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慧涛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 网站首页-宿州教育网

时间:2019-05-13 10:1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贾慧涛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 网站首页-宿州教育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贾慧涛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 网站首页-宿州教育网》。

第一篇:贾慧涛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 网站首页-宿州教育网

贾慧涛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贾慧涛同志出生于1980年9月。刚上小学的时候,他就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那时就立志要成为一位人民教师。经过不懈的努力,于2000年8月,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一名教师。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天起,屈指算来,已有十多个春秋。十多年来,贾慧涛同志时刻牢记自己立下的誓言:“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他以对人民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酷爱,用火热的心,无尽的爱,默默的耕耘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育人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用爱心感化学生。汪X是贾慧涛班里的一名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后各奔东西,他只好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经常疾病缠身,她只能为汪X做点吃的,其他方面的事已无能为力。因为缺少双亲的关爱,他对学习毫无兴趣,不完成作业成了他的专利,也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与同学大打出手。看到这一切,贾慧涛没有因为他违反纪律而训斥他,而是像慈父一样关心他、爱护他。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早晨,贾慧涛在教室看到汪X,只见他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衣,在座位上不停的哆嗦。贾慧涛急忙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由于汪X长时间不洗澡,走近他时,会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贾慧涛放弃休息时间,带他去洗澡,并用自己的钱给汪X买了一身新衣让他穿上。父母的漠视,老师的关爱,使得这个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扑在老师的怀里哭着说:“老师,您比我的亲爸爸还亲。”目前,这位学生已是一位守纪、勤学、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贾慧涛从不因自己的私事耽误学生一节课。他的爱人在外地教书,唯一的女儿托付给母亲照看。女儿才五岁,每当女儿生病,看到病床上的女儿,他多么想陪陪自己的女儿,可是学校里的几十个孩子怎么办?懂事的女儿似乎知道爸爸的心事,总是说:“爸爸,你去上班吧,我会很乖,我会听奶奶的话。”此时的他,总是含着泪水向学校走去。在他的影响下,学校老师、学生从来没有迟到、旷课的现象,他自己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纪律性强,受到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

在2004年,被镇中心校任命为葛集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从此以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是自己工作的事情,更肩负着一个学校的工作。他常常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大胆做出改革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7年,他被砀山县委、县政府评为“模范教师”;被宿州市教育局授予“宿州市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他被砀山县教体局任命为葛集镇黄河学区葛套小学校长。由于葛套小学地处葛集镇中心,以前调来的校长都背景重重,只重形象不重质量,结果几年下来,葛套小学的毕业生,没有学校愿意要,成绩每况愈下。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体局派了贾慧涛同志来任葛套小学的校长,他来到以后,还继续兼任班主任工作,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以“优德促发展,以创新求进步”的思路,给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深厚的国学经典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塑造学生的品格。

一、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强化学生道德认识

在贾慧涛同志的领导下,葛套小学努力打造“震撼学生心灵”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你一走进葛套小学就可以看到校门上方的“说礼貌话,办文明事,做文化人”的横幅。在贾慧涛校长的领导下,葛套小学正以蓬勃的姿势飞速发展。现在,一进学校就可以看到校园里浓郁的文化氛围,师生相见笑脸相迎,互道祝福语;橱窗、板报、条幅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校园特色。《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向学生诠释着忠、孝、礼、义、仁的蒙学知识,让学生深知“心中有爱,才能人见人爱。”

在校园文化的引领下,尽显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从改善班风、班貌做起,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需求,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加对学生的感染力。

二、引领师生吟诵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在葛套小学,学生都会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国学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在实际生活中,贾慧涛同志以实际行动带领全体教师诠释着这些传统美德。用形象影响学生,身正为范是贾慧涛的行为准则。一点小事、一句话都是学生的榜样,言行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老师的一举一动可以直接的影响学生。身教胜于言教。在每一次大扫除中,在每一次劳动中,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师、一名校干的他不光起着一个指挥官的作用,而总是那里最脏就有他卷起袖子和学生一起干得满头大汗的身影;哪里活最重,就有他捞起裤管冲锋在前的脚步。去年十月份,贾校长在县医院检查出肝功能有异常,需住院治疗,可是,贾校长放心不下学校,从县医院拿了药就回到学校,趁晚上的时间去镇上诊所吊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校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各种活动。每周少先队开展升旗仪式,通过国旗下的发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活动,使校园里涌现出许多的好人好事;“五一”开展“我劳动,我快乐”家庭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体味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给妈妈捶一次背,洗一次脚,与父母做一次交流,沟通感情,督促孩子持之以恒的回报父母;“六一”开展缅怀“红领巾”的文艺汇演;师生同唱同一首歌——《感恩的心》,让学生懂礼貌,会感恩。学校还经常开展体操比赛,跳绳比赛,强健学生的体格;开展读好书,写好字活动,努力打造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贾慧涛同志工作多年,积极努力,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取得了较大成绩:

