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师德持续地嵌在道德高地上
把师德持续地嵌在道德高地上
邓友超
凭着人性之善、师德之光,张丽莉在生死关头奋力一推,挽救了学生生命,触动了社会良心,成为“最美女教师”。没有悬念,张丽莉荣膺了201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无疑,以张丽莉为代表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候选人,是我国1700多万教职工的杰出代表。同样重要的,绝大多数教师也有着良好的师德。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师德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润物细无声——在一个个精彩的课堂上,在一段段语重心长的谈话里,在一次次快乐开心的活动中„„帮助一批批学生学会了生存、生活,学会了做人、做事。可以想见,没有日常的“无声”,何来关键时刻的“有声”,这从张丽莉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
轰轰烈烈也好,润物细无声也罢,都是师德嵌在道德高地上的最好注脚。
不可否认,在社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的今天,在素质教育依然任重道远的今天,极少数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时不时会出“状况”,这不是主流,但对学生和教师队伍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师德建设依然是教师工作的紧迫任务。
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和能力。育人先育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加强师德宣传,注重点面结合。典型具有示范性,非典型更具可及性。既宣传“轰轰烈烈”的师德,也宣传“润物细无声”的师德;既宣传“悲苦”的师德,也宣传“幸福”的师德。这样的点面结合,有利于打破人们用极端事件评判师德的惯性。
加强师德考核,做到与师能考核同等对待。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师德考核偏“软”的现象,师能成为“硬道理”,师德沦为“软指标”。殊不知,无德有能必害人,有德无能亦误人。应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
加强师德监督,形成自律和他律的合力。古人讲“慎独”,今人讲反思,其实都在说自律的重要性。教师必须时常通过反思日记、案例叙事等方式来自律,提高化师德为习惯的能力。同时,各地各校要建立起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他律机制。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力量,才可以让“德师”不断涌现、示范引领,让“失德”原形毕露、无处可遁。
当这样一个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后,教师就不愿、不必、不能、不敢去违反师德规范,师德便可持续地嵌在道德高地上。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研究》副总编、《中国德育》常务副主编)
最美女教师 大爱动天地
——记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佳木斯市十九中女教师张丽莉
曹曦 本报记者 廉世民
5月的佳木斯桃红柳绿,空气中弥漫着紫丁香的浓郁香气。
连日来,一个英雄的名字出现在各大媒体报端,流传在大街小巷。张丽莉,花一样的名字;28岁,花一样的年龄。
5月8日晚,当失控的客车冲向孩子们的瞬间,佳木斯市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用她柔弱的躯体,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
张丽莉,这个勇敢的名字,神圣地植入黑土地,深深地植进人们的心底。
那一刻,柔弱的她犹如铜墙铁壁
张丽莉的壮举定格在那一瞬间。5月8日20时30分许,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下晚自习的初三学生涌向四中校门。这时,停在四中门前的一辆大客车突然失控,撞向路边停着的另一辆客车,被撞客车失控后向校门口的学生们冲来。
“面对失控冲过来的汽车,张丽莉老师可以选择退避,但她用手推开、用身体撞开了身边的学生,随即被卷入车下遭到碾轧。如今,她双腿高位截肢。张丽莉老师感动了这座城市,她是我们佳木斯人的骄傲。”讲起心痛的一幕,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副校长靳艳萍眼含泪花。
“我刚出校门,惨祸就发生了。”十九中学生刘晔目击了惨祸的经过。当时,有几个学生背对着前面的大客车走着,完全不知道危险。
还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学生孙智鸿回忆说,当时肇事的那辆客车冲出去三四十米,张老师向前一扑,用手将车前一名已经吓傻的学生推到一边,又用屁股将旁边的一名学生顶到了一边,她自己却被猛冲过来的客车撞倒在地。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院长曹洪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5月8日晚21时许,他们收治了6名伤员,其中1名学生只是手外伤,已经出院,其余4名学生伤势不是很严重,还在接受治疗。受伤最严重的是教师张丽莉,医院初步诊断她为双下肢碾轧、失血性休克、骶骨骨折、双上肢及双手碾轧伤,生命垂危。
张丽莉的伤情牵动了各级领导的心。5月11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打电话给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向张丽莉及其家人表示诚挚的慰问,并转达对张丽莉的崇高敬意,赞扬她的行为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深厚慈爱之情,令人感动,可钦可佩。
吉炳轩连夜向佳木斯市委询问张丽莉的伤情和救治情况,指出要尽一切力量,保证最好的医疗水平和条件,全力进行救治。吉炳轩说:“张丽莉在万分危险时刻,挺身而出,不顾生命安危勇救学生,表现了一个人民教师慈母般大爱胸怀,展现了纯洁无私的大美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龙江的骄傲,教师的楷模,更是人民的表率和伟大的时代英雄。张丽莉舍己救人的壮举令全省人民为之敬佩和感动,要开展向张丽莉同志学习的活动。”
5月12日上午,受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王宪魁的委托,省委、省政府组织慰问团前往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看望并慰问了英雄教师张丽莉。省委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省教育厅、卫生厅有关负责同志和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赴医院看望慰问张丽莉。黑龙江省教育厅作出了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张丽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校园里,她像茉莉花一样充满热情
在师生们眼里,漂亮、开朗的张丽莉老师就像一束茉莉花,亲切、真挚。
张丽莉是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她把100多个孩子的学习时刻放在心上,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一个孩子掉队。在一次古诗知识复习时,三年级(9)班几名同学没有背下来,张丽莉就放弃午休时间,逐一领着背、记、考,直到全部合格为止。
有的学生因成绩较低而心情失落时,张丽莉总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关心、去鼓励。在一模考试中,王睿的成绩很不理想,在座位上掉泪,张老师发现后,急忙帮着擦去泪水,像妈妈似地说:“孩子,再哭我会心疼的。来,老师帮你分析原因,咱们一起努力把成绩提上来。”一席话,让孩子心中的悲伤全部融化在这温暖中,变成了向上的动力。
“夏天她在教室地上洒水为我们降温,冬天她买来电水壶给我们烧开水喝。”学生张佳岩说,放学时学生等不到来接的家长,她就主动打车送学生回家。开家长会时,她自掏腰包给家长买水喝。
“担任班主任后,她的心思完全放在了学生身上。带班两年多,她起早贪黑,甚至连饭菜也会让给没吃饭的学生。有的学生来不及吃早饭,她就拿出每个月为数不多的工资买来面包、饼干给他们吃。”姐姐对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爱让张丽莉的弟弟感到自豪。
从不请假休息,从不丢落一节课,从不放弃一个学生,为了学生们的进步,张丽莉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休息、健康、心血,乃至生命。
“每次放学和张老师一起出校门,她都会拉着学生们说:‘来,咱们一起过马路,别着急,慢点,看着点儿车。’没想到,她为了保护和救同学被车撞倒,被截掉了双腿,我和同学们都特别难过。”学生闫泽坤泣不成声地说。
