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匠精神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笔者认为,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各行各业和每个人身上,心中。新的时代的发展赋予该精神新的内涵和灵魂。寻找和发扬税收工作中的“工匠精神”,对于我们具有积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提出和由来
工匠,一般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日本有个91岁的大厨,终其一生都在做寿司,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追求品质上的完美,被誉为“寿司之神”。他的一段话值得玩味:你一旦决定好自己的职业,就必须全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受人敬重的关键。
其实“工匠精神”绝非舶来品,小时候读过的课文里就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春秋时期《庄子》中的“苞丁解牛”,另一个是宋朝欧阳修的《卖油翁》,都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把工作看作一种修行,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古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出状元”之意也就是古人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发展和兴起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冷落。然而,国际研究机构发现,截至2014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日本最多,有3146家。为什么这些国家会有这么多百年老店?答案就是:他们都在传承着“工匠精神”。因为企业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高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
当今世界,一类强国(如:美、英)垄断软件业和信息化产业,二类强国(如德、法)精于机械制造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转型升级,从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沿海外向型经济星火燎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建筑业、制造业强国迈进,高速铁路、大飞机、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更注重产品的个性化订制和科技创新,对品质和精度的更高的标准赋予“工匠精神”新的目标和内涵。重塑工匠精神,相当于追本溯源,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三、“工匠精神”在税收工作中的体现和发展
坦白地讲,不少国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作为税收工作岗位上的干部,是不是“工匠”,存在不同的看法。实际上,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成长之路崎岖坎坷,事业发展之途充满荆棘。各级税务部门以工匠精神抓落实,以工匠态度抓执行,争先创优,追求卓越,必将成为全面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税收工作需要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税收的存在与发展,关键在于它是建立在政府必须提供公共产品这个基础之上的。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公共产品的交换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包含着一系列的“政府再造”运动。一方面,政府定位本身的转变,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高高在上”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的“亲商、便民、公务员更是服务员”转变;另一方面,公共产品提供机制的转变,要把企业精神引入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生产,注重降低成本,提升绩效,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格局,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精神,契合了这种职能转变。
(二)法治化进程的推进,税收工作需要技术型含量越来越高的人才。税收法治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税收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程度已经远远超过纳税人对税收知识和涉税行为的认知程度。特别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大数据治税工程与我国传统企业会计沿袭的思维、习惯存在较大差异的时候,很多纳税人往往无所适从。例如,对于风险指标,离开专业人士的辅导,很多当事人不知道如何着手自查。但对于税务干部来说,熟练掌握涉税法律法规、风险应对工作方法并具有执法者特有的思维方式,是最基本的职业技能。
(三)税收征管改革的推进,精耕细作成为创新驱动。由“一员进厂、各税统管”的专管员模式,到征、管、查分离的征管模式,从“以纳税人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到“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特别是最近提出的发挥绩效考评引领的新机制。随着税收征管改革一步步向纵深推进,干部队伍在整个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切涉税流程的设计、操作、评估、改进,都依靠干部来实现。离开了这些技艺精湛的“工匠”,改进流程、提升质效、争先创优和赢得好评,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工匠精神”在税收队伍建设中的培育和弘扬
当前,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工作目标。笔者认为,要实现税收现代化,首先是“税收人员”要提高素质,要有新的思维、观念和做法都要现代化。如何提高专业素养,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十分关键。
