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试题(定稿)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电教媒体。
4、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6、《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0、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独特而有差异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基本概念
1、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2、“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
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分解式目标
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
(3)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在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复现生字。
3、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4、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⑴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①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②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③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①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②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好安排,做好引导。
③课内的“扩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5、课程资源按获取途径分,有哪些种类?
课程资源按获取途径分,可以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资源。校内资源主要指本校教师、学生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是指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资源是指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6、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又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
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四、观点论述。
1、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答: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2、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 答:《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的要素就包括语文知识。《新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
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和完整”,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适当教学;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主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
新课程改革也好,传统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淡化语文知识的教学,只不过是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教学是可有可无的。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常用标点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
3、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答: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
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4、有教师认为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没有区别。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如果在一个小组中,学习者坐在一起,做他们各自的作业,并且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谈,这种学习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如果一个小组被分配了某项任务,然而只有一个学习者把所有的工作完成了,而其他人却在游玩,这种学习也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因为一个合作性的小组意味着每一个成员都有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小组形式的学习必须基本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
六、案例分析。
1、《找骆驼》中,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意思后,提出:商人找到骆驼后,回来的路上再遇老人,会对老人说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后,想法很多,例如:1、对老人说谢谢,对不起,我错怪你了。2、不和老人说话,不理老人,自己偷偷走掉。3、一个
老头,闲着没事干,出来瞎溜达啥等等说话较多。学生说第一种想法时,引导他们从书上找理由,学生能较快说出。当学生说到第二种想法时,我问:“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商人。”一生说。
“对,我童话书里看到很多商人都是坏蛋。”又一生说。
“那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商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我试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说出:“老人帮你找到了骆驼,你应该谢谢他。”之类的话,可是学生却说:“这个坏蛋,打他一拳,让所有人都打他一拳。” ……
用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对以上案例进行简单评析。
以上这个案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问题研讨,整个进程中,实施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但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
(1)舍本逐末。在教学中,教师安排了一个拓展想探究环节。探究时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没有提升课本的意义,反而冲淡了文本本身的思想主题。
(2)信手拈来。在这一片段中,尤其是一生说“对,我童话书里看到很多商人都是坏蛋。”时,教师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恰当归结引导,背离了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过于随意。并且在交流时,各自为阵,不能实现应有的学习效果。
2、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在大熊猫的故乡》的教学片段:
师:作为有志于大熊猫保护的我们,能不能为“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情呢?比如设计申遗主题词或策划一个保护大熊猫的宣传广告。
屏幕出示:用一两句话来表达申遗美好愿望或设计一则保护大熊猫的公益广告。
师:有困难吗?老师举个例子。比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主题就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再比如,中央电视台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是这样的:“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水,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项任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现在开始。(几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
生:我写了三条:第一条:保护大熊猫,别让大熊猫成为灭绝动物。第二条,保护大自然,让大熊猫快乐地生活。第三条是,别让“活化石”成为博物馆的标本。