2007年,被宿州市授予“宿州市优秀教师”称号; 2006—2007年度,被砀山县委、县政府授予“模范教师”称号;

2009年,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骨干班主任培训; 贾慧涛同志的先进事迹曾刊登在《拂晓报》(2009年11月10日)教育专刊,题为《以事业为重,用心灵育人》;

2009年9月,贾慧涛同志的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在评审活动中,获宿州市教育局三等奖;

2010年6月,在砀山县小学教师 “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主题教育中,获“先进个人”称号。

此外,在贾慧涛同志的正确领导下,葛套小学在2010年举行的“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教育活动中,获砀山县教体局“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获黄河学区“先进单位”称号;三年来,葛套小学在县督导评估中,成绩均名列前茅;在学区质量抽测中,各年级各学科均取得优异成绩;每年“六一”文艺汇演,均获黄河学区第一名,特别是在第二十二个、二十三个艺术教育月活动县级验收中,我校的文艺节目均获佳奖;2012年,我校的体育代表队,在学区运动会中获团体第三名。

葛套小学在贾慧涛校长的带领下,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全体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进取心、蓬勃的姿势飞快的成长。

贾慧涛同志不愧为“江淮好教师”的称号。

黄河学区葛套小学全体教职工

第二篇:吴秀俊先进事迹 - 青田教育网 首页

附件2:

吴秀俊老师先进事迹

吴秀俊老师入伍及任职以来,始终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历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她不仅仅把教师工作作为一份赖以生存的职业,更作为一份值得永远追求的事业,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

一、爱岗敬业,醉心三尺讲台。

参加教师队伍的前六年时间,她任教过北山最偏僻的乡村学校,北山双垟、坑底、岭根、张口乡校,北山小学。她家在北山,到双垟乡校要走三十多里山路,其中有十里是像爬楼梯一样的陡坡,她的教师之路便是从双垟启程的。期末,当学生和家长得知我要告别这里去师校进修学习时,成群的人涌到了学校,孩子们拉着她的衣角依依不舍,淳朴的乡民塞给她刚煮好的热乎乎的鸡蛋和炒得香喷喷的南瓜子„„这一切深深感动了吴老师。她读懂了他们眼中的需要、期盼和嘱咐。“要当好老师,一定要当一名优秀的老师。”这个信念从此深深根植在吴老师心底,鼓励着她从一名普通的代课教师逐渐成长为“青田县十大名师”,并且是唯一一位连续两届获得“青田县十大名师”荣誉的小学教师,也是唯一一位在“首批青田县十类人才、百名精英评选活动被评为“十大名师名校长类”的小学教师。还曾先后获得“青田县优秀班主任”、“ 丽水市教坛新秀”、“ 丽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丽水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成长的果实是甜美的,但过程是曲折艰辛的。信念在这物质迅猛充斥的年代往往要经历严峻的考验。青田是著名的侨乡,出国发展是许多青田人的选择,也是每年教师流失的最大原因。她曾因探亲出过国门,去体验过售货员、裁缝、家庭教师等职业,尽管收入大大超过当教师的工资,可她体会不到那些工作的快乐,更无法拥有教师受人尊敬受学生热爱被他人所需要的那份幸福感和教师特有的成就感。她陷入了深思,是留在外面发家至富还是回国继续当清贫的教师?国外丰富的物质条件、高薪水以及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宜人的气候的确认人心生留恋;但另一方面,教师职业仍然像磁铁一样地吸引着她,想起孩子们在教师节精心准备班会带给我的意外惊喜,想起离开他们时那一双双带泪的眼,吴老师无法割舍这份情感。许多亲戚朋友竭力劝阻,还有的预言她回国后一定会后悔的。可是最终吴老师还是决定回来,继续站在她最喜爱的三尺讲台上。为了专心一线课堂教学研究,她毅然辞去教务主任职务。她说:“每当我站在讲台上便会忘记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痛苦,心灵变得宁静安详,我的眼 1 里只有学生;只要面对天真无邪充满童真的孩子我便心平气和不急不躁,这就是课堂带给我的精神慰籍与心灵滋养。”吴老师就这样25年来醉心讲台始终不悔。

