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1:1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政策对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政策对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第一篇:国家政策对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逍遥游》教学设计

永嘉中学 肖培东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自主开放学习。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庄子、《庄子》及掌握本文字词,把握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自学,预习学案(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设计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若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四点要求来观照《逍遥游》的话,其当属优秀范文。不妨让学生自习探讨,从四方面入手,解析本文。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人类没有翅膀,无法飞翔。但人类对飞翔的渴望,不是从飞机的发明才开始。从西方神话里的天使长着翅膀的形象,到中国的嫦娥奔月、精卫化鸟,无不包含着人类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庄子的《逍遥游》,也包含了2300年以前的中国先民翱翔于无穷境界的渴望。而对庄子,对他的思想,任何的讲解似乎都是苍白的,只有彻底的投入在其文中,也许可窥其一二。“神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理想境界的追求势必决定了庄子的理想世界、理想人生甚至理想的文字表达,从而折射出庄子特有的审美眼光。

2.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有创新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3.四组各择一点先自己分析阅读,然后写成文字,要求诵读其中要点,讨论,形成书面材料。如:

丰富,哪些文字,哪些材料,如何读出等等。

4.讨论,依丰富——文采——深刻——创新顺序。(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a..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乃至其他篇中的如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无奇不有,千汇万状,迷离荒诞。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干脆是杜撰的,无所不包的内容,使他的寓言丰富、博大。

再如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形象何等崇高丰满,意境何等壮阔深远。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还有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气势恢弘的境界。其实,庄子也善于把他杰出的想象力引向微观世界的。这种“洸洋自恣”的想像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而且更主要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树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物事,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在庄子的笔下,鱼可以化而为鸟,冲天飞起;鸟可以自视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

 b.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运用夸张;“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运用比喻;“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运用选择疑问。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再如“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句,珠圆玉润,文采斐然,意蕴深刻。

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运用最多的对比。

大量的形象,说的其实都不外乎“有待”而已。但他反复说,就让人觉得淋漓尽致,而显出汪洋繁复的艺术效果。而且这些比譬,忽而天上,忽而地上,忽而小,忽而大,忽而神话,忽而现实,造成恣肆奇幻的艺术效果。本文对后世文学影响最显著的是大鹏的形象。这个形象,令后代文学家们印象深刻,从李白到毛泽东,很多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都会有意无意间想起庄子笔下的这只大鹏。比如李白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显然是化用本篇的句子

不仅如此,庄子散文笔法也摇曳多姿,形成一种不可捉摸的错综美。语言表达上有叙事,有引证,也有引论;句法上有夸张,有排比,也有拟人;文辞变化万端而富有哲理,创造出了许多名句和成语;运笔时有虚有实,有浓笔也有淡抹,远近照应,分合有致,意远而味美。文章漫溢出一种放荡不羁的游戏文字的个性美。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举例。

c.深刻

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生存问题”是困扰人类两千多年来始终未能解决的重大哲学命题。从杨朱的“发现自我”到老子的“人生至道”,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尼采的“超人哲学”。人类的智者都试图寻找一条通往自由人生的幸福之路。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且更有超脱意向。他把老子的矛盾论推演成达观主义的相对论。道家的“生命哲学”至庄子而圆通。庄学的归旨,是彻底的精神解脱;是对漠视人的生命、扭曲人的灵魂、践踏人的尊严的反思与反叛。庄子为人们开出的药方就是为我避世,调整认识,解脱自己;通过超越理性和审美观照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实现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哲学理念即使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及启发作用。

无疑,庄子是坦率的、真诚的,同时又是富有哲思的、深刻的。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极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辨”,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的,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d.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庄子散文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很像他本人那不拘一格、飘逸洒脱的个性。

庄子是善于用生动的形象说明问题,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而这种形象又是超现实的怪诞之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形象的载体即为寓言。庄子曾把它的书分为寓言、重言、卮言三类,其实这三类就是一类——寓言。《逍遥游》几乎就是一篇寓言的大荟萃。文章开篇鲲鹏展翅几万里的故事,鲲鹏随意夸张的异化和奋飞,虽然旨在表现鲲鹏逍遥无为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能“令人拓展胸次”,不要说世俗之人难得一见,恐怕连想也不会想到的。正当人们神醉于鲲鹏展翅雄奇怪诞境界时,庄子又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鹏鸟与寒蝉、灰雀、斥燕作比,表明了庄子的“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从而讽刺了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自我得意者。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他成功地创造了“寓言”的形式来寄托深刻的哲理与博大的理想。要强调万物皆“有所待”,首先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要阐述“小大之辩”,则赋于蜩与学鸠人的性情。这样的构思、想像与推理,确有其独到之处。

结论呈现出来之前的文字,统统都是铺垫。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故事多,出现的事物多,有植物有动物,有天上也有地上,万象纷呈,看起来杂乱得很。全文是如何把这么多事物联系起来而不至于杂乱的呢?从宏观角度看,我们需要把握住结构的关纽。这个关纽,就是“小大之辩”。第一段,主要是从空间限制的角度,谈无论大小,都受限制;第二段主要从时间限制的角度,谈寿命对于万物尤其是人类的限制——彭祖被认为长寿,人们都与他相比,但彭祖之寿实在也算夭折;第三段由寓言及于人事,更谈到人的境界的小大之辩。由此可以看到,“小大之辩”,是统领全文结构的总纲。

5.走进创新,多元化理解。读到另外的什么。庄子之文以其浪漫奇丽,汪洋恣肆,独步一时;历来治庄者,各有所凭,自述其解。(附 相关认识)

《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李商隐的《锦瑟》中提到庄周梦蝶:“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梦蝶的故事强烈地表现了人生的虚幻感,对李商隐的诗,我们多数人的体会都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对人的存在的追问。也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所蕴涵的哲学意义。庄子的哲学思想很深邃,由此也可见一斑。庄周为什么在他妻子死的时候,还要愉快地唱歌呢?这是因为他对生与死、存在与虚无有深刻的、和常人不同的理解。庄子认为,在梦与醒之间、生与死之间、存在与虚无之间,很难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人的生与死,都无非一个正常的自然过程,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人应该安时处顺。

在我们看来,世界万有都是相对的,绝对自由,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

但庄子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也许出于人生的失落感,庄子希望存在着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这个境界即使在“无何有之乡”,对人渴望自由的心灵毕竟也是一个安慰。那么庄子认为何种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最高境界的人,遗弃了自我。神人,就是超越凡人的人,泯灭了功用。圣人,就是智慧明达的人,忘却了声名。至人、神人和圣人,既然都是无所待的境界,所以不能割裂开来,他们是“三位一体”的。他们没有对我的执着,没有追求功用的行为,没有获取声名的愿望,抛弃了一切的追求,达到绝圣弃智的境界。所以庄子说,假如你是一个乌龟,你愿意做庙堂之上占卜用的神圣的龟甲呢,还是做一只在烂泥中拖着尾巴的平凡的乌龟?在庄子看来,自由首先意味着自由的生存,自由是生命的自由,死亡则意味着最大的不自由。执着自我,追求功名而沦于困境,是与自由精神背道而驰的。

追求——不断追求——没有追求,是庄子人生探求的三个阶段,也是探求积极人生的三重境界。

笔者觉得庄子所说的第三种人其实只是理想之人,包括庄子自己也并没有作到。在庄子借粮中,庄周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年底时借给他,庄周很是生气,忿然作色,你想庄周能逍遥吗?所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逍遥也只是对一种理想化社会的追求。

