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幸运的我随着2014年国培历史的研修,看到各位名师及专家都是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使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得以更新,使我真正体会到教育教学是一种艺术,总感到还有许多学习的地方,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受益匪浅,收获极多。
现在的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究其原因是觉得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没有意思,尤其是老师对教材内容枯燥无味的介绍,那么在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怎么做才科学合理呢?
一.大胆课改,引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调查表明,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半欢喜一半忧。其原因就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历史内容与故事,但学生的学习历来是被动的、消极的,没有学生自己劳动体验到的经历与真实幸福,因此要把课堂时间该还给学生的一定给学生,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克服学生学习的枯燥、乏味。
2.合作学习。新课改中特别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成果,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探究学习。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所以我们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生为本,体验乐趣
有关资料表明:我们阅读的信息能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能学习到15%,所经历体验过的事能学习到80%,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并落实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质疑问难)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引导其自己解决即让学生担当教学的主角,让历史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把成功交给学生。长此以往,让学生学习历史处处有自信,时时有喜悦,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三.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给出的答案一定是:历史知识。不错,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历史知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的历史教育教学仅仅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这无疑陷入了误区。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也不应例外。我们传授历史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收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到底应怎么做?需要我们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设计教学顺序和环节。要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清来源,讲清用处,使学生学习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从而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知能力,认清问题的实质,以历史事实来证明谁是谁非,最终使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整天提高的目的,学生又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总之,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我学会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阅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专家与名师之所以能成为专家与名师,是与他们那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他们辛勤的付出、不断的积累总结分不开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其最好写照。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抱着对社会、对学生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学定教,关注学生,促进发展”“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在工作中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转变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心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让自己与学生一道与时俱进,共同进步。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概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化了一个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又一个“春天”,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板书)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内容和影响)(板书)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板书)(1)对内----改革:
①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的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板书)
①开放的历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②对外开放(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作用):(板书)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生活用品的变化”、“休闲方式的变化”
4、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意义(板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学力自测】
一、选择题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步入春天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a.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c.发展农业 d.发展民主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伟大创造有()a.民主法制建设加速发展 b.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3.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历史的伟大转折,是因为它()
①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②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④确立了邓小平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读右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d四个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a.都是特别行政区 b.都是经济特区c.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d.都是中央直辖市 5.“80年代后”主题博客(blog)中,可信的信息有()
①1981年,正在镇小学读书的我们第一次见到了金发碧眼、前来投资考察的外国人
②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让我们村里的农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车 ③1984年的一天,我们在广播里听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的喜讯 ④1984年绍兴劳动路地摊上的喇叭裤、自动伞、电子表、打火机让人们兴奋不已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在学完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内容后,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举行了一次题为“感悟家乡巨变”的主题活动,现请你一起参与活动:
(1)请你帮助确定一个能反映“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家乡巨变的题材,并简要说明该题材今昔对比的情况。(4分)
言之有理即可。如家乡住房的变化:以前是低矮的泥房,现在都住上了高大的楼房。
(2)请你列举上述巨变密切相关的重要会议,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上述巨变发生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巨变说说实行此国策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历史教学就应该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相应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三点。在此,求教于广大教育同仁,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其二,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其次,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历史原始录像、经典的历史图片、电影剪辑或其他文字资料,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中广泛地得到运用。这即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再次,根据每一课的实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讲读法和发现教学法等。
实践证明: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学习课改精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去改进之,完善之。在此,我们真心地祝愿历史教学能真正发挥她应有的价值,历史教育亦将青春永驻。
第三篇:初三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备课时间:12月7日 备课教师: :王英丽课型:新授
课题: 第十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学习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相对稳定发展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等知识。
(二)导入新课: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除了美国以外,环顾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可以说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由于西欧是二次大战的主要战场,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到处是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各国的粮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资严重奇缺,号称“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灯只开一半,而且灯光微弱,德国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领军的每日分发食品度日。各国许多工厂生产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工业水平下降。当时笼罩着西欧的气氛是严重萧条和一片绝望,西方舆论界多不乐观,认为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着手进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出示本课学案:
第10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
2、理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通过学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重点: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难点:
“欧共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52页,简述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阅读教材52——53页,分析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
3、阅读教材53页,列举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二)设问导读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为了对付,给予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50-7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
2.20世纪年代,“组织,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称。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盟成为世界上 的经济体。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
5.20世纪年代中期以后的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6.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年,日本 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 大国的欲望也开始了膨胀,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⑴、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⑵、战后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⑶、欧盟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四)、拓展延伸:
列举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它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
(五)、系统总结:
战后西欧经困难,依靠美援得发展。
欧盟成立于93年,资源共享利发展。
五十年代日崛起,发展速度数第一。
科技立国政策好,人民生活提高了。
欲做政治大国梦,亚洲邻国不答应。
(六)、巩固训练:
1二战后对西欧经济恢复帮助最大的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苏联
2、关于欧洲联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成立于1993年 B、是欧洲国家政治军事集团
C、有统一的军队 D、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3、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英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组织的建立紧密相关()
A、欧洲共同体 B、联合国
C、不结盟运动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额发展的原因是()
① 美国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③ 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5、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哪一项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A、美国的扶持 B、引进国外大量的先进的技术
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头巨资发展教育和科技
6⑴、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哪国?其次是哪国?
