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3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教学设计》。

第一篇: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过华清宫绝句其一》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

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一骑(jì古代读ji,现在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2.作品译文: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2.同桌互背。3.小组展示背诵。4.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

第二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 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四、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

五、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诵读指导: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范读。

4、听录音朗读。

5、全班齐读。

6、学生译诗: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六、合作研讨,品读诗歌。出示问题: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点拨: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 2 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修辞手法——对比。“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当时“以驿马驰递,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

“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

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七、本课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第三篇: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分别通过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的事件、场景,借古讽今,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并讽喻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接下来就有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三首诗!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⑴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⑵,山顶千门次第开⑶。

一骑红尘妃子笑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⑹,数骑渔阳探使回⑺。

霓裳一曲千峰上⑻,舞破中原始下来⑼。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⑽,倚天楼殿月分明⑾。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⑿。

注释: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

⑸知是:一作“知道”。

⑹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⑺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

⑻霓裳:《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

⑼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⑽万国:指全国。

⑾倚天:形容骊山宫殿的雄伟壮观。

⑿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译文:

【其一】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其二】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其三】

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第四篇:《过华清宫(其一)》教案

杜牧《过华清宫》(其一)教案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2.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3.把握本诗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

诗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学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包括作者信息;

3、疏通全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导入课文:同学们好,也许很多同学在电视剧中知道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也可能了解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历史上很多诗人对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两位主人公——唐玄宗与杨贵妃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有着不同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领悟作者通过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学会对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一、范读全诗:

要求:注意听朗读时的感情,同时注意停顿

二、研读课文: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另称杜樊川,有《樊川诗集》。其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其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二)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长生殿就在此宫内,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绝。

(三)诗文解读

解释题目:

(1)过:经过,路过

华清宫:地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赏玩之地。

(2)过华清宫:经过华清宫

词语解释

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次第:按顺序。

一骑:一人一马称一骑。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诗文分析

(1)首联: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1.思考:为什么是从长安回望骊山?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送荔枝者直奔京城长安却不见皇帝和贵妃,只能回头送往他们的行乐之地骊山。诗人从侧面说明了皇帝终日作乐,不理朝政,昏庸腐朽的生活。2.思考:如何理解“绣成堆”及其深层的意义? 明确:“绣”指的是骊山上的东绣岭、西绣岭,同时又指山上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宛如一堆锦绣,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这从侧面描写了唐玄宗对贵妃过于宠爱,以及其骄纵奢华、辜负民意、贪图玩乐的生活。

(2)颔联:山顶上,华清宫的门一扇接一扇地打开。1.思考: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2.思考:在这句诗中点睛之笔是哪个词?为什么?

明确:“千门”。首先“千”是数字虚用,不一定就是一千扇门,而是指很多扇门。描写了骊山上建筑群繁多,再次表明了统治者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生活。也描写了送荔枝者的道路艰辛,表明当时封建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辛勤劳苦。(3)颈联:一位骑手飞奔而来,赢得杨贵妃嫣然一笑

思考: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尾联:没有人知道这马车上是载着贵妃最喜爱的荔枝来了。思考:“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写作特点

1、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2、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3、运用讽刺,表意含蓄。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以杜牧《过华清宫》为例)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写了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嫣然一笑不惜派人从南方运送荔枝到华清宫的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

(3)诗人写作的目的?(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既有力的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4)写作技巧?(以小见大;借古讽今)

四、拓展阅读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五篇:过华清宫教案

杜牧《过华清宫》(其一)教案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学对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杜牧。

2、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情怀。【教学重点】

一、诗词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及本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的具体体现。【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本诗的艺术魅力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朗诵要求。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3、了解杜牧诗作风格特点。

4、参照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课堂教学

导入课文:同学们好,打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你们认为哪几个朝代比较繁荣呢?是的,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正确,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个朝代——唐朝。穿越中国历史的浩渺云烟,唐朝赫然挺立。那一个朝代延续了两百多年,那一个朝代出现了几度繁荣,那一个朝代令人无限向往。然而,它最终也难逃陨落的命运,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是杨贵妃的倾城一笑红颜祸水,还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放荡不羁?再或者是历史不可逆转的宿命?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牧的《过华清宫》探讨盛唐衰败的原因和感受唐诗的魅力。

一、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可以请班上朗读较好的同学起来范读)

二、研习课文

(一)、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过华清宫》是作者心生的匕首,它轻轻划破历史的帷帐,把瞠目结舌的事实推到读者眼前。

(二)、作者生平

杜牧,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先生。著有《樊川文集》。杜牧出生豪门,但无豪门纨绔子弟的习气,他忧国忧民,从《过华清宫》中便可窥见一二。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注意:分点板书。

(三)、诗文串讲 词语解释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次第:按顺序。

一骑:一人一马称一骑。妃子:指贵妃杨玉环。诗文释义

从长安回望骊山的景色如锦绣一般,山顶上,华清宫的门一扇接一扇地打开。一位骑手飞奔而来,赢得杨贵妃嫣然一笑,没有人知道这是从很远的南方运来的鲜荔枝。逐句分析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为何以“长安回望”开篇?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5、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6、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1、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4)写作技巧?

2、咏史怀古诗的类别: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古事——借古讽今 借古伤今

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

3、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

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评价历史是非;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注意:在讲述本部分内容时要结合具体作品。

四、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试用以上咏史怀古诗鉴赏步骤鉴赏杜牧《题乌江亭》。

周钦

200901903006

下载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1 【课前预习】1.学生在课外认真正确地朗读诗词。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生活和创作的资料。3.体会每首诗词的情感。【相关课程标准】1.诵读古代诗词,借......

    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4.13 课前指导学生老师手指屏幕大家就要读屏幕上的内容。 课前先指导绝字的说 课前找柳树的句子 二十首古诗指导读1、播放春景,引导想象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之前学......

    《绝句》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

    《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

    《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理解生字“鸣、翠、船”,认识“舟”字旁。 2.能读出诗句表现的美好情境,背诵全诗。3.找出诗中相对的词语,初步感受诗歌的......

    《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

    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

    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 【教材说明】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的第二首古诗,这首小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其画面明丽,语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