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二、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锦瑟》的主题;
用“对比”、“反衬”来说明《马嵬》中“讽意至深”。
三、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锦瑟》的主题思想。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预习指导:
1)对照教材的课下注解,自读《锦瑟》、《马嵬》两首诗; 2)温习以前学过的,见过的李商隐的诗歌。
六、教学步骤:
1)导入:
我们这些天一直在学习杜甫的诗歌,今天我们换换口味,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请把书打开到43页。李商隐诗二首。2)介绍背景:
其实我们对李商隐并不陌生,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过他的诗了。大家还有印象吗?(同学回答)《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有一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除了我们学过的之外,还有一些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有“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既然学过了这么多李商隐的诗,那我们对他的生平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李商隐生平。(介绍完课件补充)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历朝历代的文学评论家都给了李商隐很高的评价,在清代人选编的唐诗三百首里,选取了很多李商隐的诗。仅次于杜甫、李白和王维。而这首《锦瑟》,也被称为李商隐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是哪里让它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品读一下。
3)朗读:
齐声诵读《锦瑟》,读两遍。(转身写板书《锦瑟》李商隐)
4)梳理文义:
我们刚刚读完了《锦瑟》这首诗,要品读一首古诗,就一定要知道它的内容。请同学先来翻译一下,翻译时以第一人称翻译,就是把自己当做李商隐。(提问同学)
不必逐句翻译,可以加入你自己的理解来翻译。
首联——锦瑟啊,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地五十根弦呢?每一根弦都让我想起我的青春年华。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提示:我们同学都经常听音乐。就拿听音乐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段比较伤心的往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这时候,你忽然听到一首伤感的歌曲,你觉得,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符合你的情境,你是不是会回想起你那段伤心地往事?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板书,锦瑟——华年
忆情)
颔联——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是最后却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情思托付给杜鹃。表现出对美好的事物或情感的怀念,和对美梦的破灭的无限惆怅(板书,喜悦——哀怨
情变)。
*提示——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这里的用典侧重于哪一个?应该是后者。)那么李商隐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在这一句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我们先看庄周梦蝶的典故,请同学来说一下。庄周梦见自己化身为蝶,栩栩而飞,浑然忘记自己是庄周。但是梦醒之后,自家仍是庄周,蝴蝶已经不知哪里去了。这里隐约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渺的梦境。是欢乐的,但是这种欢乐却有潜在的隐患。)李商隐用它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
(快乐总是短暂的,何况是梦一样的快乐。当梦醒的时候,作者的情感又会怎样呢?)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请同学来介绍一下“望帝啼鹃”的故事。杜宇满怀悲情,却无可奈何,只能化为杜鹃在春日里哀鸣。这时候梦已经醒了,往日的欢乐一去不回。作者此时是对“梦醒”的无奈,伤感惆怅的。)“但是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颔联——律诗的颈联和颔联必须要求对仗。我们能看出上一句是对仗的,那么颈联这一联里那些词是对仗的?(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写板书:沧海、月明、珠、泪一组;蓝田、日暖、玉、烟一组。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尾联——“如此的情怀,不止是今天才追忆,当时就已经惘然了”。反过来说,作者不仅是当时惘然,一直到现在他也在追忆那段感情,并沉迷于这种感情之中。(板书:忆情——惘然
迷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
5)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波三折的表达了自己的惆怅哀怨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情到底是什么情呢?
1、悼亡之情。
2、爱情
3、哀伤自己的身世
5)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6)导入(《马嵬》):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第二首诗《马嵬》。a)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
b)整体把握: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
参考答案:;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c)具体赏析: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批判讽刺唐玄宗的,前人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用“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这八个字。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谈一谈“用笔至细”,从反衬的方面说说讽至深吗?