师:哇,太棒了,一下子就来了个高产作家!(笑)生: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熊猫走了,没有再回的时候。师:哈哈,当代朱自清!(笑,掌声)生:保护大熊猫,为中国添一份荣耀!师:掷地有声!(掌声)
生:等到大熊猫灭绝的时候,你的记忆里是否还有它的模样? 师:诗一般的语言。
生:茂密箭竹,绵绵白云,清清泉水,可爱熊猫…… 师:一幅画!一首诗!当代小诗人。
生:老师,我还有一条。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成功成为新的遗憾。
师:成功?这个怎么说?我帮你改一下好吗?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
生: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掌声)生:老师,我这个是一幅画,大熊猫妈妈对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吃早餐!”(笑,掌声)
师:哈哈,真好!老师忽然觉得这是个绝妙的广告创意。广告画面是:大熊猫妈妈对着小溪对面竹林里的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喝早茶!(笑)然后响起背景音乐:(教师用新近流行的网络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唱道)亲爱的,你慢慢来,穿过竹林来喝小溪水……(全场笑声,掌声,气氛热烈)试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理论在这一课堂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体现出评价是为了孩子发展的理念。但也有个别处引导得不够巧妙。
3、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要贴的位置过高)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还剩一个词语)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呢? 生:贴在下边好!生:贴在题目旁边。生:……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小露珠、小鸟、小蜜蜂画中间,形成环行板书)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学生依次领读词语)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说,自主学习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
4、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生看画面)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生读)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在本案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多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老师采用了先呈现画面,再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语言文字,欣赏蝴蝶谷的美丽景色,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像,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学习应该提倡先阅读感悟,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9、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
1、猜字迷:“一点一横梁,梁下开个窗,大口张着嘴,小口住里藏。(高)
2、背顺口留:“来”“横下点撇再加横,一竖竖在字中央,左一撇来右一捺,这个来字不会忘。(来“
答:(1)、“归类分析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懂得了区别同音字、形近字、近义词的规律,而且都能有条理地把分析比较的结果表达得清清楚楚
(2)、要培养学生边写边想边记的习惯。
10、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
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段。活动过程设计
(一)、介绍活动目的,简要了解活动的过程安排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这次活动的目的: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都感到骄傲和自豪。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并且把自己获得的有关知识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小编辑,我们分组完成一份小报(图文混排),并且将自己的成果放到因特网上与别人共享。让世人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二)、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小报,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标。
1、学生观看教师的作品。
2、共同讨论分析教师范例的特点。教师范例的主题是什么?文章内容是否与主题有关?整个小报采用了怎样的布局样式?图片是否符合主题思想?……
(三)、将学生分组,(四)、资料汇总、分析,初步制作
1、了解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多少“北京奥运”的文字知识和图片。以此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A、你知道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的三个理念是什么?(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B、你知道北京申奥宣传口号是什么?(新北京新奥运)C、你知道北京申办奥运会徽的含义吗?(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D、奥运会的运动项目有哪些?(田径、赛艇、棒球、自行车、游泳、拳击、排球……)E、你还知道了北京奥运的哪些常识?
2、请学生说说:你对“北京奥运”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奥运历史、中国历届金牌数、吉祥物、会徽、火炬、奥运建筑、绿色奥运……)
3、有关“北京奥运”的知流,确立主题。
4、根据各自确立的主题,采用筛选法,保留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5、将各小组的其它资料共享,使其他小组能从别人的资料库中获取有用的资源。
6、有些文字资料,内容较长,而我们小报的版面有限,所以请同学进行分析概括,精选出最主要的内容备用。
7、各组各自分工,设计小报版面样式、色彩搭配、内容剪辑,图片插入(须考虑图片是否切合主题、插入的地方、大小……)
8、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完成小报的文稿编辑工作。
教学课堂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案例评析
《青蛙看海》课堂片段
(文本: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渴了喝点儿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和小青蛙跳上山。
(师点击课件,轻松的音乐响起,学生站到座位旁的过道,快乐地跳起来。可是,不一会儿,学生已经由原来的兴高采烈变成气喘吁吁了。)
(生继续气喘吁吁地跳,可跳的节奏越来越慢,但仍在坚持。)
师:小青蛙们,山顶快到了,咱们先休息一会儿。
(生停止了跳,但一个个都在喘着气,有人甚至发出“好累呀”的感叹。)
师:小青蛙们,现在感到怎样?
生:累!
师:小青蛙们,太辛苦,太累了,我们就不要往上跳了,回去吧。
生:(纷纷)不!师:为什么呀?
生:再坚持一下,就能到底山顶啦!生:不能回去,一回去,刚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我们一起来有表情地读这段话。
〔评析〕 叶圣陶说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触,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给学生留下各自鲜明的烙印。”教者根据文本和儿童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上跳的细节,课堂上学生由兴高采烈到气喘吁吁,真真切切体验了一级一级往山顶跑的累,感受到青蛙为了看海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光辉盈溢课堂。
《石榴》教学片段
(文本: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生:我看到了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师:你从课文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呢?(生读书)师:(随生回答,点击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对,老师读了这些文字后,画了一幅画,也想表现出石榴花的多,请同
学们评一评,好不好啊?
生:好。
师:(点击课件,画中石榴枝头的石榴花稀稀拉拉的。)
生:画得不好,因为花不多。师: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师不服气。
生:因为书上是这样写的“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我是从“密、挂满”几个词知道了花很多。
师:老师接受你的意见,把画改一改。(点击课件,花多了几朵,但仍不很
多)同学们,行不行?
