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谭永华毕业论文(19、关于完善扶贫督查办法和评价体系的思考)
关于完善扶贫督查办法和评估体系的思考
谭永华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次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工作会议。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要求。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必须确保实现脱贫目标,决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落伍掉队。中央下如此大的决心,将脱贫工作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体现了党中央对消除贫困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决心,但是要推动这项“伟大的工程”,就必须建立并完善配套督查办法和评估体系。因此,针对我县2015年12月15日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68158人,203个贫困村出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0元以上。我浅显的谈一下对完善扶贫督查办法和评估体系的思考
一、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和评价的意义
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强对扶贫工作的考核督查问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
经费、“四改一化”经费都还“沉睡在”银行里,停留在账户上,与脱贫攻坚的要求和目标相差较大。
4.攻坚合力有待加强。在脱贫项目推进工作中,各部门急需统一协调、处理跨部门行业的种种问题。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虽然由水库和生态移民局牵头,但修建选址前需要国土部门的选址、环保部门的环评审核,林业部门的生态红线划定,住建部门的建设许可等;“组组通”项目虽然由交通运输局牵头,但是需要林业局前期生态规划,环保局的环评审批,国土资源局的基本农田保护勘测和镇、村两级开挖毛坯等;“四改一化”项目更需要财政部门、扶贫部门、住建部门、民政部门和乡镇、村及农户的通力配合。
5.脱贫成果难以巩固。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和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越往后脱贫越难,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从脱贫攻坚工作长期规划来看,容易造成脱贫攻坚工作的前后脱节,项目实施盲目无序的状况,更容易造成脱贫村与脱贫户再次返贫,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工作也因项目下达时间迟、项目选址困难、施工进度滞后等诸多原因,出现脱贫项目工程进度与脱贫时限要求不衔接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是督查不够、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严肃性、任务的艰巨性、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到位,站位不高,依然沿用过去的办法抓扶贫,习惯于会议开了、要求提了、文件发了、材料报了,唱唱高调、喊喊口号,浮于数字脱贫、资料脱贫,没有深刻
三、完善扶贫督查办法和评价体系的建议及对策
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提出:督查工作很重要,它是全局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没有督查就没有深化。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我们必须完善扶贫督查办法和评价体系,让督查组的“眼睛”能看清真实情况,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一)完善扶贫督查办法的建议及对策
1.建立完善日常工作制度。古人云:“威以一取十,以声取实”。从督查工作的实际看,通过开展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其实质就是靠督查权威之“声”而取得工作落实之“实”。督查工作的权力来源于党委、政府,因此,权威之“声”就是党委、政府的制度保障。针对脱贫攻坚的督查,党委、政府必须科学制定和出台保障制度,如为了主动适应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印江县委、县政府正在拟出台《印江自治县督查督办制度》《印江自治县“大督查”工作机制》《关于组建督查督办专员队伍的通知》《关于印发印江自治县脱贫攻坚大督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印江自治县督查督办联席会议制度》《关于印发印江自治县网络督查、交叉督查、新闻督查实施办法的通知》《印江自治县县领导巡查工作制度》《印江自治县督查督办处理建议书》等文件,对抓好县委全委会、脱贫攻坚工作、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会和领导批示件的落实提出了明确的程序和要求,使日常的督查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上级和本级党委、政府领导批示、交办
群众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症结,倾听到群众的呼声,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
5.善于杀“回马枪”的督查办法。督查回访是督查工作的再督查。在脱贫攻坚等实际工作中,对某项重点工作、重大决策仅仅在初期、或者是后期进行一两次督查,掌握的情况不可能全面准确,更不可能发现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也就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落实。只有采取杀“回马枪”的形式,对脱贫攻坚等工作进行反复督查,才能避免个别承办单位敷衍塞责、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6.开展视察与评议相结合的联合督查。实施联合督查是加大督查力度,减少重复督查,促进决策落实的一个重要手段。采取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改非干部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视察活动,查找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对完善决策、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落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决策,使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始终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开展舆论报道与监督相结合的新闻督查。就是充分利用微端、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这个实效性强、影响面广、震慑力大的优势,将督查手段与新闻手段结合起来,通过新闻将脱贫攻坚等牵动全局性的工作及群众关注热点问题进行追踪督查报道,报道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落实情况,公布督查过程和督查结果,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督查效应,推动决策落实,促进决策督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任务不断加重,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提高综合素质,担负起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二是强化队伍管理。应严格督查工作纪律,强化督查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强调“五不准”,即不准滥用手中的权力,未经领导批准,擅自立案督查;不准介入经济纠纷,干预机关独立办案;不准打着领导旗号对基层干部指手画脚;不准利用督查职务之便为自己捞取好处;不准弄虚作假、掩盖问题、欺骗领导。坚决做到“四管住”,即管住自己的脑、嘴、手、腿,不该想的不想,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拿的东西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树立清正廉洁的督查干部队伍形象。