⑵、这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⑶、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七)、当堂反思:
课改提了好多年,我也进行了不少的摸索、尝试,但没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原因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听不懂,怕漏了知识点,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怕这怕那,杞人忧天的思想,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依赖”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改春风的鼓舞下,我试着摸索实践以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现借《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课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设计导学案,首先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及重难点,学生在预习时就避免盲目性,有章可循;预习部分,学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找出重要时间、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记忆。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表现自我;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即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优势、智慧。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如:在本节课我设计了问题:“请你找出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示?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使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形成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在讲授本课内容不应只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面上,不能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在讲解史实时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知识只是一个载体,传授知识也只是一个过程。要在讲解知识中,通过一定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这样这节课才更有深度和力度。我觉得有几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一是“欧共体”的背景未讲清。应向学生指明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60年代建立“欧共体。”二是在讲述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时,应重点分析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异同点,应向学生指明战后西欧和日本都乐于和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进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穿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第四篇: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4-15页“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 【教材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通过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了圆周率和利用圆周率计算圆的周长之后安排了这个数学阅读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研究简史,介绍了相关的圆周率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为进一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今后中学的相关数学学习,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教材罗列了在圆周率研究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及方法,从古至今,涵盖中外,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学生分析】
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之前,在“圆的周长”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圆周率的测量试验研究时,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对“投针试验”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另外,学生的了解一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经过简单调查,知道“祖冲之及其对圆周率的贡献的大约占90%,然而直到刘徽的割圆术的只有大约8%,听说过“投针试验”的人数为零。)【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圆周率的研究史上的相关知识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和研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方法发展的过程、极限思想、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在阅读刘徽、祖冲之的相关成就时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师:回忆一下,怎样计算一个圆的周长?
师:在计算圆的周长的时候,需要用到圆周率。说到圆周率,我们知道它是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么复杂的一个数,它是怎么来的呢?是一个人研究的结果吗?都有哪些研究方法呢?人们什么时候就发现了圆周率?圆周率发展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许多同学早就阅读了课本上的关于圆周率的历史资料,昨天也回去搜集了关于圆周率历史的信息,拿出来,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搜集到的信息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信息,教师板书:圆周率的历史
(二)让我们这样来分享信息
师: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可能各不相同,让我们来一同分享吧!
师:圆周率的研究历史经历的时间是很长的,我们搜集到的信息也是很丰富的,老师建议让我们这样来分享这些信息吧:把圆周率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测量计算时期、推理计算时期、新方法时期,可以吗?
师:那大家先分小组商量一下怎么汇报,推荐代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汇报得清楚。
学生分小组商量,教师板书:实际测量时期、推理计算时期、新方法时期
师:在汇报的时候请介绍清楚代表人物、基本方法、大约年代、主要结论。
1.测量计算时期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第一个时期——测量计算时期?
小组代表1: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圆周率。大约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周髀算经》就有介绍。方法是通过轮子转一圈的长度,观察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通过测量、计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掌声响起。
师:还有补充吗?
生1:《周髀算经》中的记载是“周三径一”。
生2:那时候的圆周率一般都采用3来计算圆的周长。
生3:基督教中的《圣经》也把圆周率取为3。
师:谢谢你们的及时补充,不过,什么叫“周三径一”?搜集信息的时候考虑过吗?
