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研究 非现场审计及审计模型在人民银行内审转型深化时代的搭建与作用
学术研究
非现场审计及审计模型在人民银行内审转型深
化时代的搭建与作用
随着人民银行内审转型规划的全面推进,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也步入了总结转型经验、放眼未来的“转型深化时代”,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的非现场审计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与应用。2013年,人民银行总行上线了审计辅助系统,但受人员、技术、思想、认识等因素所限,审计模型的搭建与应用成为目前非现场审计面临的主要挑战。非现场审计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连续地搜集被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被审对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种审计方法,与现场审计相比,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诸多优势。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大了审计覆盖面,提升了审计的精度;降低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合理配置了资源,实现了审计前移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了增值作用,深化了审计服务职能。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是现代审计重要价值的体现,通过非现场审计,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全面导出部分异常数据,提供给被审计对象,从而能及时化解风险,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被审计对象的风险防范和内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占有业务数据资料、持续监测业务动态及掌握分析方法的优势,对有关业务和领域进行专题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1非现场审计模型搭建的关键因素
作为非现场审计核心的非现场审计模型是指通过建立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将科学的分析技术和审计人员的宝贵经验固化到系统中,为非现场审计提供核心技术与作业标准,并在全系统范围内共享,从而有效统一作业标准,切实保证审计质量。非现场审计模型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能从海量的数据中,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发现可疑数据,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它不仅解决了数据核对、分类加总的计算等基本问题,还可以通过使用多种分析方法,来考察数据之问的内在关系和变动规律,从而发现那些隐藏较深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思路为灵魂。非现场模型的搭建首先靠的是思路,只有审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业务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分析,才能提炼出业务的风险点,创造出有意义的模型。
(二)技术是手段。非现场模型的搭建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只有将审计人员好的点子、好的思想,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非现场模型,并能让审计人员使用起来,才能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三)数据乃基础。全面、完整、质量可靠的数据是非现场模型搭建的基础,没有这些数据的支持,再好的想法,也不可能转化为非现场模型。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业务系统的交易数据、非现场收集到的各种管理数据以及外部获取的数据等。
2非现场审计模型的主要获取途径
非现场审计模型的获取有诸多途径,简言之,主要有:
(一)与开发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审计系统软件开发公司长期从事着审计系统的研发,专业性比较强;同时,由于其不断在实施不同金融机构的项目,接触到了不同金融机构的审计文化理念、不同的审计模型思路,能产生一定的聚合效应。
(二)循序渐进搭建审计平台。首先可通过建立各类数据接口标准或利用并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等并行审计技术采集审计证据;其次可采用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 OLAP)以及数据挖掘(data mining)等技术,选择业务管理部门的部门级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实现部门级非现场审计模型的初步构建;最终是建立内审部门的专用数据集市,搭建灵活、可靠的底层数据加载平台、加载全行部分常用的、核心的生产和交易数据,集中存储固化审计模型。
(三)加强银行业同业的交流学习。在非现场审计方面,人民银行应当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的同业交流,通过吸收其成功、先进的思路与经验,有效开拓自我的思想,激发非现场审计的思路。
(四)打造非现场审计文化。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一是设立“金点子”计划,定期进行评审,鼓励先进;二是将模型的研发搭建加入相关行员考核机制,设立考核分数值,并与相关员工的绩效、先进评比等挂钩;三是营造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多思考,并开展培训,让每位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非现场对项目和自身带来的好处和作用。
(五)在现场审计中互相交融日臻完善。非现场审计模型的应用不是仅局限于非现场,而是贯穿于整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使用非现场审计模型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审计模型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整,可以使非现场模型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可利用对具体业务熟悉的程度,提供一些模型的思路供相关人员论证开发。
3非现场审计模型的搭建实例及应用成效