二、爱生如子,创建和谐集体。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无论出生、无论美丑,吴老师始终这么认为。她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总是最好的,因而每一个孩子在她眼里都是天使。每当她从家长手上牵过孩子的手时,都感觉握到的是喜悦和希望。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民族的希望。平常,吴老师牵挂最多的是学生,在她的脑海里有一本学生的生活档案,对每个学生的各种情况,如数家珍。就是现在上了大学的那些孩子拿着他们小学一年级的本子来,只看字迹不看名字她仍然能清楚分出哪个本子是谁的。

她曾说起过这样一件事:她班里一名叫小女孩,是她从一年级一直带上来的。五年级开学的那一天,小女孩的爸爸突然打来一个电话,说他女儿要留级重读四年级。那一刻,小女孩张胖胖圆圆的小脸不停地浮现在眼前,想起孩子刚上学第一天来报名时的情景;想起陪着她陪着孩子在教室背课文的情景;想起拉着孩子爱的小手回家吃饭的情景„„放下电话,吴老师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她说,当时感觉就像是自己养了多年的孩子突然间被人从身边抢走一般的伤心和难过。同时,她的内心有一种深深的自责,因为她觉得没有让她的家长放心满意。

吴老师会为一位学生离开集体而自责,也会因每一个在集体中进步的学生而喜悦。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心里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充实和欣慰。吴老师觉得这是一种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的乐趣,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体会的乐趣。

作为班主任,吴老师无论何时何地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立教,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优雅的谈吐、踏实的作风、积极进取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文明的举止和主人翁意识。

在她的班级中,扫把散了,会有同学悄悄扎好;畚斗坏了,会有同学默默地修好;水桶破了,会有同学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上一个新的。“吴老师,我买了一块新毛巾,教室里那块该换了。”曾心昊笑眯眯地把毛巾挂在钉子上。“这瓶洗手液香喷喷的,是谁买的呀?”“咦?这个小肥皂合真漂亮!”在吴老师的班里诸如此类的新鲜事会经常发生。她希望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那么将来他们必定是社会的大主人。2007,学校进行“百名感动校园学生评比活动”,吴老师班的夏菁、沈宣贝、潘林威、吴子晗、季斯佳四位小朋友以他们生动感人的事迹榜上有名。

吴老师努力创建和谐的班集体,让班级充满民主与平等,充满理解与尊重、充满温情与关爱,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我班教室的后墙上贴满了一排奖状,“文明班级”、“书香班级”、“现场作文比赛优胜班级”、“阅读比赛年段第一名”、“黑板报评比优胜班级”“广播操比赛第一名”„„她与学生共享和谐带来的成长的幸福。

三、精益求精,研磨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生活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要想上好课,必须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无论是平常的课还是公开课我总要求自己充分准备,反复研读教材,阅读相关资料,精心预设教学过程。课堂上她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气氛活泼和谐,充满浓浓的情趣。“吴老师的课我最喜欢上了,上语文课简直是一种享受”她学生这样说。其实许多孩子都曾这样对家长说过,许多听过课的老师和家长也这样称赞。

记得吴老师为了拍好《我爱你,祖国》这堂视频课,一次次修改教案、修改课件。上课所用到的教具都是她自己花钱买的。其中,学生的地图拼图,原来是用泡沫的那种,试过之后效果不好,因为字体太小,学生看不清。吴老师听说云和木制玩具厂有一种特别的木制中国版图拼图,便托朋友到云和买来,再一次试过满意了,她才放心。还记得青田县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的那一次,吴老师上的很顺利,而且获得了比赛第一名,可她脸上却没有一丝喜悦,因为她觉得课堂中还有许多遗憾。于是,她不断思考:能不能一进入课题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以极大的兴趣自主探究学习?这样久久地思索着,又仔仔细细地研究起教材,修改方案,决定从故事的高潮入手,直奔重点。在全县的教研活动课上,再一次上《跳水》博得了满堂喝彩。上完课她总要回过头来审视自己,不断反思,从中找出不足,找出点“遗憾”来。“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意味着反省,意味着认识的升华,意味着进步与提高。最近五六年以来吴老师频频承担县、市级公开示范课,先后上了《我是什么》、《燕子过海》、《月光曲》、《雨点儿》、《画家和牧童》、《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感恩父母》联合中队活动等。学习,感悟,感悟,学习,吴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获得了专家、领导、同行、家长的一致好评。

