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体育设施课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10:0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与体育设施课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与体育设施课题研究》。

第一篇:城镇化与体育设施课题研究

城镇化与体育设施课题研究

前言

盘古智库是一家独立、非营利民间社会组织,汇集了知名学者、中青年经济学家及其他各类社会精英,开展宏观经济、公共政策研究、解读与传播,其宗旨是理性探讨促进中国社会共识、社会融合共生的建设性前瞻研究。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商业小区拔地而起,小桥流水、古典韵味、西洋风格、哥特式建筑、花园洋房等等,眼花缭乱,形式丰富,较以前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但有一点却是没有明显改观,那就是社区内公共体育设施太少了,而且随着城市化过程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城市里生活,这将使得原本就不足的公共体育设施变得更加稀缺,这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城市社区生态体系的建设,也不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更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课题研究背景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体育设施

早在1952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体育已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已经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个生机勃勃的伟大民族。

五星红旗在各个体育赛场一次又一次升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人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强调奥运战略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普通国民素质的提高。虽然我国在2008年取得了奥运金牌数量第一,但仍要看到我们一些项目尤其是足球仍和欧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为此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国足球的关注,并提出最大愿望是举办世界杯。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受到了国人极大关注,实现中国梦也包括发展好中国足球。但是发展足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众多的足球爱好者参与以及大量的社会的投入才能实现包括习主席在内众多中国球迷的足球梦。

同样的现在体育健身不再只是简单的锻炼身体,也变成了大众休闲娱乐的内需所在,在信息化、知识化、科技化高度发展的社会, 高效率、快节奏、激烈竞争成为社会运动的基本方式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而现代生活异化了“人”自身,“紧张”成为现代各种流行病的潜在因素 , 也是当前城市病的一种。“焦虑”成为心理疾患的主要杀手,为此人们需要一种平衡紧张心态,需要一种逃避危险的心境——休闲,即安静、舒适、休闲、健康、松弛,可以使劳动者释放工作压力,回归人性本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即将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200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达4亿, 中国人口的年龄特征出现典型的老龄型。老龄人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居民小区, 他们脱离了工作岗位, 有余暇时间和一定的物质条件, 有消除孤独寂宽、健康长寿的强烈愿望, 参加健身与休闲娱乐活动是实现其愿望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的老年人参中到健身与休闲娱乐活动中来。因此, 居民小区健身与休闲娱乐活动设施建设是刻不容缓的。

当前现状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建设,其中体育设施就是硬件中最重要的一面。体育设施主要包括体育场地和一些相应的建筑和相关的附属设备。而当前主要的问题就是体育场地不足,不少群众反应要是能有一块场地可以用来锻炼多好。

根据《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1]预测到2015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将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体育场地设施也将不断增加。据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与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相比较,我国的体育场地在总数、体育场地面积、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将增长38.07%、69.87%、32.00%和58.46%。

我国体育场地的绝对数量比较丰富,但是相对数量不足,尤其区域体育场地的分布具有更大的差异。比较各区域体育场地的规模可以发现,在体育场地数量、体育场地总面积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方面,东部高于西部,中部最少,主要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体育场地的基础雄厚;而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西部最高,中部最低,主要是西部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可见,我国区域体育场地数量规模分布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由此可见,尚待开发的中西部地区体育场地建设业具有较大的投资开发潜力。

现阶段体育设施不足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1)历史欠账太多, 老旧小区缺乏体育设施发展空间;(2)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限制了大型小区健身与休闲娱乐中心的普及;(3)城市上地资源与人口的矛盾限制了大规模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越来越稀缺,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GDP,搞土地财政,使得原本紧张的体育场地变得更加稀缺,同时也不利于社会资金的投入。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体育设施设施建设出现了数量上严重缺乏, 种类的单一, 现有资源缺乏系统规划, 发展不平衡等一些突出的问题。以小区为例,据广州市最近调查显示, 新建小区每千人平均占有体育用地157.80m, 与国家规定的下限相差至少40多平方米。在165个被调查的小区中, 无体育设施的小区和体育设施达不到标准的小区供不应求达70131 % , 占被调查的小区大多数, 可谓是时下小区体育设施状况的真实描摹。其中, 无体育设施小区达64个, 占38179% , 有体育设施, 但达不到下限标准的小区达52个, 占31.52%。在调查中, 体育设施达下限标准的只有39 个小区, 占23.6%.此次调查还访问了1341名居民,对小区体育设施满意度只有32.4%,主要认为设施数量少,面积不够或者收费偏高。在影响小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九大因素中,“缺少场地设施”居于首位。这里还要看到的一点是广东省的体育馆的数量在全国的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那就可想而知中西部的城市体育设施存在多么大的不足。从我国当前已建成的居住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居住区没有配套的体育场地设施。许多居民住区在最初的设计规划中,都有体育活动中心等规划内容,却没有同步建设,一旦居民入住后,不是体育规划用地被挪用,就是体育场地建设规划不落实,最终受损失的居民的体育利益。

