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

时间:2019-05-13 10:0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

第一篇: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

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

摘 要:我国古代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不但零散记载在《天工开物》《齐民要术》与《考工记》等典籍当中,国外专家学者研究的技术文明同时让西方也感到叹为观止。就如同《李约瑟之谜》中就指出过我国十四世纪时便已具备西方国家十七世纪开展工业革命所应具备条件,还同时指出很多科技研发领域,国人都要领先于被称之为希腊奇迹传奇人物之前,同古代西方国度拥有者阿拉伯人是齐头并进的,同时3至14世纪间我国科技水平始终都没有被西方国家超越,这就显示出我国古代的技术文明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与此同时,因为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中世纪末尾已差不多终止对西方国家技术与思想的传播,同时从那时开始一直吸收着西方技术与思想。所以,对传统技术文明及将这种文明推向巅峰工匠精神进行哲学探索,对当代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或是对全世界技术危机问题进行解决,均是具有一定警醒与借鉴作用的。

关键词:工匠精神;价值意蕴;技术文明

古代工匠历经现代地位与内涵发展变革,同时蒙上了新时代色彩。当中蕴含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对现代非工匠领域也给予了启迪,其现代复兴为现今我国历史必然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是否可以顺利实现结构转型发展,基于工匠精神培养创造型、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伴随近几年国内主流媒体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等栏目的播出,还有罗永浩等人锤子精神发扬传承,大国尚技、倡导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也逐渐对国人产生了影响。但是必须要说工匠精神发展至今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其价值意蕴伴随时代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与完善着。

一、工匠精神时代表征

(一)工匠精神传统延续

古代工匠精神价值追求为真善美,而工匠精神具体有如下表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精神、彰显自我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的精神和强而力行敬业奉献的精神。此外还体现了尊师重道求学心态,古代工匠们因为特殊学习、工作方式,形成尊敬师表美德,还反映在创新、超越改革创造精神上,工匠审美、技术标准也被严格限定了,因为特定时期工作固定性致使工匠技艺通过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超越,使得一种立身之技成为了让子孙后辈为之骄傲的事情;还有体现万物返璞归真哲学思维,工匠们精雕细琢的灵感、对象都是取材于自然,比如像鲁班锯的发明就是其中典型案例,另外我国哲学思想讲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工匠们创作与行动过程中也是一切向往自然的[1]。到了今天工匠精神价值追求还在继续传递,实际说来它是相关从业人员特别工匠追求完美理念,是对作品不断完善最后收获喜悦的过程,而它的重点在于不断追求高品质,目标在于不断创造精品。

(二)工匠精神现代新发

除工匠精神的绵延,伴随时代发展,在工匠精神现代内涵之中包含价值取向并非手工业者独有了,而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人员共同愿景。在精神追求方面,灵动自然,不受世俗牵绊,享受那份恬静与安逸;安于现状,坚信当平凡变得至真至纯便会成为不平凡;要忠实内心,把内心想法投入实践环节,依据此标准而言,则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努力寻找漏洞同时将漏洞填补的一种精神[2]。这同把工作看作谋生工具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的。本文以为工匠精神应该归类为职业精神范围,为从业人员一种行为表现及价值去向,同其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存在密切关系的,也代表着工匠的精神观念与职业态度。

二、古代工匠精神价值彰显

(一)心传身授教学过程

心传属于一种没有形态心理传递以及内在精神熏陶,它是没有固定模式可言的。教授方和学习方也唯有二者间心理沟通领会,根据经验运行的。在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包含有墨子的自苦为极实践精神。另外,传统职业教育是会全程跟进的,师生会同生活、共学习、一起钻研与讨论技术,老师再经演示与指导过程中将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经具体实践将行业规范阐明出来,比如工师程准和立样,意思是工师教学生先要把模板做好,即立样过程;接下来学徒开始效仿,动手操作,到掌握制作典范与标准为止,即程准过程,这时学生对技术也基本掌握的差不多了。所以,徒弟在小时候便由师傅潜移默化影响,当领会其中要义,便已达到了不劳而能、不肃而成境界,未来制作时,再对技法、风格与样式等进行创新,传承技艺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二)体知躬行学习过程

