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苏教版

时间:2019-05-13 01:5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苏教版》。

第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苏教版

半截蜡烛

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会产生共鸣,也就不会有最近发展区(冯伯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化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伟大的同时,体会战争的残酷,本学期大纲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表演课本剧,而本课是表演课本剧很好的文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截止 诺言 熄灭 厨房

遭到 厄运 楼梯 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1)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a.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b.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c.办法巧妙。

6.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2.重点指导“截”,与“载”“栽”两字。3.钢笔描红、临写。4.反馈。学生习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装有绝密情报)

2.教师引入谈话:是呀,这是非同寻常的半截蜡烛。然而,一天晚上,敌人乘着夜色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的小屋,并顺手——引说:点燃了桌上的蜡烛,(板:点燃)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它——引说:吹熄,(板:吹熄)可是敌人又——引说:重新点燃,(板:重新点燃)杰克借外出搬柴的机会想——引说:把蜡烛端走,(板:端走)敌人却一把——引说:夺回,(板:夺回)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最后时刻,杰奎琳终于成功地把蜡烛——引说:拿上楼。(板:拿上楼)

3.故事一波三折(画上连接线),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二、深入学习课文

教师谈话过渡: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一)学习第二段,感受伯诺德夫人的努力。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3.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书,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再读,加深体会。(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

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调哪个词都是为了在避免敌人的怀疑的前提下,巧妙地熄灭蜡烛,保住那半截蜡烛。)

(二)学习第三段,感受大儿子杰克的努力。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镇定、机智)读。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子。

(2)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3)“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书。

(4)“一把夺回烛台”你们能看出什么?

既然端不走蜡烛,杰克为什么还要一定把柴搬回来生火呢?

如果不去搬柴,就没有斗争的希望了。(请你读读相关的语句)这里有杰克的期待吗?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5.分析:“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三)学习第三段,感受小女儿杰奎琳的努力。

1.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遭拒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教师点评)

(3)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体会朗读。

2.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3.接读第七节。再看看插图,她上楼了,你们体会一下(用手护着蜡烛,生怕蜡烛灭了,她真想„„学生说,可她还是向军官道了晚安。)学生读

就在她„„ 她在最后一刻拯救的是„„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1)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三、总结全文

1.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2.再读课文,感受全文。(板书:紧张 敬佩)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听写。反馈。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发现。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课堂训练(两选一)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颁奖词,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写一段颁奖词,进行交流。)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6课。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 ╱ ╲ ╱ ╲ 紧张

吹熄 端走 拿上楼

急忙 轻轻 慢慢 从容 娇声 镇定

敬佩

送情报()

6.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爱国主义

女儿端走(成功)

6.半截蜡烛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

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

伯诺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诺德夫人-(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

杰奎琳-(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伯诺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

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

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诺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他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外面风太大了。

中尉甲-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中尉甲-(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乙-(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乙-(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

显得异常可爱)

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倒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一把夺回烛台,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站起来,“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薛法根教学设计——《半截蜡烛》

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的时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端走——夺回;重新点燃——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雅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瑙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以此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人们的机智与勇气。

板块四:人物评价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师总结、点拨。

教学《半截蜡烛》,可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读中思,读中悟,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爱国的情怀。

一、抓点

“半截蜡烛”是本文的眼点,它贯穿全文,通联全篇。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地把蜡烛从敌人面前端走,可德军呢,却仿佛故意与他们作对。两次的失败让人心惊

胆战,最后斗争的成功让人如释重负。这不起眼的蜡烛,上演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战斗。教学伊始,我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静心读题,用心揣摩,一连串的问题很快出现,提出的问题有:这到底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里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主动走进文本。

二、探点

“半截蜡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看来,却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其实,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和镇静,藏着他们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

1.由点探险 “半截蜡烛”两次背德军点燃,本来就剩半截的蜡烛,此刻越烧越短,随着时间的流逝,烛油的流淌,形式相当严峻。为了让学生能融入文本,体察斗争的惊险,我设置了以下两个环节:

(1)范读设置情境。课文的第3-7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几处环境描写看似平常,细心阅读却触目惊心。这时候老师的得体范读,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学生很快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中,纷纷说道:

“这是一场令人提心吊胆的战斗。”

“这好似一场既惊又险的战斗。”

“这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战斗。”

