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基层”的形式还应突出“微服私访”
这几天,笔者看到全国各大媒体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并开设了专栏,其中有很多颂扬类的评论文章,也有诸多农村、社区一线采访、图片见闻等新闻,着实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笔者尤感温暖、亲切,也为奔赴在农村田间、街道社区、企业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们的精神所感动。
只是笔者在欣喜、感动之余,产生了一种多余的想法。是什么想法呢?在新闻事迹里,我们看到一些图片或文字都是面对面的采访或是大张旗鼓地调研。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些人,有的拿摄像机,有的拿笔和纸,有的拿话筒,有的„„,在围着一个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基层老百姓采访了解,在这种采访氛围下,被采访人讲好听的话也许可以滔滔不绝,但讲工作或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或者更直接一点,对现行的政策、地方政府或个别领导有意见或想法,能否敢讲呢?但我们如果变换一下采访的形式,即采取微服私访的形式,记者穿着朴实的衣服,现场不要露出记者的随身“武器”,就像一个村民,或一个社区市民,或一个企业普通员工,与他们谈家常一样聊起来,结果会怎样呢?我们通过比较就知,前者会因为你的采访形式,有所顾及,后者被采访人没有了顾虑,肯定敢于讲心里话、讲真话。这样我们的新闻会更接近真实,才会更贴近人民心声。
新闻要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它既要大力颂扬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把基层工作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挖掘报道出来,也要把基层的一些社情民意客观地反映出来,即时提供给政府或单位等领导决策部门,以便他们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更好地完善工作措施或办法,达到更好地服务于党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这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重要活动中,如果能够在保持原有采访形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采访形式,尤其突出“微服私访”,那么这次活动的开展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的新闻会“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能真正摸到人民群众生活的脉搏”。
第二篇:突出创新形式
突出创新形式,紧密结合工作
--助推基层党建工作
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县委、政府和区地县三级驻村工作组坚持把推动基层组织建设贯彻于活动全过程。
县委政府为帮助困难学生安心学习,启动了全县干部职工一对一帮扶困难学生计划,目前共帮扶了457名困难学生;鉴于今年我县羊绒收购放开的实际,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指导13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羊绒协会,实现了由政府提供信息,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模式;实施旅游开发建设年活动,大力组织群众参与旅游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增收。各驻村工作组在“3.28”、“5.23”、“7.1”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民族区域自治好的主旋律。通过活动的开展,使群众进一步认清了**集团的反动本质、坚定了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在调研工作环节,驻热角村工作组制定了“六必访六必谈一必看”工作制度,“六必访”即:村组干部必须走访,党员户必须走访,五保户低保户必须走访,三老户必须走访,致富户必须走访,外地工作退休回村的老干部必须走访;“六必谈”是活动的目的意义必谈,党的方针政策必谈,村情民情必谈,村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必谈,村级组织建设必谈,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必谈;“一必看”就是群众反映的问题到现场必看。在抓寺庙稳定的工作中,驻日土村工作组提出了“五个知道”,即:知道僧人在哪里、知道僧人在想什么、知道僧人在干 1
什么、知道僧人与当前宗教政策要求有什么差距、知道僧人的实际困难,确保了寺庙的和谐稳定。在抓基层组织建设中,丁则村提出了注重“三个深入”、解决“三个留人”的党建工作方法,为巩固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地位、解决农牧区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三个深入”即:深入牧户帮解难,深入实际谋发展,深入焦点化矛盾。“三个留人”即: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在树立农牧区党员干部新形象方面,驻日土村工作组对农牧民党员干部提出了“四个要求”,即:一是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要争做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二是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争做社会综治维稳的责任人,三是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争做政策执行的模范领路人,四是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争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驻松西村工作组提出了四项民心工程,即抓党建、抓项目、抓创收、抓稳定。驻东汝村工作组制定了四项制度,实行了四个公开。即制定了学习制度、纪律制度、总结制度、调研制度,公开驻村工作任务、公开驻村工作职责和工作纪律、公开驻村工作组的联系电话、公开本月的工作小结和下月的工作计划。为稳步推进活动深入开展,县委对各驻村工作组提出了“蹲下去、联系上、摸得准、办得到”的工作要求。即:各驻村工作组组长要切实管好自己的人员,严格请销假制度,保证人员的在岗率,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要与村“两委”班子联系上,要与农牧民群众联系上,要充分发挥村班子和农牧民党员的作用,始终抓好村组织建设这个核心。要通过村班子、党员、群众反馈的情况,抓好调研
工作,要切实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突出问题找出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解决问题、办实事的过程中,要实现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要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贯穿活动始终。
第三篇: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领导走基层应多些“微服私访”
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领导走基层应多些“微服私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各地正纷纷出台各项具体措施切实改进作风。记者突发奇想:领导走基层可否多些“微服私访”?
