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7 师昌绪院士:实现强国梦 必须重视新材料(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0:3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0917 师昌绪院士:实现强国梦 必须重视新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0917 师昌绪院士:实现强国梦 必须重视新材料》。

第一篇:20140917 师昌绪院士:实现强国梦 必须重视新材料

师昌绪院士:实现强国梦 必须重视新材料

2014-09-17 新材料在线

“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强富与贫穷。强国梦,材料不可或缺。”中国“材料之父”、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曾在中国科技馆作了题为《材料与社会》的报告,探讨中国梦实现之路,并发出了“强国梦,材料不可或缺”的呐喊。

新材料是强国之基

从蒙昧时代到旧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陶器、青铜器时代,从铁器时代到钢铁时代乃至于当今信息时代,材料都扮演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者,成为决定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

“实现强国梦必须重视新材料的研发、产业化与应用。”师昌绪说。师昌绪表示,以汽车材料为分界点,材料可以分为传统材料与先进材料两类。前者如钢铁、水泥、塑料等,它们在市场中以量取胜;后者则以技术取胜,具有高附加值,是未来高端制造业的基础。

先进材料与航空航天的关系尤为密切。材料的轻量化与强度等特性都决定着飞机的性能。而我国航空航天飞机材料仍需大量依靠进口,因此,未来解决这些“卡脖子”的问题是关键。

此外,新材料也与能源、医药、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医用材料、太阳能与风能开发、核反应堆的安全性、海水同位素提炼石油等都离不开材料。被称为“未来材料”的纳米材料和智能材料也要依赖材料学的发展。

须高效开发材料

当下的中国对材料的重视“并未落到实处”。师昌绪说,当前,我国新材料自给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仍需大量依靠进口。“高端制造业材料研制必须先行,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材料发展还不能和国际水平相媲美。”

他同时表示,材料发展并不是只发几篇论文就可以解决的。

当前,我国材料科学发表的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但相关研究成果只是停留在文章上面,没有转化成应用。因此,师昌绪呼吁,改变这种状况迫在眉睫。

这位“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呼吁,改变这种状况迫在眉睫。他说,“中国的材料应该‘少进口’,多自主创造。”

2012年,美国提出“材料基因组计划”,当前国内相关研究对这个概念也有所涉及。对此,师昌绪解释说,“材料基因组计划”本身和生物基因没有任何联系,其本质精神是缩短材料产出周期,高效发展先进制造业。对于我国来说,通过团结合作、协同创新,提高研发效率尤为重要。“信仰就是中国梦” “材料发展是改善人们生活、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师昌绪说。

“您觉得这个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信仰?”有听众问。

“我的信仰就是中国梦。”他一丝不苟地说,“我没有信仰过基督教,也没有信仰过佛教,我信仰的‘教’就是中国强!”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个信仰,这个信仰就是使中国强盛,中国梦就是大家共同的梦。”他告诫青年人勿忘国耻,齐心协力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除了学习材料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更要学习师老等老一辈科学家对祖国、对科技事业的责任心。”李静海在报告总结中表示。延伸阅读:材料之父—师昌绪院士

师昌绪,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为国家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名誉主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院长。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物简介

师昌绪,金属学家,材料科学家。直隶(今河北)徐水大营村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主要从事合金钢、高温合金及材料强度的研究工作。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个人经历

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抗战前,就读于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保定学院前身)。抗战初期,师昌绪又进入流亡中成立的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改名为国立第一中学),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活动。

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

1948年,利用1946年考取的出国资格,赴美留学,进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

1949年,在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麦格劳•希尔(MeGraw-Hill)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他倍受鼓舞,那时他曾准备应北洋大学的聘请回国任教。

1952年,在圣母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2年,由于抗美援朝,美国不许留美中国学生回国,他不得不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从事合金钢及其相关的研究。

与此同时,他还和一批留美的爱国科学家同美国当局不屈不挠地斗争了三年。最后他们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他们迫切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这封信由他送往印度驻美大使馆转交国内。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政府据此向美国提出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抗议,迫使美国同意他们回国,接着是中美大使级会谈,为中国留美学生自由回国打开了大门。

1955年6月,师昌绪院士回国后,长期在中科院金属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所学术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第四届主任、第五届顾问等职。

1957 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1984年,调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嗣后被聘为该会特邀顾问。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等职。

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现为: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员、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湘潭大学名誉董事长。

