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顾春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河一小 顾春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3.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利用拓展的古诗增加学生阅读量,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其人。
【教学重点】
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1.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出示:杜甫画像),谁知道他是谁?
师:都知道,一起说。生(齐):杜甫。
师:对!他就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杜甫。你对杜甫有什么了解?(请同学说说对杜甫的了解)师: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谁能背诵一下?
预设:学生可能会背诵《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及其他名句。(学生说,教师稍加概括和总结)
2.师:老师还让大家搜集了杜甫的其他一些诗,你搜集到了哪些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登高》《望岳》《春望》等。师:看来大家确实做了很多功课。杜甫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不愧为一代诗圣,大家都知道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那知道不知道他的诗后人称为什么?——“诗史”。这样讲是有原因的。因为杜甫生活的时期是唐朝由兴盛到衰败时期,杜甫的诗全是深刻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诗。比如他非常有名的《三吏》《三别》,充满了对国破家亡的忧愁、对人民流离失所的同情,所以大家看到的杜甫总是一副愁容,双眉不展。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他在唐朝衰败时期写的,但是却一改他深沉、悲壮的旋律,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出示:古诗诗题)
二、解诗题
1.齐读课题,读出“快诗”的感觉
2.“闻”什么意思?(听说)谁听说了什么?(杜甫听说了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那“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其实“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杜甫听到了唐王朝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
三、读诗文
1.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首诗。(指名读后进行点评,师示范读,再请一位同学读读这首诗)
2.读诗要读出节奏感,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师为这首诗划了节奏,斜线是停顿,着重号是重音和语气,谁来试试。(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四、明诗意
1.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
2.请同学解释文中诗句的意思。师相机指导。
五、悟诗情
1.理解了诗意,诗中有个词最能反应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心情?你知道吗?(喜)欲狂
师板书:喜
师:“喜”到什么程度?
生: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板书:欣喜若狂)
2.师: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这不得不提背后的历史事件(出示:安史之乱)
同学们对安史之乱有了解吗?谁来说一下。生简介安史之乱。
师: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唐朝发生了什么,安禄山和史思明叛军占领了河北河南,攻下了一座又一座城池,洛阳沦陷了、长安沦陷了,皇帝唐玄宗见抵抗不了,只好出逃,皇帝和大臣都在逃,百姓也跟着逃,都城长安人口流失严重,几乎成为空城,杜甫就在其中,他亲眼见证了国破家亡,他心中无比痛苦,最后他逃到了剑外,就是现在的成都,和他的家乡相隔4000多里,大家想想他此时心情是怎样的?在剑外一待就是七年,来看看他在七年中写的诗。(课件出示《春望》《月夜忆舍弟》《登高》)
师: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七年多呀!这七年,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他怎能不高兴得喜欲狂呢?
师:你还从诗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喜呢? 预设:
生:涕泪满衣裳。(师: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他这个眼泪流得够多!)(板书:喜极而泣)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师:这句应该读出什么感情?反问)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师:52岁的杜甫又唱歌,又纵情喝酒,喜不自胜。)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师:他特别想马上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指着图说:立即坐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到襄阳再北上回到家乡洛阳。这真是归心——似箭啊!)(板书:归心似箭)4.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欲狂”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师: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
生: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生: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师: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
师: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师: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被人尊称为“诗圣”。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背诵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六、诵诗歌
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极而泣
喜 欣喜若狂 喜不自胜
归心似箭
爱国爱民
第二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闻讯的喜悦。
难点: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词析句,从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等,并制作成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并了解杜甫及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课前预习。教学过程:
一、对话诗人,知背景,解诗题。
1、(出示杜甫画像)知道这位大诗人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大诗人杜甫的了解?
