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丛小飞事迹
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丛小飞事迹
2012-04-19 08:50:38 作者:liranran 来源:
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丛小飞事迹
丛小飞,男,中共党员,河海大学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
家境贫寒 自强不息
1989年6月,丛小飞出生于江苏沿海地区如东农村一个贫寒的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小与外祖父一起生活的他比一般的孩子懂事得更早。从上小学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高中阶段,他在央视“异想天开”节目中崭露头角,成功获得第一名;在大学校园里,他学习勤奋、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好,并积极锻炼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了有名的“三好生”。
自强不息又严于律己的丛小飞在大学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辉煌,丰富的经历和出色的成果写满了他的履历: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并且担任过辅导员助理、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学校朋辈辅导员和职业生涯规划组组长等职务。他曾组队参加 “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一路闯进决赛,获得华东赛区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中,他曾参与了技术类和社会调查类两个项目,并担任社会调查类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所负责的项目“基于农业土地不同的使用模式对农作物秸秆禁烧及其能源化利用的研究”获得国家级参赛奖;在江苏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他曾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实践创新,撰写的实践报告获得河海大学优秀实践报告,所在团队获得河海大学先进集体称号,他本人也获得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在校期间就敢于创业,精于实践的他曾获得“海韵风华—感动河海” 创业实践类十佳学生。
正是这种吃苦耐劳和刻苦钻研精神和长时间求真求实求新的实践积累,使得他扛起了90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大旗,承担起发展一家企业的重担。
创业起步 锐意向前
创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对于创业的这一切,丛小飞执着于其间的一程又一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很多人羡慕辉煌的结果,垂涎于辉煌的结果。可是,结果总在过程后,如果不踏踏实实、坚忍不拔地将过程走完,又怎么可能有辉煌的果子吃呢?美好的愿景也终归是过眼云烟的一个肥皂泡。爱过程者得天下。”
大一下学期,丛小飞在兼职做家教的过程中受到学生父亲的启发,首次踏上创业征程。创业之初,他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把目标锁定为便捷餐具,易擦清洁布等生活用品的经营,之后他积极策划组建团队,开始尝试“憨哥销售网络”,希望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这次创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失败没有打消丛小飞对创业的执着,而是让他懂得创业不是仅靠个人的力量和热情就可以成功的,它需要一个团队,一群人的智慧和力量。大学生创业的各种艰辛,只有真正的实践者——丛小飞和他的同伴们体会最深刻。2010年3月,丛小飞开始了创业实践的第二次尝试。这次,他先找准了创业的领域——教育市场,“中国的教育工作已经从‘规模做大’逐渐完成了向‘品质内涵’的战略转变,精品教育、素质教育以及个性化教育必定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这对于我们而言是个很好的机遇。”确定了大方向,他把创业从概念细化到了理念:教育要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心理辅导和学习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潜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这一次,他精心招募了身边很多优秀的同学和朋友,组建分工明确的创业团队。要创业,首先要有办公场地,为了筹集到租赁和装修办公场地的八万元费用,丛小飞带着同学们开始了艰难的“融资”之旅。没有太多社会人脉关系的他们靠着一张口说遍了身边能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从同学到宿管阿姨,从老师到学校保安——他们用真诚、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感动了身边的人,也筹足了资金启动了他们的梦想。装修办公室期间正值暑假,七月的南京酷热难耐,丛小飞又跑遍了南京的装修市场买材料,只为货比三家省下一些装修费用。有一次,他和同伴两人骑一辆电动车去市场买白板,结果遇到电动车爆胎,周围没有修车的地方,他们只能推着车扛着白板往回走,在近40度的高温下足足走了大半个小时才回到公司,办公室装修好了,丛小飞和他的同伴却中暑病倒了,周围人说,“何必这么拼命,又没有人逼你”,丛小飞回答:“要实现创业的梦想,哪里是这点苦就能把我们难倒的。” 创业,除了能吃苦,还要有创意。2010年10月,丛小飞带领团队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南京迅迈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4月该公司正式转型,与南京方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远程教育项目;2011年11月,丛小飞又组织团队研讨平台的拓展性工作,确立和启动了面向程序员的“轻问”平台项目。“轻问”是一个细分的“社交化问答平台”,它将不同于百度知道或者新浪爱问这类问答网站,期望以关系社区及付费指定问答的形式来帮助用户找到更好的答案。
无私奉献 回报社会
创业为了什么?很多人都问过丛小飞这个问题,也很多人揣测过问题的答案:为名、为钱、为丰富阅历找刺激……众说纷纭,面对种种揣测,丛小飞波澜不惊,他心里有自己的“定海神针”:“我自己的经历让我知道,教育这两个字,更多的是需要奉献,这是我和我的团队创业的理念,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即便是筹备创业那段最辛苦的时间里,担任学院分团委副书记的丛小飞没有因为自己的缘故怠惰过对公益活动的热情。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底,每周日他都会带领他的团队成员从江宁一路转公交车到南京清凉山社区,为低保户子女提供免费的一对一家教服务,不但风雨无阻,而且从没有人在低保户家里吃过一顿饭。爱心家教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发展成为丛小飞公司的一个品牌。创业成功后,他们开始在秦淮区、鼓楼区和江宁区试点,为近40名贫困学生开通了教育培训绿色通道,为这些孩子减免学费。丛小飞通过教育回报社会的目标还远远不止这些,“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还会在更大范围、更大力度为更多的贫困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除了为贫困的中学生送去爱心,丛小飞还从身边做起,在努力创业的同时从来不忘关心身边的贫困大学生。一直以来,丛小飞的创业公司都在创造机会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提供兼职机会。兼职大学生招收进来了,他就像对待朋友和兄弟姐妹一样,学习、生活、思想,样样不落悉心关照,受挫折的时候就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生病的时候就送他们上医院。除此以外,为帮助周围同学就业,丛小飞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各种途径搜集就业信息,密切关注就业动向,每年收发的有关就业信息和学生的问候短信有6000多条,就这样,他把有用的就业信息第一时间送到了大学生手上。为了帮助周围同学联系就业单位,丛小飞甚至还曾经向熟悉的文化教育领域的单位发了200多封邮件,“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我们在做的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爱心和责任,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身边更多的人。”
现在的丛小飞仍在探索中慢慢发展自己的公司,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他说:“给自己一个梦想,再给梦想一个实现的机会,梦想往往会成功,我要志存高远,用执着的毅力实现梦想,也要心怀感恩,以最朴实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样我的创业路才会越走越远,也才能有更成熟的心回报社会。”
