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栾城县第四届道德模范初选公示
栾城县第四届道德模范候选人
主要事迹简介
一、见义勇为
A1、于立超,男,1985年8月生,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南高乡南安庄人。2010年10月的一天,于立超在去石家庄市的公交车上,发现一位年轻人在车上行窃,他愤然起身,上前阻止,并厉声呵斥。这时,小偷的另两名同伙也靠了过来,将于立超围住,威胁于立超不要多管闲事。面对威胁,于立超并未惊慌,而是小心的与三人周旋。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歹徒刺伤在地,随后被送往医院抢救。于立超用他的大爱之心,去召唤现代社会日渐麻痹的正义感,用他的赤胆之心,去鼓舞现代社会日渐消退的使命感。于立超,一名退伍军人,一个见义勇为的优秀典范,一位值得尊敬、捍卫正义的忠诚战士。他的感人事迹被省市媒体予以报道。
A2、王军锋,男,1974年生,群众,楼底镇王家屯人。2010年秋,王军锋在石家庄市开出租车。一天,他行至河北科技大学附近时,从对讲机中听一名同行说,自己刚刚拉了一名持枪歹徒,歹徒在河北科技大学下了车。王军锋听闻,担心歹徒伤害群众,一边报警,一边向河北科技大学驶去。在大学门口,王军锋正好遇到了同行一直在尾随的歹徒,王军锋下车,突然冲到歹徒面前,将歹徒按倒在地。歹徒掏出枪来,王军锋毫不畏惧地抓住他的手。经过一番搏斗,王军锋下了歹徒的枪。在同行和周围群众地帮助下,他们把歹徒制服了。110警察也随后赶到,把歹徒带走。经查,这是一名网上在逃抢劫犯。
A3、冯学斌,男,1987年生,群众,栾城县南浪头村民。2011年9月的一个傍晚,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忽然听见后面有一个女子语无伦次地喊:“抢包了,抢包了,快抓住他们……”冯学斌回头一看,只见两个男子合骑着一辆摩托车,后面坐着的那个手里挥舞着一个包,狂喊着:“让开,少管闲事!”他来不及多想,立即把电车横到路中央,小偷没提
防,来了个急刹车,随即滚倒在路边。他抓住骑摩托那个男的扭打在了一起。另一个小偷从他旁边飞车逃离,倒在地上的小偷趁他不备,跑进了玉米地。冯学斌正要追赶时,被抢的女子气喘嘘嘘的跑过来,连声感谢,并从拾起的包里拿出二百元硬往他手里塞,被他婉言谢绝了。事后,有人夸冯学斌机智勇敢,冯学斌却说:“那是一个正常人的本能反应,谁遇到都不会袖手旁观的。”
A4、许生敏,男,1963年8月生,群众,西营乡龙门村民。许生敏在本村经营饭店已有八年。2011年,两位小青年在饭店喝酒后,截住赵县沟岸的车与司机师傅闹事,并想砸车。许生敏看到后温言相劝:“都是三里五乡的,谁也不要闹事”!他勇敢地拉住小青年进行劝阻,最后让司机师傅平安离去。许生敏经常在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设法进行保护和救援,勇于同正在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饭店面临西线来往的客人很多,有吃饭喝酒闹事打架的,有无理取闹的,有上车不给钱的,一出现这类问题,大家都来找他帮助,在他的大力相助下,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群众称他是见义勇为的好模范。
A5、闫建军,男,1971年生,群众,栾城镇东街村民。两岁时因高烧引发脑炎,五岁时又因登高玩耍,不幸摔下造成颅骨塌陷,几乎丧命。长大后,因为智力的原因,经常走失,都被乡亲们送回来。2010年7月一天晚上,建军在天阳超市附近遛弯时,突然听到一个中年妇女大呼“抓贼呀,抢劫啦!”随后见一年轻男子手提一个女包跑过来,正经过建军面前时,被他上前抓住。此时年轻男子同伙上来接应,把他打倒在地,可建军死死抱住女包不松手。这时一过路中年男子上前帮忙,两名歹徒见势不妙向西逃跑。建军和妇女以及中年男子三人边喊边追,最后在其他人的协助下,两名歹徒被当场擒获。第二天,建军的眼睛变成了一条缝,半边脸都是紫的,乡亲们得知这件事后,都夸他是好样的。可是建军知道,他的命是好多好心人给的,回报社会是应该的。
二、诚实守信
B1、石民格,男,1970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电机上海办事处经理。在工作中十分注重从公司利益出发,积极开拓市场,在业务中诚信至上,得到了用户的信赖。2010年,一位客户原从北电采购电机,他在公司支持下,通过积极做用户工作,终于得以打进。随后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多次提供材料分析,以诚实守信的态度赢得客户美国总部的信任,顺利按公司计划上调电机售价,2009年至2011年共销售该电机520台,总价1745万,价格差异40多万。每月出差20天以上,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上海办事处的同志连续两年获得公司销售冠军,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B2、冯明辉,男,1964年1月生,党员,南高乡南十里铺村旭磊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明辉在经营中始终坚持诚信第一、品质为上。“明辉”牌棉布在南方市场已是一个响当当的名牌。深受用户好评。每年上缴税金近500万元。冯明辉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而且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在他的带动下,纺织行业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他还主动组建纺织协会,帮助60多家企业解决经营困难。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汶川大地震后,他捐款近万元,被大家送了一个 “慈善老板”的称号。
B3、刘俊发,男,1944年6月生,群众,河北翔宇肥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员工中深入开展了法律知识和诚信教育,不断丰富员工的法律知识,不断弘扬诚信守法风气,提出每个员工都代表公司形象,要求每个员工在任何地方都要以诚相待,遵纪守法;他一贯坚持严格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劳动合同制度;他为100多名应聘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保障了职工合法公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为企业职工缴纳意外保险,定期为职工体检;他完善了工资分配制度和奖励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他开设了法律讲堂、开辟了法律宣传栏,培养职工守法意识,引导职工依法维护权益,有效促进了法制企业建设。郄马镇东佐村设施农业大
棚因使用假冒伪劣肥料,致使20多个大棚作物出现病害。他得知情况后,对作物受害情况进行实地查看,并无偿为其提供价值2000余元治疗药物,使大多数大棚作物得以恢复生长,为农户减少经济损失20余万元。
B4、吴建志,男,1964年2月生,中共党员,南高卫生院院长。他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公示药品价格,落实基本药物制度,药品统一采取网上采购,解决了群众看病贵的难题,把党和国家的惠民举措落到实处,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他把每月15日定为惠民日,当日就诊患者所有检查项目费用减免15%。在他的领导下,医院坚持民主决策,院务公开,公开服务承诺、办事流程、收费价格等,接受患者及职工的监督。对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都要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去年以来实行了绩效考核制度,使广大职工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对卫生院的发展更有信心。
B5、张月枝,女,群众,康威制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她使西营村的服装脱离家庭经营模式,生产的“智伦”西裤逐渐被市场所认可,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太原、呼和浩特等各大城市。她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转变思路、在保住原有市场,保证信誉、保证质量,且必须用自己商标的前提下,与各地厂商签订服装加工合同,同时聘请高级裁缝,推出新产品“智伦”牌全棉休闲裤,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如今康威制衣有限公司是一个拥有220万元固定资产,10组生产流水线,设备先进,240余名工人,年生产能力达20万条,年创产值200万元的现代化企业。不仅为乡村的姐妹们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西营乡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为此她本人也受到了县妇联领导的多次表彰,并于1999年被评为市级“双学双比”先进个人,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光荣的被评为县级“十大女状元”。
B6、张书敏,男,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金卓纺织有限公司经理。建厂20年来,始终把“诚信经营,品质至
上”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理念。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纺织企业不景气,他们始终坚持“重合同,守信用”原则,在生产和业务往来中,严把生产管理和销售关,保证产品百分百合格。2010年棉花价格上涨,很多合同订货时价格低,生产时成本已经超过订货价格,他宁肯赔本也坚持按订购价销售,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好评。
B7、郝欢喜,男,1953年3月生,群众,利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自办企业以来,始终坚持以诚为本,重合同守信用,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诚信服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效益,使企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手工作坊发展壮大成为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型精细化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各种产品从未出现客户投诉问题。不失一项承诺,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不钻法律空子,为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B8、檀永章,男,1975年3月生,中共党员,石家庄威铭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同志1993年入伍,服役期间,曾在96年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获个人嘉奖一次。1998年,退伍后的檀永章多方筹集资金,开办了自己的工厂——石家庄市威铭纸业有限公司。建厂初期厂区规模仅有3亩,年营业额不足十万元,经过3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初具规模。檀永章同志坚持以诚实守信作为公司的经营宗旨,公司签订购销合同,他都认真恪守,从不违约,也从不因为价格、质量、供货期、收付款等问题与客商发生矛盾纠纷,赢得客户的信赖。认真执行国家税法,踊跃纳税,从不少交一分税金;热心公益、乐于奉献。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但军人出身的他,依然保持着军人身上特有的刚毅、坚韧、信守承诺的品质,平时话语不多,却给人踏实的信赖感,与他打过交道的客户,大多成为他的朋友,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这样的做人原则和创业理念,注定使他的创业旅程越走越远。
三、孝老爱亲
