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洛川县工商局建立相对集中执法办案体制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0:5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洛川县工商局建立相对集中执法办案体制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洛川县工商局建立相对集中执法办案体制的思考》。

第一篇:对洛川县工商局建立相对集中执法办案体制的思考

——对洛川县工商局建立相对集中执法办案体制的思考洛川县工商局 荆锋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如何实现监管职能全面到位,不断提升行政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科学规范的行政执法办案体制很有必要。今年以来,我局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开展创新规范服务年活动,大胆进行办案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检大队、经检中队专业的执法办案机构,具体就是借鉴公安刑侦系统管理模式,实行由经检大队和经检中队相对集中执法办案新体制。县局在设立经检大队基础上,在6个工商所组建了6个中队,取消了机关其他股室的执法办案权,同时对6名所长予以调整轮岗,6名副所长调整充实兼任经检中队长,并结合网格化监管,优化人员组合,整合执法资源,全面提升行政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了全覆盖、职责清、任务实、队伍专的集中办案新体制。这种体制优点在于:

一是确立了经检大队统领全系统执法办案的地位,并明确经检大队有组织、协调、指导系统案件查处的职责,赋予经检大队可根据工作需要,调派各中队人员,易于形成办案强势合力。二是通过建立大队、中队分工协作机制,明确大队主要负责大案、疑难案件以及新型复杂、跨所域、县域案件的查处及协调工作。中队主要负责所辖区域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常规性案件的查办。大队和中队既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又有在各自层面独立办案,从而实现了案源查处资源共享,避免了多头执法、盲目执法、争抢案源、执法扰民现象的发生。三是通过经检大队、工商所、经检中队、网格监管责任人无缝对接,实现执法办案零盲区。建立了相互之间协调机制和案件快速联办制度,形成了局所互动,大队、中队专业执法办案联动机制。四是落实执法资格管理办法,提高经检办案队伍整体执法素质。对系统干部实行业务技能考评,评出A、B、C三级执法资格等次,将业务熟练、素质过硬的干部充实到执法办案队伍当中。

通过新体制的运行,我局行政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截至6月底,全系统查办案件数和行政罚没数较去年全面提高,分别较去年前半年增长了100%和70%以上。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要有位就必须有所作为。洛川县工商局将以新“三定方案”和《食品卫生安全法》的实施为契机,继续探索行政执法办案的新路子,全面落实“四个统一”,努力实现“四高”目标,再创果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新辉煌。

第二篇:文山州工商局建立三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

文山州工商局实行三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

积极推进监管执法到位

“两费”停征后,标志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由“传统收费型”向“监管执法服务型”转变。创新执法体制机制,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实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自 年以来,我们按照“树立一个观念、整合两个资源、开展三项改革、实行四个分离、强化五个重点、完善六项机制”的工作思路,建立了“统一指挥、反应快捷、高效协调,有机运转”的州、县、所三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充分发挥了执法办案的整体功能,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树立“一个观念”,着力实现职能转型。观念决定行为,思想决定出路。我们以两费停收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监管观”,积极倡导“执法也是服务”的理念,努力推动执法重心下移,确立了“所所能执法,人人会办案”的目标。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始终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监管作为第一职能,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民生作为第一取向,把素质作为第一保障,努力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不

—1— 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力构建公平竞争、规范有序、诚信和谐、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秩序,努力实现科学监管促进科学发展,使队伍在履行职能与服从和服务大局中找准位臵,成功地把全系统从监管集贸市场转变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上来,实现了执法办案思想转变,有力推动了全系统行政执法办案工作。

二、整合“两个资源”,着力形成办案整体。执法办案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局将执法办案工作作为工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创新执法办案模式,切实改革执法办案体制,整合执法办案资源,努力提升执法办案效能。一是整合执法资源,成立经济检查支队。为强化和规范案件查办工作,按照服务与执法办案相分离的原则,州局成立了专门的执法办案机构——经济检查支队,专门负责辖区内一般程序案件的查处,作为案件办理的主力军和全系统案件的“中枢”机关,承担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统一指导执法办案工作的责任,与各县局、工商所(分局)日常巡查管理、服务和案件办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上下联动、所队联动、所所联动的三级联动机制,有效整合了执法办案资源,形成了执法合力。二是整合监管资源,成立“12315”工作机构。为更好地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的有机统一,成立了州、县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和工商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工作站,承担调度

