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冯帆-提纲-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研究的背景
1.1.2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1.1.3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概念定义 1.3.2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
第2章 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相关理论
2.1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形成及发展 2.1.1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历史沿革
2.1.2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形态类型
2.1.3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发展趋势
2.2理论基础
2.2.1现代城市设计理论
2.2.2校园规划及校园建筑设计理论
2.3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2.3.1地域与自然条件
2.3.2校园的总体规划和格局
2.3.3校园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特征
2.4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原则解析
3.1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的构成要素 3.1.1教学区的建筑布局
3.1.2教学区的景观环境
3.2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寒地特殊的自然条件
3.2.2 学校类型和布局发展
3.2.3 历史因素和文化延伸
3.3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的设计原则
3.3.1适应寒地特殊气候
3.3.2满足学校动态发展
3.3.3融合历史文脉传承
3.4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空间设计对策
4.1教学中心区空间界面形象的整体观 4.1.1高效适寒的整体布局 4.1.2合理优化的区域划分 4.1.3分合并重的位置选择
4.2教学中心区空间界面组合的秩序化 4.2.1核心建筑位置的选择 4.2.2连接界面的复合性功能 4.2.3围合界面的多层次整合
4.3教学中心区空间文化的延承与创造
4.3.1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4.3.2地域文化的体现与发扬 4.4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景观环境设计对策
5.1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宏观环境构架
5.1.1利用自然条件创造核心景观
5.1.2结合规划结构完善线性景观
5.1.3协同建筑布局的节点性景观
5.2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中景观环境塑造
5.2.1广场景观环境
5.2.2核心景观环境
5.3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微观环境表达
5.3.1使用便利的道路设计
5.3.2适宜寒地的绿化配置
5.3.3彰显个性的景观雕塑
5.4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
第二篇: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寒地特殊的地理及气候因素,居民在冬季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大降低。对住区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创造具有寒冷地区文化特色的友好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关键词:寒地;友好交往;住区;公共空间
一、引言
国内对于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住区规划、环境设计、交往空间等方面,而基于地域气候视角下对于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了气候因素对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影响。因寒地气候区,冬季长、气温低、寒风冰雪天气较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且现有的大多数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更多困难,直接影响到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问题。
二、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寒地城市位于北半球北纬45°以北的高纬度地区,特点是冬季漫长,日昼及日照时间较短,季节变化明显。尤其东北地区,由于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处于严寒、降雪、寒风等恶劣气候状态下,造成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下降,出行不便等状况。2.行为模式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主要分为:必要性活动(是指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些活动;自发性活动(只有在时间、地点等条件允许下,并且人们有参与其中的意愿的情况时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从这三种活动类型可以看出,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中物质环境是一个主要因素。当户外环境的质量欠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环境质量较高时,在发生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户外活动时间具有显著的延长性,同时自发性活动发生的概率增加,伴随着自发性活动质量的提高,自然地社会性活动的概率也会逐步增加。
