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阜康市城关镇鱼儿沟东村党支部书记热依木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花儿”村里的好书记
—记阜康市城关镇鱼儿沟东村党支部书记热依木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城关镇鱼儿沟东村是一个以回族为主少数民族村,由汉、维、回、东乡等四个民族组成,全村村民和睦相处,经济发展,这要从村党支部书记热依木说起。
热依木,男,维族,50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阜康市城关镇鱼儿沟东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担任市镇党代表、人大代表。他所领导的鱼儿沟东村连续多次被评为镇级“五个好”党支部等称号。1998年他所领导的鱼儿沟东村被评为昌吉州民族团结先进村,同年又被评为州级“五个好”党支部,他个人荣获州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8年热依木被评为昌吉州奥运火炬手。
“三任”书记
热依木自小就读汉语学校,1982年于5436114部队服兵役,服兵役期间当选为电化班班长,他所带领的电化班获得集体荣誉三等功。
1985年复原回到鱼儿沟东村,买了一辆四轮车跑运输,1987年,他第一次当选为鱼儿沟东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四年后,辞职干个体生意。1990年他第二次出任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了五年,他又从事蜜蜂养殖业五年,之后他第三次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到现。
热心书记
由于热依木从事过运输业,会一些农机具修理,这可是帮助了村里各族农户,谁家拖拉机一坏,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热依木,一个电话过去不到十分钟,便看见他笑呵呵的来了,认真耐心的为村民修理机器,这让村民亲切的叫“热心书记”。
多年来,他个人帮助过的各族村民不下十户。
张志贤,是鱼儿沟东村的汉族村民,他由于前些年在煤窑工作时受伤,无法正常劳动务农,家里有三个孩子,家庭经济困难,热依木就想尽办法帮助他,每年农忙时节,就抽空去给张志贤家干农活,把自己的拖拉机给张志贤家用。后来还联系了好几个部门,对张志贤这样的农民进行了一对一扶助。马付新,是鱼儿沟东村的回族村民,老伴是残疾病人,家里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孩子也无法像同龄人一样去宽敞明亮的课堂。热依木就主动去和市职业中专协调,让马付新的孩子去职专学一门技术,现在,马付新的孩子已经在一家焦化厂工作了,渐渐的一家人的生活也好起来。
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村民互相帮助,各族村民亲如一家,村里谁家有事,大家纷纷帮忙,已经形成了一股“牵手是兄弟,你帮我,我帮你”之风。
热依木重视村里的民族文化建设,注重村里民族团结气氛的打造。他请了市职业中专的师生为村里文化室院子墙上绘制了各式各样的民族团结漫画;每年都举办村民体育运动比赛,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日益增进。
致富书记
鱼儿沟东村全村耕地面积不到2800亩,人均耕地极少,村民无法富裕起来,他组织广大党员主动把村里废弃的土坑填平利用,耕地面积达4500亩,大大的提高了村民收入。
为解决村里用水困难的问题。他组织村民自筹资金新打5眼机井,为全村新修了渠道、马路。
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开展“党员创业致富典型、双带致富党员”等评比活动,改变老三样的种植,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原有300头牛基础上发展到600头牛。他大力推广种植美葵、食葵,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
他积极推广我市的“6+1”模式示范田,把村里1400亩的土地进行流转出去;增加了1400亩的加压滴灌;新建42座高标准温室;村里农户的房屋由土块房转变成砖房的达90%。全村人均收入达万元。每年年底经民主评议,群众对“两委”,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7.3%。
在热依木的带领下,鱼儿沟东村各族村民生活富裕,精神文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正积极向新农村各项事业稳步迈进。2
第二篇:阜康市水磨沟乡红山湾村村民白生年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哈族同胞的“好兄弟”
--记阜康市水磨沟乡红山湾村村民白生年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白生年,男,汉族,1963年2月出生,阜康市水磨沟乡红山湾村村民。18岁那年他就根植在水磨沟乡红山湾村,从此这个憨厚老实的人与哈族兄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
致富路上的 “好帮手”
