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根山区 党旗增辉
扎根山区 党旗增辉
——罗山县铁铺镇党委书记廖伟先进事迹材料
廖伟,女,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8月出生,大学学历,2010年由罗山县城关镇镇长调任铁铺镇党委书记至今。七年来,她凭着对党的热爱、执着与忠诚,扎根山区,默默无闻,为了群众更幸福,为了铁铺更美好,踏实干事,甘于奉献,树立了新时期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一、开拓创新,永葆先进之旗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她认真履行职责,创新提出了党建工作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发展。
一是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铁铺镇是深山区,田地面积小,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镇总人口的一半,因此,加强外出党员的管理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廖伟同志积极促成在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外出务工党员中新建立了3个党组织,健康开展农民工党组织工作。农民工党组织工作持续开展“金桥工程”、“回归工程”、“温暖工程”更加扎实。建立驻外党组织2个,驻外团支部2个。在她的努力和感召下,12名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其中铁铺籍企业家、老党员陈崇胜回乡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北庵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兴建高标准茶园,生产环保生态茶,吸纳父 老乡亲50多人就业;外出务工青年王家银培养发展为党员后,积极返乡投资300万元,兴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60余人次;知名人士汪良明捐资20万元建设镇中心小学,2015又募资10万解决中心小学安全饮水问题;每年超过20人次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36名“留守儿童”学业得到资助;筹集救助金10000余元资助农村困难党员40余人次。
二是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在党政班子成员中,带头开展“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走访活动和“假如我是老百姓”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进了干部作风;在机关党员中,组织开展“六比六看”活动(比忠诚看党性,比担当看作、比实干看作风、比效果看本事、比清廉看品格、比奉献看境界),进一步增强看齐意识,强化党性修养;在部门党员中,组织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作风、比贡献、比成绩,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在农村党员中,组织开展“抓发展、提形象、强党建、促和谐”活动,严格落实“党员活动日”制度,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加强了村级组织民主管理,提升了服务群众水平。
三是打造党建工作链条化。打造选拔任用链,采取“三荐(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两考(面试考评、组织考察)一育(精心育人)一用(合理用人)”的方式共选拔 村级后备干部;打造奖惩激励链,全面推行“基本报酬+奖励报酬”的村干部薪酬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打造考核监督链,全面推行村干部述职述廉、村民质询和绩效考核制度;打造阵地保障链,加强党组织阵地建设,保障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组织设臵链,在“三新”组织中设臵党支部;打造培养制度链,开展乡村干部培训、考察、学习活动,多次聘请新乡市委党委张新民教授和市委党校多名教授为镇村党员干部讲课,定期邀请县科协、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气象局、农广校等多家单位的专家为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培训;打造关怀帮扶链,关心关爱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使他们始终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四是实施党员“网格化”管理。在镇、村、组中,实施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班子成员包村、镇村干部包组、一般党员包户”的要求,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中、事在格中”。建成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站和组便民服务代办点,实现了群众办事有人在、有人办、即时办,有效解决了群众找人难、办事难的情况。注重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40名农村无职党员在“设岗定责”活动中共认岗履岗481个,他们和60名农村“六大员”一起在政策宣传、致富带头、扶贫帮困、科技推广、村务监督、新事新办等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助推了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五是严格党员教育管理。狠抓干部作风建设,狠刹吃喝风、打牌风、走读风,以及不听召令、作风飘浮等种种不正之风。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她在镇机关推行“全员讲学”制度,要求大家围绕自身工作,结合实际,选定一个课题进行讲学,她自己总是主动带头讲学,从而使全镇机关干部达到了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的双重效果。廖伟同志先后15次被邀请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以及市、县党校讲党课、作报告,讲课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站位准确,引起了党员干部学员的共鸣,赢得了普遍赞誉。
二、求真务实,谋发展之和谐
