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持党的纯洁性人民日报系列评论六篇
坚定理想信念是“绝对要求”(人民论坛)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一
张 铁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09日 04 版)2010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他奋不顾身,亲临火场指挥,保护了人民的财产和安全……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的事迹,近日‚感动中国‛。
或许有人会想,在当前环境下,一个领导干部为什么可以做到点滴自律,两袖清风?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孔繁森到任长霞,如果追寻一种精神的谱系,就能发现,刘金国的纯洁,正源于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在革命岁月,这是‚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建设时期,这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而改革年代,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是‚心中只有‘公’,人民才能‘安’‛。一代代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熔铸在血脉之中,标注下思想的纯洁、目标的纯净、行为的纯粹。的确,我们不再面临腥风血雨的考验、生死存亡的抉择,然而,如果不能秉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只是纯粹的‚技术官员‛,恐怕难以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毫无怨言;如果不能保持‚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信念,甘当简单的‚谋生干部‛,恐怕也难以抵御各种潜规则、坏风气的侵蚀和污染。
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是一种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价值。我们要承认,在多元的利益格局中,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需要尊重和保证;在开放的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也还有提高空间;甚至,党员干部也会有性格的短板、思维的缺陷、行为的弱点。正因此,也只有在理想信念这一‚绝对要求‛的校准之下,才能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好选择题,在能力要求和水平不足之间做好填空题,也才能做好性格、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错题,最终在纯洁性的考试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有人认为,坚定理想信念不过是喊口号,是‚穿靴戴帽‛的要求。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知‛。执政环境纷纭复杂,没有‚主心骨‛,如何能厘清历史的脉络?发展工作头绪繁多,没有‚定盘星‛,如何能把握时代的主线?也有人认为,理想信念抽象空洞,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命题。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行‛。在刘金国身上,理想信念表现为‚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而对更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系于对岗位工作的尽职尽责、对人民群众的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的尽善尽美。只要‚真知‛、‚真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贯穿于每一次取舍抉择之中,促使共产党人保持最具体也最深刻的纯洁。
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世所罕见‛的困难风险和矛盾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要求同样越发紧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须谨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庸懒散不仅仅是“亚健康”(人民论坛)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二
范正伟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0日 04 版)龙年春节假期结束,一些地方的‚超时放假‛再度成为新闻。人们对‚超时放假‛颇多怨言,因为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庸懒散的习气。
关于庸懒散,群众有许多画像:‚上午点个卯,下午玩电脑,等着下班了‛,‚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业务不精、能力不强、得过且过的‚庸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懒官‛,重权轻责、自由散漫、谋人不谋事的‚散官‛,在现实中并不鲜见。
与贪污腐败不同,庸懒散看上去不那么刺目,最多被当作是‚亚健康‛。或许正因如此,人们对庸懒散有些忽视。在一些人那里,庸懒散有时被误看成与世无争,淡泊超脱,甚至成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官场秘笈:盯下级,看上级,小心翼翼地守着‚不出事‛的逻辑,畏首畏尾地扮着‚老好人‛的角色,老练圆滑地成为推脱难题的‚太极高手‛……
庸懒散的作风和贪污腐败都会对党的事业造成危害。它虽然没有后者那么刺目,却范围更广,影响面大。在其位不谋其政,留下的是无人履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贻误的是发展良机;当作为而不作为,丧失的是群众信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瓦解的是执政根基。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矛盾冲突不少,群体性事件时有所闻,一些领导干部处臵不当,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中既有贪腐因素,更有庸懒散的影子。平时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对中央的要求部署不认真执行,对群众的诉求推三阻四,对发展的问题茫然无知,甚至火烧眉毛的事情都不愿处臵,最终导致矛盾在推诿中升级,问题在拖延中爆发,良机在敷衍中错失,不仅酿成难以预料的后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 信力。这就是为何毛泽东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何邓小平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新路好路;为何胡锦涛将‚精神懈怠‛列为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1945年,在论及‚历史周期率‛时,黄炎培的论断至今发人深省。治庸问责,保持党的纯洁性,就要反思庸懒散的根源:机构设臵是否庞杂臃肿?群众监督是否足够有力?问责考核是否规范健全?用人机制是否有助于激励先进?
7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就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今天,面对复杂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需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领导干部的使命职责系于此,人民群众的信任期待系于此,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系于此。
时时用群众这面镜子观照自己(人民论坛)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三
詹 勇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04 版)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来都与基层群众一起过大年,被誉为‚一种独特的政治传统‛,各地干部纷纷下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媒体记者‚新春走基层‛把新闻写在村间乡野、百姓心坎,龙年伊始,神州大地呈现一派心系人民、贴近群众的气象。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保持党的纯洁性角度来看,这样的新气象,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自觉,树 立了群众这面映照党员干部纯洁性的澄明之镜。