第二篇:2015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名单及其事迹
2015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名单及其事迹
马怀兰:癌症村长
马怀兰,女,60岁,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主任。
2002年,对于马怀兰夫妇来说是极不寻常、多灾多难的年。前半年马怀兰不幸患乳腺癌,后来丈夫周银柱又出现血尿,经查患了肾盂癌,做了左肾切除术,夫妻俩决定回山区老家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养病。
而病还没好,夫妇俩就投入到家乡脱贫致富的建设中,2005年马怀兰高票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她和丈夫周银柱着手在发展生产和改变村容村貌上寻找突破口。当听说市政建设要拆迁东关村的大片旧房子,夫妇俩认为这些破砖烂瓦对井沟村来说可是好东西。于是,在大批拆迁那几天,马怀兰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和妇女劳力,天不亮就到拆迁工地捡砖捡瓦。就这样,为村里捡了8万块砖3万块瓦,用这些砖瓦修起2000方的大水窑和10间花灯库房,节省了三万元。
2006年,夫妇两还出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股份制企农合作社。公司出资金出技术,村民以土地、牲畜、农机具等入股。企农合作,互利共赢。几年来,他们为井沟的新农村建设投入了360万元。
回乡10多年来,村民收入从人均700多元增长到5000多元,马怀兰夫妇几乎捐出了所有的积蓄。马怀兰说:“目前我们的身体还行,我们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乡亲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猎鹰”
西日甫江,男,38岁,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车洪才:白发坚守
车洪才,男,1936年生。中国传媒大学退休教授。
1978年国家立项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授任车洪才。5.2万个词条,大约15万张卡片,200多万字,车洪才历时36年完成任务。2014年,当78岁的车教授走进商务印书馆交付成果,已无人记得这项战略任务。
1978年,车洪才接到任务后,在北京广播学院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开始了最初的编纂工作。到1981年,已经整理了10万张卡片,足足装了30多箱子。新的教学任务迫使编纂中断。1984年调研回来后,车洪才发现因为办公室装修,造成资料卡大量丢失。从那以后,幸存下来的卡片落户在他的家里,并随他搬家多次。
1989年,车洪才被外交部借调,2000年,已到退休年龄的他又被学校返聘。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只要能腾出时间,就会继续编纂工作。直到2008年,72岁的车洪才停止了教书的工作。开始继续全力编纂《普汉词典》。普什图语非常复杂,一个圈点的差别就完全是两个字,非常考验眼力。做了两次眼科手术的车洪才一直坚持在案边工作。
2012年4月,车洪才带着普汉词典初稿去了商务印书馆交付,但这里早已无人记得这项战略情报任务。
编这本词典,车洪才没从国家拿过一分钱,“我心里有底,我编的东西的分量我知道。”车洪才说:“词典是后世之师,至少影响两三代人。现在物质的东西被提得很露骨,干什么都要讨价还价,在我看来,能为国家做点事,就算没白活。”
王庭虎:生命的嘱托
王庭虎,男,45岁,秦巴山区的一名铁路养路工,是巴山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1988年,19岁的王庭虎来到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26年来不曾离开。
王庭虎所在的巴山工区管辖81公里线路,自然环境恶劣,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和最长的隧道。大巴山2号隧道病害是全国铁路养护的难题。而王庭虎在师傅的带领下用10年的时间硬是把这条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的线路修成达标线路。
1994年,解师傅退休。临别的当晚,他对王庭虎说:“巴山条件虽然苦,但是它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很多筑路人为铁路献出了生命,他们在看着我们这些养路人啊。”
王庭虎接过师傅手中的“接力棒”,每天都要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包行走20多公里,从午夜12点到早上7点,查看钢轨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睡觉时间不足4小时。
王庭虎还组织巴山工区成立了“雷锋爱心小站”,为巴山乡修路架桥,为孩子们捐款捐物,腾出房子让道远的孩子寄住。如今10多名巴山孩子已经在其资助下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内蒙古军区维和运输部队:责任之旅
2014年11月,内蒙古军区第七批赴非维和运输大队出发奔赴非洲。在这之前,运输部队已经安全行驶了近8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00圈,运送物资相当于6千多节火车皮载货量。
该大队今年9月组建以来,200多名官兵针对任务区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实际,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完成了执行维和任务的各项准备。他们11月从北京出征,分两个批次赴利比里亚将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运输任务。
从2006年4月到2014年3月,以内蒙古军区汽车团为主的维和运输大队,连续6批执行了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在非洲的6次维和任务期间,运输部队官兵们顽强拼搏,连续奋战,克服了环境艰苦、局势动荡、任务繁重、气候炎热多雨、道路泥泞坎坷等重重困难,坚持一流标准,圆满完成了维和任务。
自1990年起,中国开始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运输任务,是军委总部和北京军区赋予内蒙古军区严肃的政治任务。内蒙古维和运输队在执行任务期间,通过国际维和的窗口展示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严明纪律成为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别代表团维和部队的典范,受到了利比里亚各界的高度赞誉,全体官兵均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利比里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门视察看望维和官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在国外接受我国国家元首的检阅。
叶义言:仗义执言
叶义言,男,73岁。湖南湘雅医院儿科退休教授。我国儿童生长学权威,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叶义言教授今年73岁,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40余年,是我国儿童生长学权威,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5月,他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一位长沙市政协委员,向社会公布了医药界以“终身提成”为诱饵,操控医生滥开儿童生长激素的内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生长激素是一种处方药,用于治疗矮小症患者。滥用生长激素不但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患儿体内内分泌紊乱,影响患儿一生。而一些医药代表试图通过营销培训控制长沙主要医院的儿科医生,甚至许诺医生享有“终身提成制”,即第一个给孩子开出生长激素的医生,享受这个孩子终生使用生长激素药费的提成,以经济利益刺激医生多开生长激素。许多医生经受不住诱惑,继而使滥用儿童生长激素成为业内一个潜规则。
叶义信从学生那里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坚定地站了出来,揭露了“医药代表试图操控医生滥开生长激素”的黑幕。
“为了孩子们,我觉得我做的是值得。”在他看来医药代表试图通过控制医生的方式将黑手伸向孩子,是极其可怕的。不仅仅残害儿童,也可能会对医风医德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师昌绪:光耀人间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朱桂珍:良心雇主
朱桂珍,女,61岁,南京市民。
今年61岁的朱桂珍是南京六合区东沟人。2002年她和丈夫一起到城里做生意。为了更好的照顾生病的公公,朱桂珍聘请赵守琴做保姆。可没想到,赵阿姨工作还不到一年,自己也病倒了,不但不能继续照顾老人,自己也需要人照顾。面对这种情况,朱桂珍不但没有辞退赵阿姨,反而照顾了保姆赵阿姨整整九年。
2002年,为了帮助儿子还房贷,朱桂珍和丈夫一起进城卖水果。生意刚有起色,公公却病了,生活起居需要照顾。考虑到自己照顾公公的不便,朱桂珍聘请了赵守琴来照顾老人。赵守琴为人本分,照顾老人十分细心。可没想到,赵守琴工作不到一年,就中风了,病得比老人还严重。“她来我们家时好好的,现在不能动了,我不可能让她回去。我要养她老、送她终,人要讲良心。”为了良心,52岁的朱桂珍开始照顾保姆,一做就是整整9年!