(一)模型搭建实例以某省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开展的外汇管理专项审计为例,我们对外汇局的外汇登记、验资询证、资本金账户管理以及外债管理等4类具体业务搭建了非现场审计模型,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实际应用成效非现场审计模型并非只适用于非现场审计,实践表明,其在日常监测以及审计项目的实施全过程都有着具体的使用价值。1.日常监测。对一些比较重大的疑点,利用非现场审计模型定期、不定期发现存在的可疑数据,然后根据审计人员分析的结果,向被监测对象下发非现场监测意见书、风险提示书等,从而及早揭示风险。如国库业务中退库金额大于缴库金额、有退库无缴库、重复频繁退库等审计模型;货币发行业务中的违规出库等审计模型。均可利用非现场审计模型向被监测对象下发非现场监测意见书、风险提示书等,及早揭示风险。2.现场审计。(1)审前。可利用非现场审计模型批量导出异常数据,并与其业务进行比较,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情况有比较好的把握。如对A市中支开展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及系统运行管理情况专项审计,审计组审前在350多万条记录中进行数据挖掘,成功提取了2602条审计线索;对B,C市中支开展的外汇管理专项审计,根据外债账户管理审计模型筛选出B市外债账户入账金额大于核准限额的疑点记录。根据结汇资金可疑流向审计模型,提取了C市中心支局10万美元以上的用途为担保、保证或支付土地款的资本金结汇数据,作为疑点带入现场逐一重点核实。(2)审中。可利用非现场模型结合数据分析工具,提高审计人员的效率。如对A市中支开展的科技综合管理专项审计中,提取了审计日被审计单位主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的备份文件并在审计组PC机上恢复还原,利用SQL语句对数据库中相关机房门禁进出管理、故障报警等重点关注的数据表进行查询筛选,并比对机房进出、设施维护登记簿,查证了事实;在对D县支行开展的履职审计中,利用SQL脚本构建的国库TCB}系统操作日志分析模型,发现编外用工办理国库清算业务以及少数人员同时拥有两个均为可用状态的操作代码等问题,并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前台导出的序时财务账进行筛选分析,发现了库存现金偏大、大量采用现金结算方式以及年末硬性调账等问题。(3)审后。可利用非现场审计模型导出的异常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一是可揭露出被检查对象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如财务管理中的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或行政事业类支出、ABS,TCBS系统业务员超时未签退等;二是通过非现场模型导出相关数据给被审计对象,有利于被审计对象的风险把控。如通过国库TCBS系统操作日志分析模型的筛选、汇总,发现财政支拨资金由于户名、账号、金额错误等原因,导致集中支付资金清算退回业务量较大(占集中支付资金清算业务的21%),耗费了不少的人工来处理,同时也给集中支付代理行不及时退回占压甚至挪用财政资金带来可能等问题。3.非现场专项审计。
依托非现场专项模型,通过对业务运行过程中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及风险点开展非现场专项审计,及早发现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促进风险的化解。如人民银行总行依托非现场专项模型,对分支机构开展的货币发行业务非现场专项审计,从货币金银系统数据库中的4百张表、近1500万条记录中,发现了604条线索,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4解决人民银行非现场审计问题的对策
目前人民银行系统内对于开展非现场审计尚无系统性研究成果,非现场审计环境有待改善,现有的非现场审计方法尚未整合优化。主要存在认识不到位;人员严重不足;水平相对落后;培训交流较少;工作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人民银行非现场必须加大对有色金属产业主导企业扶持,重点扶持赣州稀土集团和五矿集团两家稀土企业,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推动稀土主导企业开展并购,为主导企业的并购在资金、信息沟通、克服制度壁垒、法律咨询服务上提供支持。
(一)提倡整合企业进行异质化竞争鼓励、引导赣州稀土集团与五矿集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进行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开展异质竞争,如赣州稀土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而五矿集团则依托其技术优势,在不同的层面进行重组。
(二)鼓励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序推进行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为推进有色金属产业科技进步奠定坚实基础。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要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发挥高等院校和高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以财政、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大对稀土产业科技创新投入,还需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稀土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
第二篇: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与提升措施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与提升措施
2011-04-29 09:45:31
非现场审计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连续地搜集被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被审对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种审计方法。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特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农行非现场审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专业技术化程度偏低。本文就农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非现场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定位展开研究,提出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作用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三大矛盾”
近几年来,我国五大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内部审计被纳入董事会及其下的审计委员会管理,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正积极推进审计转型,以满足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需要。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三大矛盾”。