生:不行。
师:(点击课件,花已经不少了)现在可以了吗?
(生意见不一)
师:小朋友们都很有主见,认为行的小朋友有什么理由?
生:我认为行了,因为花已经很多了。
师:说得好象有道理。(对着说不行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真勇敢,敢和大
家唱反调,大声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花还没有挂满,枝条还有空隙。
师:你真会思考,看得也很仔细,看来还得改。(点击课件,整个画面除隐约可见的枝条外,全是花朵)好了吗?
师:(点击回到文字)能不能把花的多读出来?
(生读)
师:花不够多,就像老师开始画发一样。
(生再读)
师:好象多了,能再多些吗?
(生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通过你们的读,我看到了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评析〕 在阅读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在引进资料性课程资源。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一类资料性课程资源引进过多、过滥的现象,使得阅读课堂成了“音乐播放厅”、“图片展览室”、“影视俱乐部”。这则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并以文本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评议课件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学生的评议中,将石榴花的“多”逐步展示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花的“多”,更为学生后来读好这句话提供了极好的铺垫。
《军神》课堂片段
文本: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手术前,什么地方最后证明他是真正的男子汗?
生:(读课文)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生:虽然不打麻醉很疼,但刘伯承为了以后能指挥打仗,就不管疼不疼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刘伯承不施行麻醉是为了以后指挥打仗? 生:因为刘伯承说:“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你是从课文上知道的,对吗?是的,刘伯承的确用他清醒的大脑,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谁能说说刘伯承有哪些丰功伟绩? 生:刘伯承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1947年跃进大别山。1949年,组织渡
江战役。
生:抗日战争中歼灭了53 日军,收复县城59座。
师:(点击课件,音乐响起)就让我们一同来瞻仰刘伯承元帅立下的一系列不朽功勋吧!屏幕上逐行出现配有旁白的下面一段资料:
1916年3月,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致残。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1932年10月,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
1935年5月,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巧渡金沙江。
1937-1945年,参加大小战斗五百余次。
1946年6月,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九大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1947年6月,与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像钢刀一样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令蒋介石心惊胆寒。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等人发动淮海战役,获得 巨大胜利。1949年4月,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1950年冬,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而此刻,他将要为此付出的是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疼痛。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伯承
说的这句话。
生读
〔评析〕 丰都战役后,受伤的刘伯承为了在未来的军事生涯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用心良苦,并为此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本则片段的教者,为了让学生能全面领悟到刘伯承的良苦用心,匠心独运,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了课程资源的的开拓点,从“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出发,收集全了丰都战役至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为中国革命所立下的主要功勋。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了这一则资料后,不但对刘伯承充满了敬佩景仰之情,而且深刻地领悟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良苦用心,真正走进了文本。
《乡下人家》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乡下人家在哪里吃饭呢? 生:门前场地上。
师:在那儿吃饭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心情特别快乐。生:心情特别愉快。生:心情特别惬意。
师:对,心情好,胃口就好,吃饭就香!(引导学生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读)
师:如果把“天高地阔”换个词,你能换成哪些词? 生:狼吞虎咽。细嚼慢咽。津津有味。师:大家思考思考,换成这些词行吗?
生:不行,“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只强调了吃的动作和表情,表现不出快乐的内心。
生:“细嚼慢咽”显得太斯文了,不是乡下人吃饭的样子。
生:“津津有味”只强调吃得有味,吃得香,也表现不出乡下人家吃饭时的愉快。
生:“天高地阔”除了表现出了吃饭时的悠闲与快乐外,还表现出乡下人家吃饭的地方很大,向上能看到云彩、归巢的鸟儿;向西看,能看到火红的晚霞。这是其它词表现不出来的。
师:说得好。
生:还有,“天高地阔”含有边吃边高谈阔论的意思。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谈论地里的庄稼。
生:谈论家里养的母鸡快生蛋了。生:谈论今年的收成。生:谈论收获之后的打算。
……
师:他们越谈论心情会越怎样? 生:高兴。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那份愉悦与快乐,感受那份独特与迷人。
〔评析〕 这段教学中,教者立足“天高地阔”一词的运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境进行换词比较,在比较中领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当、妥贴,并在对话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资源,顺势让学生想象乡下人家在“天高地阔”地吃饭时会谈论些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读懂了“天高地阔”一词蕴含的意境和情趣,看见了“天高地阔”背后的风景,而且领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学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
(初读,思考、交流“在作者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从不同侧面概括出园子的特点后)
师: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园子的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的,哪些句子很特别,哪些写法与我们平时写作文是不一样的?请画出来。
(生默读思考后)
生:(读片断)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园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有了生命。
师: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
生:(读片断)这些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也相似。
师:怎么个相似法?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样。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多自由。
师:(理解“谎花”后)黄瓜愿意开一谎花,(生接: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生接:就结黄瓜)。多自由。玉米呢?
