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有明确目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减少、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所以,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必须对整个教学进程进行全面周密的策划和精心合理的设计。
教学设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要解决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所以,教学设计既要为教师的教学实施着想,更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以最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归纳起来为以下三个方面:
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即确定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即制定教学策略; 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评价。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的五个层面)课程设计──专业课程整体系统的设计)单元设计──课程下一般分为若干个单元内容,每一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 3)课次设计──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每次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事件设计──对课内某个特定教学目标采取的学习行动过程的设计 5)学习步骤设计──完成某个教学事件具体步骤的设计
第二篇:为学教学设计一
《为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教学要求〗
《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领悟这些环节。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读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对《为学》和古文教学的这些认识,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导学生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在读、背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视学生程度,在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讨论文章里所涉及的几种关系:天下事和为学、为学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难而进相互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印发苟子《劝学》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两课时完成。按:就体裁而言,本文是议论文,但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立志学习的道理,不宜从体裁特点进行分析。
A(适于一般水平)
一、导入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研习课文。
1、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出下列字音:逮怠迄屏鄙恃钵为语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吾|一瓶一钵|足矣”“顾|不如|蜀鄙之增哉?”
2、指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教师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
为wei 做、求
昏:愚笨
之:往
怠:松懈
语:告诉、对说
虚词:
无以:没有什么
是故:因此
之:做助词用,无义。
3、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
明确: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4、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视学生程度,好的班级钢讲,差点的班级粗讲)
①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人思 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②第H段“吾昏、府。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没有急于分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进而让学生领悟到“为学”的重要。可见这一段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对比论述。
③为什么把“蜀鄙二增”的故事放在事无难易结论之后,可不可以颠倒过来?作者为什么选取与“为学”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证,选取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导学生当堂复述、背诵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确:先讲故事,然后从中推出结论,这种缘事论证法也有说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结论、观点,所以不能颠倒过来。介绍文学常识: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写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于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此文是彭老先生对晚辈的指导、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有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有以告诫。这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想用“贫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让后辈去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真可谓循循善诱。同时,让我们再次明白了开头为什么从天下事起笔,这为文中选取事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文章结构的缤密。
④指导学生讨论“蜀鄙二憎”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而贫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让学生从这个对比中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凭恒心、靠毅力最终获得成功。这个故事启示学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设喻的客观效应:“人之为学”遇到困难时应有的根本原则和态度。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⑤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5、课文内容的挖掘和扩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学生的感受发散展开,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就可以。
三、留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2)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一、导入。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无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 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
教师: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现在读一遍全文,请大家把这段话找出来。(“吾资之昏„„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也可用“是故聪与敏„„咱力者也”这一段)
教师:龟的胜利和兔的失败都可以各用两个字来概括,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从中借用四字来说这一点。(“自力”“自败”)
二、正音、解词。内容见地
补充:①“其与昏与庸元以异也“要注意”其与„„无以异”这种句式,意思是“那就跟„„有什么不同”。
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这样看来,昏庸和聪敏的效用。用,效用。功能。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冲的“僧”,专指贫僧。
三、整体感知。
教师: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示子侄”塔什么意思?(写给予侄们看)再读全文一遍,说说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晚辈们写的。(自由发言)按:以下所列要点也要用问题来启发,必要时应再诵读课文中的某些语段,让学生仔细品味。
要点:①反复说明不要依靠聪明而要勤奋努力的道理,表明了作者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可谓情深意长;
②用蜀鄙二僧设喻,能发人深思,可谓深入而浅出;
③用读者口气说话,如“吾资之昏”“吾材之庸”等四句,语气亲切,使人容易接受。
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是故聪与敏„„咱力者也。”)现在,我们该懂得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了吧?请大赛说说。(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父母、师长等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
四、练习背诵全文。
分段进行。步骤是:自由练习背诵,归纳段意(见A),然后检查,而以诵读指导贯穿其间。下面只列出指导要点:
第一段指导要点:
①包括两次设问:前一次问“天下事”,是就一般情况设问;后一次问“为学”,是就学习设问,这是正意所在,要用递进的口气读,读得层次鲜明。
②两次自答,有正有反,正为宾,反为主,有示警之意,要强调“不为”“不学”两句,使有对比色彩。
第二段指导要点:
①也从正反两面说道理,却是正为主,反为宾,从以曾参传孔子之道为例可以看出。作者的正意是,天资差能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就,“不遗”“旦旦而学”“久而不怠”诸语应重读。下一层,说“反”,虽轻读,但须有批评意。
②“传之”后当作一顿,然后用深沉感叹语气读最后一句。
③本段中虚词较多,大多与语气有关,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教师能领读一遍最好),也有要讲的,即“其与昏与庸”中的“其”(加重语气)和“卒于鲁也传之”中的“也”(有肯定之义,但要轻轻带过)。
第三段指导要点:
①全用叙述调读,可分三小层:先指出二僧有贫富之别;接着写二僧对话;最后说事情的结果。要读出层次感。
②对话应摹拟人物语气,贫者有信心、有勇气,富者骄而惰。注意“子何情而往”一句前后语气不同:前以问为主,而有轻视意,后则纯是蔑视口吻。
第四段指导要点:
本段为全文核心,语气变化频繁。
①“西蜀”句是承上作结,先叹路远难行,后赞贫僧之志。“之”,轻读而语气舒缓。“也”,轻微感叹。“而”,先抑后扬,有转折意,须重读。“焉”,收束语气。
②“人之”句,正意所在,劝勉子侄之意。
③“是故”作一顿,以下皆训诫之辞,要读得庄严。“可恃而不可恃”句,重在“不可恃”,所以示诚;“可限而不可限”句重在“不可限”,所以示训。“自败”示诚,“自力”示训,告当重读。
五、趣味练习。
阅读下面几句话,并与原文作比较,说说这样改写好不好。
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贷粮不足,故未成行。于何情而往?”喷者日:“吾所传者,志耳。干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日:“于诚勇者,吾恨不与子俱往也!”
说明:如教室里没有投影设备,也可用听读法:教师先慢读一遍,略作解释,再读一遍,然后学生发言。
小结:改文将官者未能行的原因以及听贫者南海之行的叙述后的心理状态都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就没有品味的余地了;贫者说“吾所传者„„”这番话有点向富者挑衅的味道,不合乎人物性格,“送行”一语多余,原文“自南海还”已经表示他去过了。
问:从比较中你能看出文盲叙事的特点吗?(简洁。典雅,有许多言外之意要用心品味。)
六、留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感想。
第三篇:什么是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理解:
(1)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把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材料等都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并把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因此,可以把学生和教师的整个学与教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2)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就是:
●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3)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假设的学生(即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教学对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假设的学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无不例外地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个体在群体中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另外,以往的那种重教而轻学的研究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内部学习过程自己完成的,学习的结果将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处于教学的劣势上,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可以说,教学设计具有个别化教学的特征。
(4)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和教的双边活动,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探索教学规律,从而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媒体及方法策略的体系。因此,必须以研究学和教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5)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教学设计是以问题找方法,而不是以方法找问题,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
(6)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设计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第四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太师一附小 张元芝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就今天的这节课和大家聊一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备课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实在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基本功。备课就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要围绕以下问题设计 一*为什么学
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这就要结合本课对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如《摩擦力》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二*“学什么”
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这课是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关于物质世界物体的运动和力的知识,认识三大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这就是对教材所处的位置的分析:《摩擦力》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四课,课标要求认识常见的力,摩擦力是三大力的一种。前三课已经研究了力在哪里,弹力、重力,学生对力有了初步认识,摩擦力与弹力、重力是平行课。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本课从宏观出发,引领学生认识两个物体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不仅在固体与固体之间,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认识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根据:‘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确定;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能先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根据:‘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确定;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理解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阻力)的验证实验
4、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
根据:‘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辨证地看待摩擦力。三*如何学、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这需要我们对教材编排思路、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使用那些教学手段及教学仪器,进行分析,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现有水平如何?等
《摩擦力》教材编排思路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1)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
首先提出什么是摩擦力。这是概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体验从而了解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2)认识阻力----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摩擦现象和摩擦力。(3)判断摩擦力的“功”与“过”。目的是说明生活中有时需增大摩擦力,有时需减小摩擦力,也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探究打下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表面光滑、粗糙有关、与重量有关、与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有关,阻力的大小与形状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分为三层(1)研究固体与固体之间如何减小摩擦力。(2)研究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如何减小阻力(3)应用 :讨论有些汽车、火船为什么做成流线型
第三部分: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应用。
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认识摩擦力概念,及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阻力的实验