尽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是却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用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比较想像: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肖培东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季氏将伐颛臾》,了解了一代圣人先哲孔子的政治主张。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与孔子并称的儒学大师,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学说与思想,他就是“亚圣”战国时期的孟子孟轲。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孟子,触摸他熠熠生辉的思想。(板书:寡人之于国也)二.初中时我们已学过《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这堂课我们再次捧读并深化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温故而知新”。先请五位同学分段朗读,注意正确、流利。同学们订正后再齐读一遍。思考:孟子在这场对话中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

三.1.回答:仁政,“王道”。那么是怎样一步步提出的呢?先看标题:寡人之于国也。“寡人”指谁?“国”又是哪个国家?(注解2)“于”“之”?那么于国,梁惠王又是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的呢?找出文中原句。“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民于河东,河内凶亦然”(理解“凶”“于”“河”),“然”,是省文,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民于河内)读。

2.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梁惠王对国家政治的表现及态度,应该是?(“尽心”)这个词要重读。“焉耳矣”怎么理解?改成“尽心矣”效果怎样?读。读出自诩味,抱怨味。

3.梁惠王于国尽心,实际效果怎样?(“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之”的理解。

“无如„„者”意为“没有象„„的”,换一种表达方式说这个句子。(学生讨论)“不及寡人之用心者)语气上有何区别?读

故此,梁惠王心中困惑万千,“何也”读。改为“何哉”“何故”效果怎样?

(“何哉”问中有叹,设问;“何故”多用于一般性的询问,都无法达到“何也”的极度困惑急于求解的效果)再读。

第一段读,背诵。

四.那么孟子又是怎样解释个中的原因呢?这就是成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由来。找出成语的原文(“填然鼓之„„则何如”)读。释有关词语。成语的现代解释。孟子为什么要用“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回答。如果直接回答,他应该怎样说?请用文言文写出。

学生小组讨论,把答案写在纸片上。

同学回答,而后教师出示自己的答案。“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何益?”读,译。

讨论体会孟子比喻的从容,含蓄,形象及效果。使梁惠王自然地走进了他问题的圈套,说出了“是亦走也„„)相关词语解释。

五.读,背诵。那么,孟子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下节课我们再探讨。

让自由之风吹拂

永嘉中学

肖培东

很怀念那个诗歌绽放的年代,在白衣飘飘的时光里,歌吟着北岛、顾城与舒婷的青春诗句,在韵律与参差中感受着生命的蓬勃。“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真诚的岁月里,叛逆也很美丽。而在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呐喊中,我的青春就与诗歌不期而至。

很牵挂微型小说风靡的那段日子,那个女孩读完《美丽的蝴蝶》时眼角噙着的泪光,总在我心里颤动。还有杂文,每周一期的《杂文报》,激浊扬清,革故鼎新,视角独特,见解深刻,会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畅快淋漓,什么叫做震撼人心。

自然,还有散文,在大学的黄昏里与河堤的柳枝一起婆娑;还有话剧,在校园的舞台上演绎着我们心中的《雷雨》《日出》„„

我们的笔下,就很诗意地繁衍着我们的个性,繁衍着我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青春,因为多彩的思维,就成了一种摇曳多姿的形态。于是,多年以后,我渴望我的学生们也拥有五彩斑斓的文学梦想,也拥有飞翔的翅膀,在写作的殿堂里自由翱翔,像风一样。因为写作,本来就是写作主体生命意识的一种欢快流动,率真情感的一次畅然宣泄;作文,本来就是我们寄托自己灵魂与生命的精神家园,铭刻自己思想与经历的纪念碑。真情流露,崇尚个性,文风自由,充满张力,写作就这样有了轻快的翅膀。

遗憾的是,经过考场的盖印,再去触摸着他们的文字,我感觉不到太多的灵感的风。思维单一,手法机械,模式僵化,流于形式,唯考试是依,重文法轻灵性,个性的失落与思想的苍白潮流式地呈现,心照不宣的说教下泛滥着矫情与定势。当《赤兔之死》的文言模式换取满堂喝彩后,飘逸不羁的赤兔很快就在机械化的生产中死去;当《患者吴诚信的药方》开遍大地,作文里的“无诚信”也开始冠冕堂皇地讥笑世人的单调与僵直。我手写我心,还是我心死我手?望这清一色的田园,我很想有花朵盛开。

不是没有土壤,只是我们制造了太多的风沙;不是没有春雨,只是我们习惯于干旱中拔尖。

其实,写作应该是这样的,在真与理性的土壤上,诗歌一般的美丽,小说一般的曲折,杂文一样的深刻,话剧一样的折射,还有很多,只是这其中必应扬起这样一股风,创新之风,个性之风,自由之风,想象之风。风起处,学生的的思想多元,学生的个性张扬;风扬后,青春的才气四溢,年轻的天空更加广阔。在写作中,学生在用笔思索,情郁于中而必发乎于外,而在真情之外,更有独特的构思奇巧的安排以及丰富的想象。

不是写作教学系统工程中的产品,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信手拈来都是文。你可以让山说话,也可以令水含情,融入你的思维与想象,你就有一片创造的天空。作文还是语言的艺术,句式的选用,修辞格的运用,逻辑上的顺序,词汇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等等,你尽可以选择适合你的可取之处,来璀璨你语言的智慧。作文更应体现构思的匠心。文无定法,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收束,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写出真正属于自己构思的文章,体现出鲜明的个性,你就可以采撷满园芬芳。

离开了思索,作文是一滩死水;脱离了个性,写作是一种疲惫;而丢弃了自我与生活,丢弃了阅读与想象,文章就成了空洞的点缀。

于是,想起了斯坦福大学的一句校训:让自由之风吹拂。

清晨起来,走到田野,或是阳台,看到那鲜嫩翠绿的草尖上、叶片上聚集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面对这情景,你产生了什么联想?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妈妈,我不愿做那颗露珠„„

永嘉中学

吴若

草尖上的露珠折射出千千万万个小太阳,它躺在叶面上欣喜地与太阳约会,但没过多久,那片晶莹便消逝在微风中。妈妈,我不愿做那颗亮丽剔透的露珠,我要„„

妈妈,昨晚,我做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梦中,我变成了一朵腊梅般的白云,飘荡在你的头顶。我俯下身子望着你,而你正静静地坐在那儿织毛衣,狡黠的风在你的头发上跳舞„„

梦中,我变成了一只浅黄的小鸟,在你常去散步的林间,在你常坐的那把石椅旁边那棵树上,我在为你歌唱。有轻风为我伴奏,有树叶为我伴舞,而你在静静地坐那儿,你是不是 在听我歌唱?

梦中,我变成了一叶洁白的帆船,沿着那深邃的蓝色,乘着风势,驶进你常去洗衣的小河上,看着一朵朵水中花溅到空中„„

然而,这个甜甜的梦却被那咸咸的泪水浸湿了。当我发现我刚才在梦中,在一个我最不想称之为“梦“的梦中,你不在我的身旁。不是一个夜,不是一个星期,不是一个月,一个年,而是整整半个多世纪。半个多世纪呀,这是怎样一段漫长的煎熬„„

我的耳朵依然荡漾着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我的眼前依然泻现着那一朵朵水仙般的微笑。母亲,你的怀抱多么温馨,你的抚摩多么轻柔,你温柔的脸颜,你宽厚的手掌,我一直都记得,从我们被那帮人拆散的那一刻起,一直,一直都记得。

多想登上逶迤的长城,感受那号角响起的那种雄壮,感受您那青铜般的历史;多想站在长江岸边,聆听您改革浪潮的汹涌澎湃,目睹您金沙拍岸大江东去的发展英姿;多想亲临泰山之巅,向着蓝天,对着白云,大声向您喊出浓积多年的心声,那回声,久久地在我的梦中萦荡„„

