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电大形成性系统《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试根据以上材料以“资本监管的重要性”为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试根据以上材料以“资本监管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答: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资本监管是提升银行体系 稳定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 的重要手段监管资本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增强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 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的冲销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从而保护存款人降低银行 清算破产的概率并且维持银行系统的稳定。银行监管是促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监管 手段。监管的理由在本质上都是由于市场机制失效需要由政府主导、实施的监督管理行为监 管部门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和规则实施监督检查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有交保护存款人 利益。一方面银行提供流动性服务的功能使银行自身面临挤提的风险因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一般都低于负债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款人预期其存款价值取决于他们取款时的先 后顺序则即使没有出现关于银行资产不利的消息也可能出现对银行的挤提这样健康的银行 也会被迫倒闭。另一方面对银行进行监测有很高的成本而且要能够获得所需的信息。银行债 务持有人主要是普通存款人而这些存款人无法掌握监测银行所需的信息。而且由于存款人只 持有很少的存款所以他们也没有动力去行使监测银行的职能。因为存在这种普遍的搭便车的 问题所以就产生了对存款人代表监管当局的需求。因此 政府有必要对银行资本进行监管。巴塞尔委员会 2004 年 6 月 26 日公布的新资本协议延续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 控制为重点、突出强调国家风险的监管思路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充约束转向依靠最低资本 充足比率、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三个支柱的共同约束进而提出了衡量资本充足 比率的新思 路和新方法使资本充足率和各项风险管理措施更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资本监管 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银行业的准入。对银行业准入进行监管是各国政府对银行业进行 监管的最初手段目的是防止银行业的过度集中、限制社会资金过度流入银行业而降低经济运 行效率。2.银行资本的充足性。一般而言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均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比 率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监管。3.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清偿能力监管包括负债和资产两个 方面。在负债方面要考虑存款负债的异常变动利率变动对负债的影响银行筹集和调配资金的 能力等在资产方面主要检查资产的流动性状况。4.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主要是指银行业 与证券业、保险业混业与分业经营的问题。5.贷款的集中程度。对贷款的集中程度进行监 管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需要。从技术操作上来说就是规定个别贷款对银行资本的最高比 例。我国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与《巴塞尔协议》基本一致但有几点不同。一是我国至今没 有混合债务工具和次级债券所以允许将符合条件的普通长期金融债作为附属资本。二是我国 一直没有实行一般和特殊损失准备金制度所以允许银行现有准备金作为附属资本直到 2002 年才区分一般和特殊准备金并明确规定只有一般准备金才能作为附属资本三是我国现行的 资本规定仍然仅仅涉及银行的信用风 险。另外我国监管当局没能根据不同银行的状况要求 保持更高资本充足率的做法。在目前环境下国家承担了我国商业银行整个最终的风险国家成 为一个隐含的担保者不良资产导致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并不明显。如果我国真正实行开 放下的金融监管资本充足率会成为非常充分的指标。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监管的逐步加强资 本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硬约束条件。2004 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正式颁布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指标要求商业银行重视风险的管理和研究 促使各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 8 的国际标准。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银行业监 管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管理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与法律手段管理 同时更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将从不考虑风险成本、追求短期收益向建立完善的资 本约束机制转变。新资本协议的创新点就是建立了“三大支柱”的新资本监管制度第一支柱最 低资本要求。银行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本以应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第二支柱监 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第三支柱信息披露。要求银行对其风险概况和资本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2007 年 2 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明确了实施新资本 协议的目标、指导原则、实施范围、实施方法及时间表构建了未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 度的总体框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资产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已越来明显应 引起高度重视。提高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的主要 措施
1、控制、盘活不良资产——减 少风险资产总额。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内在机制上的原因导致了大量不良贷款的发生背 上了沉重坏
1、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主要有三种:(1)是传统的货币渠道。
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产出和名义利率的函数。即
当名义货币(Ms)增加――实际货币增加――名义利率(r)下降――实际利率r下降――资产价格上升――投资I增加――总需求AD增加(2)是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一个重要项目,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
央行减少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出售债券――非银行部门减少持有货币(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减少贷款、增加债券――企业增加债券发行――银行增持企业债券
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发行企业债券困难―――不得不向商业银行贷款――商行提高对其贷款利率――中小企业投资需求下降
结论:对很多企业来说,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筹资并不是完全可替代的 ①能发行债券的企业融资成本受债券市场利率影响
②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受贷款利率影响(3)资产负债表渠道 又称净财富额渠道,是指持续的非预期的通货紧缩使得财富的分配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债务人的净资产减少使得资信受到影响,从而对投资造成额外的负面影响。
过度负债――企业出售资产――银行准备金上升――货币乘数下降――物价下跌――企业价值下跌――企业破产增加――囤积现金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
2、说明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两种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两者在表现形式上非常接近。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区别:
资产负债渠道从银行贷款供给角度解释信用对经济的独特影响;
银行贷款渠道则从不同货币政策态势对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角度解释信用在传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随着货币供给减少与利率的普遍上扬,借款人的资产状况将遭到削弱:①从净现金流量看,利率的上升导致利息等费用开支增加,从而直接减少净现金流;销售收入下降则从间接渠道进一步减少净现金流。②从证券价值看,利率的上升意味着股价的下跌,从而现有证券品的价值随之减少,资产状况相应恶化。
3、可以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说明金融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的金融资产价格下降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从而引起银行信用的下降