在有的党员干部看来,‚纯洁性‛主要是修身养性的‚个人任务‛,或者是‚上面怎么看‛的‚组织命题‛,其实,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从来都不在机关之内、公文之间,而在实践之中、群众身上。天地之间有杆秤,一个党员干部的纯洁度高不高,就要看他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处理权力与群众的关系。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为了藏族群众‚两离桑梓,独恋雪域‛,沈浩留下了走村串户、沾满泥土的7双鞋,杨善洲弥留之际挂念的是‚一定要把林木收益分给群众‛,一代代党的优秀儿女,饱含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情,肩负群众利益重于泰山的责任,克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守,他们或许不是完人,但在群众心里绝对是成色十足的共产党人。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观照,往往优劣立分、高下立判。近年来,一些干部‚替谁说话‛、‚只为领导服务‛的雷人官腔,道出了宗旨意识的淡薄;高高在上‚做老爷‛的姿态,‚拍脑袋‛、‚朝上看‛的习气,暴露了血肉联系的割裂;对群众疾苦不动心,对形象工程很上心,反映了对群众感情的冷漠;谋求政绩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关键时候与民争利,折射出为政用权的误区。
诸如这些问题,恰恰警示今天的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利益多元、诱惑增多等条件下,‚脱离群众‛这一‚最大危险‛更加尖锐,‚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面临更大考验,如何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清除种种背离宗旨的‚杂质‛,任务也更为艰巨。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探照,更能明确为政方向、找准治理 之道。2008年,贵州瓮安、云南孟连先后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与当地一些干部在干群关系上出漏洞、群众工作上迷方向息息相关。几年来,经历‚进得了寨、拉得上话、交得了心‛的艰难历程,通过产权改革、安居富民、干部接访、修桥引水等大量利民实事,当地干部在争取民心的过程中探索群众工作开展,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老百姓一句‚共产党的干部又回来了‛,朴实而深刻地说出了‚孟连经验‛、‚瓮安之变‛背后的纯洁性重塑与回归。
‚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安泰一旦离开大地,就会力量顿失、陷于危殆。面对保持纯洁性的时代课题,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自觉面对群众这面镜子,时时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用民心所向获得开拓未来的力量。
别把问题拖成“历史问题”(人民论坛)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四
石 开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7日 04 版)当前,面对换届,一些领导干部有这样的心态:‚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是前任的,解决好了是前任的政绩,解决不好是自己的问题,不如放到一边;‚旧官一走了之‛,反正要离职卸任,有矛盾能拖就拖,问题留给下任,自己‚善始善终‛。于是,问题‚击鼓传花‛,最终变成无头公案、‚历史问题‛。
不敢、不愿正视问题,不仅是在换届之际。一事当前,一些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解决,而是怎样逃避,甚至是推脱、掩盖。然而,问题往往不会自生自灭,而且必然有躲不开、绕不过的,‚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不愿正视、不 敢直面,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问题变成隐患,传来传去,终归会爆发。
问题是一面镜子,面对矛盾问题的所言所行所思,照出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和思想境界。遇矛盾绕着走、有问题避开行,是因为心中有顾虑、有杂念,所以不敢着手处理、放手解决。而顾虑、杂念,往往来自对个人得失的考量。正因此,愿不愿碰问题、敢不敢解扣子、善不善理矛盾,检验着领导干部的纯洁性。
更重要的是,正视和解决问题,鲜明体现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对工作负责、对事业负责,必然会正视问题、主动解决,并且能够不惧风险一抓到底。缺乏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才会对问题视而不见,能躲就躲、能拖就拖。从北京全力推进医疗改革‚宁有微词,不要危机‛,到深圳矢志社会管理创新直指‚政社不分‛,对问题的态度,决定着能否顺应人民期待,完成时代使命。
在一定意义上,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工作被动实际上是被问题牵着走,工作主动就是能够有预见性,把工作做在前头。工作做到家,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了,工作就顺势推进。比如,准确把握了文化方面‚进出逆差‛、‚供需缺口‛等问题,才能提出‚两分法‛的改革思路,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从这个意义上看,能不能直面问题,敢不敢解决矛盾,是党员干部纯洁性的试金石,它检验着我们的领导干部有没有担当责任的勇力,有没有做好工作的魄力,有没有服务人民的能力。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时,曾给学员于江题词:‚碰了钉子时,就向钉子学习,问题就解决了。‛的确,解决问题是个历练,碰到‚钉子‛,了解钉子的构造、存在的原因,找准拔钉子的着力点,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过程。不能设想一个干部能在不经风雨、不处逆境、不解难题中得到全面提高。一门心思攻坚克难、心无旁骛解决问题,党员干部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思想也会随之净化。
小平同志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确,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才能博得更大发展空间。我们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时期,只要是改革,就必然会涉及利益的调整,必然会有矛盾问题。直面矛盾、正视问题,可谓改革第一步,否则就不是用发展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上的发展‛。对问题的态度,也就是对改革的态度。只有摒弃私心杂念,一心思改革、谋发展,才能不断破制约、解难题。而这,也才是党员干部保持纯洁性的‚时代要求‛。
“小圈子”危害“肌体健康”(人民论坛)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五
唐宋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21日 04 版)近日,原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县县委书记汤成奇因受贿3900多万元被判处死缓。在长达10多年的‚潜伏‛期间,汤成奇与两名老部下结成受贿同盟,成立‚三无‛公司,实现权力套现。
从近年落马的贪官身上,人们经常发现‚小圈子‛的影子。个别领导干部为了照顾亲属、朋友、部下、同学、同乡,搞任人唯亲、搞权钱交易,危害了党的肌体健康,影响了党的先进和纯洁。
对败坏党风政风的‚小圈子‛,我们党坚决反对、从不姑息。延安整风时期,反对‚山头主义‛,促进了全党的团 结和统一。‚文革‛期间,毛泽东就严厉批评帮派之风。今天,我们反对‚小圈子‛,重在反对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确保党的思想纯洁、作风纯洁;重在反对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确保党的队伍纯洁、组织纯洁;重在反对以公权为‚小利益团体‛牟私利,确保党的肌体健康,防止贪污腐败。
小平同志曾告诫,‚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哪!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不以‚小圈子‛为耻,反以加入‚小圈子‛为荣,不少人还主动经营自己的‚小圈子‛。
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喜欢搞‚小圈子‛,挖空心思钻‚小圈子‛?原因是有的人认为,有了‚小圈子‛能捞到不少好处,进了‚小圈子‛就有了靠山,就有可能超常规提拔、暴发式致富。还有人认为,进了‚小圈子‛,就有了保护伞,干些违法的事也没人敢管。一些人搞‚小圈子‛似乎得了实惠、捞了好处,才吸引更多的人编织关系网、经营‚小圈子‛,甚至不惜拉拢腐蚀,把领导干部拖下水。这样的教训极其深刻。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与某些人合得来,走得近,甚至是很要好的同事和朋友,这很正常。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即使如此,也要交友谨慎。交良朋益友,对自己更是一种帮助。这和在工作中结成‚小圈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经验告诫我们,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可能风光一时,最终却害人害己。‚小圈子‛一开始是人际关系庸俗化,到后来往往异化为政治投机、经济投机,异化为以感情换原则、以公权牟私利,最终滑向违法乱纪的深渊。
防治官场‚小圈子病‛,需要党员干部筑好思想的篱笆,保持文明高尚生活情趣和正派良好的同志关系;需要在选人 用人时,严格按党的原则办事,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需要完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铲除 ‚小圈子病‛滋生、蔓延的土壤。只有对庸俗、腐化的‚小圈子‛坚决地说‚不‛,才能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更加健康。这也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廉洁是为政者的“价值原点”(人民论坛)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六