吴老师不仅自己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还主动承担辅导青年教师的任务。不管是县里或学校开展的教育研究活动,还是年段自发的教研活动,我都积极主动参加,虚心向同事学习,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听课、评课、讨论,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2007年6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希望之星”新教师继续培养活动指导师,与船寮教育集团的新教师上官秀荫、章旦小学的吴伟芬结为师徒。与本校青年教师王伟琼、尹旭东、吴金燕、王伟琼、马爱 3 丽等结为师徒。有时她们的一堂公开课,吴老师要反复听,听了谈,谈了修改,改了再上,一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她把这样磨课的过程是看成是师徒共同进步的过程,她的徒弟也逐渐成为教学能手,学校或县里的教学骨干。任职以来先后约指导培养教师30余人。其中叶好丽成长为市教坛新秀、省名师培养对象;叶莉莉获市教坛新秀、市学科带头人称号;吴永丽获县教坛新秀,现任实验小学教务处主任;邹照静获省品德学科优质课第一名;王伟琼获得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市教坛新秀,马爱丽获得市教坛新秀。吴老师还热心送教到偏远山村学校,北山万阜、腊口、章村、山口;担任“小学教师技能培训”专题讲座;承担师德培训巡回演讲;新教师培训讲座等。吴老师把这一切看成是锻炼能力,提高教学及研究水平的机会,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精益求精,潜心研磨教育艺术,一路汗水,也一路收获成长的快乐。

四、锐意进取,提高自身素养。

吴老师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长流水,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养。的确,教师要有活水源,要有长流水才能教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为此,吴老师在教学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读文学,学理论,做研究。《窗边的小豆豆》让她感叹巴学园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智慧,也感佩小豆豆母亲的伟大,更向往走进巴学园似的学校。《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德育》、《班主任之友》是她日常案头杂志。吴老师的书架上除了文学方面的,最多的是教育理论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谈》、《陶行知教育文集》、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等等。每次出差无论到哪里,新华书店是她必去的地方,回家时,行李里最有分量的一定是新买的书。一摞摞的书籍是丰富的营养品。她如饥似渴地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并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近几年撰写的论文、教案陆续在省、市、县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改进评价手段 提高语文素养》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宏扬人文精神 体验习作乐趣》获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全国论文评比三等奖;《学行知思想 育创新人才》获县一等奖,发表在浙江省《教学月刊》上;《让词语教学精彩纷呈》发表在《丽水教育》2007年第5期;《规范写字教学 提升语文素养》发表在浙江省教育网;《巧妙引导

自读自悟》、《倡导自由表达 享受习作乐趣》获浙江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有效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加强朗读训练 培养语感能力》丽水市论文评比一等奖;《侨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市心理健康论文一等奖;《小学语文创新例谈》获县一等奖。市重点课题《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市二等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4 获市课题二等奖,日前,她又拟定了《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文化的场效应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吴老师说,教育事业有无穷的奥秘、无限的探索空间,永远充满魅力和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吴老师,这位用全部的汗水、精力、心血和生命去浇灌教育之花的优秀教师能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青田县实验小学

2011年4月6日

第三篇:张俊江老师先进事迹 - 龙岩市教育局-网站首页

张俊江老师先进事迹

张俊江同志是我校一名师德高尚、热爱学生、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农村优秀教师。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执行党的政策,密切闽台关系,关爱留守儿童,积极投身于乡村少年宫建设,为我国农村山区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美好的青春。

