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新新优秀教材解析古代东西方综合训练题库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专家提出:“中华帝国中央集权及其官僚机构,从秦汉历经隋唐,至宋元而及于明清,几乎系于一根脉络,它是破除了先秦封建制而建立起来的”(1)“先秦封建制”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请简述秦朝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3)汉承秦制但又进一步加强了集权措施,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隋唐时期中央政府机构有什么改革?其用意何在?
(5)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其意义何在?(6)明清中央政府机构又有什么重大变革?其结果如何?(7)试概括中华帝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趋势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政之要,重在得人”。取士制度即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与任吏制度。它既是我国古代地主阶级维系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古代社会早期贵族直接控制着各级官位,夏商西周三代通行世卿世禄制度。秦秋战国时代世卿世禄制度虽被动摇,但仍占主导地位。秦统一后废世卿世禄制,但由于短暂而亡,并未形成正规的取士制度。取士成为定制是汉代时候的事。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祥核无所。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杜佑《通典》卷十四《选举二》)
“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后,安得有不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
问题:(1)材料一、二反映了两汉、魏晋时期何种选官制度?(2)它们选拔官员的依据和标准分别是什么?
(3)两种选官制各存在什么流弊?
材料三: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择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五权宪法〉
问题:(4)材料三、四中的制度指什么?
(5)它创立、成形于何时?其选官任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五:“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北宋 汪洙《神童诗》
材料六:宋真宗(北宋)《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家不有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8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问题(6):从材料五、六中可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分析其原因
(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发明”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
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几千年生活在一起,在政治、经济合文化上不断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慕田峪长城
(1)从图中可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长城见证了不同文明的民族格局,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史实。请任举3个自秦汉至明清越过长城、进入中原并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
(3)5世纪时统一北方、并通过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简述其改革措施及影响
(4)有人认为,所谓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过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列举史实说明你的观点。材料二:“历代王朝基本上都能总结出这一经验,因此都极力维护疆域统一,即便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都认为中国是一个统一国家,不能分裂。” ——引自《瞭望东方周刊 中央聚集民族关系 统一是中华民族主线》(5)依据史实,概述13世纪后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所采取的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共同点。
4、观察右图回答问题。问题:(1)根据上述图片中所含历史信息和图片编组的意图,请你概述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2)你对秦始皇采取的思想专制政策有何看法?
(3)西汉之初的所崇尚的黄老之学是指什么?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4)儒术独尊地位确立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是什么?(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得到哪些启示?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 8 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自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注重经济效益,为地方和中央开辟了可观的财政来源。另外地方豪族和地方官乃至平民也直接经营海外贸易,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CCTV《丝绸之路探秘》
材料二:2007年12月22日,举世瞩目的世纪大考古——南宋古船“南海Ⅰ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打捞出水。“南海Ⅰ号”在前期考古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金属制品等。800年前,瓷器在欧洲被奉为贵族用品,一件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往往可以卖到两三百倍的价钱。据估计,倘若“南海Ⅰ号”当时出海贸易成功,所获利润可养活八万人。专家认为,对“南海Ⅰ号”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
——2007年12月22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资料选编
材料三:宋朝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力图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保证市舶司掌握的舶货源源不断地向京师输送;二是尽可能扩大市舶司直接掌握的海外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值。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南宋末海盗活动特别猖獗时则另当别论。
——吴于瑾《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材料四:宋高宗“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
材料五: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编》 材料六: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材料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不准夷商在广东“住冬”。…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购买中国书籍。” 问题:
(1)材料一中所述的“陆上丝绸之路”是何时、由何人开通? / 8(2)“陆上丝绸之路”的全盛出现在什么时期?全盛的条件和表现有哪些?(3)结合材料一、二、三、四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相对突出的特点?分析唐宋时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若干原因。(4)结合材料五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是什么?