C1、王生娥,女,1965年8月生,群众,南高乡南高村卫生室主任。2000年婆婆突然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从此她担负起照顾婆婆的责任。十几年来,她与婆婆生活在一起,做饭、洗衣、端饭、送水,洗澡、擦身。婆婆时常会把吃下去的饭全都吐在身上和被子上,她马上用毛巾为婆婆擦洗。每天接屎接尿,从没有说过苦,说过累。婆婆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嘱咐的话经常忘记,她从不生气,不发火。作为医生的王生娥心里清楚,老人长期卧床,光靠勤洗勤换是不够的,还得经常给婆婆翻身,有时还要按摩,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婆婆半夜醒来叫她,有时折腾的她一晚上不能睡,可她从来不觉得麻烦。
多年来王生娥作为乡村医生,得到了父老乡亲的信任和爱戴,只要患者有需求,她都不会推辞,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做好饭给婆婆送到床上,婆婆吃完饭,自己刚拿起筷子就会有患者来看病,为此她毫无怨言地放下碗筷,专心地给病人治疗。
C2、王志刚,男,群众,西营乡张家辛庄小学教师。他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孝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年近80岁高龄的父亲身上,虽然工作繁忙,但在他心里,父母经历了一辈子的苦难,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四年前父亲腿上得了疮,不能走路了,他开着拖拉机,带上父亲去元氏县看病。前年,他父亲摔断了一条腿,生活不能自理了。他风里来,雨里去,背着父亲到县医院看病,检查,办手续。回到家之后,他不仅每天帮父亲端水、喂饭,还要帮父亲端屎端尿,下班回来,帮父亲按摩翻身,精心照料父亲的饮食起居,用实际行动捍卫着他心中的孝道。
C3、王香梅,女,1943年1月生,群众,南高乡南十里铺村。2003年,王香梅丈夫的叔叔因患有脑血栓瘫痪在床,婶子体弱多病自顾不暇,无法照料丈夫。看到两个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老人,58岁的王香梅毅然承担起了照料叔叔的重
担。按时按餐给叔叔喂粥、喂饭,每天替叔叔换衣服、搓身、梳洗,倒屎、倒尿。为解除老人顾虑,王香梅与丈夫改口叫起了“爹”、“娘”。七年来没有一句怨言。王香梅在照顾好叔、婶的同时,对待公婆及自己的父母也极尽孝道,公婆、父母有病时端茶端饭,侍候的无微不致,她是公婆、父母、叔婶眼里的好媳妇、好女儿;是丈夫眼中勤劳能干、体贴关心的好妻子;是邻居眼中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大家都称赞她是孝老爱亲、乐于助人的真孝女。
C4、王素敏,女,1962年5月生,群众,西营乡小代梅村村民。她模范践行家庭美德,孝敬公婆。婆婆常年有病,她精心照料。丈夫贾路顺2010年患脑出血,瘫痪在床,形同植物人已两年多。王素敏不离不弃,悉心照顾,请医拿药,端屎端尿,每天为丈夫擦洗身体,铺垫换洗十分及时,至今没有生褥疮。她一日三餐一勺一勺喂丈夫,总是等丈夫吃饱后自己才吃饭。几年来,照顾好家人的同时,她还兼顾做家务活及农田活,庄稼长得好,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由于长期劳累过度,王素敏经常失眠,比过去瘦了30多斤,但她无怨无悔。在照顾好婆婆和丈夫的同时还供养一双儿女读完大学。村里人都夸她是孝老爱亲的好模范。
C5、朱书梅,女,1952年生,群众,柳林屯乡孟董庄村民。三十多年来,作为儿媳的朱书梅一直默默守护在婆婆身边,像亲生女儿一般给婆婆梳头、洗脸、喂水、喂饭,晚上打洗脚水成了她的“必修课”。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一直卧床不起,95岁高龄的婆婆仍然是又白又胖。婆婆每提到媳妇都赞不绝口:“我能活到今天亏得有我媳妇啊!”她坚持每日三餐不吃重茬饭,平常餐桌上两菜一汤,顿顿保证吃上肉;老人爱吃饺子,她就多为她包。她经常与老人拉家常暧人心,坚持每天打扫室内外卫生,每周为老人换洗衣服,每季拆洗被褥,床铺收拾得干干净净。平时,她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在公婆身上,却非常大方,每月不仅给婆婆百儿八十的钱,逢年过节,还为老人添上一两件新衣服。婆婆逢人就讲,“我 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好啊!”
C6、芦刚,男,1960年3月生,中共党员,县医院总务科长。2004年父亲一场大病住院一个多月,2007年母亲住院一个多月,弟弟妹妹都在外地工作,他白天忙工作,晚上陪老人,不说苦不说累。岳父家没有男丁,他主动搬到岳父家住,帮助照顾老人。每年都要给岳父做
一、两套衣服,买双新鞋,平时常常把几十元钱塞到老人手里当零花。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他都及时地前去诊疗。2011年老人瘫痪不能行走,大小便经常拉在裤子里,吃饭也要靠一口一口去喂。芦刚心疼妻子坐月子落下的手疼毛病,自己坚持为老人洗涮屎尿步,拆洗被褥。
C7、陈金玉,男,1952年1月生,党员,柳林屯乡北五里铺村人,省人大内务司法工委副主任。离开家乡四十多年,不管环境地位发生什么变化,始终把感恩故土、铭记亲人的嘱托作为艰苦奋斗、勤勉进取的不懈动力。多年来,在出色的完成单位工作的同时,百忙之中抽取时间细心照料年迈、多病的母亲,为老人排忧解难。几十年如一日,陈金玉同志没有表白,不求回报。面对别人的称赞,他总是淡淡一笑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呀”。最简单的话语,表达的却是最崇高的品质,诠释着一个孝顺的晚辈、一个优秀干部的最无私的奉献。
C8、张会珍,女,1976年9月生,群众,栾城镇西董铺村民。张会珍家有年过九旬的奶奶,公婆也都年过花甲,还有两个孩子上学。2005年,他们贷款在村里开了个小饭店,公公却在这时候突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公公饭店关了门。就这样,张会珍一边照顾公公,一边照顾奶奶。后来,婆婆也患了脑血栓,婆婆住院期间,她和丈夫分工,丈夫在家照顾公公和奶奶,她医院家里两头跑,从来不说累,临床的病人都误以为她是婆婆的女儿。
2011年10月,奶奶因年老瘫痪在床一病不起,每天她都给奶奶洗脸、梳头、喂饭、喝水、翻身、按摩。奶奶因长
时间躺在床上,经常便秘,她就给她揉肚子、挤开塞露,最后不行就用棉签小心翼翼地拔出来。照顾奶奶,她从来没有嫌过脏嫌过累,每次喂饭喂水,她都一口一口的亲口尝试,又怕烫了,又怕凉了。就这样,她照顾奶奶三个多月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没有好好睡过一个好觉,人都明显的消瘦了。最终奶奶于2012年大年初一去世了,享年94岁。他们日日夜夜陪伴着奶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街坊邻居都说她是个孝顺的媳妇,可是她觉得这都是应该做的,孝就是报答,让老人们度过祥和的晚年,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C9、张爱兵,男,1967年7月生,群众,南高乡张家营村人。张爱兵1989年与张家营村张月平结婚落户。当时家里有岳父张偏头、岳母赵池和年迈的爷爷。张爱兵细心地照料三位老人,为了让老人吃上可口的饭菜,他买来大众食谱,照着书本学做菜。1998年张偏头去世,对80多岁的爷爷来说又是一次打击,张爱兵为了照顾好爷爷,主动辞去了信贷员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给老人洗脸、擦身、喂药、喂饭。张爱兵不仅在家里孝敬长辈、尊老爱幼,对乡亲们只要是力所能及,总是不辞辛苦。
C10、张素梅,女,1949年1月生,中共党员,县建筑公司退休职工。2006年腊月,刚刚退休的公公突然身体不适,鲜血从嘴里吐了出来。从没见过这场面的婆婆吓得不知所措。张素梅为了不影响远在外地的丈夫的工作,没有把消息告诉他,而是和婆婆一起把公公送往医院。公公得了胃癌,张素梅把全部积蓄拿出来,又从亲戚朋友处借了钱,为公公开始了漫长的治疗。她为公公端屎倒尿,病友们都以为她是公公的女儿呢。因为她的孝心,她家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光荣称号。
C11、张惠萍,女,1970年5月生,中共党员,县委党校副校长。栾城县历史上仅有的两位援藏女干部之一。因高原反应和家庭重担,导致她心脏不好、肠胃不好、体弱多病,但她四副担子一肩挑,样样都很出色。
为人媳,她,恪守孝道。婚后一直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对待公公、婆婆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难能可贵的是二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
为人妻、为人母,她是贤妻良母。援藏期间,爱人患病,利用休假时间,她陪爱人遍访石家庄、北京大医院名医,如今,总算查明病因,患的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重病,但病灶始终找不到,为此,她承受了旁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她常常自责因为援藏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加倍对爱人悉心照料,每周都要利用公休日跑两天北京医院。
作为校长,她尽职尽责。每年撰写论文至少4篇、调研报告3篇,外出讲课数次,经她手的工作失误率为零。
她还担任了县基层建设年办公室宣传组副组长,为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C12、邵中心,男,1948年生,中共党员,邵家庄村民。父亲去世早,母亲多病,作为长子的他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抚养年幼的两个弟弟长大成人,从不叫苦不喊累。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男人敢以担当的勇气支撑并温暖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1991年母亲因腰病住院,因手术不理想,导致下身瘫痪。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照顾母亲的重任,二十一年如一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白天黑夜他都不离母亲左右,悉心照料。为了让母亲更舒服,每天换洗的尿布都有十几块。
C13、杨素君,女,1977年6月生,群众,冶河镇东留营村民。公公84岁,因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便,卧病在床。为看病,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生活一直很困难。从进门那天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片真情投入到这个贫寒的家中,用她瘦弱的身体,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全心照顾着久病的公公。
C14、武蕊,女,1976年9月生,群众,栾城五中教师。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及英语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她孝敬公婆,关心弟、妹,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朴实无华的真情,构建了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
C15、郝建国,男,1959年6月,群众,冶河镇冶河村村民。自幼父亲多病,家里就只靠母亲一个人挣钱养家,还要拉扯几个年幼的孩子。弟弟们还小,家庭的重担一下子都落到母亲和郝建国身上。父亲肝硬化之后没几年,84年又被检查出患有结核和糖尿病,他又要照顾父亲又要跑自己的事业,但他无怨无悔。2000年父亲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母亲在2010年患上了老年痴呆,2011年腊月底母亲把胯骨摔裂后,因为岁数大医院不建议做手术,也只能躺在床上慢慢养。老父亲因为糖尿病,每天吃饭前都要验血糖,母亲因为老年痴呆,已经不会咀嚼食物,都是用食物搅拌机打碎,然后一点点喂。不仅白天需要人照顾,晚上更是不能离开人,有好几次老父亲都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单,但就是在他和几个弟弟的照顾下,父亲现在的情况比较稳定,母亲也有所好转。有人问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的?他经常说:“我只不过做了儿子都会做的事!”