张丽莉所展示出来的美,是没有修饰的;张丽莉所展示出来的爱,是发乎于心的。因为自然、因为纯洁、因为厚重、因为高尚,这样的美丽更加弥足珍贵。
“以前老师是我们的拐杖,以后我们就是老师的轮椅。”面对重症监护室的张老师,孩子们说得质朴而动情。
平日里,她对每个学生都那样善良
5月13日是母亲节。目前张丽莉伤势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的恶化倾向。为了让她得到更好的治疗,专家组决定,5月12日晚将张丽莉转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救治。在这个温情的日子里,来自北京、哈尔滨的各路专家正在紧张忙碌着,全力救治母亲一样的老师。然而,知道实情的人们心底却掠过一缕酸涩,因为,张丽莉的母亲8年前就去世了;去年她怀孕却因为陪学生上早操跑步而流产,为了带好毕业班,张丽莉跟家人保证:等今年中考结束就要孩子。
婆婆抹着眼泪说:“丽莉是个好儿媳,懂事,善解人意。”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是张丽莉的座右铭。”副校长靳艳萍说,她是我们的教学新秀,是语文教学水平较高的一位老师。2007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主动去听老教师的课,进步非常快。语文教研组长张立波老师是丽莉的师傅,二人感情特别好,相处得就像母女,丽莉出事以后,张立波老师由于悲痛过度病倒在床。
“班上有一位同学生病了,老师带我们几个班干部去探望。打车时,一辆自行车摇摇摆摆就奔向了我,她一把将我揽入怀中,车子剐坏了张老师的裤子,可她却先问我有没有受伤。”3年前的一件小事,让学生闫泓佚至今记忆犹新。
“我家是低保家庭,丈夫去世了,我一个人领着儿子生活,十分辛苦。张老师得知我家的情况后,每个月都给我们100块钱,从孩子上初一时就一直坚持,连寒暑假都不落下。我患有肾病综合症,张老师还经常询问我的病情、安慰我、鼓励我。我和儿子从心底里感谢张老师,希望她快点好起来。”家长赵亚波哽咽得说不下去了。
在佳木斯救治期间,不断有老师和学生来看望。昏迷中的张丽莉身上连接着各种监控仪器,还没脱离生命危险。“我告诉他们,马上要中考了,要以学习为主,不用来了。”张丽莉的丈夫李梓烨,满脸憔悴,却还在为妻子的学生着想。“不管以后怎么样,我都是她的依靠,她就是我的唯一。”这个悲痛中的男人斩钉截铁地说。
“老师,危险来了的时候,您是我们的天,以后我们就是您的天。”孩子们对着他们敬爱的老师说。
“有这么多人的关爱,我相信女儿一定能挺过这一关。”张丽莉的父亲对赶来慰问的各级领导说。
敦品励学,弘毅致远。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的张丽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校训精神,践行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体现了追求道德、学问、胸怀广阔、意志刚强的品质和决心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理想。
根植爱,呵护爱,传播爱,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张丽莉一样的教师,我们的社会才充满了爱,饱藏着爱,洋溢着爱。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高尚师德的生动诠释
在突如其来的车祸面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张丽莉,一名普通的年轻女教师,勇敢地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撑起了一片大爱的天空。张丽莉用生命诠释了教师的爱心,用热血见证了师德的高尚。她的感人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她的严重伤情也牵动着众人的心,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祈福。
爱心和责任,是新时代师德精神的灵魂。师爱,是一种高尚之爱、无私之情。张丽莉之所以令人钦佩、让人感动,正在于她在电光石火的一刹那,作出了超乎寻常、不同于一般人的选择——牺牲自己、保护学生。张丽莉的高尚行为,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本的无私精神,塑造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诠释了高尚师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丽莉无愧于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是当代教师的优秀代表。
高尚师德彰显在危急之时,却孕育在教育教学点滴之中。张丽莉对学生像妈妈一样的慈爱,纯洁无私的大美,并不只是闪现在救人的一瞬间。她从不请一天假,从不落一节课,从不放弃一个学生,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张丽莉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这种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平凡坚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是关键时刻舍身保护学生的力量源泉。我们相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爱早已深深植入张丽莉的心灵深处。高尚师德,是广大教师长期历练、不断积累的结果。自从走上讲台那一刻起,人民教师就已经担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还要以自己的责任甚至生命保障学生的安全。
张丽莉今年只有28岁,是一名“80后”教师,却在关键时刻承担了比她的年龄沉重得多的担当。张丽莉的高尚行为向世人昭示:中国的年轻一代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的一代,中国的年轻教育工作者更是充满希望和有崇高责任感的一代。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必将在他们的身上不断赓续、发扬光大。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和引发的社会反响也充分说明:师德是社会良心的重要标志,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杆。广大教师只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一定能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一座令人景仰的丰碑。
张丽莉是我们的好教师、我们的好榜样。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向张丽莉学习,学习她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学习她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的崇高品德;学习她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15日第1版
师德的标杆
——谈张丽莉事迹的引领作用
■李晓杰 金越
8月17日,张丽莉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哈尔滨举行。台上的报告,每每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台下的观众,时而拭去眼角的泪水。随后,报告团还将赴北京以及全国部分省市作巡回报告。
时隔两个月,随着张丽莉老师的逐渐康复,媒体的报道热潮开始渐渐消退,但张丽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形象,永远定格在2012年的春夏之交。“最美女教师”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救学生的大爱壮举,将长久维系着共和国的道德基石。
一个普通的“80后”教师,为何能引起社会如此强烈的共鸣?这是因为她瞬间的奋力一推,让师德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在全社会树起了师道尊严的标杆,也让人们真切地看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尚师德的巍然屹立。
如果不是因为遭遇意外,张丽莉可能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其实,这就是为人师者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不追逐名利,只为传道授业解惑,正是中国教师坚守的职业操守,也是几千年来对教师职业的基本定位。其中,“爱生”是基本师德标准。张丽莉老师的奋力一推,就是这个标准中的最高境界和最好诠释。她的壮举引发的师德思考,将成为新时期师德提升的起点和标志。
张丽莉的壮举将给师德缺失者以警醒。毋庸讳言,当前在一些学校,有的教师上课流于形式,下课万事大吉,至于学生是否学会,学到什么程度,却并不关心。更有个别教师,搞有偿补课、利益交换,关爱学生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号。在师德和职业修养方面,张丽莉老师课上课下的实践都是很好的示范。面对张丽莉老师用鲜血和生命做出的师德示范,那些师德缺失者是不是该深刻反省自己?那些不思进取的教师,是不是应该振作起来?
