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长春版5篇

时间:2019-05-13 01:2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长春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长春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长春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过程与方法: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拜谒(ye)寰宇(huan)荷锄(he)杖藜(li)篡逆(cuan)猝定(cu)匡扶(kuang)朔风(shuo)邂.........逅(xie hou)不省(xing)慵懒(yong)千仞(ren)不栖(qi)熟谙(an)薰沐(xun)鄙悃(kun)悒.........怏(yiyang)荏苒(ren ran)愧赧(nan)存恤(xu).....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辅(fu fu)晌(xiang shang)

辰(cheng chen)诸(zhu zu)卧(wo wu)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精读感悟,体会人物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有关句子,找出关键词语,读一读,旁边写好自己的批注。

学生交流、汇报。

(一)分析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指名读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指名读(3)从二人对诸葛亮不同的态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4)分角色朗读。读出二人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

(二)分析人物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三)品读比喻句,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A、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什么叫“茅塞顿开”?(师点拨: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句话说得是刘备本来对天下形势看得不透,经诸葛亮一点拨就明白过来了。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由此你看出了什么?生说:诸葛亮很有才华。)

2、在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3、把这句话用一个词语形容?师出示:(拨云见日)B、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①自学要求:在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生交流意见不一致的部分:既说明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又说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密切。③把这句话用一个词语形容?师出示:(如鱼得水)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总结

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环境描写、比喻描写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第二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20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由于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导致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匮乏。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因语文的学习在大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平台。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17《大战风车》教学设计 长春版

《大战风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小说借助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了解《堂吉诃德》一书的故事梗概;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长篇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堂吉诃德以及桑丘这两个人物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以此反观自己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意义。难点 对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做法的两方面评价。【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2年评选出了世界最知名的150位作家,当问及他们心目中最优秀的小说作品时,几乎是令人不可思议地,150名作家中的80位不约而同地把手中的选票投给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优秀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堂吉诃德》的世界。

二、资料助读 1.简介作者。

塞万提斯(1547-1616),是西班牙伟大的作家、诗人。塞万提斯本人一生的经历,就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险生涯。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仅受过中学教育。中学以后,跟着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又参军,经过了四年出生入死的军旅生涯,回国后的塞万提斯,终日为生活奔忙,他因不能缴上该收的税款,不止一次被捕下狱,在恶劣的环境下他完成了《堂吉诃德》。1615年4月23日,因水肿病在马德里去世。

2.介绍《堂吉诃德》。

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写于17世纪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者在描写堂吉诃德出外游侠的过程中,刻画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的广阔图景,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表现了文艺复兴 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主义思想。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3.简介堂吉诃德。

在西班牙的拉•曼却住着一位年近50的老单身吉哈诺先生,他经济地位低下,朋友不多,生活单调而无聊。他整天沉浸在骑士侠义小说里,梦想做一个勇敢的骑士游侠、冒险、闯荡天涯,扶困济危。

为了做骑士,他做了三件准备工作:第一件,他拼凑了一副由曾祖传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第二件,用了4天的工夫给那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取了个高贵、响亮的名字“弩骍难得”;第三件,想了八天,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意思是拉•曼却地方的鼎鼎大名的骑士堂吉诃德,并且模仿古代骑士忠诚于某位贵妇人的传统做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村姑做自己的意中人,并给她取了贵族名字叫做杜尔西内亚•台尔•托波索。

这位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课文从堂吉诃德准备第二次出行写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处理字词:

天花乱坠: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花纷纷降落下来。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

侍从:指在皇帝或官员左右侍候卫护的人。褡(dā)裢(lián):长方形的口袋,中央开口,两端各成一个袋子,装钱物用,一般分大小两种,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踌(chóu)躇(chú):犹豫 寻思(xúnsi):思索,考虑。规矩、爵(júe)、附庸:古代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也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绰(chuò):宽绰,宽裕。货真价实: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原是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现在引申为实实在在,一点不假。祷(dǎo)告:向神祈求保佑。

厮(sī)杀:相互拼杀,指战斗。翅翼:翅膀。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趱(zǎn):催促,催逼。2.了解大意:

①.本文的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文章中堂吉诃德做了几件事情?