C16、侯清格,女,1979年生,群众,冶河镇大营村村民。自为人媳后,她恪守孝道,团结邻里,勤俭持家。清格的婆家是一个不同于别人的大家庭,赡养着八十多岁的孤身老姨母,已出嫁的大姑及孩子也随其生活。她上侍奉两层老人,下照顾着大姑和孩子,忙忙碌碌、无怨无悔,难能可贵的是十几年如一日。公婆的姨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不能自理,婆母身体不好,清格就接起了照顾老人这一摊,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拆洗衣被,直到老人临终前还热泪盈眶地拉着她的手说:“我不知道哪辈子积的德,能遇到你这样一个好闺女”。婆婆患有关节炎腰腿痛病,为此她自学了中医按摩理疗,想方设法地来治疗婆婆的腰腿病,婆婆逢人就说:“俺清格真是比亲闺女还要亲啊”。清格在家担当全部家务,但无论什么事她从不做主,事事请教公婆让二老做主,她不
仅尊重了老人,而且也让老人自感在家有地位、有权威,二老整天乐呵呵的,身体健康,家里和气一团。2005年被评为县“十佳媳妇”。2010年被评为冶河镇二十大道德模范。
C17、祝英会,女,1978年2月生,群众,栾城镇高家庄村民。2002年公公患上了腰间盘突出,为给公公治病四处寻医问诊,她私下和娘家借来了钱,让丈夫去给公公看病买药。公公生病,婆婆也一病不起。为了能让婆婆尽早从痛苦中走出来,她精心照料婆婆,问寒问暖。几年来,她对待婆婆胜似亲生母亲,生活上细心照料,精神上极大慰藉,和婆婆相处的其乐融融。到了冬天,为了能让老人不受凉,他把家里的炉子生得很旺,还给老人铺上电热毯,灌上几个暖水袋,放在老人的手边,脚边。2006年的冬天,天气太冷,婆婆的小腿肚又疼起来了,加上雪后路面滑,不小心滑了一下。她请教医生后,赶忙为老人揉搓、按摩,保持老人血脉通畅,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婆婆的腿终于好起来了。她经常说,婆婆能安享晚年,是她最大的欣慰。
C18、娄吉贞,女,1951年1月生,群众,柳林屯乡北屯人。娄吉贞的婆婆八十多岁了,从2005年就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因为和外面世界阻隔,脾气也变得很不好。为了照顾老人,几年来她不怕脏,不怕累,尽心尽力让婆婆开心。怕婆婆长褥疮,她每天给婆婆擦洗身体。每天帮婆婆量血压、测血糖……保持病情稳定,还经常帮她寻医问药,这几年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经常卧床的老人一般都没胃口,而且经常便秘,她就想尽办法做婆婆喜欢吃的,帮她按摩。娄吉贞认为,她尽心尽力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虽然脏些、累些,但生活很充实,为了老人,为了家,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
四、助人为乐
D1、于秀娟,女,1978年5月生,群众,南高乡前庄村人,盛达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于秀娟面对惨烈的市场竞争和流动资金的极度匮乏,毅然挑起重担。没有钱,她就借来
5万元钱为工人补发工资;为打开市场,她独自一人四下广东,五上辽宁。正是她永不服输的决心,感人的诚心,持久的恒心,盛达公司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为300多名农村青年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为国家上缴税金几十万元。公司步入正轨后,于秀娟同志时刻想着群众,尽最大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007年村里硬化公路时,她带头出资3万元,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并且为村里安装了路灯。几年来盛达公司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和抗灾抢险等方面的捐助达5万元。汶川地震后,于秀娟同志立即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员工开展捐款活动,她自己也率先捐款10000元。
D2、王艳红,女,1978年11月,群众,栾城中学教师。她热爱教育事业,踏实工作,关爱学生。汶川地震时,向灾区捐款800多元,每年的“博爱一日捐”等活动都积极参加。作为学校的青年志愿者,经常参加一些义务活动。2012年2月12日下午4点左右,她在大桥路与瑞丰商场交叉路口拾到一个棕色钱包,里面有大约3000多元钱和一些重要证件。她在原地等候失主多时,仍不见有人来找。后把钱包交到城关公安分局。在分局同志们的积极查找和帮助下,终于找到失主。
D3、冯会中,男,1965年1月生,群众,南高乡南十里铺村人。女儿留学国外,儿子自己创办了纺纱企业。他是幸福父亲,更是一位怀着满腔慈善助人热情,常行慈善助困之举的感人男士。他的事业是成功的,但他从不忘父老乡亲的帮助,积极回馈村民。2007年村内修建文化广场,他主动找到村干部为文化广场捐资1200元,带动村内企业捐款2万多元,把村内垃圾厂改建成文化广场。他还时常关注企业职工情况,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拿钱拿物主动帮助。汶川、玉树地震,他积极捐款救助。
D4、苏利锋,男,1980年8月生,中共党员,南高乡苏辛庄村人,栾城县新能源孵化场经理。毕业后,本着用所学知识带领乡亲致富为目的,苏利峰自愿放弃留到大城市的机
会,办起了蛋鸡孵化场,后经过刻苦钻研,大胆创新,改进技术,最终出壳率达到了99%,成活率也有所提高。他免费给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谁家的鸡生病,他不分黑夜白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认真诊断,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他经常为广大养殖户介绍一些先进的养殖知识和技术,为农村养殖户的发展提供建议。在他的精心服务下,本村没有发生过一次重大疫情。在他的带动下邻近村也开始养起了鸡,他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他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D5、张三妮,女,1918年生,冶河镇乏马村人。12岁开始义务为人捏骨,75年来治好患者数万人。张三妮今年已94岁,病人不方便走的时候,她就到院里帮病人捏骨,有时一天要走七八趟。她每天从早晨7点就开始接待病人,即使病人再多,老人从没嫌过烦,从没说过累,有时半夜有人找,老人也毫无怨言地起床诊治。浔阳村一位姓冯的村民在建筑工地意外受伤,左胳膊两处摔断。在医院治疗一个月后,胳膊还是伸不开,手也合不拢。张老太太把他的断骨处再次捏开,重新进行了续接,最后用冰糕棍和绷带对患处进行了固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这位村民的胳膊恢复正常。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赵县的一位三十六七岁的汉子,在308国道被一辆马车撞倒,轧断了右大腿。张老太太把这位患者收留在家,一边给他治疗,一边照料他的日常生活。她和家人整整照顾了这位伤者一个多月,直到他伤好回家。受伤的汉子一定要拿钱感谢张家的厚恩,但张老太太执意不收。“乡里乡亲的,咋能问人家要钱?”这是老人家75年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D6、张兴书,女,1963年12月生,群众,楼底镇吴家屯人,河北鸿浩印刷公司总经理。张兴书女士是一位热心公益、乐于助困的人。自1987年创业以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成为身价上千万的大老板。她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乡亲。村民李国宾一直没有正当职业,李国宾的父母很着急,张兴书知道此事后,主动把他安排到
自己的工厂里,如今李国宾成了公司里的骨干之一。村民段创建因车祸死亡,肇事司机逃逸,张兴书知道此事后二话没说出资帮助为他妥善办理后事。村民吴万里自幼家境贫寒,张兴书女士带他到自己的厂里,手把手地教他技术。如今吴万里不仅盖起了新楼房,还成为公司里的骨干。
D7、张连喜,男,1947年12月,中共党员,育华驾校校长。十几年来,每逢节日,他都备好生活必需品走访、慰问、资助40多个生活困难的家庭。“感动省城”人物徐建力生活困难,他特为其和其女儿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还利用学校的优势,以成本价为栾城乡亲提供优质的驾培服务。先后收留聂五子、常新法等孤寡老人,并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育华驾校先后为700余人次提供了就业机会。2011年学雷锋日,会同裕华交警队,开展了擦洗护栏,疏导交通,护送搀扶老人过马路等学雷锋活动。2011年,驾校出资表彰了在农村基层妇女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出资资助了首届栾城县“十大孝星”评选活动。
曾出资邀请 “心连心”艺术团来县演出,使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得到了提升。
D8、张彩虹,女,1980年8月生,群众,北十里铺村民,现在栾城县城东方家园饭店打工。2011年11月24日上午10点许,张彩虹在饭店搞完卫生后,到附近的工行储蓄所存钱,刚走到储蓄所门口时,发现便道地上有一捆百元钱。环顾四周,张彩虹没有发现来找钱的人。于是,她立刻向储蓄所工作人员反映了情况。储蓄所人员通过调取录像,一遍遍查寻10点左右取钱的客户。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位姓牛的先生匆匆跑来。经查对现金数额和核实身份证件后,张彩虹将一万元还给了失主牛先生。“真是太谢谢她了”拿着失而复得的一万元,牛先生感动不已。
燕赵晚报11月26日05版刊登了她的事迹,同日石家庄电视台《民生关注》栏目也报道了她的事迹。
D9、邵景梅,女,1942年4月生,中共党员,冶河镇冶
河村计生专干。她组织群众做健身操,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强壮了村民的体魄,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她为孕龄家庭耐心地讲解计划生育政策,同时为他们义务跑办各种手续,为这些家庭提供了方便。她走访困难家庭,为他们提供无私帮助,如免费赠送衣物,粮食等,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她照顾外来困难人口家庭,替子女无偿照顾空巢老人,无偿为他们提供被褥,义务洗衣服,收拾家务等。她坚持为村里的适婚男女青年介绍对象,帮助他们圆梦成家,从未收取分文礼金。
D10、赵书珍,男,1950年6月生,群众,窦妪镇北赵村村民。十几年来一直义务帮助三名残疾人,为他们打扫卫生、帮着收秋收麦、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残疾人家里常年缺乏清理,屋中异味弥漫,赵书珍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歧视和反感,而是细心、耐心、开心地助残济困。每到夏收秋收赵书珍经常放下自己家的农活,义务为他们收割、用自己家的拖拉机把粮食为他们送到家。赵书珍经常说:“帮助这些有需要的残疾人,让他们的生活多一些开心,多一些幸福,我就多了一些开心和幸福。”
D11、姚增海,男,群众,栾城镇李家庄村民。在李家庄,由他修建的五条巷道,如今有四条还保持着原面目(村东口、南北道、墙南边道、群众门前道、村西头走的道、再西边走的道)。本村的外村的,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从他修建的道走过的人,都说这道修的真好,可谁知道他付出多大的辛苦呢?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不管是三伏天的烈日炎炎,还是大冬天的天寒地冻,自己出钱出力,东奔西走,找拉砖的拖拉机,又找推土机,将路基推平轧实,用自己的老办法放线下水平,一块砖、一块砖的将道路砌好。他自己心里有计划,修完这条路,再修哪条。只要身体干得动,一直修下去,看见哪里道不平,他心里不舒服,就想把它填平修好,这样心里高兴。刚完工时,正好遇上年轻小伙子结婚,小轿车拉着小夫妻,摄像机录下了他们兴高采烈地路过崭新
路面的情景。他说,我都是黄土埋了多半截的人,对乡亲们有利的事,不管困难再大,自己也要努力去做,也不枉自己来世一遭。他不怕别人说闲话,肯花钱,肯费力,再苦也要干好,从来不图什么回报。
D12、郭风瑞,男,1954年6月生,中共党员,南高乡北高村人。靠养牛致富的郭风瑞不忘乡亲,在他的带领下,北高村发展成为南高乡养牛专业村。他平时不论多忙,总是要抽出时间到他养牛户家走一走、看一看,向他们答疑解惑、传授技术,从饲料配制至放牧养殖,从防疫防病至挤奶保鲜,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他还牵头成立了“栾城县诚合奶牛养殖合作社”,全村的奶牛养殖户有了自己的组织,奶牛养殖户在集体的力量下,在新品种的引进、老牛的淘汰、奶牛的防疫、牛奶的销售等各个方面,腰杆能挺起来,底气能足起来。奶牛成为北高村村民增收的主要手段。