很多小区的健身和锻炼休闲的娱乐设备过于单一,仅有国家投入的一些健身路径, 很多设施都是象征性的, 根本无法满足大众多样化健身与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设施的功能也不平衡, 大部分设施是健身的, 而休闲娱乐的设施很少,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大众新的需求考虑不够。健身与休闲娱乐设施色及不具有特色和创新。在资源利用方面, 只注重小区自身现有资源的使用, 没有盘活和挖掘新的资源, 规划设计健身与休闲娱乐设施时没能考虑到对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

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地少人多,东西部差距大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这也就意外着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过多的使用建设用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走一条因地制宜的集约型发展道路。当前主要面临挑战有这些: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成本分担严重失衡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体育设施集中在国家机关及其下属各个系统,私人投资建设的体育设施不足,导致我国财政压力过大。其中大部分资金投入来自国家财政,而社会上的资源没能够充分参与进来,没用实现市场的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国家财政支出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国家投资建设滞后。

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资源有限,而新建投资的体育设施要求资金量大,时间长,涉及面广,国家财政难以一一满足,只能通过增加财政拨款,提高原有场馆的经营效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虽然原有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有所增加,效益有所提升,但是大多数都是只能维持自身日常开支,而不能创造大量的利润,建设新的场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场馆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国家又没有能力包干所有城镇、新建小区、居民住宅小区的体育设施建设费用,结果导致原有体育设施“以场养场”“、场馆越趋集中”;新建社区、住宅小区因为资金不足,成本分担不明确等原因,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体育资源越趋不均的“骨牌效应”。

社区和开发商责任模糊

社区特别是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责任模糊,经营不善是造成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滞后的另一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城镇新建商品房一般都会按照国家的标准建设相关的体育设施, 但是,他们的目的往往是从商品房销售的角度出发,提高商品房的售价和升值潜力,达到“已建促售”的目的。当商品房售卖完毕后,很多开发商也会根据“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把体育设施改建为停车场等能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设施,即使有保留下来,管理方也采取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收费等策略,采取会员制等方法划分消费市场,以限制大众体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利益。而已有的向小区居民开放的体育设施, 因为免费开放或收费过低不足以弥补体育设施的维护成本, 使原有的体育设施过度使用并缺乏合理维护,利用效率日益下降;经费缺乏又没有能力及时更新旧的体育设施,导致体育资源越来越贫乏,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更加不能满足小区居民的体育需求。

个人成本分担不足

造成我国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居民对体育建设投资的积极性不高,过度依赖国家投资建设,依靠政府拨款经营,缺乏自主投资与科学管理的长远规划,最后形成了向国家“等、靠、要”局面。以体育事业比较发达的广州市为例,从2002 年开始,广州市政府直接用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每年在1 000 万元的基础上以年递增20 %的速度向上攀升,到2006 市的“体育人口”已经达到58.82 %。但是,作为“市球”的羽毛球,却面临场地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广州市可以统计的“羽毛球人口“近40 万,但目前广州市只拥有标准羽毛球馆95个,场地700多片[5] ,平均起来,广州每万“羽毛球人口”只有2.375 个标准场地和17.5 多块羽毛球场地。广州“羽毛球人口”对羽毛球运动的投资,更多的集中在衣服、球具、保护设备以及场地租赁等方面,缺少合理布局、积极融资、改善体育设施、增加体育场等长远规划。最终, 在羽毛球设施等硬件上, 还是向国家、政府“等、靠、要”。

