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夏名牌制造业农业传统特色手工艺品评价通则

时间:2019-05-13 10:2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宁夏名牌制造业农业传统特色手工艺品评价通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宁夏名牌制造业农业传统特色手工艺品评价通则》。

第一篇:2018年宁夏名牌制造业农业传统特色手工艺品评价通则

附件7 2018年宁夏名牌(制造业、农业、传统特色

手工艺品)评 价 通 则

为规范宁夏名牌评价工作,坚持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原则,根据《宁夏名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产业发展和评价工作实际,制定本评价通则。自治区质量发展办公室组成专家组,依据评价通则的要求,对申报产品进行评价。本通则适用于宁夏名牌制造业、农产品和传统特色手工艺品的评价。

1、资格审查

1.1 申报条件审查。申报数据及其他资格达不到2018宁夏名牌申报条件的,取消参评资格。

1.2 商标审查。商标注册和使用须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要求,国外商标及含国外商标的联合商标,不参加评价,一个产品只能用一个商标申报。

1.3 许可条件审查。申报产品凡有行政许可、准入要求的,必须取得许可、准入资格。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生产许可证管理”、“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管理”、“出口质量许可证管理”、“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管理”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的产品,申报企业尚未获证的,取消参评资格。

1.4 产品质量审查。近三年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参评资格: 1.4.1被地市级以上质量监督检查判为不合格的; 1.4.2出口商品检验不合格的;

1.4.3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造成较大损失遭到外方索赔的;

1.4.4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1.5 环境保护审查。申报企业排放不达标的,或近三年内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取消参评资格。

1.6 其他方面的审查。近三年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参评资格: 1.6.1企业伪造证明材料、虚报数据的; 1.6.2企业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1.6.3近三年经营性亏损的;

1.6.4企业达不到国家节能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的。

2、数据的审查 根据统计、税务、海关等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和核查结果对申报企业申报数据进行严格审查。

2.1 对企业申报数据与其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2.2 有多个生产厂家的企业,须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2.3 申报数据存在明显笔误的,可以在报自治区质量发展办公室同意的前提下进行调查,根据调查后的核实情况对该数据进行修正,依据修正后的数据进行评价打分。申报数据与企业曾经提供给有关部门的数据有较大出入的,取消评价资格。

3、评价总分及分配

3.1 总分数。评价主要根据宁夏名牌申请表所填内容进行打分。评价总分为900分,其中“市场评价”250分,“质量评价”250分,“效益评价”200分,“发展评价”200分。

3.2 综合评价,100分。(附加分)

3.3权重分配。近三年数据分别进行量化打分,按0.3、0.3、0.4的权重加权平均。

4、市场评价250分

4.1 商标历史20分。商标注册按每年2分计,最高不超过20分。4.2 品牌知名度,满分20分。

4.2.1申报企业曾获宁夏名牌产品,10分,在有效期内的加10分;

4.3申报产品销售区域,满分50分。省(国)外每一个销售区域(以县级为单位)记5分,最高不超过30分;区内每一个销售区域(网点)记2分,最高不超过20分。

4.4 申报产品销售额,160分。评分规则如下: 按全区同类产品申报产品销售额(国内与国外销售总额)大小分别排序评分,按9.3款公式计算,大于满分的以满分计,三年进行累加,三年的加权系数分别为0.3,0.3,0.4:。

5、质量评价250分

5.1 实物质量水平,满分100分。

5.1.1 申报产品采用的标准及标准水平,满分30分。

申报产品采用标准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给20分;申报产品采用标准高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给25分;申报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给30分。

5.1.2 申报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满分70分。

根据申报产品实物质量指标的特点确定打分方法,依据企业提供的近三年市级以上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监督检验报告计算得分,三年的加权系数分别为0.3,0.3,0.4。5.2 质量保证能力,满分150分。

5.2.1 企业获国家级或省级质量管理先进企业,10分;

5.2.2企业标准化工作,满分10分,(企业建立完善制度并有效开展了标准化工作,10分);

5.2.3企业计量工作,满分10分,(定量包装产品执行C标志,10分,或企业建立完善制度并有效开展了计量工作,10分);

5.2.4企业通过ISO9001认证且在有效期内,10分; 5.2.5企业通过环境体系认证且在有效期内,10分; 5.2.6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10分; 5.2.7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10分;

5.2.8申报企业实验室具备出厂检验的能力,并能够正常开展检验工作,10分; 5.2.9企业获市级及以上质量奖(含企业或个人)情况,满分20分,此项以单项最高分计,不累加计分。其中获国家级质量奖的(不含入围奖、提名奖),20分;获自治区级质量奖,15分;获市级质量奖,10分;其他质量奖项,8分。

5.2.10 企业售后服务网点建设,满分30分。[累加项:有网点建设并有制度(6分),有售后服务体系(6分),有专职人员(6分),有热线电话(6分),市场综合反应(6分)等内容。] 5.2.11根据行业不同特点,企业获得其他与申报产品有关的认证,每项得5分,满分不超过20分。例如:节能产品认证、GMP认证、HACCP认证、职业健康安全认证、出口卫生许可证、有机产品、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