(一)凝聚精气神,突出税务文化建设。一是重视干部队伍政治素质的提升和思想教育。牢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神圣使命,组织开展税务精神的大讨论,积极走访企业,寻访各行各业的“工匠精神”,将该精神的内涵和灵魂外化为税务干部的自觉行动。二是培育“工匠精神”,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强化文化载体的建设,建设文化展示厅、陈列室、网络平台等,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围绕“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主题,弘扬“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建设。三是积极开展法律法规、业务和综合素质培训,组织大规模、高规格的岗位技能大赛。充分发挥“精湛工匠”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形成。
(二)深化绩效管理和个人评价,作为人文关怀的最好载体。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全面推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组织和个人“双轮驱动”的绩效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和方法举措均是亮点频现,但真正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一段距离。一是注重沟通交流,通过塑造“工匠精神”,营造人人支持的个人绩效管理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信任干部,实施基于人文关怀的绩效考核,开展有助于干部进步的绩效反馈,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的归属感、成就感和满意度,促进组织与个人双赢的良好局面。二是以精益求精的理念,整合业务流程,倾听基层一线“工匠”的声音,构建绩效指标体系。在税收现代化的建设框架下,不断优化和创新业务流程,科学分解绩效指标并落实到岗位,不断调优岗位配置以确保大部分的工作压力相当,从整体上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
(三)着力加强基层建设,积极营造忠诚于事业的良好氛围,孕育正能量。一是立足基层一线,发动广大税务干部,通过严谨有序、公平公正的评选,把先进性强、群众认可度高的个人和集体先进“工匠”评选出来。运用新闻报道、基层巡讲、道德讲堂等多种形式,把宣传先进典型贯彻于评选表彰的全过程。二是全面加强税务系统基层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业务基础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保障建设。坚持服务基层,改善基层条件,搞好后勤保障,为基层税务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和环境,孕育越来越多的税务“工匠”为税收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孜孜以求。(让“工匠精神”在海关工作中熠熠生辉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直指供给侧改革,呼唤价值观回归,令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不仅对改革影响深远,对企业至关重要,海关事业也需要它散发魅力光彩。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专业专注、全情投入。不为外界所困扰,风吹雨打不动摇。少有喧嚣浮躁,多现安宁平和;少有急功近利,多现淡定从容;专业专注、务实敬业,用天马行空的“才气”,托起脚踏实地的“匠气”;凝神专
一、“不忘初心”,用满腔赤诚的情怀,全力以赴、爱深情切,在“心流”中感受时空静止、物我两忘。
耐心细致、坚忍不拔。把工作当作修行,用工作锤炼心性,笃信“细工出精品”,坚信“宁肯少些、也要好些”;不向繁琐寂寞缴械,严谨执着、一丝不苟,拒绝任何投机取巧的冲动;不向困难磨难低头,乐于独向一隅,忍受那寂寞殷殷之苦;不畏风雨、持之以恒,用韧性和坚持铸造永不松动的螺丝钉。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精雕细琢,能取乎其上,绝不取乎其中。无论过程多么辛苦,道路多么崎岖,都要努力实现从99%到99.99%的跃升,“让米粒在电饭煲里跳舞”。如同把产品当做自己孩子,满怀爱意、细心观察,静听孩子的“哭泣声”,精耕细作、追求极致。
诚信利他、快乐感恩。“言必信、行必果”,视诚信为生命,把承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全力以赴;“积善行、思利他”,以利他之心做事,尊重工作、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品味奉献、品味幸福的甘甜;时刻不忘“活着,就要感谢”,永葆一颗快乐感恩之心。
在工匠们代代传承、饱经风雨的背后,我们欣赏到“工匠精神”的“真”、“善”、“美”。
“真”是真理,义无反顾、最大努力把当下做好,无愧于内心信仰,经得住岁月考验;“真”是真实,无半点虚假,原汁原味、真材实料、清澈澄明;“真”是真诚,不矫揉造作,本真、踏实,看得见的质朴,感受得到的稳重。
“善”是和善,始终保持阳光心态,与人接触传递出来的永远是热度和温度;“善”是良善,对待工作如同对待自己的孩童,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精心呵护、关怀备至;“善”是至善,以大爱之心,把金针度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乐观看世界、豁达对人生,透露出心性的光芒。
“美”是平静之美,纵使无边风浪起,嘈杂切切、诱惑多多,依然心无外物、一切如常;“美”是艺术之美,愉悦、幸福,自己惊叹,他人折服,自己感动,他人珍视;“美”是精进之美,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毅然冲破“小进即满”的束缚,不断创新、追求完美。
二、“工匠精神”在拱北海关工作中的初步实践和探索
在海关总署的领导下和珠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拱北海关上下戮力同心,坚持“做专、做精、做细、做实”,历经129载春风秋雨的百年大关昂首潮头,生机盎然。
我们始终保持了一股暖劲。海关工作首要在人,调动积极性关键在心。我们大抓大院文化、大堂文化、大楼文化,关注一花、一草、一木、甚至电梯中播放音乐的每一个分贝,让办公环境既庄重大方、又不失温馨,使全关同志的精气神上来了,工作中更有干劲,质量也更好了!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全关建立6个新媒体平台载体,创造出一批有痛点、有笑点、有泪点、有知识点的精品力作,塑造了海关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形象!我们倡导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建立每季度关领导与干部群众面对面座谈对话制度,对于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停车难、健康饮食等问题,不辞劳苦,不遗余力,想方设法,迎难而上,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全关干部职工有了更多获得感,在常规体检和妇检中未发现一例重特大病例,这是多年来的首次!
