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头子”。分析这位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总体把握情节。
2、学习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
三、粗略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但要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由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交流对的初步感受:
要求同学用“我喜欢这篇小说的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畅谈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思考这篇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
(由学生任选一方面思考,准备第二课时交流。)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二、精细探究
(围绕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作进一步探究。)
1、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⑴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⑴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⑵学生朗读相关语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尤其是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⑶学生齐读表现“老头子”的复杂心理的语段,在想像中再次感受人物的复杂心理及理解人物性格。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揣摩其妙处,再在小组交流。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三、拓展延伸
补写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谈谈学习这篇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仿写家乡的景物。
2、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二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
1、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2、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3、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芦花荡》是当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叙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寻找队伍的两个女孩,后来他又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故事。作者用传奇的手法刻画了老英雄自信、自尊、英勇无畏的性格,表现了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和正义必胜的信心,反映了一个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
2.学生想知道的:学生生活在城市,大都不曾见过芦花荡这样的风景,对于环境的感知可能要差一些,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
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对于环境描写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特征。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第1课时: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对本文进行分析,概括故事情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2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
【创新支点】对于作者介绍,以往直接用屏幕打出,或让学生来读自己查找的资料,但是本课的学习则是通过填空的形式体现出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利于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并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生自由讨论,指名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孙犁先生的一篇代表作,这也是一篇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识记重点字词:
苇塘(wěi)
寒噤(jìn)疟子(yào)舀水(yăo)竹篙(găo)提防(dī)
能耐:技能;本能。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2、填空题: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三、合作探究
师: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要素:
(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2、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现在我们就根据小说的三要素对本文进行分析:
1、概括故事情节:
(1)概述故事(学生思考并回答): 要求:
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② 语言简洁。
③ 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2)复述故事情节(教师小结):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将敌人诱进他的埋伏圈,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没有凄惨压抑之感,而是感到白洋淀风光如诗如画,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1)看白洋淀的图片后,4人为1组开展学习交流。
要求:划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可挑选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朗读,要读出感情来。
教师介绍: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2)指导阅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要求:2~3名学生回答。预计学生回答内容: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② 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老师明确:
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学生自主寻找写景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1)“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分析: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四、总结
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板书设计】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核心)、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主要人物:老英雄
故事情节: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事件: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白洋淀地区 【作业设计】 A摘抄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出喜欢的原因 B课后练习三,仿写景物描写的句子。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简单提问关于小说的先关内容。上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继续学习新课:分析人物形象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的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写。(外貌、动作、心理)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⑴ 爱国: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⑵ 爱憎分明: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
⑶ 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四、品读课文,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3、富于特色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
五、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1、老头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头益壮的豪迈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也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让我们以毛主席的词句共勉: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愿同学们发奋努力,为祖国在21世纪的繁荣昌盛而出力!
【板书设计】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人物——英雄气概 【作业设计】
A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B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第三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一.录像导入,了解背景、白洋淀以及作者情况。(由学生进行文稿演示)7
1.导入: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小兵张嘎》)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啊?(小兵张嘎)这就是优秀抗战影片《小兵张嘎》。
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河北白洋淀)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芦苇、荷花、水淀)
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2.检查预习,介绍白洋淀,介绍作家孙犁。
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向同学们提出了预习要求,要求各个学习小组,从背景环境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入手,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制作成powerpoint 演示文稿。下面我们请两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预习情况。
(一学生展示 背景环境介绍)