参考答案:
反衬方面——先看颔联。今朝与昔日的对比。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他的皇宫中连鸡都不准养,因为鸡叫声会扰了皇帝的清梦,报晓都由宫人负责。而现在不同了,玄宗被逼离开了长安,住在军中,在没有宫人传唱的优美歌声了,只有军人们在寒夜敲着金柝。我们可以回想起木兰诗中的一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大家想一下,军中的情境是何等的悲凉啊!昔日是如此的歌舞升平,今朝又是如此悲惨凄凉。看到此处,不禁想替作者问一句:玄宗玄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颈联也是今朝和昔日的对比。当日玄宗与杨贵妃山盟海誓“愿世世为夫妇”,为此还嘲笑牛郎织女一年才能重聚一次。可是当六军驻马的时候,又是什么情景呢?昨日的誓言马上化为泡影,杨玉环落得“婉转娥眉马前死”的下场。玄宗的誓言如此经不得考验。相比之下,远不及牛郎织女。秦观在《鹊桥仙》中说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作者眼中,不论是对天下(空闻虎旅传宵柝,害的天下大乱),还是对爱情(七夕时山盟海誓,当六军驻马时却违背当日的誓言),玄宗都是背叛者。
——尾联中也有非常明显的对比与反衬。卢家是平民百姓,玄宗时一国天子,两人地位相差悬殊。但是连平民百姓都可以得到的幸福对于天子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作者用平民的幸福来反衬玄宗的落魄,是对玄宗毫不留情的讽刺。
9)教学拓展:为什么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天子,还不如寻常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西方著名作家萨特说过“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唐玄宗是一位君主,他有他特殊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地位要求他必须要处理好自己与百姓和妃子之间的关系。但是他既没有处理好政治上的关系,又错误地理解了他与爱人之间应有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悲剧。
所以说,我们要享受真正的爱情,就必须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谐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10)作业:背诵《锦瑟》一诗。
11)小结: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了。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些天一直在学习杜甫的诗歌,今天我们换换口味,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请把书打开到43页《李商隐诗二首》。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介绍背景、作者简介
其实我们对李商隐并不陌生,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过他的诗了。大家还有印象吗?(同学回答)《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有一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除了我们学过的之外,还有一些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有“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既然学过了这么多李商隐的诗,那我们对他的生平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李商隐生平。(介绍完课件补充)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奚生,河南人。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历朝历代的文学评论家都给了李商隐很高的评价,在清代人选 1
编的唐诗三百首里,选取了很多李商隐的诗。仅次于杜甫、李白和王维。《锦瑟》大约作于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终年46岁。此诗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回忆往事。借助典故、比兴、象征等手法,因此此诗极耐人寻味„„而这首《锦瑟》,也被称为李商隐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是哪里让它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品读一下。
三、学习新课
1、听录音
2、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
3、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多读)
4、梳理文义:
我们刚刚读完了《锦瑟》这首诗,要品读一首古诗,就一定要知道它的内容。
请同学先来翻译一下,翻译时以第一人称翻译,就是把自己当做李商隐。(提问同学)不必逐句翻译,可以加入你自己的理解来翻译。
首联——锦瑟啊,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地五十根弦呢?每一根弦都让我想起我的青春年华。
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2)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提示:我们同学都经常听音乐。就拿听音乐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段比较伤心的往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这时候,你忽然听到一首伤感的歌曲,你觉得,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符合你的情境,你是不是会回想起你那段伤心地往事?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颔联——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是最后却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情思托付给杜鹃。表现出对美好的事物或情感的怀念,和对美梦的破灭的无限惆怅。(板书,喜悦——哀怨 情变)。
*提示——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这里的用典侧重于哪一个?应该是后者。)那么李商隐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在这一句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我们先看庄周梦蝶的典故,请同学来说一下。庄周梦见自己化身为蝶,栩栩而飞,浑然忘记自己是庄周。但是梦醒之后,自家仍是庄周,蝴蝶已经不知哪里去了。这里隐约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渺的梦境。是欢乐的,但是这种欢乐却有潜在的隐患。)李商隐用它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