—2— 指挥各业务科(股)室以及全系统各级执法办案工作,各科室在履行监管职能中发现的案源及案件线索及时移交指挥中心统一处臵指派,并协助配合案件查办工作。在案件查处过程中,相关业务科室要认真做好对口业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做到“精其所精、长其所长”,实现办案监管双重到位。目前,全州共有12315工作机构53个,形成覆盖州、县、乡三位一体的执法办案网络。

三、开展“三项改革”,着力推进三级联动。为构建更为科学、合理、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我局对办案机制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进行“小局大所”改革,推进执法重心下移。2002年,以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办事效率为目标,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全系统开展了机构改革工作,按经济区域调整工商所布局,减少工商所数量,全州工商所由85个减少到44个,精减46%,其中设立工商分局15个,工商所29个。同时精简县局机关人员,充实基层工商所(分局),使工商所(分局)平均工作人员由原来的4至5人增加到10人以上,初步达到了“小局大所”的改革目标。并下放监管执法权限,使工商所(分局)查处的案件逐年上升。二是实行“分权适当、主辅结合”的执法办案改革,理顺内部执法体制。按照“监管执法相对分离,办案权限相对集中”的思路,建立了“捆绑式”的执法办案模式,即根据案件性质、违法主体、处罚种类、处罚幅度等划分经济检查支队和县局及工商所

—3—(分局)的办案权限,由局党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与科、队、所结为一个统一的办案单位,各科、队、所既可独立办案,也可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协调作战,在全系统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协作的办案格局。三是进行“协作执法”改革,形成执法合力。高度重视内部与外部协作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横向协作和纵向协作两种机制。横向协作,在外部主要是提升工作格局,将打击传销、食品安全监管等重要市场整治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纵向协作,在内部,实行系统内重大特大案件“统一指挥,上下联动,挂牌督办,交叉办案”,做到大要案件集中查处,一般案件分散调查。

四、实行“四个分离”,着力健全保障措施。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着手,加强对关键部位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对案件立案、调查、核审、执行实行“四个分离”制度,切实解决执法不到位、执法不公正、执法不廉洁的问题。一是立案分离,理顺执法介入机制。对工商所(分局)片区监管巡查人员及执法业务科(股)室在监管工作中发现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或接到群众举报投诉等案源,经工商所长、执法业务科(股)室负责人同意拟立案查处后,报分管局领导审批,保障执法介入的合法有效。二是调查取证分离,提高行政执法成效。相关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经批准立案后,经济检查支队根据相关业务科室的建议,结合执法办案人员的办案方向、执法特长等内容,合理调配执法人员,—4— 共同协商指定案件调查人员,充分发挥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和岗位优势。三是案件核审分离,保障执法程序完备。凡行政处罚适用一般程序的案件必须经过法制机构核审(工商所实行法制员初审制度),未经核审不得处罚。案件调查结束后,法制机构对案件事实、搜集到的证据、办案调查程序、案件定性、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保障执法办案程序完备。四是处罚执行分离,推进依法行政。成立案件评审领导小组,负责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复议案件、国家赔偿案件的审批,对全局的执法案件负责统一审核把关,行使行政处罚决定权。

五、强化“五个重点”,着力拓展执法领域。

为进一步开阔监管视野,拓展监管层面,消除执法盲区,强化“五个重点”,切实拓展执法办案领域。一是强化办案领域的纵向延伸。由主要监管个体工商户向全面监管各类市场主体转变;由主要监管传统集贸市场向依法监管各类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转变;由监管面对面的商品交易和服务行为向监管远程的网络商品交易和服务行为的转变。二是强化办案领域的横向扩展。由主要监管低端商品向监管高端商品转变;由主要查处简单、常规违法行为向复杂、新型违法行为转变;由主要监管内陆市场向兼顾边境市场转变。三是强化拓展案件的来源渠道。综合运用日常巡查、12315投诉举报、群众举报、以案带案等多种手段和渠道,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和保护举报人制度,鼓励同业