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且容易获得银行信贷;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和垄断性行业的优势企业,在各种融资活动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境地。大型企业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信贷市场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大型企业等所谓优质客户甚至成了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重点对象。信贷融资对象与股权融资对象呈趋同趋势,社会资金使用集中于大企业。在中小企业实业投资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可以比较优惠的条件获得大量的银行贷款。客观地来看,如果这种集中是基于现实的投资或交易需求的话,资金向大型企业集中本身并一定有什么负面影响。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事情并非全部如此。一方面大型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比较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优惠获得需要的大量资金。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动辄对大型企业授信几十亿、上百亿元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小企业资金需求强但信贷获性可能性低。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恶化,资信评级下降、信贷可获性降低,银行的信贷投放减少,导致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减弱。虽然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尤其是贷款难问题,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但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困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除了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等已被普遍关注的体制性障碍之外,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变化引起的信贷困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目前的规定,商业银行只对信用评价为A级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A级以下企业得不到贷款。据有关方面的典型调查,西北地区A级以下企业占比为80%,东北地区高达9096,南方地区一般也达到40%~50%。对于40%一90%的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可能有投资意愿,有融资需求,但信贷渠道并不畅通。也就是说,问题不仅是渠道不够畅通,而是渠道本身就不够多。在许多地方,货币政策只能覆盖20%~60%的中小企业。
4、可以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放大了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当放松货币政策时,银行信贷渠道放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经济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中,名义利率上升和汇率的膨胀强化了银行对贷款的偏好程度,商业执行货币政策中强化了对经济的积极效应。而当货币政策收缩时,在经济向新的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中与不存在银行信贷渠道的情况,相比名义利率收缩的程度和本币升值幅度明显加强,强化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消极效应。当货币政策收缩时,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得到贷款则更为困难。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确实存在,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对于我们如何判断和把握货币政策的“松”和“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形成性考核网上作业答题(第08次)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形成性考核网上作业(第八次)
学生姓名:
学号:
要求:试以“国际信用评级对我国银行信用评级的影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分析思路:
1、概括银行绩效评级和银行信用评级的内容;
2、谈谈你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我国银行评级的看法;
3、阐述要提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我国银行业的评级,有哪些工作要做?
4、提出你的政策建议。
浅议国际信用评级对我国银行信用评级的影响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和完善密切相关。我国急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或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银行信用评级的制度基础
银行绩效外部评价体系,是银行外部相关者出于各自独特的目的而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的评价,一般有绩效评价体系、监管评价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银行股票评价体系等。此材料说的就是银行监管评级体系。
银行信用评级是对一家银行当前偿付其金融债务的总体金融能力的评价,它对于存款人和投资者评估风险报酬、优化投资结构、回避投资风险,对商业银行拓宽筹资渠道、稳定资金来源、降低筹资费用,对监管当局提高监管效率,消弱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运行的波动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银行是特殊企业,是高风险企业,因此银行信用评级远比一般企业评级要复杂得多。目前常用的银行信用评级方法是以银行所在国的主权评级为上限,在比较该国银行的实力后,得出某家银行的信用评级。
二、国际信用评级对我国银行信用评级的影响
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是美国三家主要的信用评级公司。但是,美国次贷危 1
机爆发的一大诱因是信用评级机构故意帮助投资银行和券商提高此类投资产品的信用评级,而且未能在危机显现后及时降低此类投资产品的信用评级,不但导致消费者因为不能完全了解其中的风险而最终遭受严重损失,还对全球的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得信用评级受到一些质疑。
目前,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被美国“三大”全面接管,导致我国的金融定价权的严重丧失,信用级别被压低,影响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增大海外融资成本。但现在要挽回“全面陷落”的局面,已经有些困难。实际上这反映了评级机构对主权评级存在差异。对国家主权信用的分析,定性因素比重较高,评估人员碰到的首要问题是必须要处理超负荷的信息,如何处理和判断这些信息往往没有统一的路径。因此如同人文问题的研究一样,其结论一般都不会完全一致。关于评级机构对主权国信用等级的评定,Cantor和Packer(1995)发现,在较高投资等级领域中各公司评级结果非常相似,在等于或低于投资等级的分歧较大。
三、我国银行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信用评级业自1987年诞生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
(一)对信用评级的认识不足
(二)我国信用评级业的立法仍然滞后
(三)评级机构不能做到“利益中立”
(四)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仍需提高科学性、严密性信用评级至少必须做好三项工作,才能保证或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五)信用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市场运作不规范,缺乏行业自律,缺乏权威性机构。
(六)我国对信用评级的研究和应用还很不充分
四、对我国银行信用评级的建议
首先,我国的信用评级起源于80年代许多省、市级人民银行内部设立的评级委员会。1992年,首家全国性证券评估机构—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成立。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己发展到40多家,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依其独立性可分为两类:一是银行系统的评级机构,二是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评级机构。但是迄今为止,中国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来约束和保护评级公司,尤其是在评级
收费和对评级公司的监管方面还没有专门的规定。所以必须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
第二,信用评级行业具有特殊的国家战略地位,我们应该从战略思维的高度认识它。为了维护中国的金融主权、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经济技术信息安全,我们必须建立强大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以争取中国在国际评级领域的话语权地位,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发放通行证。
第三,必须考虑国内评级机构的发展。一是要让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与世界接轨,但是也要吸收教训,评级业的发展必须走评级业与国内相关经济制度改革相配套、相协调的道路。二是在评级方法的内容上,要加强宏观行业分析。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不断加大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使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四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信用等级评估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
第四,利用各种措施增强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识。监管当局对银行的信用评级应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硬约束,将信用评级结果与其获得经营信誉、经营业绩相结合,成为考核、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银行进行信用评级的积极性。
(201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