三、问题研究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某些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尤其体现在寒冬季节。2.空间可使用时间短。地处寒地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设施的使用受到季节及时间影响较大,而由于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空间环境设计的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在各个时间段的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没有创造出方便、温暖的交往场所,使住区公共空间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属性。3.地域文化的缺稀。当前的住区设计定位不同程度的存在追逐时髦等倾向。不考虑气候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千城一面”的公共空间,这种没有识别性的城市住区也难以使居民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无法促进交往。4.住区舒适度降低。住区公共空间的活动设施、活动类型的缺乏,导致冬季住区公共空间长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无人问津的惨状。住区内部陈设简单的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对于寒冷气候的冬季,也只是住区环境中冰冷的摆设,却没有真正地考虑到住区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对于住户的需求,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设计,创造出适合寒地城市住区冬季公共空间的适宜场所。
四、冬季又好理念的住区公共空间
对于寒地住区在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应着重寒地气候因素与其他环境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一方面改善住区公共环境能抵御寒风的气候,创造出适合居民在冬季进行户外活动与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注重冬季气候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创造出适合寒地气候的住区公共空间。1.增加文化活动。在冬季,居民除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如上班、买菜等,大多数时间在室内度过,因为住区室外环境是寒冷的,无法提供良好的、热舒适的室外空间,因而要想吸引居民冬季在室外环境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和社会交往,通过改善住区的气候环境,创造出防风、防寒的热舒适的公共空间。既促进里邻里交往,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使住区充满生机。2.优化气候环境。保证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改善冬季寒冷气候因素对住区公共空间的影响,提高住区整体热舒适度的微气候,减少冷风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的影响。随着冬季寒冷气候因素的影响,要保证其铺装、材质、设施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并合理的种植枝叶茂密的高大常绿乔木和低矮灌木,可以抵挡冬季冷风的侵入,优化住区内的气候环境。3.营造人文环境。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重要的交流纽带与生活润滑剂,只有以人为本的设计才能满足当代社会应该具有的人文气息,在寒地这一点更为重要。通过对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宜寒地气候的住区冬季友好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求与社会交往的住区公共空间,对于长春市住区公共空间的阶段性的调研成果,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更加深入研究,并希望能够将成果应用到实践项目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希望通过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实际建设,将长春市住区的公共空间建设更加舒适宜人。
五、结语
针对寒地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对必要性活动空间的优化设计,使得在这里进行必要性活动的人们通过空间的优化来进行一定的交流与沟通。当人们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时,也为下次进行愉悦的必要性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周而复始,我们相信这里的必要性活动空间会转化为社会性活动的空间,为在冬季的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友好交往的公共空间提供可能,这也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与美好希望。
参考文献:
[1]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5.
第三篇:寒地气候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论文
气候防护策略———构建具有御寒能力的立体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1建立封闭式空中步道系统,强化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受季节影响,往往出现夏季热闹繁华,冬季冷淡萧条的现象。如果能通过封闭式空中步道将建筑连接起来[2],使室内空间得以延续扩展,将有效地抵御严寒、保证冬季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社会交往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进而提高寒地城市的冬季活力。空中步道应多样化、景观化、透明化,使之成为寒地城市特别的景观,满足“人看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和自由的步行路线选择。美国寒地城市明尼阿波利斯采用玻璃封闭的过街天桥将城市中心地区的主要公共建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中步行生活系统。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人车分离,而且为漫长严寒的冬季提供了气候防护,为市民的冬季生活提供了方便,增添了乐趣。
2建立半室内化的公共空间,强调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的融合半室内化的公共空间指上方覆盖玻璃顶或塑料薄膜的商业街和公共活动中心。这种形式可以为寒地城市的人们提供气候防护的同时,提供一定的景观效果和视觉享受,使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充分融合,满足人与自然接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德文花园为寒地城市半室内公共空间的典范。它完全封闭在温暖的室内化空间中,内部布置丰富的热带植物、景观小品和休息设施,周围环绕商店、餐馆和写字楼等,使严寒冬季里的人们在街头行走和购物成为一种享受。
3加强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拓展公共活动范围,降低能耗