我们始终保持了一股冲劲。地方兴、海关兴。面对国家和地方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于能做的,我们不用扬鞭自奋蹄,以一天也不耽搁的精神马上就办;对于没有列入国家试点、政策不明确的,我们急地方所急,想企业所想,发挥最大主观能动作用和聪明才智,与地方一起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对于珠海加快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指导思想,积极地试、大胆地闯、主动地做,当好新鲜事物的支持派和促进派。特别是面对今年1季度珠海外贸总值下降22.2%的严峻形势,我们坚决贯彻国务院、海关总署和广东省、珠海市一系列部署,第一时间推出支持外贸稳增长10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良好效果。今年4、5、6这3个月,珠海外贸货值同比增长42.2%、14.4%、15.2%。由此拉动今年上半年珠海整体外贸总值增长率转负为正。在日前公布的“2015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中,珠海综合得分取得名列榜单第6位的好成绩!
我们始终保持了一股闯劲。我们敢闯敢试、先行先试,争当海关改革创新试验田和示范区。扎实推进珠海口岸查验机制创新试点,中编办有关负责同志高度评价我们“大局意识强、改革姿态高、合作态度好”。我们大力支持横琴自贸片区开发开放,在全国自贸园区中率先启动“一机一台、合作查验、分别处置”旅检作业模式改革,将横琴打造成为改革创新的新高地、新平台、新窗口。在今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绩效评估中,横琴自贸片区通关环境、企业满意度、辐射带动效能等指标得分,均在广东3个自贸片区中名列榜首,综合评价水平提升幅度也是最大。我们着力打造关企诚信体系,珠海市高级认证企业占比连续8年居全国海关之冠,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压缩、下放内部核批127项。我们与澳门海关进一步深化“监管互认”,ECFA货物经澳门中转、在横琴口岸进出耗时减少半天至2天,在横琴口岸率先开展H986机检设备检查结果参考互认,珠澳两地过关时扫描成像实现数据共享,两地海关只需一次查验,可节约通关时间40%。我们率先在全国对旅客行李物品启用“条形码扫描录入物品信息”系统,录入1种物品信息用时从1分钟大幅减少至仅10秒。正是这些改革创新的举措,推动拱北海关不断突破发展瓶颈,站在全国海关改革创新浪潮的前列!
我们始终保持了一股拼劲。我们响亮提出把拱北海关打造成“担当有为、凝心聚力、幸福和美”现代化一流海关的目标,提炼弘扬“忠诚·奉献·协作·进取”的“延关精神”,全关每位同志贡献自己一分力量,发出自己的一分光芒,做到人人为拱北海关添砖加瓦。与此同时拱北海关不断创造更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满足每一位同志方方面面的价值诉求,做到人人为拱北海关,拱北海关为人人。“有付出,就有收获”!我关政务信息在全国海关排名由第十位跃升为第一位;在中国政府网首次举办直属海关在线访谈;在全国海关系统X光机和H986技能比武总决赛成绩名列前茅;日前在华南片海关文化建设协作区党章党规知识竞赛中,又以团体总成绩第一名获得金奖;在地方作风建设评议排名由第7位上升为第2位。
三、以“工匠精神”推动海关各项工作
聚焦拱北海关,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实现“精品化、特色化、绩效化”。精品化,就是力求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非凡,在专业的领域做到极致,成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每一个细节都用心用爱在其中;特色化,就是要形成富有冲击力的独特风格、独特气派、独特模式;绩效化,就是以高效的作风和敏锐的前瞻眼光去落实工作。
一是带着爱的情感去投入工作。使拱北海关每一位同志都成为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倾注爱,消除“工作”与“自己”之间的距离,一起用爱的情感做好自己的工作、关心身边的同志、呵护我们的家园,使拱北海关成为最动人、最温暖、最强大的集体。
二是用艺术的眼光去雕琢工作。拱北海关每一位同志都要做到最好的自己,倾一生的时光与精力、倾一生的思维与智慧、倾一生的执着与追求,黾勉苦辛、朝乾夕惕,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全力以赴构筑一流海关精致而宏大的全景。
三是用前瞻的敏锐去思考工作。抓住拱北海关当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解放思想,中流击水,坚毅执著加快一流海关建设步伐,“走
一、看
二、想三”,既着重眼前、关注当下,又心怀远虑、志存高远,进一步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促进拱北海关事业持续长远发展。
四是用务实的作风去落实工作。拱北海关将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创新强关、改革强关、法治强关、人才强关,向改进作风要活力、要动力、要红利,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围绕一流抓落实,深化改革抓落实,领导带头抓落实,完善机制抓落实。