我国体知内容范围很广,雷同概念包括有体会、体验与体察等,也就是经人主观体验来领会道的精髓[3]。虽说至道佛、道、儒三大领域涉及是比较多的,但是悟道依赖聪慧、价值感知及心理体验观念同时也反映在古时职业教育当中,同时它的知行合一做法也是值得推崇的。古时职业教育中当确立了师徒关系,二者所谓的父子关系便也确立下来,即终身为父,这就是推行艺徒制度的一种表现。张正明《学小官须知》当中曾言学徒早起需做抹桌、扫地及冲茶、润笔等活。学艺生涯尊师重道是必须遵守黄金标准,该情感效应促进学生更好习得知识,而教师更好传授知识。艺徒学艺经历,师傅除要教导学生相应技术外,还要教徒弟做人的道理,这样徒弟以后才能安身立命。很明显,该技艺传授过程也隐藏剥削,但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导方法也是存在很大优势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化精神属于道德精神范畴,该道德精神还为国人内心向往一类做人的金标准,同时还为国人努力争取并亟待实现的理想人格。所以,我国古代工匠同样将该道德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进而倡导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工匠精神,当中蕴藏的教育意义和内容若已经实现该境界,最后道明的也都是该道德精神所致。在这种向善道德精神引导下,某种程度上来讲养成了古代工匠精益求精技术素养,同时足以让后世敬二十一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甚至到了一个离开电脑、离开手机就会手足无措、心慌意乱的时代。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并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此,孔子在《论语》中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再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远近。

最早的工匠

韩非子《五蠹》一文中提到了最早造房子的有巢氏、最早钻燧取火的燧人氏。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这就是最早的“匠人治国”的案例。

木匠的祖师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鲁班就参加了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尊奉为木匠的祖师。

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画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庖丁解牛

特别典型的还有前面提到的庖丁解牛。厨师给梁惠王宰牛。其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没有不和音律。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如何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要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去宰去解,他的刀刃始终像刚磨过一样锋利。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便格外小心,提高注意力,动作缓慢,把视力集中到一点„„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工匠精神”的核心便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更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工匠追求精确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

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其倾斜却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由匠致仕

谢肇淛的《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匠心独运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似玉非玉而胜玉”,人们不禁感叹,“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第二篇:《古今词义异同》教案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一定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不同的方面。语言的三要素中(语音、词汇、语法),词汇的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大致可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首先从词义的范围来看,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其次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也会转变,另外古今词义也有轻重的不同,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来看看古今词义的发展演变情况。

一、词义扩大

古今词义相对照,今义大于古义,(外延扩大)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睡:《说文》:“睡,坐寐也。”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欧阳修《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今义扩大了:坐着睡,躺下睡,白天睡,黑夜睡。

词义扩大在词汇史上是常见的现象,再如《木兰诗》末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雌、雄”两字在这儿指走兽,但二字从“隹”表义,本义是指鸟之雌雄,后扩大为兼指兽类了。

再如“江、河”两词在古代汉语词汇史上一开始是专用名词,特指长江、黄河,现在变成通用名词了。古代汉语河流的通用名词是“水”,有淮水、汉水、江水、河水等称呼。

二、词义缩小

今义小于古义,(外延缩小)今义包括在古义之中。

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对于此“粪”字的理解,连有名的学者也出现错误。2002年《收获》杂志第4期上有一篇题为《美好的中文》的谈话录音,是复旦大学的章培恒教授和作 家陈村的一段谈话,其中,陈村在谈到《论语》当中这个“粪”字时,他的理解就和大家一样,认为是农田里常施的肥料,粪便。

《说文》:“粪,弃除也。”段玉裁注:“古谓除秽曰粪,今人直谓秽曰粪,此古今义之别也。”

《礼记·曲礼》:“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如是得两手奉箕,恭也,谓初执而往时也);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谓扫时也,以袂拥帚之前,扫而却行之);以箕自向而扱之(扱读曰吸,谓收粪时也,箕去弃物以向尊者则不恭)。

《论语》中的这个“粪土”是指泥墙年久风化后掉下的土屑。粪:除秽(V.)→所除之秽(N.)→粪便

再如: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黑金(铁)、赤金(铜)、青金(铅)。现在只指黄金、白金。

丈人,古代指长辈、老者,现在就指岳父。

三、词义转移

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但新旧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应该属于同一个上位语义场。