(二)完善扶贫评估体系的建议及对策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对农村扶贫动态数据监测、第三方评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数据汇总提出了明确要求。精准扶贫要求摸清重难点、找准突破点、强化发力点,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精确、高效投放,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精准扶贫监测与评估体系,层层压实责任、良性传导压力。
1.精准识别指标。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科学合理的扶贫对象识别瞄准方式要求全过程都要有群众参与,做到民主评议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公开、公
具体投向,来考察其用途是否合理,是否高效瞄准贫困对象,是否符合扶贫对象的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财政扶贫资金的到村比例”、“财政扶贫资金的到户比例”。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到村到户比例”主要考察财政扶贫资金对于贫困对象的睡准和侧重比例。
6.扶贫资金利用率指标。资金利用率指实际用于扶贫的资金占全部扶资金的比重。在扶贫资金管理利用中因为缺乏严格的监管手段和管理机制常出现违规违纪挪用扶贫资金的情况,一些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党政领导千方百计套取扶贫资金、滞留扶贫资金,使大量的扶贫资金“隐形”违纪,成为本地的第二财政。这不仅严重破坏党的形象在广大贫困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而且极不利于扶贫项目成效的实现。这一指标主要考察精准扶贫资金实际投入使用金额占总扶贫资金的比重以及资金流失率。
7.项目计划内容完成率指标。项目计划内容完成率主要从扶贫项目具体建设内容的产出情况和进展情况进行评估,评估项目是否在有效的管理下按时按量完成建设内容。具体包括:“年度项目建设进展”,即本年度建设项目完成数量占计划完成数量的比例;“周期项目建设进展”,即本年度建设项目完成数量占总项目周期计划完成数量的比例。
8.贫困户脱贫率指标。指标用于考察扶贫项目的实施所带来的贫困人口脱贫和收入增长成效,主要包括项目地区的“贫困人口减少率”,即项目实施以来的贫困人口减少数量、较上年减少比率;“项目贫困收入增长率”,包括项目贫困户上年的收入增长幅度和增长率,并同非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几点思考
关于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几点思考
自1993年全国税制改革会议提出“纳税服务”概念以来,我国关于为纳税人服务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明确把为纳税人服务作为税务机关行政行为的组成部分,并将纳税服务工作作为税收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研究部署。这表明我国的税收理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体现出中国税收管理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格局迈进。现代纳税服务体系,是新时期税收征管模式下服务内容的系统化和制度化的综合纳税服务机制,是传统纳税服务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近年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可,其相关考核评价理论也不断运用各级行政机关工作考核中。在考核评价纳税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上,各级税务机关也作了充分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但目前,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系统性、规范性,考核评价结果也缺乏客观性,在当前形势下,“以纳税人为本和以纳税人为中心”已成为现代纳税服务体系的核心和税收工作的发展方向。在以持续提高社会满意度和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纳税服务体系下,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评价将成为衡量税务机关服务质量的标准。而当前的纳税服务工作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服务需求、服务满意度不能通过有效途径了解掌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服务评价无法直接反馈税务机关,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中目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在于未建立起一种能客观反映服务质量的评价机制制度。传统的纳税服务评价考核制度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长期以来,评价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好与坏的方法,主要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和省、市局组织的创建规范化办税服务厅、评选服务标兵等活动,获取评价依据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开座谈会、走访、打电话、问卷调查等,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方法不够统一,评价工作开展不够规范,对各渠道反馈的信息只是进行简单地收集和堆砌,评价结果无法进行统一的比较。
二是缺少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纳税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主要停留在办税环境、语言、态度、效率等表面层次,基本未涉及对规
范化、个性化服务的评价,对征管质量和执法行为更缺乏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且不能对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统计和量化分析,纳税服务评价具有表面性。
三是缺乏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制约。对纳税服务的监督较为单一,基本停留在纳税人举报税务机关不查处和税务人员的不廉洁行为方面。对税务人员的征管不作为、程序不到位、时限不合法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主动的服务监督评价办法。