五是用综合的素质去提升工作。引导拱北海关全体干部员工进一步强化综合素质,凡事谋其全、立事谋其细、成事谋其益,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焕发出百年大关沉淀的大家之气和修养品性,把每个岗位的工作做好到极致,聚沙成塔,聚水成涓,汇聚成全国海关上下气势磅礴的发展洪流。
海关工作,曾经被认为是工作简单重复,缺乏技术含量,任何人都能胜任,然而,时代真的不同了!为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弘扬“工匠精神”,海关也不例外。
一个方面,随着全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的发生,过去粗放发展环境下习以为常的一些错误、浪费、疏忽、延误越来越不再为人所容忍,越来越要面临社会与良心的拷问。天津港爆炸案敲响了警钟,小错误、小疏忽、坏习惯终于累积并酿成了大祸。有了工匠精神,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任何一个海关监管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监管链条的失效,任何一个统计数据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海关监管决策的失误;必须把精益求精,防微杜渐落实到海关日常监管的每一环节。
另一方面,随着海关监管业务量和人力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海关信息系统和监管体制的完善以及彼此的协调结合将越来越成为海关业务发展的瓶颈。有了工匠精神,我们能更充分的理解和发挥机器的作用,并把机器设计的更适宜海关实际工作,能与海关监管体系更加协调的无缝融合。
再一方面,随着“阿尔法狗”围棋人工智能战胜李世石,里程碑式的标志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已经有能力全面入侵人类社会。而作为拥有着海量数据资源,并且有着天量监管任务的海关,无疑可以作为大数据很好的实践范例。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努力创新,打造出一台台高效自动化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装备。
第二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一词随即红遍大江南北。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中国制造”与外国制造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举例说中国至今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比如圆珠笔的“圆珠”目前仍需要进口。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自行生产!中国作为制笔大国,核心技术和材料却仍然高度依赖进口,要想从制笔大国向制笔强国转变,工匠精神就是关键所在!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 培育工匠精神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二 不断锤炼技术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说,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一是要改革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固牢提高技术基础。二是强化对技术工匠的奖励机制,调动工匠人员参与创造的积极性,使其能更充分更安心的专研技术。三是要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要对勇于钻研者撑腰,探索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
第三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设备制造 张文哲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研究过他们大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秉承着这种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同年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6月22日,总书记在太原考察了两家制造企业。总书记同职工亲切交流,勉励他们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工匠精神,是对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恰恰也是我们路桥集团精品意识的精髓所在:苦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我们路桥集团,他们喜欢阳光下架桥机美丽的金属光泽,默默的在骄阳酷暑中坚持,在烈烈长风中挺立;他们喜欢简单却美味的工作餐,在发动机的轰鸣中谈笑风生;他们喜欢每天熬夜工作后倒在床上美美睡上一觉的惬意,暂时忘却夜班的漫长和工程进度的压力。
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喜欢纯净液压油淡淡的紫色,却忘了被它浸泡过的双手会脱皮发痒;他们喜欢钻研那一份份的图纸和计算书,却忘了桌上的工作餐早已变凉;他们喜欢黎明前天边的那一抹曙光,打着哈欠把工具和苦累放入皮箱,憧憬着栉风沐雨的光荣与梦想!