18岁,带着一身的激情与梦想,白生年回到生养自己的农村,他想:我的梦想讲从这里开始。1982年的水磨沟,大部分的村民是哈族,还有维吾尔族、回族,汉族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哈语则是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并且那些少数民族会说汉语的非常少,这非常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为了便于和少数民族打交道,白生年下决心好好学习哈语,尽快的能和少数民族同志交流。经过3个月的苦练后,白生年学会了说基本的哈语,在日后的交往中,他的哈语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听他说的哈语和当地的哈族人是一摸一样的。学会哈语后,克服了语言障碍,更方便和少数民族交流了。
由于水磨沟大部分人是少数民族,他们没有种田的经验,看到这些,白生年觉得他不能就这么袖手旁观。于是,他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经常到其他牧民的田里,看看他们种地的情况,时不时地给牧民指导一下,受到他指导的田到秋天总是比别人的收成好,一来二去牧民们知道白生年能够帮他们把地种好。就这样,来问问题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难,白生年又不得不拿起放下多年的书本,在书本里寻找答案。经过几年理论与实践的积累,现在的白生年俨然成了一个种地的“好把式”。而那些受到过他的帮助的人也说:“白生年是我们哈族的好帮手,帮我们把地种好了,粮食也打多了,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思想路上的“好同志”
2008年,水磨沟乡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鼓励山上的牧民到山下定居,为此阜康市专门为这些定居的牧民在准东以北划出一片土地,把它作为牧民搬迁定居点,在上面新建定居房屋。在山上住了一辈子的牧民们已经习惯了那种在山上靠天吃饭的日子,不愿改变。而且他们对自己家园有一种依恋,非常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但是,白生年不一样,自从搬迁定居政策下来以后,他就时常在思考:实施搬迁定居对牧民有没有好处,政府花这么大的力气又是帮着盖房子,又是修路、拉电线、通水,这样做好处肯定是有的,那就一定要搬。当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周围的人时,他们纷纷劝他,山上一切都是现成的,住着多好啊,山下所有的都要从头开始,为什么非要搬下去。2009年,当第一批房屋盖好以后,白生年在邻居们议论声中,第一个搬了进去。搬家的过程中,白生年享受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于是他想到:不能就我一个人享受这些,要把这些告诉村民们。他开始在自己的邻居周围宣传搬迁的好处,积极劝说山上的牧民办下来。村上的村干部纷纷说:白生年比他们都积极地劝说牧民搬家。
团结路上的“好兄弟” 2005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正在睡觉的白生年被一整急促的敲门声吵醒,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马合沙提。“怎么了?这么着急,有什么事吗?”“白生年,白生年,你可一定要救命啊,我老婆马上要生了,得送到医院去,现在只有你能救我老婆了。我求求你了,用你的车把我老婆送到医院吧!”“什么?要生了?那还等什么?快走吧”,白生年用自己的车吧马合沙提是妻子送到了医院,马合沙提的妻子也最终产下一名健康的婴儿。后来医生出来说:“幸亏送的及时,要不然产妇和孩子就有生命危险了。”
自从白生年买回来车以后,像这种晚上或者白天免费送人的事时常发生,妻子也和他为这事吵过几次,但是,白生年总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能帮就帮一下,也没有多大关系。”
村民鲍尔旦已经七八十岁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一次洪水灾害中失去了生命,留下的孤苦无依的鲍尔旦。白生年看到老人家生活困难,便经常去看望他,而每次去一定不会空手,有时是一袋面粉,有时是一桶清油,有时又是200元钱。从2007年开始,一到冬天,细心的白生年都会为老人家送去越冬的煤炭和牲畜的饲草料,让老人家有一个温暖的冬天。
牧民赛力克一家经济条件不好,去年由于收入不好没有及时偿还银行的贷款。今年春天,银行不能为他再贷款,可是没有贷款就没有钱把今年的地种下去,没有钱买种子、没有钱买化肥,怎么办?这可愁坏了赛力克。忽然,他想到了牧民的“好兄弟”白生年。他当即就去了白生年家,白生年听说了这件事,二话不说就答应他帮他解决贷款的事情。第二天白生年就来到银行用他自己的名义贷款5000元借给了赛力克。后来,赛力克也及时地把地种上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也许白生年自己都不记得了,可是那些被他帮助过的人却时刻牢记在心里。用村上牧民的话:“他帮我们的太多了,他是我们哈族同胞的好兄弟。”
第三篇:阜康市九运街镇十运庙村村民 阿瓦汗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汉族残疾女长在维族家
----记阜康市九运街镇十运庙村村民 阿瓦汗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清晨的阳光下,阜康市九运街镇十运庙村一位农民阿瓦汗与往常一样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阿贝比汗在院子里晒太阳,疏头、洗脸——
看到今年70 岁的阿瓦汗正照顾着今年42岁阿贝比汗,她给我们讲起了她42年来收养阿贝比汗的感人故事。
艰难生活,让她更加坚强