一、扎根山区,深入教研,积极投身少年宫建设,成绩斐然。

1998年8月,张俊江同志毕业分配时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放弃了进城任教的机会,来到离镇区十余公里的农村任教。山区生活条件差,他十余年如一日坚持在校食宿,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讲条件;农村小学教学任务繁重,他总是任劳任怨、全心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他还主动要求并积极承担最艰巨的学校各项中心任务,埋头苦干,无怨无悔。他长期积极坚持一线教学,一直兼任毕业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白天,坚持上好每一节课;晚上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来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多年来,他所担任的工作和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全镇前茅,频频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教学论文多篇在国家、省知名的刊物上发表。张俊江老师长期利用周末时间,风雨无阻,主动要求到下洋镇乡村少年宫任辅导员,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和方案,对孩子们耐心辅导,培养和陶冶孩子的艺术兴趣,孩子们在少年宫这个乐园里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组员代表县参加国庆献礼汇报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张俊江老师敬业,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誉。

二、密切闽台联系,全力做好对台工作。

张俊江同志任教的思贤村,是现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的家乡。由于历史原因,通讯一直中断。他经常熬夜查阅吴氏族谱,冒着炎炎烈日翻阅地方日志,寻找伯雄先生祖上的一丝丝线索。相关资料寄出后,做好和台湾方面的沟通。为配合上级对台部门做好统战工作,他积极和乡贤吴奕汉先生一同寻找和吴伯雄先生联系的渠道,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坚持和伯雄先生通信沟通,汇报家乡情况,反映村貌变化、表达亲人的思亲心愿。据统计,十年来经他的手发给吴伯雄先生的信件多达50余封。2000年,吴伯雄先生首次回乡祭祖、探亲,并把学校作为接待的场所。他全力以赴地做好场地布置,周密安排工作程序,保证了接待工作的圆满成功。为增强了两岸少年儿童的联系,实现闽台两岸少儿的沟通了解,张俊江同志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精心组织学生举办“两岸一家亲,闽台少年儿童手拉手”活动,指导吴宵翔同学写的《给伯雄爷爷的一封信》和《给台湾少年儿童的一封信》在闽台两岸的媒体中刊载和发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为使吴伯雄先生赠送的钢琴和小提琴等物有所用,张俊江同志发挥自己的音乐专长,组织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学生学习弹拉基本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2009年 “六一”文艺汇演,学生钢琴弹奏和小提琴合奏等表演节目制作的光盘捎给伯雄先生后,伯雄先生一家十分的高兴。伯雄先生第二次返乡时,亲自倾听和欣赏家乡孩子的现场演奏,心情澎湃,感慨万千,称赞家乡孩子可塑可为!表扬张俊江老师是一名业务全面,优秀的好老师。

2009年,指导的兴趣小组参加龙岩市小学基础教育课改活动周学生素质展示,赢得得强烈反响,与会代表高度赞扬张俊江老师是实施农村素质教育的典范。2011年,伯雄先生长子-----台湾桃源县县长志杨先生返乡,亲自用萨克斯和学生合奏《月亮代表我的心》,合奏出了两岸一家亲的最强音。

三、热爱学生,关爱留守儿童。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张俊江老师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言和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学校有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脱离父母的关爱,品格、生活、学习都受到很大影响。张俊江老师把关爱留守儿童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坚持和他们保持沟通,尽全力帮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六年级学生张联修,父母多年在广东务工,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打架、逃学、偷盗是常有的事。张俊江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亲自担任他的代理父亲。第一次见面,给他带去许多的学习用品,当晚还与在外打工的父母取得了联系,了解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以后每到周末,张俊江老师一定去张联修家,与他谈心,教育他做人的道理,辅导他学习。2013年春节,张俊江老师放弃与家人团聚机会,带着礼品来到了张联修家,这个顽皮的孩子眼里涌出了感动的泪水。多年来,张俊江老师用他宽阔的胸怀和真挚无私的爱,关爱和感召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成为品学谦优的学生。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用知识做露珠,培育祖国的花儿;是无私的蜡烛,倾尽毕生精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张俊江老师用爱心和执着,坚守着人民教师这光荣的事业;用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履行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第四篇:王锦春老师先进事迹 - 龙岩市教育局-网站首页

王锦春老师先进事迹

在边远的武平山城,有这样一个人:

他一直相信人生总会与谁有某种机缘。

他执着认为青春总应该做点什么,好让平淡如水的生活有一点激动与喝彩,好让如梭的岁月在无声地流逝之后,总还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回忆与记念。

他后来终于知道,那个与他有着某种机缘的是“学生”,而那份执着是“教育”。

他,就是原武平一中,现武平二中教师王锦春。

王锦春,1989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同年8月分配至武平一中任教,现为武平二中高级教师。