解决方案

做为城镇化进程里面的重要一环,体育设施建设也关系的城镇化的质量的高低,为此必须软硬结合,为此管理、规划、实施等方方面面着手妥善解决这一难题。

改变观念

这里的改变不仅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改变观念而且开发商以及人民大众都需要。首先政府需要改变观念,应该把体育设施做为一项幸福指标纳入考核,而不能单纯的只看GDP,地方政府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教育、全民健身等社会事业,为此要把体育设施建设这一“政绩”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尽量把体育场馆建在学校和居民区并努力实现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

首先,体育场地建设应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能否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两条腿”平衡走路,包括经费投入能否得到保障,关键是看地方政府的作为,而这种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上海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能够在“十五”期间实现飞跃,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括体育场地建设在内的教育事业发展,被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上海市于1999年提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2002年又提出“初中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危房弄堂学校改造”和90年代“薄弱学校更新工程”后,上海又提出的两项“民心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上海各区县将两项工程纳入政府职能部门落实教育目标责任制,加以检查、考核,并进行奖励表彰。

第二个就是开发商需要改变观念,现在的人们对精神追求越来越高了,怎么满足社区的居民的人性需要开发商在建设小区的时候多一点人文主义的关怀,而体育设施就是其中一种。现在越来越多的会所拥有健身房、篮球场、瑜伽馆、羽毛球场,高尔夫球场等各种健身设施。人们在购买房屋的时候也会越来越多的考虑社区的配套设施的完善性了,所以从客户需要角度来看合理的建设体育设施是多么的必要。

第三个需要改变就是人们大众,随着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出现,人们越发的需要精神的休闲,而体育休闲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在这里没有政治斗争的纷杂,没有经济活动的功利,没有学术交流的争辩,没有社交场合的敷衍社区是人们远离下作单位、公共场所、交通工具,远离社会阶层、规章制度后惟一可以躲避危险和紧张的一种“社会结构“的功能。所以我们需要主要自觉的去爱护我们体育设施尤其是公共体育设施。

合理规划 规划原则

小区及学校社区居民健身与休闲娱乐设施标准化是指按照一定的人口规模分级,每级都对其规模、种类有明确的规定,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和保证。这样,居民小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就有据可依,都必须达到最低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功能的多样化和受益的大众化原则

以功能的多样性和受益的大众化为设计原则。并休闲、健身功能一体化同时兼顾多种社会单无的使用。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要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健身与休闲娱乐中心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集中布局的室内外运动场馆是小区体育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设施与景观系统的有机融合原则

体育设施与景观系统两种开放空间的有机融合是休闲与健身相结合的一个新的层次。在和谐体育的构建中,我们强调体育系统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在居民小区健身与休闲娱乐设施规划设计过程,采用景观体育的理念,正是和谐体育在居民小区真实体现。运动场地被草地树木环抱,人们在运动时还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欣赏到优美的景致。同时又为邻近的住宅树立起一道绿色屏障,有效地阻隔运动产生的噪声、尘上和振动。体育设施的融入也使小区景观系统更富活力。

居民小区与学校体育设施互补原则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居民小区与学校合作能取得很巨大的成效。居民小区与学校在体育资源上形成互补。学校的体育设施对大众开放。同时,居民小区健身与休闲娱乐设施也可用给学校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和居民小区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中,在规模、内部功能等方面都注意到兼容俱乐部、学校和小区的多方使用,形成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

总之,居民小区健身与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应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下,以大众性和休闲性为规划理念,形成以居民小区健康休闲娱乐中心和俱乐部为核心、其他类型为补充的一个较为完善的互动体系。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应该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居民小区体育设施配置标准,我国居民小区健身与休闲娱乐设施规划缺乏详细的配置标准。长期以来,地下使用1986年11月29日起执行的《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中,每人200m2-300m2的用地指标标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急需制定更为全面、具体的标准。根据现有国情,项目的选择应以经济性和大众性为原则,主要考虑简单易行,对场地要求不是很高,同时又被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和老年人喜爱的门球等。发展适合这些项目的专业型和承载容量大的多功能场地设施(如健身与休闲娱乐中心等),以此为基本依托。