生:(读)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这样写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生:“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段话从颜色、姿态来写,并把蜂子比喻成毛球。
师: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可爱。在我童年的眼里这叫美丽、动人温馨、生机盎然……这样写就让你感到作者的童年生活确实充满了乐趣。读书就要这样仔细推敲,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情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评析〕 本片断的教者,根据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哪些句子很特别,哪些写法与我们平时写文章是不同的?”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将对话明确指向句式和写法,即文本的语言形式。从课堂上交流的情况看,对话富有成效,学生发现了排比句式、“愿意怎样就怎样”的句式,发现拟人、比喻的表现手法,并概括出了一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升华对以上关于文本言语形式运用的认识,领悟到这样写的妙处。这样的对话过程,不但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更是学生内化、积累言语范式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规范运用言语的意识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你从文章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巴迪在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回来的?
生:我从第四小节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看出他在焦急等待。(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学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方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自由读读这段话,仔细体会一下。(学生读书,体会)
师:你怎么感受出来的? 生:作者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写出来,没有直接说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让人感觉时间过得慢慢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生朗读,注意延长词之间的停顿)
师:读出了时间过得很慢。一刻钟并不长,但对巴迪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形容时间过得很慢的词?
生:度日如年。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师:是啊,巴迪感到了“度日如年”的滋味了。继续读书,体会一下这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每一个时间后面都用了句号,也表示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生: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
师:讲得真精彩,语言很有诗意!这句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之外,还有什么感受?
生:还让我感受到巴迪等得很着急,好像在不停看表。
师:想想,望眼欲穿的巴迪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中,会做些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在屋里不停地来回走着。打开大门,伸长脖子张望。打开窗户,探出身子眺望……
(教师出示经重新组合的句子:七点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一刻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就这样整整等了一个下午,一直到——(生读)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在屋里不停地走来走去,都已经——(生读)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此时的巴迪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一直到——(生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等待让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产生出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啊。大家可以在作文中把这种方法“偷”过来。请把这段读一读,再体会一下。
〔评析〕 节奏和标点都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都能在文本中参与文本意蕴的表达,并能增强表达的效果。本片断教学,教师以“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形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先引导学生咀嚼看似平淡的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通过咀嚼,学生不但体验到了巴迪等待父亲时望眼欲穿的心理感受,还领悟到读
接着,再引导学生推敲标点符号,“一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漫长的等待”是学生揣摩出来的个性化的感悟,再以对标点的感悟为基础让学生围绕“焦急的等待”来展开想象;最后,巧妙地结合重新组合的句子进行引读,在读中深化对文本蕴含情感的领悟,感受言语特有的句式和节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成功地将言语成长点植入到学生个体的言语系统中,为学生在日后言语运用中模仿这种言语形式打下良好的基
础。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片断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5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
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生思考、准备)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
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兵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 了不起的皇帝。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
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展开战斗。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
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
圆明园是皇帝亲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仓皇逃
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
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
几刀,很难过。