„„

学生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显露出来,这时候,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当时惊险的句子,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2)品读置身情境。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出示: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伯诺德夫人心中的焦急。这好似置身在紧张的情节和气氛中,真正达到了“入其境,通其心”的境界,读出的不仅是声,而且是惊险的场面,涌动出的更是生命的灵性。

2.由点探魂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任务刻画生动形象,语言细腻,处处闪现出人心高的光芒,因此,感悟三个人物的内在品质是文章的关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学时,我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自主发现文本中人物的光华。

(1)探词句,如见其人。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的周旋是文章的主体,现在这个主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精彩纷呈:机智、勇敢、镇静、聪明,而内心深处却是万分担心、焦急、紧张。为了让学生把握好三个人物的形象,我以一句简单的设问:“在周旋的过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把学生再次带进了文本,画出重点词、句,并写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这时候,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思考问题有了深度,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渐渐地领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在德军第一次点燃蜡烛时,从“急忙”中学生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内心的担心、着急,但她却急中生智,很快相处了取油灯的方法,学生从“轻轻”一词又感受到她的镇静、从容;杰克搬柴生活没能段邹蜡烛,但那时他依然从容地搬柴生火,学生也感受到了他应付自如的一面;小小的杰奎琳的娇声以及她计划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就这样,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下,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说体会,三个人物形象逐一立体地呈现。

(2)探内心,如入其心。本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注重人物心里描写。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每一个认得内心都是丰富的,各有各的想法,但有一样是相同的:担心、着急、对敌人充满了无限的仇恨。而这又与人物外在的机智、镇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教学时,我出示了下列场景: 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

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楼去了„„

正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

要求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场景,任意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时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教者适当地点拨、评价更是启迪了学生 的智慧。渐渐地,学生深入了文本人物的灵魂深处,其爱国之情在学生心中显得更加真实可感。

三、拓点

教学的尾声,当一股股爱国情怀已在学生心中不断涌动时,我这是后再次回到眼点,相机问道:这仅仅是装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为深入的诠释,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小读者一个个激情洋溢,纷纷说道:

“透过这半截蜡烛我们看到的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三个高尚的灵魂。” “透过这半截蜡烛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问题的最后引说,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时候,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激情澎湃,颂出的是对祖国浓浓的爱意,赞出的是对祖国深深的依恋,句句肺腑之言在课堂上激情传递„„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

6、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率,绿线中的3个生率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交流

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

4、妙在哪儿?

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3)、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1)、伯诺德夫人: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 万一„„结束

神情: 镇定沉着,临危不乱

(2)、杰克

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走,(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3)、杰奎琳 12半截蜡烛最新教学设计

语言:司令官先生„„上楼睡觉吗?

什么是娇声?(甜美可爱的声音)

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为了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

求时才不会遭拒绝。)

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

6、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回————拿上楼

第三篇:六年级半截蜡烛教案

6.半截蜡烛

即墨市七级镇张院希望小学 朱欣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形象,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在想象描述心理中感悟人物的智慧和爱国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伯德诺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形成自己的评价。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语言文字训练点:

体会“似乎”的意思:1.“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检查。

思考并笔答: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设计意图:】良好的预习习惯,直接影响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们一定不能忽略,而应舍得用时间、下功夫、想办法去训练培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㈠ 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国家染上战火,先后有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人数达5120多万。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半截蜡烛》。

㈡(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㈡ 师生交流反馈。

1.课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

2.文章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教师小结: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意在开门见山走进文本。在检测学生先学情况的基础上,马上抓住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的关系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带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三、细读文本,品味人物

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他们为了保住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军官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么与敌人进行周旋的。请同学们默读剧本,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想一想从这些词句当中你体会到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㈠ 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㈡ 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人物特点。

1.预设一: 感悟“伯诺德夫人”

(出示)句一: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电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⑴ 从动作中体会

① 从“急忙”你体会到什么?

② 为了不暴露情报,伯诺德夫人急而不忙,立刻取出一站油灯,在敌人面前她显得那么镇定自若。

⑵ 从语言中体会

① 面对狡猾凶狠的敌人,伯诺德夫人是怎么说的?

② 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一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 突出“亮”字,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 强调“灯”字,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 重读“瞧”字,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

③ 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保护蜡烛,保卫情报的心是不变的。)

(出示)句二: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⑴ 从神态中体会

① 不动声色是什么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伯诺德夫人这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动声色?