记得正是那个昭示着希望与收获的金秋八月,王锦春成了武平一中的一名教师。看着这里盼望长大却又稚气未脱的学生,看着这里强手如林的教师,他有些心虚。

学校领导是理解年轻人的,知道年轻人需要鼓励,更需要磨炼。学校为此制订了一套“帮带”青年教师的措施,而青年教师必须在三年内成才——这既是厚望也是压力啊。然而王老师的心却平静了下来,他坚信这里就是他耕耘的热土。只要辛苦劳作,蜜蜂是会飞来的,他的桃李会是满园的。

(一)“给我重一点的担子吧,我要尽快成长”。

初上岗位,学校按惯例只安排他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当他知道学校的工作安排后,年轻的甘于重压的心跳动开了:“那么多的老教师除了担任两个班的学科教学任务外,都还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这二十刚出头的后生怎能如此安逸?况且身为人民教师,教学和德育工作同等重要,我除了教学还得做些德育工作,这样才能让自己尽快成熟。不行,我得找校长去!”

校长听了他的请求后,笑着说:“年轻人,我们给你多一点的时间,让你先在教学上成熟起来吧,以后的担子有你挑的。”

“不,”王老师语气坚定地说,“重压之下才能充实。给我重一点的担子,我要尽快成长。”

于是,这一学年王老师成了高一(6)班的班主任,并担任高一(5)(6)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的真爱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王老师手记

王老师有一点特别,每一届的毕业典礼上,他都很少说话。他说,无需言语——学生们知道他这时会想些什么,“祝愿”、“希望”是多余的,他知道学生不会辜负他的期望。在过去的许许多多日子里,他都是透明的,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高尚、浅薄,在学生面前从不隐瞒掩饰,他从不在学生面前给自己头上画上一道神圣的光环。王老师深深知道,“为人师表”决不是正襟危坐,没有喜怒,没有哀乐,没有人之常情;“教书育人”也决不是做好好先生,而应有爱有恨,既爱浪子回头,也恨铁不成钢。

王老师在做班主任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由于来自穷乡僻壤,父母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使他养成了一种自卑、孤僻的性格,看不起父母,也不与城里的同学来往。王老师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对他动情地说:“我曾经与你同病相怜,我读高中时家境与你相似,父母生了十个孩子,家里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总是穷,我们都是苦孩子出身。我最难忘的是高一时有一次上体育课的情形。那个下午上体育课,是期末测试匀体向上项目,刚好那天我的裤子屁股上的一块补丁的线脱落了,而老师又要我第一个测试,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毅然地上了。虽然那块补丁在北风中被吹得不停地抖动,但我的心里却很坦然,因为我深深知道,贫穷不是我们的过错,也不是父母的过错,我们和父母都无法选择出身,但我们有权选择奋斗;贫穷改变不了亲情,相反,亲情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这种„富有‟是我们一生快乐的源泉。”王老师的话说完后他非常激动。此后,他的自卑、孤僻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变。

“真诚、热情、原则、谅解”是他做班主任的法宝。记得1990年,他参加全县的作文教学评优活动,由于板书不合理,时间掌握不好而落选,当他把落选的消息自责地第一个告诉学生,学生们先是静寂尔后掌声雷动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记得九五年,他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一些误解没被评上三好学生时,他只是用热情的双臂将他紧紧抱住;记得九八年,他一个姓石的学生因为偷了班里同学大米,他是如何怒目圆睁、声色俱厉,而当这个学生知错认错,他又是如何地一趟趟往学校政教处跑,求领导们手下留情,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一桩桩一件件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对学生的是真爱,而学生回报他的是真情。请看一位学生在毕业多年后给他信中的一句话:“不再相见,并不意味着分离;不通音讯,并不意味着忘记。”

(三)自己开恳的,即便是一寸,也是最宽广的土地。

自己播种的,哪怕是一粒,也是最诱人的果实。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老师的心也常常躁动不安。然而他却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钻进陋室,习惯性地凝视书桌上架着的座右铭:“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劲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然后坐在书桌旁,或是看书学习,或是整理资料、抄写卡片,或是备课改作,或是总结经验。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流水”才能满足学生需要,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的更新。他深知,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他爱读小说、散文,更是以“吃”书的精神攻读教育教学论著、杂志、报纸。几年来,他“吃”掉了《年龄和教育心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合作教育学》、《成功教育论》,选读了各种报刊上的优秀论文。就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就像蜘蛛一样精心结网,他以教学理论为经,以各门知识为纬,编织了一个“知识之网”。