公司在制造业的第一线,率先响应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不断的树立精品意识。那么,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既是“精神”,就要在培育上下工夫。在2017年3月,设备制造公司开展了员工“大讲堂”的活动,围绕公司安全生产、技术质量、研发创新、施工管理、经营管理、党群政工、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等工作开展大讲堂,在广大职工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员工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员工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为公司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管理队伍。
针对一线员工,我公司开展了“焊接工艺及专业技能培训”系列讲座。培训特邀专家为工人做指导,让工匠精神在全公司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公司制造过程的内在支撑。
公司还建立了对“工匠”的奖励机制——“制造工匠”的选拔活动。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精品工程”的工作意识。公司设立“制造工匠”交流选拔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担任。并严格制定了选拔条件、选拔流程、以及对“制造工匠”的考核及待遇提升的方案。
在设备制造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在公司各个岗位上涌现出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每一次移动模架的打开与关闭,都有桥梁事业部的技术员穿梭在现场,紧握对讲机,确保各工况安全就位;每一次浇筑完成成功过孔,我们研发设计团队都深深的松一口气,但马上又提起勇气,接受新的考验;每一个良辰美景,机加工事业部的安全员都坚守在岗位上,双眸时刻流动着警惕,呵护安全。每一个花好月圆,我们设备制造公司都肩负着责任与期望,把思念压在枕下,藏在心间。
今年3月,商合杭公铁大桥完成预压浇筑,移动模架面临着首次过纵移过孔。3000m平曲线半径和2.8%的纵坡,对于任何工程师都是一个头疼的难题。这台MSS40型移动模架是我公司新研发的自行上行式造桥机。虽然进行反复的模型计算,虽然仔细的分解了移动步骤,但理论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临近退休年纪的王殿学总工主动请缨带队,赴一线工地,现场指导。双鬓斑白的他,细心的观察着移动模架的每一个动作,“一听声音、二看油漆”他耐心的教导着,“轻敲钢板发出清脆的声音是代表此处在受力,如果油漆出现崩裂就证明此处有大变形,是很危险的征兆。”在30m的高空,他临危不惧,坚持爬到模架最前端,细心交代,不放过任何关键节点。到了中午就在坐在设备的钢筋上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大家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众志成城,认真扎实的进行纵移准备工作,调试液压、开合模板实验、解除锚固……当移动模架行走到位时,已是第二日傍晚。历时2天,移动模架首次纵移顺利完成!当听到项目经理给上级领导满意的汇报时,所有人好像都感觉累了。满意背后的困难、研发背后的艰辛,也许只有我们才知道。也正是这专注、坚韧、精益求精的精神,鼓舞着设备制造公司克服万难,敢于攻坚。
我明白了一件事:敬业会让人出类拔萃。超越平庸,选择完善,精益求精。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卓尔不群,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回报,但求问心无愧;不论公道,但求初心不忘。
“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人生原则。如果你希望成为被需要、被尊重,成为众望所归的成功者,就从当下做起,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工匠。拥有工匠精神,活在当下,强在内心。
第四篇:工匠精神
论“工匠精神”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须深入把握其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与培育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其一,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其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靠的就是制表匠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的精益精神。
其三,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德国除了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普通消费者没有听说过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其实,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大抵如此。其四,创新。“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事实上,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也就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两个轮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双翅膀”,二者缺一而不可。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发育程度,同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都直接发生着关联。从精神文明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在本质上它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同其中的“敬业”“诚信”要求高度契合的。从物质文明来看,“工匠精神”在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作用。
二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尽管我们成了“世界工厂”,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在世界随处可见,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制笔、制鞋,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这里面却依然缺少真正中国创造的东西,甚至一些外国人将其等同于“山寨”产品。这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形象。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整体不高,背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未来。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经济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品牌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作为知识资本形态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可经营的企业资本,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是传统的会计体系反映不了的无形资本。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效开发、经营品牌资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占领市场至高点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工匠精神”在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资本创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也是企业品牌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以及顾客忠诚度培育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品牌资本价值增殖的重要来源。其实,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烤鸭能够驰名世界,也是得益于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工匠精神”。
