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规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找规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前面我们学习了找规律的哪些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2.情境创设: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找规律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那么,你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她遇到的难题呢?(课件呈现例5的手链图。)
(二)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规律——穿珠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同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阅读理解:完整呈现例5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与同伴先说一说。2.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最关键?
3.师:对,关键词就是“按规律”,那她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出:
(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从右往左观察得到的。
3.题目让我们帮小红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手链断了,掉了两颗珠子,问掉的是哪2颗珠子。
(二)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找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看,找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三)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她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整理小结
(1)说一说: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先怎么做的?(2)师生共同小结(师板书): ①认真审题,发现规律; ②找准起点,圈出一组; ③按照规律,补上珠子; ④动手操作,检验解答。
(四)练习反馈
课件呈现P88的“做一做”
1.小英也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3颗珠子,你们也来帮帮她,好吗?
2.引导学生利用以上的解答步骤来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反馈:请学生代表说出自己的解答步骤,师生给予评价。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反馈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巩固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一)基本练习
P90练习二十第9题。
本题与上面的两题相比,规律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组相同的珠子简单的重复,但在颜色与形状上稍稍复杂一点,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提高练习
P89练习二十第4题:
1.让学生按照以上的解题步骤去完成。
2.在说规律时,着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黄珠数量不变,蓝珠数量是依次增加的。
(三)拓展练习
P91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1.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
2.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高。】
四、回顾小结,提出希望
(一)回顾小结: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二)师生共同梳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知识延伸: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我们能在以后生活与学习中都能做一个有心人,那么你将会发现更多、更有趣、更神奇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对本课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能有系统的认识,同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希望,让学生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更加期待。】
第二篇:找规律解决问题
找规律
主备人:柴爱芳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 导、学、议、练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导入
师: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不小心掉了2颗珠子,你能帮她找到掉的是哪2颗珠子吗?(课件呈现例5的手链图。)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规律——穿珠子。
2、出示学习目标
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二、学
出示自学提示:
1.你从图中中知道了什么? 2.怎样解答? 3.解答正确吗?
三、议
1.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最关键?
师:对,关键词就是“按规律”,那她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出:
(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师: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是什么?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找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看,找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1.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她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2.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小结: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先怎么做的? 师生共同小结(师板书): ①认真审题,发现规律; ②找准起点,圈出一组; ③按照规律,补上珠子; ④动手操作,检验解答
四、练
1、基础题(1)完成P88下面“做一做”。
2、能力提升题 P89练习二十第4题
3、拓展题
P91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第三篇:汤红梅找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执教:汤红梅 七台河市北岸小学 指导:阚 震 七台河市北岸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8页“解决问题”例5。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提出了“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提出“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编排利用找规律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5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重在让学生运用知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是计算也不是数数,而是利用规律来解决。从解决问题过程的角度来说,例5有所突破。在“阅读理解”环节,关键是要发现珠子的排列规律,这也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直接运用;在“分析解决”环节,还应确定从哪一侧开始继续串珠子,既可以从右侧开始,也可以从左侧开始;在“回顾与反思”环节,以操作的方式进行了检验,丰富了学生检验与回顾的方法。“做一做”巩固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规律性的现象,通过本单元前四个例题的学习,学生对于图形或数字的规律有一定的感知基础,能够发现一组图形或数字的排列规律,但是缺乏有意的注意、学习和研究,认识模糊而又肤浅。同时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思维灵活、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游戏激趣、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对规律有个比较清晰地认识;指导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主要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
【教学目标】1.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观察,操作,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2.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并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黄色、蓝色圆片,水彩笔等学具、手链、项链实物教具。【教学设想】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侧重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抓住关键词“按规律”理解问题,并结合图找出规律;获得找规律的关键是“找起点、圈一组”;复习再现,沟通联系,复习的目的是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发现的规律是不同的;分析解决时,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确定好如何思考,进而找出答案;在回顾与反思阶段,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灵活地进行验证与反思,先确定起点,以操作的方式检查答案是否符合发现的规律;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性,不肢解问题,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反思质疑能力,养成互评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找规律,谁能说一说星星后面藏着谁?
师:他说的多完整啊!不仅说出了星星后面藏的是谁,还说清了自己是从哪个方向观察的,和发现的规律。你们能像他这样说完整吗?