1957年,阿瓦汗与阿合买提结婚了,婚后一直没有生育。1968年的一天,村民朱景对阿瓦汗说:县医院有位医生拾了一个女孩想送人,你要不要? 阿瓦汗把孩子抱回自己母亲家里精心喂养,给孩子起个名字叫“阿贝比汗”。小阿贝比汗身体虽然有所好转,但是经常得病。一年间,为了给孩子看病花去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阿贝比汗近一岁了还不会坐。阿瓦汗心里焦急万分,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说可能是软骨病,开了补钙药品,让回家好好补养。为此,家里好吃的东西都给了女儿,希望她早日能站起来。谁知厄运又一次悄悄地降临在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1970年,丈夫阿合买提身染肺结核病,咳嗽越来越严重。因没有钱,丈夫不愿住院治疗。阿瓦汗含着热泪说:你是全家人的希望,你不能病倒。女儿还没有叫你一声“阿大”呢。阿瓦汗把家里仅有的羊奶和白面都给丈夫滋补身体。过了一段时间,到医院再次诊断时,医生说:肺结核已经到了晚期,可能治不好了。这次阿瓦汗拉住丈夫的手,苦苦哀求让丈夫住进了医院。但是,阿合买提的病情不断恶化,病魔最终无情地拆散了这对恩爱了十三年的夫妻,夺去了丈夫阿合买提年轻的生命。这一年,阿瓦汗才31岁,女儿也才1岁半,且不能爬不能坐。
面对两位亲人的相继离去,阿瓦汗曾经想到过去死,可是当看到年幼的阿贝比汗,她无法割舍那份牵挂,她也不愿让女儿再次失去母亲,她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从此,她背着女儿到外面去拾柴草、放羊,肩负起这个不完整的家庭的一切。尽管好心的亲朋四邻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是别人的关心毕竟无法治愈小阿贝比汗的疾病。为了生活,也为了给女儿看病,家里值钱的物品和羊只一一被变卖了,只留下一只奶山羊为阿贝比汗挤奶喝。冬天来了,阿瓦汗就把自己结婚时的衣服一件件拆开给女儿做衣服。夜深了,她把女儿放在炉火旁,自己拿着针线做活。
再苦再难,绝不放弃孩子
当时,阿瓦汗的母亲家里还有五个未成家的孩子,家庭状况也很困难。有人就劝说阿瓦汗:把孩子送给别人吧!自己再重新找个人家,安稳下来。何必苦自己呢。可是她就是不肯,她说:让我把阿贝比汗送人,我怎么忍心。她不会坐、不会说话。别人能照顾好她吗。就这样阿瓦汗独自一人照顾女儿三年多。三年里,她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付出了百倍的艰辛。1973年9月,经人介绍,与本村村民玉曼结婚,阿瓦汗唯一的条件就是对孩子要好。从此,阿瓦汗和丈夫玉曼共同肩负起抚养女儿的重担。
1974年的春天,夫妻二人又抱着6岁的阿贝比汗到乌鲁木齐市一家医院给女儿看病。经医生诊断:阿贝比汗的脊椎骨早已摔断,骨髓神经严重受损,可能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了。此时,阿瓦汗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回来后,夫妻二人依然没有放弃救治女儿的希望。为了家里能有钱为女儿看病,玉曼去了十运大队煤窑干起了挖煤的活。到了女儿8岁那年,阿瓦汗在妹妹的陪同下,凑了一部分钱,又借了妹夫300元钱,来到乌鲁木齐市一家大医院继续给女儿看病。经X光机拍摄脊椎影片,医生诊断:阿贝比汗腰脊椎自幼断裂,骨节错位,中枢神经损伤严重。智力残疾一极,身体残疾一级。阿瓦汗听到这,心里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她默默回到家,看着女儿弱小的身体,她心里很难受。可是作为母亲,她依然细心为女儿按摩,精心呵护,耐心地照顾着女儿。一声“阿帕”,让她拥紧女儿
当女儿长到十岁的时候,有一天,阿瓦汗正在忙着做饭,猛然听到一声呼唤。阿瓦汗以为听错了,回头看见女儿的俩只眼睛直望着她,小嘴在一动一动,用喃喃的声音说着:阿帕(妈妈)。是女儿在说话呀!女儿会说话了!从未有过的喜悦伴随着十多年的辛酸和泪水一起涌上心头!她紧紧地抱起女儿。阿贝比汗会说话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为阿瓦汗的付出报以赞扬的目光。在她的精心呵护下,阿贝比汗渐渐地头能抬起来了、靠着被子能坐一会儿了、能说简单的日常词汇、能听懂大人的谈话了、会笑了、也学会发脾气了。这一历程在一个正常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多也就一两年。而阿瓦汗的养女却走了二、三十年,没有伟大的付出,没有细心的呵护也就没有这样的结果,甚至没有阿贝比汗的生命延续。“阿比古丽”,团结花开在心中
阿瓦汗三十年如一日的收养智力残疾一极,身体残疾一级汉族女弃婴的事迹却感动了无数人的心。1997年5月,阿瓦汗做为新疆代表团的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二次残疾人自强模范与扶助残疾人先进表彰大会。全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为之感动,阿瓦汗本人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江主席与她亲切握手,并高度评价阿瓦汗:特别给我一个感觉,就是我们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阿瓦汗你看到一个汉族残疾小姑娘能收养下来,度过30年艰苦岁月,太感人了。你对这个小姑娘比亲生的还亲,你给她起名阿比古丽,她是民族团结之花。
一晃42年过去了,如今,阿瓦汗同现在的老伴都是70多岁的人了,她的女儿也是40岁了,却依然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可她仍然照顾着这位汉族女儿顽强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