四、分析课文

1.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在第一次游侠以失败告终的情况下,堂吉诃德执迷地再一次踏上旅程,而且还找到了一个农民——桑丘做侍从。途中堂吉诃德把转动的风车当成挥舞长臂的巨人,并在与其“交战”的过程中受伤。

2.读完课文,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堂吉诃德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吗?如荒唐、可笑、不现实等等。

3.同学们找到的这些词语确实是堂吉诃德给人留下的最基本的而且鲜明的印象。那么能否试着结合课文内容来谈一谈为什么堂吉诃德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1)“他常常说,世界上最迫切需要的是游侠骑士,而这项事业的复兴,全仗他一人了。”从这句情节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他耽于幻想。

(2)“神父有时不同意他的话,有时又顺着他的意思。因为如果不采用这种手法,便无法与他沟通。”这是一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他对骑士道的信仰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是一个完全生活在幻想中的人。

(3)“接着,堂吉诃德便去筹集钱款。他通过出售、典当家产,搞到了一笔可观的款子。当然,在这些交易中,吃亏的总是他。”由此看出他为了实现不可能实现的幻想而竭尽全力,“吃亏的总是他”一句告诉我们他不会谋生,连维持生计的基本方法都不会,他在现实中根本不能立足,寸步难行。

(4)“古代的游侠骑士每当征服一个海岛或王国,总封他们的侍从当这些地方的总督,这是常规。我已下了决心,绝对不会让这个规矩在我手中更改。恰恰相反,我还打算在这方面胜过古代的骑士呢。”这些话并不是为了挽留随从特意说的,而是堂吉诃德真心的表达,他把自己完全放在游侠骑士的位置上来思考问题,字里行间带着对能超过古代游侠骑士的可能的一种骄傲和自豪。

(5)当看见风车时,堂吉诃德深信那是长着长长的手臂的巨人,那种感觉简直就是“英雄有用武之地”的狂喜。甚至当桑丘连连劝阻、被风车翼弄伤时也不改变做法,真是执迷不悟。

五、小结。

《堂吉诃德》一书之所以能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可能正因为它思想内涵的丰富,如果说它创作之初的意义在于扫除骑士小说的毒害,那么时至今日,它的更现实的意义在于所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是典型的,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生活环境都可见,从他们身上,读者看到的是不同环境中的自己和身边的人。拜伦慨叹堂吉诃德成了笑柄,夏多布里昂看到了堂吉诃德的伤感,希雷格尔把堂吉诃德精神称为“悲剧性的荒谬”,而海涅则对堂吉诃德的精神“伤心落泪”和“震惊倾倒”。能够引起读者思考与争论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在这个层面上,《堂吉诃德》是一部真正的好书。请同学们回家继续阅读作品的其他内容,并精选你所喜欢的段落和部分读给大家听。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学习:

1.同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战风车之前、之后,堂吉诃德和桑丘的两次对话。体会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交流:主人耽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 主人急公好义,仆人胆小怕事。

2.默读第10自然段,画出描写堂吉诃德的神态、动作的语句,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他战风车时的生动 情景。体会堂吉诃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1)“一片虔诚向他那位杜尔西内娅小姐祷告一番,求她在这个紧要关头保佑自己,……” 杜尔西内娅小姐其实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但在堂吉诃德的眼中,她却仿佛就是那个自己心目中要为之保护和爱戴的人,说明堂吉诃德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人。脱离现实,终日沉迷于幻想。(2)“然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 勇敢,急公好义。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3)想象堂吉诃德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体会堂吉诃德的勇敢、无畏,但又是那么荒唐、可笑。3.概括人物形象。(1).堂吉•诃德

A.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个矛盾、复杂的人物。当时的西班牙社会上黑暗重重,鲁迅先生曾指出:“堂吉诃德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的是他的打法。”堂吉诃德一心要匡正这个社会,但却一厢情愿地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他无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枪匹马打抱不平当作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大声疾呼:“不恢复骑士道的盛士是个大错。”

虽然他怀着满腔真诚,却总是四处碰壁,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到处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

其实他所做的那些荒唐可笑的蠢事,大都出自他善良的动机:他攻打风车,自以为是与残害人类的巨魔作战;他释放了苦役犯,是为了反对奴役,给人自由;他攻击抬着圣母像求雨的游行队伍,是把他们当作抢劫美女的强盗……但由于他无法对现实事物做出正确判断,往往是事与愿违。他放走了苦役犯,苦役犯不但不感谢,反而恩将仇报,把他揶揄一番,毒打一顿,并抢走了他和桑丘的衣服。他从地主手中救下牧童安德列斯,刚一转身走开,地主又把牧童绑起,打得更狠,以致使牧童诅咒“天底下所有的游侠骑士”。尽管现实无情地嘲弄了堂吉诃德,但他却执迷不悟,不自量力,做事从不考虑方式方法,一味凭幻想蛮干下去,一次又一次落得可悲的结局,成了一个“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一个既可笑又可叹的人物。