D13、郭会贤,男,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冶河镇冶河村计生专干。计生工作,政策性很强,有时遇到复杂的表格,有些妇女小组长文化有限,虽然工作热情很高,理解起来很难,他就不厌其烦的手把手地教,甚至讲了一遍又一遍,当她们弄懂的时候,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快乐。助人为乐不仅是在工作中,生活中他更是一位热心肠、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党员,他隔三岔五到左邻右舍去转转,看哪家有什么困难,他都会想尽办法为他们解决,哪家有矛盾有争吵,都能看到他前往调解的背影,尤其是村里有一家计生户,响应党的计生号召,2003年就做了结扎手术,因为老人病重,经济状况不太好,几年来郭会贤始终如一地坚持在经济及其它方面给予帮助和照顾,把政府的温暧通过自已的行动传给群众。
D14、郭金贵,男,1944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营乡郭家庄村民。他无儿无女,孤自一人,但他性格开朗,心境豁达,无论是担任村干部还是作为普通群众,他都心系他人,热心帮助别人,为别人排忧解难。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的信念,拾到东西主动上交或给别人送回去,村民家的砖垛倒了,他主动一块一块摞起来。大队不管有什么工作,他都主动帮村干部一起干,并且从来不要工钱。村里义务巡逻,他带头响应,三夏三秋防火期间,他主动参加防火小分队,帮助村里消除火灾隐患。村里谁家有了家务事,都愿意找他出主意、想办法,他从不推辞。他还是村里的“经纪人”,谁家要卖粮食、买化肥,他都会想办法联系,最终让乡亲满意。本村村民潘群子,80岁,老伴、儿子去世,儿媳得了脑血栓。郭金贵就常年帮助潘群子打水、做饭、干家务活,有病送他上病院看病,一帮就是四年。
五、敬业奉献
E1、王建国,男,1953年5月生,中共党员,栾城镇北石碑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勤政为民”的原则,善于体察民情,敢于为民代言,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办事,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目前北石碑已建立200亩小麦高效示范基地和100亩苹果园,投资50余万元硬化大街4条,铺设便道砖2000余平方米。各硬化街道全部安装了路灯。村内绿化栽种冬青20万株,观赏树1200余棵,环村林493亩,公路树胁地66亩,绿化覆盖率达31.9%。投资15万元筹建文化娱乐广场36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0余件,新建宣传文化街4条,使村庄面貌彻底改变。铺设田间节水管道7000余米,改造吃水管道2000余米,打深水井一眼,新建三联式沼气池170余户,水冲式卫生厕所180余个,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E2、牛素花,女,196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冶河镇程上学校校长。自任职以来,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把程上学校带成了栾城县“特色项目学校”、冶河中心学区的“明星学校”,学校教学成绩连年名列前茅。
她爱岗敬业,探索出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她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常年坚持对学生进行航模训练,2011年,在“河北省青少年模型运动锦标赛”上,“带降火箭”和“伞降火
箭”分获省级第二和第三名,她本人获得了“河北省最佳教练员奖”。她还积极与驻军部队联系,将国防教育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和综合素养。2011年12月被河北省国防教育办公室授予“先进少年军校”。
她关心弱小,不让一名失学儿童掉队。几年来,她资助了赵亚鹏等三名贫困生,从学习、生活等全方位资助、关心他们,使三名濒临失学的儿童重新走进课堂,成为学校品学兼优的“三好生”。
E3、石文山,男,1937年7月生,中共党员,建设局退休干部。退休后,积极发挥余热,和县公安局干警刘利勇合著《讲道德、树新风、构建和谐社会》的书,自费印刷3000册,奉献社会。以图文并茂为一体编著三篇道德文明教育材料,并自费印刷2000余份,赠发社会。自费编印《猜谜语》小册子400册,散发社会,并组织青少年猜谜语有奖活动。被古柏园居委会聘请为讲文明、树新风学校辅导员。2006年被石家庄市委组织部和市老干部局评为老干部“模范党员”;2008年被省会文明办和石家庄市妇联评为“文明家庭”;2010年被县评为“学习标兵”。
E4、石素果,女,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县第一幼儿园园长。从事幼教22年,恪尽职守,勇挑重担,坚持用心做事业,真爱做教育。尽职尽责,率先垂范,造就了一支拥有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不讲索取的教师队伍。重视素质培养,全力服务幼儿,大力推进园本教研改革,促进幼儿成长。实现了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三位一体的格局。
E5、田树新,男,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县文明办副主任。该同志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余年,负责文明办12年。多年来,在文明办只有他一人的情况下,他以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坚守无名高地为榜样,以宁让身体透支,不辱工作使命的高度责任心,勤勤恳恳,废寝忘食,以一当十。期间,组织文明生态村创建、文明城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都是大活儿、紧活儿、累活儿,他
不分节假日,早来晚走。家人病了,顾不得照顾,自己病了,也还一心想着工作,家里有事有活儿,顾不得干。他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全市各县区文明办同行的敬佩。几年来,他荣获过二等功、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尤其在2011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县县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E6、乔书敏,女,1964年4月生,党员,窦妪镇王村人,神龙养殖场场长。她自强不息、拥有一颗坚强而善良的心,在工作上立足岗位,勇于创新。她把部分养殖户集中起来,于2006年9月牵头成立了栾城县种鸡养殖协会,从而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产、供、销+科研的生产格局,鉴于近年来禽病的发展变化,又开创了“统一引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户饲养”三统一分管理新模式,解决了养殖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后顾之忧。近两年来带领养殖户到外地培训、参观学习,召开协会研讨会,同时定期对养殖户发布信息,推动了全县种鸡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E7、乔瑞锁,男,1972年5月生,中共党员,公安局消防大队大队长。自1990年到消防大队工作以来,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参与灭火、抢险救援多达2000余次,抢救被困人员50多人,挽救财产损失800余万元。
2010年6月29日下午,位于冶河镇南客村一违法出售汽柴油的农资门市发生火灾,滚滚浓烟烈火从窗户喷出,楼内加油管阀门被烧坏,楼上油罐的柴油流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南侧是一加油站,情况十分危急。乔瑞锁迅速佩戴好防护装备,在水枪的掩护下顶着高温和浓烟迅速到达泄漏点,用堵漏器材将油管堵死,又和战友们奋力将大火扑灭。成功保住了楼内储存的十余桶汽柴油,避免了更大事故的发生。
E8、李永强,男,1974年6月生,中共党员,工商局工商注册登记科科长。他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绷紧敬业奉献这根弦,在自己和科里同志们心中筑起了勤政为民、敬业奉献的坚固防线,注册科除连年被栾城县工商局评为先进科
室外,还被栾城县纪委命名为“窗口亮起来”示范单位,被县委评为“文明窗口”单位,他个人二0一一年被县政府评为“全县服务业工作先进个人”。
E9、李志荣,女,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柳林屯乡大任庄村会计。人代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建议被评为2008年度优秀建议。她通过多次走访调查,及时了解村情,从日常小事做起,从服务群众做起,主动向老党员、同事学习请教,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村里修路不辞辛苦。2010年,村里修公路时,她吃过无数闭门羹,听过无数冷言冷语,但她没有退缩,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村民们终于被她的坚持和执着精神感动了。她说,为了村里和谐发展,牺牲再多都是值得的。
E10、张永志,男,1976年生,群众,西营乡张家辛庄村卫生所所长。他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缺医少药的村里。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只要电话响起都要第一时间赶到患病的乡亲家。一年夏天晚上下着大雨有个病人肚子疼,打电话让去家里看病,张永志二话没说带上雨伞就走,经诊断为肠痉挛,打了一针解痉剂在病人家又等了半个多小时看到病情缓解才回到家里。在治疗中,能花2元钱治好的病他绝不开3元钱的药方。他用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获得了乡亲们的肯定和信任。
E11、张瑞海,男,1942年3月生,中共党员,农机局退休职工,原农机研究所所长。退休后,仍坚持科研不放松,潜心研制出高效腐殖酸有机肥,为我国现代化农业暨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他多次受到国家和部门的奖励,并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等领导人接见。他所创办的绿野有限公司于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参加了两届中国诚信企业家表彰大会,并获得了“诚信中国北斗奖”——2010、2011年度中国(行业)十大诚信民营企业家荣誉称号。
E12、赵会社,男,1972年4月生,群众,新宇三阳公司员工。该同志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努力钻研业务,加强自身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本职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生产标兵。自任车间主任以来,为解决车间生产问题,该同志跟班运转,通过实际运行数据进行指标对比分析,完成了车间技改,使每吨产品成本下降了150元,大大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凝聚职工力量,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圆满完成了车间生产任务。
E13、胡占全,男,1964年7月生,党员,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城区巡防大队大队长。胡占全同志带领大队一班人团结奋进、克难攻坚,使这支队伍成为处臵突发事件、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拳头和尖刀。工作中,胡占全同志紧紧抓住巡警大队快速反应的工作特点,使出警速度得到有效保证,快速反应能力明显提高。巡防大队成立后,胡占全同志对原有的巡逻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全天候、全覆盖的巡逻机制,建立了“全时警务”与“实效警务”相结合,动态接处警的立体警务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年内接处警1725起,当场调解民事纠纷18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名,查获被盗车8辆,执行安保应急任务2280余人次,城区发案率下降30%以上,被辖区居民誉为“36524”式的“保护神”。