为了群众更幸福,为了铁铺更美好,她根据铁铺镇山区乡镇良好生态的实际,提出“宁可慢发展,也不乱发展”的理念,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控破坏生态的企业的引进与发展,坚持以构建优美和谐的“自然、人文、政治”环境为抓手,着力推进美丽铁铺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坚持推进“青山、碧水、净土、蓝天”工程,着力推进“生态铁铺、田园铁铺”建设;以村庄环境整治为切入口,全力推进镇村组三级清洁行动,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红色故里〃古风何冲”、“又见炊烟〃画意耿楼”、“湖光山色〃关隘九里”;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大力营造 和善的人文生态、良好的人文环境。她坚持用“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提出了以何家冲、九里关、青蓬山、北安山为节点,以何家冲景区提升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故里游、生态山水游、休闲养生游和观光农业游,通过发展旅游,提升铁铺知名度,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她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坚持“青山绿水是铁铺最大的优势”,以何家冲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为载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做好何家冲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何家冲的一砖一瓦、一桥一路、一塘一渠都倾注着她的智慧和心血,2015年,何家冲被省评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被信阳市评为“十大美丽乡村”。通过多年的努力,铁铺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3年,成功进行了撤乡建镇,2014年,铁铺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5年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乡镇。
三、情系百姓,挥洒真情之露
廖伟同志始终能够立足于群众,心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记“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啤”,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利益和诉求,倾听群众的心声,真心实意服务群众,积极带头开展“联帮带”、“送温暖”、扶贫“双到”等活动,虽然是女同志,但她不辞辛苦,经常加强 与上级联系单位的沟通,多方争取资金和物资,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群众、党员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何家冲村在近几年的建设中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达6000多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老百姓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带头深入基层,亲自深入到村、农户、困难群众中进行调研,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始终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她联系北安村残疾人严家富,每逢过节都去他家嘘寒问暖,倍加关怀,并资助其儿子上大学,鼓励他人穷志不短,好好上学,报答社会;扶贫攻坚工作中,她联系的何家冲村贫困户王家勇,夫妇体弱多病,儿子上学,身体也不好,家庭生活困苦,她帮助王家勇在明珠山庄谋到一份当门卫的工作,月工资1000元,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何家冲村贫困户周德田,夫妇年老多病常年吃药,她帮忙解决周德田申请慢性病救助和农村低保,基本解决贫困户的生活困难。廖伟同志始终把扶危济困作为“下基层、办实事、解难题、交朋友”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强干部职工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有效载体,连续几年在真帮、实帮上下大力、做真功。今年,青蓬村一个贫困大学生和一个孤儿大学生上学学费有困难,她了解情况后,亲自登门拜访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倡导他们捐款捐物,帮助困难学生渡过生活难关,确保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一系列帮扶活动的开展,拉近了镇机 关干部职工与基层群众的感情,进一步树立了责任乡镇干部的良好形象。
她就是这样心系民众,把百姓当成衣食父母,以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在党和人民群众中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的桥梁,成为老百姓信赖的好书记。
四、扎根山区,谱写奉献之歌
多年来,廖伟同志始终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名利得失,安心自己的本职岗位。铁铺镇位于县城西南部,距离县城65公里,是罗山县最偏远的山区乡镇。特别是作为一个女同志,她在铁铺镇一干就是将近7年。很多人劝她回城工作,但是她却说:“虽然我的工作岗位挺平凡,但是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上才能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能有成就感”。话语朴实,但却发自内心,表现出她干得好、守得住的本真。作为一名党员,也作为一名老组工干部,面对其他同志的调出提拔或重用,她都能正确对待。在名利面前,她考虑更多的是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中,她坚定信仰,严于律己,而对待同志总是热情、平和、大度,关心同志;接待来访群众,在耐心做好政策解释、思想工作的同时,能尽力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生活中,她是好大姐,干部群众有事找她,总能得到尽力相帮。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廖伟同志以不 为名利的高贵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入党务工作的满腔热情,推动了铁铺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铁铺镇先后荣获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文明乡镇、省级卫生乡镇、省级绿化模范乡镇、省级美丽宜居乡镇、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市级信访工作“四无”乡镇等多项荣誉;其本人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信阳市国防教育十佳人物”、“信阳市党建远程教育标兵”、“信阳市爱国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等10多项荣誉称号。