生4:就是一个圆,“周”就是周长,“径”指的是直径,它的周长是3份的话,直径就是1份。
生5:哦,也就是一个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师:我国的《周髀算经》比《圣经》要稍微早一些,不过在大约公元前950年,中国、印度、巴比伦几乎都在使用3这个数值来表示圆周率,人们对于圆周率的研究真够早的。
师:看看他们的研究方法,好像我们曾经用过。
生6:是的,我们在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时候,也是测量几个圆的周长,再除以直径,都是三倍多一些。
(教师板书:研究方法:观察、测量、计算,研究结论:周三径一)
2.推理计算时期
师:第二个时期。
小组代表2:我来汇报推理计算时期。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是几何法时期。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中国的刘徽、祖冲之。阿基米德用的方法是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和圆的外切正多边形进行研究;刘徽用的是“割圆术”;祖冲之用的方法已经不是很清楚了。
师:能介绍一下,他们的成绩或者是结论吗?
小组代表3:我们小组可以介绍!阿基米德在《圆的度量》,利用圆的外切与内接96边形,求得圆周率π为: <π<,这是数学史上最早的,明确指出误差限度的π值;刘徽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是3.14;祖冲之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并且得到了π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为,密率为。
师:他们的年代?
小组代表5:我们小组来介绍,阿基米德和刘徽大约是同时代的人,不过阿基米德研究圆周率的时间比刘徽稍微早一些,但刘徽运用的方法和他不同。祖冲之大约在1500多年前。
师:他们三个人对于圆周率的贡献是很大的,在数学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徽和祖冲之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大家想一想,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
师:让我们来看看书上对于他们的介绍吧。
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至15页关于阿基米德、刘徽和祖冲之的介绍。
师:在分享知识的同时,有问题一起分享、一起思考吗?
生7:祖冲之的成就中有一个名词叫“约率”,还有,什么叫“密率”?
师:祖冲之的成就虽然在1500多年前,但在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去慢慢推敲,让我们和这位同学一起看看祖冲之的这两个名词吧。
学生阅读。
生8:老师,我想“约率”应该是粗略的圆周率的意思吧,“密率”就是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同学们纷纷表示同意。
师:和真的都接近圆周率吗?让我们算一算,好吗?
男生计算、女生计算的小数值。通过计算发现确实非常接近。
师:能写出一个特别接近圆周率的分数,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生9:不是很理解他们用的方法。
师:是啊,他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能不需要测量就能计算圆周率呢?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
阿基米德的方法:出示圆的内接六边形、外切正六边形图形;接着出示圆的内接正十二边形、外切正十二边形图形。
师:圆的周长处于内外两个正六
师:祖冲之用什么方法得到那么精确的圆周率,已经很难知道了,但可以肯定刘徽的方法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3.新方法时期
师:刘徽和祖冲之的方法,是不是就可以这样一直推下去呢?
生10:应该可以。
生11:可能不行,不然为什么一千多年没有再发展呢?
师:由于计算工具的限制,可以说,祖冲之的成就已经把圆周率的精确程度推倒了极致,计算量太大了。但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这个问题顺利解决了,π小数点后面的精确数字发展到成千上万、甚至几万亿位。有些人还用圆周率来锻炼记忆能力呢。
师:另外,聪明的数学家还利用似乎与圆不相关“投针”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竟然和祖冲之的结果基本接近!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圆周率的新方法时期吧。
学生看书第15页,“投针试验”和“电子计算机的革命”部分。
师: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
生12:电子计算机给我们解决了复杂的计算问题,数学家们主要就负责方法就可以了。
生13:这“投针试验”究竟是怎么回事?