E14、郭书秀,女,1956年11月生,群众,冶河镇东客村妇女主任。为了干好工作,她多次组织育龄妇女召开茶话会,大力宣传计生政策,畅谈男女平等,交流少生优生的体会,还力所能及为她们排忧解难,曾多次为计生户扩大养殖规模,主动为计生贫困户申请救助,调解因计生引起的矛盾多起。从此建立了密切的干群关系,取得了她们的信任,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E15、韩素凤,女,1966年2月生,楼底镇夏户庄村人,夏户庄妇女主任。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六年,多次被评为计划
生育先进工作者。她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谁家有事,她总是热心帮忙,哪家闹矛盾,她总是耐心做工作,大大小小的纠纷,连她自己都数不清解决了多少。她品德高尚,孝敬老人,经常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一次,她得知有位孤寡老人生病了,就赶紧请来大夫为老人看病,还给老人花钱买药,从来没有不舍得,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她还经常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学习,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如家政服务方面,科技种植、养殖方面。实现了女性就业再就业,提高了妇女们的素质,展现出了新一代妇女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她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一个
第二篇:第四届道德模范事迹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新疆模范事迹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26日下午,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张丽莉等54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王凤进等26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新疆热汗古丽·依米尔、陈俊贵、林俊德、张耀华四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新疆籍道德模范数量再一次领先全国。
新疆职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汉语翻译专业学生、80后女孩热汗古丽·依米尔,“扎实工作,诚信待人”,带领农村姑娘走出家门勤劳致富,当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陈俊贵,为战友护陵守墓用一生书写感天动地战友情,当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中国人民解放军63650部队研究员林俊德,为中国“两弹一星”科研事业建立卓著功勋,当选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兵团第三师五0团退休职工张耀华,39年悉心照料瘫痪妻子,用行动诠释真挚的人间亲情,当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热汗古丽·依米尔:从打工妹到人大代表
乌黑的眼睛,长长的小辪,头戴小花帽,从纺纱女工到人大代表,24岁的热汗古丽〃依米尔在两会开幕以来成为媒体追逐的”明星”。
“奋斗可以改变命运”。7日,热汗古丽〃依米尔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6年前她的家乡新疆克州阿克陶县玉麦乡阿玛希村还非常保守,女孩子出去务工本来是正常的选择,但当时却是破天荒的大事。2007年初阿克陶县组织第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外出务工,报名时她的妈妈曾坚决反对,说女孩子出远门不放心,害怕吃住不习惯,担心到了外面学坏。
2007年5月热汗古丽〃依米尔来到了浙江省慈溪市宁波双源纺织发展有限公司做了一名纺织女工。“交流是最大的障碍”热汗古丽说同去的姐妹们汉语水平很低,不得不一边学语言一边学技术。由于吃苦耐劳、聪明伶俐,她3个月后凭娴熟的纺纱技术成为操作长,半年后成为车间主任助理,一年后,她因为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被厂家聘为新疆籍员工带队负责人。5年内她先后组织家乡1000余名青年到浙江务工,创出了新疆品牌。
从农民工转身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热汗古丽〃依米尔依然保持其认真、努力的风格。为了在两会上真实反映农民的呼声,她走访了离阿克陶县城500公里的偏远山区,将调研结果形成了建议。
她说,农民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在阿克陶从小学到高中不用交学费,农民盖起了安居房,但是海拔高、偏远的山区农民由于运费、劳务成本大增,90%的家庭还用当地的石头盖房,建议国家对安居房的补贴考虑特殊地理环境加大补贴力度。此外,这些地区的村干部条件艰苦每月工资只有600元,建议增加工资。初中毕业的热汗古丽〃依米尔2012年圆了大学梦,考取了新疆职业大学。“两年后毕业,准备回家乡开办榨油厂、肥皂厂,建一座图书馆,让更多的姐妹靠劳动、靠知识改变命运”热汗古丽〃依米尔说。
陈俊贵:用一辈子践行一句承诺
一位名叫陈俊贵的退伍老兵,放弃县城的正式工作,在近30年的时间里,携妻带子,扎根天山,寄居阴暗潮湿的地窝子,自己开荒种地,过着清贫生活,只为给牺牲的战友护陵守墓,用一生的时间,书写着感天动地的战友情。
清贫的生活,忠诚的守望。天山脚下动人故事渐渐传开……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于9月26日揭晓,陈俊贵入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奉献”是军人永远的主题词。为了对得起军人的称号、对得起身上的军装,在天山脚下筑桥铺路的部队中,感人至深的故事浩如繁星。
“独库公路又叫天山公路,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全长562.25公里,超过一半以上的地段在崇山峻岭、深川峡谷中。为修通这条公路,十年间,武警交通二总队数千名官兵受伤致残,先后有178名官兵长眠天山……”随着陈俊贵的回忆,时间悄然回溯到33年前。
1980年春,年轻的陈俊贵随部队来到新疆天山深处参加修筑独库公路大会战。因施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班长郑林书奉命带领陈俊贵等3名战士向驻守在山下的部队送信。不料被大雪围困。生死关头,郑林书将最后一个馒头给了陈俊贵并留下遗言:“你年轻,坚持住,如果有机会,请你到我老家看望一下我父母。”……最终,副班长罗强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
陈俊贵和战友幸运地被当地哈萨克牧民所救。事后,被追认为烈士的郑林书与罗强安葬在新疆新源县那拉堤镇部队驻地附近的山上。腿部肌肉严重冻伤的陈俊贵在医院度过四年,成为甲级二等残废军人。
三年后,天山独库公路正式通车,成了连接天山南北的生命通道和经济命脉。陈俊贵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娶妻生子,但始终没有忘记郑林书的临终嘱托。因为和郑林书相处仅一个月,陈俊贵不知道郑林书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而原部队已编入武警序列。多方打听毫无结果。
1985年冬天,陈俊贵做出了改变一辈子命运的决定,他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又回到了终身难忘的地方,来到班长和战友长眠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陈俊贵在大山里开荒种地,过着近乎原始的清贫生活,养活全家。在20多年中,他每天都要到墓地转转,陪牺牲的战友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与此同时,他从未停止对郑林书父母的寻找。一名老战友来新疆为郑林书扫墓,陈俊贵终于得到郑林书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
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湖北省罗田县,寻找郑林书的家人。得知郑林书的父母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郑林书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2006年,陈俊贵将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的坟墓迁进了修缮一新的“乔尔玛烈士陵园”。
近年来,已年过半百的陈俊贵承担起了独库公路乔尔玛烈士陵园展厅讲解员的工作,给路过此地歇脚的游客讲解天山公路的历史。
日复日,年复年。每当傍晚送走一批又一批游人,他的腿部老伤隐隐作痛时,他就会坐在老战友们的身边,很坦然。今后的岁月里,他依然要在这天山深处,面对一个又一个大雪封山的秋冬季节,但能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铭记天山深处的那些活着与逝去的筑路战士,他说,余生足以欣慰。
林俊德:扎根在生命绝地的“马兰花”
这是令人动容的一幕:
一位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的垂危老人,在人们的搀扶下迈向病房中的办公桌„„
如同重伤的黄继光向着枪眼那最后的一扑,这悲壮的一幕,凝成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最后的冲锋姿态。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2012年5月31日21时15分,这颗赤子之心便匆匆停止了跳动,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最后冲锋
林俊德院士走了,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冲锋的背影。
“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3天前,病情突然恶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意识到自己来日无多,拒绝了医院延长自己生命的最后努力,强忍剧痛坚持下床工作,把手中的重大国防科研工作一一交待给同事和学生们。于是,西安唐都医院的病房中,出现了这样震撼人心的场景:在生命的最后3天中,这位75岁的科学家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整理电脑资料,批改科研论文,召集课题组成员交待后续科研任务„„对于自己的后事,院士只交待了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
马兰,一种在被称为生命绝地的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在那里,这位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技术的开拓者,与大漠为伴,与马兰为友,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我是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培养成长的,我要对得起他们。”从52载藏身大漠献身国防科研到生命最后3天的奋起拼搏,支撑这位科学家创造一个个科研和生命奇迹的,是这样一颗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很难想象他当时忍受着什么样的疼痛„„那时他已腹胀如鼓,严重缺氧,呼吸和心跳达到平常的2倍,比我们一般人跑完百米冲刺还累。”西安唐都医院护士长安丽君说,当院士微笑着对护士们说“不用担心,我工作起来感觉不到疼”时,她们都哭了——作为医护人员,她们深知晚期癌症患者所承受的那种疼痛是如何的难以忍受。
作为医护人员的安丽君和她的同事们,很难理解林俊德在生命最后关头这种决然的选择:拒绝化疗,拒绝手术„„
已经忘我工作52年、在自己的科研领域立下了卓越功勋的院士,为何要在生命最后时刻,还要工作得这样匆忙?