我们举一个古今词义转移的典型例子:走。

“走”字在古代,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跑”字,古时“徐行曰步,疾步曰趋,疾趋曰走。”故有“飞禽走兽”、“飞鹰走犬”等成语。古代还流传有“走马观花”的故事,说有一个跛足者去相亲,为掩饰自己的残疾而乘马从女子面前跑过去;而女子是兔唇,手持一朵鲜花放在鼻子下掩盖着,结果双方的生理缺陷都没有被对方发现。

今人用现代汉语理解成语“走马观花”,难免出错。如1997年《当代》杂志第2期上有铁凝的《疾步热岛》:“看宝岛由南向北,节目紧密,令我感到用‘走马观花’都不足以表现我们行色的匆忙,或者把此行称作‘跑马观花’更为合适。”

《现代汉语词典》“走”字第二义项即为“跑”,举例是“奔走相告”,成语“走马观花”的“走”字正是此义,这些都是古语的留存。现在我们所讲的“走”,词义发生了转移。

再如: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词义正好相反。

四、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由“之徒”构成的成语都含贬义,如“亡命之徒”、“不法之徒”等,不能说“守法之徒”。受此影响,郭沫若先生在《关于宋玉》(《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第3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这篇文章中以今律古,认为古人用“之徒”时也有贬义,他说:“对宋玉首先提出了严正批评的应该数司马迁。这位对封建秩序不大买账的大历史家,他在《屈原列传》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请细细玩味这几句话吧。司马迁对宋玉、唐勒辈称为‘之徒’,首先就表示了有些鄙屑的意思。”

这里郭沫若先生犯了一个语言学的错误,他不知“之徒”在古汉语中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并无明显的褒贬色彩,既可用于坏人,也可用于君子以至于圣人。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谦,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显而易见,司马迁不可能对古代文化的圣人周公、召公及姜太公这类伟人表示鄙屑。

“徒”在古汉语中用作名词指人时是“徒党”的意思。⑴有时候指手下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倒戟以御公徒。” ⑵有时候指同类。《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⑶有时候指同一集团、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也可引申为徒弟、门徒。《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直到宋代,“之徒”仍然是中性的。但现代汉语中,它带有贬义色彩。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演变方式也有多种:

⑴由古代的中性、褒义色彩变为现代的贬义,如“爪牙”在唐宋前一直是褒赞之词,指“勇猛的得力帮手”,近现代汉语变为贬义。

再如“横行”,古义指“痛痛快快地干一番事业。”《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⑵由古代的贬义色彩变为现代的中性、褒义,如“锻炼”一词本指“酷吏拼命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现代汉语词义转移用于体育而成为褒义词。

第三篇: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一)古今词义的发展和变化大致可以分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江、河都属于这样的类型,意义范围扩大。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革:《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

之形。“皮是剥皮,引申为兽皮,带毛,去毛称之革。”“皮之不存,毛之将焉附”《左传》《公羊传·宣十三年》“皮不蠹”注:“皮,裘也。”这里皮是经过加土制作的裘皮衣服,但也带毛。《周礼·天官·掌皮》“掌秩欠皮,冬

革。”至于人的皮,古代称“肤”。《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商君书·算地》“衣不暖肤”,是不能改成“皮”字,现在“皮”表达的意义范围扩大,去毛也称作“皮”“皮鞋”“皮夹克”“皮带”。而人的肤也称作皮,如“植皮”“手擦破了点皮”。

醒《说文》“醒,醉解也。”以字的结构上分析,它同醉都从“酉”,酒坛状,从“酉”的字都与酒有关。《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左传·僖二十三年》“(齐)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到了唐代,醒的词义就扩大,睡眠状态结束也称作“醒”“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韩愈诗)“鸡声催欲曙,蟾景照初醒”(元稹诗)

脸,是后起字,(《说文》中无),中古广泛使用《韵会》“脸,目下颊上也。”可见“脸”仅仅指的是颧骨部分。温庭筠《菩萨蛮》“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晏殊《破阵子》:“笑从双脸生”“脸”是妇女擦胭脂的地方,所以,诗词中常有“红脸”“桃脸”“胭脂脸”“红脸桃花色”(陈后主词)古代面和脸区分很清楚,“匀面泪脸珠融”(欧阳修《凤楼春》)现在“脸”“面”,同义词。

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菜不包括肉类、蛋类。

睡,《说文》:“睡,坐寐也”“孝公见卫鞅,语事良文,孝公时时睡,弗听”《商君书》“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词义的缩小 在先秦泠指金属

