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牧童教案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一首竹笛音乐后]师:同学们,听到这清脆悦耳的竹笛,你们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会想到谁在吹着笛子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笛子。生:我看见了一个牧童,边赶着牛边吹着笛子呢!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还能记得写牧童的古诗吗?
生:《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读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牧童吧!看看你喜欢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
出示要求: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各种形式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等古诗学习方法方法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古诗牧童教案
《牧童》教学设计
南阳小学 田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播放一首竹笛音乐后]师:同学们,听到这清脆悦耳的竹笛,你们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会想到谁在吹着笛子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笛子。生:我看见了一个牧童,边赶着牛边吹着笛子呢!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还能记得写牧童的古诗吗? 生:《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读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牧童吧!看看你喜欢吗?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各种形式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等古诗学习方法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三篇:牧童古诗教案
《牧童》教案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
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
渗透学习栖蟾的《牧童》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到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一首描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 “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1.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1)“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
郁郁葱葱
青草繁茂
绿茵遍野
绿毡铺地
绿草如毯
铺青迭翠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生机盎然
绿草茸茸
绿草如毡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
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自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板书“弄”字)
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低了
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
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第四篇:古诗牧童教案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童年趣事分享导入(童年故事汇)同学们说一些关于自己的童年故事
教师总结:童年是首动听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更是一首诗
(板书课题:牧童)
大家看一看课本,这首诗是哪位是人写的?(出示吕岩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大声的 自由朗读。请学同学朗读
2、强调读诗要注意韵律、节奏。要学生画出节奏 在黑板上展示正确的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3、教师作朗读示范。
(要求:请同学们闭上双眼,静静地听老师朗读,并说说你从朗读中看了怎样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
(1)当有同学说到广阔的草原时,ppt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的诗句,题问从哪里看出草原的广阔。(找准诗眼)
(2)六七里真的只有六七里吗?(六七里是虚指,强调草原的广阔)(3)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牧童会做些什么呢?(引出下一句)牧童的笛声课调皮了,大家把“笛弄晚风三四声”再读一读,哪个字最能体现着风的调皮。(“弄”字)
三四(虚指笛声时断时续),说到虚指,还有那一句是和这一句也是同样的 出示两句诗,体会两个虚指的词(两次互换位置)
(4)总结前两句诗的学习方法
(5)自己分析下面两句诗,说一说你的理解(6)重点解读卧,为什么用“卧”
(7)诗人正在经历着战争、诗人笔下的牧童啊蓑衣也没有脱,就卧在广阔的草原上,这说明什么?总结本首诗的中心思想(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8)、再读一遍这首诗,要读出牧童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作业:
背诵这首,收集我们学过的有关牧童的诗
四、板书设计
第五篇:古诗《牧童》
基于年段有效教学的增强小课题研训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加强读写结合,提高课堂实效的行动研究”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诗境。
【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草场、笛声、牧童、月夜组成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整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恬静的生活和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透过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牧童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古诗三首》中的《牧童》(师板书题目),看着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预设] 生1.我想到了一年级学的古诗《所见》
师: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生背古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如果学生在背的时候没有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再背一背或者全班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一篇描写牧童意欲捉蝉的五言诗,刻画出了牧童活泼机灵、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个顽皮可爱、天真烂漫的小牧童形象一定记忆犹新,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牧童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诶,老师这里可没有答案,相信等你们上完了这堂课,自己就给解决了。看着这个题目,还有谁想说说的吗?
[预设] 生2:我还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又是怎样的一个小牧童?
