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朱元思书精彩教案(1课时)
与朱元思书
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一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风光。读来音节和谐如一篇文笔清丽韵味隽永的小诗。该文描绘的景物特色鲜明,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情景交融,辞章俱佳,自然流畅。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俱以写景见长,在传神贴切的刻画周围景物里,自然融情于景。故《梁书》里称赞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简单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2.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读通大意。
3.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体味清新精美的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法。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子,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汇,把握景物特点。
2.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圈点批注重点词汇,完成“诵读一一感悟—一品析”的学习过程,把握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通过美读,品析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教学方法
1.情境导人法: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气氛,激发学习趣味。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语言美、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3.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结合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对比阅读,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并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悟能力。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
(一)有一首赞美富春江的诗歌:
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这首小诗短短明句28字,写尽了桐庐风景,写活了富春江的风韵。
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仪用144字也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风光,这篇如诗的短文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骈文家吴均的这篇《与朱元思书》。
设计
(二).-我国有无数名山大川,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歌唱。浙江富春江一带让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前来游历,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中杰作,后来人们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唐代诗人憧憬着这一带的山水,不仅因为富春江一头连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归来不看岳”之誉的安徽黄山,恐怕还得益-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的淋漓尽致的描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领略富春江的无限风光。
设计
(三)利用多媒体出示富春江的视频或者图片,来领略富春江的迷人风光,现在富春江沿途被誉为“黄金旅游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均一千多年前给我们描绘的富春江美丽风光。
二、尝试句读,初读课文 1.尝试给本文加标点断句。
多媒体展示: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 — 2 —
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乌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尝试给原文加标点。
加标点的过程,就是初步理解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原文的标点。看课本,明确标点答案。(3)认识骈文,了解作者。
加标点的过程里,我们有没有发现该文的句式特点?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下列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所以本文读起来音节和谐铿锵有韵。
吴均就是一位著名的骈文家。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新,韵味隽永。
多媒体出示吴均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清。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4)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讨论探究,师生交流明确。’
三、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孑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寓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总领全文)学生齐读第1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2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急湍猛浪 水之急学生齐读第2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3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商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 — 4 —
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竟上”
“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宥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1s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负势轩邈 山之势泉鸟蝉猿 山之音息心忘反 山之力横柯疏条 林之密学生齐读第3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四、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多媒体显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二篇:《与朱元思书》教案1
教学设计案例
课 题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授课人 :
学 校 :
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思路:
1、激情引入→提出问题→学习探究→巩固新知→综合运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习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2、反复地阅读文章,理解文意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通过阅读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从而丰富他们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学习借鉴古人的进步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
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学生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
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正面描写清侧面描写水急具体描述(分)山高触景生情山树多景美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第三篇: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总第1课时2012-2-7
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缥碧()(2)急湍()(3)鸢飞戾天()()(4)窥谷忘反()....
(5)泠泠()(6)轩邈()(7)经纶世务()(8)横柯上蔽()......
2、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体裁),是﹍﹍﹍﹍(朝代)时的﹍﹍﹍﹍(作者)写给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中的一段。寥寥一百余字,把﹍﹍﹍﹍(江)从﹍﹍﹍﹍到﹍﹍﹍﹍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充满生机。
合作探究
1、解释加点的字。
(1)从流飘荡()(2)一百许里()(3)水皆缥碧()....
(4)急湍甚箭()(5)猛浪若奔()(6)负势竞上()...
(7)互相轩邈()(8)泠泠作响()(9)嘤嘤成韵()......
(10)千转不穷()(11)鸢飞戾天者()(12)窥谷忘反()...
(13)横柯上蔽()(14)风烟俱净()..