妈妈,在你的梦中,是否看到了那一朵腊梅般的白云?它并不是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而是你的女儿坚定追随你的身影。如果那朵白云化作了一阵雨,你更不必惊讶,那是你的女儿积荡在胸中的相思泪,我的灵魂将随她溶进你的心里,化为滋润你的那股清泉„„

妈妈,在你的梦中,是否看见了那一只浅黄色的小鸟?它站在你坐的那把石椅旁的树枝上,常饱含着泪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那就是你的女儿呀,妈妈。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就会摩挲出那颤动的音符饱含着对您的深沉的爱意„„

妈妈,在你的梦中,是否看见了一叶洁白的小帆船?它带着阿里山的晨光,带着日月潭的月影,带着来自海峡彼岸的你的女儿的深深的祝福和祈祷,向你悠悠驶来。桨声汩汩,那是你的女儿心底的赞歌,祝你,祝你青春永驻„„

但是,妈妈,你若在梦中看见一颗躺在草尖上的晶莹的露珠,那不是我,那不是你的女儿。因为顷刻间它就会挥发到无形的空气中,不会带走一丝的云彩。我不愿,我不愿像她那样只是你生命中一个匆匆的过客,我要,我要和你紧紧相贴,永远,永远„„

那么,妈妈,你在梦中,是否依稀听到了一声呕血的呼唤?请不要责怪她的无端入梦,那是我,你的女儿——台湾在用心呼唤:“我要回来——”

评语:草尖上的露珠,有人叹其短暂,有人赞其晶莹,或与生命连接,或与珍惜相联。初看此文,似乎云里雾里;读罢全文,顿觉豁然开朗,爱不释手。以一个离开母亲怀抱的孩子对远方母亲的呼唤,来完成露珠的相关联想,一气呵成又深情动人,以露珠联想到两岸统一这一重大社会主题,作者在考场上的构思可谓别具匠心。不落俗套,嘶哑的喉咙里唱尽人间离散;款款感动,充满真情的文字间饱含对统一回归的渴盼。正所谓,曲径通幽处,都是好文章。(肖培东 点评)

流浪者的足迹

浙江永嘉中学

郑培智

注定,鞋子的命运是流浪,而不同的,是流浪的意义。

——题记

黄昏的沙漠总是交织着苍凉和雄浑,细细的砂砾相互摩擦着,仿佛低吟着千年亘古不变的传说。流动的沙丘,流动的河,掩盖着一切尚在生的边缘残喘的物体。

闭上眼睛,心情平静地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任回忆的细小波浪,慢慢地舒展,渗透,直至每一粒砂,直至整个孤寂的沙漠。

“我的流浪开始于他,结束于他——我的主人。他是流浪者,一直以来,我都如此固执地认为。

有的人天生不羁叛逆,血液之中汹涌着勃发的激情,沉醉于一种似乎不可理解的热爱中,难以自拔。譬如我的主人。

他总是孤身一人,像一个孤身作战的英雄,去穿越心中一个个的圣地,摘取天边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

徒步,苦苦地跋涉,只携带着充饥的干粮和水。他的眼光总是如此执著与深邃,闪烁着坚毅与乐观,仿佛在告诉我: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挑战自己。

黄沙漫漫,烟尘滚滚,一条荒道。

他笑了,只是不知他是否还记得我曾有的怨恨?

是的,我曾经怨恨过,原本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慵倦地蜷缩在沙发里,每天叹着气埋怨,却又舒适地享受着生活的空虚无聊;是的,我曾经怨恨过,主人,我的主人为什么喜欢以生命为代价去寻觅一些毫无意义的的东西,为什么喜欢独自跋涉在险恶重重的热带雨林,了无人踪的深山雾谷,湮灭无迹的楼兰古城;是的,我曾经怨恨过,原本,我有很漂亮的花纹,就像大海涨起的潮,一层一层,有韵味地波动着,可现在这些却只能作为一个唯美的回忆让我沉醉。沙漠„„古堡„„雪原„„ 孤岛„„荒礁„„悬崖„„

慢慢的,我体会到了真正的成功。历史,在长城坚实的砖石下缓缓涌动,我贴近了历史;纯净,在冰天雪地的南极蕴育,我溶进了最原始的洁白„„每一次绝处逢生的欣喜,每一次发现旷世绝美的愉悦,都让曾经一切的苦难泥泞变得微不足道。

没有鲜花,没有喝彩,只有高旋的苍鹰投来惊羡的一瞥,只有倔强的野草送上赞许的绿意。我的主人无暇抖去粘在我身上的沙土,偶尔他会用抱歉的眼光细细地抚摩着我,只是很快我又得甘心于漫漫的流浪中。因为远方,主人的视野里,一棵孤独的树顽强地生长着„„

我们的足迹已遍布那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我的花纹已不再美丽,那是因为它们已留在了那么多美丽的地方呀!于是,我清晰地听见,残阳如血的黄昏,那一声“此生无憾”的感叹,风中久久回荡„„

„„

流动的沙丘是流动的河,掩盖一切尚在生的边缘残喘的物体。我能感觉到死亡的迫近,或者说自从他倒下后,我也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意识。

流浪的终结便是生命的结束。这是一片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空旷而又寂寥。有雄浑的落日,有温柔的沙砾,甚至有时间滞留的错觉„„

一个很好的埋葬自己的地方,不是吗?我的主人微笑着说。一个很好的埋葬自己的地方,不是吗?我也能如此微笑。„„”

沙丘缓缓,缓缓地流动,湮没了一切,湮没了所有的过去。

如果注定鞋子的命运是流浪,那么我已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且无怨无悔。

评语:一双鞋,穿越了深山大川,在艰难中磨砺,在探险中前行,苦苦追求,奋斗不息,诉说着生命的价值,诠释着人生的意义。比起千篇一律的说教,本文更见思维的张力和文学的功底。灵动的文字,精巧的构思,无一不显示着作者考场上的机智与创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创新,并不是盲目赶新潮,传统的文化积淀才是我们创作的汩汩不断的源泉。(肖培东

点评)

昨天·今天·明天

永嘉中学

文远 昨天。

雪儿望着家乡,看着自己家中滚起一道烟尘,那不是宁静的小村落里飘着的炊烟,那是战争卷起的烟土,烟土下埋着雪儿的爷爷和奶奶„„

雪儿开始写起了日记,把一切锁在脑海。雪儿的日记本渐渐的厚了,多了。

х月х日,雪儿的哥哥去前线了,但没能回来;х月х日,雪儿的父母上前线了,但没能回来;х月х日,雪儿的伯伯,叔叔,表哥,表姐„„所有在雪儿的记忆里爱着雪儿的人都上前线了,但都没有回来„„

雪儿的日记本渐渐厚了,多了,但每一页都藏着雪儿的泪水和一团在心底莫名燃烧着的火„„

今天。

雪儿的日记本已经很多了,很厚了。但„„ 这些日记本停止了翻动,„„雪儿死了„„

弥漫着硝烟的风尘中,一茎小草在顽强的摇曳着。

雪儿轻抚着日记本,双眼仰望着苍天,泛黄的纸页上流着雪儿的血„„

明天。

雪儿倒下的土地上长出一棵树,繁密的树叶将树下的浓阴扩散得很大。树下,几对中年夫妇挽着手说着悄悄话。不远处,一群在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不时回过头喊着:“爸爸——妈妈——”

明天。

雪儿倒下的土地渐渐凹陷,成为一个浅浅的湖。蓝蓝的湖面上,几只白色的小天鹅在悠闲地游动。湖里,许多孩子畅快地游着,打水仗,或是伸出头,咧开嘴“嘿嘿”地笑着。

明天。

雪儿倒下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小木屋,屋内一个新的生命刚刚诞生。木墙回荡着善意的欢笑。年轻的爸爸抱着孩子,给她取个名叫雪儿。从此,每当夕阳告别天空,每当月儿触摸着大地,年轻的妈妈便靠着摇篮,拿着一本日记,轻轻地给孩子讲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过去,曾有一个女孩叫雪儿„„