4、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摩擦力及阻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知识的应用
1、研究如何减小摩擦力及阻力的方法并设计实验证明
2、流线型的应用
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
1、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对于设计对比试验已经接触,如小车的运动、摆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已经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已知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摆动滚动,对摩擦力略知一二,只知道这个词,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
2、未知的,模糊的知识
什么是摩擦力?学生并不理解,关于阻力只是知道有阻力。并没有深入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更是没有想过,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细致研究。教学重点放在认识摩擦力及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3、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
对于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基础和技能,学生水平偏好,比较喜欢学习科学的
教学方法:谈话法
观察法
实验法
使用教学手段是观察、实验、亲自体验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教学仪器
测力计、小车、毛巾、实验报告单、钩码、等
四、学的怎么样
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还要通过那些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效果评估:
1、通过练习,用手势表示答案,可以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实验报告单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小组合作情况
3、通过师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情况 五*编写教学课时计划
这就是具体的教学流程(详细的教案或简单的教案)这就完成了教学设计工作。
结束语:不知道我的发言对大家是否有所启发,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备课,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会得到培养,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就会落实。
第五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新教师培训材料
推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即备课和上课,这是新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要备好一节课,核心是教学设计。那么我们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通俗一点讲,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也有的考虑大纲、课标的要求),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开发,创造性使用。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1)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2)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达到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3)教学目标和课堂效益的关系首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目标不宜定得过大,简单明了、切实可行、对准核心才具效益。其次,课堂目标不宜过细,具有关键性、技术性,对准价值意义才是有效益的。第三,课堂目标不宜过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对准情感需求才是有效益的。总之,教学目标设计方法显然是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课题,哪个人都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然而,我们信息技术的目标泛滥化严重,在我们构建自主、有效课堂,重视课堂效益的今天却不得不提醒我们要认真面对这个问题。第一,搞清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写给谁看的,即在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有所依;第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可实现的,即在教学之后学生能不能掌握得到。其实这两点仍然可以归为一点:目标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3.教学策略的设计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①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②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4)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的一席之地。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4.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1)过程设计意图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
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等)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我们用图表来展现这种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目的内容呈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
(2)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5.教学设计自我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新教师培训材料}0推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即备课和上课,这是新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要备好一节课,核心是教学设计。那么我们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通俗一点讲,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也有的考虑大纲、课标的要求),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开发,创造性使用。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1)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2)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达到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3)教学目标和课堂效益的关系首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目标不宜定得过大,简单明了、切实可行、对准核心才具效益。其次,课堂目标不宜过细,具有关键性、技术性,对准价值意义才是有效益的。第三,课堂目标不宜过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对准情感需求才是有效益的。总之,教学目标设计方法显然是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课题,哪个人都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然而,我们信息技术的目标泛滥化严重,在我们构建自主、有效课堂,重视课堂效益的今天却不得不提醒我们要认真面对这个问题。第一,搞清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写给谁看的,即在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有所依;第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可实现的,即在教学之后学生能不能掌握得到。其实这两点仍然可以归为一点:目标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3.教学策略的设计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①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②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4)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的一席之地。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4.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1)过程设计意图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
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等)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我们用图表来展现这种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目的内容呈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
(2)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5.教学设计自我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