居民小区健身与休闲娱乐设施内外功能相结合

资金短缺是目前制约居民小区健身与休闲娱乐设施发展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途径,是顺应市场经济原则,营造外向型社区体育设施,利用自身的收益维持和促进其发展。在拟定兴建小区体育设施前,应对周边居住小区居民构成(包括数量、年龄组成、收入、职业状况),现有体育设施情况、相关标准和开发潜能等进行调研,来确定可开发的项目类型以及规模。项目的设置要能够吸引周边人群,形成自身特色,相互之间又达成互补,从而建立多样化的功能格局。

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基于城市土地紧张的现实,除利用好现有的路边空地、闲置不用的建筑外,还应注意开拓三维空间建筑的屋顶,地下空间应作为老城区和高密度住宅区建设的重点。(1)屋顶空间

根据建筑屋顶面积和形状的不同,加设维护性设施即可用作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小型场地但房屋不能过高,并有方便的竖向交通或空中水平交通体系面积人的屋面,也可结合景观绿化设置运动场地会所停车库、小区商业建筑、高层住宅群房屋顶都属适宜利用的类型。(2)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的开发应与小区广场绿地的建设结合起来, 地下空间利用的类型很多,既可以修建人跨度的体育场馆,也可以建成地下停车库,减少汽车对地面空间的压力,将街道、绿地还给喜爱运动的人们。建立小区、学校体育设施新型互补模式

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体育设施缺乏的矛盾,使学校与小区间的资源共享变得更加紧迫而一项调查显示,实际向社会全面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只片室内场地的6%,室外场地的7%。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小区、学校各自为政,设施管理困难。目前把注意力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的单方面开放上,但参考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到小区体育设施在一方面也照顾到学校的使用顺着这样的思路,如果将各自为政的体育设施集中起来,由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自人供学校使用,晚上和假日供社区居民使用,亦是一条可行的方法。这种新型互补模式,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成本,又易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施使用率,可谓一举多得。众所周知,体育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策划到设计,再到运营、管理,每一个五一节都急急相关:政府、开发商、规划师、建筑师、使用者,每一个角色都不可或缺唯有各部门间紧密协作相互支持才能真正把这项下作做好将蓝图变为现实,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新四化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篇: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启动农村市场、增加有效需求,是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以安徽城镇化建设为例,分析当前城镇化建设现状并针对安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安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6年底,安徽共有城镇3392个,其中设市城市17个,县级区划105个,其他乡镇级区划1625个。城市非农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城市5座,50万到100万人口的城市8座,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4座。全省城镇密度为75.1个/万平方公里,每个城镇平均服务范围为133平方公里,服务人口6.1万人。2006年安徽常住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为37.1%,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6.8个百分点。安徽在城镇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尚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目前,许多经济学家把城镇化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时,属于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属于中级阶段;70%以上属于高级阶段。并认为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即国家和地区的全部人口、土地、资源和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按此标准来判断,目前安徽城镇化水平只有32%,刚刚完成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向中级阶段过渡,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二)没有形成科学的农村城镇化体系。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在空间分布上,安徽城镇数量不多,分布密度不高;在城镇规模上,大城市数量很少,除合肥市外,其他中小城市规模普遍不大,次级中心城市仅包括5个;小城镇发展水平低,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等级序列。并且,一些小城镇大多为行政建制,而非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城镇发展要求,根本不具备小城镇应有的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使安徽省在发展小城镇时背上较为沉重的负担。由于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缺乏相应的产业聚集,不能给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小城镇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制约当地的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对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难以达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三)农村城镇化投资资金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安徽省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分配给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小。从民间角度看,农民收入水平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实现农民身份的改变,也要允许集体土地进入一级市场,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折换成城镇土地使用权。土地是公有财产,不能私有化,但土地的征用事关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不能简单地划拨和征用。

(五)农村劳动者素质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2006年安徽省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构成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0.7%,初中学历的占54.2%,小学

学历及以下的占24.1%。安徽省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农业创收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劳动者将成为小城镇经济的主体。而农村劳动者素质低显然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城镇化滞后给安徽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安徽省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安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日益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先进省、市相比,安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对落后。2006年安徽省生产总值为6148.7亿元,居全国第15位,其中,第一、二、三产值分别为1028.6亿元,2648.1亿元,2471.9亿元,分别居全国第10、15、14位。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居21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排20位。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城镇化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城镇化滞后阻碍农村工业化进程。城镇化与工业化具有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通过“聚集效应”、“循环累积效应”反过来促进工业化。规模化、功能化的城镇形成后,会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工业向城镇聚集,同时又能在内部不断催化新生工业的诞生。城市的高度经济集约,蕴藏着多层次、潜在、集中的市场需求,可以分层次接纳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特别是具有增长潜力的主导工业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业最易集聚在城市。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又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城市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业层次和质量。

