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3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愁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愁 教学设计》。

第一篇:乡愁 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泊头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赵丽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屈原的诗句“狐死犹首丘”,引出现代诗《乡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本首诗在构思上的特点,理解它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体会游子眷恋故乡的离愁别绪。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余光中的《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游子眷恋故乡的离愁别绪。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本诗的构思特点。

(二)教学难点 诗中比喻的特色。

●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体会对诗歌的结构特点与中心。

●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素材

●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代表作《九章》中写到“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忍受这思乡之苦呢?所以“乡愁”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不单古诗中有许多有关“乡愁”的名句,现代诗中同样有着表现这一主题的大量佳作,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作。(师板书课题、课件展示课题)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课件展示课题)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是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二、指导朗读

师导:1972年的一个深夜,离开大陆23年已经40多岁的余光中感到回乡无望,于是仅仅20分钟,一首深情的小诗就从他的笔端流出„„ 1.师深情范读(配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2.生小声试读,体会诗歌的中心。

师导:余光中先生自己曾经说过:“一首诗,如果不加以朗诵,就体会不到隐含在其中的深意„„。”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一首现代诗呢? 3.(课件展示、学生范读)

怎样朗诵现代诗

(1)把握好诗歌的情感基调(2)注意语速(3)注意节奏

(4)注意重读音节

4.生分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并说明理由。

(1)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2)朗读这首诗时候,在语速和节奏的处理上应注意什么?(3)本诗中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归纳、明确:

(1)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所以,我们应把握忧郁深沉的基调。

(2)语速要舒缓一点。

(3)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诗的节奏划分如下:(课件显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枝/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在陆/在那头

(4)能够抒发作者情感的词语要强调,重读就是一种强调。重读词语如下:(课件显示)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5.3名生根据以上诵读要领范读,其他学生做点评嘉宾,针对范读情况进行点评。

6.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读课文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歌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的?

---------诗人把乡愁投射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上,诗人在这里采用了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课件显示)邮票: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船票: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坟墓: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海峡: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词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3.诗中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少年——邮票——母子别离

成年——船票——夫妻别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祖国的分离(板书)

师:四节诗层层递进,四种别离,一次比一次沉重,作者的心也一次比一次沉痛,最后,由个人的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所以说,前三种别离都是铺垫,最后一节诗中所表现的家国之思才是中心。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悟了凝聚在诗句中的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感悟了本诗的结构美。

也许有的同学不理解:作者一名长期生活在台湾的著名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大陆的故园?下面这段话也许能给大家揭开谜底。

“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我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的睡去,满足的想……”

——余光中(课件显示)

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课下作业)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作者:席慕容)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月亮勾起诗人的绵绵情思,清远的笛声在耳边响起,浓浓思乡情在月光和笛声中弥漫开去。

B.思乡带给诗人的并不是甜美的回忆,而是怅惘的愁绪,毕竟别离太久,故乡的记忆已经模糊如在雾里。C.记忆永驻,乡愁不灭,就像那棵长青不老的树。树则可以不老,乡愁何时得以终结?诗人把无尽的惆怅和期待留给读者品味。

D.诗歌通过笛声、月亮、树这样一些形象,构成一幅意境深沉而悠远的画面,表达出作者个人思乡的忧伤和苦闷。

2、余光中和席慕容的这两首同题诗作,在主题与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3、你更喜欢哪一首《乡愁》?请你说说理由。(学案)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少年——邮票——母子别离

成年——船票——夫妻别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祖国的分离

第二篇: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2、学习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

3、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愁的诗句吗?(学生积极回答)

„„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的缕缕乡愁。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2、想认识余光中吗?请看屏幕,谁来读读?(学生读)提问:“短短20分钟写出此诗”给你怎样的启示?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一年。二十一年的生活积淀,二十一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是他的精神归宿,灵魂的家园。

二、赏析全诗:

(一)朗读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划分节奏,点出重读的词语,体会诗的内容和感情。

2、你认为在语速和节奏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3、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背全诗。

(二)赏析:

1、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从哪些时间词可以看出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这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你知道吗?(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一]赏析第一节(课件展示少年余光中与母亲)

1、通过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2、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邮票?