寒地城市地下空间受冬季气候影响较小,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大大节省寒地城市的冬季能源消耗。同时地下公共空间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加拿大北部城市蒙特利尔冬季高寒漫长,居民地面出行困难。针对这种气候特点,蒙特利尔建成了世界最长的地下步行系统,以其庞大的规模,方便的交通,综合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享有盛名。
文化构建策略———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
气候是寒地城市最大的制约因素,反之也是城市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寒地城市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具有吸引力的冬季节庆活动,如冰雪节、冬泳大赛、雪上汽车拉力赛等。同时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节庆活动的载体,吸引市民及游客的参与体验,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哈尔滨设立国际冰雪节,汇集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饮食、冰雪运动、冰雪婚礼等,以太阳岛、松花江、兆麟公园、中央大街等为空间载体,冰雪节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冬季活动,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旅游度假,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形象。
心理引导策略———提供充满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和鼓励人们使用公共空间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提供顺应气候特征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对公共活动提供最大的支持。如活动场地尽量选在避风向阳的地方,利用植物或建筑屏蔽寒风以改善局部环境的小气候。在设计语言、材料选择、植物趣味、建筑色彩、照明设计、场地高差处理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弱化人们对寒冷气候的畏惧感,提高寒地居民冬季对于户外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诱导人们接触和交往,进而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寒地独特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城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采用顺应气候、因势利导的原则,通过构建具有御寒能力的立体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气候防护策略;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的文化构建策略;提供充满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和鼓励人们对使用公共空间的心理引导策略,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喝持久生命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第四篇:旧房改造研究在空间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旧房改造研究在空间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文章将旧房改造课题和空间设计的教学方法进行融合,结合旧房改造的调研、分析方法有的放矢。针对环境艺术设计本科高年级学生在空间造型、空间体量以及空间内涵方面的薄弱之处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空间造型的作用,化解空间矛盾,塑造出形式美感和精神内涵同在的优质空间。
【关键词】空间感
空间教学
旧房改造
课程设计
空间,相对于时间,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永恒存在的基本形式。辞海中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空间既包含了物体本质的存在,能够提供给人或物体以使用价值,又是人类心理行为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普通人在幼儿时期就能区分前后左右,能够判定物体与自身之间的大致方位和距离,这些都是“空间感”存在的生物表现。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本科高年级学生仍然存在“专业空间感”缺失的情况。所谓“专业的空间感”是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方向的素质基础,比普通人的空间感应当更为准确、敏感、深刻,是建立起一个成熟空间实体的最主要的能力。
在低年级的学科基础性教育中,往往将立体构成看成是空间感培养的第一步。但是,此类基础课教育往往偏向普适性且注重纯粹的形式美感,形成了相对规范但模式化的教学套路,在同高年级的专项学习相结合时,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脱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旧厂房改造课题融入三年级的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空间塑造的目的以及规律,以期将这种能力延续至后期的专题设计,甚至毕业创作中去。
一、旧房改造课题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一线城市正在完成一项重要的转变,即工业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功能转化,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厂房被遗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致使“城中村”问题愈发严重,这些旧房子中即有结构坚固、空间高敞的旧房、旧厂区,也有很多是曾经繁华的商业街区,甚至现在依然有大量住户。对于这部分旧建筑的改造,不仅能优化城市环境,解决住户普遍存在的生活保障问题,也能节能减排,贯彻绿色环保的宗旨。特别将某些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基地,更能改变旧城区现有陈旧老化的面貌,增添城市文化氛围,同时又是见效快、收益高的理想投资方式。可见旧厂房改造项目对于城市、本地居民以及投资方都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旧房改造课题的基地状况
该旧房改造课题基地位于中山市一工业遗弃厂区内。旧厂房内部空间高阔,底层建筑面积418平方米,平均层高为6.5米,原始厂房内部形态相对丰富,有预制钢筋砼屋架和钢筋吊车梁作为主体支撑,形成“山”字形屋顶。外墙主体材料为红砖。由于后期曾经加建附属楼,因此只有60%的面积为通高,最高处达12.8米,其余的空间被分为三层,由两个不同向的单跑楼梯作为连接。该厂房南面与东面皆为开阔平坦的小型广场,西、北向为三至五层小型建筑群。现拟将此旧厂房,改造为一处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如广告、影视策划、设计事务所等)。要求学生在针对此空间进行设计时,尊重创意产业公司的组织结构特性,并延伸出合理的功能空间。
