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01:1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力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力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力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机械基础》第二章2.2.1力的概念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牢记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2、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力的概念。

四、教法运用: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力的产生,从而总结和概括出的力的三要素

五、学法指导:采取引导

放手

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形象为为抽象的方法推理发现力的概念。教具:弹簧、磁铁、小皮球、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会移动? 引入: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下一现象。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1.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运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a.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打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打右手,手拍打

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b.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扣球„„(学生举例)

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c.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d.用手拉弹簧,弹簧会变形。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桌子;

左手

右手; 人

车 ;

汽车

拖车; 起重机

货物;

运动员

球;

运动员

杠铃;

运动员

球;

磁铁

吸引

大头针;

地球

吸引

篮球。物体

作用

物体

物体

作用

物体(3)归纳总结

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的地方: 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师生总结: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产生变形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a.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b.两只弹簧互相拉伸

把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用手拍桌子、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学生举例分析:投影 “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3.力三要素

(1)力的产生需要作用点 a.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手推桌子时,手部碰桌子,桌子不会动 b.归纳总结

物体由静到动是应为有外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个点上,即力的作用点。(2)力有大小和方向 a.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不同力将弹簧向同一方向拉长;用不同力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不同力使刻度尺变弯曲。b.总结现象

物体都是沿着力的施加方向变形的,且力越大变形越大,反之越小。c.归纳总结: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

(三)小结:

从大量的生产生活的例子,大量的实验现象,亲身体验;分析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七、教学反思

力的概念这一小节,在课本里虽然看上去没多少内容,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教学方式,学生就难于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对以后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力的产生,从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

天长市炳辉中学 杨晓茂 2014年10月28日

【教学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应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分析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方法】尝试探究 【教学过程】

一、尝试预习,以旧引新 出示题目:观察下列数列,按规律 填空

1)1,3,(),7,9,…… 2)2,5,8,(),14,…… 3)-2,3,8,(),18,…… 4)12,8,4,(),-4,……

师:这些数列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生:后一项减前一项的差相等。师:我们给这样的数列取个名字吧? 生:等差数列。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等差数列。板书课题:等差数列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1.尝试举例,强化概念师:等差数列强调每相邻的两项,后一项减前一项的差相等,作为差的这个数对每个差式都是公共的,我们可以叫它什么?

生:公差。

师:很好,前面四个数列的公差分别是多少?

生:2,3,5,-4。

师:你能举出等差数列的例子吗?(学生举出3至5个例子,并说出它们的公差)

师:你在举例子时,最先确定哪些量,然后给出整个数列? 生:首项和公差。2.尝试推导,应用概念 师:如果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是

a1,公差是d,你能写出它的第2项、第3项、第4项、第5项……吗? 生:a2=a1+d a3=a2+d=(a1+d)+d=a1+2d a4=a3+d=(a1+2d)+d=a1+3d a5=a4+d=(a1+3d)+d=a1+4d ……

师:按照这个规律,你能得出第n项吗? 生:an=a1+(n-1)d 师:非常好,这就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通项公式:an=a1+(n-1)d 师:要确定通项公式,必须知道哪些量?生:首项a1和公差d。师:好,请同学们分组写出前面四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师:通项公式中都有哪些量? 生:a1,d,n,an 师:下面针对通项公式中不同的量进行求解。例:在等差数列{an}中,①已知a1=5,d=3,求a10 ②已知d=3,a12=38,求a1(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并讲解)

教师点评:这两个题都是利用方程的思想对通项公式进行应用,通项公式中的四个量a1,d,n,an,已知任三个可求第四个。

3.尝试编题,深化概念对通项公式中的四个量a1,d,n,an,组织学生各

小组分任务编题,编好后每两个组交换题目,针对不同的量进行求解,各组选派代表讲解。

4.尝试提高,变通概念 给出尝试练习:

(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3=9,a9=3,求a12 答案:a12=0(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2=3,a4=7,求a6、a8 解:由题意得,a1+d=3, a1+3d=7 ∴ a1=1, d=2 ∴a6=a1+5d=1+5×2=11 a8=a1+7d=1+7×2=15 5.应用延伸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30,这个数列从第12项起为负数,求公差d的范围。

解:a12=30+11d<0 a11=30+10d≥0 ∴-3≤d<-30/11 即公差d的范围为:-3≤d<-30/11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采用低起点的规律填空导入的,台阶低,学生抬脚即上,便于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提高参与程度;开门见山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明确学习的课题。