四是缺少专门的考核评价组织机构。纳税服务考评工作没有专门的评价组织机构,也未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考评机构工作职责。评价主体多数是由税务部门本单位人员组成,评价方式以临时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为主,考评工作的组织开展缺少阶段性、全局性、系统性,对评价结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优化纳税服务的对策思考
一、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具有系统性
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具有规范性
三、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
四、绩效考核评价主体应具有多样性(内部外部考核)纳税服务的考核评价采取内外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考评委内部考核以纳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纳税服务保障机制建立运行情况为主;纳税人外部评价以纳税人对纳税服务工作成效和纳税服务工作影响的评价为主;第三方独立调查则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价。外部评价指标以纳税人对国税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评价为核心,考核国税机关是否为纳税人法定权利的行使和法定义务的履行提供方便。第三方独立调查内容以纳税服务质量状况为主,主要包括总体服务质量、分类服务项目、各环节服务质量调查以及服
务意见建议等。
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获取考核评价信息:
(一)考评委内部考核。考评委对国税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纳税服务工作的成效进行考核。考核的依据来源于纳税服务质量检查、执法考核系统、综合征管软件等途径获得的相关信息。
(二)纳税人外部评价。通过开展纳税人满意度调查,获取纳税人对国税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客观评价。纳税人满意度调查采取问卷调查、12366服务热线调查、电子邮件、网上调查、当面交谈等方式获取。
(三)第三方独立调查。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调查机构、科研机构或专业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对纳税服务质量独立进行全面科学评价。独立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层抽样,获取不同类型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状况的评价。
在纳税服务评价方法上,我局根据指标设计的不同,创新评价工作思路,突出被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评价主体地位,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对纳税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即纳税人评价、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纳税人评价是指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绩效的评价,通过定期测评与即时测评、接收投诉相结合的方式,其信息主要是通过对纳税人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接收投诉等方式获得,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40%;内部评价是指税务机关自身开展的评价,其评价信息的获得来自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记录,涵盖了税收征管
工作流程中的大部分涉税事项办理的时限、质量等情况,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40%;第三方评价是指通过委托独立于征纳之外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进行评价,受托方的调查测评工具、方法、流程以及抽取样本的数量、范围等,由其按需求独立确定,税务部门按需要提供必要的协助。调查测评报告由受托方出具,供税务部门借鉴利用,占纳税服务评价总分值的20%。三个方面评价的综合结果作为对一个单位(部门)和职工纳税服务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纳入对单位(部门)的目标考核和对职工的年终考核。
建立第三方评价考核机制,由纳税服务主体以外的专业机构对纳税服务进行考核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测评、考核打分等多种形式,对纳税服务主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持续改进税服务水平提供重要参考指标等。
五、绩效考核评价效果应具有持续性不能一票否决制,按%定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所以在纳税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上,不能简单地就考核而考核,更应注重评价效果的持续性。在纳税服务绩效评价中,应建立“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机制。在纳税服务绩效评价过程中,由评价部门通过考核评价及时发现纳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按评价体系要求进行奖惩,并实时反馈结果,纳税服务主体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限期整改,评价部门再对整改情况进行针对性回访。通过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反馈情况、整改完善、跟踪回访等步聚,就能确保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实用性、评价效果的持续性,就能促使纳税服务主体不断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就能实现“始于纳税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纳税服务新格局。
建立纳税服务评价机制的设想与思路
作者:四川省宜宾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
随着税收理念的重大变化,我国税收管理将从“纯管理时代”、“微笑服务时代”向“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格局迈进。本文结合四川省宜宾市国家税务局近几年来以纳税服务评价机制为基础,构建纳税服务体系的实
践,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纳税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粗浅探索与思考。