6、效益评价200分

由企业纳税状况、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水平(总资产贡献率)其中企业纳税状况90分,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55分,总资产贡献水平(总资产贡献率)55分,三年的指标加权系数分别为0.3,0.3,0.4。

6.1企业纳税状况,90分。评分规则如下: 按全区同类产品申报产品纳税额大小分别排序评分,按 9.3款 公式计算,大于满分的以满分计,三年进行累加,三年的加权系数分别为0.3,0.3,0.4:,6.2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55分。评分规则如下: 按全区同类产品申报产品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大小分别排序评分,按 9.3款 公式计算,大于满分的以满分计,三年进行累加,三年的加权系数分别为0.3,0.3,0.4:,6.3 总资产贡献水平(总资产贡献率),55分。评分规则如下: 按全区同类产品申报产品的总资产贡献率大小分别排序评分,按 9.3款 公式计算,大于满分的以满分计,三年进行累加,三年的加权系数分别为0.3,0.3,0.4:

7、发展评价200分:

由研发、规模、技术成果等三项组成。分值分配为研发情况50分、企业规模水平50分、技术成果100分。

7.1研发情况评分(满分50分)

由企业新产品产值率(20分)和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30分)两项内容组成。评分规则为:

7.1.1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得分由该产值率与该项满分乘积获得;

7.1.2企业研发费或更新改造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得分采取分档记分的办法获得,其中,研发费用分档为:0-<1%记10分、1%-3%记20分、3%-5%记25分、>5%记30分;更新改造费用分档为:0-<2%记10分、2%-4%记20分、4%-6%记25分、>6%记30分。研发情况得分=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得分+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得分。

7.2企业规模水平评分,满分50分。

按全区同类产品申报产品的规模大小分别排序评分,按 9.3款 公式计算,大于满分的以满分计,三年进行累加,三年的加权系数分别为0.3,0.3,0.4:

7.3 技术成果,满分100分。

7.3.1企业的银行信誉等级,满分20分。获AAAA级,20分;获AAA级,15分;获AA级,10分;获A级,5分。

7.3.2申报产品获得科技进步或科技成果奖情况,满分20分。获国家级,20分;获省级,15分;获市级,10分。

7.3.3企业参与地方、行业、国家标准制定的情况,满分20分。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的,20分;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15分;参与制定地方标准的,10分。

7.3.4企业拥有专门的研发机构,10分。

7.3.5企业获得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20分,获市级的,10分。7.3.6申报产品获得专利项项数,10分。获国家专利证书1项以上,10分。

8、综合评价(附加分),100分。

8.1企业申报宁夏名牌综述,50分。专家对企业在宁夏名牌综述中涉及的内容综合阐述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可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打分,每项最高5分。(1)综述内容的真实性;(2)企业是否建立了企业品牌战略规划;(3)行业发展情况及地位;(4)企业质量体系建设情况;(5)计量体系建设情况;(6)标准化及特种设备等体系建设情况;(7)企业技术创新;(8)企业对市场需求和开发;(9)人才队伍建设及售后服务情况;(10)社会责任(环保、节能减排、人员职业健康等)工作是否到位等内容。

8.2专家可根据反映企业社会责任,获得的有关荣誉证书和专业证书等内容,每项加5分;申报产品及企业获得有关自治区级以上荣誉证书和专业证书等内容,每项加10分,最高不超过20分。

8.3其他(专家需写明打分理由),30分。

9、评价打分方法

9.1评价打分法根据不同的指标分为分段计分法和连续计分法。

9.2 分段计分法:评价专家根据本评价通则的要求,按照行业特征及产品特点,将申报数据由大到小排列,依据分值均匀递减分段评价打分。级差为指标满分除以同类申报企业总数。

9.3 连续计分法:对于出口额、销售额、纳税总额、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企业规模水平采用连续计分法,算法如下:

评价指标得分=基础分

+

申报值 — 基础值 最高申报值—基础值

×(满分-基础分)公式中基础分:以评价指标满分的30%为基础分,初审合格的企业即获得基础分;基础值为同类申报企业(产品)评价指标的算术平均值。

9.4现场审查企业数据,若计算有误,审查组按更正后数据计算分值。

10、提出推荐名单

10.1 撰写评价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0.1.1 接收企业申报材料情况,包括申报材料的数量、资格审查、数据审查等情况。10.1.2 说明评价打分过程,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处理情况和意见。

10.1.3 按照自治区质量发展办公室提供的有关格式,附上各参评企业四大指标的得分和总的得分。10.1.4 提出建议的宁夏名牌推荐名单和理由。

10.2 自治区质量发展办公室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提交自治区质量和商标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推荐名单,推荐名单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由自治区质量和商标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确定2017年度宁夏名牌最终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11、有关指标解释

a.工业成本费用利税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b.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c.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d.新产品产值率(%)=当年新产品产值/当年工业总产值×100%

