因此对错很难界定。但是有一点,对诗中词句的解释应该在保证对的情况下,才能拿给别人去学习,不然就是误人子弟。
小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想象力更是丰富。像这种意境很美的诗,我个人认为解释不如不解释。老师只需稍微点化一下,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没必要非给大家画一个圈,让大家的思维就留在你的圈里。再说了你的想法还不一定对,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些按部就班,不懂创新的学生的原因吧?!因为你什么都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答案,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是错的,那谁还敢去想?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就是因为人是有个性化差异的,而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大家的潜力,而不是把每个人的思想都磨成一样。醒醒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尽信书还真不如无书。也许只有我们去实践、去体会、用心去感受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吧。像这些诗歌至于说了什么,可能只有作者复活才能说得清。也许看到这些诗歌能让我们想起某个人,回忆起一些事就是作者的本意也说不定。
第三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第四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从诗句的理解中发散想像,自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较直观的形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讲述了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2、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3、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4、其实,早在三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5、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寒山寺)
6、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十年)
7、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8、其实,早在七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9、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10、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宿白马寺》
二、讲授新课
1、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大屏幕出示诗)【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
2、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3、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4、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5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6、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7、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8、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愁眠)
9、“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10、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11、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月落)
12、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江枫)
13、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14、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渔火)
15、怎样的渔火?(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16、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钟声)
17、在哪里?(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半夜)
18、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乌啼)
19、那是什么样的乌啼?(孤独、凄惨)
20、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霜满天)
21、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霜寒而满天】
22、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笼罩着(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23、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通)。行吗?(行)。味道一样吗?(不一样)。
24、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一听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最希望朋友来陪他。母亲、家人、妻子
……)
25、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对),只有——(对)。
26、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就写下了《枫桥夜泊》【配乐,吟唱】(生齐读)。
27、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吟咏道:月落乌啼......三、拓展延伸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剌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jué)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已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已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shà)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已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大屏幕出示)
《不朽的失眠》片断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
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第五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 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指名有感情诵读。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
听到:乌啼、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