生:纯朴率真、自由自在的牧童。
师: 那你就读出他的自由自在来。注意要在哪个词上下功夫。(遥指)(生背)
[教师小结] 其实,古代有很多描写牧童的诗,再比如,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七岁的时候所写的《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牧童。而今天我们要赏析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那他笔下的牧童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翻开课本第22页,自由大声地朗读,在读的时候,老师要求你们做到“三读”(板书)。一读字正腔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抑扬顿挫,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节奏,你就怎么读。三读诗中意境。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老师相信,完成这三个要求的同学,已经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了(师板书)。待会,老师和你们做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而这一建构又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所以,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古诗中的牧童形象,既复习了所学习的古诗,又明确了牧童形象的一般特点,为理解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打下基础。此外,通过背诵古诗,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的学习氛围中去。有利于第二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由字及句,明诗意
[导语] 很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老师现在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到了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今天老师换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叫作“点词成句”。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如果你知道了,就马上举手示意,可以吗?可以的话,我们就开始吧。合上书。
师:弄
[预设]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读诗要有读诗的感觉,再来一次。(生再读)师: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 生:笛弄晚风
生2:笛子怎么会逗弄晚风呢?
师:这个问题说明你有在认真地读诗,笛弄晚风,这里的笛指的是笛声,那笛声怎么会逗弄晚风呢?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理解?(如没有学生回答,可以引导提问是谁在逗弄谁?是谁中有谁?)[预设] 生:风中有笛声,是风在逗弄笛声。[引导] 师:风逗弄笛声,会怎么样?
[预设] 生:会时断时续。是笛声在风中时断时续。
[引导] 师:那时断时续的笛声听上去是怎么样的?你能给大家描述描述吗? [预设] 生:一下子听得见,一下子听不见。
生2:一下高,一下低。
师:这就是晚风在逗弄笛声啊,听起来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这里的三四声指的就是三、四声笛音吗? 生:不是,是虚指。
师:那就是悠扬的不间断的笛声,是吗?谁吹的?(牧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吹的?
[预设] 生:放牛回来的时候。[预设] 生2:黄昏后。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归来饭饱黄昏后)哦。牧童放牛归来,黄昏里,劳作了一天后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时断时续。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那作者为什么就用“弄”,不用别的词呢? [预设] 生:弄这个词,让人觉得笛声和晚风在玩游戏,像好朋友一样。[引导] 师:你学过乐器吗?你吹笛子的时候和牧童吹笛子的时候一样吗?(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牧童是怎么吹笛子的。
(出示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 《村晚》)
[引导] 师:他是怎么吹的?
[预设] 生:信口吹的,牧童吹笛的时候很随意。
[引导] 师: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这时候,牧童的心情怎样? [预设] 生:牧童心情很舒畅,很悠闲。
师:是啊,一个悠闲,惬意的牧童!一个“弄”字,不仅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还让人感受到了牧童愉快,舒畅的心情。把一种很悠闲很怡然自得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注意要读出一种悠闲,自得的趣味来。
(生读)
[导语] 师:这句诗看来同学们都会了,那下一句会不会难倒你们呢?铺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生再背)谁能说说,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铺”字。[预设] 生:铺,给人一种一大片草原的感觉,看不到边的。
生2:连绵不绝的感觉,很辽阔,很壮观。(那就用你的读体现出它的壮观)
师:给铺组个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那一般铺会用来搭配?(地砖,床,地毯„„)你们觉得这柔软的草像什么?
生:地毯。
[引导] 师:而且这地毯很——(大),望不到边。走在这样的原野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 生: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那你就用舒服的感觉读一读)[预设] 生2:舒畅。
(那你就用舒畅的感觉读一读)
师:在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啊。这铺字既写出了草原的大,又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平缓,舒服。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你愿意体现它的辽阔和柔软都可以。
(生读)
师:那你还能从诗句中的哪个词知道这是个辽阔的草原呢? 生:六七里
师:这也是一个——(虚指),也突出了草原的无边无际。但这里的六七里该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呢。老师试着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第一种快,第二种慢)那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生读)
师:你们见到过绿意葱茏、连绵不绝草原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出示课件)
[导语] 师:那现在我们再来读这句诗,感觉肯定是不一样了。
(生读草铺横野六七里)师:现在,原野上传来牧童的笛声,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传来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行在归途上的牧童,骑牛弄笛,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伴着悠扬飘逸的笛声,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导语]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充当点词人,看看他回点哪个词。[预设] 生:卧
(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背的真熟练,再背。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呢?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生:我读出了,牧童很惬意地躺着,在赏月。[引导] 师:他会怎么卧? [预设] 生:大字型躺着
生2:驾着二郎腿
(读一读。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牧童很舒服、很随意地躺着。(你也读一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因为他回来以后,吃了晚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下了。[导语] 师:他是在什么时候躺下的? [预设] 生:归来以后。
师:牛羊入圈,空闲了。无忧无虑的时候。生2;吃饱饭以后
师: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的时候。生3:月亮升起的时候,师: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的时候。[引导] 师:所以,诗人用了“卧”来生动形象地表现牧童的悠然自得。如果你就是牧童,你能和大家分享你那时候的感受吗?