2、老师收集了一些杜甫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杜甫资料)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很大。
3、杜甫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动荡社会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影视停)
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一下子冲破了杜甫忧郁以久的情感闸门,喷涌出他生平第一首快诗——(生读题)
4、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这篇独具风格的佳作——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出示诗题)【板书诗题]】齐读诗题一遍。
(1)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重点点拨:这里的“河”特指黄河,“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两岸。题目的意思应该是——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2)同学们,这可是个好消息呀,让我们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所有前来听课的老师吧!(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特别正音涕、子、裳、还、即。(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好好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读诗句通,尤其要注意红色字体的字。然后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看看哪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等一会儿请你来给大家一个提醒。
(2)检查朗读
A、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字音是否读准确了(指名朗读)。你觉得哪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
①“即”应读“jí”;“青春做伴好还乡”中的“还”是个多音字,应读“huán ”; “漫卷诗书喜欲狂。”中“漫卷”应读juǎn不读juàn。
②“衣裳”中的“裳”读cháng。(课件出示)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③却看妻子(zǐ)愁何在,”中“妻子”的“子”应读三声。现在生活中妻子(qī zi)指老婆。古诗中的妻子(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
B、谁再来读读?(个别生读)(真不错,字正腔圆)
2、师生共同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1)同学们,读诗只是读正确读通顺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出重音,读出诗的节奏来,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般在停顿的时候有什么规律?(两个字两个字一个字再两个字,而且第四个字后面的停顿时间要更长一些。)有些字还要读出重音,我们应该知道音乐里有强拍由弱拍,在我国古代诗与歌是不分家的,诗就是歌,歌也是诗,这里的重音好比音乐里的强拍。(出示节奏线、重音符号)请同学们再练一练,读出他的节奏来。
(2)谁再来读一读?多好呀,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生齐读)
三、小组合作,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同学们,这首诗我们读准了字音,也读出了节奏,但还要尽可能读出诗歌的味道,也就是要有韵味。要想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我们要明白古诗的意思。)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一般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①结合注释,串词意成句意,串句意成诗意②联系上下文③结合时代背景④查阅工具书⑤借助已有知识经验⑥反复诵读品味)
2、让我们小组合作,借助一些学习方法,试着理解诗的意思。(生讨论)
3、谁来说说你明白哪句诗的大意?(小组派代表汇报)重点点拨:这里剑外在哪儿?蓟北又在哪儿?(出示地图)(剑外在剑门关外,四川一带,也就是当时杜甫所在地。蓟北指河北省的北部,也就是当时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谁还想挑战自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生说)
5、你理解到位,语言清晰,真不简单。同学们请带着你们对古诗的理解一起读读。(齐读)
四、细读品味,想意境,悟诗情
1、诗读到这里。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2、“喜欲狂” 是什么意思?你遇到过喜欲狂的事吗?那时你有怎样的言行举止?
过渡:诗人又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喜欲狂”的, 我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让我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拿起笔来,画出让你感受到诗人“喜欲狂”心情的诗句,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细细地品一品,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品析:“初闻涕泪满衣裳” ①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呀?高兴得哭了这叫——喜极而泣。
②请你想象一下诗人他的眼里,他的脸上是什么样子?(生说)脸上是笑,眼里却是泪啊。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个别生读)
小结:是啊,真是悲喜交加、泪流满面啊。(齐读)(2)“漫卷诗书”的胡乱席卷狂喜。
引导过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喜欲狂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向爱书如命的杜甫,可今天却——(生齐读:漫卷诗书喜欲狂)这真是喜极而狂啊。
此时此刻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又是怎样呢?(愁云不在,高兴万分。)可曾经的妻子儿女又都为什么而忧愁,为什么而担心?
③妻儿老小、黎民百姓心中的忧愁也正是杜甫的忧愁啊。(课件出示音乐和《春望》)听,一首《春望》道尽了杜甫多少忧愁啊!(师配乐读)(指画面)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伤心、悲痛、无奈)
师:山河依旧,国已破碎,此刻,诗人心情怎一个痛字了得,他不禁感叹道——(个别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示课件)
师:人烟荒芜,妻离子散,此刻,诗人心情怎一个悲字了得,他不禁感叹道——(个别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突然传来官军收复黄河两岸的喜讯,这又怎能不让他——(个别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恶梦已去,痛定思痛,悲天悯人的大诗人,又怎能不——(生齐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④想象表达:听到收复黄河两岸的喜讯,杜甫一家人是何等的高兴啊!此时,杜甫、妻子以及孩子们会说些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
小结:是啊,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不让诗人“喜欲狂”!(齐读)
(3)“放歌”与“纵酒”的癫狂释放狂喜。
引导过渡: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
诗人当时已经52岁了,在古代52岁已经是很老很老的老人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竟然像个孩子似的又唱又跳,开怀畅饮,这真的是“喜欲狂”呀!