评语:战火弥漫着家乡的大地,日记记满了保家卫国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英勇篇章。很感动很美丽的一个故事在笔尖迸发,既彰显着烈士的鲜血,又昭示着后人的缅怀。蒙太奇的创作手法,既有节奏感,又有一种细节的定格的美丽。读着这样美丽的故事,想象着这样美丽的女孩,总能哼起朴树的那首《白桦林》,也许,灵感总是来源于偶然,但一定脱胎于生活与感受。(培东

点评)

让亲情温暖我们的文字

浙江省永嘉中学

肖培东

教学简录

1、导入:高中语文的学习,尤其作文,你们喜欢吗?为什么?(谈话引入)学生交流写作的困惑,可能同学的困惑会主要集中在写作的材料与语言上。

2、师:能真实的袒露自己的心扉,其实就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写作,更需要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滋润。送给大家一首歌《奉献》听,很美的旋律,其实歌词也很美,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你最喜欢的歌词部分。

奉献

作词:杨立德 作曲:翁孝良 演唱:苏芮

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爱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不停的问 我不停的找 不停的想

白鸽奉献给蓝天 星光奉献给长夜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小孩

雨季奉献给大地 岁月奉献给季节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爹娘 啦....学生听读说。着重围绕“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来表达亲情的感人魅力。

3、师:仔细发现,生活的内涵其实就是一个字“爱”,爱就是奉献,作文也一样,所有的文章几乎都在写爱写生活。其实,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忘却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忽视我们手中那份沉甸甸的亲情。雨季滋润大地,岁月孕育季节,可我们却常常在我们的笔下遗忘最爱我们的人。那么,再一次走进音乐,让我们闭目回忆,想想那些也许被遗忘的亲情细节,去愧疚去感激„„

4、教师在音乐中旁白,渲染氛围,如:爹娘,是一声最真挚最质朴的呼唤。想一想他们,想一想黄土地上烈日下那弓曲的脊梁,想一想寒风中刺骨的冷水中冻的发红的手,想一想菜场里一分一分还价却不吝啬地把你送到最好的学校里的那个身影,想想离家时深情的凝视,想想台灯下轻轻的一声问候。大爱无声,我们的父母以他们特有的语言传递着多少爱多少期待,可我们是否也有一个时间一个空间去回忆去思念?

听《奉献》,学生说亲情,动情地回忆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片断。

5、师:如此感动的亲情,浓缩在文字里就是最美最美的风景。再读《雪地里的红棉袄》

 雪地里的红棉袄 

高吉波

(一)30年前,我8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月十分凄惶。

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

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于用彩礼钱换的。

大约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角的米粒。

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留给我的,里面掩着两个鸡蛋。

我没喝,也没吃。

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还热,吃吧。”

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二)20年前,我18岁。

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

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三)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大嫂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到写这篇文字,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得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自己疼自己。”

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适当分析(内容、写法、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为这位嫂子,这位坚强的女性伟大的母亲而感动。

6、师:所以,当我们的文章泛滥着做作,无病呻吟,风花雪月时,也许你的一份亲情告白,会更有震撼力,更有制高点。

那么,在写作中亲情材料的撰写如何操作呢?《奉献》的歌词就告诉我们:

不停地问——问亲情和话题的联系

不停地找——找亲情中最美细节(背景衬托、细节描写、话题凸现、长短句结合„„)

不停地想——想如何连缀成文

7、寻找最让你感动的亲情片段并运用细节描写及其他手法写出,学生写亲情片段

8、教师与学生小评,后尝试连缀成文,以“农民工”为作文话题,把学生的若干片段连缀成文,教师示范。

9、小结:让亲情温暖我们的生活,让亲情温暖我们的文字。

教学思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感情是作文的血肉。叶圣陶早就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显然,一切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如果与情感比较起来,显然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

可是,现在的考场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在考生“情感的伪化”面前无奈苍白。或者是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或者是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或者是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我们的学生,经过我们刻意的包装,他们的作文不是古人现身,就是风花雪月。我们学生的作文不是“我手写我口”,不是“情动于衷”,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冬夏与春秋”,沉湎于自我炮制的“情感天地”不能自拔,抱着应试的“独门秘笈” 孜孜不倦。有老师说,在学生笔下,文字是冷漠的,冷漠到你在这些最年轻的身上读到最苍老的心灵:或故作成熟,发一通哲思妙语,贩卖着罗兰小语的流风余韵;或堆砌辞藻,洋洋洒洒,风姿绰约千媚百转却一无所有一干二净;或千篇一律,任你孙悟空七十二变,我自岿然不动,把那点“米”颠来倒去,从干饭到稀饭再到泡饭,像只老狐狸,而每年高考作文历史人物扎堆就是很好的说明„„总之,缺失了对生活的感悟,对平常事的记录,真情实感全无,感恩之意不存。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我们不能不忧虑,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一片情感的天空?

最近一次高考模拟考的作文话题——“农民工”的出现,也说明我们的老师试图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不再忽视一个最重要的写作因素——人的感情我们的生活。关注生命情感里温暖深刻的那一部分,让表达成为需要,让文字成为需要,于是,确定设计这样的一堂亲情作文课就是为了把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点滴感受涌现出来。作文教学的设计中,有意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带领学生走进最简单、最生活化的亲情世界就成了此课的一大教学目标。巴金先生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无非是为表达自己的感情,交流彼此的感情而记下来的话。情乃作文之生命,作文之灵魂。无情,则再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再丰富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我们的学生习惯于编造而不会回忆那看似平淡无奇却又钉子一样钉在生命的砧板上的细节和镜头。这堂课,是为了呼唤作文的真情回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而真情请从亲情起,于是,一切就有了铺垫。

本课的设计源于一次阅读,在《读写月报》上偶读《雪地里的红棉袄》一文,当时被里面的亲情与感恩之意深深打动。几年前,高吉波的小说,早因其深入骨髓的乡土浓情打动了我们。今天再读这篇《雪地里的红棉袄》,更加让我体会到高吉波对于土地至深的情怀和回味。“高吉波是属于土地的。他的根植于土地最深沉的地方。他懂得土地的语言,他热爱土地的歌唱,他更加期冀土地完美的收获和爱情。他,亦理解土地得恩仇与痛苦无奈。他就像土地里的一粒种子,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长。”而其中,亲情的力量是最为震撼最能支持的。文章中的嫂子说起他,总是带着爱怜和温暖。也许,这么多年,最理解和支持他的,就是嫂子那么淳朴的挚爱了。他对于土地和作品的执著,亦来自嫂子深沉博大的包容和爱的力量。一位嫂子,更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一位伟大的母亲。就这样,何不有感情地朗读《雪地里的红棉袄》,把那份伟大的情感渗入学生的心底?其实,阅读更是一种吸收,这样也为学生模仿、运用以至最终内化铺平道路。那怎样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唤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呢?十多年里一直爱听的那首《奉献》,总会在此时萦绕耳边,尤其“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一句深深触动我的灵魂。音乐是一种特定的触媒,由此,倾听亲情——感受亲情——诉说亲情——写出亲情这一线条逐渐明朗。教学思路跃然纸上:以音乐为背景,以教师的真情告白为引领,以学生情感激发为基础,以名家范文的温暖文字为指导,最终引领学生进入亲情写作之中。不必在意你的文字是否稚嫩,不必多虑你的语言是否美丽,唤起的是你写作的冲动,其他,交给时间交给历练交给阅读吧。因为,惟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之于言”。这样即使不去刻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真情的迷人魅力。