(这是在儿子杰克试图拿走蜡烛失败的情况下,这是在蜡烛越然越短,情报即将暴露的时候。)

③ 情报一旦暴露,将意味着什么?

(屏幕出示)情报一旦暴露,将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④ 面对险情伯诺德夫人却不动声色,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机智勇敢、镇定从容、临危不乱„„)

过渡: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却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但是,蜡烛又一次被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儿子和小女儿又是怎么与敌人周旋,保护半截蜡烛的?

2.预设二 : 感悟儿子“杰克”

(出示)句三: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⑴ 从神态中体会

① 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

② 从杰克“若无其事”的神情中你感受到什么?(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杰克必须保持镇定从容,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⑵ 从语言中体会

① 从杰克的话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② 如果你是杰克,面对敌人会怎么说这番话?

③ 朗读评价指导:那些词语读得特别好?为什么这样读?

不管怎么读,都是为了保护蜡烛中的绝密情报。

④ 当杰克想要拿走烛台没有成功时,他为什么还要去柴房呢?

(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继续假装。)

过渡: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幼小的女儿能保住情报吗?

3.预设三 : 感悟女儿“杰奎琳”

(出示)句四: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⑴ 从动作中体会

① 从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中你感受到什么?

② 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小女儿杰奎琳装出了很困的样子,可以看出她善于观察,能见机行事。

⑵ 从语言、神态中体会。

(出示)句五:小女儿与敌人的对话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

我可以拿盏灯上楼睡觉吗?“ 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

“她一定很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 ”那么,晚安,小姑娘“

聊天真有趣,可我实在太困了。”

① 学生合作朗读对话。请男生当的德国兵,女生当小女儿,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② 从两人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 杰奎琳与敌人对话时,神情自然,看不出一丝破绽。

④ 她说“和您聊天真有趣”“我实在太困了”,这是她想赢得德国军官好感,转移敌人的注意力。

⑤ 面对敌人,她的脸上却始终带着百合般的笑容,在这灿烂的笑容背后,小女孩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㈢ 深入人物,内心补白。

1.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当他们与狡猾的敌人进行周旋,一次次面临险情的时刻,他们的内心也是历经一次次的考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位,敞开思维,大胆想象。

⑴ 德国军官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了,杰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⑵ 蜡烛越燃越短,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⑶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心里在不停地念叨着:

2.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对祖**亲的深深热爱之情,使母子三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

四、回读课文,升华情感

㈠ 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㈡ 师生探讨交流。

预设:学生形成两种意见

1.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认为儿子和母亲也功不可没。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理由。

2.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阐述观点,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 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是母亲在前面吹熄了蜡烛为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⑵ 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母亲功不可没。

⑶ 哥哥杰克虽然没有拿走蜡烛,但他始终保持着镇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⑷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⑸ 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㈢ 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保住了情报,战胜了敌人。让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再次深刻感受一下他们身上的那份大智大勇。

㈣ 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㈤ 学生写话交流。

㈥ 同学们,让永远记住故事《半截蜡烛》,记住这了不起的一家。【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意在启发多元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再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做到文本解读多元性与规定性的有机统一。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爱国之心

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朱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琳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

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一定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己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第四篇:互联网搜索六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案

6半截蜡烛

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陆园小学丁峰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题:半截蜡烛

4、课时:第二课时

5、课前准备:

教师 :a、在教学前,利用百度引擎搜索相关资料,查找优秀教案作参考、了解,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二战背景的相关视频,并剪接重要片段做成ppt教学课件。

b、多媒体投影设备

c、教学的ppt课件

学生:预习本课,利用百度搜索观看二战影片,搜索二战简介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一对儿女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斗争。

三、教案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情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学习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在烘托当时气氛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主要采用“以读促悟,以悟导读,合作表演”的方法,通过揣摩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机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镇定从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五、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机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镇定从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六、教学方法:

1、设情引境法

2、合作表演法

3、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为基础,探究体验式学法为主,结合目标教学法和讨论交流法

七、教学过程:

一、感知文本背景,引入情境

1、播放“二战”背景视频:

【百度视频】

当时的法西斯用非常残暴屠杀„„

文本链接,二战资料:【百度】

6.师简述二战结局,总结本节课内容.六、回归整体,内化形象,延伸拓展,训练语言

1.师: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过了一会儿,三个德国军官终于离开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此时此刻的蜡烛。闭起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又浮现哪些画面呢?