—5— 人员和同行企业举报,有选择地深入走访相关重点行业,排查、挖掘、发现有关案源线索。四是强化执法办案的现代化。从2008年以来,全系统已推广应用了“工商移动执法系统”,实现了州、县、所三级联网。该系统依托工商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业务系统、12315投诉举报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数据库信息,将多重业务整合延伸到移动无线终端即智能手机,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查询和监管平台,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执法工具,大大促进了执法办案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有效拓展执法办案空间。五是强化打破执法办案的地域辖区限制。成立联合执法组,从全系统抽调业务能力强,执法水平高的骨干力量组成执法小组,根据执法办案工作的需要,深入到各县局进行异地交叉执法办案,打破地域辖区限制,形成竞争办案机制。同时建立通报制度,交织一张覆盖全州范围内的打击不法经营行为的联合监督网,使监管不留盲点和死角。

六、完善“六项机制”,着力保障执法办案。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州工商系统执法办案工作的组织领导,近年来,我局积极构建行政执法指挥体系,不断强化执法办案工作,建立完善了“六项机制”,对全系统行政执法工作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确保了查办案件高质量。一是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加强对案件的跟踪管理,建立案件督办、通报反馈制度。通过对案件线索、立(销)案控管、大要案登记、督办、核查、—6— 通报等全程监控措施,按照“谁过错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执法责任制,具体落实到每个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形成了责权明确、上下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案源举报机制。在州局建立“12315”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同时,在农村广泛建立了消费维权组织,已建立消协分会102个,消费维权站、12315联络站1033个。依托消费维权体系,在快捷高效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投诉及举报的同时加大办案力度,年均办理此类案件1200余件,既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又扩大了案源。三是建立“12315”快速反应机制。对“12315”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要求“12315”申诉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在接诉后必须尽快到达事发地,按照“有诉必接,有假必打,有案必查,有查必果”的方针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案件,查处违反工商法律、法规的违法违章行为,加大了对消费者申诉举报工作的统一调度和指挥。自中心成立两年来,共接到消费者和群众的咨询、申诉(投诉)和举报共57136件(次),受理消费者申诉投诉案件2228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86.56万元,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四是建立查办案件回访工作机制。主要由法制、监察机构实施案后回访:一方面检查当事人的整改情况,延伸对企业的罚后监管与服务,宣传法律知识,改进企业管理;另一方面听取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执法的意见和反映,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复议和诉讼,努力实现行政处罚与行政指

—7— 导的统一,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的统一。五是建立案件考评考核机制。进一步制定完善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实施办法》,州局将全年的执法办案工作目标统一考核到各县局,根据各县局的案件查办情况、案件比例构成情况、执法工作开展情况、案件质量、基础工作等方面,进行考核,促进执法办案规范化。六是建立执法办案培训制度。以开展执法办案岗位大练兵活动为契机,采取集中授课、个案评析、以会代训、座谈交流、实战培训、实地培训、个案指导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技能,努力培育一批执法办案能手,激发执法办案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执法办案队伍综合素质。

我局通过不断完善三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加强了法制建设,促进了依法行政,形成了可喜的执法办案工作局面。自 年以来,我局的行政执法办案工作连创新高,罚没款连年持续上升,从 年全州 余万元罚没款逐年攀升到 年的 万元,个案罚款也突破了百万元大关。截止 年底,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 件,罚没款 万元,无论是在案件数量、罚没数额还是办案领域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的新突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办案速度上有突破,突出一个“快”字,立案快、调查处理快、结案快。二是在办案质量上有较大突破,积案、销案数量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三是在案件种类上有所突破,适用法律法规范围逐渐扩大,所办案件除无照经营外,反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传销、假冒农资、保护野生动物等类型的案件都有不同程度