核技术是国家安全的后盾。对于一生从事核试验工程研究的林俊德来说,有许多事,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2012年春节刚过,一封关于基地建设发展的长信摆在了基地司令员的办公桌上。林俊德的这些建议,直接关系着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长远发展,事关重大。
直到基地决定对他所提出的建议进行研究时,林俊德绷着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然而,关心和熟悉他的基地领导们,从他的笑容中看出了令人不安的憔悴„„5月4日,解放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证实了人们心中的不安:胆管癌晚期!
同样令人震惊的消息还有:林院士拒绝手术!
“赶快安排我回单位,我需要一段时间把电脑里的材料整理出来,要不以后他们不好看懂。”面对试图说服他的医生和基地领导,林俊德说,“我的病情我清楚,要我活得有质量,就让我工作,我现在需要的是时间。”
下水一口气能游两个小时,去年还是研究室乒乓球比赛冠军的林俊德,突然发现自己的时间紧张了起来—— 技术方案需要梳理完善。关于基地建设发展路线,他陆陆续续、零零碎碎写下了许多思想片断,分散在电脑的各个文件夹里。如不抓紧形成系统化的总体方案,那些灵感将成为散落一地的珍珠,再也串不起来。
科研资料需要整理归档。包括学术思想、技术思路、实验总结和各种数据、图片、图表,都在电脑里以复杂的编号形式保存着。如不抓紧整理,诸多国防科研的重要课题、尖端项目资料将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档资料中。
学生论文需要审改评阅。2名博士生即将进行论文答辩,没有导师的意见,不仅学生毕业要受影响,两个前沿课题的进度也将延缓。
手术可能延长生命,但,他可能再也起不来工作了。明白这一点的林俊德坚决拒绝了医生提出的手术方案。为便于开展工作,5月23日,他从北京转入西安唐都医院。他诚恳地对医生说:“我是搞科学的,最相信科学。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工作。”
3天后,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
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角逐——一方是难以抗拒的无情的死神,一方是身患不治之症的垂危患者。然而,这位75岁的老军人,却以最后一点微弱的生命之火,在病房里发起他最后的冲锋,绽放出令人震撼的璀璨。
5月29日。转回普通病房的林俊德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林俊德再一次拒绝了:“即使手术能延长几天,但不能工作就没有意义。你们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
由老伴黄建琴负责接待前来看望的人,即便是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看望时间也不得超过一分钟„„坐在病床上的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等各种管子,争分夺秒地整理自己电脑里的资料。为了减少干扰,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病情,仍在继续恶化。5月30日下午,感到坐在病床上无法工作的林俊德,要求把办公桌搬进病房。
“把办公桌搬进来,让我工作,我可能还能多活几天。”听到林俊德这句话,极度为难的基地领导挥泪同意了他的要求。
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已极度虚弱,胀气和腹水使膈肌上抬,导致呼吸困难„„然而,承受这样苦痛的林俊德,却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那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仅余的生命在工作中飞速流逝。
此时的林俊德,意识已是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监护仪上,各项生命体征已濒临极限的边缘„„“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喘息,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生怕某一个瞬间他会突然倒下。”医生张利华说,从医30多年,从没有哪一位病人,如此地令他和同事们揪心和感动。
两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在间或的清醒时,他仍反复叮嘱学生,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一生尽忠报国的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惊天动地事业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基地官兵的这副挽联,是对林俊德一生最简洁的概括。
封存在机密科研档案中的一个个闪光的签名,记载着这位院士在半个多世纪中对我国核试验工程所做出的杰出贡献——52载扎根大漠,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领导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为铸就国家核盾牌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一鳞半爪的公开资料,我们可以窥见林俊德在我国核试验这一“惊天动地”事业中的所立下的汗马功劳——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深处,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当蘑菇云在大漠中升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时,总理在电话中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
指挥部顿时静了下来„„在放射性侦测数据等过硬数据一时还拿不到手的情况下,如何尽快确定是核爆炸呢?
“从冲击波数据看,这次爆炸是万吨级当量的爆炸,可以确定是核爆炸。”一个确凿的数据,在第一时间宣告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
而提供这组数据的压力自记仪,就是26岁的林俊德和同事们自主研制的。上世纪50年代末,为打破西方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我国作出独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抉择。冲击波测量,就是研究核武器效应和确定核爆炸当量的重要手段。196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的林俊德参军入伍,从此隐姓埋名,成为新中国核试验科研队伍中的一员。
“他开始设计机械式压力自记仪时并不被看好,很多人倾向于采用西方已经成熟的电测方案。”曾与林俊德并肩工作的曹述生说,当时只知道国外的压力自记仪是用小型稳速电机带动的,但我国没有这样的电机,做了个电池带动的方案,结果操作不便,一个仪器要几个人才能抬得动。
没有实验设备,没有技术资料,甚至连压力自记仪该是什么样子都一无所知„„1963年5月,林俊德带着3位同事开始了艰苦的攻关。
但,不用电池,如何解决仪器的驱动问题呢?日夜苦思冥想的林俊德,在一次乘坐公交车时受到钟声启发——何不试试用钟表的齿轮、发条作动力呢? 没有气瓶和空压机,就焊个贮气罐用打气筒往里打气;齿轮不够精密,就一个齿一个齿地人工锉,在烈日下一蹲几个小时„„最终,这个独特地采用发条驱动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以抗核爆炸干扰能力强,轻便易携,测得的数据完整、准确,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国防尖端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亲历第一次核爆后,林俊德感到肩上的责任突然重了起来:“我突然意识到平凡工作的意义,认识到个人成败与国家荣辱的关系,意识到荣誉背后的艰辛和责任。”
林俊德倍加刻苦顽强地投入工作。此后几年,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用垒土台当桌子,即使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也没有中断科研„„林俊德和战友们坚守大漠,默默攻关,研制出空投自记仪、气球吊挂自记仪等一系列装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这些仪器参加了我国后来所有的空中、地面核试验,实现了从爆心到距爆心数百公里的核爆炸冲击波测量,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大气层核试验的冲击波数据,为我国核试验安全设计、核武器爆炸威力确定和核爆炸效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还在进行大气层核试验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地下核试验。为限制我国核武器发展,他们联合签订了关于禁止在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的条约,我国核试验从大气层转入地下。
较量,进入全新的阶段。相比地面和空中冲击波测量,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是一个新的难题。
这又是一次艰难的攀登。天山之麓,大漠之中,林俊德带领同事们从零起步,一点一滴地探索研究地下核试验岩体应力波的测量技术和现象规律,在历经挫折和失败后,摸清了我国核试验场特定地质条件下的核爆炸应力波和地震运动的传播规律,为我国地下核试验工程设计和试验安全评估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世界核爆史上,记载着这样的一组数字: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法国也进行了200多次,而中国,只用45次核试验,便实现了既定目辬„„这是什么样的神奇速度?