第二篇: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自2002年底,自治区制定实施《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2003—2007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强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中宁枸杞、吴忠奶业、西吉马铃薯等主产区产业收入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30%以上。全区基本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产业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集中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支撑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品牌培育滞后,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的知名品牌稀缺,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等。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加快构建特色农业新体系、力促设施农业新发展、推动产业化经营新突破、增强农业装备新实力”重大部署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的要求及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2年)》、《关于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特制定《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一、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产业大县和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统筹特色优势产业“三大区域”布局,每个县(市、区)着力加速膨胀1到2个主导产业,兼顾发展一般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统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紧盯做大做强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点

(一)战略性主导产业。1.枸杞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以中宁为主体、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50.9万亩,比2003年增长95.7%,干果总产量7万吨;全区培育枸杞加工企业138家,规模以上27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宁夏枸杞干果流通量占到国内市场总规模的46%,全年枸杞干果及深加工制品出口量达7000吨,居全国主导地位,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中宁枸杞专业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发挥着全国枸杞重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作用。

主攻方向:加快枸杞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加强绿色枸杞、有机枸杞出口基地建设,着力提高枸杞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枸杞采摘机械研究与开发,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枸杞加工、营销龙头企业。

优势区域:加快建设以中宁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重点建成中宁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区和贺兰山东麓区三大产业分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干果产量达到16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超过30%。

2.清真牛羊肉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以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的产业带。2007年肉牛饲养量150万头,肉羊饲养量1055万只,分别比2003年增长56.3%和13.3%,牛羊肉总产量17.4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58%;全区建成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7家,其中5家达到清真肉品屠宰加工国际标准,取得“出口肉品加工企业”资质;建成平罗宝丰、吴忠涝河桥、西吉单家集等较大的区域性牛羊肉专业交易市场,吸引了周边省区养殖、贩运户入市交易。

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良种牛羊种质资源,健全杂交改良和纯种繁育体系,加快滩羊保护性开发;加强饲草料调制和高效饲养技术推广应用,逐步实现牛羊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大力培育强势龙头企业,打造“清真”名牌产品。优势区域:进一步加快建设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出栏90万头,平均胴体重达到170公斤,牛肉产量达到15.3万吨;羊只饲养量达到1500万只,出栏802万只(羔羊400万只),羊肉产量12万吨,其中:滩羊饲养量达到600万只,出栏300万只,滩羊肉产量3.9万吨,滩羊裘皮150万张以上。

3.奶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的产业带。2007年奶牛存栏32万头,是2003年的2.5倍,鲜奶总产量94万吨,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公斤,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公斤;培育乳品加工企业28家,年鲜奶加工能力100万吨、液态奶13万吨、各种奶粉5万吨。

主攻方向:继续引进国内外良种奶牛冻精,实施奶牛良种工程,持续提高奶牛生产能力;加快奶牛“出户入园”,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牛奶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培育一批规模较大、产品品种较多、竞争力较强的乳品加工企业。努力形成奶牛养殖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引领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优势区域:优先发展银川市、吴忠市奶业核心区,加快建设中卫市、石嘴山市奶业发展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80万头,鲜奶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生产液态奶30万吨以上,各种奶粉12万吨以上;创建乳制品名优品牌5个。

4.马铃薯产业。

发展现状:已形成以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为主的产业带。淀粉加工、鲜食菜用、种薯生产“三驾马车”相互支撑、互为促动,2007年种植面积335万亩,是2003年的2.6倍,成为全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鲜薯总产350万吨;培育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2900余家,规模以上100多家,年可加工鲜薯150万吨,生产精淀粉20万吨、粗淀粉5万吨、糊化淀粉2.5万吨。

主攻方向:坚持开发种薯产业、提升淀粉加工、扩大鲜薯外销三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主攻产业提质增效。建设“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全面提升种薯繁育能力,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大力开拓种薯和鲜薯外销市场,促进产业外向型发展。

优势区域:一是由引黄灌区、扬黄灌区构成的早中熟商品薯种植区域;二是中部干旱带中熟商品薯种植区域;三是以南部山区半干旱区为主的淀粉加工薯种植区域;四是以南部山区半阴湿区为主的晚熟菜用薯种植区域;五是以六盘山麓冷凉地带为主的脱毒种薯繁育区域。

发展目标:2008年后,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到2012年,鲜薯平均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 400万吨以上。建设三级脱毒薯繁种基地30万亩,生产优质脱毒种薯60万吨。品种专用化率达到80%,种薯脱毒化率达到60%,种植机械化率达到50%。

5.瓜菜产业。

(1)设施农业。

发展现状:发展区域由川及山,日光温室、移动温棚、大中小型拱棚并举。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41.7万亩,是2003年的3.5倍;全区70%以上的设施农产品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香港、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主攻方向:扩大规模和提质增效并进,力促产业做大做强;坚持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生产条件的配套建设;集成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强工厂化育苗中心和冷链贮运体系建设,保障种苗需求,打造物流营销平台。