(一)银行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与审计理念陈旧、审计手段落后的矛盾。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下,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表现为新业务品种不断推出、存贷款业务快速增长、中间业务突破性发展,带来内部审计领域扩展、审计需求大增。另一方面面对堆积如山的凭证、报表、档案,在海量的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仍沿袭以往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审计手段和过分依赖于现场审计的审计模式使得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能时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有改进原有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才能完成董事会赋予内部审计的目标任务。
(二)银行机构众多、网点分散与内审机构收缩的矛盾。一方面农业银行是我国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因机构众多、网点分散,审计人员在各个机构之间东奔西突、疲于奔命,工作强度大,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和审计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审计体制改革后,农业银行内部审计划片设置10个审计分局,机构收缩、人员减少,实施审计项目时因资源配备不足,对审计覆盖面、审计的深度、审计及时性有一定的影响,可能造成审计职能作用发挥不够。
(三)内部审计在风险防范中作用日益重要与审计创新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作用中日益重要。在打造优秀大型上市银行现实要求的背景下,农行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提高,明确提出“要发挥好审计条线的监督评价职能,坚持风险审计、管理审计、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及时揭示重大风险点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董事会战略有效执行和全行业务的健康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内部审计必须尽快实现审计转型。另一方面审计创新不足。客观地说,农行内部审计尚处在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阶段,以现场审计为主,非现场审计应用尚不充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较少,审计效果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非现场审计的特点和优势
非现场审计是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监督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定期采集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有重点的分析、评估出风险线索,确定审计重点,为现场审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被审计单位定期进行非现场分析,审计分析有连续性和科学性;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在线审计或离线审计,实时、有效地对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进行监控,审计时间可事前、事中、事后分阶段进行,具有实时、有效、动态的监控功能。
与现场审计比,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诸多优势,近年来的审计实践表明,非现场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一)扩大了覆盖面,确保时效性,审计的深度、广度、精度增加。一是扩大了审计覆盖面。传统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某一时期或某一项业务进行审计,有一定的阶段性或间断性。非现场审计依托高科技手段,可以远程调集所有机构的有关业务数据并进行监测,有助于全面把握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的风险状况,确保审计的全面性。随着非现场审计系统在商业银行的广泛深入应用,审计发现问题的广度、深度和精度都得到了质的提高,特别是针对具有量大、重复性强的负债和个人资产业务效果则更为显著,在发现小概率、高风险事件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确保审计时效性。借助计算机系统,非现场审计可以做到连续地收集数据并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隐患,有效控制和制止,有助于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甚至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适应了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的要求,这是传统审计无力做到的。
(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一是节约审计成本。非现场审计模式下,审计组除了必要的现场调查和现场沟通外,可以大大减少审计人力费用、差旅费用和时间费用。二是减少了调阅资料时间。非现场审计模式下,审计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固定的审计数据采集接口来获得,避免了现场审计中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数据,使内部审计具有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三是提高审计效率,增加审计价值。非现场审计是从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过程,分析性复核方法贯穿于非现场审计的全过程,增强了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使现场审计更具针对性,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
(三)实现了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的历史性跨越。一是具备提前预警预报风险的作用。传统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进行的事后审计,是静态的审计活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非现场审计实现远程的数据采集、审计取证、分析评价,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利用审计数据采集接口、远程审计取证的非现场审计模式,使得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时监控、持续监控和全过程监控成为可能。二是有利于把有限的审计资源最优化地配置到高风险的领域。运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可以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用于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业务领域、重点单位和部门及重大风险事项。加大对业务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的监测频率,有助于准确选择审计重点,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和安排审计项目,使内部审计更具针对性。