教师评价:他向我们展示了优美的白洋淀水上风光,并且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两个方面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白洋淀的有关情况。
(一学生展示 作家作品介绍)
教师评价:他们搜集到了作家孙犁的照片,对孙犁的介绍也简明扼要。教师补充:
在这里,我向同学们补充关于孙犁的一项资料,就是孙犁自己说过的一段话,他说:“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长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我非常怀念那时踏过的路,越过的小溪,记得那些风雪、泥泞、饥寒、惊扰和胜利的欢乐,同志们兄弟一般的感情。”诗人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噙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因为孙犁对白洋淀这片 1
土地的满腔热忱与执著热爱,才有了他《白洋淀纪事》这些充满深情的作品。
二.复述故事,整体把握5
想必大家在预习时就被《芦花荡》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这个故事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下面请同学们换一种人称,以文中的二凌为第一人称来复述这个故事。也就是说,你就是二凌,你来讲讲你亲身经历的这件事。
温馨提示:当叙述人称发生变化的时候,要注意视角的转换和前后的衔接。要求:不看书,凭自己的记忆来讲述故事。做到简明清晰,而又流畅生动。学生复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三.分析主要人物老头子28
1.《芦花荡》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1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头子)
2.在读完课文之后,“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句话回答,老头子是个的人。2
一个矍铄干练的老头子
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
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
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老头子
3.同学们都对这位老头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个主要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那文章是怎样把这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
我们班有四个大组,我想请大家分别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四个方面来寻找相应的描写,并加以分析,看看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15 我给每个探究小组组长一张卡片,要求你们用一个字写出对老头子这一方面的评价。
五分钟之后,四个学习小组的组长选派三名同学上台汇报,也就是由四名同学
组成汇报小组。其中,有一人进行相应句子或文段的朗读;一人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看看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一人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由组长阐述你们所概括出来的一个字,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选用这个字。
还有一个要求,等会上来汇报的同学必须男女搭配,不能全是男同学,也不能全是女同学。
外貌(瘦)(奇)
朗读: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提问:文中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老头子,是什么?为什么把老头子比作鱼鹰?语言(奇)(信)
朗读:“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谁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学,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提问:在老头子的话语中,你能感觉在整个过程中,他的内心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动作(力)(高)(勇)
朗读: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提问:文中有一句话“鬼子们拍着水打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 明明是老头子引诱鬼子上钩,为什么还要张皇失措,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心理(悔)(奇)
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提问:为什么在老头子在听到大凌痛苦的呻吟之后,想到的不是赶快送他们去部队,而是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
4.每组同学归纳出来的一个字,我想用一个字来统帅,大家想想:可以用一个什么字? 3
奇
文中的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说他“奇”,“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请大家,用这个句式进行接龙,我说他“奇”在,“奇”在。。。。。。。。。。“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一支枪没有,却让几十个鬼子子送了命。
“奇”在他将近六十岁“,却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大鬼子还要二凌跟着来看热闹。
“奇”在他那么“爱面子”,工作稍有疏忽,就觉得“没脸见人”
。。。
小结:老头子的奇就其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自尊的性格,“奇”在他悠闲而有乐观的情绪。
5.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和个性特征?
他爱憎分明,对日寇满怀仇恨,对同胞充满深情;他智勇双全,老当益壮。他过于自信与自尊。
6.看录像,进行评价。5
在前不久举行的湘潭市中小学生课本剧比赛中,我们学校演出的节目就是根据《芦花荡》改编的话剧《深深芦苇情》,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其中的片断,请大家注意其中的人物,谈谈你的体会。
7.刚才我们从各个角度全面深入分析了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形象,通过感受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对于抗战、对于英雄有了哪些认识?2
让我们感受到抗战队伍不畏艰险、豪迈乐观的性格和昂扬斗志。
让我们感受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人人皆兵。
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不可战胜的。
四。拓展延伸,讲述英雄的故事5
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有了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战士、有了像老头子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抗战才得以胜利。他们是正义的象征、是和平的缔造者。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来讲讲“英雄的故事”,用这种形式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五。布置作业:写出心中英雄的故事,注意抓住个性特征来描写人物。
第四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芦花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悟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提高描写的能力。
2、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交流,反复诵读,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要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述故事,感知人物形象,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1、配乐欣赏芦花荡美丽景色。(师介绍白洋淀)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自古以来就以物产丰富著称,素有“华北明珠”、“北地西湖”之誉,它是鸟的王国、鱼的乐园、多种水生植物的博物馆。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是鲜绿的,绿得闪闪发亮;到了8月,满白洋淀荷花盛开,红白相间,亭亭玉立,层层叠叠的荷花一眼望不到边,如诗如画。
白洋淀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河湖港叉开展游击战争,威震敌胆。抗日游击队“雁翎队”在芦苇迷宫和荷花荡中和日本侵略军捉迷藏,经常将侵略军打得焦头烂额,由此也产生了中国文学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2、课件出示嘎子,在白洋淀里,出现了不少抗日英雄,今天让我们在作家孙犁的带领下去认识另外一位老英雄。(板书《芦花荡》)
3、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根据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板书:护送复仇)
二、走近老头子,感知人物形象。
1、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小说的人物已经在大家的脑海中跳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小说的主人公——老头子(板书:老头子)
(课件出示人物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点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生齐读,思考:读了这个句子,老头子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白描手法:了了数笔,便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板书:精明强干)
2、体会老头子的过于自信自尊。
①、师:文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来?(生前后左右可商讨找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板书:自信自尊)
②、老头子的自信表现在哪儿?自尊又表现在哪儿?找出文中相关句子,师生交流。
③、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过于自信、乐观的语气。)
④、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老头过于自信自尊的性格特点。
⑤、教师:通过比较可得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一语言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思。
3、感悟老头子的智勇双全
①、师:当大凌受伤之后,老头子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挫伤,觉得没脸见人,发誓要为大凌报仇。请同学们找出老头痛打鬼子的有关段落,自由朗读,思考:从这些文字又可以看到老头子的什么形象?(相机板书:智勇双全)
②、师:至此,老头子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在他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胜利的喜悦,不可屈服的斗志,英雄的中国人民!