为了照顾两位老人,朱桂珍不再卖水果。一家人的生活就靠赵大爷每月2400多元的退休金,以及朱桂珍丈夫当保安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生活虽然拮据,但朱桂珍还是尽量给老人舒适的生活。每天清晨,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帮赵守琴穿衣服,伺候大小便、洗漱等。若是天气晴好,她还会将赵守琴推到楼下小广场,自己再去买菜、做饭。
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朱晓晖:最孝女儿
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2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陈春林:背父上学
陈春林,女,1997年出生,广西钟山县清塘镇人。
陈春林1997年出生于广西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父亲、母亲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一家人虽然住在破旧的泥房里,但父亲的勤劳、母亲的贤惠让这个普通的农家日子过得有盼头。陈春林和比她小一岁的弟弟学习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陈春林母亲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当时陈春林年仅9岁。2010年,陈春林姐弟俩相继考上初中,家里的经济压力骤然加大。父亲陈世日决定到广东打工挣钱。
平静的日子还没有过多久,陈春林的父亲突发脑梗塞,偏瘫在病床难以动弹。面对医院里父亲的巨额医药费,姐弟俩不得不挥泪告别校园。休学的一年时间里,弟弟主动提出跟着村里人外出打工,陈春林则留下照顾住院的父亲。
新学年开学,为了让陈春林及时回校复课,班主任徐宁和潘强老师帮助她在学校找到一间柴房,方便照顾父亲。每天清晨6点,她要照顾父亲起床洗漱,还要喂饭喂水,端屎端尿,搓背按摩,安顿好父亲后自己再赶到教室学习。中午、晚上也是如此。
今年中考,陈春林以七科全A+的优异成绩考上广西示范性高中——贺州高级中学。陈春林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决定再背上父亲,继续自己的高中求学生涯。陈春林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贺州高中不仅免去陈春林的全部学杂费用,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还腾出一个崭新的单间,让她和父亲同住,以方便她照料父亲。陈春林的弟弟也得到了进入贺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学习的机会。
张纪清:大爱深沉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张笋:女白求恩
张笋,42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张笋,1972年出生于河北一个军人家庭。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后毕业时,她谢绝导师的诚恳挽留,回到祖国从事国防医学事业。作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医学专家,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把医学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在自己身患晚期癌症、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一名新时期白求恩传人的时代风采;作为一名当代革命军人,她两赴非洲大陆,用一流的技术、热忱的服务和过硬的作风赢得了世界喝彩。
在张笋的案头压着这样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从医17年,张笋从不怠慢一名患者,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没收过一次红包,没受过一次投诉,没出现一次差错,被广大患者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军医”。
张笋曾两赴非洲。赴利比里亚维和期间,她和战友们接诊患者无一死亡,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创造了中国维和史上多项第一。2007年,作为维和官兵的优秀代表,张笋受到了胡主席的接见。“和平天使—2009”中国—加蓬人道主义医疗联合救援行动期间,她和队员们共接诊18000多人次、手术300多例、健康宣教数千人,受到加蓬总统邦戈的高度赞誉,被当地群众称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2014年6月4日下午,张笋因患脑部胶质瘤医治无效,走完了42岁的人生旅程。根据她生前遗愿,她的部分器官已捐献给三个急需救助的患者。
陇海大院:爱意满园
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谁着急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2010年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荣获2008年河南“十大爱心集体”、2011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3年该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
肖卿福:不惧麻风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
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
“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这样说过。现如今66岁的肖卿福,仍然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奋斗着。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
邵逸夫:一生爱国
邵逸夫,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著名慈善家。2014年辞世。2014年1月,香港娱乐业钜子邵逸夫走完他传奇的一生,享年107岁。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在当时,邵氏电影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邵逸夫并不是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据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捐款超过100多亿港元,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情有独钟。1985年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地区持续捐资办学。20多年间,他共向内地捐赠了47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对于中国内地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项目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多有以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逸夫楼见证着他的卓越功勋。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这样评价他:“邵逸夫一生爱国爱港,艰苦创业,慈善济世,令人敬佩,曾担任港事顾问,为香港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一位卓越的实业家,他在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为香港乃至中国影视事业的繁荣、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来致力于支持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为促进祖国内地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雪健:德艺双馨