—8— 的增加。四是在处罚力度上有突破,个案罚没款量罚有度、过罚相当,今年查办的万元案件有较大幅度增长。五是在查找案源上有所突破,除在经常性的市场巡查中发现案源外,开始对大型商场、网上交易等重点交易场所逐步介入,使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今后,我们将以完善三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为新起点,按照做到“四个统一”、加强“四化建设”、推进“四个转变”和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继续拓宽执法领域、提升办案水平,狠抓大要案件的查处工作,努力使我局执法办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9—

第三篇:对基层工商所执法办案廉政风险防范的思考

对基层工商所执法办案廉政风险防范的思考

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最基层的执法机构,直接面向社会,执行着党和国家有关工商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因此,工商所规范化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望。随着国务院新“三定”方案的出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范围不断扩大,行政执法权力不断增强。这样可以使之更好地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然而,与此同时工商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的或潜在的廉政风险也会出现加剧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办案廉政风险的防范,将一切腐败因子消灭在萌芽阶段,建立一个廉洁公正、安全和稳定的工商队伍,促进工商机关更好地履行执法职责。

一、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就是针对权力运行中的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动预防,超前预防,实现监督关口前移,既能有效减少权力滥用的机会,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又能减少干部犯错误的机会,促进廉洁从政。因此,应当把查找廉政风险点,确定廉政风险等级,提出廉政风险防范措施,作为建立行政权力廉政风险评估防范机制的核心。可见,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既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党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近年来,在党委和广大监察员的共同努力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反腐倡廉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就是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结合反腐倡廉建设实际情况,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既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城管队伍健康发展和党员干部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当前,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破解工作难题,完善工作机制。

那么怎样防范工商执法中存在的各种廉政风险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的现状,正确认识在执法办案中已经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因此,必须通过深入学习,发现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前段时间对自身廉政风险点的查找,看到已经存在的种种现象,其中有自身已经掌握的,也有在日常工作中被我们所忽略的情况。通过学习与观察,笔者对基层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基层工商执法中现实的和潜在的廉政风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基层工商所廉政风险表现形式

㈠、执法人员纪律作风不够严谨。如执法办案中着装不整或未按规定出示执法证件、执法方式不当、不文明执法等。执法办案中保密意识缺乏,向与案件有关的当事人和与案件无关的第三人谈论案情,泄露案件情况。

㈡、在执法办案的各流程中由于部分办案人员未能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责,从而导致一定的廉政风险。譬如,在案源管理环节,部分办案人员或办案单位存在因各种原因,对获得的案源没有及时上报;在立案时,未能按法定程序及时立案并公正地处理案件。调查案件时,不按程序取证、取证不全、不按规定抽样取证、不依法定程序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实施强制措施不出具有效的执法文书等;法律救济中由于疏忽没有严格地按规定告知当事人相关的权利;最后,在案件处理结束后,忽视后期的跟踪和规范,存在违法行为的反复发生或延续的可能性,无法达到查处违法行为的最终目的。

㈢、部分执法人员廉政意识较薄弱,执法业务能力较弱,在自由裁量时容易发生廉政风险。

针对这些廉政风险,究其源头,主要是由于基层工商执法权力范围在扩大而执法队人员的个人素质、廉政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所导致。

三、基层工商所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以上廉政风险,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措施加以防范,才能够建立一个廉政勤政,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受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执法队伍,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好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第一,建立执法办案廉政风险防范教育制度,做好执法办案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基层工商管理执法队伍和办案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用勤政廉政、廉洁执法的观念来武装他们的思想,增强办案执法人员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学习、请专家讲课、办案人员心理咨询、开展主题实践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使办案人员充分认识廉政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提高廉政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第二,提高办案人员的行政执法办案业务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法律水平。要建立定期及时地对办案人员进行行政执法办案业务知识培训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的制度。采取集中学习工商法律法规、请工商行政执法办案专家授课、采取随队实作、网上培训、执法探讨、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办案人员行政执法办案的法律水平和执法办案技能。

