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图形》微课堂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生认真观察,图中都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直接出示情景图,让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各种立体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揭示课题
1、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形状的盒子
2、分一分,把图中形状相似的盒子放在一起
3、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4、总结
A、这样长长方方的像这个盒子一样的形状叫长方体
B、像这样方方正正的形状叫正方体
C、像易拉罐这样圆圆的柱子的形状叫圆柱
D、像这样像个皮球的形状叫球
(将实物和名称对应帖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板书:长方体, 正方体, 球, 圆柱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分一分,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三、合作交流,感知特点
1、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小组内选一种自己喜欢得形状进行交流
2、汇报总结: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面是平平的,有六个面
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面也是平平的,有六个面
生:圆柱是圆圆的,两头,周围滑滑的,容易滚
球是滑滑的容易滚
学生自由说,语言可能不准确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来感受图形的每个面,从而能更准确的了解每种图形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其特点。
四、课堂练习,内化提升
1、判断题,在正方体的下面打√
2、连一连
3、数一数,填一填
4、填一填
5、比一比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第1题判断题,通过做题,快速找到正方体;第2、3题让生对这四种图形能快速准确地找对每种图形,并能数对;第4、5题是对这四种图形的一种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巩固。
第二篇:《图形的周长》微课堂教学设计
《图形的周长》微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描、找、说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再通过“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究“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2.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能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索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检测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检测目标2过程与方法和目标3情感态度的达成。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每个花坛各需要多长的护栏呢?护栏的长度就是每个花坛的周长。什么是周长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设计意图:简单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护栏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识并了解图形周长这一概念。】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经验分享。
你认为周长是指什么? 学生交流。学生1:一圈的长度。学生2:所有边的长度。学生3:„„ 2.动手演示
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圆形花坛的周长吗?指名演示。3.辨析正误。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说一说为什么。(1)没有封口(2)多出来一部分(3)演示正确的周长。4.描述其他形状花坛的周长。
同桌间交流,学生边用手比划,边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扇形花坛的周长。5.找生活中图形的周长。
你能在教室里指出一个实物的周长吗?
生1:课桌表面的周长就是桌面一周的长度。(学生边指边说)生2:黑板的周围长就是四周四条边的总长度。生:我文具盒上面这个面的周长就是这一周的长度。6.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学生1:图形绕一圈的长度。
学生2:从一点开始绕一圈又回到这里。
教师小结:一点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起点的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理解出发,在交流、演示中将周长这一概念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充分结合,亲身体验“描一描”,初步建立“一周”的表象;到生活实际中“找一找”,加深对“一周”的理解,知识的理解变水到渠成。】
(三)、动手操作,测量周长
刚才我们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认识了周长。老师这里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扇形,你能想办法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吗?
1.学生小组交流方法。2.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不同测量方法。
学生1:先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周长。学生2:用绳子沿着圆围了一圈,拉直,用尺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圈的周长。学生3:用子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长,记录下来,再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了。
学生4:„„
教师演示,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会有些图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四)、升华提高,总结方法。怎样求图形的周长呢?
(1)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经验回答。
(2)教师小结:将图形所有边的长度加起来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
(五)、练习应用,巩固提高。1.用彩笔描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2.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六)、分享总结,拓展延伸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说一说、找一找、量一量的方法,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周长以及如何求图形的周长,请把你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到我们本节课的知识解决。
【设计意图: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结束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更能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教师的引领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更是提炼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课堂质量,将知识、方法有效融为一体。】
第三篇:《钟面的认识》微课堂教学设计
时、分的认识---认识钟面“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圈是60分钟。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走1圈是12小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幻灯片演示掌握分针走1小格,分针走1大格以及时针走1大格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生成钟面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评价设计:
(1)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钟面的活动,检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2)通过学生小组探索、交流发现的环节,形成钟面模型,检测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一、直入问题,尝试探索。
同学们,大家都认识钟吗?了解钟面上有哪些知识吗?我们先来试着探究一下吧!
1、师解读探究指南。
2、师出示空白的钟面,学生独立思考钟面上都有什么?
【设计意图: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回顾已有知识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边思考,边回顾已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动动脑,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学到知识。】
二、合作交流、集体展示
1、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其余小组进行补充。
2、教师利用幻灯片进一步进行演示(钟面的基本构成)。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3、交流要点:
交流一:分钟是怎么运动的?
分钟走1个小格是1分钟,走1个大格是5分钟,走1圈是60分钟 交流二:时针是怎么运动的? 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走1圈是12小时
4、知识整合,分针和时针的联动关系:
分针走1圈是60分钟,时针正好走1大格是1小时。得出结论:1小时=60分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借助钟表模型及幻灯片的演示在小组内观察、操作后,交流已经知道的钟面知识,在此基础上说一说钟面上的新发现,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
三、集体梳理,知识升华:
1、师提问:(1)分针是如何运动的?你知道了什么?(2)时针是怎么运动的?你知道了什么?
2、分针和时针的运动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分针和时针的运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钟面上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时与分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我拨你说
指生说一说分针走了几分钟。
2、画出钟面上的分针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第一道基本练习,重点是强化学生对于分针的认识;第二道画出钟面上的分针,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操作能力。】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内的观察、操作后,交流已经知道的钟面知识,从而发现钟面上的新知识,大家一起进一步认识了钟面。今天我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设计意图:结束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过程---已有知识---新的知识。】
第四篇:微课堂教学设计
篇一:微课程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程教学设计
篇二:微课的教学设计及模板 ⒅ 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很多时候,细节往往影响了微课程的使用效果): l 鼠标不要在屏幕上乱晃。l 字体和背景的颜色要搭配好。l 讲解课程时,鼠标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
第五篇: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宁丽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一、创设情境,引出图形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大家熟悉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1、你认识哪个朋友,把它介绍给大家?
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物体。最后教师简单介绍三棱柱。
2、今天这些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在屏幕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屏幕出示脚印,学生说出每个脚印的形状。同时教师把这些形状挂在黑板上,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体会特征
(一)、体会面在体上
1、这些图形是哪个物体留下的脚印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同桌之间一起研究一下,或者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
2、汇报研究结果,你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演示从物体的一个平面上抽象出图形,也就是这个物体的脚印。)
3、刚才这些脚印留在屏幕上,你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些脚印留在你的画纸上。(学生动手操作。)
(二)、体会图形的特征
1、从你的学具里拿出你喜欢的那个物体,找到印上脚印的那个面,用手摸一摸这个面,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边缘,你又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感觉说给同组人听一听。再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感受。
2、全班交流。总结图形的特征。教师强调这些图形的面摸起来有什么相同的感觉?(都是平平的。)对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平的,所以他们又有一个名字叫平面图形。
(三)、体会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1、平面图形不仅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也能找到这些图形。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
2、出示交通标志图,你认识这些交通标志吗?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是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给图形找家。
2、圈一圈。
3、画一画。
四、今天的数学课你学会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处处可以看到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不但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而且也各有各的用途。比如说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自行车的支架为什么是三角形的?这些问题都等待着在今后的学习中一点点的去探究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