一、当前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纳税服务工作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服务需求、服务满意度不能通过有效途径了解掌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服务评价无法直接反馈税务机关,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在于未建立起一种能客观反映服务质量的评价机制。传统的纳税服务评价考核制度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长期以来,评价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好与坏,主要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和省、市国税局组织的创建规范化办税服务厅、评选服务标兵等活动,获取评价依据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开座谈会、走访、打电话、问卷调查等,评价的主体、内容、对象、方法不够统一,评价工作开展不够规范,对各渠道反馈的信息只是进行简单地收集和堆砌,评价结果无法进行统一的比较。
二是缺少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纳税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主要停留在办税环境、语言、态度、效率等表面层次,基本未涉及对规范化、个性化服务的评价,对征管质量和执法行为更缺乏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且不能对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统计和量化分析,纳税服务评价具有表面性。三是缺乏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制约。对纳税服务的监督较为单一,基本停留在对纳税人的举报税务机关不查处和税务人员的不廉洁行为方面。对税务人员的征管不作为、程序不到位、时限不合法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主动的服务监督评价办
法。
四是缺少专门的考核评价组织机构。纳税服务考评工作没有专门的评价组织机构,也未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考评机构工作职责。评价主体多数是由税务部门本单位人员组成,评价方式以临时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为主,考评工作的组织
开展缺少阶段性、全局性、系统性,对评价结果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建立和运用新型纳税服务评价机制
(一)创立纳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在设计指标时,应以《纳税服务工作规范》为主线,结合新时期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新要求,覆盖机关、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对纳税服务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对每一项考核评价进行配分量化,使考核结果能以分值形式直观体现。形成三类评价指标:即纳税人评价指标、内部评价指标和第三方评价指标。指标设计既要直观简洁,方便评价人较快作出评价结果;又要系统全面,涵盖纳税服务工作各环节。每项指标量化其分值,并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不能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标,进行科学地转化。内部评价指标,主要提取CTIAS软件和税收执法管理系统的数据,一般按指标量值评分;对于不能量化的外部评价指标,先将指标的量值恰当地划分为区间,每个区间对应量值进行赋值配分,实现指标的转化。外部评价指标,采用5级量表的方法量化,即:采用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和不满意5级,相应赋值配分。指标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开放式的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具有时代性,满足不同时期对纳税服务工作的不同要求。评价指标的设置
和权重随着形势、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变化以及纳税人需求的日益提高,及时进
行调整、修正、补充和完善。
(二)创新纳税服务评价方法
在纳税服务评价方法上,突出被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评价主体地位,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纳税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即纳税人评价、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纳税人评价是指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绩效的评价,通过定期测评与即时测评、接收投诉相结合的方式,其信息主要是通过对纳税人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接收投诉等方式获得,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40%;内部评价是指税务机关自身开展的评价,其评价信息的获得来自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记录,涵盖了税收征管工作流程中的大部分涉税事项办理的时限、质量等情况,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40%;第三方评价是指通过委托独立于征纳之外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进行评价,受托方的调查测评工具、方法、流程以及抽取样本的数量、范围等,由其按需求独立确定,税务部门按需要提供必要的协助。调查测评报告由受托方出具,供税务部门借鉴利用,占纳税服务评价总分值的20%.三个方面评价的综合结果作为对一个单位(部门)和职工纳税服务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纳入对单位(部门)的目标考核和对职工的年终考核。
(三)完善纳税服务评价管理
一是成立评价工作委员会。评价工作委员会统一进行制度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修正、资料收集、意见反馈等工作,并督促评价结果的应用。纳税服务评价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征管股(科),负责处理评价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纳税人评价每季度进行一次统计计分,内部评价每月进行一次统计计分,第三方
评价半年进行一次。以上三类评价结果每半年进行一次综合计分。
二是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委员会办公室将纳税人评价、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的半年计分结果先分类归集得出分值,然后对应所在岗位和个人,按照40%、40%和20%的比例计入个人的纳税服务总分值中。部门得分根据各部门的个人平均得分情况确定。评分统计完成后,将部门和个人的纳税服务得分结果进行公示,将评价结果纳入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和公务员的考核,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并根据得分值由高到低评选一定数量的税收服务标兵能手,给予
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三篇:关于建立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
关于建立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