张丽莉的壮举给坚守师德者以信心。无论在什么时代,教师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承载着文化传承、文明赓续的使命,这是中国教师最引以自豪之处。今天,绝大多数教师,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年华和辛勤汗水,以父爱母爱之情,呵护着学生成长,浇灌着祖国花朵,引导一个个稚嫩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让全社会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张丽莉老师就是这个优秀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她把满腔热情倾注给了每一个学生,演绎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师德细节。她的壮举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为全国人民所钦佩,既是对她作为一个教师个体的褒扬,更是对以她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的褒扬。这种从上到下,社会各个阶层的一致认同,给那些坚守师德底线的教师们以激励和鼓舞。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优秀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的教师,这就是张丽莉老师壮举背后折射出的时代意义。
张丽莉的壮举给有志成为教师的学子以希望。近年来,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即便是进入师范院校,毕业就业首选也不是从教。如何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如何让师范生自觉走上讲台,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今,张丽莉老师的实践给全社会呈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职业发展蓝图。人们有理由相信:教师职业很神圣,教师的每一个善举,每一个无私的付出,都带有强大的引领作用。这就是张丽莉老师奉献大爱引发出的示范效应,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2日第3版
张丽莉:摘下翅膀,送给学生飞翔
她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魏兆胜
在生死考验关头,张丽莉临危不惧,用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诠释了师德的伟大,用无私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用鲜血和生命塑造了新时期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她是人民教师的骄傲,也是当代青年的楷模。
张丽莉的大美大爱和高尚师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临危不惧、舍己救人。面对失控冲过来的汽车,她用手推开、用身体撞开了身边的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下。二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张丽莉的爷爷、大伯、父亲都是教师,在他们过去的教案里、批改过的作业中,张丽莉找到了做教师的崇高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她深爱教师这一职业,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她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三是关爱学生、无私奉献。她自己的工资不高,但她连续两年多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00元资助贫困学生。正是这种爱心、这种责任感,熔铸了师魂。四是勤奋向上、追求卓越。张丽莉同志的座右铭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在年轻的班主任当中,她是最让家长信服的好朋友、领导放心的好同志、学生喜欢的好教师。她用执著的热情收获了累累硕果,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张丽莉之所以有这样的优秀品质,跟教师世家的熏陶、佳木斯这座英雄城市的底色打造、大庆师范学院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的教育氛围,乃至黑龙江地域文化和优秀精神都有关系。她是“大美龙江”生命体中一个最充满活力的细胞,也是当前建设“和谐龙江”一个具有强劲引领作用的鲜活榜样。
有爱的老师,才能培养有作为的学生
小时候,经常怀揣羡慕,偷偷地阅读爷爷案边那一本本已被翻旧的教科书,翻看一摞摞用红笔批改过的作业本;渐渐地,懂事了,家中总会回响着从书房内传出的,爸爸与爱徒们谈至兴起时的喝彩声;后来,长大了,我将师范类院校的名字写入了报考志愿表中的第一栏;终于,要真正走上我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我急切地恳求他们赐予我一剂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灵丹妙药,然而,两人却只是言简意赅地告之——为师,别吝惜你的爱,将师爱放飞。
曾经有朋友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身为一位80后的青年教师,在学校面对的是一群90后的学生,你们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他的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件趣事儿——一次课后,一位男生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末尾还附了一张精美笑脸的小贴图。我莫名其妙,不知他因何事向我道歉。我笑着向他招手,他走到我面前带着歉意说:“下午上课你给我们讲课结束时,要求课代表明天早自习就收作业,我当时捏着嗓子说了一句„这是为什么呢?‟下课同学们都说我,„看你把老师说得脸都红了!‟我向你道歉。”一时间,一股暖融融的东西在我心中流淌……想到这里,我微笑答道——课堂内,我用知识孕育成长,用智慧开启心灵;课堂外,我用真诚呵护纯真,用信赖聆听稚嫩。亦师亦友的我们,携师爱同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年来,我已渐渐明白,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学生,因此,我时时刻刻都在用心诠释“师爱”这两个字的真谛,用自己诚挚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
——摘自张丽莉2009年在学校师德演讲比赛时的演讲
心怀师爱,温暖了我和孩子
因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我接到通知被调至新初一接手班主任工作,那时候的我,心中真可谓是百感交集,该如何与已经亲如一家相处了两年的孩子们解释?于是,我在自己的QQ空间里为我可爱的孩子们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刚刚接到通知的时候,头脑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全都是你们,那一张张正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脸庞。脸庞上那无法掩饰的真实,记录了两年来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亲如一家,由开始的防备到现在的用心相处。其中间杂的小冲突,穿插的大幸福,无一不牵动着我内心的不舍。所以,谢谢我最爱的孩子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你们的存在,两年来,我才拥有真实的喜怒哀乐!祝福你们,独一无
二、青春无敌的你……
本只是为了自我安慰一下,不想,很快在我日志发表后的当晚便收到了孩子们众多的回复,其中一条这样写道:“老师,我们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希望你记得我们这群青春无敌的孩子,对不起,曾经那么不懂事,如果你累了,请回头看看,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还有我们!”
从那以后,我便怀揣着这颗被孩子们温暖的心,带着那份难舍的责任感,将教书育人列为自己“任重而道远”的理想,将“见贤思齐”作为自己身为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途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会继续用心工作——用爱心浇灌孩子的心灵,用耐心期待学生的成长,用信心见证自己从事教育事业时最初的诺言——心怀师爱,温暖你我!
——摘自张丽莉2010年在学校师德演讲比赛时的演讲
■手记 好人是这世界的光
■杨咏梅
这是一次主角缺席的采访,整个过程中眼泪一直在飞,心情就如同佳木斯市杏林小学学生周心怡所说:“也许张老师并不知道她的感人事迹已传遍全中国,但作为学生的我们都知道。我希望她能赶快好起来!”
采访中,无论是张丽莉的亲朋师友和学生,还是与她素昧平生的人,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感动”和“心疼”。这孩子让人心疼!她受伤后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稍有清醒时,痛得迷迷糊糊的她喊叫的是“快救学生!”戴上呼吸机说不了话,她写下的是“我还能当老师吗?”经历了摘除呼吸机的痛苦,她微笑着说出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一如她平时的为人,仁义,懂事,从来都把别人放在前面。
张丽莉之所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不仅因为她的瞬间反应超越了人在心理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本能,更因为她平时就是一个心中有爱、愿意付出的好姑娘,一个发自内心热爱教师职业、真诚关爱学生的好老师。教师是学生精神上的父母,张丽莉乐观、向上、阳光、敬业的人生态度,和她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大义抉择,高度契合了当下人们对高尚师德的心理期待,于是引发了一场迅速波及全国的群众自发、媒体自动的爱心涌动,整个中国为之感动。
认识张丽莉的人都说她成天笑呵呵的,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抱怨的话。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魏兆胜这些天多次去探望张丽莉的家人,印象深刻的是,“出了这么大的事儿,人家一句怨言都没有,一家子好人”!不抱怨,是一种坚韧、隐忍的人性,是他们作为普通人向社会传递的正能量,是好人的美德。
5月的佳木斯,杏花谢了,丁香盛开,满城花香。张丽莉生长在这个美丽安详的地方,她的家就在刘英俊公园附近。佳木斯人都是学着这个46年前为救学生拦住惊马牺牲的英雄事迹长大的,张丽莉也不例外。张丽莉今天获得了那么多荣誉称号,但老百姓更愿意说她是个好人,就像雷锋、郭明义。好人是这个世界的光,荡涤尘埃、驱逐阴霾,给我们带来希望。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19日第3版
呼秀珍的幸福密码(身边的感动·文明家庭)
刘维涛 在陕西咸阳有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呼秀珍是位有着47年教龄的老师,她“没给孩子织过一件毛衣、买过一个玩具、办过一个生日”,却教会了两个女儿幸福人生的密码。
尽管毕业多年,呼秀珍的学生们大多会记得那些充满新鲜的语文课。讲解《白毛女》,学生们分饰角色,在教室里上演爱恨情仇;到了《杨修之死》,便有学生当起了说书人,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47年来,呼秀珍把对职业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爱,化作了对教学的孜孜追求。分角色朗读、编顺口溜、学生讲课等等,她用不断的创新,表达着对语文教学真谛的理解。
面对47年教学生涯,呼秀珍自信地说:“我没有因病因事误过学生一节课,没有放弃过一个调皮学生,没有收过学生一分钱补课费。”退休后的13年里,她创办“家长学校”,首创校园心理咨询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灵教育,被学生们称为“妈妈”,被家长们赞誉为“为孩子、为家庭、为社会播洒阳光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应当一只手接受爱,一只手付出爱。”呼秀珍说。大女儿郭巧和小女儿郭灵对这句话领悟最深: “是妈妈的大爱精神塑造了我们。”她们都对小时候的一个场景记忆尤深——妈妈背着妹妹,领着姐姐,走在灯昏人稀的街道上,去学生家做家访。也许对她们来说,这是最早的职业道德教育。
郭巧一走上公安岗位,就想着怎样把工作干好,受母亲的启发,她在派出所任户籍内勤期间,创造了“三亲”、“四一”、“五不让”和“六个心”的“郭巧工作法”。为方便群众,她挂出了“每周二、四、五晚办公”的告示牌,坚持加班为群众服务,一坚持就是7年。无私的奉献让她荣誉不断: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女儿是一根向往高空的藤,离开了母亲的支撑,只能在地上匍匐。”小女儿郭灵这样形容母亲对自己的爱。郭灵在解放军307医院担任护士时,除了苦练业务,她也总结了自己的一套心灵护理法,用真诚的爱对待每一位病人。调入医院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办公室后,为方便老干部,郭灵制作了承诺卡给老人,只要一个电话,她很快出现;为了能让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郭灵创办刊物《老年之友》。出色的工作让郭灵去年荣立三等功。
“三个女人一台戏”,呼秀珍母女三人角色平凡,但她们却演绎得精彩纷呈。时时为他人着想,事事想着创新——爱心和执着在两代人间传承涌动,合奏出一曲发人深省的文明之歌。
第二篇:作文指导-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小引]
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一个人无家可归,那该何等痛苦!所以,被异化的人需要回家,需要寻找回家之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预感到人在不可逃避地陷入无家可归境地的同时,必将企求重返故里,重返童真,享受偎伴美好人性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因此,他呼吁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现在,不少中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困惑。他们说老师要求“作文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可学习生活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奔波于家门校门之间,几乎没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春游、秋游活动都被明令取消,能谈什么生活?因此陷入了无从下笔的困境。作文中经常出现“把老人写死了,把父母写散了,把自己写残了”的编造现象。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走出这种困境,进行真实的写作,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呢?能否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获得一些借鉴呢?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一]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自何处?