陈家兴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24日 04 版)从担任镇长助理开始,一直到官居市委常委之职,近20年时间里,汤成奇的岗位先后变了9次,受贿的‚事业‛却始终不变。这个案例教训深刻。
腐败分子的堕落,首先都是从价值观发生变异开始的。身在贫寒草莽中,一些人尚痛恨贪腐者,有的甚至从小立志就要做清官,然而及至身居权位,观念却在悄然发生改变。有的说‚看到别人都在弄钱,我不捞钱,感到孤独‛,有的则‚升官不成便腐败‛,有的以为‚拒收贿赂怕伤害民营企业家的自尊心‛,有的表示‚行贿的人,都是含着眼泪让我把钱收下的,我觉得我不收就对不起他们‛,有的甚至公然宣称‚当官不捞钱,不如回家去种田‛。这些东窗事发后当事人的自白虽然看似荒诞,却也粗略描绘出这些腐败分子不再信守廉洁之后心迹情状的乖张。真可谓,清廉官员个个相似,都是一样的纯洁本色;贪腐分子各各不同,在不同的岗位环境中暴露或浸染了不同的腐败色调。
廉洁是为政者的‚价值原点‛,更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党历来把一切腐败现象视为破坏纯洁性、影响公信力、涣散凝聚力的‚病毒‛,予以坚决惩治,方能创造出传 奇般的成就。在一定意义上说,不遗余力地清除腐败分子,就是不断清除各种杂质对党的肌体的污染。时时告诫全体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选拔任用清白干部,就是不断强化党的纯洁本色。因此,只要是进入党的干部队伍,就必须信守廉洁这个价值原点,保持政治本色不变,而不仅是作为个人的道德操守和个性色彩进行自律。
把廉洁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坚守,建树起自己的行事原则和底线,就能够‚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金钱、美色等诱惑就无缝可钻。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种坚守,既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不断‚修习‛,又是精神家园的始终‚保洁‛。
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3篇::保持党的纯洁性(模版)
坚定理想信念是“绝对要求”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一
来源:《 人民日报 》张 铁(2012年02月09日 04 版)
2010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他奋不顾身,亲临火场指挥,保护了人民的财产和安全……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的事迹,近日“感动中国”。
或许有人会想,在当前环境下,一个领导干部为什么可以做到点滴自律,两袖清风?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孔繁森到任长霞,如果追寻一种精神的谱系,就能发现,刘金国的纯洁,正源于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在革命岁月,这是“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建设时期,这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而改革年代,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是“心中只有„公‟,人民才能„安‟”。一代代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熔铸在血脉之中,标注下思想的纯洁、目标的纯净、行为的纯粹。的确,我们不再面临腥风血雨的考验、生死存亡的抉择,然而,如果不能秉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只是纯粹的“技术官员”,恐怕难以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毫无怨言;如果不能保持“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信念,甘当简单的“谋生干部”,恐怕也难以抵御各种潜规则、坏风气的侵蚀和污染。
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是一种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价值。我们要承认,在多元的利益格局中,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需要尊重和保证;在开放的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也还有提高空间;甚至,党员干部也会有性格的短板、思维的缺陷、行为的弱点。正因此,也只有在理想信念这一“绝对要求”的校准之下,才能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好选择题,在能力要求和水平不足之间做好填空题,也才能做好性格、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错题,最终在纯洁性的考试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有人认为,坚定理想信念不过是喊口号,是“穿靴戴帽”的要求。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知”。执政环境纷纭复杂,没有“主心骨”,如何能厘清历史的脉络?发展工作头绪繁多,没有“定盘星”,如何能把握时代的主线?也有人认为,理想信念抽象空洞,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命题。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行”。在刘金国身上,理想信念表现为“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而对更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系于对岗位工作的尽职尽责、对人民群众的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的尽善尽美。只要“真知”、“真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贯穿于每一次取舍抉择之中,促使共产党人保持最具体也最深刻的纯洁。
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世所罕见”的困难风险和矛盾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要求同样越发紧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须谨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庸懒散不仅仅是“亚健康”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二
来源:《 人民日报 》范正伟(2012年02月10日 04 版)
龙年春节假期结束,一些地方的“超时放假”再度成为新闻。人们对“超时放假”颇多怨言,因为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庸懒散的习气。
关于庸懒散,群众有许多画像:“上午点个卯,下午玩电脑,等着下班了”,“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业务不精、能力不强、得过且过的“庸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懒官”,重权轻责、自由散漫、谋人不谋事的“散官”,在现实中并不鲜见。
与贪污腐败不同,庸懒散看上去不那么刺目,最多被当作是“亚健康”。或许正因如此,人们对庸懒散有些忽视。在一些人那里,庸懒散有时被误看成与世无争,淡泊超脱,甚至成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官场秘笈:盯下级,看上级,小心翼翼地守着“不出事”的逻辑,畏首畏尾地扮着“老好人”的角色,老练圆滑地成为推脱难题的“太极高手”……
庸懒散的作风和贪污腐败都会对党的事业造成危害。它虽然没有后者那么刺目,却范围更广,影响面大。在其位不谋其政,留下的是无人履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贻误的是发展良机;当作为而不作为,丧失的是群众信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瓦解的是执政根基。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矛盾冲突不少,群体性事件时有所闻,一些领导干部处置不当,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中既有贪腐因素,更有庸懒散的影子。平时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对中央的要求部署不认真执行,对群众的诉求推三阻四,对发展的问题茫然无知,甚至火烧眉毛的事情都不愿处置,最终导致矛盾在推诿中升级,问题在拖延中爆发,良机在敷衍中错失,不仅酿成难以预料的后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就是为何毛泽东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何邓小平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新路好路;为何胡锦涛将“精神懈怠”列为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1945年,在论及“历史周期率”时,黄炎培的论断至今发人深省。治庸问责,保持党的纯洁性,就要反思庸懒散的根源:机构设置是否庞杂臃肿?群众监督是否足够有力?问责考核是否规范健全?用人机制是否有助于激励先进?