师:所以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啊!你们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读,师相机指导)
师:如果老师换个词呢?你们听听还有这种感觉吗?“不脱蓑衣躺月明”说说你的看法。(生说)
[导语] 师:看来熟读成诵真的难不倒你们,个个都是背诵古诗的小能手。现在,老师想和你们一齐背一背这首诗,背的时候不讲快,讲求的是背诗的节奏,要背出诗的韵味来。在背的时候,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
(齐背)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并在此基础上悟诗情。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一遍遍地读,学生才能产生自身的真切体会,才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而在熟读成诵基础上的多读,无疑起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运用点词成句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进行有效教学,另一方面,其机动性也给古诗词教学添加了一丝新鲜和活力,不仅能有效地抓字眼,明诗意,还能就读诗方法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启示。
三、以一带三,悟诗情
[导语] 师:这首诗一共有两句,分别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呢? [预设] 生:第一句写了牧童放牛归来。
师:在悠扬的笛声中,在清风拂面的日暮时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生说)
师:日暮将近,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带着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那是晚归的牧童在弄笛,笛声合着晚风,随风飘扬。你眼前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预设] 生:一个十分惬意的,自由自在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弄笛。师:牧童是在很随意的吹着笛子,怎么高兴怎么吹,怎么乐意怎么吹是。所以这是一个悠闲,自由自在的牧童。还有吗?
生2:快乐,开心的牧童。(是的,悠闲随意的,自由自在的能不快乐吗)师:第二句写了什么场景
[预设] 生:第二句写了吃完了晚饭之后,牧童在休息。
师:你同样也来试一试。(生说)
师:回到家的牧童,吃饱了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草地上赏月休息了。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从课文的注释里我们知道,蓑衣是指用棕或者草编制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的。棕是指棕榈树的叶子,质地很硬。那蓑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连蓑衣不脱就直接卧月明了呢? [预设] 生:牧童辛苦了一天,累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生:他是很自在的,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师:是啊,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天为盖地为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预设] 生:自然放松的。
生:安逸的。生:惬意的。
师: 如果可以让你和小牧童互换,去体验对方的生活,你们愿意吗?说说理由。(生发表观点)老师知道,你们都想过牧童的生活,都心向往之。可是,诗人在诗中只描写了牧童的两个生活场景,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以信。那牧童的生活到底是不是真如诗人所言那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呢?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一首诗里的牧童。
(出示课件并请一位同学朗读)
《牧童》<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么入情入境,连我都觉得他就是那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小牧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里的牧童又在做些什么呢? 这首《牧童》是唐代诗人栖蟾所作,前面的三句诗,分别体现了三个牧童的生活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三幅画分别对应的是哪句诗呢?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师:看着这三张图,也可以联系所学课文,说说你现在的感受。(生交流感受)师:诗人在诗中也抒发了他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谁来读一读。(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吗?(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师:当牧童躺在柔柔的草地上,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诗人吕岩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的时候,他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当暮色中,归来的牧童伴着清风握着短笛信口吹,诗人感叹地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动情地):同学们,诗人生活的年代正值黄巢之乱,诗人为了躲避战乱携全家到终南山一带,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像牧童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把这种感情带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我们再来读一读《牧童》。(生读)
(配乐)
师: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 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把这首《牧童》送给他作一首催眠曲吧!
(生读)
[设计意图]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我引用了栖蟾的《牧童》和诗人吕岩的背景资料,通过两首古诗在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而适时地朗读,使学生不仅在读中悟情,更在读中抒情,表达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结语] 师: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是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呢?明天我们接着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舟过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