正是一代代像林俊德这样的人们,以他们的忘我努力托起了这神奇的速度。一次次蘑菇云升起,一次次地动山摇„„在为国铸核盾、赶超世界核试验技术前沿的征程中,黑发青年变成了暮年老人,始终不变的,是那向事业巅峰不息冲锋的忘我激情。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开始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林俊德充分利用已有的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开展了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条约谈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面对重大武器装备试验的迫切需要,林俊德倡导并组织开展某大型实验装备研究。在各种方案分歧很大的情况下,他带领攻关小组连续10余年集中精力,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最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出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
他还积极倡导核爆炸冲击波效应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发明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我国多个军兵种的武器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数十年隐姓埋名于穷边荒漠,在铸造大国和平之盾中立下大功的林俊德,最大的欣慰就是看着祖国在和平阳光下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核科学家,他深深了解大漠上这一次次核试验,对于共和国赢得和平发展机遇的重要意义。而对于自己的一生事业,他的结论却是如此的简单:“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难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从赤着脚走出福建永春大山深处的那个贫穷青年到从事“惊天动地”核试验的工程院院士,林俊德走过的是一条非常单纯的人生路。
“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单色性好。”追忆林俊德,同事们都这样评价。
“他能52年坚守岗位,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就是因为他能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基地研究所政委李文泉说,林俊德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除科研之外,别无所好,别无所求。
“为党和人民做事,是天经地义、天地良心。”曾经因贫寒辍学的林俊德,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得以继续学业。从此,这位质朴的农家孩子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工作后,单位安排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核试验专业。两年的紧张学习之余,他凭着初步掌握的英、俄两种语言,把图书馆里美、英、苏三国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力学和仪器方面的期刊全部查阅了一辫。”老伴黄建琴回忆,“两年中,他连一场电影都没看过。”
“和老林生活了一辈子,我知道,在他心中,事业始终是第一位的,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核试验。”在黄建琴心中,相伴45年,“他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是我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每天晚饭后,陪老伴散一圈步,然后老伴回家,他去办公室,工作到晚上。这,就是林俊德的生活常态——就是春节,他也只会让自己休息到大年初三。上世纪生产的老式显像管电视,自己引了一根电线加一个灯管改造而成的房灯,一大三小四个沙发,完全不成套„„走进西安郊区这个90多平方米的家,人们很难相信,这就是一位院士的家。
“沙发和床,都是他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的。”黄建琴说,老林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作人员:一个公文包用了20多年,已分辨不清颜色;手表用得磨手了,就用透明胶粘上继续用。
然而,生活中异常能“凑合”的林俊德,在工作中却始终恪守着一种异乎寻常的严谨。
“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老师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要到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学生张博士说,每做一次实验,林俊德都建一个档案,就像病人的病历一样,几十年从不间断。同事、学生需要资料、数据,都能在他那儿很方便地找到。“老师的实验记录细致全面,令我们这些学生常感惭愧而敬佩。”
与林俊德共事20余年的王占河研究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为尽快攻克爆炸工程技术的一个重大难关,年逾花甲的林俊德带着同事学生们在办公楼附近挖了一个大土坑,每天爬上爬下做实验,冬天寒冷刺骨,夏天闷热炙烤,一干就是300多天。“经常一身土一身泥,大家都笑称他是‘民工院士’。” 基地的同事都知道,举凡事涉科研,林俊德便十分“苛刻”。他曾在干部推荐会上直言批评一位候选人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也曾毫不留情地在答辩会上对自己的得意学生发难„„读他这位权威院士的博士,平均要6-8年才能完成学业,拿到学位。
“他要我们作为学术助手和他一道探索前沿课题。”直到林俊德去世后才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唐博士说,虽然老师连过年都不允许学生拜访,却是一位内心有大爱的人。
“生病住院后,他叫我们去拷贝资料,我们才知道,他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了一个文件夹,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甚至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唐博士回忆,从跟老师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老师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他们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拷文件时,我们都忍不住哭了。”
唐博士自己的博士论文,就是林俊德在生命最后3天中批改完的。这份130页、8万多字的论文上,留下了林俊德338个颤抖的笔迹,这也是院士一生的最后手迹。
桃李不言。如今,林俊德指导和培养的23位学生,多数都已成为基地科研试验的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
“他做人的原则始终停留在‘两弹一星’的火红年代。”基地副政委侯力军说,林俊德有“三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不让参评人员上门拜访。科研成果报奖时,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基地政治部原副主任成泽辉说,2001年,在林俊德当选院士的当天晚上,一位老朋友代表某学院邀请他出任客座教授,给他建独栋别墅,付年薪20万,一年只要去作一次报告即可。
类似这样跟自己学术无关的邀请,林俊德拒绝了太多。
林俊德同样经常拒绝的,还有荣誉——最近的事例是,去年基地两次准备为林俊德申报全国先进和何梁何利奖提名,都被他拒绝了。
“咱们花钱不多,做事不少。咱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责。”52载饱经戈壁风霜之苦,52载肩扛攻关攀登重任,林俊德对自己的一生深感欣慰,“我们这代人留下的不是痛苦的回忆,留下的是一种自信,一种自尊。” 临终前的林俊德,唯一的心愿是回到马兰,回到他一辈子战斗生活的那块大漠戈壁。
在最终的遗言中,他念念不忘的也是马兰:“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让国家、人民尊重我们。”
一朵怒放的戈壁马兰凋谢了。而在罗布泊这片写满传奇的大漠戈壁上,那曲人人皆知的《马兰谣》却将永远传唱——
“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作西行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深情铸成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张耀华:以责任诠释人间亲情
张耀华,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〇团退休职工。
当年轻妻子不幸瘫痪后,张耀华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作为丈夫的责任。39年的悉心照料,15330个日日夜夜的呵护,用行动诠释了真挚的人间亲情。1970年,分别从北京、上海来兵团农三师五〇团工作的小伙儿张耀华和姑娘王晓婉相恋结婚,第二年王晓婉怀孕后,感觉腰腿疼,有时候几乎连走路都直不起身子。1971年11月儿子降生,可王晓婉却怎么都下不了床。经医院诊断,她因患胸椎结核导致瘫痪。不久,孩子也夭折了,在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下,王晓婉整个人都垮掉了。张耀华带着妻子跑辫上海各大医院,可病情没有丝毫转机。为了治病,他们欠下了1万多元债务,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1万元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张耀华不得已,只得决定带妻子回五〇团。临走前一天晚上,张耀华的父亲对儿子说:“晓婉可怜,不管将来怎样,都不许你把她甩了!否则,一辈子都别进家门!”
父亲的忠告,男人的责任,使张耀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王晓婉的爱。从那时起,照顾生病的妻子就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妻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烫洗夜里弄脏的床单被褥。他知道妻子爱干净,准备30多块垫子、10多条床单、毛巾被,总把妻子弄得干干净净。王晓婉不想拖累丈夫,1978年夏天,服农药自杀,幸好发现及时。张耀华耐心劝说,让妻子树立起生活信心。知道妻子的手巧,他就鼓励妻子学编织;妻子喜欢琼瑶小说、喜欢花和鱼,他就把琼瑶的《窗外》、《金盏花》带回家,把鲜花、热带鱼带回家,哄她开心。五〇团的人都知道张耀华和王晓婉的事,有个姑娘曾经被张耀华对妻子的执著所感动,产生了想嫁给张耀华,跟他一起照顾王晓婉的想法。当时的工会主席知道了这件事,代姑娘转达了好意,并表示愿意去做王晓婉的工作。张耀华连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晓婉哪受得了这种事,求你千万别跟晓婉说,说了就是把她往死路上逼啊!”
王晓婉常对张耀华说:“你这辈子都让我害了,你太苦了。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还给你当老婆!”张耀华总对妻子讲:“你活着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如今,张耀华和王晓婉已共同走过了42年的岁月。
第三篇:“第四届道德模范”观后感
请相信人性“正能量”
——观“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有感
美玉尚有瑕,更何况整个世界。
我承认,这个世界并不总是那么的美好,人性也并不总是那么的高尚。有很多时候,我一次次迷茫,感慨好人竟然得不到好报,感慨旁人冷漠无情的目光。于是,我有过沮丧,有过彷徨,甚至一度失去前行的方向。然而昨晚,我震撼了。
昨天晚上,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额“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仪式。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护士拉开窗帘,张丽莉看见病房的阳光,不禁感慨:“活着真好”。当陈斌强绑着年迈的母亲一起上班,当花样年华随风逝去的何玥捐献出器官,当高秉涵这个颤颤巍巍的老兵回到家乡……我一次次地震撼了。一个声音从心底喷薄而出,请相信人性还有“正能量”。
还有罗阳、林俊德、陈家顺周月华艾夫妇等等,每一个鲜活的名字,每一件光辉的事迹,无不向人们彰显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正能量”。哦,我终于明白,原来世界如同硬币,既有正面,也有反面。而在这之前我们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到了这不光彩的反面。
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臧区支教12年,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选择。
不仅仅是榜样,我们每个人身上也都有正能量。这种能量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真诚,对事业的责任,对目标的坚守,来自于积极努力,乐观向上,百折不回,至死不渝的精神品质。曾经有位诗人说过:“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是啊,这仅有一撇一捺的“人”字何其难做。人做好了,又何尝不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又何尝不蕴含着惊天动地的正能量。
于是,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无论人性原来怎样,又怎样发展,但他最终的方向是向人向善。古人说:“上善如水”。又说:“从善如流”。当有一天我们的善汇聚成河,那将是一种多么伟大得力量。我们身上光明的火种必将以燎原之势蔓延开去。多么美好的前景啊。正如法国雨果所说:“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正能量的感召下,变成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全人类都能输得O型血。”成为拯救道德沦丧最中间的力量。
请相信,人性有“正能量。”真的!如同正午的阳光。
道德永驻我们心中
当今社会,虽然物欲横流,信任缺失,但还是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如老计一般甘于寂寞的人,他们不为名利,仅仅是出于对职业的热爱,对人民的责任,他们的举动打动了人心,温暖了社会,感动了中国。
一座城送一个人,“最美司机’吴斌。这个安全行驶十万公里的长途客运司机,咋遭受四公斤重的铁片入体使肝脏破碎的重创之后,在76秒之内,完成了一系列动作,挽救了26名乘客的生命。就是这一套他做了多年的动作,就是这强忍剧痛却心系乘客的一颗红心,让13亿国人为这位“最美司机”落了泪。吴斌的父亲说,儿子最爱的就是开车,对于驾车的热爱,成就了高速路上的英雄,司机中的楷模。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美教师”张丽莉。教师,这个庄严而神圣的名字,总是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2012年初夏,比风景更美的一个名字——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孩子的那一刹那,她推开孩子,自己却卷入了车轮之下……双腿截肢对于一个美丽而年轻的生命来说,其痛苦是难以言喻的。是本能让她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更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让教师这个名字更加耀眼,更加崇高。
纵览全局,心系祖国,“最美院士”林俊德。他是我国核武器爆炸研究的科技人员,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以后的每一次核爆炸实验,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在他生命结束的前一天,他依然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依然工作着。那句“躺着的是病人,坐着的是正常人”令我们每个人热泪盈眶。责任是他的使命,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民族更加自立自强。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或助人为乐,或勇敢无畏,或坚实守信。但无一不让我们深深地敬佩着。让我们向他们学习,让道德常驻我们心间。
“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观后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们用平凡的生命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用行动传递爱的火炬,凸显人性光辉。