仅有知识是不行的,关键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上,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王老师当然深知这一点。为此,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便成了王老师的另一追求。他说:“在舞场上,我缺少一份自信,只有在课堂上,我才可以挺胸昂首,信心十足,伴着教材的内容,把我的知识、思想、感情倾注给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他们总是眼睛闪亮地报以我纯真的微笑。为了自己的那份„信心‟和学生的这份„微笑‟,笨拙的我丝豪不敢取巧,只有付出多出常人几倍的时间去思考,去尝试……”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老师就是那样的老老实实,那样地辛苦跋涉。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的语文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深得学生的喜爱。98年5月份,武平一中“梁野文学社”的海报上竟然出现“我校著名青年教师王锦春”如此的字眼,足见王老师在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对他的喜爱程度。

(四)“如果没有事业,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工作!”

只要是武平一中人,甚至是武平教育界人士,没有谁不知道王老师的病史,没有谁不说他是个“工作狂”。

94年9月8日,教师节前夕,对于王老师所担任语文科教学的高三(1)(2)班的学生来说是个灰色的日子:他们所喜爱的王老师突然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病室,经医生诊断为急性重症肝炎。这一消息使他的学生个个黯然神伤,心急如焚。其实他们不知道,早在暑期补习期间,王老师就已得了肝炎,但他舍不得放下自己的工作,舍不得丢下心爱的学生,隐瞒了病情,仍然坚持为同学们上好每一堂课。拖着疲乏的身体,强露出如春的笑容,因为怕传染给学生,还要避免与学生接触,这一情景让学生回想起就动容、自责。

请让我们来看看医院重病室的那幕动人的情景:

三十多位学生手捧着鲜花,眼含着泪水静静地围在一张病床前,床上躺着的是他们的全身腊黄、疲乏无力的王老师。静穆,静穆,接着是低声的啜泣,然后终于有人高声地哭了起来,这哭声让在场的医护人员也动容。就在这时,他们的王老师睁开了微闭的眼,当他看清周围的是他心爱的学生时,脸上突然露出了让人看了都心酸的笑容。他吃力地张开嘴,缓缓地说出了下面的几句话:

“怎么,你们这是来看望我,还是来向我的遗体告别?别哭,别哭,我的病不碍事,两个月后我又会站在你们的讲台上。”…… 王老师绝对没有食言,两个月后,他果真又站在了高三(1)(2)班的讲台上。迎接他的是讲台上鲜艳怒放、祝愿老师永远快乐健康的康乃馨。

然而学生的美好祝愿毕竟只是祝愿而已。王老师出院时医生曾告诫过他:肝病患者忌酒、忌熬夜、忌劳累。王老师可以做到滴酒不沾,但他的工作热情却不能让他做到不熬夜、不劳累过度。他的做护士的妻子曾经为此哭过多少次,劝过多少次:“你不要命了,你再这样下去,可真就要没命了!有你在,我有丈夫,孩子就有爸爸,我们才有个完整快乐的家呀……”王老师的眼圈红了。他坐在沙发上,无限深情地对妻子说:“生命是有限的,而事业是无限的。我怎能以区区生命使自己碌碌无为呢?”听完丈夫的话,柔情知心的妻子还能说些什么呢?她所能做的,只是从医院不断买回肌苷、护肝片等保肝药片,尽量内内外外地操持家务,以减少丈夫的外在劳动压力。

病是无情的。王老师的肝病多次反复,他曾于95年、96年、98年多次住院,成为老病号。而每次病情稍有稳定,他都坚持出院,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谁也拦不住。

校领导是最理解王老师的。每次王老师住院,他们去看望他时,都坚决表示要他休息半年,但每次王老师都婉言相拒:“肝病没有根治的可能,除了心情。如果你们不让我上课,我的心情不好,病情照样反复。再说,如果没有事业,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工作!”