然而,作者笔下的堂吉诃德又是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无畏勇士。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见义勇为,从不胆怯退缩。他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他心地善良、幽默可亲,学识渊博。作者实际上把自己的爱憎与希望寄托在了这个人物身上。

堂吉诃德又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执着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与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不愧为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这个只身向旧世界挑战的孤单的骑士,虽然屡战屡败,却越战越勇,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在堂吉诃德表面的喜剧因素之下,实际隐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他对社会正义和人人平等的要求,在扼杀人的一切美好愿望的强大的封建黑暗势力下,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他以过时的、虚幻的骑士道来改造现实社会,更是一个时代的误会,完全不足为训。但他的进步思想,闪耀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他的失败,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堂吉诃德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戳。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跟杨维斯人进行搏斗;他为一个被曾经诱骗她的人无情抛弃的女人,而和抛弃她的人进行决斗;他甚至敢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 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B.桑丘•潘沙

桑丘•潘沙则是塞万提斯刻意安排的与堂吉诃德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角色。作者在描写他们的游侠生涯中,广泛地采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反复强调他们从外形到性格上的某些特征,形成鲜明的对照。桑丘的表面愚钝配合与堂吉诃德的疯颠,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桑丘是一个又胖又矮的西班牙普通农民,由于家境贫寒,在堂吉诃德的劝诱下当了游侠的侍从,指望能通过游侠冒险生涯,做个海岛总督,他的驼背老婆也能坐上金光闪闪的马车,没有嫁妆的女儿说不定能成伯爵夫人。他性格中既有农民的狭隘自私、目光短浅、胆小怕事,处处为自己打算的一面,又有讲求实际、冷静与清醒的一面。他时时在提醒堂吉诃德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中来,在他眼里,风车不是巨大,就是风车;羊群不是大军,就是羊群。在堂吉诃德的每次冒险之前,桑丘总是要劝阻,而每次劝阻都毫无效果,而最终却总是证明桑丘的劝阻是正确的,这正好与堂吉诃德的狂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问题探讨:堂吉诃德形象的主要意义

(1)堂吉诃德的形象彻底完成了作者赋予其打倒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的使命。作者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一典型形象,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荒唐行径,以及他屡屡碰壁、事事失败的遭遇,生动地说明了骑士的长矛、甲胄已经进了历史陈列馆,逆时代车轮而行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作者利用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无情地嘲笑和抨击了腐朽荒唐的骑士制度和流行的骑士小说,指出它对人的毒害,从而给骑士小说以致命的打击。实际上,它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自《堂吉诃德》问世以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了。

(2)堂吉诃德身上寄托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体现出了其时代意义。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这一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里,它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行为、或借了他的口传达出来,也就是说,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灌注到主人公堂吉诃德身上了。

三、写作手法

1.本文采用了西班牙独特的流浪汉小说的写法,幽默、讽刺、滑稽、夸张手法的广泛运用,是这部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塞万提斯善于把悲剧与喜剧、严肃与滑稽巧妙地结合起来,提示出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错综复杂的品质:堂吉诃德越是把自己认作救世的英雄,就越落得个丑角的下场;他为人处世越严肃认真,就愈加显得滑稽荒唐;他的行为以喜剧情节开始,却往往以悲剧告终,令读者忍俊不禁,而在笑中又含着感慨、辛酸--这其中也蕴含着对封建专制的深刻批判。

2.塞万提斯还大量借用了骑士小说的描写叙述手段和那种装腔作势的语言,加以模拟、夸张并与现实社会作对比,形成了极不协调的可笑对照。如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受封典礼本是非常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但在这部小说中,受封仪式不是在任何重要的集会场所,却是在一个破旅店的马棚里进行。主持人不是有威望的神职人员,却是一位退隐下来的走江湖的流氓与骗子--旅店老板,而且他手里高擎的不是《圣经》,而是供给骡夫草料的账簿,而为堂吉诃德挂宝剑的竟然是旅店中的妓女!