第三,加强对执法办案流程的监管,建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一般程序案件实行书式流程和网上流程双轨制,法规科、监察室实时、定期介入监督,有效控制办案中立案、初审、核审和结案等各环节的风险点。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行使行政执法职责。

第四,抓好执法人员的考核,树立正反两面的典型。定期对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法业务能力进行考核,防微杜渐。奖励和鼓励执法办案业务精,政治思想素质强的同志;同时,对办案中存在问题的同志加以批评教育,严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加强执法办案队伍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他们提高业务能力和政治思想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充分重视和发挥纪委在廉政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纪委在廉政风险防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纪委要开展全面地辅导、监督和督促,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活动,提高执法队伍的廉政意识和廉政风险防范意思和执法能力。其次,定期调研,找准风险点,及时排查存在的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广泛采用多种渠道,譬如廉政风险举报箱、举报电话、开设网上专栏等,发现行政执法办案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良苗头,并对相关办案人员进行及时纠错和提醒,及时清除各种廉政风险。

第六,健全执法责任公示制度和监督制度。一方面做到执法责任公开,加强外部监督:围绕工商管理职能,通过编印“政务公开册”、设立政务公开栏、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等形式,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针对重点案件建立通报制度。对政府交办和群众关注的重点案件,在案件事实调查清楚后,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或通过辖区媒体向群众通报,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成立由纪检、监察、人事、法制等部门的督察组,具体负责对工商所的行政执法检查和纪律监察,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加强对执法办案流程的监管,促进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规范办案、依法定程序行使行政执法职责。

第七,建立办案、核审、督查分离制度。办案人员、核审人员和督查人员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做到办案、核审、监督分离。这样可以进一步防范办案各环节的廉政风险。

第八,建立案件回访和评议制度。定期随机抽查已办结的案件,同时对行政处罚当事人进行回访,聘请廉政行风监督员查访评议。最后公示回访和评议结果,对有违规问题的案件进行复查,一旦查证追究的追究,该纠正的纠正。此外,通过信访举报、行政投诉、群众反映等渠道广泛收集廉政风险信息,查找可能涉及廉政风险的风险环节、风险岗位和风险人员,及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最后,要定期深入基层,调研廉政风险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做到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行为的风险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控制。

四、基层工商所廉政风险防范展望 尽管在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办案中存在着不少廉政风险,但是只要我们在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队伍建设和执法办案中,做到对执法队伍坚持廉政思想教育,坚持执法办案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坚持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执法办案坚持依法执政,坚持文明规范办案,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发挥纪委在风险防范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内部外部监督并重,坚持廉政勤政,坚持定期调研,及时排查风险点,及时纠正提醒和防范,我们就能够将行政执法办案中存在或潜在的各种廉政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就能够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执法办案能力强,依法规范行使行政执法职责的基层行政管理执法办案队伍,就能够做到廉洁执政,执政为民。

第四篇:对加强工商系统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思考

对加强工商系统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思考

作者:郑时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食品安全等问题全社会瞩目,其危害性无论在行政地域和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中都有不断扩大和渗透的趋势,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形势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工商所办小案,工商局办大案,办案各自为战的旧模式,要建立起在系统内各执法办案单位的横向紧密协作、纵向一体化的跨区域办案工作机制,把每一起违法案件的社会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有利因素

(一)有利于化繁为简,推进职能到位。目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办案涉及范围小、领域窄,有的部位存在不到位的地方,这固然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综合性的职能特点,执行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各执法机构的职责界定不清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造成的。如,有的地方,科所之间执法办案职责交叉重叠,对单个执法机构而言,小而全,各种类型的案都能办,对整体而言,则杂乱无章,好办的案,争着办,难办的案,没人办。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对工商部门执行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性质相近的原则,归为几个大类,落实到相关办案机构,实行“菜单式”管理,实现分工精细化、职责具体化,谁的任务谁承担,谁的职责谁履行,可以有效解决部分领域监管执法不到位的现象。