一堂课,可以试讲,有过修改,但不是复制。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愿意刻意去包装自己的情绪。真情无法准备无法酝酿,惟有真实的袒露真实的激发,泪水才是最纯真的。激“情”但不是逼“情”,表“情”也决非矫情,其实,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这样的一堂课对自己是情感的一次煎熬。因为眼泪是无法等待的,也是无法设计的,投入情感而又得把握节奏,这都令人痛苦。看到学生因诉说父母的平凡而又朴实的爱的细节而泪流满面的情景,我也无法不感动,也很自然地想起年迈的双亲,想起他们衰老的容颜和微弓的身躯。在感动与理智中,心灵的流泻就成了自然。诚然,在作文中,被情感滋润的文字是最美的,出自三年级小学生之手的那篇因“自然率真,素面朝天,充满童趣,非常温馨”的仅107字的短文《妈妈回来了》获首届“冰心作文奖”,这就是一种美丽的认可。“一位作家,有时候迁就于生存的压力。或者耕耘,或者收获,或者耕耘也无收获。这就是作家的出路。高吉波在这样的冲突中一直梦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运筹帷幄。一份自己可支配的媒体。”看完高吉波《雪地里的红棉袄》,作者的好友这样评价说。那么,面对今天的教育今天的课堂,我想说:“一位教师,有时候迁就于生存的压力。或者耕耘,或者收获,或者耕耘也无收获。这也是教师的出路。但是,让我们在这样的冲突中还存有一个梦想——我们的学生能够温暖自己的文字,能够触摸灵魂的悸动,能够唤回一度远去的真情。”

一堂课,更多的是做为一个探讨,做一种尝试,也给自己一次学习与提高的机会。看到学生在诉说父母之恩时那动情的泪水,我无法不感动。透过泪水的背后,看自己的不足,课后感觉本课囿于环节的推进,有些地方还欠缺流畅。同时,作文,应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物。在理性的角度上再下点功夫,这样学生的写作提高可以更明显地落到实处。只是我们能相信,真情无限,真情无边,作文想创新,千万别丢掉真情。因为真情永远是作文创新的灵魂。

肖培东《桥边的老人 》 教学实录

执教者 :肖培东

浙江省永嘉中学

1、教师:同学们好,大家做了预习,说说看《桥边的老人》是写什么主题的小说?同学们回答“战争”。

2、教师:是的,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只是一个很遥远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小说的朗读,同学们齐读第一第二段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读中间部分。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3、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要求语言规范,要点具备。小结: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4、教师:小说的主体部分就是老师朗读的对话部分,请你找出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学生得出答案,都是在逃难中对小动物关心的几句语言。一共有以下四处: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摁,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再请一同学朗读这四句话。教师:你觉得自己读出这四句话的感觉来了吗? 学生:没有。还应该缓慢些,应该读得焦虑、忧愁。教师:对,老人76岁了,在炮火来临前被迫离开家园,要读得沧桑无奈些,注意关键词的朗读。

再次朗读。

5、教师: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学生:读出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教师:对,也就是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学生: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学生: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学生: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教师:说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学生:就是说老人的爱心。

学生: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学生: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教师:怎么可以看出他对前景的茫然呢? 学生: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教师:短短几句话,简单又高效,既蕴涵了许多言外的生动细节,又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可见海明威语言的简约风格。这几句话里饱含着老人复杂的情感,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四句话,切实读出情感来。学生读。

6、教师: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有所感受。这让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放在文学写作上,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语言要简洁,不要全部说出来。学生:有八分之七的内容要我们自己去想。学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师: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

资料链接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您去感受。

教师: 联系小说,细读对话,你还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

7、学生阅读探讨。

学生:从‘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感觉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

教师;对战争的控诉有此可见,请你读这句,读出其中的冤和怨来。学生:那句“一共三种,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中,了解到老人对动物的疼爱和老人的孤独。

学生:‘政治与我不相干’这句,老人对战争的反感,以及他的无辜。

学生:我是最后一个离开„„

教师: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说中的对话充满弦外之音。其实,对话以外的句子也同样包蕴丰富的内容,你能找出几处?作出分析。

学生:‘他木然地说,可不再对着我说了’这句(分析略,以下同)。

学生:‘那是他的故乡,微笑’

学生:‘仅有的幸运’还有最后的‘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坐了下去’

学生:‘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教师称赞:很有想法,请具体分析一下。

学生:复活节是西方的重大节日,仅次于圣诞节,它代表着重生和希望,就使得小说更有悲剧性。

8、教师:文章中还有其他多处地方也有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韵味,我们可以细加咀嚼。同学们的这种探究学习的意识,对于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极为重要。那么,纵观全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小说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

学生:美,小说虽是悲剧,但是表现了人性的美。学生:深,小说很有深度,虽然写的是感觉很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够从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学生:小,别的写战争的都是大手笔大场面,战争电影都是大投入巨资打造,而这个小说都是小角度小片段,还有小人物。

学生:没有英雄人物,写的是平民百姓,没有战争场面,可也一样感受战争的残酷,所以我说是‘妙’。

学生:真,写的情感很真实。

教师:那为了表现真,作者还有其他什么手段? 学生:文中的“我“的出现,就使得作品很真实很亲切。教师:‘我’是谁呢? 学生:战士,或者其他身份。教师:如果换成第三人称,会怎么样? 学生:没有这样置身于小说中来得真实。

教师:大家的看法其实都在证实小说的构思的精巧,这篇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朴实、明快,同时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为著名小说家和记者,一个“巧”字也许可以尽含其中。这些精巧之处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大家有空可以多去阅读。相信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关于战争,关于生命,关于尊重,也关于写作„„

设计说明: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小小一枚针,锦绣满课堂

——《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写作指导教学实录

浙江省永嘉中学

肖培东

执教

师:大家好。高中生活近一年了,想必同学们已融入了这个高一(9)这个集体。对于你所在的班级,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它的脉搏它的呼吸?先请同学们做个填空题,一个

的高一(9),在横线上为你的班级填上定语。生:一个团结友爱的高一(9)生:一个互相帮助的高一(9)生:一个爱学习的高一(9)生:一个充满欢乐的高一(9)生:一个活泼的高一(9)生:一个可爱的高一(9)生:一个和谐的高一(9)

师:所有的词语都充满着美丽的情感,看来同学们真的很爱自己的班级,这些充满阳光的词语都显示着你们班级的特征。如果就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总括你班级的特征,你们认为是哪一个呢? 全体学生:可爱。

师:很可爱。一个可爱的班级。那它又为什么可爱呢? 生:这个班级很活泼很有笑声。(生笑)师:恩,因为活泼而可爱,因为可爱而美丽。

生:我的班级特别团结,上个星期的篮球赛我们虽然输了,可是我们的啦啦队却一直为运动员加油。

生:我们班级同学学习很认真,大家都很上进。

生:我们班级互相帮助,上次一个同学生病了,我们很多同学都去陪她。生:我们同学都很有礼貌,在学校的常规竞赛中我们的成绩都很好。

师: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班级,真正地把自己和班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接下来请一个同学把刚才这些同学说的理由合在一起,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班级为什么是一个可爱的班级。用“高一(9)是一个很可爱的班级”开头。

生:高一(9)是一个很可爱的班级。因为她很活泼很团结,上个星期的篮球赛我们虽然输了,可是我们却更加团结。同学们学习都很认真,又格外地会微笑„„(渐渐地说混了,层次开始不清楚)师:说着说着打结了是不,大家想想为什么说得不清楚了? 生:原因很多,总分结构应该分清楚。

师:很好,这确实是总分结构,“高一(9)是一个很可爱的班级”是第一句,也是中心句。

生:要注意说话的顺序。师:那怎么说得更清楚些呢?