金:在先秦泛指金属《说文》,把银注为“白金”“铜”注为赤金,“铁”注为黑金。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

金文:铸在铜器上的文字。甲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出现“金”“铜”但没有“铁、银”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予木属,试诸土 1 壤。”郭沫若说:“铁在未能锻成钢之前,品质赶不上青铜,故有美恶之分。”

到了铁、锡、银了现后“金”逐渐专指黄金了。《史记·文常本记》“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这个“金”的词义就缩小了。现在也只在“金属”“五金”“金工”这些词中保存着古义的痕迹。

瓦:现代主要指盖房子的建筑材料,另外还有“瓦罐”“瓦盆”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里瓦是上古的一种纺锤。《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锅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陶器”

亲戚:古义比现在意义宽,除了称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外,还可以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孝?”

《国策秦策》“富贵则亲戚畏惧。”这里是指苏秦在封赵相后荣归故里,他的妻子敬畏得侧目而视,他的嫂子跪地上问他请罪。亲戚指的是妻子嫂子。现在谁要把父母妻嫂称作亲戚一定要被讥笑。

爱:古两意:

一、亲爱、疼爱《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这是古今一致的。

二、爱惜

吝啬。

《老子》“甚爱必大费”(过分吝啬如然后遭致巨大的浪费)《孟子·果志王上》“吾何爱一半?” 《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爱死” 现在吝啬义已消失。除:“古而总,一宫殿台除”

《世说新语》“听事前除,雪后犹温”

二意义除去,引中为除旧生新、除夕、岁除,指一年最后一天,当除旧生新意义有联系现在主要是“除去”台阶和“除去”的其它引申义都不存在了。

宫:上古泛指房屋

《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固陵互堀穴而处焉。” 秦汉以后,帝王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宫”

阿房宫“未央宫”有的寺庙也可以叫做宫“雍和宫”

现在除了旧称外,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作宫:“少年宫”“文化宫” 3.词义的转移,即词义由甲范围转到乙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不存在了,新旧义间有一定的联系。

坟:上古指大的土堆或河堤。

《楚辞·九章·夜郢》:“登大坟以远望兮。”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汝坟:汝水河堤 在远古人死了埋起来,并不堆土。《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后来墓上堆土,就把土堆称作坟。《史记·文帝记》“不治坟,欲为省。” 《说文》“坟,墓也。” 替:在先秦指废弃,衰微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替孟明”秦穆公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不废弃孟明的职务。

替:代替是后起的意思,《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汤:本义是指热水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九歌·云中君》“洛

汤兮沐芳”

汤今义是菜汤、米汤“赴汤蹈火”还保留着古义 色:古代“色”相当于今天的脸色。《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 《战国策·赵策》“赵后之色少解。”

《史记·苏秦传》“韩王勃然作色”都指脸上的气色,神情。

“颜色”和“形容”都是联合词。《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后来颜色指色彩,或而指脸色,相当古代的“色”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犯:敌人胆敢来犯,就消灭它。(贬义)而在古代是个中性词

《左传·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说我郑国的队伍如先进攻陈国队伍,陈国军队必然会溃逃。

爪牙:在先秦指武臣,也泛指辅佐君主的人,是一个带有赞美意味的词。《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这首诗是歌颂祈父的,说他是有力的助手。《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到了后来爪牙引申指亲信、党羽,指供人驱使的人,就变成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爪和牙,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帮凶。”

谤:《新华字典》“恶意地攻击别人”(贬义)

古代中性,批评议论,多是下级臣民对上级,往往不是对面,而是在背后。《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普通百性不能参与朝政,听到国 3 君有错误就进行批评)

《史记·夏本记》“女无面庾,退而谤予。”(你不要当面说好话背后又批评指责我。)

《朝国策·齐策》“能谤议与高朝,闻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与“面刺”“上书谏”并列,可见不是恶意造谣中份。

(二)词义基本无变化,但词义的使用范围有了变化。古代是词,现代往往是一个词素。

如:巩,现在汉语有两个意义,一指姓氏,一指“巩固”,后一个意义属于词素义,不能单独使用,只用来构词,“巩固”“巩膜”然而在古代它是一个词,可单独使用。

《诗经·大雅·瞻仰》“藐藐昊天,无不克巩”这里“巩”是“巩固” 济:在古代是常用词。①渡河;同舟共济,《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2、成功:无济于事,使成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3、帮助