有人以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来的,其实,在他之前德国哲理诗人荷尔德林就已提出了,请看他在19世纪初写的诗句:
„„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便会欣喜地用神性度测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可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利德利希·荷尔德林1770年5月20日生于德国尼喀河畔的劳芬镇,1843年6月7日卒于杜平根。早年在杜平根学习神学,和黑格尔友善。1796年在法兰克福的银行家恭塔特家里当家庭教师,和银行家的妻子相恋,他在诗歌里称她为“狄奥蒂玛”。1798年前往法国的波尔多,1802年归国。从1806年以后发生精神错乱。荷尔德林和尼采的生活历程差不多,也有强烈的精神导师的倾向。在生活中,总是从精神上苛求自己,追求精神自由完美的巅峰状态。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二]
——人失去了故园,需要回家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技术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荷尔德林敏感地觉察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带来的却是人的灵性的丧失。荷尔德林认为,技术、功利、实用把人引离故土,上天入地,远离了大地,遗弃了冥思。人通过百般努力所创构出来的东西,却是与人自身的神性本质相异的东西——早年席勒就已经提出在今天被称为异化的现象。技术功利的扩展,将会抽掉整个人的生存的根基,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据,将使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流落异乡。
他深深感到,在德国,只看得见手艺人、思想家、教士,却看不见人。一个个体被困在一种专业范围内,而在这个范围内根本不能叫灵魂生存。“在这个民族里,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是不被亵渎的,不被贬为可怜的随随便便使用的东西的”。现代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感,就是由于把自己从大地分离开,把神性感逐出了心房,冷冰冰的金属环境取代了天地人神的四重结构的天地。荷尔德林认为,人离开了神灵,就像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有如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人、情人、恋人。那是何等的痛苦!人类应该努力解读这种无家可归的痛苦,以重返故里,重返童真。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三]
——怎样才能回家?敢问路在何方?
要回家,要重返故里,就必须有回家的路。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劳绩”到“诗意”,实际上是从物质到精神。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四]
——误入歧途的现代人,怎样寻找回家的路?
1.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说明应当是什么。”科学永远不能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也无法回答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这类重大问题。要想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依赖于完备的信念体系,必须不断追问人之为人的意义,不断追问人应当所处的精神家园。
2.人类对美的感受,对快乐与幸福的感受,对自由的向往及追求,对一些重大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判断,科学都是无能为力的。信念体系的内核要素是不能直接被经验和逻辑所证实的。当今人类的很多精神问题不是由于科学不发达、科学知识不充足所导致的,而是人类的信念体系出了故障。非气质性病变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精神问题是不能用科学来解决的,科学在这里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依赖于信念体系的调整和转换。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理性、科学以及经验实证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凭借有效的审美活动与正确的信念体系,需要宇宙观、价值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确立,需要思想方法论和认识论等超科学的信念体系的建立。这就是“诗意地栖居大地上”的现代要义。
[针刺文之一]
追求诗意的人生
梅若梅
最近在读《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力量》,书中有一篇文章是《追求创造的生活,追求诗意的人生》。作者把人生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俗务,就是柴米油盐,或者是各种应酬;第二个层面是事业;第三个层面是审美观,也可以说是诗意的层面。第三个层面是超越俗物和功利的。审美对于鉴别力、对人生是重要的,它超越功利但不超越人生。相反,它依赖于对人生的体验。
由此想到海德格尔曾通过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做出的深刻阐释:“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是诗意的。从劳绩到诗意,实际上是从物质到精神。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更渴望精神家园中美好的情愫充满张力,从而使我们的人生更丰盈、更饱满、更多姿多彩。
境由心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摒弃金钱、权力、地位的侵扰,摒弃盛名的劳累,摒弃人事的纷争,摒弃各种诱惑的侵袭,使心灵超越俗物、超越红尘,“保持自己灵魂深处牛奶般的纯净,阳光般的明媚,细草般的清丽”。始终保持一个愉快的心境,那么你就会发现,平凡的人生中处处充满着诗意。
(选自新华网1月27日,有改动)
[简评]
“灵魂深处牛奶般的纯净,阳光般的明媚,细草般的清丽”,多么动人的语句,多么美妙的画面。如此心境超越了俗物,超越了功利,它是人生的审美,是精神的家园。这正是作者所述的第三层面——诗意的层面。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余光中说过:“生活里面应该有美。”人应该善于审美,善于发现,静默中感受日月星云清风,凝眸中欣赏小桥流水飞红,遐思中自由舒展自己的心灵。这一切,都会使我们的人生充满诗意,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
[针刺文之二]怎样诗意地安居
姚振函
大约是80年代初期,第一次从某篇文章的引文中读到荷尔德林的一句诗,当时的惊喜劲儿现在想起来还是一种享受。
这句诗是:“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这句诗如同魔力加于我身,使我的想象力腾空飞起,冥冥之中,看到了两种幻象。一种是人所赖以生存的各种居所,包括洞穴,土、木、砖、石搭建的造型各异的屋宇,简陋的窗户上闪动着的光亮。一种是劳动于大地上的人,持着笨重的农具,吆喝着牲畜,犁地,收割,建屋,汗流浃背,夯歌沉郁,民谣悠悠,身后的田野麦浪起伏。而自己恰好是那充满劳苦人群中的一员。
后来我得知,海德格尔非常推崇这句诗,并以此为材料来诠释、推演他的哲学玄想,就更对它加倍珍爱了。
但是一直萦绕我心的是:究竟怎样才算诗意地安居呢?或者说,人怎样安居才算是“诗意地”呢?