(二)有利于扬长避短,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在“小而全”的执法模式下,一个执法机构的人员相对较少,但接触的面较宽,执法人员办案的随机性较大,战线太长,分散精力,对相关业务的钻研不够,浮在表面上,造成执法办案的深度和水平不高,大案不会办,小案办不好。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使执法人员办案的范围相对固定,能够坐下来,深进去,研究透,做到“术业有专攻”,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培养出一批执法能手、办案标兵。

(三)有利于加大力度,树立执法办案权威。在以往的基层行政执法中,各执法机构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各地外部执法环境不一,个别地方讲情之风盛行,外部干预较多,基层行政执法阻力较大,执法办案的力度不足。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一方面,提高了自身执法办案能力,案件的事实清、证据足、定性准、程序合法,能够让当事人无漏洞可钻,让讲情人无话可讲;另一方面,对一些影响面广、案情复杂的重大、疑难案件,可以集中起优势兵力,各方面的办案专家、能手进行研讨攻关、重点突破,做到大案办的了、难案办的好,树立工商机关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四)有利于理顺机制,增强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协调性。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并不一味强调在职能上的“分”,同样注重在行为上的“合”,建立统分结合的执法机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目的。各执法机构在日常行政执法中负责履行好自身的分工职责,对该办的案要办好,该管的要管好,力求把各项职责履行到位,不出偏差。在开展重要、专项整治行动时,则要服从统一指挥,发挥专业优势,管好所负责的部位和环节,并搞好上下协调与左右衔接,形成强大的整治合力。

(五)有利于防范风险,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强调的是精细化管理。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有利于把某一个环节、某一项领域的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从而推动系统整体执法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强人民群众对工商工作的信任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六)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为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两费”停征后,基层队伍素质、工作理念以及各方面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提升,为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基础保障。

二、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建议

(一)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专长突出的行政执法队伍。针对当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队伍整体执法水平、专业素质的实际,应把提高专业执法能力培训摆到突出位置:一要打牢基础,精通法理。法理是法的基石。法理掌握不好,再多的方法和技巧都是徒劳。加强法理知识学习,向书本系统地学、全面地学。如近年来陕西省工商局鼓励执法人员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选送优秀执法骨干到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进修深造,聘请法律专家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出了一批熟通法理的专业人才,再通过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增强了执法队伍的法律素养。二要注重实用,加强锻炼。在学好法理的基础上,以提高实战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各种类型执法办案技巧的学习。如安康市工商局在工商红盾内网中开辟《法制园地》栏目,把好的案例或最新法律法规上传到红盾网上,供大家学习。

(二)建立条块结合、网格监管、专业执法的监管执法模式。多年来,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着重强调和突出的是以工商所为主体的“属地监管”,实践证明,“属地监管”有效促进了各项监管执法责任落实,在维护市场秩序,确保一方平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工商所的监管是“点”上的监管,受人力、物力和业务能力限制,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专业要求较高的案件,查办起来,难免捉襟见肘。如一味强调属地监管,下放执法权限,就会造成执法力度递减,执法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必须大力强化上级局尤其是县级局的条线专业执法,做到属地监管与专业执法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具体的运行模式上,强化“属地监管”要以工商所为主体,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细化分解责任,确保不出问题;强化“专业执法”要变“小局大所”的改革思路为“精局强所”,大力强化县级局各专业执法机构的执法力量,提高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和查办相关领域大要、疑难、复杂案件的专业执法能力。总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条块结合,“重兵防守、精兵突破”。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确职责,精细分工,合理划分县级局专业执法机构与工商所之间的执法办案权限,做到职责与能力相匹配,相互支持不推诿,相互衔接不脱节,严禁多头执法,争抢案源。

(三)要建立部门协作执法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对治理商业贿赂、打击传销、打击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等涉及多个部门的整治行动,要在各级政府、纪委、政法委等上级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超前谋划,上升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移交等工作制度,提高执法办案效能,形成整治工作合力。要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定期沟通协调,通报案情,会商有关疑难复杂案件,移送案件线索,提高行政执法的准确性、权威性、统一性。