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
么形象?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评析〕 片断伊始,引导学生将自己假想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要传达出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可就在学生越说越解恨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文字资料却让他们的激情一下消失了,他们从资料中看到的是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仇恨”和“愤怒”,更在进行着反思,在他们的心中,“圆明园”是“耻辱”,是“警示牌”,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自省,有助于良好人格和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这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并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月光启蒙》课堂片断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母亲,为了孩子,劳累了一天后还不忘用民歌、童谣
来教育孩子。
生:是一位勤劳的母亲,爱孩子的母亲。
生:是一位聪明的母亲,课文中说母亲天资聪颖,歌谣一听就会。生:是一位无私的母亲,劳累了一天,还给孩子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生:是一位耐心的母亲。民谣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讲完了,童谣唱完了,“我”还要缠着母亲给“我”讲谜语,母亲一点也不嫌“我”
烦。
师:有着这样一位母亲应该是多么幸福。可是,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满面。
(点击课件,出示作品原文结尾: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说她的往事,不再说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原文结尾出现的同时,阎维文原唱的歌曲《母亲》响起,歌唱家在悦耳的旋律中将歌词清晰地送入在场的每一个人的耳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
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教者在学生读完原文结尾后,仍有意让音乐、文字营造出的近乎凝重的课堂情境延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情境中,不光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泪水也止
不住地流出了眼眶。)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总嫌我的母亲唠叨,一会儿叫我学这样,一会叫我学那样,我错了,我应该珍惜母亲对我的爱。
生: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妈妈。我作业常常完成得不好,妈妈天天为我检查。有一次,她累病了,挂了好几天水才好。师: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回去给妈妈倒杯水。
生:(哽咽着)很难过。妈妈工作那么辛苦,回家后要做家务,还要辅导我学习。我要好好体谅妈妈,好好学习,让妈妈开心一些。
师:你们的母亲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不一定会讲那高深莫测的夜空里的神话故事。但是,她们正如文中的母亲一样,用她们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的人生真正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母亲是可敬的,母爱更是无私的。衷心地祝愿大家,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感到欣慰。
〔评析〕 《月光启蒙》是作家孙友田的作品,选入教材时作了改动。文章记叙了自己童年时,母亲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为自己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在这则片断中,教者欲抑先扬,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读歌谣、悟真情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说出对文中母亲的感受,学生的言辞之中充满赞美之情,就在学生和文中“我”一起感悟到母亲可亲、可敬的时候,教者点击课件,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情境中,阅读老师精心搜集的原作的结尾。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阅读这样的文字,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从学生随后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深刻的情感体验,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一次得到了锤炼,生命的底色又抹上了亮丽的一
笔。
《生命桥》课堂片断
飞渡》的全文内容吗?
(老师发放《斑羚飞渡》全文资料,播放根据原文制作的配套录音,并适定时插播一对对老少羚羊飞渡山间的多媒体动画。)
(其间,学生神情严肃,已随着音乐、画面和文字进入了特定的情境。)师:同学们,读完了全文内容,看着这一幅幅扣人心弦的画面,你最想说什
么呢?
生:我觉得羚羊很弱小。它们面对猎人的枪口,只好选择了一半生,一半死。生:我感受到的是羚羊的伟大。我真不敢相信,老羚羊竟能为年轻羚羊去死。生:我觉得生命很神圣。动物们能一次次逃过强敌的追击,逃过猎人的追杀,幸运地活下来,真是太不容易了。生:我觉得生命有时很脆弱,活蹦乱跳的老羚羊转眼间死了。
师:是呀,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可贵的,更是神圣的。现在,让我们再来听听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真实想法,好吗?(播放课件,出示录音和文字:动物小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人类社会。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并更多地关爱它们,为它们创造自由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学生默默地听着,教室内一片沉寂。)
师:(饱含深情地)作家的话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动物的生命不也和人的生命一样神圣庄严的吗?如果此时让你板书课题“生命桥”,你觉得这三个字写在什么位臵最好呢?说说你的想法,好吗?(将课文的插图放大至画黑板上。)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看看书,又看看图,随后接二连三地举起了小手。)
生:我想把“生命桥”写在黑板的最高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我眼里,生命是最崇高的。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年轻羚羊的生命,这太了不起了,应该写在最高点。
师:(很激动地)那就请你写上去吧!
(学生借来凳子,工工整整地在图画的最上方写上了“生命桥”三个字。)生:我想写在两山之间,因为这座桥由是老羚羊的生命连接起来的。生:我要写在老羚羊和年轻羚羊之间,这座桥是老少羚羊生命的交接桥。
生:我想写在老羚羊的背上,因为老羚羊的背,就像是年轻羚羊的跳板。生:老师,我想用红色的笔画一画这座生命桥。(师微笑点头。学生走上讲台,用笔沿着羚羊飞渡的动作轨迹画下了这座神圣的桥。)
师:其实,我更希望这座生命之桥能给我们人类以警醒,让我们人类不再藐视动物的生命,让我们的生活中不再有这令人痛心的一幕!