许多学生表示同样的疑问。
多媒体课件演示布丰的“投针试验”。
(三)让我们来分享感受
师:我们还有许多感受没有说出来,也还有许多信息没有听到,让我们再次分享各自获得的信息和感想吧!【教学反思】
《数学阅读》在课程改革之前的教材中从未涉及,就是在课程改革之后的教材中也很少安排。在和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的共同解读之后,有了许多收获,也留下了一些思考:
1.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获取
这部分内容丰富,他们也非常感兴趣,同时,作为现代城市的孩子,他们也有能力利用网络、书籍等自主获取圆周率历史的相关知识。事实证明,他们可以获得相关的大部分资料。
2.大量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分享
圆周率历史的信息量非常大,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可能各有不同,此外,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各有差异,他们需要分享。在本节课中,我把“分享”作为主线,给他们设计好分享的步骤,主持分享的过程。他们在分享中互相学习,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数学思想、民族自豪感„„
3.深奥的数学思想和知识,需要怎样的引导和解释
在圆周率的历史中,涉及到许多深奥的数学思想和知识,有极限思想、概率思想、外切、内接、勾股定理等,虽然本节课的重点在感受圆周率的这一历史文化,但这些深奥的数学思想和知识,他们不会熟视无睹,他们渴望了解。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资料,给他们适当了解的机会,但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似乎明白了一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感觉疑问越来越多,怎样的引导才更为适合他们?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指导思想
以教研室2007年教研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抓好校本教研、现代课堂教学实施等重点工作,认真搞好教学指导、教学研究、教学服务,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转变教研观念,调整教研思路,提升教研层次,增强教研实效,努力开创教研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思路
在新的学期里,我市中学历史教师需认真学习和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增强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和规律,深入而全面、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程改革。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必须严格实施市教研室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加强中学历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拓展历史教学的空间,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为全市中学生创设和提供尽可能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为实现我市“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的战略目标做出努力。
三、学年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并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初中年级:
(1)以教学方式的改善为突破口,大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工作,探索开展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
(3)不断提升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回顾、反思新课程实施以来的问题与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多研究“常态课”,避免形式主义,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实效出发。二是避免过分依赖教参的统一教学模式,形成有学校特色、个人特长的教学改革面貌。初三教学要研究复习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会考任务。
2、高中年级:
(1)认真组织全市高一历史新教材的培训工作,引导我市高中教师进一步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采取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参与式研讨、公开课观摩与评价、案例设计等多元的研训活动方式,切实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完善高中新课程模块研究小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新课标、新教材的专题研究工作和备课资料的编写工作。
(3)引导教师开设对外公开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活动。
(4)加强全市性的高一集体备课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加强观摩与研究的过程性。在实践中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
(5)加强研究,尽力解决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6)研究学科教学中减轻教师、学生负担的策略。
(二)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开展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课题研究,以此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我市青年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力争早出成效,扩大受益面。
(三)认真抓好常规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1、初中年级:
(1)组织抓好开学初的教研活动;
(2)开设公开课;
(3)组织好期末的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卷及初三年级会考的命题工作;
2、高中年级:
高一
(1)抓好高一历史新教材的学习和使用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材研究活动,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和经验;在组织教学研讨课,抓好备课、听课、评课各个环节,保证教研活动的质量。
(2)推进校本教研活动,以学科基地学校和基础较好的学校为骨干,加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和探讨。
(3)做好期末教学情况调查测试题的命题工作,并做好质量分析工作。高二
(1)必修班:在进行必修三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必修一、二的联系,并及时对知识进行检测,为明年四月份的学业水平测试作些准备。
(2)选修班:教学中多注意纵横知识的联系,加强多种题型的训练,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打好扎实基础。
高三
(1)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优化教学理念
用心思考高考方案,在教学中体现出高考要求。重视反思性教学要求的落实。(2)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以课标为基准,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二是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参考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三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
准确对待必修、选修。教学中要明确必修、选修在试卷中的不同地位,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
明确教学的重点方向。课堂教学的重点方向有三个:第一,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处理知识。第二,抓落实。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对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加强对课堂笔记的检查。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必须督促学生记全、记准、记牢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四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要加大检查力度。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
(3)突出教学设计,尽显师生作用,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的优化。学生活动的优化。教学结构的优化。(4)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强化学案导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提倡根据各校学生实际独立设计学案,每个学案设计要以课时为单位,要切实保证每课时都有学案。
课堂教学要以落实基础知识为核心。①课堂教学突出基础。②强化检查环节。③重视单元过关考试。
突出教学方法研究。学法指导要加强。合理确定教学起点。
(5)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6)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结合课程改革的需要,与市内各相关部门合作,在教研室统一安排下,搞好教师培训工作。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教师在理念和行动方面都有所提高。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一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帮带作用,二是尽量 搭建让青年教师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促使其较快成长。
3、引导教师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4、加强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中心组队伍的组建工作,提高教研队伍的素质
(五)加强教研网站的建设工作
建立一个能够反映我市教师教科研水平并能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的平台
1、研教同步:利用网络共建共享,超前教学两周提出教学研究专题,做出安排。把教研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全过程,为学科教学各环节超前提供必须的课程资源和跟进指导,实时回应解决教学问题,引领校本研训和教师教学反思。
2、资源放大:完善优化已建成的历史教学新天地网站,将教研计划、评比活动、经验交流等相关内容的上传下载均在网上予以呈现,力争在评价奖励机制上有所突破。
(六)加强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建设。充分运用学科基地加强研究、交流,发挥学科基地的研究、开发、引导作用。一是扩大研究范围,培养骨干教师,使学科基地成为名师摇篮;二是推进高考研究,使学科基地成为高三教学的参谋;三是加强集体研究,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辐射作用。
附一:历史学科各年级教学进度表
附二:本学期历史学科主要教研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