第二篇:扎根山区
扎根山区,十五年如一日为群众服务的好党员
——同志优秀事迹
x,男,汉族,x年9月出生,1989年3月参加工作,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现任茶镇党委副书记,自1998年3月任乡镇副职以来,工作踏实,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认真学习,单薄名义,以共产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该同志自任职以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法律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制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自我约束,十五年来,按照“共产党员哪里需要哪里干的原则工作。生活朴素、作风正派,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服从组织安排,正确使用权力。团结同志,摆在位子,维护党委政府权威。通过学习,拓展了视野,吸收了新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认真工作,尽心尽责,促进各项工作全面进步。经济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等各项工作开展,推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抓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创建文明镇村为载体,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升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治理”脏乱差“和清洁工程综合整治。围绕《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机关、农村、学校、社区的开展。
2、积极推进依法治镇进程,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近年来以平安创建为契机,积极开展各项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加强平安创建的宣传,使宣传工作深入到村、组、胡,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和邪教工作,全镇无一起“民转刑“和恶性案件的发生,严打”整治斗争,开展平安单位,村的创建活动和用打防并举的方针,进一步促进了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社会的平安和谐。
3、踏实工作,常年工作在一线,在基层工作以来,每到一个地方,首先是走村窜户,了解每村的基本情况,为工作开展,掌握一手资料,在工作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建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反邪教工作中,有人反映在西乡与石泉交界处有人搞“门徒会”,他接连两次上去调查、核实,经调查群众虽然反映失实,但也给当地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戏称这是十几年来他们见到的最大的“官”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维权意识正在加强,从干部的一句话说的不对,到经济方面,人为“争气”到挣钱,由信访到上访,他都能热情接待,积极的调查,用真心感动上访者,用诚意回复信访者,使全镇信访、上访逐年下降。
三、团结同志,热情待人,积极为大家排忧解难。该同志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一直与人相处很好,团结同志,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责任不推,有功不局,热情待人。他对同事总是热心帮助,从不自摆架子,平时总是能像关心亲人一样关心同事,如谁家有什么困难,他 总是挺身而出,全力相助;对待同事是这样,对待单位亲她党员、职工也是如此。
他这种不为名利的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入工作的满腔热情,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干部职工,也深受党员、群众的好评。
第三篇:扎根山区
扎根山区,无怨无悔
薛坪中学
李星学
一、用“爱”诠释师魂,提升个人师德修养
近几年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辍学、厌学已经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对教师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说到底就是要求教师时刻有一颗“爱心”。李星学老师在教学管理和日常的教学中,总是用爱心、用细心、用耐心去教育感化学生,给学生最大限度的亲和和鼓励。用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事例去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对待学生除了爱还是爱,力求让每个学生生活在灿烂的阳光里,让班级的每个角落充满阳光。2008年秋季开学,李老师所教班上的王悦、刘明星、赵茜等三名同学没到班上报名,他知道秋季开学初是学生流失的高峰,于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骑车行几十公里的山路到学生家进行了五次家访,终于让他们回到了学校。2010年春季开学,家住洛浴黑河四组的孙理红同学有辍学的可能,一周没有到校,李老师利用周末步行60多里山路(不通车),到学生家耐心做工作,终于把学生成功劝返。