〔评析〕 《生命桥》虽然短小,但字字句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用朴素的语言讴歌着生命脆弱中的伟大,无奈中的神圣。可生命的话题凝重、深沉,对
于阅历较浅、年纪尚幼的四年级孩子来说,感悟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在这则片断中,教者借助引进的文字、音像资料,在创设的逼真的课堂情境中,引导学生先后两次展开延伸阅读,引领孩子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为师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最后,充分运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板书课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情感的闸门,学生们动脑,动口,动情,动心,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心灵洗礼。
《白鹭》课堂片断
师:如果白鹭是悠然的,那么,白鹭瞭望是更加富有个性的悠然。请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读得真好,仿佛把我们带进了画面。同学们,什么是嗜好啊? 生:是爱好。
生:是与众不同的爱好。
师:你看,在这句话里,白鹭与众不同的爱好是什么? 生: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师:够了吗?
生: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瞭望。
生:我想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悠然地瞭望。师:“每每”是—— 生:经常。
师:白鹭每每站在小树的绝顶悠然地瞭望,这就是它的嗜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白鹭,它在瞭望。)
(生准备)
师:准备好了吗?试着说说看。
生:这是只羽毛刚刚丰满的少年白鹭,它在瞭望远处的白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师:把白鹭想象成少年,说得好!就这样说。
生:这是只妙龄的白鹭姑娘,它在瞭望远方可以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同伴。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在瞭望四周美丽的景色。
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在瞭望远处的白云,似乎在想:这么广阔的天空,我要飞多久才能看完它的美景啊。
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是在看看自己外出的儿女怎么还不回来。生:这是只白鹭妈妈,它在瞭望外出捕食的丈夫有没有归来。
生:这是只白鹭妈妈,它是在瞭望远处正学习飞行的儿女飞得怎样。师:是啊,不同的白鹭,瞭望的景观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
〔评析〕白鹭在瞭望什么?课文中找不到答案,是本课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内容,也是学生理解、感悟这篇课文的难点之一。在这则教学片断中,教者设计了“说句”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个人愿望、阅读体验出发,借助语文实践活动搭建的平台,把白鹭想象成“白鹭少年”、“白鹭姑娘”、“白鹭先生”、“白鹭妈妈”,并描述出这些假想角色所瞭望的具体景观。这样,不但把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表达出来了,而且在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越说越具体,越说越丰富多彩,在多向交流中发展了思维能力,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邓凌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邓凌伟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邓凌伟
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案例2】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2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案例】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后来,教师让学
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0-8-17 9:36:49 来源:一起去留学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 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 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 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语文是 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不宜刻意追求。
3、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
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5、《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 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和 的能力。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语文课程资源
2、分解式目标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3、“三维目标”整合有哪些策略?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2、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
〔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2、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
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要贴的位置过高)
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还剩一个词语)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呢?
生:贴在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小露珠、小鸟、小蜜蜂画中间,形成环行板书)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学生依次领读词语)
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人文内涵 多元 熏陶感染 价值取向
2、实践性很强 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简笔画 演示 电教媒体
4、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6、感受 理解 欣赏 评价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
2、分解式目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的目标叙写方式。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每点1.5分)
2、“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3分)举例略(3分)
3、(1)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各3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题要点:(1)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2分)(2)新课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语文素养应从三个方面全面诠释。(3分)(3)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层次的内涵。(3分)
2、答题要点:(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2分)(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2分)(3)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2分)(4)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略(视其效果酌情给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答题要点:(1)该教师没有合理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2)教师采用先欣赏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课堂看似热闹,实质上没有让学生充分感悟,没有引发情感共鸣。(3)画面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各4分)
2、答题要点:(1)教师采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缺乏有效的组织,导致课堂秩序混乱。(2)表面上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实质上还是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学习。(3)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影响了教学效果。(各4分)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四
一、填空题(20分)
1、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能力、能力、能力、能力。
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3、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