李雪健,男,60岁,影视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李雪健出生于山东菏泽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后参军入伍,考入空政文工团,于1978年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
李雪健一生坚持传播正能量,塑造了无数荧幕经典形象,《水浒传》中的宋江,《九·一三事件》中的林彪,他塑造的“共和国的脊梁”焦裕禄朴实传神,一举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1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李雪健得到的奖数不胜数,是中国影视界囊括全部个人表演奖的“大满贯影帝”。
2000年11月,李雪健不幸患上癌症,他坚持强忍病痛完成《中国轨道》的个人戏份。一年后,与病魔顽强斗争的李雪健复出拍片。2011年,凭借电影《杨善洲》获得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2014年10月15日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称赞李雪健将焦裕禄,杨善洲两个人物刻画的非常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作为演员,要做有情怀的作品,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这是我的追求。”李雪健在文艺座谈会上如是说。他以自己在影视作品中塑造焦裕禄、杨善洲两位典型人物的体会,说明文艺工作者须臾离不开人民、离不开生活。
低调做人,踏实演戏,生命不止,事业不朽,李雪健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一生坚持做戏先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演戏,永远传递正能量。
吴锦泉:慈善老人
吴锦泉,男,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
吴锦泉,今年84岁,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
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金旭:沉默英雄
金旭,男,44岁,吉林省个体户。
20年前,24岁的金旭因为一次车祸,成了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曾想过自杀的他,走出绝望后开办电脑培训班。因为体会过绝望的滋味,金旭对弱者充满同情。残疾人到电脑培训班学习,免费;贫困学生来学习,只收半价。不少人慕名而来,有些贫困孩子不仅没有学电脑的学费,连生活费都没着落,金旭就自己拿出钱来资助他们学习。
金旭的电脑培训班得到了残联的大力帮助,他也成为残疾人的创业明星和带头人物。每年过年过节,金旭都要掏出钱来,到那些贫困的残疾人家去慰问。每当从电视上看到有贫困孩子无钱上学,金旭就让学员们推着他找到那个孩子为他捐款。
这些年,据残联统计,金旭向贫困学生和残疾人捐款捐物达到64万元。这些钱,都是他从一天一天教授电脑的收入中节省下来的。他资助残疾人和贫困学生的事迹被报道后,当地媒体接到一个电话,揭开了20年前车祸的真相。20年前,金旭正是为了救他人才不幸遭遇车祸,受伤致残。这么多年,金旭从未说起过此事。他说,当初救人也没想着要回报。
柳艳兵、易政勇:夺刀少年
柳艳兵、易政勇,男,江西宜春三中高三学生。
2014年5月31日下午两点半左右,一辆由宜春开往金瑞的城乡公交车上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突然抽出随身携带的砍刀,朝身边的乘客一顿乱砍。宜春三中高三学生柳艳兵和易政勇也在车上,二人受到袭击后,不顾自己的伤势,与歹徒展开搏斗。搏斗过程中,易政勇身上又中了一刀,柳艳兵的肩部和肘部也被划开了几道口子。车上的监控视频显示了柳艳兵抓住行凶男子握刀的手死死不放,易政勇因失血过多昏倒,歹徒趁机逃脱,经过警方全力侦破,歹徒于6月2日下午被抓获。
柳艳兵、易政勇两位同学在危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安危,及时制止歹徒,他们英勇的事迹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赞扬。江西省教育厅为二人单独组织了高考,不少著名大学表示愿意破格录取二人。2014年9月,二人最终圆了大学梦。
易勤:武汉犟妈
易勤,47岁,武汉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女老板,武汉家喻户晓的“犟妈”。
“犟妈”易勤和丈夫刘宏涛经营着一家小型食品厂“东方红”。8年来,她坚持聘用智障员工,既当老板,又当“妈妈”,和12名智商与三五岁幼儿差不多的员工不离不弃,为此牺牲诸多。
8年来,她累计亏损近80万元,先后卖掉、抵押两套房子往工厂里贴钱,只为留下12名智残工人。为了保护12个“孩子”的自尊心,易勤立下了众多规矩,包括语言禁忌;因为要反复提醒,她不得不常年使用扩音器逐个提示,每天说话量超过常人的10倍。虽然工厂经营有困难,但是念着这群智障员工,易勤始终坚守,不愿放弃,并因此被称为“犟妈”。她的坚守让这群智障孩子找到了归属感,他们的家人也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
“我有时候有个想法,先尽量做,倒下去再说。我就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把目前企业好的产品,把东方红这个厂延续下去,让这批伢们有饭吃,让他们有一棵大树,能够遮风挡雨。”就这样,她夜以继日,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没有追名逐利的庸俗,而是给予一群智残人平等爱的机会。人们感佩于她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对企业责任的担当,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武汉犟妈”,拳拳慈母心,坚持执着,永不言弃,已成为一张彰显江城重情守义城市精神的生动名片。“助残犟妈”由是成为坚守大爱、坚守良心的代名词。
赵久富:心有清泉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祝榆生:坦克之父
祝榆生,男,享年96岁,全国战斗英雄,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2014年10月23日,全国战斗英雄,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独臂神师”祝榆生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938年1月,祝榆生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军事;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武器装备相较日军的落后促使祝榆生刻苦钻研军事技术,根据战斗需要改进和创造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但是简陋艰苦的条件,让祝榆生付出了沉重代价。在一次迫击炮试验排险中,他身先士卒,失去右臂。
1984年,即将退休的祝榆生临危受命,担任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那一年,祝榆生已经66岁。