公务员工作绩效主要指公务员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产生的效果,它是公务员政治品格、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的直接体现和综合反映。建立完善科学的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行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核目的不明确。公务员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开发人的能力和提高人的素质,并通过个人工作绩效的提高来促进机关整体质效的提高。纵观目前公务员考核工作,大多以考核为其主要形式,考核结果对公务员的激励和机关整体绩效的提高作用不大。
(二)考核内容笼统空泛。《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项。从表面上看,每一项考核内容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极大的包容性,是对公务员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但是这种概括性和包容性的另一面就是过于笼统空泛,难以体现对不同单位、不同职位、不同层次公务员的不同要求。再则,按《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要求,“德、能、勤、绩、廉”各单项评价的结果都有4个等次: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但是,什么是优秀?什么是称职?优秀、称职与基本称职之间以什么为界?则没有明确规定,自然削弱了考核的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
(三)考核方法不科学。目前公务员考核通常是年终一次性的集中考核,平时考核大多流于形式或者根本没有开展,使得年终考核缺乏依据。很多单位都是将群众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有的甚至采取极端民主的办法,用简单粗放的一次性公开投票打钩的方法评出考核等次;更有甚者,少数单位为了避免考核过程中出现矛盾,干脆不搞考核,实行优秀等次轮流坐庄,将考核激励手段蜕变为安抚的工具,使考核工作失去了意义。
(四)考核体系不健全。一是在制定个人绩效考核指标时,没有将本单位工作目标与个人考核指标对应起来,并且没有将单位总体工作目标层层量化,逐项分解;二是制订的考核指标不合理,往往是计划没有变化快,造成绩效考核难以进行;三是没有建立平时考核机制,对于考核对象日常的绩效完成情况缺乏必要的考查、监督,造成绩效信息的缺失;四是缺乏有效的反馈改进机制;五是考核结果实用性不强。
二、构建科学的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设想
(一)确定考核主体和权重分配
公务员绩效的多维性决定了考核主体的多维性。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的有关规定,参照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模型,可以将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价的主体分为五种:综合考评主体、否定指标考评主体、主管领导考评主体、相对人考评主体和
自评主体。综合考评主体是指机关内外专门从事干部考核评价的机构和人员,如组织人事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等;否定指标考评主体主要是指对“一票否决”类项目进行考核的部门;主管领导考评主体就是指考核对象的直接分管领导。各类考评主体在考评体系中所占权重取决于考评主体对考核对象绩效表现情况的熟悉了解程度。因此,应突出其主管领导和相对人的评价权重,其评价权重不应低于测评权重的50%,相对人的评价权重应不低于30%,自评权重控制在1 0%左右。
(二)确定考核指标结构
1、指标维度,即考核指标的类别。首先要明确本单位总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将总目标层层分解,这样得到的指标就成了绩效考核的元素,并与单位总体目标相一致。可以将考核指标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类,静态指标即公务员考核中一般采用的德、能、勤、绩、廉五类;动态指标包括地方中心工作、阶段性重点工作、计划外任务等关键事件。
2、指标权重,即各类考核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它与考评组织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动态指标一般以加分、减分形式计入考评总分,不单独设置权重;静态指标中,为突出“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和“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建议德、能、勤、绩、廉分别按2 0%、20%、10%、40%和1 0%的比例确定各自权重。
3、指标等次,即每一个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等级和分值关系。从理论上讲,评价标准的等级越多,评价精度越高,但同时,评价标准的等级越多,操作难度也越大。在兼顾评价精度与操作难度的前提下,评价标准等次一般设定4个,可描述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分值比例依次为:1 0、8、6、4。
(三)建立反馈改进机制
反馈改进机制包括考核结果反馈、考核结果运用和绩效改进。
1、考核结果反馈是指考评主体作出的考核评价结果必须及时反馈给考核对象,使其对自己的绩效完成情况和能力素质水平有比较全面而及时的了解。
2、考核结果运用主要是指组织(单位)根据考核结果对考核对象实施奖惩的过程。对公务员来讲,考核结果运用的关键是要把考核结果与任免升降结合起来,做到褒有章,贬有据。
3、绩效改进建立在绩效信息(考核结果)反馈的基础上。一方面,被考核个人要认真对照反馈信息,深入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详细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另一方面,考核组织或主管领导要及时与考核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如实反映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听取考核对象的解释、意见和申诉,帮助其改进自身绩效;同时,考核组织也应该根据考核情况,反思考核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调整和改善评价体系。
(四)考核方法结构
公务员的考核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不存在一种普适的“万能钥匙”,必须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从考核指标的特点和性质来分,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适用于对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如能力、素质、品德等进行考评;定量方法适用于对一些数值类的指标进行考评。从考核主体与考核对象的互动关系上来分,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静态方法包括民主测评、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动态方法包括实地考察、个别谈话、能力测试等。
三、两点建议