循序渐进的启发诱导学生,看似不经意的名词解释,实则诠释了概念的内涵。开放式的尝试举例,不禁锢学生思维,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导引,为通项公式的尝试推导做好铺垫。

公式的推导是本节的难点,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采用尝试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便于体察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深刻,对下一环节的尝试具有促进作用。

打破以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给学生一个完全开放的做题环境,让学生

自由发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这种合作式学习,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帮扶,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第三篇: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案例

杨正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应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分析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

一、提吃问题

出示题目:观察下列数列,请按规律 填空

1)1,3,(),7,9,…… 2)2,5,8,(),14,…… 3)-2,3,8,(),18,…… 4)12,8,4,(),-4,……

师:这些数列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生:后一项减前一项的差相等。师:我们给这样的数列叫做什么数列? 生:等差数列。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等差数列。板书课题:等差数列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尝试举例,强化概念。

师:等差数列强调每相邻的两项中后一项减前一项的差都相等,作为差的这个数对每一个后一项减前一项的差式都是公共的,我们可以叫它什么?

生:公差。

师:很好,前面四个数列的公差分别是多少? 生:2,3,5,-4。

师:你能举出等差数列的例子吗?(学生举出3至5个例子,并说出它们的公差)

师:你在举例子时,最先确定哪些量,然后给出整个数列? 生:首项和公差。2.尝试推导,应用概念

师:如果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是

a1,公差是d,你能写出它的第2项、第3项、第4项、第5项……吗? 生:a2=a1+d a3=a2+d=(a1+d)+d=a1+2d a4=a3+d=(a1+2d)+d=a1+3d a5=a4+d=(a1+3d)+d=a1+4d ……

师:按照这个规律,你能得出第n项吗? 生:an=a1+(n-1)d 师:非常好,这就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通项公式:an=a1+(n-1)d 师:要确定通项公式,必须知道哪些量?生:首项a1和公差d。师:好,请同学们分组写出前面四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师:通项公式中都有哪些量? 生:a1,d,n,an 师:下面针对通项公式中不同的量进行求解。例:在等差数列{an}中,①已知a1=5,d=3,求a10 ②已知d=3,a12=38,求a1(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并讲解)

教师点评:这两个题都是利用方程的思想对通项公式进行应用,通项公式中的四个量a1,d,n,an,已知任三个可求第四个。

3.尝试编题,深化概念对通项公式中的四个量a1,d,n,an,组织学生各小组分任务编题,编好后每两个组交换题目,针对不同的量进行求解,各组选派代表讲解。

4.尝试提高,变通概念 给出尝试练习:

(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3=9,a9=3,求a12 答案:a12=0(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2=3,a4=7,求a6、a8 解:由题意得,a1+d=3, a1+3d=7 ∴ a1=1, d=2 ∴a6=a1+5d=1+5×2=11 a8=a1+7d=1+7×2=15 5.应用延伸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30,这个数列从第12项起为负数,求公差d的范围。

解:a12=30+11d<0 a11=30+10d≥0 ∴-3≤d<-30/11 即公差d的范围为:-3≤d<-30/11

第四篇:《常见的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常见的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围绕着“运动和变化”这一概念展开的,本课属于“力与运动”这一单元的第2课时,是既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运动有关的内容,本单元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整册书的重点,认识各种常见的力则是学生下一步研究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力学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力的现象,但不一定明确是什么力的作用。地球引力和大气压力对学生而言有点抽象,需要一定的推想能力。四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使他们能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身边常见的力

2、能设计简单实验或通过身边的事例证明地球有引力 情感态度:

1、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

2、体会人类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曲折性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是由力引起的2、了解各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

1、能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身边常见的力

2、能设计简单实验或举出实例证明地球有引力

五、教学策略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A 水槽、水、乒乓球;塑料吸盘;弹簧;实验记录表

B 磁铁、别针;四轮小车;橡皮筋;塑料梳子;实验记录表

2、演示材料:杯子、水、胶片;相关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水杯倒转。同时提问: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回答

讲述: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和力有关的现象。让学生双手摩擦,体会感觉,汇报。

板书:常见的力

(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身边的力”这个研究主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教师提问:你知道的力有哪些?能利用材料把它们找出来?