三、旧房改造课题引入空间设计教学的特色
(一)引入空间结构特征
旧厂房本身具备特殊的空间形态,十几米高的空间引导着学生不得不考虑纵向空间比例问题。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空间高度入手,有意识地增加空间的通透性。空间通透性有助于形成上下无阻、水平流动的视觉感受,而这种方法也恰恰促成了光与空气的循环、流通,营造出怡人的空间感观。
该旧厂房中独具特色的是预制钢筋形成的山字形屋架和大型吊车梁。起初学生们都认为这些无法改造的梁架结构是设计中的大难题,但是经过对上海、北京以及德国维斯马老港旧厂区改造等优秀案例的解析,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利用自身结构的重要性。比如,置换顶层材质,对屋顶进行部分破拆;故意裸露结构,增加视觉的通透感和工业化的线条感;利用山字形屋架和错层的夹板与丰富多变的楼梯相结合。巧妙设计出不同层高关系的丰富空间,以此来适应商业空间室内设计的多种功能需求。化解空间矛盾,保持基地自身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图1)。
(二)强调空间设计中材质的应用
为了增加旧厂房内部的有效使用面积,必定需要增加夹层,但是夹层的位置、面积等创作要素均是开放式的,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和完成。由于是旧房改造课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空间中加建的各种要素既要符合人们的使用需求,又要和原始裸露的红砖墙、钢架结构相结合,达到空间肌理上的协调、美观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强调,材质不等同于材料,材质更加着重质感的表现,有更为丰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首先,让学生分列出自己喜爱的几种材质肌理,广泛收集资料,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材质的效果、颜色、施工工艺进行对比,优选出不超过三种主体材质。这三种主材必须适合高阔空间的尺度需求,也要符合环保标准,便于施工加建和损耗后的替换。
以这三种主材为切入点,分别和旧厂房固有材质进行面积上的配比,形态上的推敲。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在加建的部分中:墙体、层板、楼梯是三个重要的改造要素。想要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展现特色,可尝试对以上要素进行材质上的置换。将常见的砖墙、水泥楼板、木质楼梯,换成不锈钢隔墙、合金冲孔板地面、钢化玻璃楼梯等更为丰富的材质,能够更好地烘托工业氛围,展现时代气质(图2)。
(三)注重空间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结合
Loft办公空间将自然界各种元素引入办公室,使其具有流动性、开放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使办公室脱离了传统办公功能的束缚,将企业文化与环境相融合,营造出独一无二的舒适感。
“Soho”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词,但是其所倡导的理念却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这是一个整合的概念,代表着将办公功能和舒适的住宅进行有机结合,利用科技与设计营造灵活两便的普适性空间。这样的空间性质就要求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个空间的可用性和可变性。如将宽敞的大厅进行多次分隔,以兼顾工作与生活能同时进行。分隔的形式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利用多功能家具的变化组合形成一物多用的形式,将坐具、床具相结合,加入折叠、拆解、重构的概念;也可以用屏风、书柜、投影幕布等设置软质隔断进行空间分隔。
在讲解了这些理论方法之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空间形态的基本知识,结合材质,努力尝试将Soho的设计理念融入此次作业实践中去,以此来深入的体会“绿色、环保、自然”的精神。在学生作业中,《Green Zone》是空间设计部分表现较好的。该方案在设计初期,大胆地将建筑外部厚实的砖墙拆除,仅仅保留梁架部分。以轻质钢结构作为建筑外立面支撑,辅以大面积落地玻璃窗,对50%以上的建筑外表皮进行置换,变压抑昏暗的厂房为宽广明亮的阳光房,整个空间的主材具有工业气息而又明亮简洁(图3)。
《Green Zone》在室内空间划分上主要运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首层无隔墙,用曲线形的植物地毯营造出置身户外大草坪的感觉。辅以大的曲线形沙发组,搭配藤编类座椅,作为空间区域分割的要素。公共空间中大量引入绿植和绿墙,清新环保;另一种用绿色的压克力制成装饰意味浓厚的景观树形背景墙,产生了隔而未隔的效果。
在空间表现中,善于应用楼梯作为空间塑形的标志。对传统的双跑楼梯进行变形、角度旋转,将楼梯下部空间作为公共空间进行处理,又结合了置物架的功用,用线性构成的方式,达成百叶窗般通透的效果。该设计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后期室内空间深入表现出灵活开放性,红砖、玻璃、金属、压克力等材质的应用也贯彻了经济、环保的理念(图4)。
当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结课时,学生们做了一次综合方案汇报。每组学生在讲述自己的方案之后,往往会在结语之时,发表一番课后感言。他们普遍认为,这六周的专题学习丰富充实,开拓了眼界,也更深入地了解了空间形态设计的意义。这是一次综合的课题实操训练,从基地调研到空间优劣势的分析讨论,再到空间流线的形成,以及空间功能的综合考量与设计,有序展开,逐层递进,变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传统的室内设计课程,比较强调功能分区以及色彩与材质、灯光之间的搭配关系,而在此次旧房改造课题中,强调空间的整体观,先设计出丰富的空间形态,再结合功用性进行细节处理。在整体的改造规划中,强调空间形态、空间维度、空间材质对于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的重要影响,不但得到了良好的成果,也是一次有益的教学尝试。
(注:本文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1447)
参考文献:
[1]赫曼?赫兹伯格.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M].仲德昆,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3]沈慷.空间的形式实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4]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朱雷.从“方盒子”到“院宅”――建筑空间设计基础教案研究[J].新建筑,2013(1).[6]张鹏举,薛剑,范桂芳.空间引导功能――内蒙古工业大学旧厂房改造创作札记[J].建筑学报,2010(4).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