救济

接济

李白诗:“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帮助别人并非为自己获得好处,处于也俗之中使人不猜嫌自己。)

我们说古今词义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上述词义已体现了这两方面,有些出版物就注意从古今词义的联系上来注释古书,《左传》记载一件事,楚武王侵犯随国,派一个使臣前去随国淡判,而把楚军驻扎在随国的瑕地,等待随国的答复,下边有这样一句话,“随人使少师董成”“少师”是官名,“董”是什么意思,是关键词,“董”是主持、董成,就是主持和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董犹今言主持。近代‘董事’之‘董’正取此义”这种适当联系现代汉语词素义来说明汉古语词义,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当然,从事这种工作要慎重,要多查字典,不能凭印象出发。

有一些词,在发展中另出现了口语形式,而原来的词作为一个构词部分,继续保持着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奉”,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捧”,“捧”是一个词“奉”虚化变成一个表敬词素,可构成“奉还”“奉送”“奉告”“奉劝”等“饮”在广东话里还用,在普通话里被喝代替,但“饮水站”“饮水处”“饮水思源”却不能换成喝。“惧”相应的口语词是“怕”,在先秦没有“怕”这个词它是后来产生的。唐韩愈已用“怕”字:“鬼神怕嘲咏”(《双鸟诗》),现在“惧”成为一个重要的词素,恐惧,畏惧,疑惧,惧内等,都不能改成“怕”字。从构词能力来说,有这种情况,古汉语流传下来由词变成词素的,其构词能力很强,而相关的 4 口语其构词能力较弱,如“失”它一般不能独用,而可以用来构成一大批词;失策、失察、失养、失法、失汁、失礼、失重、失宠、失恋、失传、失调、失节、失身、失语症、失态、失信、失意、失约、失火、失职、失血、失眠、失水、丧失,遗失等。它的口语形式是“丢”“掉”,用后者来构成的词很少的。

有些已消亡的词,可以作为词素重新“转生”。例如“釜”,《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现在的锅。”作为一个词,它可以说已失去了生命力。但是现代化工厂里的高压锅,叫“高压釜”“加压釜”“热压釜”。“釜”作为一个词素,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是社会需要使然,因“锅”是口语词,它通常指做饭的炊具,“高压釜”叫“高压锅”客易产生歧义,现在出现了一种做饭用的铝制的高压炊具,便称做“高压锅”了。

我们考察古今词义异同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词义的变化,还要注意词的使用范围的变化,我们对古汉语的某些词义不懂,其实,常常是反映了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词素不了解,或习焉不察,如果从今证古,古为今用,古今联系起来比较分析,就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和地区性。

古今是一个历史概念,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时代先后的问题,词义中还有一个时代层次性问题,同是古代汉语,先秦与汉魏不同,汉魏与唐宋不同。我们还要看到有些词义在古代汉语里仍有重要变化。例如:“币”在先秦本指一种丝织品,并非指货币。《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币,帛连用正说明这一点。丝织品是很贵重的,它经经常用作礼品,“币”使进而引申指一般的礼物,《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甘言,诱我也,意思是说礼物丰厚,甜言蜜语,其目的是引诱我上当,作为礼物赠送的玉、皮、圭、马等,都可以统称做币。到了汉代,币产生了货币的总义,指“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史记·平淮书》上说:“黄金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不为币。”“币”的词义发展是不应忽略。《说文》:“币,帛也。”这是指的古本义。

又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爪牙这个词,在先秦是一个褒义词,一直到唐代仍可用褒赞方面,如韩愈《与凤翔刑尚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唐代李延寿编《南史》在《颜延之传》里说:“师伯专断朝事,不当沈庆之参怀,谓令史曰:‘沈公爪牙耳,安得豫政事?”这里爪牙,指供人驱使之辈,已经含贬义。词义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他总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展,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汉语有许多方言分支,古今词义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现是不一致的,如唐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说恶霸焦令湛痛打一位农民,将农民打得半死,“垂死,舁 5 来庭中”“舁”是逃的意思,古文写作舁,象两手举一臼,现在汉语北京话中没有这个词,但《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入这个词标有〈方〉在现代汉语里仅是一个方言词,又如,陕西方言中的遗,寻。