中国作为一个有漫长陆地边境的大国,主战坦克的性能对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祝榆生受命担任总设计师,与科研团队一起协同作战,拉近我国坦克技术和国外先进水平之间几十年的差距。
面对三代99式坦克研制成功带来的补贴、奖金和荣誉,祝榆生都婉言谢绝。生活朴素,淡泊名利,祝榆生像当初平静地接受任务时一样,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灯之外,不带走任何功名的负累。
柴生芳:鞠躬尽瘁
柴生芳,男,45岁,甘肃省临洮县县长。
柴生芳1969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宁县一个农民家庭。1986年7月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997年公派到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获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博士学位,2013年12月当选为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
十几年来,他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放在心头。
柴生芳给自己制定了“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和“开门办公、马上就办”的工作法,在陇西、安定、临洮工作期间,他一直坚持吃在单位、住在单位,生活朴素、节俭。在临洮工作三年时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300多个行政村,走访和接待群众近5000人次。7•22地震灾害发生后,为了准确掌握实情,他跑遍了南屏镇的每一个村庄。
2014年8月,柴生芳同志从14日上午8时05分开始工作,至15日凌晨1点30分开会结束,一天连续工作长达17.5小时。在此期间,他先后接待来访群众、调研引洮工程、主持召开捐资助学表彰大会、检查县城北大街改造工程、实地查看城区东大街等道路情况,并于晚上7点30分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直到15日凌晨1点30分会议才结束,持续六个小时,共研究了22大项53小项政府工作。15日凌晨,柴生芳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享年45岁。
陶艳波:同桌妈妈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潘伟:海上尖兵
潘伟,53岁,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
飞机悬停在海面上,救助队员顺着一条钢索滑下,带遇险者升空。这就是海上救助。每一次营救都是一场生死搏斗。
渤海湾方圆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上,每天有上万条船舶穿梭。天气突变时,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就要准备工作,潘伟会立即带领救助队员出发。他是机长,主要任务是控制飞机悬停在海面上,救助队员拉一条钢索滑下,带上遇险者升空,每一次营救都是一场生死搏斗。“我们在飞机上能看到的,都是船上的人仰着头,盼着我们。”潘伟说,“想到他们的眼神,我觉得自己不能不去。”
一次,渤海湾刮起十级狂风,有渔船被困,潘伟率队前去救援。施救中绞车手突然冲着潘伟大叫:“钢索缠在渔船桅杆上了!快切断!渔船拽着飞机在下坠!”切断钢索被救者必死无疑,潘伟冲绞车手大喊道:“听我的指令!放钢索!你指挥我,让我驾驶飞机沿着渔船逆时针飞,一边飞,你一边收钢索。钢索解开时,把人吊上来!”当被困者被拉进机舱时,潘伟眼圈红了。自2005年以来,潘伟已在海上营救422人,创造了我国救人脱险的最高纪录,被誉为“中国救人第一人”。他们的双耳因长时间受强噪音的影响,经常嗡嗡作响,双手因长时间紧张劳作而不停地颤抖。有时他们一天要从早飞到晚,最多一天要完成5起任务,午饭就吃饼干、矿泉水。
潘伟先后获得了国际海事组织授予的“海上特别勇敢奖”,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授予的“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海洋局“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
第三篇:2011中国大学生人物候选人代博事迹
2011中国大学生人物候选人代博事迹
2012-04-19 08:46:31 作者:liranran 来源:
2011中国大学生人物候选人代博事迹
代博,男,回族,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2010级硕士研究生。1988年5月18日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因患有先天性青光眼倍受病魔的摧残,持续的高眼压带来的剧烈头痛和眼痛伴随着他的成长,经历了十二次手术磨难,6岁时失明。但这些坎坷并没能阻止他进取的脚步,凭借顽强的毅力,他勇敢地挑战命运,200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05年以突出成绩被推荐提前两年保送大学,师从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教授,201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读研。
代博不顾病痛的时时侵扰,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学习障碍而努力进取,在专业学习和文化修养上不断攀升,深得同学、老师及中外音乐家们的赞誉。在校内他以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与同学、老师探讨深度学识,在校外他积极深入中学、大学、及各驻京使馆、国家机关演奏并传授音乐知识,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他曾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们组成的乐队(音乐之帆)无偿写作、辅导演奏,也曾多次参加各种慈善义演,如中国红十字会为白血病患儿组织的义演、贫困学校的冬季采暖募捐义演、首都残障学校募捐义演等。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招集同学们于5月15日在中山音乐堂组织了一场精彩的慈善义演,并将全部所得捐赠给灾区的孩子们。他多次获中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一等奖及创作奖,05年在人民大会堂《我的梦III》演出时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和鼓励。同年与中国著名小提琴家柴亮先生一同演奏的贝多芬《克莱采奏鸣曲》等多首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在CCTV音乐频道《星光舞台》上被多次播放。2006年代博成功为 “第十二届北京市运动会”开幕式创作会歌《盛夏,青春的北京》。同年艺术歌曲《走吧》与现代西方作曲家同场在第三届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成功首演。年底两部作品《沙之书》、《走吧》参演叶小纲师生优秀作品音乐会。2008年应中央电视台特邀为“大型交响音乐会《盛世颂歌---暨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庆庆典晚会配器。08年暑期,应保利剧院的邀请与小提琴家柴亮在深圳、东莞、武汉为“打开音乐之门”系列活动演出。2009年10月26日,成功为德国广播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编配返场曲《我和你》,受到德国音乐家的赞赏并接受德国广播电台采访。2010年为温家宝总理的诗《仰望星空》编配交响乐队,得到广泛的赞誉。11月14日作品《醉京风》成功参演立陶宛音乐节。12月为中央音乐学院70周年院庆而作的手风琴协奏曲《幽山铭》成功首演。