学生讨论,指名发言。

2.师:面对恶狼般的三个德国军官,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靠着机智,勇敢,镇定,从容,巧妙地同他们展开周旋,最终保护了情报,保护了情报站,同时也保护了一家三口的生命。假如你在上学的路上或者在家中突然遇到了歹徒,你会怎么做呢?

师生交流,教师点评。

七、课后作业(二选一)

1、续写《半截蜡烛》

2、小作文:《如果我遇到了歹徒„》

八、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德国军官点燃重新点燃 夺回

伯诺德夫人一家轻轻吹熄从容端走镇定拿上楼

教后反思: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本课教学创设了多个情景,把学生带入到故事所发生的情景场面之中去。在这个场面中还原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之中,把文字符号还原成生活场面,这样他们就会走进文本,进行体验创新。在这个情境中以各种形式声情并茂的朗读,揣究文中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意境等,使文章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化,情商得到了培养。

语文课在训练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读进去,走出来”,本节课通过朗读、表演、评价等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把饱蘸思想情感的语言内化于心中,再用口头或笔墨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有效融入情商培养这一目的。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的语文课本剧剧本

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的语文课本

剧剧本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半截蜡烛》的课本剧剧本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诺德夫人家庭妇女,秘密情报传员

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大儿子,负责情报传递

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负责情报传递

德国军官两个中尉,一个少校

第一幕

【幕启。杰克与杰奎琳坐在桌旁,有些焦虑,坐立不安。忽然,门开了,伯诺德夫人匆匆走进,飞快地关上门。孩子们见到她,立刻轻松了不少。】

杰奎琳:妈妈,你终于回来了!

杰克:妈妈,你今天怎么出去了那么长时间?发生了什么事吗?

伯诺德夫人:刚刚外出,收到了情报站传给游击队的情报,明天,游击队就会有人来取情报,在此之前,我们务必要保证情报的安全。

杰奎琳:可是,妈妈,我们该将小金属管藏哪儿呢?

伯诺德夫人:唉,这可真是个难题啊!德军每次搜查,都会将家中翻个底朝天,我一路走过来都在思忖着这个问题……

杰克:混在药盒中行不行?

杰奎琳:不行不行,上次我观察过,德军会把家中所有的盒子都打开一遍的,哪怕密封着的。

杰克:嗯……

伯诺德夫人:厨房橱柜里叠着的碟子缝隙间怎么样?

杰克:厨房紧挨着客厅,每次德军搜得最多的就是那儿,这样可能太冒险了吧。

伯诺德夫人:我们可以将金属管藏于半截蜡烛内呀!

杰奎琳:对呀对呀,最危险的地方有时是最安全的地方,德军一定不会注意到这么显眼的半截蜡烛,妈妈你的主意真不赖,堪称绝妙。

杰克:那我们赶快开始吧!

【一家人动手将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伯诺德夫人刚将蜡烛插在烛台上放好,一小队德军便破门而入。】

领头的德军:你们三个,不准动!我奉劝你们还是不要帮助情报站,当心你们小命不保!

【德军涌进屋子,将屋内翻得一片狼藉后,退出门外。】

走在最后的德军:算你们老实,今后也不准藏情报,否则,哼哼……

杰奎琳:呼,辛亏他们没有发现。

杰克:迟早要让你们这群家伙死在游击队的枪下!

【一家人坐回桌前,谈论起国家情况。】

【幕落。】

下载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半截蜡烛教案

    6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

    半截蜡烛 教案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案设计尊重剧本特点,采用演剧本的形式,变学......

    半截蜡烛 教案

    《半截蜡烛》教案 诸城市龙都街道善士小学王海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 六二 赵靖君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1、导入:同学们,赏一赏,我们来一起做一道连线题。四个人物——秀才、县官、富翁、流浪汉,分别说了四句话,请对应找出。注意不同人物......

    半截蜡烛教案

    法西斯(英语:fascism;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

    半截蜡烛 教案

    6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文中人物的品格及爱国精神。重点难点学习把人物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第......

    半截蜡烛教案(最终定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