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案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1:1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案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案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第一篇:初中语文案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做一回“平等中的首席”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一、背景: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现实的状况是,当学生面对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时,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大多第一次听说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对他的作品和人生经历,更是知之甚少。在这样情况下,如何展开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呢?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托尔斯泰那深邃精神世界呢?

二、教例:

构想——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类故事性不强、文句又深奥的文章兴趣不大,觉得首先应该让他们多读文本,这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基础。为了引导学生做到,我从自己的备课体会谈起,说自己是在大声朗读该文五遍之后,才找到一点备课的思路。这句话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惊讶。于是,我趁机提出自读要求,即希望他们至少自读课文三遍。他们欣然接受。其次,我觉得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托尔斯泰其人其事,初步感受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然后回到文本的时候,才能更好地领悟茨威格那种华彩纷呈的文字。于是,我让学生充当记者,对着黑板上托尔斯泰这个名字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托尔斯泰长得怎样?有哪些作品?他的生活经历如何?成就又如何?”就这样,一个课外作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推荐阅读《名人传》。有了以上铺垫,研读课文不再是一次艰深的跋涉,而是与一位似曾相识的老友握手言谈。

过程——为了检查预习效果,首先,我询问学生读了课文后有什么初步感受。刚巧有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举手了。我很高兴,便叫他回答。他说,茨威格写得一点都不好,全都是废话。由于我自己正被茨威格浓墨重彩的细致描绘所震撼着,所以内心的“参考答案”都是褒扬式的评价,没想到才上课就碰到了意外的“刁难”,我一时语塞。所有的学生都目光灼灼地注视着我,而那个调皮学生的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教室里安静得令人紧张。那时,我冲着他笑了笑,气氛顿时缓和下来。我说,你敢于批评名家的作品,真是个勇气非凡的人。不过,既然你认为茨威格说的都是废话,那你就用最精简的文字把他的意思概括一下吧。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坐了下去。这时,另一个学生举手说,文章主要在写托尔斯泰外貌的特点——长相丑陋,但是眼神犀利。我肯定了他的概括能力,顺势引导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托尔斯泰到底“丑陋”到什么地步呢?请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要求每选出一个信息,就让组内一人朗读相关语句,其他人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该情景,并谈谈体会。大约十分钟后,学生归纳出下列内容:多毛的脸庞;脸形像粗制滥造的小屋;皮肤藏污纳垢;还长着狮子鼻,招风耳,厚嘴唇;并且神情忧郁消沉,毫无光彩。总的体验是:虽然没有亲眼见过托尔斯泰,但读读茨威格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结合自己的想象,觉得他真是太丑了。我肯定了学生们的表述。

这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不能仅仅用“丑”来形容托尔斯泰的外貌。因为假如托尔斯泰很丑,为什么第三节最后一句却用“俊秀之光”来形容他呢?而且,按理说,一个人应该年纪越大,容貌越丑,怎么托尔斯泰在“人生的晚秋”反而拥有了“俊秀之光”?听到这么精彩的提问,我感到惊讶。在肯定了该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学习态度后,我又把这个出色的问题留给了大家。起先,学生们的脸上出现了冥思苦想茫然不解的神色。我点拨道,有人说,一个人一生中有两张脸,30岁以前的脸漂不漂亮,是看外表;30岁以后的脸漂不漂亮,是看内在,看精神。不知这句话对大家有没有启发?顿时,便有学生回答,托尔斯泰应该属于那种外表丑陋但心灵美丽的人;另一个学生补充说,他看过《名人传》,书里说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发生转变,信仰基督教的博爱,生活俭朴,还亲自参加劳动,与腐朽的贵族生活决裂了。这样的精神世界是很美丽的。我赞扬了他能运用课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根据他所说的“生活俭朴,还亲自参加劳动”这个评语,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类似意思的词或句子。学生找到了“普通人”、“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至此,学生们开始触及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接着,我讲述道,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我们可以观察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让我们继续跟着茨威格去认识一下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吧。之后的研读过程中,对文本第八节的探究是课堂上比较出彩的部分,现叙述如下:

一学生朗读第八节完毕,略作评价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交流心中的问题,要求自行解决简单问题,并记录疑难问题。八分钟左右,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两个:(1)、为什么说“这对珠宝有魅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2)、最后一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针对问题(1),我引导学生分析修辞和找关键词。学生能讲出“这对珠宝”的说法是运用比喻,本体为托尔斯泰的眼睛;学生还提出“吸”、“精确无误”为关键词。然后,我提示学生先思考“精确无误”的词义,问这是说托尔斯泰的什么方面。学生领悟到,这是说托尔斯泰的眼睛观察得很准确。观察什么很准确呢?应该是他把自己生活的世界观察得很准确。另外,通过我反复朗读“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强调“吸”字),学生又找到“透彻”一词来形容托尔斯泰的观察力。而“人世间的物质”数不胜数,居然被他的眼睛吸进去了。学生马上想到这说明他的观察之全面。于是,一个把自己生活的世界观察得准确、透彻而全面的托尔斯泰就跃然而出。

针对问题(2),我提议学生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小问题来剖析,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形式,而教师暂时充当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处在其中。于是,学生们的参与兴趣高涨。一学生首先提问,“这是一副寒光闪闪的匕首”指什么?有学生答,指托尔斯泰的眼睛。另一学生问,“它们”指什么?众人抢答,指眼睛。该学生继续提问,那“它们的主人”又是谁?学生开始众说纷纭。有的说,指沙皇政府;有的说,指拜访托尔斯泰的客人;还有的说指托尔斯泰本人。最后一种说法立刻遭到众人驳斥:自己的眼睛怎么能对准自己呢?最后,学生希望我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便把眼光都朝向我。事实上,为了问题(2)我曾经向多位同年级语文教师请教,但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正琢磨着是不是用

“译者的语言不够到位”的说法来解释一番,突然,刚上课时说茨威格写的全是废话的调皮学生自信地说,它们的主人就是说托尔斯泰本人!我便叫他说说理由。他这样解释:托尔斯泰不是贵族吗?但他自己又讨厌这种贵族身份。有时候他观察自己,看到身上的一些问题,无法改变,就很痛苦,像被匕首刺入心窝。听了他的讲述,课堂内一片沉默。这时有一女生缓缓举手,说她也赞同这个看法。因为上文写的都是托尔斯泰在观察外面的世界,而句中出现“转而”一词,意味着他的观察方向确实改变了,是在对准自己的内心了。当时,教室里再度沉默。受学生的触发,我讲述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分析自我剖析的可贵性,渐渐的,大部分学生由神情迷惘而变得会心而笑,在他们闪烁着兴奋与惊喜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领悟的快乐。此时,师生共同透视了托尔斯泰普通外表下那颗并不普通的心灵。这使得我们的心灵,似乎也沐浴在一种明亮温和的人性光辉里。

反思:本来,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步,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谈谈“我眼中的托尔斯泰”;第二步,让学生讨论质疑,提出问题,教师本人预先设想了若干问题;第三步,师生互动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从理论上看似乎无可厚非,但实际操作时学生真能如我所料那般主动参与吗?这是我非常担心的问题。幸好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预计的因素改变了我设想的教学面貌,由于引导适当,“意外生成”最后成为本堂课的最佳切入口。

首先我得承认,调皮学生提出茨威格写的都是废话一说之所以令我措手不及,是由于本人课堂预设不足。其实这样的意外在每个教师身上时有发生,不可避免。关键是我们怎么处理“意外”?我觉得,教师树立“平等”观念最为重要,即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只有如此,你才会不让自己的主体性凌驾于学生的主体性之上,才不会用自己的声音替代学生发言,或用自己的感受(有时甚至只是某些参考资料的感受)取代学生的感受。当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由于我宽容地肯定了学生敢于批评名家的勇气,似在无形中鼓励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激发了他们深入阅读文本的热情。至此,我终于把发言权“还给”了学生。于是,在后来的授课过程中便有学生主动提出异议:为什么托尔斯泰到了晚年反而拥有了“俊秀之光”呢?这样高质量的问题直接引领大家探究他的内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在探讨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时,最出彩的亮点在于分析最后一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分析之前,我说大家可以把我当成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意在告诉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中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也许在阅历、学识、能力上比他们稍胜一筹,但本质上是个与他们平等的“学生”。此时,我再次把主动权“还给”了他们。学生们的表现也“不负我望”,他们或积极提问,或踊跃发言。特别是一个上课初给我“出难题”的调皮学生竟然有如此独到如此深刻的见解,想必会令人震惊——原来,教师一旦激发了学生兴趣,点燃了学生探究热情,学生不仅能表达对文本的最初感悟,而且表现了质疑的欲望和能力,而且在自主探究中表现了解决问题的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永不枯竭的思想活水,不正是教师试图发掘的精神矿藏吗?