生:可以加上一些词,标明层次,如“第一、第二”等。

师:真不错,你们不但是一个爱学习的班级,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班级。可以用“第一、第二”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性的词语,好,再请刚才那位同学说一次,高一(9)是一个很可爱的班级。

生回答。(此次,用了“首先”“其次”“再其次”等词,阐述流利)

师:看来,说话要安排好结构,讲究顺序,有条理,大家才能听明白,这就叫言之有序。陈述理由,说明原因都要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生活中说话是这样的,行文写作也要注意流畅和条理清楚。说明事物时,更要注意条理清楚。现在就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143页,听老师朗读一段说明性的文字。朗读练习一的第一小题的有关针的演变的说明文字。教师朗读,学生听读。

①直到18世纪末叶以前,人们还在一直用针手工缝制衣服。

②以后,《绣花笔记》中写道:“宋绣所用针为朱汤所制,大三分以制衣,以三分以作绣。”

③随着生产的发展,终于在1790年,英国人逊德制造了第一台链式线迹缝纫机。④菲律宾还发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针古物。⑤不过,缝纫机仍离不开针。

⑥我国很早就有了针,在山顶洞人遗址的文物中,就有一枚骨针,针体光滑,长82毫米,直径3.3毫米,针身略弯,尖端锋利。

⑦而我国在公元2至4世纪,就有了铸铁技术,那时也可能有金属针了。

⑧晋代冯翊的《桂苑丛谈》中谈到过金针(即绣花针),看来,至少晋代已经有了针。

⑨可见宋地的针已按不同用途制成了不同的规格,那时针更普遍了。师: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很流畅。

师:哦,你是夸老师读得流畅呢,还是指文段的语意表达很流畅?(生笑)生:我觉得有点乱。

生:老师,我觉得是相当地乱。(大家都认为很乱)师:为什么会那么乱呢? 生:条理不清楚。

生:时间顺序没安排好。

师:对,这短文字在说明的时候却没能把顺序安排合理,致使大家在阅读时感到思路混乱。可见,说明事物的时候如果失去了条理,就会带来理解上的困惑,不知所云了。那么,说明事物怎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呢?请大家阅读142页的写作指导部分,读读划划。

(学生读)好,说明文的基本结构是什么?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又有哪些? 学生齐读相关文字。师:这些知识点大家在初中都已有所了解。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其中逻辑顺序相对有点难把握。由主到次,从现象到实质,先形状后功能,由因到果等等。

刚才那段针的说明文字我们应该按什么顺序来安排呢? 生:时间。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顺序重新安排一下,做到条理清楚。

学生做题,老师巡视,请两位答案明显不同的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一位同学认为第一句话是①,一位则认为应是⑥,两位同学“针锋相对”,各述理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答案应是⑥④⑦⑧②⑨①③⑤按正确的顺序再齐读一次,教师小结。

师:时间顺序,就是以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说明的内容与事物的发展过程相一致,显得清晰自然。时间顺序适用于说明发展变化比较明显的事物。例如,介绍动植物的生长、人的生平经历、社会的发展、工程的进行、某一事物的成因、某一产品的制作过程等。刚才这段针的文字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有了很清楚的条理。那么就这段有关针的说明段落,如果你再接着这顺序写下去,你看还应该写什么? 生:现在的针。

生:当代生活中的针。生:还有未来的针的发展。

师:说的都很好。那如果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应该是什么? 生:针的历史。生:针的演变 师:那如果把它上升为说明短文,按照说明文的基本结构,你觉得还少了点什么? 生:开头和结尾。

生:这样,就是总分总结构了。

师: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两组,一组写个开头,一组写个结尾,语言可以简练些。同学们写

师:先请你读读你写的开头。

生:生活中细小的东西都有着不平凡的历史,针也不例外。(同学鼓掌)师:简洁而又大气,谁来读读自己写的结尾?

生:看来,针的历史还真不简单。小小一根针,就是大学问。(同学鼓掌)师:好句子,还押上了韵。再找一对同学读开头和结尾。

生:大家好,我是针,别看我的个头小,我的历史还真不简单呢!

师:语言风格幽默生动了,用了第一人称,很有特点,谁来接个结尾?

生:这就是我的演变历史,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针出来充实我们的家族。朋友们,你们说,对吗?

师:这位同学真机智,他原本写的文字并不是这样的,但他很快就改用第一人称来表达,和前面那位女同学相得益彰,首尾呼应,真可谓天衣无缝。大家给点掌声。(同学鼓掌)

师:这样一篇相对完整的说明文《针的历史》就完成了,那老师可不可以把标题改成《针》呢?

生:不可以,《针》的标题太大了。生:我也认为不可以,这里说明的仅仅是针的演变,用“针”的话,还要说关于针的其他东西。

师:那么,如果是写《针》,我们还要说明哪些内容呢? 生:针的样子。

师:样子,也就是形状,对吗? 生:针的功能。生:针的种类 生:针的制作

师:好,接着四小组每组写一个,写的时候,要想想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才能说的条理清楚。也可以讨论讨论。简单一点也可以。学生讨论写作,教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是不是有点挤不出来了? 生:恩,知识匮乏了。

师:很正常,因为要准确地说明事物,前提是—— 生:观察事物,了解事物。

师:对,小小一枚针,都是大学问。只有花工夫去观察去搜集,才能完成说明文的写作。科学容不得马虎和疏忽。我们这堂课先把握写作的一些规律,课后大家可以再去做仔细的研究。谁来说说针的形状的说明。生:针的身材细小,脚尖尖的。

师:还欠准确,身材细小的有很多,有些女孩就是。(大家笑)谁再补充

生:都说这人心眼儿小得象针一样,针,细小银白,头稍大,有的头部还有一个孔,用来穿线,越往下越细,最下部尖尖的。

师:尽管说的不一定科学,可是能用生活俗语来形象地说明针形,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头部到底端,这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生:空间顺序。

师:对,一般说明事物的形状时常用空间顺序,它适用于说明静止的事物的形状和构造。当然这位同学还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这说明在说明文中说明顺序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好,谁来说说种类?

生:老师,我了解的不多,有常见的绣花针,缝纫针,别针,还有针灸针,注射针等。应该用逻辑顺序。

师:对,从一般到特殊,这是逻辑顺序。逻辑顺序适用于说明事物内部各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特别是说明事理和具有较多较复杂特性的事物,运用逻辑顺序,更能说清事物的性质特征,揭示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针的功能呢?

生:小小一根针,用途可真多。当你衣服破了的时候,针就来帮你的忙。当你纽扣掉了的时候,针也可以替代你的扣子。你可以用针来绣出美丽的图案,你也可以用织针织出漂亮的毛衣。你的校徽上有别针,你的发夹上也有针。针还可以用在医疗科研等各方面。(同学鼓掌)

师;说的很有层次感,语言也很流畅。用的是什么顺序呢? 生:由常见的用途到一些特殊的用途,也是逻辑顺序。师:很精彩,谁来说说制作呢?

生: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古代的针应该是磨出来的。现代人做针,大概是在一个模具里,先灌上什么,然后再„„

师:能结合典故,不错。说的很有分寸,用了“大概”“应该”等词,表示自己的不甚了解。但是科学的东西还需要大家的求真务实,多了解多研究。不过,你的说明顺序用了“先”“然后”等词语,表明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工艺流程顺序,还是很妥当的。

师:虽然我们知之不深,但)通过这堂课我们也能说之有序,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针的有关内容,组织文章的写作顺序,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编写写作提纲,要注意文章是否条理清楚。同学练习,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列出提纲。这一同学是这样编的

师:同学们,看看需要调整吗?