优势区域:以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库井灌区为重点,兼顾新建扩灌区和集雨补灌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建成设施农业100万亩以上,其中:引黄灌区50万亩,中部干旱带23万亩,南部山区27万亩;温室(包括阴阳棚、食用菌棚)45万亩,拱棚55万亩。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600万吨,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90%以上实现外销。设施农业用水效益达到25元/立方米。

(2)硒砂瓜。

发展现状:已形成以环香山地区为主体、牛首山山麓为延伸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72.8万亩,是2003年的8.6倍,总产量78.6万吨,2007年底压砂地建成面积突破100万亩;宁夏硒砂瓜已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年外销量占总产的80%以上。

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优质化率;完善物流营销体系,加快产品流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硒砂瓜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优势区域:以环香山地区为核心区,辐射中宁徐套、喊叫水、鸣沙等周边区域。

发展目标:2008年后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到2012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硒砂瓜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

(二)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1.优质粮食产业。

发展现状: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主,包括小麦、水稻和玉米,2007年播种面积485万亩,比2003年增长31.1%,总产220万吨;建成粮食加工企业近2300家,年加工能力稻米18万吨、小麦中高档面粉20万吨、玉米淀粉60万吨。

主攻方向: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繁育、推广体系,不断提高良种普及率和统供率;推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改革,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病虫无害化防治,严格控制粮食产品农药残留,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优势区域:一是引黄灌区优质小麦、水稻、玉米产业带;二是扬黄灌区粮饲兼用玉米产业带;三是原州、彭阳等优质饲用玉米产业带。

发展目标:到2012年,优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其中:小麦200万亩、水稻100万亩、玉米200万亩;优质粮食总产220万吨。优质小麦、稻谷和玉米加工转化率分别提高到20%、30%和30%以上。

2.淡水鱼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沿黄河产业带,2007年养殖面积35万亩,比2003年增长77%,水产品总量7.7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2公斤;全区70%以上水产品外销周边省区及西藏等地,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

主攻方向: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适水产业”,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加快良种繁育及养殖配套技术推广,提高良种鱼苗的自给能力;加强渔业环境监测和水产品病害预测预报及质量安全检测,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引导开展水产品加工,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优势区域:以银川市为重点的现代渔业先导区;以石嘴山市、农垦国营农场、青铜峡市、中卫市等地为重点的“适水产业”开发区;以沙湖、青铜峡库区及宁南山区水库塘堰为重点的生态渔业建设区。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70%,各类水产苗种自给率达到70%;70%以上水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植物种植、水上旅游产值比重分别达到70%、15%、5%、10%,渔业经济向多元化、多领域拓展。

3.葡萄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贺兰山东麓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22万亩,是2003年的2倍,总产量8万吨,其中酿酒葡萄面积13万亩,产量4万吨;全区有葡萄酒生产企业20家,葡萄鲜果加工能力6万吨。贺兰山东麓产区已成为张裕、王朝、长城等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公司竞相“逐鹿”的优质原料基地。

主攻方向:加快低产园改造步伐,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广绿色、有机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全程监控,保障葡萄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进葡萄酒企业多元化战略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葡萄酒档次;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全力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优势品牌。

优势区域:集中建设以贺兰山东麓为主体的葡萄产业带,加快建成永宁县、青铜峡市、红寺堡开发区及农垦系统四大主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量达30万吨,其中酿酒葡萄60万亩,产量20万吨;葡萄酒加工企业、庄园、酒堡发展到40家以上,葡萄酒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创建名优葡萄酒品牌10个以上。

4.红枣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灵武—红寺堡—同心—海原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是2003年的4.4倍,总产量4.5万吨;灵武长枣远销上海、广州等地,中宁圆枣南下成都等地;全区建成红枣节能冷贮冷藏保鲜库59座,贮量达40多万公斤。

主攻方向:加快技术研发,提高产后保鲜贮藏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培育一批以流通型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外向型发展;打造驰名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优势区域:以中卫市环香山地区和吴忠市干旱风沙区为主的制干型中宁圆枣、同心圆枣生产基地;以灵武为主、辐射中宁、青铜峡等地的鲜食型灵武红枣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经过5年发展,在中部干旱带新增红枣种植基地100万亩,其中压砂地枣瓜间作20万亩,到2012年,全区红枣种植总面积达到140万亩,其中压砂地枣瓜间作30万亩,总产量达到1.4亿公斤以上;培育红枣保鲜贮藏、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30家。

5.优质牧草产业。

发展现状:产业带由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带旱作草地和南部山区退耕地人工种草构成。2007年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24万亩,是2003年的1.7倍,其中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00万亩;优质青干草总产450万吨;全区建成草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累计生产出售草捆、草粉、草饼、草颗粒等加工品84万吨。