7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就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今天,面对复杂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需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领导干部的使命职责系于此,人民群众的信任期待系于此,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系于此。
时时用群众这面镜子观照自己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三
来源:《 人民日报 》詹 勇(2012年02月09日 04 版)
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来都与基层群众一起过大年,被誉为“一种独特的政治传统”,各地干部纷纷下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媒体记者“新春走基层”把新闻写在村间乡野、百姓心坎,龙年伊始,神州大地呈现一派心系人民、贴近群众的气象。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保持党的纯洁性角度来看,这样的新气象,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自觉,树立了群众这面映照党员干部纯洁性的澄明之镜。
在有的党员干部看来,“纯洁性”主要是修身养性的“个人任务”,或者是“上面怎么看”的“组织命题”,其实,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从来都不在机关之内、公文之间,而在实践之中、群众身上。天地之间有杆秤,一个党员干部的纯洁度高不高,就要看他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处理权力与群众的关系。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为了藏族群众“两离桑梓,独恋雪域”,沈浩留下了走村串户、沾满泥土的7双鞋,杨善洲弥留之际挂念的是“一定要把林木收益分给群众”,一代代党的优秀儿女,饱含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情,肩负群众利益重于泰山的责任,克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守,他们或许不是完人,但在群众心里绝对是成色十足的共产党人。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观照,往往优劣立分、高下立判。近年来,一些干部“替谁说话”、“只为领导服务”的雷人官腔,道出了宗旨意识的淡薄;高高在上“做老爷”的姿态,“拍脑袋”、“朝上看”的习气,暴露了血肉联系的割裂;对群众疾苦不动心,对形象工程很上心,反映了对群众感情的冷漠;谋求政绩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关键时候与民争利,折射出为政用权的误区。
诸如这些问题,恰恰警示今天的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利益多元、诱惑增多等条件下,“脱离群众”这一“最大危险”更加尖锐,“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面临更大考验,如何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清除种种背离宗旨的“杂质”,任务也更为艰巨。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探照,更能明确为政方向、找准治理之道。2008年,贵州瓮安、云南孟连先后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与当地一些干部在干群关系上出漏洞、群众工作上迷方向息息相关。几年来,经历“进得了寨、拉得上话、交得了心”的艰难历程,通过产权改革、安居富民、干部接访、修桥引水等大量利民实事,当地干部在争取民心的过程中探索群众工作开展,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老百姓一句“共产党的干部又回来了”,朴实而深刻地说出了“孟连经验”、“瓮安之变”背后的纯洁性重塑与回归。
“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安泰一旦离开大地,就会力量顿失、陷于危殆。面对保持纯洁性的时代课题,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自觉面对群众这面镜子,时时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用民心所向获得开拓未来的力量。
第三篇:人民日报保持党的纯洁性六篇系列
坚定理想信念是“绝对要求”——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一 来源:《 人民日报 》张 铁(2012年02月09日 04 版)发布时间:2012-02-09 10:17 阅读次数:
2010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他奋不顾身,亲临火场指挥,保护了人民的财产和安全……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的事迹,近日‚感动中国‛。
或许有人会想,在当前环境下,一个领导干部为什么可以做到点滴自律,两袖清风?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孔繁森到任长霞,如果追寻一种精神的谱系,就能发现,刘金国的纯洁,正源于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在革命岁月,这是‚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建设时期,这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而改革年代,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是‚心中只有‘公’,人民才能‘安’‛。一代代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熔铸在血脉之中,标注下思想的纯洁、目标的纯净、行为的纯粹。的确,我们不再面临腥风血雨的考验、生死存亡的抉择,然而,如果不能秉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只是纯粹的‚技术官员‛,恐怕难以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毫无怨言;如果不能保持‚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信念,甘当简单的‚谋生干部‛,恐怕也难以抵御各种潜规则、坏风气的侵蚀和污染。
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是一种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价值。我们要承认,在多元的利益格局中,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需要尊重和保证;在开放的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也还有提高空间;甚至,党员干部也会有性格的短板、思维的缺陷、行为的弱点。正因此,也只有在理想信念这一‚绝对要求‛的校准之下,才能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好选择题,在能力要求和水平不足之间做好填空题,也才能做好性格、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错题,最终在纯洁性的考试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有人认为,坚定理想信念不过是喊口号,是‚穿靴戴帽‛的要求。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知‛。执政环境纷纭复杂,没有‚主心骨‛,如何能厘清历史的脉络?发展工作头绪繁多,没有‚定盘星‛,如何能把握时代的主线?也有人认为,理想信念抽象空洞,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命题。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行‛。在刘金国身上,理想信念表现为‚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而对更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系于对岗位工作的尽职尽责、对人民群众的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的尽善尽美。只要‚真知‛、‚真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贯穿于每一次取舍抉择之中,促使共产党人保持最具体也最深刻的纯洁。
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世所罕见‛的困难风险和矛盾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要求同样越发紧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须谨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庸懒散不仅仅是“亚健康”——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二
来源:《 人民日报 》范正伟(2012年02月10日 04 版)发布时间:2012-02-10 10:12 阅读次数:
龙年春节假期结束,一些地方的‚超时放假‛再度成为新闻。人们对‚超时放假‛颇多怨言,因为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庸懒散的习气。
关于庸懒散,群众有许多画像:‚上午点个卯,下午玩电脑,等着下班了‛,‚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业务不精、能力不强、得过且过的‚庸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懒官‛,重权轻责、自由散漫、谋人不谋事的‚散官‛,在现实中并不鲜见。
与贪污腐败不同,庸懒散看上去不那么刺目,最多被当作是‚亚健康‛。或许正因如此,人们对庸懒散有些忽视。在一些人那里,庸懒散有时被误看成与世无争,淡泊超脱,甚至成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官场秘笈:盯下级,看上级,小心翼翼地守着‚不出事‛的逻辑,畏首畏尾地扮着‚老好人‛的角色,老练圆滑地成为推脱难题的‚太极高手‛……
庸懒散的作风和贪污腐败都会对党的事业造成危害。它虽然没有后者那么刺目,却范围更广,影响面大。在其位不谋其政,留下的是无人履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贻误的是发展良机;当作为而不作为,丧失的是群众信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瓦解的是执政根基。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矛盾冲突不少,群体性事件时有所闻,一些领导干部处臵不当,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中既有贪腐因素,更有庸懒散的影子。平时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对中央的要求部署不认真执行,对群众的诉求推三阻四,对发展的问题茫然无知,甚至火烧眉毛的事情都不愿处臵,最终导致矛盾在推诿中升级,问题在拖延中爆发,良机在敷衍中错失,不仅酿成难以预料的后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就是为何毛泽东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何邓小平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新路好路;为何胡锦涛将‚精神懈怠‛列为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1945年,在论及‚历史周期率‛时,黄炎培的论断至今发人深省。治庸问责,保持党的纯洁性,就要反思庸懒散的根源:机构设臵是否庞杂臃肿?群众监督是否足够有力?问责考核是否规范健全?用人机制是否有助于激励先进?