三、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细微的差别古今词义的不同,难的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因为细微的差别容易发生误解,例如:“羹”现代指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秦汉羹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加添佐料带汁的食品,单用时它就指烹煮好的肉或菜,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前后“肉”“羹”相对,可见是相同的穷人吃不上肉,吃的是菜羹,就是煮熟的菜。羹是用来就饭的,《孟子》“一笚食,一豆羹”是指一筐饭,一饭菜,有人误会为一碗羹汤《史记·项羽本记》刘帮说:

吾翁即乃翁,若欲烹乃翁,分我一杯羹 王力先生说:一杯羹,是一碗带汁的肉。

(二)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要注意到词义异同的系列性。

就是说对某些词,我们个别孤立地考察它们不够,必须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看出古今词义的变化。这里说明相关的词,是指同义词和反义词,如,在现代汉语里“穷”和“富”是一组反义词,而在古汉语里“富”却和“贫”是反义词,《汉语》“贫而乐,富而好礼。”“穷”指倒霉,没有出路,它的反义词是“达”,达就是显贵,得志,《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如“低”“昂”组成一对反义词,“低”是指低头,昂指抬头,它们引伸指下去上来。《论衡·变动》“故各价低昂,一贵一贱。”现在底与高是一对反义词,在先秦“高”常和“下”组成反义词。《老子》“高下相倾”是说高下不同形成倾斜面。《孙子兵法·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趋下,就是往低处。”

又如“多”“少”是一对反义词,古今相同,不同的是在古代它们都有一个引申义,这个引申义后代不用了。多,引申指赞美,肯定。《史记·

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而“少”的引申义,指批评,看不起。《史记·苏秦列传》“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词义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排斥古代称眼泪为涕,鼻涕为泗,《诗经》“涕泗滂沱”指眼泪鼻涕齐下,哭得很厉害,“泪”字《战国策》中已有,但《说文》中未收,且广泛使用较晚。有了“泪”,把“涕”挤走,而“涕”又把“泗”挤走增加了一个“泪”字,少了一个“泗”字,而“涕”的词义有失有补。

又如“稍”和“少”在秦汉“稍”用来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而不表示“略微”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其后秦稍蚕食魏。”是指秦逐渐地蚕食魏国。在表示“略微”的意思时,古代多用“少”,《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6 中说:“太后之色少懈。”“少懈”指怒容略有松懈。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少焉,指略微过了一会儿。后来表示“略微”的意思多用“稍”字,而表示逐渐的意思则用“渐”。

(三)词与概念的对立问题。

某个概念,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也可以用一个词组来表示,古今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如:头、脑袋;古代称首。脖子:领、颈、项。上肢:胳脖、臂、上臂、肱。下肢:大腿、股、下肢、胫、小腿、脚、足

树:木,树梢:标、末。树干:干,树根:本、柢。根、根指须根;柢:直而粗的根。

最后谈谈社会的发展对词义的影响,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敏感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赋予许多新的意义。我们研究词汇就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而要联系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情况进行考察,如寺庙在先秦的意义与东汉以后就不同百姓一词先秦也不同于西汉(“百官族姓”)秦汉指的布和唐所织的布就不同,古代崇尚右,以右为上,“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位居我上”然而乘马车例外“左”的尊贵。

第四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一词随即红遍大江南北。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中国制造”与外国制造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举例说中国至今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比如圆珠笔的“圆珠”目前仍需要进口。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自行生产!中国作为制笔大国,核心技术和材料却仍然高度依赖进口,要想从制笔大国向制笔强国转变,工匠精神就是关键所在!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 培育工匠精神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二 不断锤炼技术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说,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一是要改革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固牢提高技术基础。二是强化对技术工匠的奖励机制,调动工匠人员参与创造的积极性,使其能更充分更安心的专研技术。三是要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要对勇于钻研者撑腰,探索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

第五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设备制造 张文哲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研究过他们大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秉承着这种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同年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6月22日,总书记在太原考察了两家制造企业。总书记同职工亲切交流,勉励他们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工匠精神,是对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恰恰也是我们路桥集团精品意识的精髓所在:苦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我们路桥集团,他们喜欢阳光下架桥机美丽的金属光泽,默默的在骄阳酷暑中坚持,在烈烈长风中挺立;他们喜欢简单却美味的工作餐,在发动机的轰鸣中谈笑风生;他们喜欢每天熬夜工作后倒在床上美美睡上一觉的惬意,暂时忘却夜班的漫长和工程进度的压力。

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喜欢纯净液压油淡淡的紫色,却忘了被它浸泡过的双手会脱皮发痒;他们喜欢钻研那一份份的图纸和计算书,却忘了桌上的工作餐早已变凉;他们喜欢黎明前天边的那一抹曙光,打着哈欠把工具和苦累放入皮箱,憧憬着栉风沐雨的光荣与梦想!