出示实验记录表,说明要求,补充讲解。让学生分组实验:找出物体所受的力,并进行记录。之后小组汇报:演示实验记录表,并进行相互评价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发现各种物体所受的力,证明自己的想法,培养科学思维及实验、观察、记录的能力。培养善于倾听、合理评价的能力。)

2师提问:有同学提到地球引力,你知道什么是地球引力?能不能举出身边的事实来证明呢?引导学生可用反证法

学生思考、回答

演示课件:地球引力(学生观看)。

教师质疑或说出自己的思考演示录象:人们模仿鸟飞行失败,然后提问: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然后学生讨论:如何证明地球有引力?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汇报。板书:浮力、磁力、弹力、静电引力、推力、拉力、地球引力

(培养实证意识,加深对地球引力的认识。体会科学探索的不易。培养问题意识及继续研究的兴趣。)

(三)、拓展应用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到这些力,你能举出例子吗? 演示课件:各种力的应用

作业:课后收集“力的应用”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反思:

本课我选择了现在学生最感兴趣的“地球引力”作为专项探究课题供学生进行探究,这样安排我有几个用意,一、是这种活动编排结构体现了探究内容由表面向深入、从整体向专题发展的设计思路,这可能也是今后科学课教材改革的一个代表性的发展方向;

二是探究主题内容具有探究完整性,代表性,能够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形成合理的探究方法链,并渗透出了让学生学会探究用以指导自己其他研究的设计目的;

三、活动具有很强的拓展性,溶入了利用其他方式来继续探究,对“动手做”进行补充的特点,这一点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生探究方法的多样性,而且这种整合多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今后科学探究的理想方式。

第五篇:《集合与函数概念》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集合与函数概念》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本章中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函数的学习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思维从静止走向了运动、从运算转向了关系.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一个基本主线,有了这条主线就可以把数学知识编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使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一些.函数与不等式、数列、导数、立体、解析、算法、概率、选修中的很多专题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用函数的思想去理解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反过来,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函数思想的认识.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于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高中数学课程中,函数有许多下位知识,如必修1第二章的幂、指、对函数数,在必修四将学习三角函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作业与试卷部分缺失,导致易错问题分析不全面.通过布置易错点分析的任务,让学生意识到保留资料的重要性.

2.学生学基本功较扎实,学习态度较端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没有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有些内容已经淡忘.通过自主梳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复习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3.在研究例4时,对分类的情况研究的不全面.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应用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知,体会二次函数对称轴与所给的区间的位置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新课中渗透的理念是:“强调过程教学,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梳理好的知识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梳理.一方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网络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希望学生养成知识梳理的习惯.在本节课中不断提出问题,采取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全面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分析、交流合作,从而进行有机建构,解决问题,改变学生模仿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 A:能从集合间的运算分析出集合的基本关系.B:对于分类讨论问题,能区分取交还是取并.

2.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A:会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B:会分析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知识梳理,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习的内容网络化、系统化.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领悟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体会集合与函数的本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认识到材料整理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例4的解答过程中,渗透动静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品质.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洞悉问题的考察点,能选择合适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含参问题的讨论,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

六.知识梳理(约10分钟)

提出问题

问题1:把本章的知识结构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

问题2: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应当是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你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集合的这些基本要求吗?

问题3:类比两个数的关系,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类比两个数的运算,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交、并、补.

问题4:通过本章学习,你对函数概念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吗? 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表示函数的三种方法,每一种方法的特点.

问题5:分析研究函数的方向,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前一次晚自习上,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结果,通过相互讨论,每组提供最佳的方案.在自己的原有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完善.

学生回答问题要点预设如下:

1.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表达数学内容.

2.运用集合与对应进一步描述了函数的概念,与初中的函数的定义比较,突出了函数的本质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3.函数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三种,这三种表示方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4.研究函数的性质时,一般先从几何直观观察图象入手,然后运用自然语言描述函数的图象特征,最后抽象到用数学符号刻画相应的数量特征,也是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哪些知识学习的不透彻.让学生更有针对的进行复习,让复习进行的更有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通过类比初中与高中两种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体会到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样的.

下载力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力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与哲学概念教学反思

    《生活与哲学》概念教学反思 邓江涛 案例背景与描述: 在《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第二单元的复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要求记忆的知识点没有记住,如物质的概......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1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 白家硷中学王永庆 这是一节有关力学知识的内容。包含有: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相关的内容。涉及到的生活层面很广,虽然知识点都浅显易......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共5则)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应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分析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理......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和反思

    《二力平衡》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凤翔县职教中心 肖红江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初步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的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二力平衡”安排在学习了“物体的运......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力》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

    力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

    力教学设计

    7.1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让学生经历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