7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就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今天,面对复杂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需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领导干部的使命职责系于此,人民群众的信任期待系于此,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系于此。
时时用群众这面镜子观照自己——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三 来源:《 人民日报 》詹 勇(2012年02月13日 04 版)发布时间:2012-02-13 10:26 阅读次数:
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来都与基层群众一起过大年,被誉为‚一种独特的政治传统‛,各地干部纷纷下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媒体记者‚新春走基层‛把新闻写在村间乡野、百姓心坎,龙年伊始,神州大地呈现一派心系人民、贴近群众的气象。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保持党的纯洁性角度来看,这样的新气象,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自觉,树立了群众这面映照党员干部纯洁性的澄明之镜。
在有的党员干部看来,‚纯洁性‛主要是修身养性的‚个人任务‛,或者是‚上面怎么看‛的‚组织命题‛,其实,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从来都不在机关之内、公文之间,而在实践之中、群众身上。天地之间有杆秤,一个党员干部的纯洁度高不高,就要看他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处理权力与群众的关系。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为了藏族群众‚两离桑梓,独恋雪域‛,沈浩留下了走村串户、沾满泥土的7双鞋,杨善洲弥留之际挂念的是‚一定要把林木收益分给群众‛,一代代党的优秀儿女,饱含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情,肩负群众利益重于泰山的责任,克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守,他们或许不是完人,但在群众心里绝对是成色十足的共产党人。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观照,往往优劣立分、高下立判。近年来,一些干部‚替谁说话‛、‚只为领导服务‛的雷人官腔,道出了宗旨意识的淡薄;高高在上‚做老爷‛的姿态,‚拍脑袋‛、‚朝上看‛的习气,暴露了血肉联系的割裂;对群众疾苦不动心,对形象工程很上心,反映了对群众感情的冷漠;谋求政绩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关键时候与民争利,折射出为政用权的误区。
诸如这些问题,恰恰警示今天的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利益多元、诱惑增多等条件下,‚脱离群众‛这一‚最大危险‛更加尖锐,‚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面临更大考验,如何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清除种种背离宗旨的‚杂质‛,任务也更为艰巨。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探照,更能明确为政方向、找准治理之道。2008年,贵州瓮安、云南孟连先后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与当地一些干部在干群关系上出漏洞、群众工作上迷方向息息相关。几年来,经历‚进得了寨、拉得上话、交得了心‛的艰难历程,通过产权改革、安居富民、干部接访、修桥引水等大量利民实事,当地干部在争取民心的过程中探索群众工作开展,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老百姓一句‚共产党的干部又回来了‛,朴实而深刻地说出了‚孟连经验‛、‚瓮安之变‛背后的纯洁性重塑与回归。
‚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安泰一旦离开大地,就会力量顿失、陷于危殆。面对保持纯洁性的时代课题,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自觉面对群众这面镜子,时时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用民心所向获得开拓未来的力量。
别把问题拖成‚历史问题‛——保持党的纯洁性之四
2012年02月17日 16:46:09 浙江文明网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石开 编辑: 楼宇
当前,面对换届,一些领导干部有这样的心态:‚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是前任的,解决好了是前任的政绩,解决不好是自己的问题,不如放到一边;‚旧官一走了之‛,反正要离职卸任,有矛盾能拖就拖,问题留给下任,自己‚善始善终‛。于是,问题‚击鼓传花‛,最终变成无头公案、‚历史问题‛。
不敢、不愿正视问题,不仅是在换届之际。一事当前,一些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解决,而是怎样逃避,甚至是推脱、掩盖。然而,问题往往不会自生自灭,而且必然有躲不开、绕不过的,‚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不愿正视、不敢直面,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问题变成隐患,传来传去,终归会爆发。
问题是一面镜子,面对矛盾问题的所言所行所思,照出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和思想境界。遇矛盾绕着走、有问题避开行,是因为心中有顾虑、有杂念,所以不敢着手处理、放手解决。而顾虑、杂念,往往来自对个人得失的考量。正因此,愿不愿碰问题、敢不敢解扣子、善不善理矛盾,检验着领导干部的纯洁性。
更重要的是,正视和解决问题,鲜明体现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对工作负责、对事业负责,必然会正视问题、主动解决,并且能够不惧风险一抓到底。缺乏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才会对问题视而不见,能躲就躲、能拖就拖。从北京全力推进医疗改革‚宁有微词,不要危机‛,到深圳矢志社会管理创新直指‚政社不分‛,对问题的态度,决定着能否顺应人民期待,完成时代使命。
在一定意义上,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工作被动实际上是被问题牵着走,工作主动就是能够有预见性,把工作做在前头。工作做到家,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了,工作就顺势推进。比如,准确把握了文化方面‚进出逆差‛、‚供需缺口‛等问题,才能提出‚两分法‛的改革思路,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从这个意义上看,能不能直面问题,敢不敢解决矛盾,是党员干部纯洁性的试金石,它检验着我们的领导干部有没有担当责任的勇力,有没有做好工作的魄力,有没有服务人民的能力。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时,曾给学员于江题词:‚碰了钉子时,就向钉子学习,问题就解决了。‛的确,解决问题是个历练,碰到‚钉子‛,了解钉子的构造、存在的原因,找准拔钉子的着力点,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过程。不能设想一个干部能在不经风雨、不处逆境、不解难题中得到全面提高。一门心思攻坚克难、心无旁骛解决问题,党员干部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思想也会随之净化。
小平同志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确,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才能博得更大发展空间。我们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时期,只要是改革,就必然会涉及利益的调整,必然会有矛盾问题。直面矛盾、正视问题,可谓改革第一步,否则就不是用发展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上的发展‛。对问题的态度,也就是对改革的态度。只有摒弃私心杂念,一心思改革、谋发展,才能不断破制约、解难题。而这,也才是党员干部保持纯洁性的‚时代要求‛。
“小圈子”危害“肌体健康”(人民论坛)——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五
(发稿时间:2012-02-21 阅读次数:308)
当下,公款送礼之风盛行,实际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本期编辑的读者来信可以看出,公款送礼花样百出,如何送礼也成为很多干部和单位的‚必修课‛,上级领导来调研视察要送礼,下级单位到上级拜访要送礼,平级单位之间的交流也会互相送礼,以至于许多本有明确制度、流程的工作也要靠公款送礼才能推动、推进,不送礼反倒成了不懂规矩、不懂礼。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中,礼一直是金字招牌,大至安邦的礼教,小至相处的礼节、交往的礼仪。《礼记》中便有‚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之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乃教化之礼、文明之礼。礼尚往来,重在礼,轻于物。然而,在当下,源于沟通交往之礼仪的‚礼尚往来‛越来越被物质化,礼的情感内涵、文化意味已经被稀释乃至变味。很多人的交流重在物、而轻于礼。尤其在权力作用下的公款送礼,更是充满了谄谀之风、腐败之味。名义上是‚公对公‛,实则被一些人打着公家的旗号用以谋私,借‚走动‛之机,慷公家之慨,捞取私利。与其说是送礼给领导,不如说是送给领导手中的权力。究竟收礼人和送礼人之间是何等的‚情义‛?不言自明,主要还在于权力与利益的驱动。
公款送礼就是以权谋私,而且这种隐性腐败越来越呈显性化态势,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产生了巨大浪费。公款送礼花费的都是纳税人上缴的钱,属公共财产,它本应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却被一些单位和领导慷公家之慨,用于联络感情、拉私人关系了。这种行为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公共资产浪费,增加了巨额行政成本。
扰乱了市场秩序。公款的参与,推高了礼品的价格,扰乱了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导致一些非法经营者任意宰客。物质与功利裹挟之下的礼品,也容易沦为违法犯罪的工具。
腐蚀了干部队伍。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公款送礼成为官员腐败高发区。一些人借机‚以礼代贿‛,往领导干部口袋里塞‚糖衣炮弹‛。据不完全统计,有60%的经济犯罪案件是以‚感谢费‛、‚过节费‛等名目出现的。一些干部不是把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而是一门心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以公款开道,用‚钱‛换‚政绩‛、争‚彩头‛、求‚进步‛。公款送礼对干部队伍的侵蚀,如温水煮青蛙,过程缓慢但杀伤力极大。
干扰了社会管理。据报道,各大城市节日性的交通拥堵,与节前进城送礼的车辆骤增不无关系。而从礼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到送礼者、收受者,已经形成一条利益链,若对公款送礼放任自流,必将干扰政府预算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包括‚小金库‛的治理工作。
败坏了社会风气。公款送礼对党风政风的负面影响,已然波及现实生活,不管大事小事、公事私事,似乎都‚非礼勿动‛。请客送礼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内化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就会上行下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恶浊的风气,渐渐销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官场尚‚礼‛,害莫大焉!每逢年节,中央都会三令五申,严禁用公款相互送礼,各地也向党员干部发出‚廉政短信‛提醒,但因监管乏力而收效甚微。如今,该对公款送礼这股歪风动真格了。