四、作业

1.将课文改编成喜剧小品,让学生表演。表演的同时体会文中人物语言的特点。并且通过实际表演,能够概括分析出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课外阅读《堂吉诃德》,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比较阿Q与堂吉诃德的异同。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精品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精品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精品教学设计

使用说明:

《三顾茅庐》精品教案已转化为“包”内嵌在本文档中,使用时双击上面的“包”图标即可打开浏览或编辑;打开后选择“副本另存为”,即可脱离这个文档单独使用。下面的仅仅是该教案的截图。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精品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 教学提示:

一、课型:阅读课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播放视频)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三顾茅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

二、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这些生词一定难不倒大家。[屏显] 诸葛亮 山冈 半晌 三顾茅庐 秀丽宜人 恭恭敬敬 群雄纷争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茅塞顿开 这里,山冈的“冈”的读音,半晌的“晌”的读音,茅塞顿开的“塞”的读音要注意,来,跟老师读一遍。好,下面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读一读。[屏显]

2、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课的9个生字,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生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尤其要注意哪些笔画? [屏显]

3、这9个生字中,[屏显] 顾 葛 晌 恭(动画演示)顾要注意第四笔是竖提,葛下面的是人,半晌字的左边是日,恭字要注意下面不是小,右边是两点。

4、同学们,记清楚了吗?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完成书上的描红练习。[屏显]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的时候,想一想:“三顾茅庐”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的“顾”是什么意思? [屏显] 自由读课文:

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想一想:“三顾茅庐”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的“顾”是什么意思? 读一读 诸葛亮 山冈 半晌 三顾茅庐 秀丽宜人 恭恭敬敬 群雄纷争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茅塞顿开 顾 茅 诸 葛 冈 宜 晌 恭 雄 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描红练习。

2、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哪些地方读错 了? [屏显] 请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哪些地方读错了?

3、课文,同学们都读熟了,那谁来说一说:“三顾茅庐”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的“顾”是什么意思? [屏显] 说一说:“三顾茅庐”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的“顾”是什么意思?

4、《三顾茅庐》主要写了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屋去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那谁来说一说:课文重点写的是第几次拜访?哪几小节写出了这一次拜访的全过程? [屏显] 说一说: 课文重点写的是第几次拜访?哪几小节写出了这一次拜访的全过程?

5、《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刘备第三次拜访,课文2~4小节写出了这次拜访的全过程。第二板块:精读感悟

(一)一、感悟刘备

1、同学们,我们知道刘备前两次诚心诚意的去拜访,都因为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失败,第三次拜访终于取得了成功,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2~4小节,说一说:你觉得刘备能够取得拜访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屏显]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2~4小节,说一说:你觉得刘备能够取得拜访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同学们,刘备能够取得拜访的成功,就在于他诚心诚意,对诸葛亮很尊重的。[屏显]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2小节,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尊重?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2小节,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很尊重?

3、同学们,你们看,第三次拜访前,张飞的“嚷”,和刘备的生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来,我们来读一读他们两个人的话,张飞的话要读出无礼和霸道,刘备的话要读出生气。先听老师来读一读。[屏显] 好,一起读一读。[屏显]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读一读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4、刘备和张飞、关羽来到隆中,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对诸葛亮非常尊重?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3小节,用笔画出表现刘备尊重诸葛亮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屏显]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3小节,用笔画出表现刘备尊重诸葛亮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5、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刘备是一方诸侯,地位是何等的尊贵,而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屏显]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边说边显示红色)可在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时,刘备就下马步行,敲门是轻轻的,诸葛亮午睡,他不让童子叫醒,他也知道张飞、关羽是急性子,就吩咐他们在外等候,自己则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一看到诸葛亮醒了,就快步走进去。这些做法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对诸葛亮的尊重。来,听老师来读一读。[屏显]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好,谁也来读一读? [插入flash动画指名读]

6、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屏显]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5小节,说一说:刘备的是怎么对待诸葛亮的?这些做法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5小节,说一说:刘备的是怎么对待诸葛亮的?这些做法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了什么?

7、同学们,你们看,[屏显]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不仅和他同桌吃饭,还同榻睡觉,他对诸葛亮是何等的 尊重呀!来,读一读。[屏显]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 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 水一样啊!”

二、感悟诸葛亮

1、同学们,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和诚心诚意让我们感动。[屏显]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如此尊重? 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如此尊重?