和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地训练。
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中年级侧重,高年级侧重。
5、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最后要注意 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 和,也可加强教学的 与教学效果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2、“三维目标”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2、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3、课程资源按获取途径分,有哪些种类?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有教师认为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没有区别。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2、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段。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找骆驼》中,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意思后,教师提出:商人找到骆驼后,回来的路上再遇老人,会对老人说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后,想法很多,例如:1、对老人说:“谢谢,对不起,我错怪你了。”2、不和老人说话,不理老人,自己偷偷走掉。3、一个老头,闲着没事干,出来瞎溜达啥?等等。学生说第一种想法时,教师引导他们从书上找理由,学生较快说出。当学生说到第二种想法时,教师问:“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商人。”一生说。
“对,我童话书里看到很多商人都是坏蛋。”又一生说。
“那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商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教师试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说出:“老人帮你找到了骆驼,你应该谢谢他。”之类的话,可是学生却说:“这个坏蛋,打他一拳,让所有人都打他一拳。”
用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对以上案例进行简单评析。
2、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在大熊猫的故乡》的教学片段: 师:作为有志于大熊猫保护的我们,能不能为“大
(数十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邓凌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邓凌伟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邓凌伟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生:这叫杀一儆百。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案例2】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2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我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个案例,让我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天鹅的故事》精彩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老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
我在上《天鹅的故事》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可以是一句、几句或一段话。
生自读。
师:绝大部分同学画出了第5 小节,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先不急着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愿不愿意把这一小节学得更好?看看哪些词可以圈圈、画画、点点、重点读读、体会体会。
生再读,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要有理有据。生:我先说,书中这样一句打动我:“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垂直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我觉得这只天鹅十分勇敢。
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勇敢的? 生:“重重的”说明力量很大。生:“像石头”说明老天鹅奋不顾身。生:“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是用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的。生:“腾空而起”说明下落的力量很大。师:我们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
(生模仿老天鹅像石块下落的动作。配合手势、插图)师:这一句你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从“颤动”中看出老天鹅落下时很用力。生:我从“第一次,第二次„„”看出老天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生:我从“他并没有飞走”看出老天鹅不贪生怕死,为了天鹅群作出了自我牺牲。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老天鹅啊?
生:勇敢的天鹅 生:顽强的天鹅 生:顾全大局的天鹅 生:自我牺牲的天鹅 生;意志坚定的天鹅
师:老天鹅腾空而起又落下,三次、六次、八次、十次„„想想此时的老天鹅是什么样子了? 生:伤痕累累。
师: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生读得很有感情)【分析与反思】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要落实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运用。要根据学生情感需求,或大胆取舍,或精选段落„„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的学习。启迪学生读书时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入情入境。
2、语文课求“活”,要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去进行自我体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本文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品读物。教师更是紧扣文章最精彩之处——老天鹅奋不顾身破冰这一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师生共同倾注感情,品味关键词句。通过动作演示,观察画面,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心感受,细心体会,大胆想象,学生深深地被老天鹅的壮举所感动,一字、一词、一句,品读文字,读中生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感染了心灵,陶冶了情操,突显了个性。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运输小学:方丽君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运输小学:张春丽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
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运输小学:李明娜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运输小学:包梅艳
【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运输小学:李媛媛
【案例】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后来,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运输小学:张春雨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教学几个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评析]: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师:(出示课件:flash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什么?
诗一首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 „„
生:(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评析]: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三: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播放多媒体(视频flash桂林山水音画)让学生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再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
(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评析]:
本段的教学,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综述: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潘老师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从这节课可以欣慰地看到,潘老师个人素质很高,文学修养高,讲解富有文采、激情。本课教学意图清楚,引导学生品味,能激发学生对桂林山之美的喜爱的情感;其教学手段、方法选择恰当;教学思路清晰,不愧是一节成功的达标课。
这节课的教学也提示我们,“老课文”应如何“新教”?如何真的让学生学有所悟,情感有所熏陶?