公司在制造业的第一线,率先响应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不断的树立精品意识。那么,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既是“精神”,就要在培育上下工夫。在2017年3月,设备制造公司开展了员工“大讲堂”的活动,围绕公司安全生产、技术质量、研发创新、施工管理、经营管理、党群政工、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等工作开展大讲堂,在广大职工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员工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员工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为公司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管理队伍。

针对一线员工,我公司开展了“焊接工艺及专业技能培训”系列讲座。培训特邀专家为工人做指导,让工匠精神在全公司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公司制造过程的内在支撑。

公司还建立了对“工匠”的奖励机制——“制造工匠”的选拔活动。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精品工程”的工作意识。公司设立“制造工匠”交流选拔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担任。并严格制定了选拔条件、选拔流程、以及对“制造工匠”的考核及待遇提升的方案。

在设备制造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在公司各个岗位上涌现出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每一次移动模架的打开与关闭,都有桥梁事业部的技术员穿梭在现场,紧握对讲机,确保各工况安全就位;每一次浇筑完成成功过孔,我们研发设计团队都深深的松一口气,但马上又提起勇气,接受新的考验;每一个良辰美景,机加工事业部的安全员都坚守在岗位上,双眸时刻流动着警惕,呵护安全。每一个花好月圆,我们设备制造公司都肩负着责任与期望,把思念压在枕下,藏在心间。

今年3月,商合杭公铁大桥完成预压浇筑,移动模架面临着首次过纵移过孔。3000m平曲线半径和2.8%的纵坡,对于任何工程师都是一个头疼的难题。这台MSS40型移动模架是我公司新研发的自行上行式造桥机。虽然进行反复的模型计算,虽然仔细的分解了移动步骤,但理论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临近退休年纪的王殿学总工主动请缨带队,赴一线工地,现场指导。双鬓斑白的他,细心的观察着移动模架的每一个动作,“一听声音、二看油漆”他耐心的教导着,“轻敲钢板发出清脆的声音是代表此处在受力,如果油漆出现崩裂就证明此处有大变形,是很危险的征兆。”在30m的高空,他临危不惧,坚持爬到模架最前端,细心交代,不放过任何关键节点。到了中午就在坐在设备的钢筋上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大家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众志成城,认真扎实的进行纵移准备工作,调试液压、开合模板实验、解除锚固……当移动模架行走到位时,已是第二日傍晚。历时2天,移动模架首次纵移顺利完成!当听到项目经理给上级领导满意的汇报时,所有人好像都感觉累了。满意背后的困难、研发背后的艰辛,也许只有我们才知道。也正是这专注、坚韧、精益求精的精神,鼓舞着设备制造公司克服万难,敢于攻坚。

我明白了一件事:敬业会让人出类拔萃。超越平庸,选择完善,精益求精。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卓尔不群,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回报,但求问心无愧;不论公道,但求初心不忘。

“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人生原则。如果你希望成为被需要、被尊重,成为众望所归的成功者,就从当下做起,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工匠。拥有工匠精神,活在当下,强在内心。

下载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匠精神

    论“工匠精神”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无数的日夜,有那么一群人用平凡的故事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们的成功不是靠最前沿的知识科技,也不是改变了多少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只是靠几十年不忘初心的坚守,......

    工匠精神

    关于“工匠精神” 作文优秀首段展示:《弘扬“工匠精神”》 例一: 一个个精密的零件,一件件完美的工艺品,一个个死起回生的钟表,正是因为这些“工匠”们的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

    工匠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工匠精神与集体个人发展”。 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

    工匠精神(推荐)

    工匠精神 有人说:“匠人是不断重复地做某件事,而大师则是超越物质本身去思考研究。”可如果没有匠人的历练,何出大师。 前段时间,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节目一时火遍网络,人们纷......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

    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心中的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工匠精神

    2016北京市朝阳区一模 ①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