3、邮票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4、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二节(课件展示青年余光中与新娘)

1、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船票?

2、船票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三节(课件展示中年余光中与母亲的坟墓)

1、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坟墓?

2、坟墓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四节(课件展示老年余光中与台湾海峡)

1、而现在,海浪滔滔,老人坐在海边,在想些什么呢?

2、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海峡?

3、“浅浅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4、齐背全诗。

[一]概括全诗(课件展示)

诗人的乡愁在最后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在这里,乡愁已是海峡两岸的啼血呼唤,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我们期待着,海峡上空架起血脉的桥梁,让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想象练习(课件展示)

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从“童年、思念”中任选一题,写几句话或一首诗。

(四)拓展迁移

欣赏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做的歌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欣赏席慕容的《乡愁》配乐朗诵。

(五)达标检测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写写心得,与同学交流。

第三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乡愁》____________,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一二点,难点是第三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最基本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诵读,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 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听——美美的听 读——美美的读 品——美美的品 迁移——美美的说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音乐家陈刚说的好:“乐为心声。”所以音乐比其他语言更容易沟通人的心灵。因此在本篇文章导入的时候,我选取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片段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通过音与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欣赏乡愁之美。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余光中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出来余光中的作品的主题就是:乡愁。

在听这个环节上,要让学生听的引人入胜: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聆听。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让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听是为了读,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是本课的重点,可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比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相结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示例:如诗歌的第一个章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比如,让学生通过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来进行指导。在第一层次的要求上,一是声音层面上要求,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是感情层次上的要求,把感情加进去。三是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接下来是品,让学生品头论足,从语言、节奏、情感品评诗歌的句子。

最后是说,让学生试着说一两句富有诗意的句子。仿照乡愁是„„的句式来造句。比如: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乡愁是那根细细的丝线,捻的越细越长越牵肠„„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接下来是拓展与实践环节:可以从背诵、搜集古代有关乡愁的诗歌,还有发展想象补全诗歌这三个方面进行练习。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第四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愁》教学设计范文1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乡愁》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表扬,坚持鼓励性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诗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们通过自学看看能否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如有不会的,那就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好。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生:“这头”指自己,“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衬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

师:对以上同学所说,你同意吗?

生:议论纷纷。

师:为什么?

生:多名学生回答后,有一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此时师相机概括)

1、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关键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2、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

3、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四、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下面咱们听听余光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心声来诠释乡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读)。

师: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思念父母的感觉呢?

多名学生回答:

母爱是一台电话机;

母爱是一座桥梁;

母爱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母爱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母爱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是啊,余诗与席诗尽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乡愁,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此诗完美的形式,也学会了以形象写抽象的方法,那么让我们模仿此诗来写自己的母爱吧,请大家把自己刚才没有完成的诗句完成,大屏幕出示模仿展示:

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今后,母爱是……

师:(大屏幕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四步五环节的品读法,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

《乡愁》教学设计范文3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2、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对“乡愁”有较深的感受。

2、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3、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浓浓的乡愁。

4、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字词,初步感受本文情感。

2、合作交流策略。

3、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

4、学教并重。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

资源准备:自制的《乡愁》ppt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ザ杂诔て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听读——诵读——解读——欣赏——拓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向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第五篇:《乡愁》教学设计

14、乡愁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3、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媒体展示:(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优美地解读: 可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第二课时

一、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三、联想迁移:

(一)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二)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板书设计:

时间线索 意象

抒情线索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进 现在- 海峡- 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下载乡愁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愁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十九中学 石华馨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中之情,情中之理。掌握赏析诗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师生共......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

    《乡愁》教学设计范文

    《乡愁》教学设计及学案 汉川市脉旺镇初级中学李振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乡愁教学设计

    《乡 愁》教学设计 南昌市新才学校廉爽 教学目标: 1.诵读:注意朗读基调,感知内容 2.品读:说说本诗好在哪里 3.解读: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4.联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乡愁及情感 教......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实录 2013-12-02 19:26:58| 分类: 九上教学实录|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陶树坤《特级教师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湖北武汉六中 洪镇涛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

    《乡愁》教学设计

    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乡愁》教学实录 执教:常作印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伴着《思乡曲》,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初读感受跟着一起......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