总之,教师只有懂得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使新课程提倡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理念落到实处。但是,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究的精神,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毫不作为,让学生放任自流。教

师应当承担起引导学生不断进步的责任。我想,在这堂课上,自己也没有放弃该责任。

比如,在分析托尔斯泰的丑陋外貌时,我特意安排让学生边朗读相关语句边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感受茨威格作品的语言之丰富多彩,那些生动形象的文字绝不该被当成“废话”。这样的安排作用显然也是有的,至少学生说出了“虽然没有亲眼见过托尔斯泰,但读读茨威格写的语句,并想一想,觉得他真的太丑了”这样的体验。又如,当学生面对“为什么托尔斯泰在晚年反而拥有了‘俊秀之光’?”时,因为问题难度较大使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时,我适当地讲述外貌美和内在美的内涵,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再如,当大多数学生还不能理解“托尔斯泰的眼睛怎么会对准自己?”时,我引用常见的古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述懂得自我剖析的人相当难能可贵,意在使学生明白,所谓自己的眼睛对准了自己,正好刺中自己的心窝,其实是托尔斯泰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形象说法。有了这些讲述,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才不会茫然无绪。

总而言之,我觉得,要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成为可能,最基本的一点,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时,才能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凭优越感对学生耳提面命;这样,课堂活动才会进入动态纷呈的创造境界。同时,教师发挥 “首席”的作用也不可偏废,唯一如此,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才能更具体更深刻。这就是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的深切体会。

第二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时间:2016年3月30日 地点:初二(12)班 授课教师:林海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题。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2.感悟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教学难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三、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 一)、描绘托尔斯泰

1、导入: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2、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应该长什么样子呢?你能把他的外貌给老师描述一下吗?

二). 初识托尔斯泰

阅读课文1至5段,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访问者失望之情

2.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

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3.外貌描写技巧:

(一)细观察

(二)有顺序

(三)抓住特征写外貌

三).走近托尔斯泰

阅读课文6至9段,探究下面问题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写眼睛有威力; 2.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从“抑”到“扬”

四).探究托尔斯泰

1.作者为什么要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地描写托翁的眼睛? 2.让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内心世界? 品读下列句子: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五).告别托尔斯泰(作业)

1.经历了这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大起大落的心灵之旅,回顾当初拜见托尔斯泰的“正襟危坐、诚惶诚恐、颔首低眉”,此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如果你正站在托尔斯泰的墓前,请你为这位伟大的人物写几句墓志铭。示范:(1)他出生名门贵族,但他却用一辈子时间为人们诠释什么叫做朴素之美(2)这里躺着一个消逝的作家,一个人类不朽的战士。守着天平的两端,一端是良心和道德.另一端是人民期待的目光。死亡的阴影固然恐怖,但始终坚持信念.坚持人类不屈的本性.便仿佛拥有一把利剑。可以消灭一切黑暗,赢得重生。2.走进经典。

《忏悔录》 ﹣ ﹣ ﹣ ﹣ ﹣ 让-雅克·卢梭 《复活》 ﹣ ﹣ ﹣ ﹣ ﹣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 ﹣ ﹣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 ﹣列夫·托尔斯泰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抑(1-5)外貌特点:须发茂密 面部丑陋 表情愚滞

托尔斯泰形象:

扬(6-9)独具慧“眼”:目光犀利 感情丰富 威力巨大

导入: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四、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反思了一下,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在讲这节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课前准备,回去搜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作品、背景、生平经历、思想历程等等,为课上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但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若没有读个三遍以上是读不进去的,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本想看看自己的预设教学情景和学生这种临场回答之间还存在哪些问题,但不预习对这节课来说,就如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似的,前面一大块是讲一个人物的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对比、修辞。本文的修辞最多的是比喻,然后找出比喻的句子,细细琢磨体会在加一个小练习,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来刻画,用上这些写作手法。但我却怕后面时间不够,没敢多耽误时间,找出几个比喻句子之后,就立马进行下一环节。所以在找写作手法时,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充分去找并去体会,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一大的环节没有处理好,比较失败。对学生的临场回答,我没有给予恰当准确的评价,尤其在学生说托尔斯泰以前是如何的风流,在最后却因为读书变得好了,我只是从作家本身评价,他通过读书最后变好,是一个丑也可以转换成美的过程,却忽略了从中学生的审美观来看美丑,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把这节课给提升出去,一个亮点没有把握好,最大的一个遗憾,很多听课的老师都为我着急,可我就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去,今后一定多加强这一方面。

结尾的一个是布置作业环节,激动的我(可能太紧张的缘故),大脑竟然一片空白,事先准备好的作业题目:我看托尔斯泰之“丑”,我谈托尔斯泰之美,从中学生的审美观看托尔斯泰,让学生从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会去做个练笔,谈谈体会,我却一个也想不起来了,仿佛在等着下课一般,从这里我总结一点,承受能力不强,心里素质有待提高。

第三篇: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_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的文学巨匠,其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最为著名。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妙用比喻、夸张进行肖像描写;

2.学会通过描写外貌和眼睛,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会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简介: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伟大的悲剧》《罗曼·罗兰》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正字音,清障碍

鬈()发

黝()黑

炽()热

粲()然

锃()亮

颔()首低眉

正襟()危坐

广袤()无垠

髭()

髯()

鬈()发

鬃()鬓()毛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 散文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  外貌描写

2.由“表”及“里”,将课文划分为前后两部分,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描写的内容。

一、(1—5)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平庸丑陋。(外表)

二、(6—9)着重刻画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表现其深邃的精神世界。(精神)

五.自主学习1:

阅读“外表”部分

1.第一部分5个自然段各写什么? 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写他的面部轮廓、结构。写他的面容、表情。写他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写他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2.齐读第一段,这一段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分别写了托尔斯泰的哪几个部位?

概括须发特点的词语是: 3.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植被”是什么?“空地”是什么?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一段还有哪几个比喻句?

4.指出托尔斯泰下列部位的特点: 额头: 皮肤: 鼻子: 头发: 耳朵: 嘴唇:

5.第四段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写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从穿戴方面看、从职业方面看……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

 强调托尔斯泰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表明 “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老师提示:

 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6.第5段写拜访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7.拜访者见到托尔斯泰的感受如何?

师: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生: 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找出第五段描写拜访者心理的句子,作者生动的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也是过渡段。

自主学习2:

阅读“精神”部分

1.1.第二部分6~9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 2.第6段有哪些比喻句?

3.第7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中心句,它是哪一句? 4.“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该怎样理解高尔基这一评价?

六.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丑陋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明确:

1.先抑后扬,写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是为了反衬托尔斯泰富于洞察力的眼睛和高尚的精神世界,伟大的灵魂,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翁的崇敬、赞美之情。

2.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二者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们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贫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七.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八.拓展延伸:

话经典人物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话经典人物之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

两湾似蹙非蹙罥(juà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九.当堂训练:

参照图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托尔斯泰的外貌。十.课堂小结:

学生谈一谈本堂课的收获几何。十一.课后练笔

结合课文所学的肖像描写的方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泰戈尔的外貌

第四篇:《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学重、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教学设想

1.理念:贯彻深文浅教,长文短教的教育理念,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方式。

2.教学方法:比较法、标题透视法、品读法 3.学法指导:品读法、比较法、圈点勾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作者简介

/ 3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二、速读新课

1.阅读提速技巧快读、直读、跳读

2.质疑生字词或句子含义词义解释方法:语感、支解法、转换法

三、探究课文

1.托尔斯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_________________的托尔斯泰。用标题透视法,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语,并用课文的例子说明理由。如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私奉献的、高深的托尔斯泰。