初中生何玥患有脑瘤,在得知自己还有不足三个月的生命后,毅然做出了一件让众多成年人也需思忖片刻的决定,死后也要无偿捐献器官,相信那些被她帮助的人将继续延续着她美丽的生命。看到病床上的她面色苍白,心里涌现出无限怜悯与同情,但更多的是敬佩与仰慕。最美中学生,用无私与大爱让你脆弱的生命流光溢彩。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校车冲过来的那一刹那,用双腿换回来四条年轻的生命。就在那一刻,那让人刻骨难忘的一刻,她年轻的生命得到了升华。她用生命诠释了“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28岁的青春,献给了学生,献给了钟爱的教育事业。她是上帝派来拯救孩子的天使,美丽而高贵。
林俊德,一位毕生致力于核事业的院士,为把宝贵的技术思路留给后人,在生命垂危之时,不顾他人反对,坚持坐着工作。“躺着是病人,坐着就是正常人”,听到这句话,一种民族情结环绕着我,不禁热泪盈眶。一位忠于科学,忠于国家的先辈,我们向你致敬。
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在用行动,甚至用生命诠释着真爱的含义,作为90后的青少年,应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莫让现实浮躁了你的内心,保留着一位龙的传人的个性。
愿道德永传承
9月26日下午,伴随着郭明义敲响的钟声,我们迎来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艳丽的画面下看着那位年轻小姑娘死前那美丽的遗愿;看着那位美丽的女教师奋力地一扑;看着林院士在生命的尽头还专致于工作;看着那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我们泪流满面。
第一个人物是一个本该享受青春年华的平凡女孩——何玥。她只有十几岁,比我们还要小,却被查出患有重症将不久于人世。学校的老师、同学为她捐献2000元爱心金,可她却让家人将其送给更需要的人。他最大的祈求就是在自死后将自己的器官无偿捐献。众人帮她完成遗愿,并有三个小伙子因为植入她的器官获得新生。想想我们,又有几人拥有她这种无私的精神。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美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老师,多么庄严的两个字,而那位年轻女教师奋力地一推,挽救了四个孩子的生命,而她却永远失去了穿美丽的高跟鞋的机会——双腿高位截肢。但她无悔,她刚醒来便写信给孩子们,鼓励他们好好考试,不要受她的影响。当孩子们在舞台上高呼“老师,我们爱你”的时候,这位28岁的女孩,绽放了她最美丽的容颜。
当飞来的铁片穿过玻璃,击中了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开车的司机时,他忍着剧痛,完成了一系列精准的停车动作后,又艰难站起,提醒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报警,乘客生命得到了保证。这位年轻的杭州司机吴斌却与世长辞。76秒的坚守,显现出来的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人心之善。
还有那位四十年如一日照顾傻儿子的老妇人,那位用了十几年时间为逝世的儿子还债的老翁,那三位拦截歹徒被其砍伤的青年,那对忍痛割皮救父的兄弟,那因下水救人却被洪流卷走的警察。这样的事很多很多,每一件都令我们感动。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生死关头,他们舍生取义。贫困,不是我们想要的,可是那些面临诚信与贫困的人,依然做出无悔的选择。道德是什么?是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是清莲,为我们送来馨香;是春风,给我们送来温暖。其实,道德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心将它永传承。
“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观后感
昨晚,为响应政教处号召,我们在班里观看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同学们都深受他们的行为所鼓舞,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为我们的国家有这些人而感到自豪。
在他们当中遇见义勇为的学生,有乐岗奉献的工人,又默默无闻的老人,人把学生当成自己子女的老师,还有坚守誓言的老兵。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一件事情,就是帮助要帮助的人。他们的事迹平淡无奇,但他们所付出的,他们的名字将会永远被我们记住。他们是我们青少年的榜样,是我们这个五千年历史国家的自豪。
你在千钧一发之际一跃跳入水中奋力救起落水者的壮举让我感动;你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我感动。因为你让我看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无私的爱;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把车停稳,让我感动。你的工作是平凡的,但你的行为是伟大的;你在病房里最后的坚持,让我感动,你那一句“躺下就是病人,坐起来就不是病人”,让我感动,你留下的是科研资料,但你也留下了对科学工作者的无限激励。你们那毫不犹豫的奉献,让我感动。
你们的举动让我们感动,让这个道德缺失的社会里的人们有一丝警醒,让那些有心做好事的人多了一丝坚定。你们的事迹无人忘记,你们不是一个人,全国好心人同你们一起。因为有你们,礼仪之邦的中国将变得更加美丽。
“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观后感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行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虽有的并不光彩夺目,但依然美丽,点缀着广袤无垠的银河,照亮了人间,温暖了人间。
她只是一位12岁的小女孩,正值花季年华,病魔却夺走了她灿烂的青春。面对如此的折磨,她不沮丧,毅然提出死后捐献器官的要求,想帮助那些和她经历同样病痛折磨的人。看着她那瘦小的身影,和那经化疗后几乎变形的容貌,我的心隐隐地痛。那虚弱的身体里隐藏着一颗多么坚强的心灵,迷离的双眼里闪烁着坚毅的目光。何玥,你的善举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请你放心的走吧,我们会在你驻足的路上继续前行。
张丽莉,一位让我们敬佩的教师。在车来的一刹那,是意识的驱使还是无意识的本能让你奋不顾身的撞开学生,自己却被困在车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你终究做了。在生和义的面前,你选择了后者,这种义薄云天的善举震撼人的心灵。我们为你祝福,希望在与死神的搏斗中,你是最后的赢家。好在,你挺住了,即使永远失去了奔跑的机会,但你说你无悔。
善行像夏天的一缕清风,拂过心灵深处,为世间送来清凉。
当无情的铁片划过玻璃即将刺中胸膛的那一刻,你在想什么?是否是你的家人和朋友?在被击中的疼痛的瞬间,你又在想什么?是否是整个车内人的安危?我想是的,你的举动向世人展示了你的大爱无边。忍着巨大的疼痛,你是如何认真的停车,嘱咐大家报警?是你的维系他人安全的迫切意识,在生死关头,你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的生命。76秒,是一种责任,一种人生的温暖。
种种事迹,看得我们心痛,看得我们温。这例例善举,都闪耀人性的光辉。让我们扬起善的风帆,在人生之路上奋力前行,让善温暖整个人间。
第四篇: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道德模范
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这次评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在9月20日——“公民道德日”这一天隆重揭晓。此次评选是从308位正式候选人中由普通百姓通过投票的形式选出,真正做到了“人民选人民”。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型。
第四届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0名)
李成环(女)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黄久生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何玥(女,壮族)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罗玮(女)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龚全珍(女)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王结(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盲协主席,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解黎明(女)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 孙茂芳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
高淑珍(女)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村民
热汗古丽·依米尔(女,维吾尔族)新疆职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汉语翻译专业学生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10名)
沈星生前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参谋 张涵、张辉、刘元飞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汀岐村村民 刁娜(女)山东省烟台市南山国际旅行社龙口分社业务部副经理 张丽莉(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 高铁成北京卫戍区66284团88分队班长
皮祖强生前系江西省南昌嘉德食品有限公司业务员
周传金银大(天津)贵金属经营有限公司员工,原籍安徽省肥西县小庙镇北分路村 苏日娜(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萨仁台嘎查牧民 霜福伟(僳僳族)云南省文山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本科2班学生 郑益龙生前系广东省武警总队广州市支队四大队副政治教导员
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10名)
范海涛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孟电集团总经理 马虎安徽省阜阳市嘉安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经理 刘洪安河北省保定市“油条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理 吴恒忠重庆市潼南县花岩镇龙怀村村民
钱月宝(女)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总裁,常熟市虞山镇梦兰村党委书记 陈俊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杨兆顺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 宁凤莲吉林省白山方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辉忠天津市桂发祥麻花饮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国武湖南省临湘市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经理
四、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2名)
罗阳生前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孔凡成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经理 吴斌生前系浙江省杭州长运运输集团公司驾驶员 孙奇(女)生前系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站售票员
孟祥民生前系山东省淄博市环保局淄川分局监察大队监察一科科长 菊美多吉(藏族)生前系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杨小玲(女)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
吴栋材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俊德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63650部队研究员 詹红荔(女)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
钟晶(女,布依族)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贾立群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
五、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2名)
刘培、刘洋兄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郑林湾村刘家槽湾村民 罗长姐(女,土家族)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 许张氏(女)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皇甫辉勇中国人民解放军73056部队51分队班长
丁水彬(女)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员工 吴林香(女)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初级中学学生
苏金兰(女,黎族)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腰子居委会居民 廖月娥(女)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桐冲组村民 尼玛潘多(女,藏族)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环卫工人 陈斌强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初中教师
张桂兰(女)青海省门源县西滩乡宝积湾村村民 张耀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〇团退休职工
第五篇: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观后感
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观后感
盱眙县王店中心小学 李 云
圆中国梦,德耀中华。这一晚,道德模范们或其亲人依次上台,用他们的故事把道德的力量传递给全国人民。
12岁,一个花季的年龄,疾病却无情地夺走了广西桂林金宝乡中心小学学生何玥的生命。然而,她在离世前恳求父母无偿捐献了自己的器官。她捐献的器官挽救了3个人的生命,她以一种特殊方式活在人们心中。
去年5月8日晚,黑龙江佳木斯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和学生刚出校门,一辆失控客车猛冲过来。她奋力把孩子们推开,自己却被卷入车轮下,造成双腿高位截肢。她被赞为“最美教师”。
林俊德、罗阳、吴斌、菊美多吉……12位爱岗敬业的道德模范中有6位已经离开了人世,奖章是由他们的亲人代为领取的。虽然他们走了,但他们却用生命之花镌刻着敬业奉献的精神。
道德模范,他们是一群平凡的人,他们在一天天一年年当中,用自己的高尚、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许,他们用心诠释着道德之美,他们用行动温暖了全社会,感动了全中国。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决心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学习他们,善行无疆。是你们,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你们,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让爱与付出成为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学习他们,舍己为人。是你们,面对灾难和死神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是你们,用流血和牺牲,将灾难和危急变成了人民至上、他人至上的高尚情怀的课堂。
学习他们,一诺千金。是你们,用宽广的心胸,标定了人间的公平;是你们,经历困苦,信守承诺,显示了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那就是,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对待自己,方正严明。
学习他们,恪尽职守。是你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尽心尽力、安贫乐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
学习他们,大爱无声。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
我们相信,道德的力量将永远传递下去,每一位模范的故事都会成为一颗种子,在我们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用心把道德之美传扬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