(快乐总是短暂的,何况是梦一样的快乐。当梦醒的时候,作者的情感又会怎样呢?)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请同学来介绍一下“望帝 啼鹃”的故事。杜宇满怀悲情,却无可奈何,只能化为杜鹃在春日里哀鸣。这时候梦已经醒了,往日的欢乐一去不回。作者此 2
时是对“梦醒”的无奈,伤感惆怅的。)“但是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颔联——律诗的颈联和颔联必须要求对仗。我们能看出上一句是对仗的,那么颈联这一联里那些词是对仗的?(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写板书:沧海、月明、珠、泪一组;蓝田、日暖、玉、烟一组。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尾联——“如此的情怀,不止是今天才追忆,当时就已经惘然了”。反过来说,作者不仅是当时惘然,一直到现在他也在追忆那段感情,并沉迷于这种感情之中。(板书:忆情——惘然 迷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
5、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波三折的表达了自己的惆怅哀怨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情到底是什么情呢?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
(1)悼亡之情。(2)爱情(3)哀伤自己的身世
6、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第二课时
一、导入(《马嵬》)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第二首诗《马嵬》。a)朗读课文: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b)整体把握: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 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 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
参考答案:;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 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c)具体赏析: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批判讽刺唐玄宗的,前人在评价这首诗 的时候用“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这八个字。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谈一谈“用笔至细”,从反衬的方面说说讽至深吗?
参考答案:反衬方面——先看颔联。今朝与昔日的对比。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他的皇宫中连鸡都不准养,因为鸡叫声会扰了皇帝的清梦,报晓都由宫人负责。而现在不同了,玄宗被逼离开了长安,住在军中,在没有宫人传唱的优美歌声了,只有军人们在寒夜敲着金柝。我们可以回想起木兰诗中的一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大家想一下,军中的情境是何等的悲凉啊!昔日是如此的歌舞升平,今朝又是如此悲惨凄凉。看到此处,不禁想替作者问一句:玄宗玄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颈联也是今朝和昔日的对比。当日玄宗与杨贵妃山盟海誓“愿世世为夫妇”,为此还嘲笑牛郎织女一年才能重聚一次。可是当六军驻马的时候,又是什么情景呢? 昨日的誓言马上化为泡影,杨玉环落得“婉转娥眉马前死”的下场。玄宗的誓言如此经不得考验。相比之下,远不及牛郎织女。秦观在《鹊桥仙》中说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作者眼中,不论是对天下(空闻虎旅传宵柝,害的天下大乱),还是对爱情(七夕时山盟海誓,当六军驻马时却违背当日的誓言),玄宗都是背叛者。
——尾联中也有非常明显的对比与反衬。卢家是平民百姓,玄宗时一国天子,两人地位相差悬殊。但是连平民百姓都可以得到的幸福对于天子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作者用平民的幸福来反衬玄宗的落魄,是对玄宗毫不留情的讽刺。
d)教学拓展:为什么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天子,还不如寻常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西方著名作家萨特说过“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唐玄宗是一位君主,他有他特殊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地位要求他必须要处理好自己与百姓和妃子之间的关系。但是他既没有处理好政治上的关系,又错误地理解了他与爱人之间应有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悲剧。所以说,我们要享受真正的爱情,就必须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谐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二、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深入体会作品情韵。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第三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3、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教学重点】
体会两首诗的意境。【教学难点】
体会用典、对比、反衬等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幻灯片)
锦瑟()
弦柱()
惘然()
马嵬()
未卜()
宵柝()
3、解释下列词语。(幻灯片)
更:还有
卜:预料
筹:代指时间
笑 :嘲笑
徒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驻马: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四十八年
如何:为什么
三、诗歌探究
1、齐读《锦瑟》《马嵬》,背诵这两首诗。