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在工作中。只要学生在校的课余时间,他大多都在学生中,对学生的各种情况都能做出全面的了解,通过学生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都能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处理好学生中的各种问题、矛盾及纠纷。学生熊波与邻班的同学发生了一点小摩擦,准备与邻班同学相约斗殴,像武打剧那样来解决纠纷,上课时李老师发现他的神情与平时不一样,经过耐心的询问,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李老师及时把他们叫到一起,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了他们之间的误会,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学生秦娇不小心把钱弄丢了,吃饭都成了问题,但她的性格内向,不愿向别人说,李老师知道后,立即从身上拿出了20元钱,解决了她的问题,并告诉她“在这个班集体里,你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我们应该共同克服。”2005年,由于他的工作十分出色,被县教育局授予“师德标兵”的光荣称号,2009年受到南漳县人民政府的表彰。
对差生,李老师从不气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尊重他们的人格。为了转变更多的差生,李老师联合班上的任课老师给学生郑重承诺:“我们不会放弃你们中的任何一个同学!”,每月还在班上坚持开展“进步最快的同学”、“最有礼貌的同学”、“最喜欢劳动的同学”、“最有爱心的同学”、“最守纪律的同学”、“最文明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同学”等十佳评选活动,带动和促进了差生的进步,不仅班风好了,而且学风也浓了,班级学科考试综合指数居同年级之首。
二、用“研”发展自己,提高个人业务能力
坚持不懈的研究成了他迅速成长的源头活水。李老师教学中勤奋学习,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以身作则带领全体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指导教给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特长,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李教师深深感到:打铁还需本身硬,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还要一泓涓涓清泉。几年来,他自学完汉语言文学本科段的所有课程,认真学习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理论。2006年以来,李老师在薛坪中学参与了省级课题《阅读教学及考试评价研究》,现在已经取得中期研究成果,他的研究论文《初中语文“发现式”教学的思考》获省级二等奖,2008年他的作文教学论文《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探究》发表在《中国现代教师》第10期上。2010年又领头申报省级新课题《新课程标准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用“实”对待工作,全力做好校长的助手。
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他深得老师的信任。十几年来,无论是任教导主任,还是政教主任、总务主任,还是担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都能摆正位臵,正参不歪参,到位不越位,捧台不拆台,诚心维护领导集体的权威,在班子会议上,征求意见时,他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会后执行时不折不扣,不推卸责任,会上会后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校长在学校他主动工作,积极献言,校长外出他更加小心细心,以高度的负责的精神处理好每一件事。他所分管的具体工作,大事能及时汇报,民主商议,听校长决策,小事能果敢处理,公正、公平,焦点问题,他小心谨慎,审时度势,三思后行。出现问题,能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补救,遇到矛盾,能尽力化解。这几年,学校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过边界扯皮问题,地搭工待遇问题等许多让人头疼的焦点,每一次他都站在大局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尽可能的让小步成大事,把事关学校发展的大事办好、办实,不给后人留骂名。那年学校食堂要托管,几个地搭工扯皮闹事,早上5点工人给学生做饭时,有人把灶堂的火退掉,阻止工人做饭,他知道后,迅速出面解决,一方面保证学生能正常开饭,一方面了解地搭工闹事的原因,向校长汇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遏止了事态的发展。在学校几次办学水平综合检查中,他能一马当先,合理分工,档案资料准备有条有理,硬件建设能迅速到位,领导和老师密切配合,确保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和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让检查组满意,2009年学校被评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在教学管理中,他能把握重点,抓住要害,自己以身作则,在常规落实上他要求老师:从他做起,对他监督、向他看齐。在他的带领下老师的教学常规的落实工作从疲软走向过硬,从散漫走向规范,得到了县教研室的充分肯定。在九年级的管理中,他始终起着砥柱作用,团结全体教师,克服困难,制订措施,扎实落实,硬是在低谷中创出了成绩。今年他在教学管理上提出的口号是,从最后一个学生抓起,上重点高中创历史新记录(达到31人),综合指数力争全县前十名。
总之,无私的付出总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辛勤的劳动总能结出累累的果实,由于李教师各方面的工作都非常出色,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为今后在“为人师表”的路上走得更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 5月
第四篇:扎根山区
扎根山区,无私奉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我是**县地税局南海税务所碑坝驻征处的曹瑞江,具体负责**县碑坝片区三乡一镇的地方税收征管工作。我1970年出生,1993年从西北税校毕业分配至原**县税务局碑坝税务所,1994年机构分设到地税工作,2000年县局任命我为碑坝所的负责人。