四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尊重员工的价值、启迪员工的智慧、实现员工的发展,不仅是员工个人成长的强烈需求,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提升个人精神追求、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道德指引。美国旅馆业巨头康拉德·希尔顿年轻时有过在酒店打工的经历。最初,上司安排他打扫卫生,刷马桶是其中必要环节。希尔顿对这份工作不满意,对待工作很懈怠。有一天,一位年龄稍长的女同事见他刷的马桶很不干净,就亲自为他做示范,并告诉他,自己刷完的马桶,是有信心从里面舀水喝的。这件事对年轻的希尔顿触动很大。从此他一改对工作的懈怠应付,逐渐树立起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后来,希尔顿拥有了自己的酒店,并在行业内独树一帜。回顾他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他年轻时所遭遇到的“喝马桶水”的职业精神教育这一课,是他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精神财富。事实上,企业员工所具有的高尚职业操守和强烈“工匠精神”,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是其自身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和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如今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烈共识,这就是在中国必须加强、加快“工匠精神”的培育。那么,其路径何在呢? 首先,必须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工匠在古代等级社会中一直处于社会下层,在职业“士农工商”的排名中,工匠往往不入统治者的“法眼”而被归为“三教九流”。唐宋以后,手工业者身份地位有所提高,但封建王朝依然奉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将工商业视为末业,对工商业者进行压制。元代又开始通过严格的“匠户”户籍制度对工匠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使工匠一直难以获得与普通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儒家主流思想向来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倡导“君子不器”,轻视职业技能教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而当代中国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社会和企业依然缺乏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反观欧美文化,古时的出色工匠,可以跟艺术家和作家齐名,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其实质是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这既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
其次,必须畅通职业培养机制。有资料表明,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技工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瓶颈。那么,如何畅通技能型人才职业培养机制呢?一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也就是要以改革的思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学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二要继承古代“师徒制”教育传统。古代流行的中国艺徒制度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采取的都是一种“心传身授”的默会教学方式,学徒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师徒制”中形成的“亲师合一”关系,注重“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有利于那些非物质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工匠精神”的养成。三要实行国家工匠技能认证制度。也就是在加强现行职业教育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举行国家考试制度,全面实行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工匠技能等级认证制度,不断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再次,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全企业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理念、共同信念、经营思想、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显然,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价值来自于“人化”的过程,同时又必须回归于“化人”的过程。无疑,“工匠精神”中蕴涵的巨大力量,也需要通过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而得到发扬光大,并使之在滋养员工精神、推动企业发展中得到验证和释放。
最后,必须建立激励保障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是“工匠精神”得以延传和发扬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其一,要建立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针对传统工匠“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传大不传小”现象,通过运用法律、制度等形式加强与工匠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工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其二,要建立濒临失传的传统工匠技艺抢救制度。要建立专项基金,抢救性保护那些濒临失传断代的民间传统技艺、工艺,抢救挖掘那些濒于失传的独门绝技,请大师名匠著书立说或为他们撰写人物志和传记,发扬光大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其三,要建立优秀民间传统技艺表彰奖励制度。可借鉴当今建筑界“鲁班奖”、工艺美术界“金奖”“银奖”形式,对技艺界的精品、优品实行专项奖励制度,以此树立标杆鼓励赶超。同时,对于那些德艺双馨的工匠大师、技师要授予荣誉称号,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其四,要建立名品优品特品甄别追究制度。为增加工匠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可借鉴古代社会“物勒其名”的办法,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对工匠、技师的每一件作品、产品实行甄别认证,既保障他们的著作权、让他们“扬名立万”,又对他们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以此强化“工匠精神”的建设。
第五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无数的日夜,有那么一群人用平凡的故事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们的成功不是靠最前沿的知识科技,也不是改变了多少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只是靠几十年不忘初心的坚守,努力将自己的职业技能做到完美和极致,靠着师徒传承和刻苦钻研,专注本职,追求卓越。将一名大国工匠的精神,深深融入到自身血脉中,终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与“核”共舞,守护蓝“芯”的大国工匠乔素凯。作为“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他参与并见证了我们国家核能源领域从无到有,再到世界一流的全过程。在和核燃料交道的26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交出了更换、维修核燃料工程中零事故的成绩。他的团队也是国内唯一能对破损核燃料进行水下修复的技术力量。超高的技术,由人折服。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专注本职,尽心尽责,更让人敬佩。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的大国工匠顾秋亮,被誉为“两丝”钳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拥有非凡金属雕花技术的匠人胡双钱,他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泱泱大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大飞机,是多少年来的痛。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最好证明。但对胡双钱这样技术人才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受命,经受巨大的风险。在一次实验中,急需一种零部件,零部件材料是精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但要求更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误差是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但那时的中国还不具有该种机型的车床,临危受命的胡双钱靠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
这样的“工匠”,也许还有很多。他们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敬佩,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巨大推动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各位大国“工匠”们,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成长着、奋斗着,练就了属于自己岗位上的独特技能。从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对事业的热情、对人生的追求、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弥足珍贵。而新进入职场的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这种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促使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的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进步充实自己,蹋蹋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争做公司的“工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