三、发挥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用的对策
近年来,农行非现场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推出了符合自己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但信息化、网络化和专业技术化程度依然偏低。非现场审计发展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受传统审计观念的影响,少数审计人员对非现场审计工作认识不足;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非现场审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未制定非现场审计发展规划,非现场审计操作随意性大;对相关业务和高风险领域缺乏规范、有序的审计监控,风险检测分析水平不高,业务信息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共享和利用;开发的信息库还未得到有效利用,对审计项目的支持不足,非现场审计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非现场审计作为风险防范的利器,已成为新时期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常规、主要的审计形式。寻找审计信息化的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农行非现场审计效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发展目标,加强人员培训。一是提高认识,制定规划。非现场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审计模式、审计思想、审计方式的一场变革,高层领导的重视是成功实施非现场审计的关键。要充分提高认识,落实发展目标,制定整体规划,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制度,保证非现场审计有章可循,保证数据的收集、加工、分析、报告和处理有条不紊,保证所有的现场审计建立在非现场审计的基础上。二是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系统应用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的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觉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是成功实现非现场审计的关键条件。每名审计人员都必须经过现代审计理念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等非现场审计培训,并具备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的能力。各级审计机构要成立专家小组,经常进行非现场审计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促进非现场审计工作发展。
(二)加大系统推广应用,完善分析模型,建立非现场审计监测及常态化运行机制。一是加快非现场审计软件研发和应用,实现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程序化。要开发数据接口软件,实现非现场审计系统与各类经营管理系统的直联,并充分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要拓宽资料来源,丰富信息种类,内部审计部门应成为银行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还应将经营管理计划、管理制度、业务检查报告等非数据信息纳入非现场审计的视野,为非现场审计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二是丰富完善分析模型,实现非现场审计技术方法的模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非现场审计作业标准的全面执行。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将科学的分析技术和优秀审计人员的宝贵经验固化到系统中,使之在全行范围内共享,并统一作业标准,切实保证审计质量。要强化非现场审计方法编制的流程控制,确保审计方法编制的质量,根据主要业务风险矩阵图示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编制非现场审计业务需求,进行需求评审,再根据评审通过的业务需求,探讨审计思路,编写方法。三是建立非现场审计监测及常态化运行机制,落实规范、有序的非现场实时监控。不断创新非现场审计的组织方式,配置固定的审计人员,利用非现场手段,将审计关口前移,依托远程监控平台,以远程登录方式,不定期地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审计监督,实现非现场审计协同作业及资源共享,确定风险监管的区域重点和业务重点,实现对被监管单位风险的即时、动态、全面监控,将审计工作由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
(三)建立和维护疑点库,提高非现场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度。一是加强风险矩阵研究,构建非现场经营分析和风险监测报告体系。非现场审计要围绕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重点关注业务风险点、关注新业务,体现成本效益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从主要业务的风险性、合规性、内部控制、真实性、效益性入手,梳理出非现场审计要点,绘制主要业务风险矩阵图表,收集完善风险矩阵方法库,并将其固化推广。通过建立日常监测报告制度,定期提交被监管行经营分析和风险监测报告。二是建立和维护疑点库。收集、整理并深入分析了监管分行风险经营状况,着手建立监管分行相关业务风险分析数据库。对非现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和风险疑点,全面纳入疑点库管理,实行动态监控,同时疑点修改、删除及出库则须经过严格审批。三是加大审计流程创新,提高审计项目非现场支持率。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将非现场审计风险线索查找、资料收集等工作作为审计准备和审计实施阶段的必要工作,在流程上进行固化,加大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融合。
(四)准确定位,实现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监督方式不同,二者各有优势,各有局限。非现场审计是一种远程测试和取证手段,只是支持发现疑点和线索,所发现的疑点只是表象,深层次的问题仍需要现场查阅资料、访谈乃至实地查看才能得出完整、准确的结论。因此,要准确定位,将二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统一于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之中。以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筛选疑点样本,确定审计重点和切入点,保障审计样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审计监督网络,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作者:曾信平,来源:审计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