我想起十年前的一个初春。在农村夜里浇麦田,下弦月当空照着,远处长长的渠道尽头,机井的水泵喷吐有声。渠水流进麦田缓慢而神秘,我手拿铁锹来回查看水流,发现漏水就赶紧铲土堵上,弄得满腿都是泥水。微寒的风吹着刚刚返绿的麦苗,发出一种柔软的声音。我回望月色朦胧中的村庄,知道自己的家人正在热烘烘的土炕上熟睡。天亮时,麦地浇完了,遍地闪着白亮的水光,想那麦苗正在幸福地吸吮着甘甜的水汁。这时我扛起铁锨,迈动满沾着泥水的双腿,返回炊烟升起的村庄。路上,我想起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当时,感觉自己就是那种“诗意地安居”的人。
按照荷尔德林的诗句,我认为“诗意地安居”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广义的劳动,指人为了生存所进行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切的生产、创造以及劳动的成果,还有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各种联系,爱情、友谊、家庭等。二是大地。人是大地上的生物,人依附于大地并凭借大地,人在大地上的生存才是本来意义上的生存。人必须感受大地,包括对季节的感受,对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的感受。人和劳动,人和大地,应是相谐相融的关系,这才是“诗意地栖居”最基本的内涵。
(选自2001年8月31日《河北日报》,有改动)
[简评]
文章首先引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然后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形象的展示,之后通过自己的经历进行具体地诠释,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人和劳动,人和大地,应是相谐相融的关系,这才是‘诗意地栖居’最基本的内涵。”起承转合自然、顺畅、严密、恰切,如行云流水。
[针刺文之三]诗意地栖居江苏一考生“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生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生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这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是世人顶礼膜拜的榜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友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简评]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作者用“小屋”与“渡船”譬喻,表明人生应充满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样,灵魂才能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小屋”、“渡船”、“栖息地”就是作者追求的精神家园,也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审美。
[综合针刺]
上述三篇针刺文,都是由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诗句派生出来的,都主张现代人应该追求“诗意地生活”。《追求诗意的人生》和《怎样诗意地安居》从正面阐述人们应该学会审美,学会发现,努力与现实生活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栖居》则强调在人生遭遇挫折或苦难之时,应该选择希望、坚强与自信。
现在,可以回答“小引”中提出的问题了。中学生要解决学习节奏紧张,学习生活单调而没啥可写的困惑,应致力于追求“诗意的生活”,致力于追寻人生的精神家园。
1.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充满真情。真情所至,嬉笑怒骂皆可为诗,不是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吗?想一想古今中外,哪一位文学家,哪一位诗人不是性情中人。只要我们用感性的视觉去观察生活,用理性的头脑去思考生活,用灵性的笔触去抒写生活;做到眼到、心到、手到,那么便会把平淡生活中的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写出来。
2.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用心观察。我们曾无数次地描写春天,但在春天,你是否观察过河水的融化是先中心还是先两边?柳枝的发芽是先底部还是先顶部?如果缺少这种细致的观察,你就不可能做到真实写作。母爱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但你注意过母亲喜怒哀乐时的眼神吗?你知道母亲的习惯动作吗?你能说出母亲个性化的语言吗?若是缺少这种用心的观察,你也不可能进行细腻描写。洗衣服是家务劳动经常涉及的内容,但先洗衣服的哪
一个部位最为合理,你留意过吗?假若缺少这种有序的观察,你的文章不可能做到条理清晰。因此,细致的观察是写作的前提。
3.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体悟与感受。“生活如网,人生如戏”,五彩缤纷的生活,绚丽多姿的人生,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但写文章如果只靠眼睛去观察,那么就与摄影完全画等号了。其实写作的灵感更多的是源于心灵的感受。社会是个大舞台,家庭、校园便是个小舞台;从饭桌中、装饰上、娱乐时,便能发现生活质量的改变;从课堂上的趣事、同学间的谈资、校园里的时尚,就不难看出身边发生的事其实很多很多,只不过你没有用心灵去“透视”而已。生活的底蕴仿佛是沙里的金子,山石中的白玉,等待你的发掘。比如,网络似乎已成了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的代言人,围绕这个话题引出的故事也层出不穷:家里为买电脑而意见不一;买了电脑又因上网总是争吵不休;老师、家长去网吧获取“第一手”材料,而你们也是声东击西,把“阵地战”改为了“游击战”;没想到学校的网页设计大赛,又正让你们这些网迷大显身手„„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只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去感受,写作的素材就会滚滚而来。
4.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不断积累。制造产品都需要原材料,写作也不例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积累一些材料,或是写日记、或是做素材卡片、或是摘抄名言警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或许这种积累有些零乱,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当你看到某一个文题,某些积累就会一触即发,像发酵一样膨胀起来,经过你的丰富、补充、深化、提高,便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佳作。若是把这些“纯粹”的生活再加上联想的翅膀,那么每一滴水便都能折射出生命的光彩。
文章是生活的加工品,作文需要我们去诗意地体味生活,用心灵触摸,用思想辨析,用情感浸泡,这样才能使作品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试着诗意地生活,你的人生和文章都会更加精彩。(《天津日报·名师家教周刊》)[强化练习设计]中学语文教材中70%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些课文都是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些课文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情趣,启发我们的思维;能够导引我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找到“诗意地栖居”的处所。请选读一篇课文,以“诗意地栖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的读后感。
第三篇:在保险高地上吹响文明号角
在保险高地上吹响文明号角
――人保财险顺德支公司北滘营业部青年文明号自查报告
2010年,是集团公司为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关要求,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践行科学发展观,弘扬时代文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推动保险、金融行业发展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建设年,也是我支公司、我部保利润促发展的关键年。
2010年,我部在上级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为指导,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为职责,紧密联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弘扬“求实、诚信、拼搏、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紧紧围绕支公司目标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员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青年文明号在“人保财险为您服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我部现将“青年文明号”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现场考核部分:
1、服务举措方面:
在营业部大厅的显著位置设立了意见簿,24小时电话受理报案,保户投诉有记录,每天有专人在意见簿上记录处理的结果。
在营业部大厅设立咨询柜台,全员都是解答员,方便保户随时询问。
查勘现场依托我司95518的24小时服务专线,实现限时服务制度,顺德中心地区车险出险报案20分钟内专人到达现场,边远镇区
30分钟内到达。
理赔时做到践诺重于承诺,我部员工没有出现向客户提出工作以外的任何要求的情况,用行动擦亮了青年文明号的牌子。
2、工作场所方面:
在营业厅显著位置悬挂“青年文明号”牌匾,公布“青年文明号”服务标准和监督电话,虚心接受社会的监督。
设立保户接待席,摆放茶水和保险宣传材料,从细微处着眼。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整洁;办公用品摆放整齐,工作秩序井然,没有堆放私人用品,体现我司ISO9001:2000国际认证的标准。
营业场所有服务流程图、索赔指南示意图,体现我司ISO9001:2000国际认证的标准。
3、精神面貌方面:
员工(内勤人员和外勤人员)统一挂牌服务,办理业务准确快捷。衣着统一、整洁,言谈举止文雅谦和。工作过程使用文明用于,服务态度热情、主动、耐心。工作时间能做到不吸烟、聊天、吃零食、打瞌睡等不违反工作纪律的情况。
青年文明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少而不为,不以恶少而为之。
二、非现场考核部分:
1、组织机构:
我部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创建“青年文明号”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共青团北滘支部书记梁均海为组长,全体青年团员为组员的
组织机构,紧密联系支公司第十三党支部,党团共建“青年文明号”。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工作会议:
每周一、三、五的三次晨会上,由营业部经理主持,团支书发言进行我部青年文明号的上阶段工作小结和下部工作安排,各参会的组长、骨干会后进行传达,争取做到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工作融入到大家日常的保险工作当中,在保险高地上吹响文明号角。
创建单位团组织健全,能围绕保险业务开展创建活动: 我部现在一共有员工34人,其中共产党员3人,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数25人,占比74%,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数17人,高学历青年占比50%,我部青年文明号人员年龄年轻、学历较高,为围绕保险业务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另外,我部今年1月—10月,一共新增青年团员12人,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为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制度建设方面: 有明确的创建目标和标准:
我部组织了全体的青年学习《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对照《管理办法》进行整改,以倡导职业文明为核心,以行业管理规范为标准,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岗位建设、岗位创优为重点,以先进典型为导向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旨在引导青年树立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内容的职业道德,履行“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企业使命,展示“以人为本,和谐奋进”的企业理念,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贡献
力量。
有与创建工作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
我部将ISO9001:2000国际认证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相结合,实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规范的工作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定、宣导各项制度、政策精神。
创建制度明确与公司效益挂钩、创建计划考虑公司效益目标: 我部每季度根据支公司下达的季度任务和季度奖励,结合营业部的实际,咨询组长、骨干等的建议,推出营业部的月度及季度奖励方案,在晨会上公布宣导,在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奖励,主要以“业绩论英雄”,考虑人员在日常工作、为集体服务、好人好事等在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额外的奖励。
实施“号、手”联动,有一定数量的“青年岗位能手”: 我部根据实际情况,将“号、手”联动与保险导师“传、帮、带”相结合,这样既能培养新人,也能将青年文明号活动溶入日常保险展业过程中。
制定奖励、激励制度,并能贯彻落实。
3、经营业绩方面:
保费、利润等主要业务指标的完成情况。
面对竞争越趋激烈的保险市场,我部在公司的支持和关怀下,在营业部经理的带领下,在各组长、骨干的带头作用下,营业部所有人员努力展业、积极开拓、加班加点,我部2010年1月1日—10月31日实收保费共1535.8万元,全年任务完成率为73.7%,同比去年同
期增长179.2万,这个成绩的取得,是众人实践青年文明号的成果,也是我部在保险高地上吹响的文明号角。
4、管理方面:
创建单位自觉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依法经营:
PICC人保财险,是保险市场上的一个响亮的品牌,我部以我司为豪,在日常的工作中听指挥、跟步伐、响口号,今年以来没有发生过一次被社会、被上级监督机构曝光、查处的违纪违法事故。
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方面不断创新,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我部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活动与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相结合,今年以来先后承保了锡山家具厂的公车车队(30多台车)、骏特电器有限公司的雇主责任保险(雇员200多人)、美的电器新办公大楼的公众责任保险(接近10家财产保险公司上报保险方案,最终我部中标)、北滘医院的医疗责任保险(洽谈中)„„为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擦亮青年文明号的牌子。
落实“优质文明服务”成果显著,受到保户的认同。
我部在开展保险的承保、理赔服务的过程中,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为客户争取最大的利益,做客户的贴心人,受到客户口头和锦旗赞许。
创建单位的员工岗位技能明显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开展青年文明号,在保险高地上吹响文明的号角,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我部在开展青年文明号的活动中“以人为本,和谐共进”,青年员工的岗位技能不断提高,最明显的是今年1月—10月人均保费为69.8万,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2万,二是今年以来“新鲜血液”增加了13人,增幅57%;三是下半年加大了新人的培训力度,既从思想上引导他们为什么要从事保险?如何开展保险?如何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与保险事业相结合?„„又由导师“传、帮、带”其外出展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青年文明号活动与保险事业相结合。
总之,我部全体员工将再接再厉,扬长避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和上级公司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省、市(支)公司的整体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目标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把北滘营业部建成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青年文明号团队而继续努力奋斗!
人保财险顺德支公司
北滘营业部
2010年11月23日
第四篇:在洒满阳光和爱的大地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在洒满阳光和爱的大地上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谢登科、邹声文、刘羊旸、侯大伟)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浴火重生,世界为之震撼!这是曾被国际社会视为难以攻克的艰巨挑战——
3年内,在1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完成城镇再造,为近2000万的受灾民众重建家园,让破碎的山河重现勃勃生机„„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世界为之瞩目!
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顽强拼搏创造的人间奇迹—— 3年来,修通的城乡公路可以绕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达657万套(户),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远超过灾前„„
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奇迹背后,是中国力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用信心、智慧和汗水,奋力夺取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书写了人类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壮丽篇章!
有一种坚定凝聚力量——运筹帷幄科学决策有力指导灾后恢复重建 春天的旋律,奏响在北川新城——永昌的每一个角落。
2011年4月20日一早,巴拿恰商业街在永昌3万多居民的欢笑和泪水中开启,鼓点铿锵,羌乐悠扬,人们尽情放歌。午夜已过,这里仍水泄不通„„
“永昌这个名字是胡锦涛总书记取的,寓意新北川和全国一样永远繁荣昌盛。”北川县县长经大忠说。
“唱羌歌谢大爱恒传薪火,开新城记党恩永昌福祉”——北川新城两侧的巨幅对联,诉说着北川人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
北川老县城在“5·12”大地震中夷为平地,2万多居民只有4000余人逃生。作为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北川新城的建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党中央的心,也牵动着胡锦涛总书记的心。
“再造一个新北川”,这是全国人民的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震后第一个春天。
2009年5月,北川新县城建设工地。胡锦涛总书记仔细察看规划展板和沙盘模型,详细询问工程建设情况,亲切看望正在紧张施工的建设者。他对大家说:“北川新县城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参加北川新县城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抓紧施工、确保质量,又好又快地完成建设任务。”
科学规划。确保质量。又好又快。
为了受灾群众早日重返家园,400多个日日夜夜,3万多建设者播撒汗水。2010年9月25日15时30分,一把挂着红花的巨大钥匙由山东省援建者交到北川人民手中„„
北川新生,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奇迹的一个缩影。
目前,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地震灾区的永久性住房重建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全面恢复,一个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呈现在眼前。
事实上,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就投向中国:遭受重创的特大地震灾区能否重新挺立?