2011年6月代博应邀参加德国斯图加特音乐节并应邀访问波兰密茨凯维支大学和华沙大学音乐研究中心。其钢琴演奏及作品的深度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誉,其专题论文《哈尔纳西中多声部、多层性写法与民间音乐素材的结合及其特点》获中国、波兰“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和20世纪的波兰音乐研讨会”优秀论文,并与会发言。6月底为《心中的玫瑰》二胡演奏家于红梅专辑编配音乐。8月代博受邀在北京音乐厅为“打开音乐之门”进行音乐讲座。10月赴青岛与青岛交响乐团演出。同年数次参加CCTV音乐频道《音乐告诉你》节目的录制。作品《庄子梦蝶》收录于北京现代音乐节2010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入选作品唱片《庄子梦蝶》中。同时钢琴作品《秋》收录于《新时期钢琴曲集》,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与小提琴家柴亮合著小提琴与钢琴《My Way》三本乐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1月20日其委约作品协奏曲《咏》由法国小提琴家奥利维•查利、法籍华裔钢琴家教育家周勤龄、朱亦兵指挥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室内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同年分别在波兰驻华使馆、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四中、中国科学情报信息所、法国电力公司等演奏并进行音乐讲座。
代博身残志坚,其广博的学识和艺术造诣广受中外专家赞誉,同时热心公益和文化艺术推广,近年来在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十分活跃。其创作和编配的交响乐队作品,曾由中国爱乐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中国广播电影乐团等演出并灌录唱片,并参与6部电视剧音乐的创作,去年他为中国广播电影室内乐团在国外的巡演(波兰、白俄罗斯及罗马尼亚等)编配和创作音乐。今年他接到波兰文化机构及“华沙之秋”国际音乐节邀请,将于九月赴波兰,在这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音乐和文化的重要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新一代作曲家展示其作品并弘扬中国文化。专业获奖情况
2004年代博获国际夏令营 “未来之星”音乐大赛器乐独奏第一名。2005年获中央音乐学院首届“学院杯”钢琴比赛第一名。2008年其作品《空谷幽兰》、《沙之书》分获“帕拉天奴”小提琴作曲比赛二等奖、优秀奖;
2009年全国 “金杯”手风琴新作品比赛《醉京风》获独奏组一等奖,并被选
为2010《哈尔滨之夏国际手风琴艺术节》手风琴比赛“演奏家组”规定曲目。
2009年全国 “金杯”手风琴新作品比赛《暴雨将至》(211精品室内乐委约作品)获室内乐组一等奖。
2010年其钢琴三重奏组合获首届“Cuellar-Nathan杯”室内乐演奏比赛一等奖,并由CCTV音乐频道播放其演奏。
2010年作品《庄子梦蝶》获北京现代音乐节国际“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奖。
2011年论文《哈尔纳西中多声部、多层性写法与民间音乐素材的结合及其特点》获中国、波兰“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和20世纪的波兰音乐研讨会”优秀论文,并与会发言。所获荣誉及奖学金
2006年“青春榜样”--首都优秀青年学生评选中获“自强之星”光荣称号。
2007年入围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2008-2009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2006-2007学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07-2008学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08-2009学年获“专业优秀”奖学金。2010年被中央音乐学院评为优秀毕业生。2010-2011学年获“傅成贤奖学金”三等奖。作品出版情况
作品《沙之书》收录于中国音乐新浪潮《彩色黄昏》。
作品《暴雨将至》收录于中国当代小提琴作品张精冶演奏专辑《八乱》。
作品《庄子梦蝶》收录于北京现代音乐节2010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入选作品唱片《庄子梦蝶》中。
与小提琴家柴亮合作出版了两张专辑《重逢有日》、《映山红》,担任编配和钢琴演奏。
2011年参与《心中的玫瑰》二胡演奏家于红梅专辑的编配。与天弦唱片公司合作出版了《音乐之门》、《天与地》、《天浴》、《幻蝶》、《天路》
钢琴作品《秋》收录于新时期钢琴曲集,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与小提琴家柴亮合著小提琴与钢琴《My Way》三本乐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近年主要新闻采访及报导
2004年CCTV东方时空栏目录制专题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路上有你》 2008年事迹载入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出版的《生命点燃圣火》一书。
2010年其采访载入CCTV记者万茵的书《红嘴白牙》 2010年CCTV小崔说事栏目:《命运键盘》 2011年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
第四篇:关于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物事迹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段段催人泪下的讲述,展现着扎根一线的民警最美的瞬间。一次次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次次情不自禁的落泪,表达着对最美基层民警最深的敬意。下面小编整理关于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物事迹大全,欢迎阅读。
关于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物事迹大全1
唐飞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称号
36岁的唐飞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和田垦区公安局喀尔塔格孜派出所民警。7年前,他只身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成为警务室民警。他坚信干一行只要有耐心、肯钻研,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因为唐飞所负责的辖区农场是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为了和辖区群众沟通起来更方便,唐飞从零开始自学维吾尔语。每次入户,他都会多花几分钟时间介绍自己,既让群众熟悉他,也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慢慢的,唐飞和群众沟通变得十分流畅。
沟通流畅了,心也就更近了,辖区群众对唐飞从最初的陌生到熟悉再到如今的信任,长期工作中,淳朴善良的群众让身在他乡的唐飞有了家的感觉,他也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
辖区里,一位92岁的孤寡老人眼花耳聋,连吃饭都成问题,唐飞知道后,坚持每天给老人送饭,整整两年,一顿都不曾落下,直到老人去世……
在唐飞看来,民警就是要贴近老百姓,为老百姓办实事。于是每次走访,他都会将连队的大事小情详细写在本上、记在心中,也因此成为“活档案”。辖区发生了什么疑难案件,群众出现了什么矛盾纠纷,连队干部有什么难事杂事,都来找唐飞出面。