廉洁是为政者的“价值原点”——保持党的纯洁性之六 来源:《 人民日报 》陈家兴(2012年02月24日 04 版)发布时间:2012-02-24 10:34 阅读次数:
从担任镇长助理开始,一直到官居市委常委之职,近20年时间里,汤成奇的岗位先后变了9次,受贿的‚事业‛却始终不变。这个案例教训深刻。
腐败分子的堕落,首先都是从价值观发生变异开始的。身在贫寒草莽中,一些人尚痛恨贪腐者,有的甚至从小立志就要做清官,然而及至身居权位,观念却在悄然发生改变。有的说‚看到别人都在弄钱,我不捞钱,感到孤独‛,有的则‚升官不成便腐败‛,有的以为‚拒收贿赂怕伤害民营企业家的自尊心‛,有的表示‚行贿的人,都是含着眼泪让我把钱收下的,我觉得我不收就对不起他们‛,有的甚至公然宣称‚当官不捞钱,不如回家去种田‛。这些东窗事发后当事人的自白虽然看似荒诞,却也粗略描绘出这些腐败分子不再信守廉洁之后心迹情状的乖张。真可谓,清廉官员个个相似,都是一样的纯洁本色;贪腐分子各各不同,在不同的岗位环境中暴露或浸染了不同的腐败色调。
廉洁是为政者的‚价值原点‛,更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党历来把一切腐败现象视为破坏纯洁性、影响公信力、涣散凝聚力的‚病毒‛,予以坚决惩治,方能创造出传奇般的成就。在一定意义上说,不遗余力地清除腐败分子,就是不断清除各种杂质对党的肌体的污染。时时告诫全体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选拔任用清白干部,就是不断强化党的纯洁本色。因此,只要是进入党的干部队伍,就必须信守廉洁这个价值原点,保持政治本色不变,而不仅是作为个人的道德操守和个性色彩进行自律。
把廉洁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坚守,建树起自己的行事原则和底线,就能够‚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金钱、美色等诱惑就无缝可钻。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种坚守,既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不断‚修习‛,又是精神家园的始终‚保洁‛。
第四篇:保持党的纯洁性之系列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一:坚定理想信念是‚绝对要求‛
2010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他奋不顾身,亲临火场指挥,保护了人民的财产和安全……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的事迹,近日‚感动中国‛。
或许有人会想,在当前环境下,一个领导干部为什么可以做到点滴自律,两袖清风?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孔繁森到任长霞,如果追寻一种精神的谱系,就能发现,刘金国的纯洁,正源于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在革命岁月,这是‚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建设时期,这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而改革年代,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是‚心中只有‘公’,人民才能‘安’‛。一代代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熔铸在血脉之中,标注下思想的纯洁、目标的纯净、行为的纯粹。的确,我们不再面临腥风血雨的考验、生死存亡的抉择,然而,如果不能秉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只是纯粹的‚技术官员‛,恐怕难以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毫无怨言;如果不能保持‚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信念,甘当简单的‚谋生干部‛,恐怕也难以抵御各种潜规则、坏风气的侵蚀和污染。
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是一种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价值。我们要承认,在多元的利益格局中,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需要尊重和保证;在开放的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也还有提高空间;甚至,党员干部也会有性格的短板、思维的缺陷、行为的弱点。正因此,也只有在理想信念这一‚绝对要求‛的校准之下,才能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好选择题,在能力要求和水平不足之间做好填空题,也才能做好性格、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错题,最终在纯洁性的考试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有人认为,坚定理想信念不过是喊口号,是‚穿靴戴帽‛的要求。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知‛。执政环境纷纭复杂,没有‚主心骨‛,如何能厘清历史的脉络?发展工作头绪繁多,没有‚定盘星‛,如何能把握时代的主线?也有人认为,理想信念抽象空洞,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命题。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行‛。在刘金国身上,理想信念表现为‚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而对更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系于对岗位工作的尽职尽责、对人民群众的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的尽善尽美。只要‚真知‛、‚真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贯穿于每一次取舍抉择之中,促使共产党人保持最具体也最深刻的纯洁。
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世所罕见‛的困难风险和矛盾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要求同样越发紧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须谨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二:庸懒散不仅仅是‚亚健康‛
龙年春节假期结束,一些地方的‚超时放假‛再度成为新闻。人们对‚超时放假‛颇多怨言,因为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庸懒散的习气。
关于庸懒散,群众有许多画像:‚上午点个卯,下午玩电脑,等着下班了‛,‚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业务不精、能力不强、得过且过的‚庸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懒官‛,重权轻责、自由散漫、谋人不谋事的‚散官‛,在现实中并不鲜见。
与贪污腐败不同,庸懒散看上去不那么刺目,最多被当作是‚亚健康‛。或许正因如此,人们对庸懒散有些忽视。在一些人那里,庸懒散有时被误看成与世无争,淡泊超脱,甚至成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官场秘笈:盯下级,看上级,小心翼翼地守着‚不出事‛的逻辑,畏首畏尾地扮着‚老好人‛的角色,老练圆滑地成为推脱难题的‚太极高手‛……
庸懒散的作风和贪污腐败都会对党的事业造成危害。它虽然没有后者那么刺目,却范围更广,影响面大。在其位不谋其政,留下的是无人履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贻误的是发展良机;当作为而不作为,丧失的是群众信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瓦解的是执政根基。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矛盾冲突不少,群体性事件时有所闻,一些领导干部处臵不当,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中既有贪腐因素,更有庸懒散的影子。平时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对中央的要求部署不认真执行,对群众的诉求推三阻四,对发展的问题茫然无知,甚至火烧眉毛的事情都不愿处臵,最终导致矛盾在推诿中升级,问题在拖延中爆发,良机在敷衍中错失,不仅酿成难以预料的后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就是为何毛泽东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何邓小平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新路好路;为何胡锦涛将‚精神懈怠‛列为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三:时时用群众这面镜子观照自己 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来都与基层群众一起过大年,被誉为‚一种独特的政治传统‛,各地干部纷纷下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媒体记者‚新春走基层‛把新闻写在村间乡野、百姓心坎,龙年伊始,神州大地呈现一派心系人民、贴近群众的气象。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保持党的纯洁性角度来看,这样的新气象,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自觉,树立了群众这面映照党员干部纯洁性的澄明之镜。
在有的党员干部看来,‚纯洁性‛主要是修身养性的‚个人任务‛,或者是‚上面怎么看‛的‚组织命题‛,其实,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从来都不在机关之内、公文之间,而在实践之中、群众身上。天地之间有杆秤,一个党员干部的纯洁度高不高,就要看他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处理权力与群众的关系。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为了藏族群众‚两离桑梓,独恋雪域‛,沈浩留下了走村串户、沾满泥土的7双鞋,杨善洲弥留之际挂念的是‚一定要把林木收益分给群众‛,一代代党的优秀儿女,饱含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情,肩负群众利益重于泰山的责任,克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守,他们或许不是完人,但在群众心里绝对是成色十足的共产党人。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观照,往往优劣立分、高下立判。近年来,一些干部‚替谁说话‛、‚只为领导服务‛的雷人官腔,道出了宗旨意识的淡薄;高高在上‚做老爷‛的姿态,‚拍脑袋‛、‚朝上看‛的习气,暴露了血肉联系的割裂;对群众疾苦不动心,对形象工程很上心,反映了对群众感情的冷漠;谋求政绩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关键时候与民争利,折射出为政用权的误区。
诸如这些问题,恰恰警示今天的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利益多元、诱惑增多等条件下,‚脱离群众‛这一‚最大危险‛更加尖锐,‚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面临更大考验,如何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清除种种背离宗旨的‚杂质‛,任务也更为艰巨。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探照,更能明确为政方向、找准治理之道。2008年,贵州瓮安、云南孟连先后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与当地一些干部在干群关系上出漏洞、群众工作上迷方向息息相关。几年来,经历‚进得了寨、拉得上话、交得了心‛的艰难历程,通过产权改革、安居富民、干部接访、修桥引水等大量利民实事,当地干部在争取民心的过程中探索群众工作开展,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老百姓一句‚共产党的干部又回来了‛,朴实而深刻地说出了‚孟连经验‛、‚瓮安之变‛背后的纯洁性重塑与回归。