巩固提升
1、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1)穷:①蝉则千转不穷()②欲穷其林()
(2)绝:①猿则百叫无绝()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章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3.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 __________,介绍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抓住了__________的特征。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四篇:《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二、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明确: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明确: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明确: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4、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明确: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明确:“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明确:(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四、总结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五、拓展延伸
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示例: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第五篇: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体会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感悟作者的人生志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体会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人生志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文字婉转清丽、整齐流畅;有一种意境清新疏淡、空灵澄澈;有一种心境宁静淡泊、旷达脱俗。有一篇美文就是这种文字、这份意境、为般心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板书:与朱元思书。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二、欣赏语言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特点。
(这是一封独特的信,是用一种特定的文体:骈文,写成的,骈文是非常注重语言形式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看看本文的语言形式有哪些特点)板书:语言
2、都读好了,就来说说看有哪些特点。
小结:以四六句为主;以双句为主;多用对偶句;
采用这样的形式,看起来会有什么感觉呢? 读起来会有什么感觉呢?
有一种音乐的美,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婉转流畅
3、齐读课文,(我相信咱班的同学一定会读得声音宏亮、精神饱满)
三、读懂文意。
这封信的形式很美,内容更美,写了什么内容呢?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文意。
1、翻译相关句子。
很多句子,书下注释里都有完整的翻译,我把注释里没有整句翻译的句子整理在幻灯片上,请大家借助相关注释,互相合作,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马上我们要进行一场竞赛。
学生自由翻译。
好了,现在我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这边是“奇山”组,这边是“异水”组,“奇山”组的同学先选一句你们认为难翻译的句子让“异水”组的同学翻译,然后交换,我们比哪个组应答的同学多,正确率高。现在开始“我问你答”
2、学生自己独立翻译全文。
3、完成文言知识积累卡。
学习文言文有一个重要的习惯、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注重积累,一般我们要对哪些文言知识进行积累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体会意境
在这封信里,吴均在写什么呢?对,在写景。写了什么景呢
1、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天下独一无二的奇山异水是什么样儿的呢?
2、仿照示例,进行写法指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也来个穿越时空,穿越千年,做一回吴均,向我们的好友朱元思介绍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
怎么描绘呢?请大家先看老师根据“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话对朱元思进行的描绘。
我呢,先概括出这句话表现出的水的特点。这句话表现出水的什么特点呢?(水清)你们怎么知道水清的?写的是游鱼和细石,和水有什么关系? 板书:写景方法:直接间接结合、夸张
再进行想像描绘。哪些内容是想像的?
3、明确各组任务。
现在就来仿照我的例子,给好友描绘吧!我给各个组安排了不同的任务。第一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二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第三组:泉水激石,泠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在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写的是山中的什么呢? 第四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一句又写的是山中的什么呢?
现在就请大家仿照我的示例,用这样的句式先概括出山或水的特点,然后再尽情想像,具体描绘。
3、学生仿照示例进行描绘。
4、学生交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点出写景的方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处:水异就异在清、急,对比,现在就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读描写水的文字,读出水之清、水之急。
水清应读得稍慢,轻柔;水急应读得稍快,激昂,女生读水清的句子,男生读水急的句子。
第二处:哪些词我们要重读。竞上:争着向上,互相轩邈:比谁耸得更高,伸展得更远。
这些词,已经让静态的山充满了什么美?动态美,让我们想到另外两句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第三处:朱元思:山中会听到这些天籁之音,说明山中怎么样呢?对很幽静,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呢?以动衬静
怎么读呢:要读得轻快些 第四处:学生交流
作为结尾,我们应读得怎么样呢?
在大家刚才的描绘朗读中,我们仿佛渐渐沉浸到一种水墨画的意境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板书:空灵淡雅。
五、感悟志趣
面对如此美景,吴均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 还有哪些古人也有这样的志趣呢?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吴均短短144个字,用和谐灵动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一份空灵淡雅的意境,表达出淡泊名利,融入自然的人生志趣,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体会这篇山水小品之美!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吴均写了这么美的一封信给朱元思,朱元思的回信又会写些什么呢?
假如朱元思就是咱们台东人,我相信他的回信肯定会介绍咱东台的美景。就请大家以朱元思的口吻给吴均介绍咱们东台的一处或几处景点(西溪古塔,永丰生态园、黄海森林公园、滩涂风光、安丰古镇、董永故居„„)写一封《与吴均书》,用上本文的写景方法。附:
板书:
朱元思书
写景方法:
吴均
动静结合
欣赏语言:和谐灵动
巧用修辞
读
体会意境:空灵淡雅
化静为动 感悟志趣:淡泊脱俗
以动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