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畅饮一杯吧!(男生一起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的宜人春色中与妻儿相伴还乡、安享晚年,又怎能不欣喜若狂。
女生们,端起手中的酒杯,与杜甫一起高歌一曲吧!(女生一起读)小结:这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4)“即”与“便”的速度让狂喜跨越千山万水。引导过渡: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
此时此刻,诗人只想去哪里?这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回家的心情怎样?(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出他归心似箭的?(将即、从、穿、下、向变红)“即”“穿”“便下”“向”用得特别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请你来读读这两句。
③同学们,学以至此,你知道此时此刻杜甫身在何处?心在哪儿?(身在巴峡.心在洛阳)【板书:身 心】)
④两地之间相隔多远?途中又要经过哪些地方?(课件出示诗人回乡路线图)(诗人从四川三台出发经过巴峡,然后经过重庆沿长江而下经过巫峡,一路
长途跋涉来到洞庭湖边,经过汉口北上到达襄阳。然后再到洛阳。)
师: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回乡之路跨越了三个省。那是千里之遥啊!更何况从巴峡到巫峡,一路山高路陡,极其艰险。可诗人却想得如此轻松——生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更何况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一路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可诗人却说得这样简单——生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也有类似的诗句,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读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示课件)
小结:是啊,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心里,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
五、诵读诗句,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师:诗人之所以这么高兴都是因为什么?(生 剑外忽传收蓟北)(出示: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诗人高兴得涕泪满裳,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高兴得漫卷诗书,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高兴得放声高歌,纵情饮酒, 也是因为—— 剑外忽传收蓟北;高兴得归心似箭,还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竟然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这“涕泪”之中包含着什么?(自己回故乡的欢快心情!)更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因为在杜甫内心深处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有一份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板书:爱国 忧国忧民】
2、师: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感受诗人那忧也为国,喜也为国的情怀吧!(生:配乐齐读)(播放音乐)
3、杜甫的诗写的是1200多年前的事情,可是我们今天依然要有这种情怀。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爱国的主题是永恒的,也是神圣的。让我们一起来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课后作业: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用本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陆游的《示儿》,想一想,《示儿》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想想诗人陆游写《示儿》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六、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身
喜欲狂
心
忧国忧民 爱国
第三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
3.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学过程:
一、聊诗人,初知杜甫
很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孩子见多识广,老师想来考考大家。咱们来个诗句大接力好不好?游戏规则,我说第一句,每组挑出三人,一人一句往后接,看那组的速度最快,完成的最好!
第一题:黄四娘家花满蹊——
这首诗的题目是——《江畔独步寻花》
http://www.xiexiebang.com/author.php?mc=%B6%C5%B8%A6 教学反思:
我在诗歌教学中试图作一些大胆的尝试,精细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去领悟诗的意境和情趣。
课堂上我把网络引入课堂。通过百度搜索把杜甫的诗引了出来。以达到和杜甫情感的连通,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读了杜甫的诗歌以后,体会杜诗的用词。然后引出本课,再利用 “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诗意、历史资料一一引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联系背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新诗。首先大家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习过杜甫的哪些诗歌?
杜甫的诗一贯是沉郁忧愁的,可以说在他的脸上很少看见笑容,可是有一天,一个特大的喜讯从天而降,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了,于是倾泻而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杜甫简介
*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喜悦)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 字面识题
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
重点讨论交流“河南河北”。师:这个河南河北和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一样吗?谁来说说。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指的就是河南省河北省。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特别注意蓟、涕、裳、巫、襄、洛。(1)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为什么如此触动了诗人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首诗,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停顿。然后好好思考这个问题。(2)检查朗读
谁愿意来读读前面四句?