刘小坤老师以专家的眼光高屋建瓴,精辟独到的分析见解启发我们:老课新教,如何处理呢?一是对教材的发掘,把握整体,执教者应体悟文本,应有激情。同时注意学段不同的教学要求,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不可只顾埋头走路,也不能只仰头望天空,既要仰头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二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一般不要从形式入手,而应该从内容中渗透。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可直露。如写作方法渗透应在文本中体现,不可直接教之;三是,应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悟其写作方法,如,潘老师补充把硬币丢进漓江,可以看见硬币上的文字,这就能更好帮助学生体会漓江水之清的特点。同时,在学生有所体会后可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四是把握教材要到位,不要面面俱到。阅读理解如何落实到位,教学内容、方法要讲究细节。如抓住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等关键词,抓住几个重点词句表达出了桂林山水很美意境,应侧重品味,应提议把这些词句背诵下来。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结合起来,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应做实、做到位。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运输小学:刘卫东
我们永远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
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 我也要提问题, 但不多,就一个, 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 猜不是乱猜, 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想, 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 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 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听明白了就开始吧!(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 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 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 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 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 并板书。学生会使用“ 坚持不懈” 坚强“、” 坚守承诺“、” 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 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 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 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 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 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 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片段二:结合实际,讲述在这次5·12地震中的一个亲情故事
师: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发生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发生后已经70多个小时了,当救援队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母亲弓着身子,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嘴里含着母亲的乳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安详的睡着了,而这位母亲,身上多处受伤,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后来,救援队员发现在这位母亲的身下有一个手机,她在最后的时间里,在手机上存了一条这样的短信,也是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短信是这样写的:”孩子,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后来,一位网友写了这样一首诗(展示幻灯片,请一位平时朗读好的女生诵读);
生(含泪读完):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快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我们一起走
师:多么伟大的母爱,大家听了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感受,结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的父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把你的内心感受写成一篇作文。(安排下课)
【分析】古人云” 文以载道。“这就表明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等外在形式的解读和把握上, 更应该揭示形式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容。但是, 小学生限于知识经验与实际能力, 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是模糊的, 情感也不很丰富, 难以独立地把握文章所隐含的” 道“ , 而结合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且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解及朗读,把握语调的轻重变化, 语速的快慢变化, 停顿的长短变化, 语气的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有起有伏, 让学生充分想像课文中这位父亲及后来这位母亲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所经受的磨练和煎熬, 形成对当时情景的体验, 进一步体味父爱及母爱的” 了不起"。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深化。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再从事一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宣泄,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作文的负担。而这种带着感情的写作,往往又能写出生命中最美的诗篇。因为好的文章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强大的思想感召力的完美融合体, 这就注定了情景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整合和利用
运输小学:李崇岩 《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第二段描写幻景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感受到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让人觉得好幸福。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温馨,像梦境一样。
师: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读后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次说一说。
学生自由找伙伴交流。然后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烤鹅的幻景。因为烤鹅正冒着热气,真让人垂涎三尺。而且它还可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欢出现火炉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圣诞树是那么美丽。
生3:我最感兴趣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慈爱,她可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人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已被深深感动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读有关的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次幻景,师个别点拨。
师:好,谁愿意先将你最感兴趣的那次幻景读给大家听听。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应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师:对呀,谁再来读? 生:(读)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关键词在语气上加以处理。
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分别读其他几次幻景,读中师生共同评议)。生:(五次幻景读完后,一生提问):老师,我想提个问题,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后想一想。
生1: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2: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产生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还有孤独,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略)
生:(读小女孩现实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案例反思: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果仅仅靠教师从课外书中来摄取,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仍旧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加强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做到了到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气力,而是以其中的一两次幻景作为教学点,重点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并由此伸展开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其它几次的幻景描写。学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急于弄清小女孩产生幻景的原因,从而转入了对小女孩现实部分的阅读。通过“幻景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的整合开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后学生由小女孩的命运想到了已学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学显得立体、丰满。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布衣教师-uuun.5d6d.com)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布衣教师-uuun.5d6d.com)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布衣教师-uuun.5d6d.com)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布衣教师-uuun.5d6d.com)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布衣教师-uuun.5d6d.com)
生:(大声齐)学会了!(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布衣教师-uuun.5d6d.com)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布衣教师-uuun.5d6d.com)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布衣教师-uuun.5d6d.com)
生:好!(布衣教师-uuun.5d6d.com)
师:好就快写吧.(布衣教师-uuun.5d6d.com)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布衣教师-uuun.5d6d.com)
二、评析(布衣教师-uuun.5d6d.com)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布衣教师-uuun.5d6d.com)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布衣教师-uuun.5d6d.com)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布衣教师-uuun.5d6d.com)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原文地址:http://uuun.5d6d.com/thread-148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