(二)农村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安徽省虽然在全国较早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但落后的城镇化水平只是将很少一部分有体力、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而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固守在面积日益锐减的土地上,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土地为人均1.0亩,而安徽只为0.9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制约着农业规模化经营,也阻碍机械化在农业中的推广,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提高。省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明显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民为1)已由2003年的1:3.1扩大到2006年的1:3.2,收入差距的扩大将对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农村城镇化滞后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农村市场的扩大。安徽省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农村居民支出对收入的比例逐渐下滑,已从2003年的83.7%下降为2006年的82.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即期消费支付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农村与大城市相连接的中间桥梁,农民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进而抑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长。2006年,安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69.1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420.9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3.1%;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存在较大差距:洗衣机农村为37台,城镇为97台;电冰箱农村为26台,城镇为92台;彩电农村为91台,城镇为133台。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29.3%下降到2003年的28.4%、2006年的25.4%。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占全社会集市贸易成交额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45.7%下降到2000年的42.1%、2003年的38,9%。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城镇化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阻碍了安徽经济的快速增长。(四)城镇化滞后抑制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快速转移。由于安徽农

村城镇化进程滞后,其在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及农村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在2006年从业人员构成中,安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4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安徽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2.4%、31.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和0.9个百分点。2003年,在乡村从业人员构成中,安徽非农产业所占比重为25.1%,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近11个百分点。在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中,安徽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83.2%,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

(五)城镇化滞后影响居民文化和技术素质的提高。农村居民居住的分散性和农民收入的有限性,使大部分农村居民远离城市中的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享受的现代社会文明成果十分有限。在目前“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下,城镇化发展滞后,造成农村居民很少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而影响科学技术、现代文明在农村的传播和应用。2006年,安徽文盲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1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并且文盲人口主要在农村;在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中,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安徽省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安徽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无关系,也影响了安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对策

(一)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配套改革。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进出县城以下的建制镇,逐步放开城市和县城对农民的准入限制。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允许农民进城后对承包土地进行有偿转让,逐步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同时允许城郊农村集体土地作为股份参与城镇开发,弱化城镇建设土地短缺现象和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纳入参保范围,消除农民进城的预期风险,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的集群效应和辐射作用,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加速城镇化建设。为改变安徽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必须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建立国家扶持为辅、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利用外资等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对小城镇合理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各地政府在小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上,要认真把握,进行调控,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聚集人口,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城乡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篇:课题研究

课 题 研 究 手 册 的 建 立

为规范课题管理,促进临盘教育办公室提高科研水平,更为了完整地记录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教研室设计了本研究手册,供各课题组使用。凡临盘教育办公室各类课题均使用本手册,并作为课题结题的存档资料。《课题研究手册》由学校签发。

研究手册分三大部分。

一是课题的前期论证:包括“课题综合信息表”、“课题立项通知书”、“研究文献的收集与分析”和“课题研究方案”等,其中“课题立项通知书”由教研室或校教科室盖章签发。各课题组请重视“研究文献的收集与分析”。

二是课题的中期进展:包括“研究过程记录”、“研究阶段性小结”和“研究变更记录”。做好研究过程记录是圆满完成课题的重要前提。《手册》提供了不同类型研究活动的记录方式,各课题组可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具体选择并记载(带*为选填部分,视研究情况而定),尽可能每次活动的分析都详实些。过程记录也是研究成果的积累。研究过程中允许课题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如人员、标题、方法、步骤、或成果目标等的适当调整,这些反映在“研究变更记录”栏中。三是课题的终期总结:包括“成果一览表”、“研究报告(论文)”等。“研究报告(论文)”是研究的主成果,着重在结果的反映。

《手册》除立项通知书和结题意见由课题立项单位填写外,其余由课题组填写。填写应该用蓝、黑钢笔字或打字,方式可以有写、贴、夹三种。

编制本《手册》是临盘教育办公室加强课题过程管理,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措施之一,也是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特定阶段的需要,以上资料知识一个纲要,不能穷尽小课题研究的所有项目,希望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增减资料,课题研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

