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 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2、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明确:-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几个例子。明确:(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例如:
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
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验)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吗?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说法去做,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四、回顾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五、开心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牌)试验:24点(用5 6 3 3 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1:5×6-(3+3)=24 2:(5+3)×(6-3)=24 3:3×5+6+3=24 4:(5-3÷3)×6=24 5:(5-3+6)×3=24 六,课堂小结
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 2 中的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同学们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3.学习本文层层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重点难点: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基本技能
1.看一段小品,不过出题的不是我,而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答题的是他的老搭档范伟。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卖车》片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 “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学生交流:1.范伟答错了吗?2.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讨论归结
2.认真阅读课文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1)列出本文的论证提纲
(2)分析本文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
(3)找出文章的过渡段、过渡句,体会其作用。
(4)完成课后习题。
(5)完成相关迁移训练。
三、自我测评
1.解释词语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2.将文句后括号内的词语填入恰当位置。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是可以的。()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A也是正确答案。(),D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D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因为 所以 那么 因此)
3.下面一段话中有罗索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有三处必删的地方,把这三处的序号写出来。
一个人(之所以)①会变坏(的原因)②,(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③,(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⑤(受了坏人的影响)⑥(才逐渐变坏的)⑦;如果这个人(把握住自己)⑧,能抵制(多方面的)⑨(各种)⑩(坏的)⑾影响,(那么)⑿ , 他还会变坏吗 ?
4.下列句子括号内应填入哪一句才恰当呢?
什么样的人格,才有什么样的诗格。诗是诗人心灵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诗的光彩是诗人思想情操光彩的折射。试问:()?
A、裴多菲如果不是勇士,能用生命和鲜血写出剑与火的战歌吗? B、巴金如果不是一位感情真挚、追求光明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的人,能写出(等)那样温暖人心的作品吗? C、李白小时候如果不是从磨铁树的老娘那儿受到启迪,自此发愤读书,能成为诗仙吗? D、鲁迅先生如果不是胸怀救国之志,并与反动派及其文人作斗争,能够写出匕首投枪式的杂文吗? 答:
参考答案:1.略2因为 所以 因为 所以 那么 因此.3.、①或②;(6);(9)或(10))4.、②③④句都不妥:②说巴金,但巴金不是诗人;(3)说李白,是诗人,但是,说李白发愤读书,与人格情操关系不大;④说鲁迅,说写杂文,也不符合题意的要求。所以答案是①,既是写诗人,又是写诗人的人格、诗格。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第三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人中学以来我们吟诵过不少古诗文,我想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干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研读过程
1、分组自学,要求:
⑴ 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⑵ 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⑴ 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明白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⑵ 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明白论据的作用。
⑶ 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明白两者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⑴ 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⑵ 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
第四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_公开课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
教学目的
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
2、学习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的意识。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好书推荐
二、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1+1=?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1(季度)+1(季度)=0.5(年)
1(爸)+1(妈)=3
1(狼)+1(羊)=1(狼)1(手)+1(手)=10(手指)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对生活里中的现象,只要换一个思考角度,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扫除字词障碍,找出本文论点,并思考围绕着观点作者论述了那两个问题?
1、扫除字词障碍
根深蒂固: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很勤勉,不知疲倦 汲取:吸取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
止步不前:停止脚步不往前进,比喻不对事物做更深的研究。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3、论述的两个问题:
(1)创新思维的要素有哪些?(2)怎样的人才能有创新思维?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同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的:
1、§1——3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了“我们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论点。
§4——8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所引发的创造力 §9——12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 §13总结
2、分析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明确: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那么,要做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汲取知识——基础 活用知识——关键
坚持尝试——根基
3、作者是如何来证明要创新必须扼要具备这些要素的呢? 举例论证
4、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例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5、能否再举一例类似的事例?
有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喝妻子端上来的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觉得很鲜,很奇怪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于是他以科学家的机敏和兴趣,对海带进行研究,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并给它取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味精。
6、小结
文中所举事例典型有代表性,能具体的阐明事理
7、那么怎样的人才具备这种创造力呢?请阅读第三部分
留意细小想法 坚信自己
8、小结:
作者引用了某心理专家研究小组的结论,通过引用论证,指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看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变为现实。
五、深入理解,质疑解惑
1、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明确: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生动有趣,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2、文章最后一节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前文,得出结论
六、总结文章,作业巩固
1、总结
学了本文,我们明白:只要我们不断积累知识、活用知识、抓住小的灵感并让它发展下去,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
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同学们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2、作业:
(1)必做:词语积累;完成点击(2)选作:课外收集有关创新的名人名言和小故事;
用100字左右简述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第五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围绕论题,逐层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得出论点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教学重点:
这篇文章是本学期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对议论文的论述思路、论证方法的把握与学习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设想:
1、本文为一篇难度较大的议论文,对初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因此,本课将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述要点。
2、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强化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
3、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讲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孩子们,我们今天是第一次见面,很高兴认识大家。为了表示我的一点心意,我给同学带来了一个见面礼——2个小游戏(课件展示1.文字:兵-丘,占-点,旦-但,由-甲。2.文字图形:)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看,只要有创新能力,连我们常见的普通文字都会变得非常有趣。
我想问大家,你们想做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吗?
好,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它会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分析文章之前,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任务是:1.找出生词.2.标好自然段序号(板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