生:我觉得功能用途一般放在最后介绍更好,从形状到功能。生:我也觉得是这样,最后展望未来的针结束收尾。

师:恩,很有道理,一般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遵循从形状到功用的说明顺序,至于形状、历史演变、种类等方面的说明,则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其实,选择什么顺序来说明某个具体事物,都要根据被说明的事物的本质特点和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今天这堂课大家就做得很好。小小一枚针,锦绣满乾坤,课后请大家认真地做调查,做搜集,写好这篇《针》,下课。

谏太宗十思疏(部分)

1、导入:同学们好,知道今天老师给大家上什么课吗?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人镜,太宗由此而能明得失。那么这面镜子又是怎样照出太宗的斑点与瑕疵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齐读标题,同学们你看到标题时,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2、整理同学们的疑问:背景、内容、写法„„善于生疑者才会学习,那么,要解决这些许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读)

3、自由朗读,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字音、句读、并试着读出一些语气(正音:长、塞)

4、“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那么文中具体写“十思”内容的又是哪一段呢?(齐读)

5、自己再试着读一次。然后自行解决字、词、句、有不懂的可以合作解决。(以:①连词:表目的“来”②把“以为度”③因为“无以怒”)

(词类活用

使动①“安人”“正身”

名词作动词“下”

乐:以„„为乐)

6、再请一位同学示读

注意语气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骈偶句式。同时“诚能”充满真情。老师读,同学再读„„

第二篇: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2014年宏观经济的解读(小编推荐)

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2014年宏观经济的解读 2014已经过去快一半了,展望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提振社会各界信心,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作为企业家,在制定每年企业战略规划时,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国家宏观经济形式,更好地运作企业,让企业融入进去。

一、宏观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增长态势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情况有望好于2013年,增长格局逐步由新兴经济体主导转变为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总产出2013年增长2.9%,2014年增长3.6%,提高0.7个百分点。

一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延续复苏态势。美国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出口倍增计划、页岩气革命、绿色发展等众多刺激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措施,宏观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房地产市场明显好转、私人消费增长回升,社会消费与投资信心增强,2014年经济增长有望延续复苏势头,总体形势好于2013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解,德国经济增长强劲带动整个欧元区向好,国际资本回流欧洲市场,出口竞争力回升,2014年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

宏观经济解读:国际形式比较好,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国际贸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振兴民族产业。

二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当前金砖四国经济增长出现分化,资源型国家增长迟缓,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2014年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新兴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新的增长动力尚不明朗,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存在退出可能,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不确定,全球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性。国际环境整体有利于中国经济稳步运行,但新兴经济体减速将对外需造成一定冲击。

宏观经济解读:新兴经济体结构矛盾的突出,从国际环境来说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要加强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

(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综述

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行,要素禀赋情况发生变化,经济领域呈现出若干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与中央经济会议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长期与短期特征、问题,提出中长期改革方向与2014年宏观调控思路。政策取向将显著影响今年宏观经济走势与结构调整取向。“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价同权;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等。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将深刻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中央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了新时期改革的精神,一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干预,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中,没有将“宏观调控”放置首位,显示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决心。二是更加注重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与汇率机制改革。

宏观经济解读:我们要揣测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对市场经济的变化要有预见性,既然国家表

明要减少对经济领域的干预,那么我们可以加强资源合作开发,形成产业链。

曹园媛——实用健康专家。

曾先后担任:

民政部康复医学会“健康中国行”核心讲师。

协和阳光健康管理机构糖尿病特训营创建者。

主讲课程:《员工健康--认清职场健康杀手》 《看手知阴阳》 《慢性疾病的防与控》 《糖尿病特膳》《辩证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 《非药物疗法》《精·气·神》《人际关系十大健康准则》《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 ,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 《面部健康》《看手知阴阳》《目标管理》《心智启发》《沟通技巧》《高端商务礼仪》《情绪管理》《卖产品不如卖自己》《把自己激励成超人》 《如何做一个好领导》《成功领袖的二十大气质》《时间管理》 《销售技巧》等

培训特点:传递知识实用性强,深入浅出,富有激情,语言简练,风趣,幽默,亲和力强,课堂气氛活跃,能够有效的调动听课者的积极性。

二、2014年基本经济走势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和2014年中国经济政策导向,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从经济增长速度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而释放改革红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库存回补因素将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系统显示,至2013年11月,包括广义货币、财政支出、固定资产计划投资额、汽车产量、粗钢产量、产成品库存、美国先行指数在内中国综合先行指数已连续22个月处于平稳态势,先行指数一般领先工业等指标约6个月,表明经济2014年上半年仍会延续2013年下半年走势,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5%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9.5%,继续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内需结构有所改善。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略低于2013年。投资内部结构呈现一定变化,制造业产能过剩降低工业企业投资意愿;开工面积连续两年增速较慢和部分地区销量迟滞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长;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服务业投资提速。

外需拉动作用增强。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欧元区经济出现改善迹象,日本经济在强力政策刺激下步入复苏轨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将有所好转。

就业形势较为平稳。中国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目前每1个百分点GDP增长吸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约160万人,比2005年前后约80万人和2010年前后约100万人的水平提高幅度较大。预计2014年新增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在4.1%左右,总体就业压力不大,但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过剩行业企业职工下岗等结构性失业问题。

第三篇:从经济学角度解读“限塑令”政策实施效果

从经济学角度解读“限塑令”政策实施效果

一、“限塑令”政策实施的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塑料袋因轻便结实、廉价易得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自1902年塑料袋面世以来,塑料袋便迅速风靡全球,塑料袋无异于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然而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塑料袋的巨量使用以及浪费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仅仅在买菜这一方面,中国人每年大约用掉10亿条塑料袋,而这些塑料袋在使用之后通常会被抛弃。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一种无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公共资源,仅仅依靠市场调节是无法消除人类在使用生态环境资源时所产生的的负外部性,长此以往,“公地悲剧”不可避免。

在国外限塑和禁塑政策的示范效应及我国资源环境迫切改善的背景下,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即限塑令出台并于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以下的超薄塑料袋;

2、对塑料袋明码标价,实行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3、加强塑料袋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督。

二、“限塑令”实施后的积极变化

在“限塑令”实施的7年时间里,塑料袋的生产、销售以及使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塑料袋使用量大幅减少是“限塑令”成效的最直观体现。一些聪明的商家积极去寻找塑料的替代品,且主动地将环保购物袋的使用结合到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中。因此,“无纺布”便成了继塑料袋之后的最佳替代品,“无纺布”在“限塑”后便大量生产,环保“无纺布”便走进千家万户。在实行限塑令的7年时间内,超市、商场等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60%以上,携带无纺布袋、环保袋上街购物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多。

其次,塑料袋的质量大大提高。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来看,因部分企业退出市场,原材料的供给大于需求,原材料的价格相对降低,生产成本随之下降。加之“限塑令”的实施倒逼一批生产超薄购物袋的企业寻求生产转型,一部分包装用品公司开始加工厚塑料袋,另一部分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技术投入生产后,新型塑料袋的厚度符合标准,不但更环保,生产成本也大大节省。通过淘汰落后的手工加工产业,优化社会包装制造行业生产资源的配置,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为全社会提供量多质更好的塑料制品,推动国内产业链向世界中高端迈进。

再次,塑料袋的使用需求显著降低。塑料袋的有偿使用和明码标价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超市、商场等零售主体的成本,抑制购物者对塑料的使用需求和浪费,总体上降低全社会的塑料袋使用需求。