不可否认,很多地方领导平时也非常重视到基层调研,强调必须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调研,深入基层成为了解民情、改进作风的不二选择。
但不可否认很多时候,由于不是微服私访,调研的效果很难体现。往往,即使领导走基层时再三强调“轻车简从”且“不要陪同”,只要走漏一点消息,很多地方还是提前做大量工作,正如一些群众所说:“还不是哄着领导走基层,看些不痛不痒的地方,听些不痛不痒的话。”
如此现象,估计走基层的和被走基层的,双方都心知肚明。奈何要做个样子,于是就真的成了“做样子”,于是层层官员都“这样”走基层。因此,先通知基层再走基层的领导,无法真正走基层,也无法密切联系群众。
“微服私访”古已有之,指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行、探访民情或疑难重案。共产党员干部,本身就来自群众,甚至都不用换上所谓的平民服装,只需隐蔽其干部身份即可,关键在于干部是否愿意放下自己的身份。
所谓愿者不难,不愿者,难上加难!而只要能够真正微服私访,那“梦寐以求”的基层,就在眼前,就在身边。
第四篇:走基层专题
走基层接地气,民事最关情
织围脖秒互动,人人都参政
(一)材料展示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80多路、近200名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
只有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才能取信于民;只有用脚步去丈量,才能知晓天高地阔的高度和厚度;只有用镜头去亲历,才能增加报导的可信度;记者们用新闻人特有的敬业精神,感染着社会大众,纵使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一件件小事情,都能赋予时代的印痕,打上时代的烙印,打动亿万人民的心。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11月5日,新浪政务微博已达1869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10023个,公务员微博8671个,几乎覆盖了中国内地所有省区市。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
省级党委书记张春贤开博,做了创新社会管理的示范,而且,官员微博问政已有一些成功的先例。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伍皓,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他们的微博大都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受到网民热捧。更多的领导干部织“围脖”,更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在微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开启微博问政的春天。
“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驾照有木有?快来看,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招人啦!„„有意咨询65962175,不包邮。”这是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发布的“淘宝体”招聘信息。
(二)与教材结合点
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
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
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
(三)命题预测
一、材料一: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80多路、近200名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将“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材料二:只有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才能取信于民;只有用脚步去丈量,才能知
晓天高地阔的高度和厚度;只有用镜头去亲历,才能增加报导的可信度;记者们用新闻人特有的敬业精神,感染着社会大众,纵使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一件件小事情,都能赋予时代的印痕,打上时代的烙印,打动亿万人民的心。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记者身上的哪些品质对我们的成长有利?
第五篇:走基层
“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正结合着群众路线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目的是为群众解决身边的难事、难题,让人民群众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古人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民心的向背历来是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所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的就是民心对政权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路线,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尺,民心是执政的源泉,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是一场看得见的“民心仗”要将“走基层”活动推向高潮,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避免“走过场”、“一窝蜂”。要想让群众参与,就得做令百姓信任的干部。领导干部要带头,干部职工参与,深入基层一线和群众中,积极服务大众。“走基层”,核心在“走”。群众对于党员干部走村入户视察调研历来有一偏见,即大张旗鼓地搞现实主义,弄得下级紧张、疲于应付,不仅仅要沿途清理,还要指定地点,没有达到看民情、听民声的目的,还疏远了干群关系。“走基层”不能成为一种命令式的活动,而应成为工作常态,关键就是要“走”,虽然现在领导干部“走基层”都是轻轻地来,但是如果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么走基层不如不走。怎么走,一要悄悄地走。要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路线、随机检查,避免事先通知,下
级为遮掩隐情而弄虚作假,找“群众演员”或大篇幅地汇报工作。“悄悄地走”不仅可以看到更多实情,听到更多声音,更可以发现更多问题。二要“揣着问题去走”。要带着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最基层的去看、去听,收集意见建议、深入思考。三要对梳理出的问题出谋划策。不少群众对过去很多一阵风式的活动里逐渐变得麻木,认为反映不反映都一个样,缺少参与进来的热情。所以我们要做令百姓信任的干部,言出必行,不敷衍、不说空话套话,让百姓切实感受到诚意,感觉到自己反映的问题受到了重视,这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
二、注重回访,检验效果。“走基层”活动的工作重点是“办实事、惠民生”六个字,所以,“有没有为群众办实事,有没有群众得实惠?”是每一个领导、党员干部在走基层的时候都应该反思的问题。党员干部要做好回访工作,随时关注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自己的工作是否让老百姓满意。“走基层”,关键是“基”。要和群众同坐一张凳,同喝一碗水,同吃一碗饭,面对面倾听群众的牢骚诉求。让群众改变对干部的偏见,看到美好的希望。党员干部做好反思工作,才能把“走基层”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严格程序,解决问题。“走基层”活动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党员干部都要按照要求为群众办事,不能天马行空,凡事“想当然”。党员干部在走基层时要做到“带眼睛
看、耳朵听、脑袋想、嘴巴说”,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才有发言权,党员干部在走基层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将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登记,建台账,知情况,把服务制落到实处。所以,“走基层”要把落点放在“层”上,切实做到民生信息心中有数,群众困难心中有数,矛盾纠纷心中有数,根据发现的问题、收集的民声民意,确定热点难点问题的缓急、重要程度,群众所急的、历史遗留的、顽疾杂症的必须马上落实处理解决,出重拳下狠力拿下,给群众一颗定心丸,真正诠释“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有条不紊地推动各类问题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