(四)加强对新领域、新行业监管执法的探索与实践。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的监管对象、新的市场领域、新的营销手段以及新的经济违法行为不断出现,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和掌握这类经济行为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实现监管执法职能到位。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网上市场监管队伍,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强化对专业执法的考核与监督。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执法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确保权力规范运行,工作紧密衔接,各项职责落实到位,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

第五篇:对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思考(运行处)

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许可权改革的思考

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释义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审批权)的精神源于《行政处罚法》中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行政许可权一般包括行政许可申请的受理权、审查权、决定权等各种权能。狭义的观点认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是指《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即“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广义的观点则认为还应包括《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从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不同形式上看,其目前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办理审批许可权场所的集中。1999年初,浙江金华市设立了市政府集中办事大厅,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施行后,各地陆续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审批服务中心”、“政务超市”等名称类似的审批许可集中办理场所,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审批、审核、办证、办照等事项,集中在一个场所完成,实现了行政审批“一站式”办公。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2900多个各类集中式综合政务服务场所。

第二阶段:部门内部审批许可权的集中。《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审批许可方式不断创新,审批许可权“三集中三到位(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切实做到审批事项进驻落实到位、授权到位、电子监察到位)”改革出现,这是各地在推进相对集中审批许可权改革中实施的最为广泛多的一种模式,为相对集中审批许可权不断推进打下了基础,提供了路径。

第三阶段:部门审批许可权职能的集中。《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即将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机关)的行政许可权集中在某一部门(机关),在实质上将审批许可权予以集中,也就是目前各地探索试行的成立行政审批局的模式。

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来看,在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中,对其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其产生的效果和效力也是不同的。第一阶段只是行政审批许可申请的受理权和行政审批许可决定的送达权的集中,政务服务中心仅是政府部门一种物理上的集合,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 “传达室”、“收发室”,无法对行政审批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行政审批效率并未有效提高,实质性权力未改变;第二阶段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改革,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权力、人员按照“应进必进”原则在政务服务中心的“三集中”,是各地政府为了进一步发挥政务服务中心部门

审批事项、人员、场所集中的优势,而全面推行的一种审批权创新改革,一段时间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但这种相对集中审批许可制度只是形式上审批许可权的集中,审批主体并未改变。第三阶段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许可权的改革,也即成立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局即改变了审批许可的运行方式,也改变了审批权力的法定主体或授权主体,原来的审批部门或者审批机构不再拥有审批许可职能或职责,而是转移到特定的审批部门或机构,这是审批许可权最彻底的实体集中,改变了审批许可权以行业配置的职能切割和机构设置模式。本文主要以银川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许可权探索改革为例,对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许可权改革的第三个阶段进行粗略的思考和分析。

二、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许可权改革的基本做法

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国一些地方政府陆续开始探索在行政审批权力配置层面进行改革,整合部门内部的审批职能,尝试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为典型代表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权改革。2014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设置行政审批局,虽然其不是全国第一家,但由于它的行政层级较高、行政管辖权较大,改革创新的标志性意义重大。2014年12月22日,全国第一个地市级行政审批局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正式成立运行,成为全国第一家地市级首府城市正式成立审批局的城市。2015年3月,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印发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方案》,广东、贵州、江苏等8个省(市)被列入改革试点省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做为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改革举措,在国家层面开始推行试点。

行政审批是政府的核心职能,是审批部门的核心职权,审批职能的转移的实体集中制度方式,是大胆的改革,须具备改革创新魄力才能下决心实施。从各地的实践看,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有几个核心的要素缺一不可。行政审批权的划转,承接主体合法是前提,必须使其具有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资格,因此一般行政审批局应列为政府工作部门。信息化网络系统是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后,体制优势得以有效体现的技术保障。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涉及面广而复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组织的强力推进和一支综合素质高、熟悉审批业务、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队伍是开展改革的基础。