派出所副所长秦涛跟唐飞开玩笑:“啥事都管,啥心都操,把头发都操白了!”的确,36岁的唐飞原本应该满头黑发,如今却已花白。
唐飞却表示,能给群众办好一些“小事情”,处理一些“小案件”,消除一些“小隐患”,解决一些“小问题”,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7年来,唐飞帮助群众解决大小困难870余件;调解纠纷300余起;协助破获各类案件230余起。他坚守戈壁荒漠,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忠诚履行着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
关于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物事迹大全2
最美的你,似一把利剑直指犯罪
“失联86天,他肩负国家使命,参与湄公河行动,在危机四伏的热带丛林中,出生入死,为成功抓捕大毒枭糯康及其犯罪集团成员立下功勋……”一段视频荡气回肠,视频中的主人公是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五大队大队长邹路遥。
“知道危险,依然要上。因为,我们是人民警察!”舞台上,邹路遥铿锵有力的话语振奋人心,更展现着人民警察不怕牺牲、愿用生命守护平安的无悔担当。
邹路遥的妻子石琛在现场的讲述令人动容。“一切安好,勿念!等我回家”,这是妻子最幸福的期待;而同样作为警察的她,更能理解丈夫的每一次选择,“即使生命危在旦夕,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完成使命。”
“干刑警15年,曾经19次面对持有凶器的犯罪分子,其中4次对方手里有枪。”视频中讲述的铁血刑警是山东省龙口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案审中队副中队长付绍刚。
面对一次次生与死的较量,付绍刚说他“不怕”。“我有这个底气和自信,在部队当过9年特种兵,转业到公安后我也一直刻苦训练,就是为了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在群众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但他说也有“怕”的时候,“就像刚才视频里大家看到的那样,歹徒的枪上了膛,万一人质有什么闪失……”
“怕死,我就不干警察了!”这是贵州省贵阳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巡逻特警大队民警付安正面对犯罪嫌疑人时喊出的话,更是他从警的无悔誓言。从警20年,付安正坚守在基层一线,近三年累计接处警情3000余起,从生命线上救回轻生群众10余名。他在一次处警中受伤,直到现在两个半手指还没有知觉。
左臂缠着绷带的付安正走向舞台中央,一个庄严的敬礼引发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曾多次采访付安正的记者站在舞台上讲述着一个个暖心动人的故事:“我们的身边,正因为有无数个像付安正一样的基层民警,用一束束温暖的光,为我们驱除黑暗、照耀前方。”
百炼成钢,你们把自己淬炼成一把把利剑,打击犯罪划破黑暗;忠诚为民,你们用满腔热血浇筑闪光警徽,守护平安播撒阳光。
关于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物事迹大全3
最美的你,虽不能站在舞台上却光芒依旧
在21日推介展示的34位“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事迹中,有两位特殊的民警,他们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危急关头,你选择第一时间推开遇险群众,而自己却被失控货车碰撞挤压,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他已经守护5年多的高速公路上……
用生命守护生命!福建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南平高速公路支队四大队民警刘才添的音容笑貌透过大屏幕再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现场,战友眼含热泪讲述着刘才添生前的点点滴滴。“才添兄弟,你离开我们已经300天了。300个日夜很长,足以驶过万里路、越过千重山;300个日夜很短,仿佛昨天你还与我们共执勤、同站岗。”
不曾离去,你挺身护民的身影;最美的你,虽已远去却光芒依旧。
在现场,记者讲述着云南省武定县公安局民警李文芝的点滴故事,讲述着他们所见证的李文芝用真心换来的警民鱼水情,“她用最平凡、最质朴的方式编织着一个有温度的中国梦”。
4月3日,李文芝与同事在扶贫途中为避让横穿公路的儿童,发生交通事故,因公牺牲,永远倒在扶贫路上。
“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你目送着我的背影离开,这次换我来送你。其实我想告诉你,我真的为你感到骄傲……”现场播放的一段李文芝女儿的视频,让现场观众流下热泪。
在现场观众中,很多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学生,在现场聆听英雄的故事时,不少人红了眼圈。“他们一心为民,用生命诠释信仰,在穿上警服的那一刻,所有的选择都已经自动生成了答案”、“如今我也穿上这身警服,即将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我知道,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荣光”、“这种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一心为民、守护安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英雄的故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最美;英雄的身后,战友们继续站岗,续写着新的最美警察故事。
关于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物事迹大全4
最美的你,扎根基层温暖一方百姓
活动现场,有三位来自西柏坡的普通群众,其中一位是当年董必武救过的孩子,如今已74岁。从革命老区到首都北京,他们只为讲述一个共同的故事——河北省平山县公安局西柏坡派出所所长李少春一心为民的故事。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10年来,李少春坚守在革命圣地西柏坡,传承着红色基因,守护着一方平安,他待群众如亲人,群众也把他当亲人。因工作餐经常是一碗面,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一碗面所长”。
群众是最强大的“亲友团”。“能够参加这次活动,展示革命圣地公安民警的风采,我很自豪。更自豪的是群众对我的认可,在群众心中‘最美’是对我最大的激励。”李少春告诉记者。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甘肃省敦煌市公安局雅丹世界地质公园治安派出所所长、雅丹公安检查站站长李生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
22年来,李生寿以大漠为家,与孤独相伴,守护着一方平安,更守护着群众,圆满完成了一次次救助任务,救回了21条鲜活的生命。
“我的辖区,我负责!”这是济南铁路公安局青岛公安处李勇的庄严承诺。从警31年,李勇有18年中在一个人的警务区默默坚守,守护着31.7公里线路的安全,警务区连续15年没有发生任何铁路交通事故。
“参加这次活动,看到了很多战友的感人事迹,也激励着我继续前行。虽然还有6年就要退休了,但我一定站好每一班岗。”李勇告诉记者。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段段催人泪下的讲述,展现着扎根一线的民警最美的瞬间。
一次次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次次情不自禁的落泪,表达着对最美基层民警最深的敬意。
平日的你们,扎根基层,默默无闻守护着国泰民安;
今日的你们,走上舞台,绽放出基层民警最美的风采。
再一次致敬!向最美的你们!