。希望能给各位教师的教科研工作以导引与提示,也希望大家能尽早地、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

第四篇:课题研究

阳平关镇中心小学课题研究系列规定

(一)基本要求

1、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2、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题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课题“总结、交流、反思研究情况,进行课例评析”为重点的研讨活动。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施水平。

3、课题研究组教师示范。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参加实验的老师每人每学期上一次公开课,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4、课题研究工作学期小结制度。各课题研究组成员要坚持写实验札记、网络日志,要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功做法和体会、理论学习体会、课题研究等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本材料,供集体研究、交流和存档,每学期就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为下阶段实验作准备。

5、课题宣传制度。课题研究建立课题研究专题网站,由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及时发布科研信息,国内教育发展动态、校内教育课题进展情况;及时交流研究信息,取长补短。

6、建立教育科研课题定期检查制度

为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的指导与管理,保证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度与质量,以发现、总结、调整改进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学校教导处每学期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1)检查的主要内容有阶段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进度、阶段成果、课题材料档案袋、课题研究中的主要困难与存在的问题等。

(2)检查的方式是由校教研室定期组织召开课题进展情况通报会。

(3)课题组组长要定期填写《课题研究活动表》,并上。

(4)每学期末对所有课题进行期末检查,对完成情况良好的要予以奖励;完成情况不好的,将限期整改。

7、建立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汇报制度

(1)为建设良好的校园学术环境,活跃科研气氛,形成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风气,课题组将定期组织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汇报。

(2)教育科研成果的汇报分为学期阶段成果的汇报交流和课题终结阶段的汇报交流。

(3)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汇报的具体程序是:陈述课题研究基本情况、展示课题研究成果、专家评定组或与会者提问,课题组成员答辩。

(4)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汇报可以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进行,也可以在课题组研讨会上进行。、建立课题材料档案袋制度

课题组资料应有专人负责管理,主要包含下列资料:

(1)计划性资料(总体方案,实施计划,阶段性计划);

(2)基础性资料(实验背景材料,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分析,实验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3)过程性资料(实验方案,研究观察记录等);

(4)专题性资料(专题讲座、报告、研讨,论文,照片,录像等);

(5)效果性资料(个案变化、群体变化资料,检测统计成绩,检测的试卷,获奖发表的作品等);

(6)终结性资料(研究论文),体现真实、正确、完整、系统,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9、经费保障制度。学校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设备费、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10、课题研究操作流程。确立问题(提出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目标(期望获得什么结果)---设计步骤(研究的程序、方法)---主题学习(围绕问题向他人、书本、网络等资源学习请教)---个性设计(结合实际设计自己解决方法)---尝试实验(在教育教学中尝试运用验证)---改进提高(分析、改进、优化方法)---结题运用(形成论文、总结)。

(二)课题组长职责

课题组长是课题实验的具体组织者,课题实验的常规工作均由组长负责:

1、开学初制定本课题的实施方案以及本课题组阶段性的计划、总结。学期末递交阶段实验总结及相关论文和资料。

2、组织本组教师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要提前确定学习内容及中心发言人。

3、关心本组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团结并督促本组教师共同搞好研究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

4、定期组织本组教师上研究课,研究课前认真抓好集体备课工作,课后组织有关人员集体评议,并做好记录。

5、自己带头并发动教师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写教学教研论文。

6、负责收集本课题组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的各种数据资料等,定期向学校汇报。

7、负责对本组教师进行考勤、考评、考核,实事求是地向学校推荐优秀科研成果,以及教科研先进个人。

8、在总体上调控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保证课题有序高效地开展。负责向本组教师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政策以及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9、学期结束,要对本学期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协助完成课题中期、最终成果的整理工作。

10、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的推广。

(三)课题研究人员职责

1、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每学期书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心得”。

2、按时参加课题组活动,明确阶段研究计划,勇于探索,自觉按计划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按时完成各阶段实验任务。