主攻方向:着力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加快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的更新,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实现优质牧草的有效供给;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获,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牧草加工及合理利用。

优势区域:南部山区多年生牧草种植区;中部干旱带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种植区;引黄灌区粮饲兼用作物和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其中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800万亩以上,一年生牧草种植200万亩以上;年产优质干草620万吨;年加工、销售牧草产品50万吨。6.农作物制种产业。

发展现状:2007年玉米、麦稻、瓜菜、马铃薯等作物制种面积35万亩,是2003年的1.3倍,生产种子和繁育种薯共1.9亿公斤。

主攻方向: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单产为主的繁制种生产技术体系和以提高种子质量为主的检测管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带动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优势区域:稳定农垦国营农场,扩大惠农、平罗、青铜峡、中宁等地玉米制种基地;加快建设平罗、贺兰、永宁、利通、沙坡头区等稻、麦繁制种大县;以平罗、青铜峡、沙坡头区等地为重点发展瓜菜制种;稳步推进以西吉、隆德、泾源、原州为主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发展目标:到2012年,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稻麦10万亩,玉米20万亩,瓜菜10万亩,马铃薯30万亩;生产种子总量1.36亿公斤,繁育脱毒种薯60万吨。

(三)地方性特色产业。

1.苹果产业。

发展现状:形成以吴忠市利通、青铜峡、中宁等县(区)为主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40万亩,是2003年的1.3倍,总产量40万吨;培育加工企业5家,苹果加工总能力达40万吨以上,生产优质苹果浓缩汁6万吨以上,全部出口欧美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主攻方向:调整品种结构,加工、鲜食并重,合理确定早、中熟品种种植比例,拉长鲜食果和加工原料果供应期;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加工能力,提升转化水平。

优势区域:建成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和南部黄土丘陵区三大适栽区,重点发展吴忠和中卫两个产业大市。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苹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10万亩以上产业大县5个,总产量达到70万吨以上。苹果加工率达到80%以上,年生产浓缩果汁11万吨。

2.道地中药材产业。

发展现状:初步形成了六盘山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引黄灌区三个特色鲜明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带。2007年种植面积25.9万亩、产量4.95万吨,均为2003年的1.6倍。

主攻方向:着力建立野生道地中药材资源修复、培植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以提高育苗、种植成活率及单产为主攻方向,重点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引领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引进、发展、壮大一批道地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优势区域:一是中部干旱带沙生药材种植区,包括灵武市东部山区、吴忠利通区东部山区、盐池县中北部和红寺堡开发区。二是六盘山阴湿山区道地中药材种植区,包括隆德、泾源两县全境和西吉、彭阳、原州等县(区)的阴湿冷凉地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林药间作60万亩,资源修复和培植400万亩。把我区中部干旱带建成国家级道地乌拉尔甘草生态保护区、人工种植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商品甘草集散地;把六盘山区建成国家级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区)政府要把加快集聚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突出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自治区总体规划及各产业专项规划,科学确定本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区,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以主产县(市、区)为主持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自治区农牧、林业、发展改革、财政、科技、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积极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本规划顺利、有效实施。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动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投入力度。继续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各级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基本建设、科技专项等项目资金,扩大“以奖代补”资金额度,重点扶持产业带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增强市场主体意识,积极加大投入,探索农民通过资金、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新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贮藏、运销、加工等环节的资金需求。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承贷承还方式资助农户,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和覆盖面,提高财政对保费的补助标准。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形成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强壮产业大县。综合考虑各县(市、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规模现状、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等机制,加大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促进土地、资本、装备、人才、技术等合理集聚,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向重点产区集中,逐步形成一批主导产品突出、经营规模适度、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大县,加速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在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着力推进动植物良种繁育推广、疫病防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集雨补灌、土壤培肥、农村清洁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开发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优化装备结构,提高机械化生产、加工水平。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培育一大批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研发推广机构”的要求,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引领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整合各类农业科研资源,组织力量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重点突破种养业品种引进、选育和改良,动植物疫病防控,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技术“瓶颈”。进一步健全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一批成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集成组装配套,创建综合性技术示范园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大“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实施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六)提升产业化水平。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要求,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强枸杞、瓜菜、马铃薯、淡水鱼等鲜活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农产品集散速度,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相衔接,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相配套的市场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农产品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拓展外销通道。着力扶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产品贮运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和商标战略,鼓励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通过举办和参加区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提高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建设,组织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加强农产品质检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突出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基地生产、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强化检验检测手段,加大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篇: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

拜四俊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宁夏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中,为了全面掌握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剖析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理清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按照农牧厅党组的统一部署,我们对全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一、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主攻关键环节,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龙头企业升级工程》等政策意见和规划措施,分制定发布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形成了我区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