2、反复朗读第一首诗歌,想一想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3、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小组讨论展示)明确:
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意境:朦胧,凄怨,迷离 感情:惆怅,伤感
5、合作探究:《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马嵬(其二)》
6、朗读诗歌,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请简述这个历史事件? 明确: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马嵬之变: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8、《马嵬(其二)》在叙事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
9、《马嵬(其二)》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诗歌在艺术上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
10、《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明确: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
一、倒叙的方法,参见“课文研讨”;
二、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
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
一、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二、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三、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三、课堂小结
四、收集李商隐名句,下节课展示。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学生正处于“读诗”的年龄,对于诗歌教学学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锦瑟》一诗,它表意的丰富性,让学生入迷。教学中,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又从学生初中时学过的相关诗句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课后,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锦瑟》,并对其中的名句、典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第四篇:《李商隐诗两首》
李商隐诗两首
一、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豁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受知于令狐楚,登进士第后娶王茂元女。令狐楚和王茂元是政敌,党于令狐的人认为商隐亲近王氏是背恩负德的行为。后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长期执政,排抑商隐。商隐对政治本来很热心,却始终不能得志,这和他得罪令狐氏,处在朋党倾轧的峡谷里不无关系,虽然他自己并不屑于攀附这两个政治集团中的任何一个。他先后依托在几个大官的幕下,曾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到过广西,又随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到过四川。最后客死在荥阳。有《玉谿生诗》,注本颇多,以流行的冯浩《玉谿生诗详注》较为详备。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他称颂汉高祖、唐太宗,也称颂张良、诸葛亮。他同情“不师孔氏”的元结,更同情“言皆在中兴”的刘蕡。他反对藩镇割据,又反对宦官擅权。可惜他“运与愿违”,由于遭遇谗毁,横被排抑,“一生襟抱未尝开”。这就是他的诗常带感伤情调的原因。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也是对后代有影。向的一个诗家。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有独特的风格。他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常常因为有声、有色、有新语、有巧对而吸引人去注意,又因为能含蓄和多比兴而吸引人去玩索。后代学他的人,例如北宋的西昆体作者,专门讲究典故和词藻,在语言的色泽上用工夫,形式主义的倾向非常显著。李商隐自己的诗也不免晦涩和浓得化不开的缺点。有时因用典深僻而遭到“语工而意不及”的批评。不过他也能够不依赖典故而达到很高的表现效果,例如“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有情调,有色彩,有气氛,却并不靠典故来烘托牵引。他的咏物诗如《赠柳》的“堤远意相随”和《蝉》诗的“一树碧无情”,除表现事物的特征还写出它在诗人头脑里引起的特殊感觉,绝非寻常的刻画,这不是堆砌典故所能办得到的。至于《夜雨寄北》那样述情如话的诗,虽然为数不多,也表明作者并不缺乏白描的本领。
同时,李商隐的优秀作品都是言之有物,并非专讲表面的涂饰。由于他的身世经历,他对于生活的感受和世情的认识都不是浮浅的。在他的诗里感慨讽谕都有一定的深度。他的政治诗如《有感》《重有感》《哭刘蕡》和《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都有深切的忧愤,攻击宦官、藩镇,更表现出识见和胆量。他的咏史诗往往有讽有叹,以古喻今。咏物诗往往借慨身世,如《蝉》和《扶风界见梅花》,在写物的同时也写出了作者自己。他的爱情诗(不包括写爱情而别有寄托的诗)常常写相思失望,其中较好的几首能给人情深语挚的印象,也有一些免不了一般艳情绮语中的浮薄气息。这一类的诗虽然有特色,却并不能代表他的艺术成就。如果说李商隐善于言情,却有一定的理由,他的寄内、悼亡的作品就可以作证。
李商隐从过去诗人接受多方面的影响,庾信、李贺的色调,杜甫、韩愈的句格,在《玉谿生诗》里都不难发现。李商隐的七律往往在秾丽之中时露沉郁,流美之中不失厚重,使读者容易联想到杜甫的一些优秀作品。长篇《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写法受杜甫《北征》的影响,虽然比较质直,艺术上似不及《北征》,但更多写国家大事,政治性更强,更多地表现了“诗史”精神。
李商隐的绝句,和他的律诗一样,讲求精工,巧于用笔,构思细密,唱叹有情。论艺术成就也不在他的律诗之下。在当时的作家中,杜牧的绝句非常突出,他们是并驾齐驱的。
由于李商隐一生中许多遭遇不称心,他的诗里恬愉散朗的境界少,哀伤抑郁的表现多。他的近体诗因为有吐韵铿锵,工于唱叹等艺术特点,感染力往往很强。(《唐诗选》,人民文学1978版)
二、有关评述
1.(《锦瑟》)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评语)