科学生涯及荣誉

多年来,师昌绪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战机发动机急需高性能的高温合金叶片,他率队研制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金属凝固理论方面发展了低偏析合金技术,通过有效控制微量元素降低合金凝固偏析。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他的指导下正研发应用于各类飞机发动机和大型燃气轮机定向、单晶等系列高温合金和复杂型腔铸造技术。他还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解决了当时我国工业所需。

师昌绪组建了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领导建立了全国自然环境腐蚀站网,为我国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数据。他大力提倡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促进了我国材料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他推动了我国材料疲劳与断裂、非晶纳米晶等学科的发展;他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镁合金,倡导并参与我国高强碳纤维的研发应用。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他十分重视学会和出版工作,创建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创办或主编了《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金属学报》(中英文)等5个高水平刊物。

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1998年获得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由于他在材料领域的成就,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TMS)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

师昌绪培养了80多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当中多人已成为材料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先生语录

1.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2.我们这代人为什么爱国情结根深蒂固,因为中国受国外欺辱太深。使中国强盛、强大,是根本的思想。

3.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4.每个人的时间非常短暂,经历也各不相同,但一个人的成长要具备四个重要因素。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就得充实地过好每一天。特别是要做到不攀比,不记仇,不争名夺利,少想人事,多帮助人,心里永远是平衡的。不过,更为关键的在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与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

5.发表论文固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当我从事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才能做到相互尊重。

6.对于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来说,“设计是灵魂,材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测试是保证”,这个整体上做好了,我们就能成为机械制造强国。

7.作为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石,新材料既要先行,但又亟待应用牵引,尽快破解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采取措施加大应用牵引的力度。

8.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师老与夫人郭蕴宜合写的《寻梦》长诗中的最后两句)。

师昌绪手稿

资料来源网络,由新材料在线整理

举报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内容

第二篇:学习师昌绪院士的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学习师昌绪院士的心得体会

刘敬会

获20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说,他的一生可用“热心”二字来概括。他对人热心,对科研工作热心,对科普事业热心,对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更是热心。“热心”人们虽常说常闻,但会其深意特别是“一生可用‘热心’来概括”者恐为数不多。原因在于,“热心”说着简单,但要对人、对工作、对事业做起来、守下去却十分不易。

俗言“失败是成功之母”,遇到失败与挫折是正常的,只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才能获得成功。然而,失败未必一定导致胜利,而热心却常常孕育成功。“一个人若是没有热心,他将一事无成。”热心,是做人与做事能够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不怕困难、顽强攀登的力量源泉。

“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这是师昌绪1955年历经波折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到祖国时的想法。“从国家需要出发,活一天就要为国家做一天事”,这是他朴素的追求与心路历程。师昌绪凝聚一生的“热心”根源于此。正是在这种内蕴心中的爱国情怀与责任的驱使下,我国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把对事业的热心燃烧成旺盛的激情,演绎成不竭的青春与生命,创造了卓越的成就。

智者言,“智慧的最大成就,也许要归功于热心。”“成功和能力的关系少,和热心的关系大。”人生在世,无不渴望有所建树,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无为平庸者众,有为成功者寡,原因就在于对“热心”的坚守程度不同。为了追求理想,任何人初始都会有一股子热心与热情,但有些人是“软柴火烧炕——几分钟的热度”,“热心”一阵子。成功者却满腔热情、不懈追求,如丁肇中“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如牛顿“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热心”一辈子。一个人有点“热心”并不难,难的正是一生“热心”。

“处处热心的人生,是事事满意的人生。”热心不是私心,不是只见个人的名利,只求个人的成功。师昌绪淡看名利,把成功归于大家,对待个人得失则永远是“用纳米尺来度量的”。有些人视科研论文为“绣花”,视科技推广为“织麻袋”,但他既能“绣花”,也愿“织麻袋”。他“非常尊重别人,哪怕只是一个工人或者实验员,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坚队伍。这种为人处世的低调、大度,不仅成就了一位科学家的胸怀,也养护着他的热心,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有些人也许干事业并不缺乏“热心”,但在做人上却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把“权势”与“地位”看得很重,与群众的联系却很淡薄,结果“虽托热心无人问,常使‘公仆’泪满襟”,这种“热心”终究只是一种狭隘的私心。“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必然会成功的。”我们尽管不可能修改人生的长度,但只要坚守了“一生的热心”,就完全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

下载20140917 师昌绪院士:实现强国梦 必须重视新材料(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0917 师昌绪院士:实现强国梦 必须重视新材料(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