一是特色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枸杞产业带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目前全区面积达到70万亩,干果总产8万吨。清真牛羊肉产业带由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盐—灵—同—海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2010年预计,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89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300万只,牛羊肉总产量18.9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50%以上。奶产业带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奶牛存栏数41万头,鲜奶总产量11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178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马铃薯产业带以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为主,淀粉加工、鲜食菜用、种薯生产“三驾马车”相互支撑、互为促动,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年产鲜薯420万吨以上,已成为我区种植面积第一大作物。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种植面积100万亩,总产量120万吨以上。设施农业发展由川及山,目前累计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量600万吨以上。沿黄河、爱依河淡水鱼产业带养殖水面65万亩,稻田养蟹5.1万亩,水产品总量12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6公斤以上,位居西北5省区首位。优质粮食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主,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优质粮总产260万吨以上。葡萄产业带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东麓,面积39.7万亩,其中酿酒葡萄28万亩,总产量10万吨。红枣形成了灵武-中宁-红寺堡-同心-海原产业带, 面积达到84.6万亩,总产量5万吨。优质牧草产业带由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带旱作草地、南部山区退耕种草构成,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00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00万亩,优质青干草总产450万吨。农作物制种包括玉米、瓜菜、马铃薯等作物,面积50万亩,生产种子(种薯)30万吨。苹果形成了以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宁县为主的产业带,面积76.2万亩,总产50万吨以上。道地中药材形成了以盐池为主的干旱风沙区甘草产业带和六盘山区道地中药材产业带,人工种植面积达到

83万亩,人工甘草63万亩,甘草产量8万吨,野生资源400万亩以上。

特色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带动了一批产业大县相继建成,中宁、西吉、盐池分别成为中国枸杞、马铃薯和滩羊之乡,中卫市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压砂瓜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利通区奶牛养殖规模和水平在西北居领先水平,兴庆区花卉远销内蒙、陕西、甘肃等周边省区,彭阳县是全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09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一般达到82%以上(银川市达到85%),主产区农民人均来自特色优势产业的纯收入一般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高的达到一半以上,其中中宁县农民纯收入中枸杞收入人均2000元以上,沙坡头区农民纯收入中硒砂瓜收入人均1500元,西吉县农民从马铃薯种植中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利通区农民纯收入中奶产业收入人均2850元,盐池县农民纯收入中盐池滩羊收入人均1100元,切实推进了优势产品向优势基地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二是农产品加工体系初步构建。按照举龙头、强基地、拓市场、树品牌、带农户的要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参与我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区初步形成了以枸杞、清真牛羊肉、乳制品、马铃薯及玉米淀粉、优质粮食、脱水蔬菜、葡萄酒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3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3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过5亿元的达到7家,过亿元的达到40家。全区枸杞加工企业138家,规模以上27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规模以上马铃薯淀粉加工流通企业25家,年可加工鲜薯150万吨,生产精淀粉20万吨、粗淀粉5万吨、糊化淀粉2.5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有乳品加工企业30家,年加工鲜奶能力110万吨。建成规模以上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18家,其中7家达到清真肉品屠宰加工国际标准,取得“出口肉品加工企业”资质。葡萄酒生产企业20家,年加工葡萄10万吨,其中,西夏王、御马等龙头企业的酿酒设备及工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备生产高档葡萄酒的条件。建成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5家,年鲜果加工能力40万吨以上,生产优质苹果浓缩汁6万吨以上,全部出口欧美市场。粮食加工能力稻米18万吨、小麦中高档面粉20万吨、玉米淀粉100万吨。2010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形势看好,特色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品销量、价格实现同步增长,蒙牛日产1000吨、伊利日产800吨高端液态奶项目落户银川、吴忠,沃福百瑞引进年产5000吨枸杞原汁和年产1万吨全自动饮料生产线,年消化枸杞鲜果1.23万吨,中航郑飞集团投资3.7亿元在青铜峡发展粮食全价值链产业项目,中粮、汇源、雨润、野娇娇、旺旺、娃哈哈、敦煌种业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在宁夏投资建厂,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

三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提质增效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投入品控制,强化检验监测,推广加贴标识,严格市场准入,初步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显著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全区所有市县和2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40家超市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地439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289个,绿色食品

总量达到210个,有10个县(区)的12个基地获得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证书,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0多万亩,覆盖了全区80%的种植面积、85%的畜禽养殖规模和76%的水产养殖面积。宁夏大米、中宁枸杞、中卫硒砂瓜、贺兰山东麓葡萄、盐池滩羊、贺兰螺丝菜等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位居西部各省前列。全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灌区小麦、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超过70%,机械收获水平达95%;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达到20%以上,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20%,设施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灵武市被列为全国农机规范化示范市。

四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三大示范区建设,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抓手,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13个特色优势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突出产业化经营模式,引领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农业上水平。目前,全区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0个,海原红古养牛示范基地引进优质肉牛品种西门塔尔和利木赞等为主推养殖品种,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肉牛养殖技术的提高,推进肉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平罗优质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完成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示范3160亩、示范以品种宁粳43号为主,开展水稻新品种引进、展示及肥效试验;彭阳县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生产珍稀食用菌杏鲍菇为主,选聘科技特派员进驻基地创业、示范,产鲜菇180万公斤,创产值2000万元以上。全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128个,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2470个,规模化养殖占全区养殖总量的65%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优质化率达到80%以上,奶牛成母牛年均产奶量达到6200公斤,位居全国前列。奶牛、肉牛、肉羊、水产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45%、50%、55%。