师:看来同学们对找规律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这节课,我们就用找规律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课件呈现例5的手链图。)
(二)创设情境
师:小红平时特别喜欢做手工,她想穿一个手链,可她遇到了问题,同学们能帮助她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同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指名读题。师:他把题读完整了吗?他只读了文字,还要把图的内容读出来才完整。谁能完整的把这道题读一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题中哪个词很重要啊?(板书:按规律)圈上按规律,师: 对呀,“按规律”这个词非常非常的重要,小红的这串手链可不是随便穿出来的,是“按规律”穿的。
掉的2颗珠子可能在哪边呢?(右边、左边、两边各掉一颗)
(二)怎样解答
师:现在这个问题你读懂了吗?怎样解答呢?(板书:解答)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怎么办?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先找出规律,然后解决问题。有的同学已经找出了规律,补上了掉的2颗珠子,能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吗? 学生汇报:
预设1:现在由我来汇报,我用的是摆一摆的方法,从左往右观察,手链的规律是两颗黄色、一颗蓝色为一组重复排列,接着摆下去,应该是一颗黄珠子,一颗蓝珠子,所以掉的两颗珠子,是一颗黄珠子,一颗蓝珠子。我的汇报完毕,请其它小组提出质疑或补充。
师:他说的又清楚、又明白,想一想,他刚才是怎么说的呀?他先说了什么?(用的什么方法)然后又说了什么?(从哪个方向观察的)接着说了什么?(发现的规律),把这个规律圈起来,观察的就更清楚了,最后他用找到的规律,补上了两颗珠子。把发现的规律圈起来是不是就看的更清楚了。
师:同学们能像他这样把你的方法说一说吗?先练习说一下。
预设2:现在由我来汇报,我用的是画一画的方法,从左往右观察,手链的规律是两颗黄色、一颗蓝色为一组重复排列,接着画下去,应该画一颗黄珠子,一颗蓝珠子,所以掉的两颗珠子,是一颗黄珠子,一颗蓝珠子。我的汇报完毕。
师:这两名同学都是在右面补上了珠子,还有谁也是用摆一摆的方法?在别的地方补上了两颗珠子。
预设4: 现在由我来汇报,我是在左边补的珠子,我也用的是摆一摆的方法,从右往左观察,手链的规律是一颗黄色、一颗蓝色、一颗黄色为一组重复排列,接下去,应该是一颗蓝珠子,一颗黄珠子,所以补上的两颗珠子,是一颗篮珠子,一颗黄珠子。我的汇报完毕。
4.师小结:从不同的起点,发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预设5: 现在由我来汇报,我用的是画一画的方法,可以两边补珠子,手链中间的规律无论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观察,都是是两颗黄色、一颗蓝色、两颗黄色为一组重复排列,两边补珠子,左边应该补一颗蓝珠子,右边应该补一颗黄珠子,我的汇报完毕。
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快把掌声送给他吧!4.整理小结
小结: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都找到了规律,解决了问题,在找手链规律的时候,我们先做了什么?对,就是找好起点,接着为了把规律看清楚,我们怎么做的?圈上了一组,最后补上了珠子。(板书:找起点、圈一组)
(三)解答正确吗?
1、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吗?怎样检验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手链穿上,看是不是符合规律。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她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3.汇报结果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师:通过动手操作,我们验证了,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检验解答是否正确的方法是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你能按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把这道题完整的说一说吗? 4.整理小结
我们按规律发现了问题,找规律解决了问题,用规律检验了解答是否正确。
(四)练习反馈
小红的问题,我们帮她解决了,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课件呈现P88的“做一做”
1.小英也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3颗珠子,你们也来帮帮她,好吗? 2.引导学生利用以上的解答步骤来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反馈:请学生代表说出自己的解答步骤,师生给予评价。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师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找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反馈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巩固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老师这也有一串项链,不小心弄断了,掉了4颗珠子,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帮老师解决掉的是哪4颗珠子吗?
本题与上面的两题相比,规律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组相同的珠子简单的重复,但在颜色与形状上稍稍复杂一点,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高。】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找规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的内容解决更过的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对本课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能有系统的认识,同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希望,让学生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更加期待。】
五、作业:
第90页第9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2颗?
知道 ? 按规律
找起点
解答 ? 找规律
圈一组
正确 ? 用规律
第四篇: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教具准备 挂图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幻灯片1、2)
2、指名说一说。
3、出示算式,指名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出示幻灯片3)
4、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揭示新课题。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找规律(幻灯片4),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幻灯片出示5)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
(2)探索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3)小组发言。4)教师小结。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两个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5)幻灯片出示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计算时可以先把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被省略的0就可以了。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题。(幻灯片出示)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省略几个0就补几个0.
第五篇:找规律 教学设计
找规律
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 朱诚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第4题。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数字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规律的本质就是一组物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依次不断”是一组接着一组,“重复出现”实际上是每组物体都是一样的。在周期规律探寻中,引领学生发现每一个周期中的个数相同,各物体的排列次序也相同,据此,可以根据已有的有限物体所呈现规律,推测出后面物体的规律。周期现象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给你的几组物体可以推测出后面的物体排列规律。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在四年级时还学习了找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而且前面几个学期中的思维拓展已经不同程度地初步学习了周期规律。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猜看,初步感受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
1、比比谁的记性好!有两组号码,请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
(出示:91827364554,1301390139)提问:为什么女同学容易记住?
(其实,这是一次不公平的比赛,女生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她们记的数字有规律,记起来非常容易。)
师: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排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一场学生的记忆比赛,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原因,女生之所以能够轻松记住数字的是因为女生的数字排列是有规律的,而男生的数字是无序排列的。从而引出很多物体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请学生找找图中哪些物体的摆放是有规律的?