碑坝税务所管理范围有四个乡镇,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比邻,是**县的南大门,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距离县局103公里,更有大巴山使其与汉中盆地相隔绝,交通十分不便。一直以来,税源分散,点多面广,税收的征收难度和成本都很高。2004年,因地方偏远,税源稀少,碑坝所被撤销合并到60公里以外的南海税务所。当时我满心欢喜,因为这样我终于可以调到平川工作了。后来领导找到我说,机构是合并了,但这儿的工作总得有人完成,这里的纳税人办事太远,太不方便了,你留下来吧,这里需要你。我虽然内心也很纠结和矛盾,但还是理解了领导的苦衷,服从了组织的安排,服从了工作的需要。
回顾已经走过的税收生涯,从学校到税务所,从初出茅庐的学生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地税干部,我始终坚持这样朴素的信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我深深的明白,一个人虽然有时不能改变自己的工作地点和岗位,但能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我坚信我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奉献。
1994年至2004年这十年间,当时辖区税源基础薄弱,以门店零星营业税和屠宰税为主。为了征税,我的足迹踏遍了辖区的山山水水,经常步行走路,也多次在农村老乡家留宿过夜。在负责整个征收工作期间,我利用熟悉的情况,并结合当地实际与各乡镇一起通力协作,健全了协税护税体系,很好的防止了税收的流失,探索出当时山区税收征管的新路子,多次受到县局的肯定和表扬。2004年以后,一批矿山企业的入驻碑坝,随着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征管对象、征管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对我来说同样面临新的转变。首先必须给自己充电,我经常查阅资料,认真学习矿山企业纳税政策,遇到问题,及时向上级反馈,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克服困难,跑汉中,跑县局,常常步行数十公里到企业驻地,送政策上门,做扎实细致的税收辅导工作。在提供纳税辅导的过程中,针对驻征处的功能和现状,遇到不能办理的事项,我总是耐心细致地给纳税人讲明:这件事我为什么不能办,应该找谁办,怎么办,并代为提前打电话预约,通过这种工作态度,我赢得了尊敬,体现了地税机关的形象,为税收征管打好了基础。碑坝片区距离南海中心所远,企业办理涉税事宜十分不方便,在人员少,征管基础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我不等不靠,急纳税人所急,主动向县局汇报,先后在偏远的驻征处开通了运输货物发票代开业务、定额发票当地申领业务和无申报临时经营发票开具业务,以及委托企业代征零散应税劳务营业税业务。我知道,这样一来确实方便了纳税人,使纳税人免受百里奔波之苦,使纳税服务在当地落到了实处,但无疑增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可我知难而上,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因而也受到了纳税人的好评。虽然这些事情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些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但我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力量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地税部门的尊重和赞扬,建立了良好的征纳关系。在这个闭塞的小镇,我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碑坝,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生活单调,是很多人不想呆、不愿意呆的地方。从1993年至2010年,春去秋来十八载,我身边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按照县局的安排,我依然在这里坚守。在这里上班,因为路途太远,每一月都要在单位住上二十多天,平时回不了家,很少能够照顾家庭;在这里上班,每次都要坐四五个小时的长途班车,很是辛苦;这这里上班,你每天必须得为一日三餐而发愁,自己买菜做饭。可我又是县局这个最边远单位的负责人,无论是工作和遵守纪律方面,我必须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化同事,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使他们能够安下心来,我至今都十分怀念那些曾经和我一起奋斗一起朝夕相处的同事,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荣誉也有他们的一份。是他们的支持配合,使我们这个最小的集体每年都能全面完成了县局交代的各项任务。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时间长,接触的企业和熟人自然就多,又远在百里之外的大巴山深处,在税收执法方面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把公正执法、廉洁从税当成修身立性之本,甘于平淡,不计得失,不为物质金钱所诱惑,不为人情世故所左右,我从未在企业吃过一顿饭,更没有接受过钱物,不为这些所羁绊、束缚,我感到就像呼吸山里的空气一样,自然,清新,充实。
一个人办一件事不难,但十八年干同一件事情,却需要韧劲和毅力。
2008年,我患病住院,胆囊被切除,身体的状况大不如从前。加之父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也不是很好,常常住院,需要照顾,我也想尽一点孝道。犹豫了很长时间,我向组织提出了申请,希望调入平川或者县城,这样可以离家近一点,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和自己的身体。但因为工作的需要,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都得舍弃,当局领导庄重地找我谈话让我继续留守时,我总是无法拒绝他们殷切的目光,再一次作出了牺牲。一眨眼十八年,在碑坝,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段。
十八年来,我始终默守着一份纯朴的执着与热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汉中地税事业的发展出了一份力,尽了一份责。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不辱使命,再立新功!