五是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开展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突出农产品产销市场、冷链储运、农家店物流配送、营销、农超对接5大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宁夏枸杞、果汁、脱水蔬菜等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施农产品70%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香港、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水产品70%以上外销周边省区及西藏等地,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中卫硒砂瓜畅销广州、重庆、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成功打入“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连锁超市。灵武市政府与华润万家超市签订500万公斤灵武长红枣销售协议,盐池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与广州亚运会组委会签订176吨滩羊肉供应合同,宁夏金福来羊肉获得世博园区“准入证”,2010年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订货会达成订购合同15个,金额8.4亿元,仅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公司一家就签下马铃薯订购合同10万吨,金额2.4亿元;第二届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共落实来宁投资置业、农产品贸易等项目671个,投资贸易总额393.1亿元。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灵丹”牌长枣、“杞叶青”牌枸杞清汁饮品、“宁夏红”牌枸杞果酒、“香山”牌硒砂瓜、“盐池滩羊”牌清真羊肉等知名品牌畅销全国各地,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塞外香”珍品免淘香米,“兴唐”大米,“沙湖”大鱼头,“碧宝”枸杞,“红色健康”无果枸杞芽茶,“塞北雪”挂面、小麦粉,“沙坡头”番茄等8个产

品获得金奖农产品。目前全区圣雪绒羊绒衫、夏进液态奶、塞北雪挂面、香山露酒4个农产品跻身中国名牌产品行列,5个农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圣雪绒羊绒服装、夏进及图牛奶制品、宁夏红、厚生记、中宁枸杞5个农产品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72个农产品评为宁夏名牌产品,33个农产品评为宁夏著名商标。

六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稳步发展。积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区产业化组织达到2380家,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558家、中介组织带动型112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50家,带动全区52%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银川市农民人均收入30%以上来自龙头企业带动,兴庆区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市场+金融机构”的组织模式,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中粮公司流转土地种植番茄4.2万亩,中航郑飞集团携手宁夏塞外香米业土地流转3.54万亩,签订订单26.2万亩;灵武兴唐米业、昊王米业等企业同农民签订优质原料农业订单12万亩,带动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七是产业化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先导,金融支农资金为主力,社会资金为配合的特色产业融资保障机制。2003年以来,自治区累计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近1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50亿元,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原则,实行“以奖代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特别是2010年整合产业化资金近5.5亿元,引导社会投资56.8亿元,打破了部门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2010年上半年全区新增涉农贷款59亿元,其中惠农区农村信用社投放涉农贷款3.7亿元,同心县金融部门按照三户联保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财产抵押信贷模式,共为养殖户落实肉牛养殖贷款2.3亿元,平罗县周家八公司成功运用商标专用权获得了百万元的银行贷款,惠农卡、“融地贷”“融易得”等金融创新产品,为特色产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模式,切实解决了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

二、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先进省区相比,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既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

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能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

三是市场培育不够,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品牌培育滞后,农产品品牌不少,缺少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驰名品牌,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除个别国家及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外,绝

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五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和稳定的带动关系。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与协会规模较小、活力不足,未能有机联合农户进入市场。

六是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在我们调研中,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从企业本身来看,包括大部分区级龙头企业在内,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在1000万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中小龙头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快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策和措施

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农业标准化、基地化建设为保障,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加快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带动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加销经营协调化发展,全面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深化产业发展认识。站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克服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观念,增强攻坚克难、敢于突破的意识,不断深化对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再认识,按照自治区“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扶持政策、一支研发队伍、若干个龙头企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要求,结合农业“十二五”规划编制,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围绕“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13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四个百万亩工程”、“黄河金岸现代农业产业带”,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调整产业发展重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延伸产业发展链条,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

二是做大产业发展基地。没有基地,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优势。基地规模不够大,仍是当前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最紧要的问题。进一步组织落实《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力争特色优势产业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到2015年,枸杞达到100万亩,肉牛250万头,肉羊1600万只,奶牛80万头,马铃薯400万亩,设施农业150万亩,硒砂瓜100万亩,适水产业100万亩,葡萄80万亩,红枣150万亩,苹果100万亩,多年生牧草800万亩,道地中药材170万亩,灌区成功打造九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初步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完成特色产业构建,初步建成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建成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

三是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整合资金,用足用活相关政策,积极引进支持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组扩张,形成产业链接紧密、技术装备先进、专业分工合理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开展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国内外各类企业参与我区现代农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促生一批龙头企业,提升我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到

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0家,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200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超5亿元的20家、超亿元的5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