③、正如文中说: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三、走进芦花荡,感受环境描写。
1、师:作家孙梨用他优美的文笔为我们记下了这一类似的些动人的画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在文中划出来。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师:这段文字,传达给你什么信息?
师:理解得很到位。“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为什么说“狠狠的”?
②(2自然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③(9自然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38自然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⑤(55自然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⑥(55自然段)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乘凉去了。
⑦(59自然段)这里的水确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浮动。
⑧(63)自然段)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师:你觉得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2、师: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一次感受芦花荡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诗般境界。(师生齐读)
3、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满着人物心中的情,都是为人物服务的。文中的这些景物都是为重要的人物服务的----老头子。在这片文章里,作者孙犁将淡雅的诗情画意与朴素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塑造了一个精明强干、自信自尊、智勇双全的英雄!(板书:英雄)
四、小结:
“英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战争年代里,老头子勇斗痛歼小鬼子是英雄,小兵张嘎智斗鬼子兵也是英雄;和平年代里,带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是英雄,把爱与时间奉献给失学儿童的从飞也是英雄;英雄的壮举不一定多么伟大,刻苦求学,取得骄人成绩的同学是英雄;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也是英雄。同学们,做一个英雄吧,你的人生将因此而多彩!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2课的作业
六、板书
护送精明强干
老头子受伤自信自尊英雄复仇智勇双全
第五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芦花荡》教学设计
焦作市第十八中学韩卫芬
一、教学创意
孙犁的这篇《芦花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文章有两点特别突出,即人物塑造和景物描写。第一课时,以感知人物为重点,文章篇幅较长,如何突破这一重点,让人物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我选择了“筛选提炼,朗读感知”的方法,即筛选出文章对老头子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精彩片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一步一步树立人物形象,从而感知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对“老头子”的描写,感知这一人物的英雄性格。
2、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前准备
1、读课文两到三遍,解决生字词。
2、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
同学们,在这风光旖旎的白洋淀里正义的洪流铸就了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你们还认得他吗?
(多媒体显示:小兵张嘎的照片。)
机智勇敢的嘎子有一身水把式,他识破敌人奸计,救出老钟叔,火烧鬼子炮楼,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抗日小英雄。同样也是在这片白洋淀里,还活跃着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老英雄。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认识一下这位老英雄。
(二)复述概括,感知故事。
1、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了解了文中的人物和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引导学生在复述中,使用文中关键的句子和好的词语。)
2、请学生分别概括这两个故事情节。
(三)筛选朗读,感知人物。
(过渡)这个单身智斗群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身上。现在,我们就请出主人公——老头子。
(多媒体显示:文中老头子的插图。)
1、干瘦干练的老头子。
学生观察插图,朗读文中老头子肖像描写的段落,找出印证刚才直觉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干瘦”“尖利明亮”“鱼鹰”等词,让学生在脑海
中再现老头子形象。)
齐读肖像描写的段落,注意关键词,让我们把老头子的形象印在脑海。
2、自信自尊的老头子。
找出文中概括老头子性格特点的句子。
(1)跳读全文,筛选表现老头子自信句子。
(他对负责的同志说: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把两个小姑娘接上船后,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看到小姑娘洗脸,他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俊的孩子呀。
鬼子的探照灯照来时,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到我们。
敌人的机枪扫射时,他说:不怕,它打不着我们。)
让学生表演朗读,体验老头子的信心百倍和艺高大胆。
(2)教师范读表现老头子自尊的段落,学生体会他懊丧、内疚和自责的心理,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学生接龙式朗读老头子复仇的故事情节。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老头子的智慧和谋略,让学生找出来并简要分析。齐读痛打日寇的段落,引导学生重读“狠狠”“砸”等词,体验报仇的痛快酣畅,感受老头子的智慧和勇气。
4、可敬的老头子。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躲在苇叶下的二菱,看到了老头子有勇有谋,痛快淋漓的报酬场面,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情不自禁的说些什么呢?(创设情景,换位体验,让学生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表达对老头子的喜爱和崇敬之情)
(四)拓展延伸,感受英雄。
(多媒体显示思考题,学生选择一道做答。)
1、“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同学们看到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
2、你还能唱出其他文艺作品中战斗的歌曲么?
3、你还知道其他英雄传奇的故事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再现战斗的场面,歌唱战斗歌曲,讲述英雄的传奇故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像老头子这样的英雄在中国数不胜数。是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用他们的满腔热情和血肉之躯筑成了中华民族的长城。是他们,用自己传奇的故事谱写了一支支英雄的赞歌。我们为他们骄傲,为我们英雄的不可战胜的民族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