(5)材料六、七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1)分封制
(2)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帝国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九卿,丞相为百官之长。共同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地方建立郡县制代替原来的分封制。郡下辖县、县下设乡、里等组织。郡县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直接对皇帝负责。
特点:从地方到中央均听命于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汉武帝时为防止三公尤其是丞相权限过大,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直接委权与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中朝”(或“内朝”),作为参谋、决策机构;与以丞相为首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形成相抗衡的局面。汉武帝还设立代表皇帝定期巡视地方的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4)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用意: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5)元朝在地方行政上创置行省制度。除腹里和吐蕃外分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员管辖。
意义: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后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初步基础。
(6)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权分六部;后期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清康熙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 8 皇帝手中。
结果: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7)趋势: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可看出,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削弱、分割乃至废除,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实行君主专制。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看,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2、(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德行才学、家世声望
(3)察举制以推荐为主,缺乏严密考核制度,极易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很难广泛的察知真正的德才之士;
九品中正制下,举荐人才的权力被士族门阀所把持,豪门望族垄断高官要职,寒门庶族多遭压制排斥。(4)科举制
(5)隋朝;唐朝;考试成绩;
(6)宋代社会风气重视读书、积极向学;学而优则仕;读书做高官,出人头地;统治者大力笼络知识分子,劝诱青年学子埋头苦学,北宋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功臣及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宋朝不断完善科举制,使之成为文官体制的基础,使文人有更多机会进入仕途。如考试制度的规范化(三级考试以后成为定制)考试规则的严密化(弥封、誊录等规则使考试更加公正和公平)考试内容的实用化(增加策论考试,更能选拔治国之才;(7)影响
①实行科举制后,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的稳定。
②科举制以其公平竞争、选贤与能、量才录用、择优录取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各阶层以进入仕途的平等机会,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③科举制长期实行使官员的文化素养得到基本保证,对于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推动作用
④科举制在历史上还影响了东亚和西方一些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曾效仿实行科举制;西方国家如英、法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文官制度。
3、(1)信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沉重的徭役激化阶级矛盾;雄伟的建筑,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等。(2)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3)鲜卑族孝文帝改革
仿汉制、行改革:政治——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 8 经济——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革除旧俗,全面汉化:定都洛阳,通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汉胡通婚,尊孔并实行礼治等。
影响:加快民族融和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4)不同意。因为民族融合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历史上既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也有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典型事例。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如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中原经济多样化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对汉族产生深远影响。像胡床传入使高足家具流行,改变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胡服及胡饼、奶酪、烧烤等胡食流行是人们社会生活更趋丰富多彩;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绚丽色彩。
(5)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共同点:①政治上: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元承宋制有创新,清承明制有发展。
②经济上:适应农耕,重视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③定都北京,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④边疆地区:设机构加强管理,把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纳入中央政府的正式、统一管辖之下。
4、(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群星灿烂。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墨、法、道、兵。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法家思想,巩固专制集权和统一。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毁灭性打击。
秦亡汉立,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统治思想。(2)一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思想,巩固国家的统一; 另一方面:对文化典籍的毁灭,学术的破坏,思想的钳制。
(3)黄老之学是指道家中的黄帝的学说和老子的学说。是以道为主兼有法、儒的复合思想。主张法礼并用,从而达到清静无为。但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8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原因:①时代的呼唤,形势发展的需要。到武帝时代,经过70余年休养生息,民生凋敝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繁荣富强的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因此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已不适应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者的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要求。
②儒学的改造:遭秦始皇打击后儒学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各家思想中吸取营养以适应新的政治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学说。经过改造后的儒家学说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表现:①设立五经博士,专门研究《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②建立太学和郡县学校,教授五经,培养官僚后备队伍。从此官吏主要出自儒生。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
5、(1)西汉,张骞(2)唐朝
条件:国力强大,机构保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表现:范围广泛,络绎不绝(西域、大食、波斯、天竺等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商贾、僧侣和使节);内容丰富,互相影响(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工艺技术和思想文化向西传播;西方的物品、音乐、绘画、舞蹈、建筑艺术、宗教等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成为东西方交通枢纽,东西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它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3)特点:①贸易运输量较大,海外贸易的利润更大;②以瓷器等硬质货物居多;③依靠当时的科技知识,如造船技术、指南针、地圆学说、气候风向知识、海上补给常识等;④组织管理性较强,进出口贸易一般通过政府所设置的海事等机构;⑤风险较高,一旦沉船,会导致整体损失,前功尽弃,如“南海一号”的事故;⑥还有海盗入侵等风险。
原因:①政治统治的相对稳定;②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③手工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等科技用于航海;④政府的支持,如市舶使和市舶司的设置;⑤政策相对开放,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商业的繁荣⑥北方时有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相对移向东南沿海;⑦与周边国家有相对稳固的睦邻友好关系,⑧统治者重视与鼓励海外贸易等。
(4)影响:①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改变世界历史与文明的大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互相渗透。/ 8 ②丝绸之路把中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起了推动作用。
③丝绸之路是古代人民和平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它对古代文明的进步和近代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5)变化:从“海禁”到“闭关锁国”。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不断东来,叩击中国门户,清统治者对西方势力十分戒备。
②防范汉人与外人联合反清,危及统治。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构成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基础。
④天朝上国的意识、妄自尊大的心态构成闭关锁国政策的思想基础。
影响:阻止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妨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窒杀了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西差距拉大。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进而受到西方的侵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