四是做活农产品市场。我区地域小,市场小,加快建设现代物流营销平台,走外向型农业之路,是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以蔬菜、马铃薯、枸杞、淡水鱼等特色鲜活农产品销售流通为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等现代市场交易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品牌推进和商标战略行动,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力争每个产业打造2-3个强势品牌,使更多绿色、有机农产品和清真食品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五是增强产业科技水平。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科技是决定性因素。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效益经营的要求,全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三大示范区”。集中力量先抓好100个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点,建档案、作比较、看效益,重点扶持,逐步升级,力争培育5-7个国家级示范区。加强示范点与区内外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实行首席专家和技术团队负责制,做到每个特色产业、每个农业类型都有示范点,力争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技术、新品种到位率达到90%,农机化综合水平70%,科技贡献率70%。

六是加强产业组织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兴办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规范运行机制,加快推行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500家,力争各类产业化组织联接带动全区60%以上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重达到90%,从事产业化经营农户的收入有大幅度提高。

七是创新产业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服务职能,加快构建推广机构、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探索通过设立村级互助资金、搭建融资平台、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开发适宜信贷产品、扩大可抵押品范围等途径,为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融资环境。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扶持、引导企业积极投保,增强其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适度提高进项税率和合理降低销项税率,减免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努力减轻企业税负。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开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第四篇: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

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

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

——关于我市花木产业发展情况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农业特色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来年,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驱动,注重发挥传统优势,把花木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渠道,常抓不懈,初步形成了以××*国道为

轴线,鄢陵县—许昌县—魏都区连片开发的格局,种植面积达到了××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产业支撑。在年初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至“十一五”末全市花木面积要发展到××万亩力争××*万亩的宏伟目标,既为花木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发挥传统优势,切实解决制约花木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促进产业上档升级,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hth〗

一、当前花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ht〗

随着花木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市花木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困难,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引发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

1、种植结构不合理。花木品种“多、乱、杂”和“小而全”现象突出,大路货多,高档名贵花木和大规格苗木少。主要原因是花农追求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不强,产品更新换代慢,在品种选择上缺乏对市场前景的分析和论证,盲目跟风,致使个别花木品种面积盲目扩大,造成产品滞销,效益下滑。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全市花木龙头企业绝大部分刚刚起步,正处于自身发展阶段,带动能力不强,与花农联心连利的程度低,仅仅是买与卖的关系,在新品种引进、科技培训、信息传递等方面没有与花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标准化程度低。由于大部分花木企业和花农在选种、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还是沿袭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在自然状态下生产,没有按标准化生产程序组织生产,不能满足市场对花木产品的优质化、标准化要求,很难与销售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货关系。

4、产品科技含量低。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专项用于花木产业课题研究、引种试验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经费投入不足,与省内外花木龙头企业的联系不强,导致培育或引进适销对路的花木新品种步伐不快。二是对花农技术培训力度不大。许多农民丢下锄把,拿起剪刀,直接由种粮变为种花,缺乏必要的修剪、嫁接等技术,制约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科技人才缺乏,待遇低,生活环境差,不利于专业人才安心创业。

5、销售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市没有功能齐全的大型花木专业市场,大多是场园内交易、田间地头交易和以村组为单位的花木经纪人交易模式,花木交易规模小,操作也不规范,不能较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有的花木经纪人,大都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营销策略,没有资格证。部分经纪人素质不高,职业道德差。

〖hth〗

二、实现花木产业上档升级的有利条件〖ht〗

尽管花木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总体来看,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暂时的,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市花木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进一步显现。

1、传统优势。我市鄢陵有上千年的花木种植历史,许多农民有传统的种花养花习惯。目前,长年在全国各地的鄢陵花工有××××多人,积累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形成了具有鄢陵特色的园艺技术。

2、科技优势。目前,我市建立了鄢陵锦花组织培养中心、鄢陵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承担了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示范、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重点项目,完成了对蜡梅、樱花、红叶石楠、芦荟、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二乔刺槐等近××个品种组培技术的研究和组培苗的生产,其中二乔刺槐的研究列入国家“××*计划”。去年,由鄢陵县承担的“优质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工厂化育苗中的关键技术,将高分子树脂培养器、组培苗无糖培养、led光源应用于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优质花卉种苗低成本、规范化生产。

3、品牌优势。鄢陵蜡梅具有花期长、蜡质厚、色泽艳、香味浓等特点,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盛誉,古桩蜡梅盆景造型奇特、修剪得体、名称恰当,在全国历届梅花腊梅展中先后获××个金奖。鄢陵桧柏造型主要包括动物造型和静物造型两大类,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1999年被选送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并获大奖。另外,“鄢陵花木”集体商标注册工作正在加紧实施,注册成功后对于全市整个花木产品档次的提升和知名度的提高,都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自然优势。我市东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雨量适中,光照、热量

下载2018年宁夏名牌制造业农业传统特色手工艺品评价通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宁夏名牌制造业农业传统特色手工艺品评价通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