2.品读句子:请划出文中描写他的句子和评价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展示同学们搜集的搜集到的描写人物的句子,比较本文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明确:比如第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可见本文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形似与神肖妙处。

3.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4.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明确:对联评价:(附教师对联)“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话战争几云涌动全凸见/怜安娜满腹忧愤总关情”“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须发、浓眉、小眼睛过目难忘/童年、少年、夫战争四海扬名”“名声显赫万人仰/绿树掩映忠骨埋。”

5.思辩:托尔斯泰是幸还是不幸?

正方:(幸)因为他拥有知识的财富与人民的支持致使沙皇不敢杀他,因为他时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群众成了他生命的支柱。他是世界的丰碑。引用名言:“水能载舟亦覆舟”“孟子: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2 / 3

失道者失助。”

反方:(不幸)他洞察了世间一切,看透了人间罪恶,并极力去改变社会,但事与愿违,所以他痛苦。晚年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家人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他乡。

四、比较阅读

1.朗读课文,质疑生字词句。

2.探究:比较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寻找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示:可从作者、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写作特点、选材、立意、语言特色等角度来比较。通过观看古今中外名人的坟墓图片来对比感受托尔斯泰的伟大精神。

3.活动:为托尔斯泰的坟墓献上悼词或墓志铭。或学生朗诵诗歌《有的人》悼念托翁。

五、拓展训练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肖像画”。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1.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2.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

六、总结

伟大的灵魂与伟大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追思与缅怀的,当岁月流逝,淘尽了人间繁华与青春的飞扬时,我们依然不会忘记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人生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 3

第五篇: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实录

赛课一等奖:八下4课《列夫·托尔斯泰》课堂实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这对我们理解课文非常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同学们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吗?

(生摇头)

师:那老师接着介绍。

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介绍时多媒体显示提到的相关书籍图片)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老师介绍的是谁了吧?

(生还是摇头)

师(笑):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的图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字以及插图,并且有列夫·托尔斯泰名字。)

生:列夫·托尔斯泰。

(学生默读课文前5段)

师:托尔斯泰是个贵族,是社会活动家,是世界文豪,可以说是个明星,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应该长什么样子呢?你能把他的外貌给老师描述一下吗?

生:很潇洒,应该很整洁,衣服很漂亮。不会有外国人那种乱七八糟的大胡子,发型应 该不错。

(生笑)

生:经常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会把自己打扮得很绅士,然后每天去参加酒会什么的,他有自己大大的庄园,会和其他人一起玩乐,做上流社会人做的事情,也许会有自己的跑车之类的流行东西。

(生笑)

师:你是设想了托尔斯泰的生活方式,刚才老师是想听你们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述。

生:长得一定很英俊,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是个非常招人喜欢的人。

师:我们想象中的托尔斯泰有共性,潇洒、高贵,是个绅士,有贵族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跑车。

(生笑)

师: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已经无缘得见,我们只能通过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证实我们的想法了。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默读课文)

师:怎么样?茨威格描写的托尔斯泰和大家想象中的一样吗?老师采访一下刚才发言的两位同学。

生:不一样,很普通的一个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英俊潇洒。

师:记得你刚才说托尔斯泰应该没有大胡子,托尔斯泰留胡子了吗?

生:留了。而且是乱蓬蓬的大胡子,很不整洁。

师:文中是如何描写他的大胡子的?

生:“卷起的滔滔白浪般的大胡子”。胡子很多,卷起来了,不太整洁。

生:和我猜测的也不一样。他长得不怎么样,就是到老年的时候才有一点善良的感觉,才变得慈祥了。

师:你强调到了老年时候才有些慈祥,潜台词是不是托尔斯泰在青年和中年的时候看上去很吓人?

生:很丑陋。

师:好,这是托尔斯泰给我们的很吓人的印象。其实我们能有这个印象,是因为茨威格并没有美化托翁的相貌,反而他还评述了一下。托尔斯泰的形貌通常情况下留给人们的都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文中有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找出来?