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在这首诗里应该读cháng,古有上为衣下为裳的说法。
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要注意一下,“却看妻子(qī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现在生活中妻子指老婆。古诗中的妻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 ....谁愿意来读读后面这四句? 2.师生共同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同学们我们读诗呀光读正确读通顺还是不够的,咱们得读出诗的节奏,注意我们这里的诗是七律,一般上停顿的时候是两个两个再一个再两个。我们先听一段录音,然后每个同学在下面再练练,读出他的节奏来啊。(播放录音)
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多好呀,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你看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节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三、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①结合注释、串词意,成句意,串句意,解诗意②联系背景、查阅资料。③诵读品味。)
2.解释字词,理解诗意。
四、再现生活,体验感悟解诗情。
1.同学们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读诗呀,我们还得从文字当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读着这首诗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此时是那么的高兴,课文当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诗人是那么那么的高兴。那是?(板书:喜欲狂)
2.学生默读,找出从哪些词语中看到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喜欲狂”的心情。同学们,我们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到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我们不着急,让我们再静静地来读读这首诗,拿起笔来,圈一圈,划一划,品一品,哪些词句告诉我们诗人是欣喜若狂,可以再在边上作上批注。
(1)“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品析:“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生交流:(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并板书:听、涕泪)你能想象一下诗人他的眼里,他的脸上?
师;一切苦难在今天都已成为过去,此刻,诗人心里充满了———喜悦!那么,这满衣裳的泪,还是什么样的泪?(是激动的泪、喜悦的泪啊!)
师:高兴得哭了就叫„„(喜极而泣)师:回想那苦难的八年,这泪里还有?(悲伤)
师:这泪里有喜有悲,真所谓百感交集。谁来读第一句话,读出百感交集。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他还为什么而喜?
(2)“漫卷诗书”的胡乱席卷狂喜。
默读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看,(板书:看)此时此刻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怎么样?(愁云不再,高兴万分。)
孩子们在此之前,他们肯定在忧愁,在担心,他们都忧愁些什么,担心些什么?八年战争中杜甫一家过的是什么日子?
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谁来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可今天却:漫卷诗书(板书:漫卷),透过一个“漫”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何等的高兴啊!是啊,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不让诗人“喜欲狂”!(3)“放歌”与“纵酒”的癫狂释放狂喜。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老师告诉你们诗人此时已是51岁了,在古代51岁已经是很老很老的老人了。一个老年人他还如此的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平定了安史之乱,那安史之乱到底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4)“即”与“便”的速度让狂喜跨越千山万水。
你还从会从哪些词句看出了诗人的“喜欲狂”? CAI: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板书:想)(生说)
这两句诗里,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诗人归心似箭?(即、从、穿、下、向)(板书:穿、下)从剑外到洛阳真的那么容易吗?真的那么方便吗?这一条弯弯曲曲的诗人假想的路线告诉你什么?(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播放《春望》录音)《春望》简介。
同样是春天,同样是杜甫,在《春望》一诗中面对繁花老泪纵横,在这里却欣喜欲狂。看似不同但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情怀,为国而悲,为民而喜,爱国爱民。(板书:忧国忧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
涕
泪
看
喜欲狂
漫
卷
忧国忧民 想
穿
下
}
第五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背诵全诗;理解诗句含义,体悟全诗主旨。
2、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诗人内心情感。
3、体会诗人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操。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题目说明了诗歌写作的起因。逃亡到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并以此为题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2、背景资料: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安史之乱”基本平定。这时,由于成都曾发生兵乱,杜甫正寄居樟州(今四川三台县)。当他突然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教师范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首联写听到消息时惊喜的情形。“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形象传神,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酸甜共涌的逼真表现。这里的“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颔联写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表现了全家人的喜悦。“愁何在”写出了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写出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生动地表现了一家人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颈联写诗人更是一释多年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在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写诗人想象还乡路线。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喜悦之情?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书写忽闻叛乱已评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漂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又不可能,就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五、教师小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突然听到胜利消息时心情的激动;颔联写全家人记兴的情景;颈联,写他将尽情地来欢庆这次胜利,并及早地回到家乡洛阳去;尾联用四个地名组成工巧的对句,规划出回乡时的具体路线,表现出诗人急于回乡过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这首诗,八句一气奔驰,如飞流急泻而下,前人为“神来之笔”,是诗人“生平第一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主要抒写诗人忽闻安史之乱已平的捷报,急欲奔回老家的喜悦,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甚至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了。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强烈愿望。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首联: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颔联: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 颈联:纵酒欢歌作伴还乡(多年愿望);尾联: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
————欢庆胜利喜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