从目前各地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情况看,基本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对行政审批职权的清理,摸清部门实施审批事项的职权底数,按照“编随事转,人随事走”的原则,提出改革方案,经国家或省一级党委、政府批准,将决定进行相对集中审批职权改革的部门行使的行政审批职权,统一划转到成立的行政审批局,进行规范、高效、廉洁、透明地运行。在审批模式上,推进“一窗受理、综合咨询、合并审查、集约审批、一站办结”;在运行机制上,市场主体准入设立审批实行 “一个窗口受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工作机制。银川市在实践中还探索实施了市场主体准入审批“同城通办”模式;投资项目建设审批实行关联职能整合、关联部门协同的“并联审批”,重大项目审批“容缺预审、企业承诺、限时补报”制度,政府投资类建设项目审批上实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在服务制度上,建立完善首问负责、AB岗、限时办结、预约代理、帮办协办等特色服务等。机制上的求变、求新、求突破,发挥了资源集聚优势,审批人员减少,审

批效率提高,“一局一章管审批”成为可能。

三、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许可权改革的成效

从已实施相对行政审批许可权,成立行政审批局改革的地方来看,行政审批权的科学配置带来积极的变化,促进了政府职能有效转变。开展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将原有政府各部门的职能重新进行界定,强化了政府宏观战略研究和规划、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环境保护职能,使部门从原来的重审批、轻监管向重监管、抓服务转变,改变了过去“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模式,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进一步激发了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提高了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促进市场主体投资便利化。实施相对行政审批权集中改革,申报材料齐全,市场主体准入设立环节间大幅减少,市场的创业活力进一步提升,行政成本和企业支出大大降低,促进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有利于打造开放便捷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和个人投资兴业。促进了社会资源的节约。行政审批局的成立,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行使的行政审批权,由行政审批局一个部门承担,减少了公众对部门的接触点。一局一章管审批,大大减少了财政刚性支出。新的行政审批机制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集中受理、集中审批、集中服务模式的实施,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社会成本,社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务。促进了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相对行政审批权集中改革以后,打破“审管合一”的格局,实现“审管分离”,“以审代管”的弊病得以有效改观,“运动员、裁判员”身份明晰,形成了决策、执

行、监督适度分离而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提升了公众满意度。

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许可权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成立行政审批局,是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效果明显,但实际运行中面临问题也不可忽略。行政 “信息孤岛”亟待无法避免。以银川市行政审批局为例,除自行研发的“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外,还同时使用涉及国家部委、省、市部门的不同“审管一体”的信息系统。“多套系统、多个流程、反复登录、重复录入”问题突出,“信息孤岛”严重阻碍了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用现有资源和信息化技术,开放端口,彻底破除行业信息壁垒,实现各自信息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势在必行。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后,行政审批局必然要承接上级部门下放的审批。在改革的初期,一个部门承担种类不同、专业技术要求不同的审批,必然存在一定的压力。简政放权是改革的必然要求。事权下放不但要将基层政府承接能力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也应在政策把握、强业务指导与培训、技术力量等方面予以支持。经济体制转型期制定的各类涉及审批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规范性、政策性文件,“重审批、轻监管”的痕迹较重,而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中优化流程的政策障碍不可避免。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颠覆了传统、既定模式下的管理思维,“动了别人的奶酪”,既有思想观念束缚之阻,亦有利益固化藩篱之绊,阻碍改革的一些“小动作”也是改革中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符合中央、国务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增

强发展活力、提升政府法治与服务能力的必然举措。“思之深,则行之远”,改革存在一些问题,但应以“一切为了群众的利益”为目标,立足创新,先易后难,突破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禁锢,抓准主要矛盾,出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不断把改革推向前,争取改革的最大红利,“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前行之路虽不是坦途,但改革的曙光照亮前程。我们坚信,改革的成果将更多的惠及百姓,人民群众也将有更多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艾琳 王刚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人民出版社 2015年5月

[2]黄小勇 闫晶 张爱军 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思考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

(运行监管处 马斌)7

下载对洛川县工商局建立相对集中执法办案体制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洛川县工商局建立相对集中执法办案体制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