第五篇:扎根山区
扎根山区 乐于奉献
——翁源县坝仔镇优秀乡村教师郑茂清先进事迹
郑茂清老师于1986年9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在翁北山区教坛上整整耕耘了22个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为人师表,敬岗爱业,尽职尽责,让一批批山娃子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出山沟沟,融入社会,为祖国建设培养了新生的力量。在此期间,他多次被镇、县部门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大队辅导员和先进班主任等称号。198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8年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5年兼任学校教研组组长。近十年来担任小学高年级教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教育事业有执着的追求,有着一颗虔诚的心
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郑茂清从小就拥有的愿望,任教前他是一名管理区(现村委会)的一名干部(当时任宣传员)。当时村干部地位高,工资福利比较好,是教师财政工资的二倍多。听说招考民办教师,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公开考试且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
参加教学工作后,郑茂清被安排在村级小学任教,负责三年级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虽然工作比较辛苦,民办教师工资低,但凭着他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对学生诚挚的爱心。他所任教的学科在镇统一考试中旗开得胜,获得了全镇同级第一和第四名的好成绩。工作上的表现与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 的肯定。不久被委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教研组长。之后还调任本镇的山区小学———上华小学的负责人。他积极工作,虚心学习,受到当地群众好评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
二、对学生有无比的关爱,一颗火热的爱心
郑茂清老师虽然是一位青年男教师;但他对学生的爱胜过于父母亲对子女的爱。在教学上他特别关心和帮助后进生。90年,他班的一个学生吴秋成,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来校上课不正常,学习成绩一度下滑。郑老师就主动找他谈话,帮助他克服困难,解决了几个月内膳伙食。课余时间找他辅导,老师的帮助使他深深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发奋学习,很快成绩就提高了。
半溪小学的学生来自该村十五个自然村。地处偏僻、分散,近八个村距学校十多里路,许多山区孩子要在学校寄宿、开饭。有的内宿生还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上了两天的课就闹着要回家。他们远离父母,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提水、洗衣都要大同学帮忙,更不用说生病之类的事。93年冬有一个叫谢锋的二年级内宿生,晚上查房的时候,郑老师发现他在发高烧,立即背起这个同学到卫生站去看医生。治疗后,谢锋的病情很快有了好转。之后的几天里,郑老师还叫这个学生到他房间里及时吃药。吃饭时,郑老师还给一些开胃的菜让他吃。家长得知情况后十分激动地说;“老师真好!我的孩子真幸运!”
2004年9月,在一次劳动中,五年级班的梁颖同学在割草时不小心将左手掌割伤。班主任来报告后,郑老师和刘源增校长
一起将梁颖同学的伤口作简单处理后随即送到卫生站作进一步治疗。但这个同学是内宿,冲凉时不小心沾到水,两天后伤口被感染。校长和郑老师又将这个同学送到县人民医院治疗。为了更好地让家长放心,他和学校领导先后五次到距学校30多公里的县人民医院探望这位受伤学生并为其办理相关意外保险手续,出院后还到学生家中做好慰问工作。使学生家长万分感激道:学校领导、老师十分负责任,子女在学校读书、寄宿,我们放心!
三、在教学中,精教求实,体现了乐于奉献的决心
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天职。在教学工作中,郑老师服从分工,勇挑重担。二十多年来,多数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兼管学校许多其它校务工作。特别是在教学教研工作中,他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99年承担了岩庄镇小学语文“说课”教学交流任务。组织高年级语文教师进行说课交流,改进了不少的教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2007年承担了本学校的“加强朗读,提高阅读能力”的专题教研活动。一年来活动开展正常,效果良好。郑老师还积极撰写教改论文,如《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获得了“中山大学出版社”的相关证书。2005年12月呈送相关部门后又获得了韶关市小学教学论文评比叁等奖。
在教学中,郑老师能够刻苦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来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从40分钟要质量。如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他是从文章的字、词、句入手,重视读音、释义;重
视教学情境的巧妙设置,强调感情朗读,真正做到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有所思和有所悟,逐步提高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2001年6月,他担任的六年级语文在全县统一目标检测中获第五名。2007年6月的统一检测又获全镇第一名。2007年9月他接到一个语文、数学平均分40多分,且排在全镇(24个班)倒数第一名的班级。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是该班落后的一个原因。郑老师没有被面前的困难所困惑,他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交流思想,共同游戏,在不经意中查找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当面批改作业,及时家访是郑老师最常做的工作。如这个学期,他班里有一个学生的父亲得了重症,亲属来到学校要求停学。郑老师知道后,根据实际,做好了学生亲属的思想工作。并找到了叶文斌,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指导他如何克服面临困难,继续把书念好。虽然,病魔夺走了这个学生父亲的生命,但叶文斌同学学会了坚强,知道怎样做才能对得起家长、老师。在以后的三个多月,他发奋攻读,成绩不断进步。期末考试中还获得了双科第三名的好成绩。该班在期末考试中平均分由24名提升到第15名,前进了9名。学校领导对郑老师的工作和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郑茂清老师从教20多年来,扎根山区,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的确是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