1、让学生先说说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在回答中引导学生向从左起,几个 一组?每组是怎么样排列的?(板书:左起 几个一组 每组怎样排列)
2、让学生看看第2组和第3组的规律,按照第一组的说法来说一说,并指出每一组排列顺序都一样,都是先2面红旗,再2面黄旗。(板书:都)
从左边起,彩旗每四面一组,每组都是第一、二面是红色,第三、四面是黄色。让学生照样子说说彩灯和花盆的摆放规律?
从左边起,花盆每2盆一组,每组都是第一盆是蓝花,第二盆是红花。
从左边起,彩灯每三盏一组,每组都是第一盏是红色的,第二盏是紫色的,第三盏是绿色的。
[设计意图]:选择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选择了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排列规律的观察上。
3、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些规律吗? 生:可以用图形、字母、数字等来表示
4、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从中选择其中的一组来表示,写在草稿本上。师巡视,找出2组,让学生来说说他所表示的是哪组规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一组出示花盆的表示方法)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出示例1 那么按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左右2个学生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草稿本上,师巡视。交流并汇报结果。(可能有如下的想法)
画图的方法:●●●●●●●●●●●●●●●第15盆是蓝花。
序号的方法:从左边开始,第1、3、5、7„„盆单数都是蓝花,第2、4、6、8„„盆双数都是红花,15是单数,所以第15盆是蓝花。计算的方法: 15÷2=7(组)„„1(盆)怎么可以通过算式看出第15盆是蓝花? 算式中1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那么第15盆花在这些盆花中的哪里?(板书:最后)在哪找?(余数)在第几组第几盆?
小结:刚才几种方法都很好,都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找出排列规律的方法。[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解决盆花问题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多种策略(画图、列举、计算)解决问题,教师不需要指出哪种方法更好些,可以让学生在下面的练习中自己体会。
2、教学“试一试”。
下面请大家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问:大家看看这组彩灯的排列规律,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师巡视。可以提问刚才画图和序号方法的同学,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这个方法了?从而发现画图和序号的方法不是每道题目都适用的。那么你觉得应该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生:计算)请学生做在草稿本上。在计算前应把几个彩灯看作一组?
17÷3=5(组)„„2(盏)那么第17是哪一盏?在哪找?(余数中)是在第几组第几盏?
(2)接着来我们来研究一下如果彩旗也按照刚才的规律排列,那么从左边起第20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20÷4=5(组)刚才我们知道最后一个可以在余数中找,那么这里没有余数了,你知道这第20面彩旗在哪吗?(第五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在解决“第20面彩旗,第17盏彩灯分别是什么颜色?”这两个问题时,由于规律与盆花不同,不再是两个为一组,单双数不再适用,画图也不能很快解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结:刚刚我们使用计算方法来解决排列规律的问题,那么在列式计算中什么是关键?(每几个一组)知道每几个一组就确定了算式中的什么?(除数)怎么来判断最后一个是什么颜色?(有余数的从余数中找,没有余数的在最后一组最后一个)
3、做“练一练”第1题。
有2个小朋友在下棋,看看棋子是如何摆放的? 然后提问第21枚是白子还是黑子?
4、“练一练”第3题
按照规律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是什么?
每一题都让学生说说每几个一组,每组是怎样排列的? 第1、3组通过计算 找出第32个图形
第2组学生会发现通过计算后没有余数,之前我们知道最后一个都在余数中,现在没有余数,那么最后一个在哪呢?32÷4=8(组)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引导发现原来第32个在第8组里,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在解决盆花、彩灯、彩旗这类问题中,经过共同探究、讨论,逐步让学生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即如何列式计算解决这类问题)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练一练”第2题
小红在按照绿、黄、蓝、红的顺序穿珠子,大家观察一下这组规律还是从左边数起吗?原来观察规律可以从左边数起也可以从右边数起。那么这组珠子是每几个一组,每组都是怎样排列的?
四、课堂总结
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总结:使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时,首先看清要求第几个,确定被除数,其次,看清事物排列的规律,弄清几个物体是一组,从而确定除数,如果得数有余数,那么就在余数中找出最后一个,如果没有余数,就在最后一组的最后一个找。下面就请大家运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想想你生活中存在着那些这样的规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教师可以先讲几个例子,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继续讲解。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排列中的规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探索完这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后,再来欣赏,就使欣赏有了更加深广的内涵。我们回忆着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的昼夜交替、春夏秋冬的季节更迭,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有一排同学在上体育课,一共有28个人,他们按照“一、二、三”报数,那么最后个学生报几?将报“一”学生向前走一步站成一队有多少人?“二”“三”的呢?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
左起 几个一组 每组怎样排列(都)
15÷2=7(组)„„1(盆)
最后 17÷3=5(组)„„2(盏)
21÷4=5(组)„„1(面)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
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识基础,选择了学生自己参与其中的记忆比赛为引入,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本课教学上来,针对不同的物体摆设规律的观察上,创设了许多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排列的规律进行推理,画图。因为这些都是来源生活实际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讨的过程,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用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研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比一比、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验、感悟规律,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并从课堂上得到成功的快乐。
在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中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能容易激活学生的潜能,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独特的体验,发展创新意识。
综观全课,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创设情境,感知规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运用,优化策略——提高练习,加深理解——生活问题,扩展延伸”这5个环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