(一)绩效考评必须客观量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公务员绩效也是如此。在一定条件下,对考核对象的数量性、确定性特征揭示得越充分,则对质的把握就越准确。在公务员考核中,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两者不可偏废。那么,怎样量化呢?实践证明,在科学的职位(岗位)分析基础上,其实对每项工作都可用“数字”、“时间”、“行为”表示,或用“数字、时间、行为”联合表示。其理由是:如果一项工作能够用“数字”表示,这项工作肯定是量化了。问题是有些工作项目不能用“数字”表示,此时可用“时间”表示,“时间”是一个明确的量化概念,要求某项工作在什么时间内完成,按时完成了就合格,没有按时完成就不合格;要求什么时候参加什么活动,按时参加了就合格,没有按时参加就不合格,不存在定性或人为的问题。如果有些工作项目既不能用“数
字”,也不能用“时间”设定考核指标,就用“行为”表示。工作要求这个“行为”发生,“行为”发生了就合格;工作要求这个“行为”不能发生,“行为”发生了就不合格。这个界限就是标准,不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二)适时建立绩效考核评价的专业机构。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价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工作,要确保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价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建合理、运转有效的专业机构。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要进挥好本机关内部考核监督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着手组的绩效考评机构,让专业人才参与对公务员的绩效评价,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四篇:完善纳税服务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完善纳税服务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字体:大 中 小 访问次数:
来源: 办公室 1813 发布时间: 2009-01-05
宿州市地税局课题组
近年来,税务部门纳税服务理论不断发展,纳税服务实践也在不断创新。新征管法将纳税服务写进法律条文,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中把优化服务和纳税申报共同列为税收征管的基础;今年,国家税务总局又成立了纳税服务司,并提出了很高的工作要求。纳税服务在现代税收征管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显现出纳税服务工作的日臻重要性。宿州市地税局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经历了“微笑服务”、“办税公开”、“限时服务”、“建立新型征纳关系”等不同阶段,在各个阶段,纳税服务理念、模式、制度、手段等,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标准,纳税服务工作呈现出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趋势。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量化评价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效果,是长期以来困扰基层的一个难题,探索并建立内容规范、标准统一、指标量化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一、当前纳税服务考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宿州市地税系统自组建至今,相继推行了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办税公开等多项服务制度,认真落实“3456”服务要求,并初步形成了由办税服务厅考核、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特邀监察员评议为主体的,由内部考核和外部监督组成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但在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中,仍缺乏全局性、系统性、统一性和保障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专门的考核评价组织机构。没有专门的评价机构组织全局的纳税服务考评工作,没有相应的考评机构工作职责,考核评价工作只是由被评价单位自身组织,考评工作的开展缺少全局性、系统性视野。
(二)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由谁评价?评价什么?如何开展评价?何时开展评价?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方法不统一,评价工作开展杂乱无章,评价结果无法进行统一的比较。
(三)缺少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目前,评价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好与坏的方法,主要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和省、市局组织的创建规范化办税服务厅、评选服务标兵等活动,获取评价依据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开座谈会、走访、打电话、问卷调查等,目前税务机关对各渠道反馈的信息只是进行简单地堆砌,缺乏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不能对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统计和量化分析,纳税服务评价具有表面性。
(四)缺乏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制约机制。目前,纳税服务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化,但在监督机制上较为单一,基本停留在纳税人不举报税务机关不查处的层面上。实际操作中,纳税服务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服务监督体系。
二、完善纳税服务考评工作的有益探索
为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评价各级地税机关的纳税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效能,宿州市地税局结合当前纳税服务工作的新要求和现代化分局建设的工作标准,从选择科学的分析评价方法,确定合理的评价范围和指标,广泛疏通税企交流渠道,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入手,对完善纳税服务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统一明确考核评价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市、县(区)局成立专门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委员会,各级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分管纳税服务工作的领导任副主任,委员会成员由局内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本级部门纳税服务考核评价工作;监督、指导下级单位纳税服务考核评价工作;总结评价纳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工作改进措施。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拟定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价工作;调研分析纳税服务工作,提出工作改进意见和建议;处理其他日常事务。通过明确考核评价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使考核评价工作统一、协调,有序开展。