2.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清·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评语)
3、此义山有托而咏也。首言锦瑟之制,其弦五十,其柱如之,以人之华年而移于其数。乐随时去,事与境迁,故于是乎可思耳。若乃华年所历,适如庄生之晓梦,怨如望帝之春心,清而为沧海之珠泪,和而为蓝田之玉烟。不特锦瑟之音有此四者之情已。夫以如此情绪,事往悲生,不堪回首,固不可待之他日而成追忆也。然而流光荏苒,韶华不再,遥溯当时,则已惘然矣。此情终何极哉!此诗说者纷纷,谓锦瑟为贵人爱姬者,刘贡父也;谓为令狐楚之妾者,计敏夫也。自东坡谓咏锦瑟之声,则有“适怨清和”之解,说诗家多奉为指南。然以分配中两联,固自相合。如“无端五十弦柱”、“思华年”则又何解以处此?详玩“无端”二字,“锦瑟弦柱”当属借语,其大旨则取五十之义,“无端”者犹言岁月忽已晚也,观下句自见。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夫之晼晚,则未可以一辞定也。(清·王清臣、陆贻典《唐诗鼓吹笺注》)
4.此言贵妃殁后,徒闻在海外蓬莱之上,其与玄宗他生之夫妇未卜,而此生则已休矣。所以清宫长夜,无与为娱,徒闻卫士之鸣柝,无复鸡人之唱筹,盖形其萧条寂寞之情也。因思此日,六军衔愤而同驻马,当时七夕信誓而笑牵牛,其为哀乐何如矣。而余所惜者,四十四年之天子不能保一贵妃,反不如卢家夫妇犹能百年相守也,是不重可叹哉?(同上)
5.海外九州,事属虚诞,帝乃求妃之神于方外乎?他生未必可期,此生已不可作,何复废寝思之耶?虎旅鸡人,几于虚设矣。吾想六军皆驻,徒然七夕私盟,五十年天子,求保一妇人而不可得,堪为色荒之戒矣。(唐汝询)言相传太真在蓬莱而其实就死。此时帝在军中,有刁斗之声,无朝廷之乐,然则笑牵牛之常隔,反不如卢妇之白头矣。(清·唐汝询《唐诗解》唐汝询、吴昌祺评语)
6.玉妃既缢之后,上皇悲不自胜,因而谬托方士家言,言方士排神驭气,至于海外仙山,抽簪轻叩院门,果有太真出现,授以钿盒半扇,仍约生生夫妇,此无非欲聊自解释者也。今先生特又劈手夺去其说,言他生则我不能知,至于今生,则眼见休矣!因急以三四实之,言既是他生尚愿夫妇,何不今生久住宫帏,而乃自致马嵬宵柝,永辞上阳晓漏耶?便令方士饰说更无以得申也。此六军、七夕、驻马、牵牛,随手所合,不费雕饰,而当时陈玄礼侃侃之请,与长生殿密密之誓,一时匆匆相逼,遂成草草不顾,写来真如小儿木马,鬼伯蒺藜,既复可笑,又复可悯也。末言四十余年天子,而不能保一妇人,以为痛戒也。(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评语)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1.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名句填空
1、夕阳无限好,2、身无彩凤双飞翼,3、何当共剪西窗烛,4、春蚕到死丝方尽,二、文学常识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 《李义山诗集》。诗与__________齐名,有“小李杜”之称,与__________并称,也有“温李”之称。其诗多抒发时代离乱的感慨和个人失意的心情,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构思缜密,词采缤纷,意境深远,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3.关于《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4.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读懂诗意是欣赏诗歌的重要一步。欣赏诗歌切忌在不懂诗意的情况下架空分析(1)锦瑟无端五十弦(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2)望帝春心托杜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3)只是当时已惘然(迷惘,茫然)
(4)空闻虎旅传宵柝(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5)无复鸡人报晓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6)如何四纪为天子(古代以木星绕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4.《锦瑟》诗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用典。《锦瑟》诗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典太多。只有明白了典故的含义,才能进一步解读诗歌。(1)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李商隐用这典故,可以有多重意思。一是人生如梦的失落感。二是消解人生之执著:既然梦为蝴蝶栩栩然,梦醒则蘧蘧然;如果人生果如一梦,则这人生之梦醒来后,人生之执著还不是和梦中之蝴蝶栩栩然一样滑稽吗!三是梦为蝴蝶时也确实栩栩然。李商隐特别用了个“迷”字,恐怕是以上三种意思都混杂起来,连自己也无法分得清了。(2)望帝春心托杜鹃
《说文》:“望帝淫其相妻,惭,亡去,为子规鸟。”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望帝化为杜鹃(子规),以其鸣叫表示悔恨羞惭,李商隐何以要用到这典故呢?从扣题上看,“庄生”句是说锦瑟可以弹出如晓梦般的迷离心事,而“望帝”句也就表示锦瑟可以弹出人生的无限哀怨了。(3)沧海月明珠有泪
《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文选》李善注:“月满则珠全,月亏则珠阙。”诗句中说“月明”,表示此夜月满,则此时之珠也应当是最圆润的。这珠也就是泪。泪是人在心中激荡时的分泌物。捉摸李商隐的意思,当是在表面上切合锦瑟的题目:其音圆润而且充满感情。(4)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的前辈诗人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也。”蓝田美玉深藏地底,而艳阳高照之时,良玉所生的烟便透过地表悠漾于空际。玉不可见,只可见烟,而见烟则可从而想象玉之优良。戴叔伦说的是高品位艺术的特色。李商隐用以形容弹瑟所达到的高水平。
5.《锦瑟》诗颔联和颈联在写法上运用了运用典故来表达感情,表达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马嵬(其二)》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诗讽意深而用笔重。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三、1.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
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3.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里云雾了。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河,也不敢说他影响了十九世纪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派(有受中国诗歌影响的因素),但他确实是一位古典时期的“先锋派”,他的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对后世影响很大,连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对都他推崇之至。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4.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