‚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安泰一旦离开大地,就会力量顿失、陷于危殆。面对保持纯洁性的时代课题,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自觉面对群众这面镜子,时时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用民心所向获得开拓未来的力量。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四:别把问题拖成‚历史问题‛ 当前,面对换届,一些领导干部有这样的心态:‚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是前任的,解决好了是前任的政绩,解决不好是自己的问题,不如放到一边;‚旧官一走了之‛,反正要离职卸任,有矛盾能拖就拖,问题留给下任,自己‚善始善终‛。于是,问题‚击鼓传花‛,最终变成无头公案、‚历史问题‛。
不敢、不愿正视问题,不仅是在换届之际。一事当前,一些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解决,而是怎样逃避,甚至是推脱、掩盖。然而,问题往往不会自生自灭,而且必然有躲不开、绕不过的,‚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不愿正视、不敢直面,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问题变成隐患,传来传去,终归会爆发。
问题是一面镜子,面对矛盾问题的所言所行所思,照出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和思想境界。遇矛盾绕着走、有问题避开行,是因为心中有顾虑、有杂念,所以不敢着手处理、放手解决。而顾虑、杂念,往往来自对个人得失的考量。正因此,愿不愿碰问题、敢不敢解扣子、善不善理矛盾,检验着领导干部的纯洁性。
更重要的是,正视和解决问题,鲜明体现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对工作负责、对事业负责,必然会正视问题、主动解决,并且能够不惧风险一抓到底。缺乏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才会对问题视而不见,能躲就躲、能拖就拖。从北京全力推进医疗改革‚宁有微词,不要危机‛,到深圳矢志社会管理创新直指‚政社不分‛,对问题的态度,决定着能否顺应人民期待,完成时代使命。
在一定意义上,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工作被动实际上是被问题牵着走,工作主动就是能够有预见性,把工作做在前头。工作做到家,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了,工作就顺势推进。比如,准确把握了文化方面‚进出逆差‛、‚供需缺口‛等问题,才能提出‚两分法‛的改革思路,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从这个意义上看,能不能直面问题,敢不敢解决矛盾,是党员干部纯洁性的试金石,它检验着我们的领导干部有没有担当责任的勇力,有没有做好工作的魄力,有没有服务人民的能力。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时,曾给学员于江题词:‚碰了钉子时,就向钉子学习,问题就解决了。‛的确,解决问题是个历练,碰到‚钉子‛,了解钉子的构造、存在的原因,找准拔钉子的着力点,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过程。不能设想一个干部能在不经风雨、不处逆境、不解难题中得到全面提高。一门心思攻坚克难、心无旁骛解决问题,党员干部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思想也会随之净化。
小平同志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确,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才能博得更大发展空间。我们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时期,只要是改革,就必然会涉及利益的调整,必然会有矛盾问题。直面矛盾、正视问题,可谓改革第一步,否则就不是用发展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上的发展‛。对问题的态度,也就是对改革的态度。只有摒弃私心杂念,一心思改革、谋发展,才能不断破制约、解难题。而这,也才是党员干部保持纯洁性的‚时代要求‛。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五:‚小圈子‛危害‚肌体健康‛
近日,原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县县委书记汤成奇因受贿3900多万元被判处死缓。在长达10多年的‚潜伏‛期间,汤成奇与两名老部下结成受贿同盟,成立‚三无‛公司,实现权力套现。
从近年落马的贪官身上,人们经常发现‚小圈子‛的影子。个别领导干部为了照顾亲属、朋友、部下、同学、同乡,搞任人唯亲、搞权钱交易,危害了党的肌体健康,影响了党的先进和纯洁。
对败坏党风政风的‚小圈子‛,我们党坚决反对、从不姑息。延安整风时期,反对‚山头主义‛,促进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文革‛期间,毛泽东就严厉批评帮派之风。今天,我们反对‚小圈子‛,重在反对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确保党的思想纯洁、作风纯洁;重在反对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确保党的队伍纯洁、组织纯洁;重在反对以公权为‚小利益团体‛牟私利,确保党的肌体健康,防止贪污腐败。
小平同志曾告诫,‚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哪!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不以‚小圈子‛为耻,反以加入‚小圈子‛为荣,不少人还主动经营自己的‚小圈子‛。
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喜欢搞‚小圈子‛,挖空心思钻‚小圈子‛?原因是有的人认为,有了‚小圈子‛能捞到不少好处,进了‚小圈子‛就有了靠山,就有可能超常规提拔、暴发式致富。还有人认为,进了‚小圈子‛,就有了保护伞,干些违法的事也没人敢管。一些人搞‚小圈子‛似乎得了实惠、捞了好处,才吸引更多的人编织关系网、经营‚小圈子‛,甚至不惜拉拢腐蚀,把领导干部拖下水。这样的教训极其深刻。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与某些人合得来,走得近,甚至是很要好的同事和朋友,这很正常。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即使如此,也要交友谨慎。交良朋益友,对自己更是一种帮助。这和在工作中结成‚小圈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经验告诫我们,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可能风光一时,最终却害人害己。‚小圈子‛一开始是人际关系庸俗化,到后来往往异化为政治投机、经济投机,异化为以感情换原则、以公权牟私利,最终滑向违法乱纪的深渊。
防治官场‚小圈子病‛,需要党员干部筑好思想的篱笆,保持文明高尚生活情趣和正派良好的同志关系;需要在选人用人时,严格按党的原则办事,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需要完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铲除‚小圈子病‛滋生、蔓延的土壤。只有对庸俗、腐化的‚小圈子‛坚决地说‚不‛,才能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更加健康。这也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篇:人民日报社会管理系列评论
重大的战略任务 小康的基本条件
——一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项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刻不容缓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各地政府面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
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等为基本任务的社会管理,始终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管理不断打开新局面,为中国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方向。今年的全国两会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党心民意所系,治国方略所在,充分显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都应当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谋之、鼎力为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发展新特征新变化的时代课题。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也让西方国家百年来不同阶段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举世罕有。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必须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我们发展的主线是科学发展,建设的目标是全面小康,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兼顾、公平正义、和谐有序。未来1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以社会管理的创新为推手,在重要时期取得重大突破,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小康宏伟目标如期达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必将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思想,妥善处理好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在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13亿人口,发展中国家,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变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凝聚强大力量,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责任,是对民生期待的积极回应,更是中国发展的崭新契机。
用不断创新回应时代新课题
——二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一些基本特征。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时代发展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只有用不断创新回应时代新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社会和谐。
概括起来,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有这样四个层面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经济层面,如何妥善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社会层面,如何妥善解决由社会领域深刻变化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层面,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更好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思想基础。在工作层面,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回应这些新课题,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