生: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师:这里茨威格用了四个词语来形容托尔斯泰的肖像,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几个词语用来评价一个人的相貌,在语体色彩上是褒义还是贬义?

生:贬义。

师:哪一个词语贬义色彩最浓?

生:粗鄙。

师:你能解释这个词吗?

生:就是粗俗不堪,有些令人讨厌。

师:这个词只是指一个人的相貌吗?它还可以描述人的哪方面?

生:言行举止。

师:能随便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个人吗?

生:不能。

(师板书“粗鄙”)

师:我们看这个词形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极其粗俗鄙陋,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不能随便这样评价人家的,那怎么能用来形容一个大文豪呢?是不是不太恰当?而且茨威格似乎还想把人们对托尔斯泰的不良印象无限度地加深,他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比如说他提到了另外一个俄国人——

生:陀思妥耶夫斯基。

师:对,目的是什么?

生: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长得丑。

师:还有类似能起到相同效果的描写吗?

生:有,还写了见托尔斯泰的人没见之前和见到后的心理落差,以此来表现托尔斯泰相貌实在丑陋,估计这些人和我们刚才的想法都一样,一看就大跌眼镜。

(生笑)

师: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生:侧面描写。

师: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许多整齐的句式,还有大量的否定句。而且在如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上也做足了文章,许多地方都用了修辞方法。

生:比喻。

师:请找出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师生活动:找出了第一段中有比喻、夸张修辞的句子。每找到一处学生自觉分析好在哪里。)

师:同学们不仅找到了句子,还说出了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是在第一段中找,第一段的确是句句用修辞,老师建议大家来齐读这一段,感受一下茨威格的语言魅力。

(生齐读第一段)

师:其他段落中还有运用了比喻、夸张修辞方法的句子吗?

(生找出句子)

师:哪一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生活动:简析两个句子“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重点品读“皱似树皮”“森林般”。)

师:我们看到,用了修辞和不用修辞在表达效果上是明显不同的。如把“皱似树皮”去掉,便成了“遮住了黝黑脸膛”,没有原句形象生动。可见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很值得我们在写作时运用。老师的电脑里有三张名人的照片,我们不妨现在就做一下这方面的练习,好不好?

(师放幻灯片,同时解说。)

师:与茨威格同年出生的中国文豪鲁迅、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成龙、从辽宁铁岭走向全国的笑星赵本山。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位,描写他肖像中最突出的一点。

生:鲁迅的胡子很特别,就像是一个浓墨重彩的“一”字,显示了他的倔强和刚强。

生:成龙的眼睛眯缝起来很小,似睁非睁,好像是一线天,你用力望过去才能看见有光从里面透出来。

生:我没有见过猪腰子,但是听人说看看赵本山的脸就可以了,今天一看,果然不假,而且是一个风干了一年的老猪腰子。

生:还有比喻成鞋拔子的,我看也是一个用了多年的旧鞋拔子,失去了当初的光泽和亮度,显然已有岁月磨损的痕迹。

生:赵本山的脑袋形状也很特别,几乎是方形,从形状上看,分不出上和下来。

师:同学们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而且都运用了修辞方法。但老师怎么觉得大家有丑化赵 本山之嫌?

(生笑)

师:下面让我们回到茨威格的描写中。老师根据茨威格的描写用电脑给托尔斯泰画了一个像。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件。课件每点击一下就出现托尔斯泰相貌的一部分,按照图像出现顺序,老师解说:泡沫般的鬈发;滔滔白浪般的大胡子;树根样的眉毛;树柴样的额头;宽宽的、仿佛被人打塌了鼻梁的狮子鼻。课件特点:没有眼睛。)

师:请同学们评论一下我画得怎么样。

生:太丑了。

师:不仅丑,还缺少很重要的一部分没画完呢,大家发现了吗?

生:眼睛。

师:对,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没有画眼睛。为什么呢?这可不是我的错,茨威格用了长长5段文字描写出来的托尔斯泰就是没有眼睛的。

(生笑)

师:为什么茨威格没有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呢?鲁迅先生说过:“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写作也应该如此啊,难道是茨威格疏忽了吗?