3、收集、整理、保存课题实验的有关资料、数据。

4、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或汇报课,撰写一篇论文或总结、一篇优秀教案。

5、积极参与调查研究,认真书写调查报告。重视典型个案的发展和跟踪及材料的积累。

6、在公开课教学中,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都要体现对课题研究的目标。

7、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意识。

8、积极向全校教师进行宣传课题研究成果。

9、要将研究深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10、期末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

(四)课题研究奖励制度

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特制订课题研究奖励制度:

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5000元。

承担省级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3000元。

承担市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2000元。

承担县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500元。

承担校级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根据研究成果,经教研组及校委会研究审核,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课题研究中有重大贡献的,评优、晋级同等条件优先。

2012年3月

第五篇:课题研究

篇一:课题研究范文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陕西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11月14日-1--2--34-分类号 密 级 学 号 g623.2 j24092 题 目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与实施初探 作者姓名 王瑞君 指导教师姓名 赵升旗 副教授 学科专业 教育硕士(语文)提交论文日期 二○○七年四月 篇二: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说明: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篇三:课题研究调查报告格式及范文

研究报告的格式

一.标题:少于25字

二.署名:学校、组长、组员、指导教师

三.摘要:一般为200至300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四.关键词:标志性词语3至5个

五.前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时间、研究方法 六.正文:研究过程、分析讨论 七.结论与建议(也可以把“结论与建议”放入正文中)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访谈提纲、访谈记录、研究日记等

参考范文 编者按:

有的同学开展完研究性学习后,却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有的同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写出的研究报告却很不规范。下面我们剖析这个曾经获得湖南省一等奖的课题研究报告,来教大家如何撰写社会科学类的研究报告。让交通更加便捷

——关于长沙市城区道路设施设计的调查研究

课题组:程瀚(组长)、黄思为、林夕、张澄曦、楚功崚、吴昊、庄舒程、陈洋 指导老师:周小青老师 教师指导:

好的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要求准确揭示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做到题文相符。同时要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标题的写法有两种:单标题和双标题。这个标题使用的是双标题,双标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主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主要内容。最初他们定的标题是《捷径背后——关于城市道路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调查研究》,但是主标题仅仅只反映报告的部分内容,没有概括调查主题,而且副标题没有说明调查研究的范围,后面做了修改调整。这样主题鲜明,调查的目的、范围也非常明确。研究报告不要忘记署上课题组每个成员名字,否则给评审带来麻烦。同时也别忘记署上指导教师,这也是表达我们对指导老师的尊敬。摘要:

交通是城市的骨架,交通设施的建设更是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生活中交通设施有着许多不合理的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本文对此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发现城区交通设施设计存在着许多欠人性、不科学的问题。研究表明,城区交通设施需要完善,设计要科学,规划要合理,才能达到和谐出行。

关键词:交通设施、城市规划、人性化、和谐交通 教师指导

摘要是调查报告基本思想的缩影,是调查报告的简单介绍,目的是使其他人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一般用第三人称来写,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研究报告的摘要字数在200左右。

关键词是指文章中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是文章内容、观点、涉及的问题和类别等方面的标志和提示。一篇文章关键词的个数根据文章内容需要可多可少,一般3—8个为宜。前言:

一. 研究背景:

城市交通生活中常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道路堵车、交通事故、行人踩花坛、不顾禁止横穿马路、车站站牌设计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从客观上看几乎都有设计不人性化、缺乏科学性原因在里面。随着2008年的到来,中国很快就要迎来一场盛典——奥运会。和谐交通的建设刻不容缓。而做到和谐交通的第一步就是完善交通设施。于是我们对城市道路设施的人性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二. 研究目的

1.寻找长沙市内诸多道路设施设计的不合理方面; 2.对一些欠人性化的设计规划提出合理建议 三.研究时间:

2007.09.07-2008.1.20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法。其中调查分两部分:(1)到长沙市城区内各交通干道进行实地测量;(2)到餐馆、书店等公共场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司机(公交司机、私家车、的士司机)、行人和交通劝导员。

教师指导:

前言又称引言,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即开场白。主要内容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或阐明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方法,或介绍研究的背景、范围及意义,以使其他人对论述的内容先有个概括的了解。这个部分作者是从七个方面进行来描述,让读者清楚了解他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城市交通生活中常存在着许多问题,目的是如何改进道路设施不合理的设计,同时交代了具体的调查时间、地点和研究方法。正文:

经过组内分工,八位组员分成四组,分别对司机、教师、市民、交通劝导员进行调查,于是我们得到了很全面的数据。此次调查共访问72人,发出问卷80份,其中有七成以上的人认为道路设施存在着设计不人性、不科学的问题。城区交通设施现状 图1 对于马路上交通设施,四类人群都有一致的意见,那就是交通设施仍有很大的一部分需要改善。大部分人对于人行设施是不太满意的,主要存在人行设施遭到破坏未检修、部分设施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其中对于人行设施建成后的管理许多市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城区的设施管理并不到位,许多废弃的设施没有得到及时检修,而到多数新增设施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二)道路照明设施 表1 夜晚的照明可以说是城市设施中最成功的一项,大多数人都认为设计很合理,少数人反映某些路段的路灯损坏后未得到及时维修,并希望红绿灯的时间调控能更合理。

(三)机动车配套设施情况 图2 停车问题是城市交通现状最严重的问题,无论的司机、教师、市民或是交通劝导员都觉得市内的停车设施建设亟待完善。有车的朋友常有找不到停车点,而商场下的地下停车场收费偏高,且停车场的布局复杂,停车不方便。,在我们的调查活动中不少人提出了要设置免费停车场的建议。

(四)城市绿化设施情况 图3 绿化设计有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最明显的有花坛的长度设计和位置设计问题。绿化设施的目的在于美化城市环境,缓解交通带来的污染,而大多数绿化设施遭破坏导致设施的功能大大下降。也没有达到预计的绿化环境的效果。

(五)道路规划情况 表2 交通堵塞是潜伏在城市道路繁华背后的一大重要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设施的规划对此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城市中道路的规划对于出行并未造成不好的影响。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路设计的不合理,有些道路宽但车流量小,有些道路站车流量却很大,道路的设计一开始并没有考虑流量的问题,从而导致道路在增修,交通压力区没有缓解。

(六)城市交通总体情况表3 这一组问题是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然后要求被调查人填写自己理想中的城市道路环境,为了不耽误人们的时间,我们用多选和矩阵的问卷形式侧面展现人们观念中的和谐交通。首先要充分肯定城市交通的建设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提升了长沙市的形象,但城市交通设施现况不容乐观,除照明设施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调查中的其余五项设施都存在着各种问题。人行设施(主要指地下通道、人行道、人行天桥等)修建不到位,部分路段存在设施缺失、老化、设计位置不科学的问题;绿化设施破坏严重,天气严寒时植物的保护没有做到位;道路旁车位阻挡交通正常运行;街道宽度不适应其人流量导致上下班时交通异常拥挤。这几类问题中,尤以人行设施和绿化设施设计问题最为严重。总之,城市道路设施的建设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设施修建后并没有完美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绿化问题),设施作用得到完全发挥需要从人性化和科学性入手,这样才能保证城市交通的正常、完好运行。

教师指导

作者从六个方面来分析城区交通设施现状,其实他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就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归纳,问卷设计了十七个题目,但他们将调查内容相近的题目放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非常有条理的进行分析。而有的同学不善于概括,直接对每个题目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会导致报告内容松散。这篇研究报告他们首先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统计处理,然后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时他们就可以结合图表来进行分析,让读者感到很清晰,有说服力。

下载城镇化与体育设施课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与体育设施课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

    关于开展省、市、县中小学教学研究 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扎实抓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推动学校积极探索‚科研强校、......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硕果累累 为了实现“科研促教、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我校围绕校本研究制度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不断强化学校科研组对教育科研的领导。主要抓三个......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苏教版《科学》教材的主编路培琦对待教材的态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教材,我们究竟应该持什么样的一个态度,也许苏教版《科学》教材的主编路培琦老师对此最有说服力......

    课题研究

    《新课标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课题研究(范文大全)

    小学英语音标有效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背景 1.课程改革背景 在新课程英语教学目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音标教学,但是在各英语教材中都多多少少涉及......

    课题研究2007 文档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探究”,转变应试观念,切实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

    课题研究

    指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整本书”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剧 (一)理论依据: 1、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读整本书,尤其是读整本的经典、优秀典范的现代......

    课题研究

    附件4柘城县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立项申请书学科分类____________小学数学__________课题名称__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______课 题 主 持 人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