灾后恢复重建,成为对执政能力的一场严峻考验—— 地震当晚。首都北京。中南海灯火通明。
胡锦涛总书记连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时间对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作出紧急部署:“抓紧抢修受损的设施和设备,尽快恢复灾区的通路、通电、通信和供水„„”
5天后。四川成都。金牛宾馆灯火通明。
结束一天在重灾区的奔波指导,胡锦涛总书记于夜里主持召开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尽快研究制定扶助措施,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震后第10天。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对灾后恢复重建作出部署:中央有关部门要指导受灾地区在深入调查、综合评估、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及早规划和适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任务千头万绪,复杂艰巨; 决策坚定有力,有条不紊。
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
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深入分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后,果断作出“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这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一大创举。
10天后,胡锦涛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就对口援建作出具体安排: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随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
震后30天。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对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总动员令。
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全国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以赴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意义重大。
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一项又一项重大举措,全程展现了大力度、全方位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定决心。
在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时间节点,胡锦涛总书记和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前往灾区,考察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6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11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接连召开重要会议,研究解决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建立中央财政恢复重建基金、实施税收和信贷政策倾斜„„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密集出台88项扶持政策,大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全面做好和按时完成各项恢复重建任务,向灾区群众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答卷;
第一时间出台恢复重建指导意见,第一时间调整预算,第一时间进行立法„„从政府到人大,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灾后恢复重建始终沿着科学和法治的轨道稳步推进„„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倾心相助,有关部门科学组织,灾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饱受特大灾害摧残的土地,迅速掀起重建家园的热潮——
灾后第一时间,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即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前期工作,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恢复重建阶段,33个中央和国家部门及时组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这些部门和四川、甘肃、陕西省委省政府一起,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加强指导、研究政策,不断解决重建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中央部署稳步向前推进。
一对一、一帮一。根据中央部署,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19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援建队伍,带着资金、设备和浓浓的情谊,赶赴灾区、日夜奋战。内蒙古、海南、青海„„一些没有对口援建任务的省份,纷纷自发参与到对灾区的援建之中。
用双手重建家园,用双手开创未来。千千万万灾区干部群众,迅速从废墟中顽强站立,动手建房,进山修路,以顽强的毅力和艰辛的汗水重建家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在灾区广泛流传的标语,成为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精神的生动写照„„ 力量,在凝聚,在迸发;灾区,在变化,在重生——
一年后。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
两年后。“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如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日趋明显。
但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异常艰巨而繁重,大自然仍不时显现出暴虐的一面——
2010年8月12日晚开始,四川灾区暴雨如注,山洪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频频告急。青川:县城被淹,36个乡镇受灾;绵竹:600万立方米泥石流堆积,5000多人被困;汶川:山石垮塌,道路中断,人员滞留„„
昨天的伤痕还未抚平,新的灾难再次降临。“灾区的境况一传到北京,就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四川省主要负责同志回忆说。
胡锦涛总书记立即给四川省主要负责同志打电话,详细询问灾区情况,叮嘱一定要迅速行动、科学应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临时调整行程,前往灾情最重的绵竹、汶川,指导抢险救灾。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以各种方式了解灾情,表达关怀,作出指示。
各项预警机制迅速启动,各种处置预案科学实施,上百万群众化险为夷。灾后恢复重建在新的挑战面前继续有力、有序、有效向前„„
这是一份权威部门1天前公布的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清单——
四川。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4%,投资完成92%; 甘肃。8个重灾县的7546个规划项目完工91.8%,受灾最重的陇南已基本完成重建;
陕西。4个重灾县已建成规划项目3964个,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95%。
到9月底总体规划颁布3周年时,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将全面完成,重建美好家园的预期目标将胜利实现!恢复重建,是考验,更是砥砺——
党中央用高超的总体指挥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有效驾驭复杂局面,极大鼓舞和激励灾区广大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赢得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也赢得世界广泛赞誉。
有一种牵挂情暖万家——把灾区群众冷暖挂在心头,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每一步
想要有个家,此时此刻成为灾区群众的最大期盼。
尽早让灾区群众重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成为党和政府牵挂的头等大事——
震后第一个冬天,灾区天气显得分外寒冷。栖身于帐篷和过渡房的群众如何过冬?胡锦涛总书记惦念于心。
“那是2008年12月28日下午3点48分,那年我69岁!”那一刻,深深定格在田传贵老人心头。
那个下午,正在四川灾区考察灾后恢复重建的胡锦涛总书记走进都江堰幸福家园的活动板房里,让居民们格外欣喜。
“当时,总书记来到我家,握着我的手说,中央很牵挂我们灾区群众,惦记我们能不能暖暖和和地过冬、能不能过好灾后第一个新年。”田传贵一边说,一边拿出当时的照片,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他还问我有什么困难,说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解决。我就告诉总书记,希望能够早日住上房子,能有一个家!”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田传贵借着大树和雨棚逃生。“家没了,以后日子怎么办?”震后,望着一片废墟,老人家曾失声痛哭。
板房里,胡锦涛总书记用坚定的语气对田传贵说:“党和政府已经制定了灾区重建规划,相信经过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早日实现重建规划,使灾区群众尽快拥有一个良好生活环境。”
一席话,带来温暖,点燃希望。
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永久性住房成为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去年6月,田传贵拿到新房钥匙;9月,乔迁新居。
“现在,我总对孩子讲,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才对得起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爱!”田传贵家12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兰花、茉莉、藿香、君子兰争奇斗艳,生机盎然„„
从取暖到口粮,从住房到看病,从上学到就业„„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3年来,党中央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天,从巴山蜀水到甘陕山区,总书记先后5次深入灾区,进板房,上山寨,检查灾区群众生活保障情况。总书记反复强调,灾后恢复重建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也始终心系民生,一次次前往灾区—— 汶川县银杏乡东界脑村。吴邦国来到位于岷江岸边的新建居民点,看变化,问生活,话未来,热情勉励羌族群众通过辛勤劳动,把日子越过越好;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温家宝沿着山路前往建房工地,关切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强调要把困难地方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一件事一件事地解决;
都江堰。贾庆林走进居民家中,详细询问灾区生产生活,强调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灾区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北川新县城工地。李长春仔细察看建设中的安居房,了解功能设施,叮嘱要确保工程质量,让老百姓住得放心、过得舒心;
陇南市徽县龙头新村。习近平实地了解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坚持突出重点、以人为本;
映秀板房医院。李克强专程看望医护人员,指出要加快恢复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宁强县汉源镇北辰新村。贺国强关切询问村民家中就业、收入等情况,希望大家安居以后,努力开拓致富门路;
绵竹市孝德新镇。***与老人们拉家常,要求当地干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把建设成果巩固好„„
深切的关怀、有力的部署,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战胜一个个困难,朝着规划目标顺利向前。
一块块普通的红砖,承载着别样的深情——
2011年4月19日,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大雪纷飞。200辆满载红砖等建材的军车在川藏线上排起长龙,向最偏远的受灾地区艰难挺进„„
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入高峰,各种建材尤其是红砖需求巨大。一块红砖经过长途运输,到户价格从震前的0.2元左右,最高涨到了0.8元,正在重建家园的人们万分焦急。
困难时刻,一份来自四川灾区的情况反映传到了中南海。胡锦涛总书记看后立即指示军队派车辆帮助灾区群众运送建筑材料和各种物资,降低建筑材料价格。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成都军区先后抽调上万名官兵和3700多台运输车辆,昼夜兼程全力抢运建材。在四川灾区考察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前往重建建材特供站考察,要求有关方面确保货源充足、确保建材质量、确保价格稳定。总书记还亲自登上满载物资的军车,看望运输部队,勉励官兵们克服困难,继续把抢运任务完成好。