关于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物事迹大全5
连续2年“两抢”案件实现“零”发案
2016年9月4日凌晨2时,一名群众在金江镇某酒吧停车场被人持刀捅伤;9月4日11时和9月14日凌晨0时,在澄城派出所辖区先后又发生2起故意伤害案,短短10天发生3起恶性伤害案,1人重伤2人轻伤一级,影响十分恶劣。
时任澄城派出所所长的刘吟带着民警展开串案侦查时,最初从受害人处获得的线索几乎为零,因为案发时,受害人没有看到行凶者的长相。案子没有了线索,但刘吟没有轻易放弃,他天天带着民警对沿途监控等海量视频进行排查。后来,有受害者提供曾在一家酒吧喝酒时与人发生过口角,但并不认识对方。
案件终于有迹可循,刘吟立即带着民警对嫌疑人人数、活动轨迹、体貌特征等一一比对研判,首先确定了一名嫌疑人冯某,再围绕冯某的社会关系全面展开调查,相继确定了其他嫌疑人的具体情况。同年11月8日,涉案嫌疑人相继落网。这3起案件,刘吟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侦破,警方成功抓获8名嫌疑人。
此外,在刘吟上任福山公安分局局长后,经了解,他发现福山地区路面“两抢”案件突出,常有外地人员流窜到福山作案,多的时候一个月内都会发生两三起“两抢”案件。
针对“两抢”突出情况,刘吟整合原农垦福山分局及周边3个派出所的警力,开展联勤合成巡控工作。与此同时,刘吟又大刀阔斧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积极探索多警联动、合成作战的打防控社会治安管理新模式。
据了解,2018年,福山地区每月的警情保持在10起左右的低位运行,“盗抢骗”案件同比下降51.7%,尤其“两抢”案件首次连续两年实现全年零发案。
为此,每每提起刘吟,福山当地的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大家都说,自刘吟到福山精准打击犯罪以来,打防控管服全面推进,如今,居民们在夜晚都可以放心地独自走在街头了。
阳光警务微创新工作获群众认可
在刘吟到澄城派出所上任前,该所的户籍窗口每天要面对上百人来办证或是咨询情况,由于办理证件慢等原因,常遭到群众投诉。
针对该情况,刘吟积极组织实施了公安行政执法服务预约、户籍办理“一卡通”和“绿色通道”、社区民警服务前移等制度,并在派出所门口建立“警民恳心亭”,开展倾听群众呼声等工作,常常是不超过3天就帮群众办好户籍业务。
“为了感谢刘吟局长,我们还有群众主动给派出所买了一些盆栽,帮着美化户籍窗口,还买水果来派出所慰问辛苦工作的民警。”澄迈金江城中社区干部蔡汝庆笑着说。
据统计,2012年至2017年5月,该所民警共深入辖区受理群众户政服务、出入境服务、公安行政服务申请2万余人次。该所阳光警务微创新工作还被省公安厅采纳,选送到公安部参与评选。
因刘吟狠抓队伍规范化建设,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制定出台20多种规章制度。2012年到2017年刘吟在任期间,澄城派出所民警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事件。同样,在刘吟履职福山分局以来,该分局从未在执法执勤和队伍私人问题上受到群众投诉。
二十五载春秋,为了人民的安宁,刘吟把人生中最美丽的季节献给基层的公安事业,把自己的生命之花开放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他以自己的赤胆忠诚,诠释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崇高信念。
第五篇:2011中国大学生人物候选人代宇廷事迹
2011中国大学生人物候选人米玛次仁事迹
2012-04-19 11:11:14 作者:liranran 来源:
2011中国大学生人物候选人米玛次仁事迹
米玛次仁,男,藏族、中共党员,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农林经济管理2009级本科生。
米玛次仁同学,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积极的心态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应对自己遇到的每件事,积极践行“博学为农,精业兴藏”的校训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理想信念坚定
米玛次仁同学具有坚定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觉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政治立场十分坚定,始终能够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看问题。他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参加政治学习,认真过好党员组织生活,同时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把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积极面向学生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周围同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大学生跟党走,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的理想信念。
在学院学生党支部工作中,米玛次仁团学尽职尽责,积极参加党支部开展的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各项工作;按时做好党支部书记交付的工作任务,树立了良好的带头模范的形象。
学习勤奋刻苦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尤其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更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因此,该生自2009年进入西藏农牧学院以来,就一直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的生活,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学习上,他严格要求自己,凭着个人对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在学习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多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遇到难理解的问题时,常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每个学期,他都制定出各科的学习计划,合理、周密地安排时间,从不偏科。通过他的刻苦努力,在大学两年半的时间中,他的每科成绩都达到了优秀。
工作认真踏实
作为班级的班长,他积极带领大家认真踏实地做好学校和班主任交代的工作任务,及时解决班级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直为班级的荣誉而努力,努力搞好与其他民族同学的关系,常常跟他们交往,帮他们教藏文和讲解藏族的风俗习惯。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在植物科学学院团总支宣传部工作期间,米玛次仁同学能做好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如设计宣传板报、贴海报、宣传团的工作情况等。
作为学院藏语文协会的会长,他积极做好协会日常工作,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不怕挫折和困难,始终努力做好社团工作,为大众服务,在社团里每次举办活动争取做好每项准备工作;努力为广大的民族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努力为其他民族的学生教授基础藏文,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作为植物科学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宣传委员,他积极向支部书记推荐优秀的学生入党,尽职尽责,密切联系群众,严格审查入党学生的政治背景,按时做好支部工作,树党员带头模范的先锋作用,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院领导和老师汇报。很好地履行了学生干部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发挥了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师、同学们的认可,2011年10月,在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成立大会上,他被同学们推选担任了常务副主席职务,作为学生社团联合会第一届的负责人的骨干成员。虽然,作为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欠缺,可他一直坚持用自己良好的心态、诚恳的态度和一颗真诚服务同学的心,积极面对现实情况,表现出了当代大学生应所具备的素质和责任感。
质朴节俭、助人为乐
生活中,米玛次仁同学厉行节约、不乱花钱、计划消费,热情地帮助生活中较为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在课余时间,他经常走进学生寝室,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主动给同学留自己的电话号码,当出现生病等紧急情况时向他联系。2011年9月的一个晚上,自己尚在生病的情况下,得知我农林经济管理院2010级本科班一名学生突发疾病,他立即向老师做了汇报,并陪同老师及时将该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暑假及寒假期间,该学生总会利用回家时间,到县敬老院陪老人们说话,帮他们收拾屋子,打扫卫生,为老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幸福。
成绩骄人 米玛次仁同学的行为,得到了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2011年,该生先后荣获西藏自治区第五届“全区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首届大中专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西藏”主题演讲比赛进取奖;西藏农牧学院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论文三等奖;西藏农牧学院“不忘历史、感受跨越、永远跟党走”主题演讲比赛中二等奖;西藏农牧学院“中华诵,颂歌献给党”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