(二)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参考供电、电信等服务行业的考核评价做法,咨询市统计局的专业人员,结合地税系统的工作特点,制定了纳税服务考核评价办法。办法系统地明确了纳税服务考核评价的宗旨、对象、内容和原则,考核评价的周期。考核评价主要由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和第三方(专家)评价共同组成。所谓内部评价就是税务机关自身开展的评价,其评价信息的获得来自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内部资料记录等,主要是内部工作流程中的时限、质量、投诉、赞扬等记录信息;外部评价是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绩效的评价,其信息主要是通过对纳税人及社会各界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获得;第三方评价是通过委托独立于征纳之外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进行评价,受托方的调查测评工具、方法、流程以及抽取样本的数量、范围等,由其按业务需求独立确定,地税部门按需要提供必要的协助。调查测评报告由受托方出具,供地税部门借鉴利用。三个方面评价的综合结果作为对一个单位纳税服务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通过多方评价,使考核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体系建立是否科学,关系到考核评价工作的成功与否。探索过程中,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地确定评价指标。在设计指标时,以《纳税服务工作规范》为主线,结合推进现代化分局建设对基层纳税服务工作的新要求,覆盖机关、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对纳税服务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概括和提炼,形成具体考核评价指标。指标共分为三类,即内部评价指标、外部评价指标和第三方(专家)评价指标。内部评价指标重点评价服务工作的主动性、规范性、及时性和落实力度等;内部评价指标分为三级,一级指标有两个,两个一级指标下共包含6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含30个三级指标;外部评价指标重点从实用性、简便性、主动性、及时性、规范性、公正性等方面评价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地税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外部评价指标分为两级,一级指标有4个,其共有20个二级指标;“第三方评价指标”由统计局城市调查队根据税务部门指标体系自行设计,重点评价地税机关服务制度建设、服务规范执行度、工作状态指数、员工业务熟练程度、服务硬件完善程度等方面。
二是科学地量化评价指标。对每项指标量化其分值;对不能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标,进行科学地转化。内部评价指标,一般按指标量值评分;对于不能量化的指标,先将指标的量值恰当地划分为5个区间,每个区间对应量表的5个赋值,实现指标的转化。外部评价指标,采用5级量表的方法量化,即:采用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和不满意5级,相应赋值为5、4、3、2、1。
三是科学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指标的权重表示该指标对于总体指标值的影响能力,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因此需运用科学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市局在确定权重时,利用德菲尔打分法的原理,采用调查和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调查,广泛征求地税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纳税人、社会相关部门等的意见,由他们根据各项指标对于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分别打分,最后应用统计学的方法汇总测算,确定各项指标所占的不同权重。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对地税系统内部不同职务的人员,系统外部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评议法是由精通纳税服务工作相关人员,根据各项指标对于纳税服务工作整体绩效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逐层分别确定不同权重。市局在调查的基础上,从机关和基层不同序列的人员中抽调7名精通纳税服务工作的业务骨干进行评议,总体原则是相对客观的指标、与纳税人利益关系最密切的指标权重适当加大,对硬件类指标的权重适当减小。
(四)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计算评价结果。在获取各项评价指标信息后,从基础指标开始,将各层指标指数进行逐层加权平均,即得出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和第三方(专家)评价的相应分值,然后,按对三类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出总体的纳税服务质量评价值。纳税服务质量指标的总体评价值按5分制计算。5分为优秀,4分良好,3分为一般,2分为较差、1分为很差。
二是考核评价的结果与现代化分局建设的考核挂钩。纳税服务考核评价结果达到良好以上(含良好)的单位,方可参与现代化分局评选;考核评价结果为较差以下(含较差)的单位,若已被评为现代化分局的予以摘牌处理。
三是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奖优罚劣。对评价为良好以上(含良好)等次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评价为较差以下(含较差)等次的单位给予惩处。
四是应用转化纳税服务评价成果。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切实整改,确保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实施纳税服务考核评价的几点认识
(一)要进一步明确服务岗位及其服务人员的具体职责。结合税收全面质量管理,制定每项纳税服务事项的具体操作规范,使考核评价有明确依据和标准,利于量化考核评价。
(二)要有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一项考评工作,如果受其影响的人员参与率太低,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让受其影响的人员直接参与进来,便能大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同时减少他们的需求被忽视的可能性。
(三)考核评价的绝对权应交给纳税人。为保证评价的公正、合理、有效,监督评价的主体应设定为外部评价,在评价的权重设置上,纳税人的满意度至少为40%,第三方评价的权重不应少于30%。
(四)考核评价指标应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环境、政策等因素不断变化,纳税人需求信息在不断变化。因此,要动态管理系统数据,根据考核评价情况,及时对考核评价指标及权重进行科学调整,不断修改和完善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
课题组长:戴国琨副组长:许继峰成员:张 雷执笔:朱 强祖振海朱 强刘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