回应这些新课题,最关键也最管用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在今天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就是理念思路的创新。只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社会管理才能进一步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
回应这些新课题,还必须有创新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比如,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建立一套能够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在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方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监管机制。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在社会治安方面,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方面,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在精神卫生方面,建立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时代总是在发展变化,社会矛盾问题的发生有其特点,社会管理也有其规律。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用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就一定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在“最大限度”中增强社会凝聚力
——三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
在民生、幸福、稳定成为“十二五”热词的语境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从社会活力、和谐稳定的战略高度审视社会管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的丰富深化,也是对我们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大创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在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已经或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利益矛盾日渐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得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如何主动适应这种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
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国民收入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提升的时期,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人们心理容易失衡的时期。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避免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凝聚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必要保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主体。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的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今天,面对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和多元思想文化,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就能够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增强社会凝聚力。
握指成拳,众志成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让群众收入更多一些,安全感更强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就能够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积聚强大力量。
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我们干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明了社会管理的实现路径和根本遵循。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开创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现实中,一些社会管理之所以得到群众的支持,根本原因是群众工作做得好;一些社会管理之所以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甚至引发矛盾冲突,根本原因是群众工作没有做好。比如,有的社会管理,出发点就不端正,不是真诚为群众谋利益,而是掺杂着部门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不是考虑怎么让群众方便,而是考虑自己管起来怎么省事。有的社会管理,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反感。
实践表明,任何一项社会管理任务,如果没有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离开了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当前,社会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思想舆论统一难、各方利益协调难、矛盾纠纷化解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突发事件处置难、基层基础建设难等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在新形势下富有实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如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八个“进一步”,是当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围绕的是一个中心词“群众满意”,指向的是一个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它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于社会管理始终,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群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社会管理主动性、创造性,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夯实根基、充实血脉、壮大力量。
在“新格局”中做好大文章
——五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艰难而创新的实践探索——这些重要判断,真实反映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的基本属性,也深刻提醒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既不能单兵突进,也不能因循守旧,更无法一蹴而就。只有依靠全党努力,整合管理资源,才能破解“复杂”“艰难”,促进社会和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1年新中国建设,32年改革开放,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的加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格局是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统一。实践证明:切实抓好社会管理,党的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群众参与是基础,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四种作用不可替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更加注重“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执政理念,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更加注重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路径,在体制机制创新中锻造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新的形势,对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是一次全面考验和提升。社会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涉及量大,加之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管理问题突出,信息网络建设面临挑战,这既是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党和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空间。加大前瞻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研究,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科学制定社会管理大政方针;不断提升党和政府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统筹调度社会资源,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回应民生期待、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力量在基层,基础在群众。社会管理的新局面,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非但不能缺少社会力量,相反,还要高度重视并善于调动,积极导入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只有既强化党政领导又重视社会合力,让社会发育和发展同步前进,拥有强大群众基础的社会管理,才会更具针对性,体现有效性。事实证明,当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得以强化,当各类社会组织的服务社会能力得以增强,当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得以健全,才能有效协调利益群体的各种关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各种力量协同作战,才能创造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只有全党共同努力、狠抓落实,才能切实完成这项重大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