截至目前,共抢运红砖5300万块,抢运帐篷近23万顶,抢运水泥3.2万吨,行驶总里程2646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660多圈。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孩子的家园。
“要认真谋划灾区学校重建工作,切实提高校舍建设的抗震标准,高度重视学校建筑质量,为师生们提供安全可靠的教学和生活环境。”——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灾区学校恢复重建作出重要指示,并亲临灾区检查指导。
每一天,孩子们的琅琅书声都在青山中回荡;每一天,崭新的校牌总被擦得锃亮。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小学,一所藏在大巴山深处的山村小学,凝结着中南海对灾区孩子的牵挂和期望——
地震中,这里的200多名孩子失去了校园,他们天天盼着能早日重返课堂。2008年5月31日,金山寺小学孩子们难忘的一天。一直惦念着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工作的胡锦涛总书记,沿着崎岖山路长途跋涉,特地赶到这里。在狭小的简易防震棚里,总书记亲切看望正在刻苦学习的孩子们,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福。
“今天你们还只能在帐篷里学习,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建设好新校舍,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总书记充满感情的话语,让孩子们的双眸闪烁希望。
很快,大巴山里工程机械昼夜轰鸣。
冰雪开始消融,山坡上的油菜花传递着春的消息。200多天后,金山寺小学正式启用。那一刻,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飞向红白相间的教学楼„„
3年来,四川、甘肃、陕西已经建成新学校3839所,数以百万计的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
有一种超越昭示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恢复重建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一大关键。9米立车高高矗立,高速运转——
上世纪50年代从法国进口、70年代从东北调入、坐落在东汽重型一分厂的这台立车见证了东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然而,汶川特大地震无情摧残了她,残垣断壁中,她伤痕累累。东汽人不愿意弃她而去,硬是冒着厂房坍塌的危险把她从废墟中抢出,赋予她新的生命。
2008年12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走进位于龙门山麓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关切地察看公司恢复生产的情况。听说企业在震后不久就迅速恢复生产、已如期实现当年100亿元的生产目标,他感慨道:“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东汽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你们是好样的!”总书记希望干部职工们搞好当前生产,加快重建步伐,让新东汽真正成为国际一流的电力设备企业。总书记的鼓舞和激励给东汽的重生注入强大动力。服役了50多年的“老将”——9米立车又重新出征,投身重大装备制造第一线。震后3年,东汽重建、搬迁、生产三不误,不仅产值连创新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取得重大进展。
面对大地震造成的破坏,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灾区经济的恢复和产业发展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方式为经济重建排忧解难,为灾区发展鼓劲加油。
在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加快灾后工农业生产恢复?如何把恢复重建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建设和更高起点的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奔赴灾区,了解重建实情,反复深入思考,提出指导意见。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次次深入灾区,就灾后恢复重建开展调研、提出对策,引导恢复重建工作又好又快向前推进。
谋转变、促发展,上水平、上台阶。
“中央确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不仅直接促进经济的恢复,也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布局优化拓展了空间,含金量高,实际作用大。”四川省一位负责同志说,3年来,仅税收减免这一项就为四川灾区减负155亿元以上。
四川是农业大省。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第一产业也必须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竞争能力——
绿油油的菜田,繁茂的果树,盛开的鲜花,现代化的农业大棚„„走进上海企业和当地政府合力打造的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蓬勃生机扑面而来。
“以前这里是一片地震损毁的农田。2009年5月12日,园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总书记曾经来过。”园区负责人说。
在园区水田边,胡锦涛总书记同正在操作插秧机的农民拉家常,询问秧苗培育、水稻产量、农机具补贴等情况;在蔬菜基地里,他察看用现代农业技术培育的种苗。离开时,总书记希望农业技术人员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带动更多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既推进灾区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又为灾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重科技,上规模。这个园区如今已声名远播,国内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前来入驻,园区的农户收入得到显著提升。
恢复重建,不是原样恢复,而是跳起摸高。
2009年5月12日上午,一辆面包车冲开设在庙子坪大桥中间的彩带,通往震中的都映快速通道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正式通车。
成都到汶川过去只有一条213线国道。地震后,这条唯一的“生命通道”被破坏,原本几十公里的距离要被迫绕行上千公里。震后1周年,胡锦涛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乘车体验这条刚刚建成的高等级交通线。
路通,人和,经济兴。
在中央召开的会议上,在灾区考察的行程中,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道路等基础设施是保障民生、恢复生产的关键。要大力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力支持。
新修的公路纵横交错,各种车辆川流不息——
“按照中央的规划部署,震后灾区由原来单一‘生命线’升格为‘交通网’,这是一个巨大跨越。”交通运输部负责人表示。
3年经济增长:15.75%;3年财政增速:54.5%;整体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来自地震重灾区的最新报告,让人们体会脱胎换骨的涵义,让人们感受浴火重生的分量。
有一种关爱催人奋起——对灾区群众心灵家园的守护激发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灾区人民走向新生、开启未来
灿烂的笑容,朗朗的笑声!正在德阳市残疾人康复及假肢中心进行康复检查的刘春艳,总会把内心迸发出来的自信与乐观传给别人。
3年前的那场特大地震让37岁的刘春艳失去了左腿。“当时,我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两眼盯着天花板,直到眼泪模糊得什么也看不见了。”刘春艳一边走,一边坦然回顾那一段黑暗的日子。“我不止一次地想,不如死了算了!”
战胜困难,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走向新生,更需要心灵家园的重建。2009年5月11日,心中牵挂着地震伤残人员的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前来残疾人康复及假肢中心考察。“来,我扶你走几步。”总书记看到刘春艳在训练行走,主动伸出手臂,搀扶她在训练道上走了一个来回。临别时,总书记握着她的手说:“我送你8个字——自强不息,乐观向上。”
如今,安上假肢和矫形器的刘春艳不仅能够独立行走,还在汉旺新镇开始了新生活。“我和丈夫开办了一家窗帘店。我还与病友分享康复的经验和感受,帮助他们重树信心,重建生活„„”
用坚强面对挑战,用微笑迎接明天。3年来,灾区人民的心灵家园同样经历了一场浴火重生的锤炼。
这是一次次饱含关爱、细致入微的安排——
“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为更多受灾群众做好心理抚慰”、“帮助大家增强信心、克服困难、重建家园”„„党中央非常重视灾区心理重建,以各种方式激励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
这是一组组使人坚强、催人奋起的画面——
“要从小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在四川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总书记搂着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一边安慰一边激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陕南的简易防震棚教室里,总书记把16个大字奋力书写在小黑板上,也深深铭刻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
这是一段中央领导与灾区孩子间感人的书信情缘——
桂溪初级中学,北川群山之中一所普通农村中学。2008年12月27日下午4时许,正在板房里上课的1200多名学生得知胡锦涛总书记的到来,兴奋不已。初一(8)班同学决定由作文写得最好的王力敏代表全班给胡爷爷写一封信,表达大家的感恩与进取之心:
“地震,让我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学校,但是在党和政府的关爱帮助下„„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希望,也看到了我们的未来„„”
当晚,百忙之中的总书记认真阅读了孩子们的震后心路,当即提笔给孩子们回信——
“„„希望你们把党和人民的关爱变成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用知识成就理想,用美德塑造人生,长大以后更好地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衷心祝愿你们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茁壮成长。”
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前夕,学校师生再次拿出他们珍藏的这封回信,倾诉自己的心声:“我一定会保持坚强自信、好好学习本领”、“长大后我要为建设更新更美的家乡奉献力量„„”
在灾难中挺立。
灾区群众走出伤痛,下地耕耘,进厂做工,用双手重建家园,昔日的废墟真正走向新生。
在希望中奋进。
灾区人民的心中激发起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强大力量,给13亿中国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深刻的启迪。
踏平艰辛成大道,风雨高歌勇向前。
我们坚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必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惧任何艰险、不畏任何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开创祖国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李建国在全总十六届七次主席团会议上强调 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李建国在全总十六届七次主席团会议上强调 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北京6月15日电 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六届执委会主席团第七次全体会议今天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5年上半年工会工作,部署了下半年工作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主持会议并讲话。
李建国说,各级工会要把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今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要坚守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职工群众的工作主战场,模范履行工会组织的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李建国强调,各级工会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过硬作风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尤其要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的服务工作,向农民工积极宣传中国工会的性质和特点,增强农民工的认知、认同,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