生:写了,在后面。

师:已经有同学发现老师在抖包袱了。茨威格不是没有写眼睛,只是在前五段没有写,他后面用了整整四个段落来写这双眼睛。我们来看下面的课文。

(师生合作读完课文)

师:读这段文字,有许多句子能让我感受到托尔斯泰的眼睛是有特点的,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里用了比喻,黑豹似的,豹子的特点是什么?

生:反应迅捷,身形矫健,有捕捉力。

师:说得很好,因此老师感到托尔斯泰的目光像豹子一样有神采,尖锐犀利。

你能用刚才老师说话的逻辑方式,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吗?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老师给你们一个句式。

(多媒体展示:我从这几句话中读出来,这是一双 的眼睛。)

(生套用句式,谈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师:用大家的话说,这双眼睛是犀利的、锋利的、尖利的、锐利的,同时又饱含丰富情感。老师发现一个问题,茨威格比较偏爱托翁的眼睛。描写眼睛和前面的肖像在感情色彩上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面是贬斥,是充满了憎恶的,描写眼睛呢,是充满赞美和喜爱的。

师:看来作者重点要描写的还是托尔斯泰的眼睛呀,这种先丑化后美化的写法叫什么呢?

(生摇头)

师:叫欲扬先抑。

(板书:欲扬先抑)

我想此时我应该随着作者的描写让托尔斯泰这双具有特色的眼睛回到他的面庞上去。

(多媒体展示画面——画上眼睛)

请大家注视托尔斯泰的眼睛5秒钟,看看有什么感受。

(生全神贯注地看画像)

师:好,现在我们把这两张照片放到一起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区别。

生:这双眼睛给托尔斯泰带来了一些生气。

师:那么托尔斯泰因为有了这双眼睛会有什么大的改变吗?英俊了?潇洒了?绅士了? 有了贵族的威仪了?

(学生一直摇头)

师:那就奇怪了,这双眼睛并没有使托尔斯泰由一个丑陋的人变成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托尔斯泰的相貌并没有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那么茨威格为什么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地描写这双眼睛呢?

生:因为当我们注视这双眼睛的时候,能看到他的才华、他的天赋,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师:能用文中的句子说明吗?

生:“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集中在他的眼睛里。”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师觉得在这几段文字中,有几个句子可以让我们直接看到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显示: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生齐读)

师:这几句话是对眼睛的描写,有丰富的含义,我们可以先选择其中的一句话,再结合老师对托尔斯泰的介绍以及你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品读,看看在这双眼睛背后的托尔斯泰,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品析其中的一个句子,然后交流。教师补充点拨,联系托尔斯泰的作品。)

生:托尔斯泰不仅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剖析社会、剖析他人,同样也勇于剖析自己。他的自我剖析,苛刻而残酷,不留丝毫情面,像插在自己心窝的刀子。托尔斯泰用这种方式反省自己,我们从中能看出他的理想和追求,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格。

生:当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大文豪为国民大众的利益去挑战强权、揭露黑暗与丑恶时,他的自身生活和个人利益一定会受到影响。他不仅失去了财产,甚至差点失去生命。比如妻子和他分家、差一点被流放、被开除教籍,等等。

师:很高兴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已经从外表逐渐走向内心,这让我们明白了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虽然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但却是个很好的开始,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阅读大师,走进经典:

(多媒体展示:《名人传》《忏悔录》《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今年的9月9日是托尔斯泰诞辰纪念日,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世界文豪的祭奠和敬意吧。

师: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表面上看可能和本课无关,但我相信它会给你们启发的。

(多媒体展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谢谢大家。

附1:《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视频1(链接)《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视频2链接

下载初中语文案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案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 2、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3、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熟练掌握课后生字词,准确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肖像的语句。2、了解文章生动细致的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3......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邱隘实验中学 劳巧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用比喻与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特点的写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2、学习文章欲扬先抑......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太和县民族中学王雷 教学目标: 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采用板块式教学──通读文,理清脉络;激诵读,体会语言情感;细心研读,感悟文本;迁移拓展,摹写赛写。 【教学步骤】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肖像描写,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但对于本文这种集中所有笔墨、浓墨重彩、精确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肖像,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