2、同学们,刘备尊重诸葛亮,一个关键的原因是诸葛亮是个人才,课文第4小节就写出了这点。来,读一读。[屏显]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屏显]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这里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都理解吗?说说,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4、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当时群雄纷争的形势是怎样的吗?诸葛亮是如何分析的?他又提出了什么样策略?这里有一段诸葛亮说话的大意,听老师读一读。[屏显] 曹操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江东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但君主昏庸。

5、你们看,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这样的分析,这样的策略,是前所未有的。[屏显]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来,读一读。[屏显]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读一读

7、诸葛亮,人称“卧龙”。课文中还有和这句话相似的两个句子,也写出了他的才干之大。[屏显] 一齐读一读

8、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屏显]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读一读,说一说:每个句子的前后两个部分是什么关系?)读一读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说一说:每个句子的前后两个部分是什么关系?

9、是的,这三个句子都是打比方的句子,它们的后半部分都用了一个形象 的比喻,对前半部分进行解释。来,一起读一读。[屏显] 读一读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0、对于诸葛亮的故事,同学们课外也一定有所了解,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说明诸葛亮的才干之大? [屏显] 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说明诸葛亮的才干之大?

三、回顾课文 诸葛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刘备又十分尊重人才。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三顾茅庐》这样一个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故事。第三板块:精读感悟

(二)1、人物形象鲜明是本课的一大特色,这篇课文第三小节开头的一处景色描写也非常好。(教师范读)[屏显]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开头的景色描写,说一说: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了景色的宜人? [屏显]

2、蜿蜒起伏的山冈,疏疏朗朗的松林,潺潺的小溪,青翠欲滴的竹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这里的“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秀丽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开头的景色描写,说一说: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了景色的宜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宜人”理解吗? [屏显] 说一说:“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等词语的意思。谁来说一说“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等词语的意思?

3、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景色描写,看看这一段景色描写是怎么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屏显] 再读一读,看看这一段景色描写是怎么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4、同学们,这段景色描写,[屏显] 先写他们来到隆中,再用一个“只见”写出他们看见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仿照着这样的写法,用上“来到……,看见了……”的句式描写一处景色。

5、这一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课文的3、4两小节,再找一本《三国演义》故事书来读一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请同学们用上“来到……,看见了……”的句式描写一处景色。作业:

1、背诵课文的3、4两小节。

2、找一本《三国演义》故事书来读一读。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1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长春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掌握本文的首段提出论题,展开论述并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突破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体验论证效果。勾画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再共同探讨交流解决。难点

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突破方法:设计语文活动: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重读《绿色蝈蝈》,回忆《昆虫记》的内容,并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两篇文章,亮出你的观点。不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很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么近。让学生在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3.语文活动。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锻炼学生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 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格物致知”及其出处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3.关于王阳明格竹

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这个故事最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4.胡适的文章《格致与科学》

此文论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观点与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为佐证。现节选与本课相关部分。

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大学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没有说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样做。到了宋朝,许多哲学家都下过“格物”的解说,后来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说。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程颐)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确实有了科学的目标、范围、方法。何以他们不能建立中国的科学时代呢?他们失败的大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向来就没有动手动脚去玩弄自然界实物的遗风。

明朝有个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他曾讥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说:“即物穷理是走不通的路。我们曾实地试验过来。有一天,一位姓钱的朋友想实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钱先生坐在竹子边,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来。我就自己去试试,一连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来。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的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实行“即物穷理”,终不能建立科学。

三、整体感知

1、生字词的读音和词语意义。

A.读准字音:朱熹(xī)彷徨(páng huáng)肇(zhào)B.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学生讨论,明确:

二、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明确:

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

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质疑问难,互动交流

1、每人提交一个问题,前后座四人一组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同学讨论。

2、每组将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交付教师,教师汇总归纳为1~5个探究主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如有问题,可留待学生课余检索资料完成。

示例:(1)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3)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4)请用事例来证明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

3、教师作方法点拨:选择探究方向,确定主题,然后查询资料,并综合分析资料,初步得出结论,最后一起交流评价,并拟写研究小论文。

4、由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组成探究学习小组,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写成研究小论文,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

注意:①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②忌全面深入,谈及一面即可。

四、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长春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长春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长春版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与背景;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品味小说语言,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理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课题(学科和年级)] 《三顾茅庐》 语文 四年级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三顾茅庐》一课。 设计思路: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黎锋 教学目标: 1、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塞”,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通难读的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小说,节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清凉小学 吴立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写顾、茅等生字,了解半晌、一个时辰等古代计时单位,教学三顾茅庐、群雄纷争等词语或成语。 3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2、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