最后,从厂家的角度来看,限塑令的实施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商机。在这场限塑的战争中,一些企业成功实现经营与管理的转型升级。围绕着“环保塑料袋”这一核心主题,这些企业引用新技术、新的生产设备。例如:十万级净化车间、二十万级进化车间的出现,对温度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以及巨型塑料机相继出现在中国。在拥有新技术、设备之后,厂家开始去弥补他们在前期的投入和获得后期的巨额利润。

三、限塑令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不到位,超薄塑料袋仍自行其是

从长期看,限塑令的效果并未达到当初政策的预期,尤其在中小城市的菜市场、小商贩摊位超薄塑料袋依旧充斥整个市场。行政监管机制的不完善,监管手段手段的单一——仅通过罚款的方式来抑制超薄塑料袋的使用,并且自限塑令出台后的若干年时间内,相关行政部门并未进一步推行与限塑相配合的政策和法规。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寻租”现象也在包装行业频频出现,甚至相关监管部门对不合格的包装厂商的生产充当“保护伞”。此外,以流动摊贩、个体户为代表的非正规市场渠道是监管的难点所在。

(二)塑料袋消费需求刚性,难以寻找合适的替代品

目前,我国生产塑料袋的企业数量众多,加之塑料行业技术的低门槛的特点,小型企业和灰色企业占有很大的比例。塑料袋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在塑料袋需求方面,居民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需求有着明显的刚性。同样,塑料因价格便宜,在居民的日常支出中占有极小的比例,收入价格弹性同样为小于1的正数。在大力推广替代品方面,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虽有利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但高科技的替代品因投入时间较长,回报周期长等原因,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纸袋、布袋、可降解生物购物袋等产品相对塑料袋而言,因成本相对较高,使用不便,未能有效替代塑料袋的使用。

(三)消费者不良消费习惯

环境保护问题的迫切性虽早已被人类所意识到,但消费者的行动往往滞后于期望。在现时生活中大多数塑料购物袋仅仅使用1~2次,造成了巨大的包装浪费。这种不良的消费行为仅图一时之便利而忽视其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是一切恶性循环的开始。

“限塑令”实施至今已经七年有余,几乎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限塑令”政策的有效执行取决于市场主体能否执行,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经济杠杆的有效调控,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及消费者观念的转变。这一政策的实施必定会厚此薄彼,在产生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些不如意。“限塑令”最终何去何从,如何将限塑令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及如何让环保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扎根将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仍需各方的共同努力。

第四篇:从农民思想角度入手浅谈对农村医保政策的建议

从农民思想角度入手浅谈对农村医保政策的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对农业的重视日益显现。这不光体现在生产方面,还体现在医疗保障制度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在探索中逐渐完善。本文就目前,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以及农民对医保制度的接受现状入手,浅谈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政策所提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农村医疗保障就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农村的情况,依法制定的有关疾病的预防、治疗等保护农民生命和权利不受侵犯的各项政策的总和,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医疗设施、医护人才、医保资金、疫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方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同时我国也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具有少子老龄化、重负老龄化和长寿老龄化的特点。加之农民收入及农村医疗水平有限,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这个情况下,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于农村的稳定及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广大农民充分地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及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我国社会稳定、农村发展都至关重要。

二、农民对医保制度的接受现状

对于老龄化现象严重的中国,加之疾病随年龄的增长更加频发的现实,谈及医疗保障的对象,老人首当其冲。然而,有一种观念普遍存在于老一辈农民当中,并不利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普及,即“家庭养老”思想。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造成许多农村老人保有这种思想有诸多的因素。一方面,由于中国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尊老爱幼的精神,家庭养老已经成为很多农村人的习惯,甚至被崇尚为美德。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看,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毕竟远不及城市,几千年来的自给自足农村经济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人们的观念、文化教育及其他社会事业进步,“养子为防老”的想法比比皆是。同时,经济发展较慢带来的束缚,难以推行新的养老形式,便使家庭养老形式难以被其他形式所替代。

另外,由于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也并不多,虽可以分担农民看病的一部分负担,但也是一小部分。比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及比例规定,村卫生室及村中心卫生室就诊报销60%,每次就诊处方药费限额10元,卫生院医生临时补液处方药费限额50元;镇卫生院就诊报销40%,二级医院就诊报销30%,三级医院就诊报销2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均限额50元,处方药费限额200元。同时,由于一些医保只负责达到“大病”标准的农村社会的医疗问题,一般疾病不在合作医疗范围之列,所以对于很多农民来说,更愿意选择“小病拖”的态度来避免医保这部分的经济支出。

三、从农民思想角度入手对农村医保政策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尚存在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资金短缺、基金管理混乱、缺乏福利性和公平性、相关立法滞后等问题。加之许多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的封闭与落后,我们在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的提高上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1、加大并平衡投资

我认医保政策尽量向农村倾斜,加大在农村的资金投入,平衡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的分配和配置是从“硬件”上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的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让每一位参保的农民受益更多。

2、政策应及时适应当地现状

及时了解某一小部分地区的发展现状,适应现状更改更适合医疗保障的制度,可以使医保与地区发展相互协和、相互促进。由于城市和农村甚至农村和农村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采取不同的医疗制度安排,在经济稍微发达地区,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模式,而相反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行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的模式,确保把农村居民中无力支付合作医疗费用的低收入者纳入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当中。这样也能够使贫困地区的农民更好的接受医保制度。

3、普及医保思想

在“软件”方面上,当地政府需要广泛宣传所采取的医疗保障措施。当然,广告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要夸大,要讲清实际利害关系,贴近农村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也要用身边实质性收益的人和事来推广政策,落实到农村的每家每户,以便深入人心。

第五篇:从精准角度对企业培训体系的解读与类型分析

从精准角度对企业培训体系的解读与类型分析

企业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工作绩效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好的企业培训体系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反之则会影响企业内部文化制度的建设,进而让员工以及企业管理者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王道海 资深企业运营、项目管理、流程管理专家、信产部认证培训讲师。荣誉:信产部信息化管理师资质认证讲师、CPMP国家项目管理认证讲师。教育背景:北京理工大学、项目管理PMP资质认证、六西格玛绿带。

曾任职务:先后在搜狐、北大方正、大唐移动等著名互联网企业担任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运营总监等职位。

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工作绩效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

它的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

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升值,公司业绩改善,获得投资收益。它区别于其他投资活动的特点在于它的系统性。企业的员工培训是一个由多种培训要素组成的系统。它包括了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媒介;包括了培训的计划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实施子系统、评估子系统;它还包括了需求分析过程、确立目标过程、订立标准过程、培训实施过程、信息反馈过程、效果评价过程等。

企业培训体系的四个类型:

第一类:应岗培训,目的是为了让员工达到上岗的要求。

第二类:提高培训,提升岗位业绩。现在中国企业做提高培训的企业非常少。

第三类:发展培训,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中国有一千万家企业,进行此类培训的公司不足千分之一。

第四类:人文培训,讲人文,讲音乐,亲子教育,讲服装搭配,不足万分之一。

普诺德认为:人文培训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当一个企业把员工当作全面发展的人看待的时候进行的,中国企业组织这样培训的企业比发展培训进行得更少,这样的培训是将来每个有竞争力的企业需要进行的培训。

当今社会,多少高官腐败被收监,多少大学教授游走于灯红酒绿之间,多少研究生压力过大在教学楼上“空中飞人”,多少人得到富裕的物质生活后精神空虚,吸烟吸毒酗酒堕落„„

今天我们把企业培训体系看成了传授技能来谋生、挣钱、养家、的生活的手段,这实际上把“企业培训”的本质给遮蔽了。帮助员工完善人格,帮助员工健康成长是企业的使命,是企业对社会和国家的一种责任,我们应该树立大的培训观,就是既“教授技能”,又“培育人才”,促进每一名员工主动实现“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栋梁之才。

下载国家政策对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政策对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