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5.《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6.《马嵬(其二)》的巧对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六、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笔也。”(《围炉诗话》)。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拘执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诗呢?
7.李商隐诗的用典
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四、总结、扩展 当诗人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诗境熔铸在一起时,我们体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诗人的生命。
三、阅读鉴赏 《锦瑟》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一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四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 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3、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4、《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5、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6、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7、“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8、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9、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10、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11、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慨叹 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12、《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第五篇:李商隐诗两首
李商隐诗两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①.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3、德育目标:
①.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②.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目标1之②和目标2。
学习方法:朗读诗作,阅读注释,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二、试读,集体读,校正读。
三、有关《锦瑟》的评论介绍:
⑴(《锦瑟》)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评语)
⑵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化蝶无踪,1 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清•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评语)
四、进一步思考讨论中完成:
1.《锦瑟》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明确】《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3.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里云雾了。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 一代的读者。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4.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五、背诵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试读,集体读。
二、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边读边讨论完成(抓住注释解读)
1、《马嵬(其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蕴含怎样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诗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2、《马嵬(其二)》的结构思路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3、《马嵬(其二)》中巧对是怎样表现的?
从对偶上看,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 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4、李商隐诗的用典极妙,请谈谈。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四、总结其诗其人
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当诗人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诗境熔铸在一起时,我们体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诗人的生命。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深入体会作品情韵。
2.完成“研讨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