2012年10月,王老师突然感觉自己双腿酸痛麻木,起初还以为是大腿肌肉拉伤,不太在意,继续坚持工作。直到领导老师学生一再提醒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他才去了医院。经CT检查,是腰椎间盘突出7.5mm,且是中央型的,压迫了双腿神经。这种病是需要治疗并卧床休息的,但王老师舍不得他的学生,坚持上课,说要等这届学生毕业后再去治疗。无论领导、同事、周围亲戚朋友怎样劝说都无效。学校工会的李主席要把他这一感人事迹播扬出去做典型,他硬是不配合,他甚至说:“我这样一瘸一拐坚持上课无关乎道德,无关乎精神,无关乎高尚不高尚,是我自己忍受不了卧床休息的孤寂。”此后,王老师不仅依旧为他心爱的高二8、9班同学上课。2013年9月起,还变本加厉,硬是要求多教了高一(8)班的语文。“有一次,当我看着王老师忍着剧痛,抓着楼梯扶手一步一步挪动着上楼的情形,我泪流满面。”他的一个学生在作文上这样写道。只要是武平二中人,至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头发斑白、一瘸一拐艰难地走在校园中的小老头,他就是王锦春老师。

面对这样一个“工作狂”,谁还能有别的办法?

(五)“只要生命没有停止,总会有新的嫩芽从枝上发出”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武平教育记住了他,各级政府记住了他。在二十五年的虽不算短,但也不算长的时间里,王老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十五年时间有十九年担任毕业班教学、班主任工作。

——在连续十九年所担任的武平一中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中,所教班级的语文高考平均分、单科上线率均居全县、全市前茅。其中92年高考,方三文同学的语文单科成绩为100分(当时是120分制),居地区前茅,该同学的文考总分居当年全省文科第二;2003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语文科平均分97.5分,其中100分以上28人,居全市前茅;2009年高考,所任教班级的方洋、程美华分别为福建省文、理科状元,其中,程美华的语文成绩为138分,居全省前茅。

——自1991年起,累计十九年担任武平一中或武平二中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高考成绩显著。涌现了方三文、王颖彦、李龙莲、李配珍、刘子伟、罗燕芳、兰发富、程美华、方洋、刘灿、兰金锋等一批在当年高考中省、市、县总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尤其是2003年高考,所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高三(6)班高考成绩优异,高分人数、上本

(一)和本

(二)人数均在全市名列前茅,其中有两人600分以上,两人590分段,上北大录取线人数3人。该班还荣获2003年“福建省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高考,所担任班主任的武平一中高三实验班高考成绩优异,上清华北大为5人,其中方洋和程美华为福建省文理科状元,2014年所担任班主任工作武平二中高三(8)班高考成绩优异,其中刘灿和兰金锋的高考成绩总分分别为684(含20分自主招生加分)和680分,已分别和北大、清华约定录取,取得武平县近5年来高考成绩的新突破,该班还荣获“福建省先进集体”称号。

——教研教改成绩显著。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年来均获校论文考核一等奖。其中《记叙文写作中立意构思的“杨朔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曾在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定中被评为“较高水平”。《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在“福建省第一届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展示与学生的情感滋养》获“福建省语文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并收入《福建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论坛》;《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导引》发表于《高考金刊》;《高三三境界》发表于《海峡都市报》;《宏观驾驭,微观管理》在龙岩市第四届普通中学开放周“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中央电视台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跟踪摄制的反映以王锦春老师及其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为代表的武平一中师生敬业、学习、生活、成长的纪录片《高三》于2005年11月27日和2006年1月20日分别在央视“纪事”和“社会纪录”栏目播出。该片获“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此后,《南方周末》,凤凰卫视“大视野”、“鲁豫有约”、“冷暖人生”、福建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王锦春老师进行了专访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曾应四川、重庆、新疆、广东、湖南、福建等多地邀请前往讲学,深受师生欢迎,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风雨飘摇心深处,多少往事,悠悠难追忆”,而岁月的脚步总是匆匆。面对未来还有不知多少的飘摇风雨、坎坷险阻,王老师,你超负荷的心是怎样想的呢?

——此去人生,我们都将一步步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老的大街依然会有高楼竞出,苍翠的竹野依然会有春笋竞出。生命只要没有停止,总会有新的嫩芽从枝上发出。”

第五篇:林爱村先进事迹 - 龙岩市教育局-网站首页

林爱村老师先进事迹

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林爱村

林爱村,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员兼小教室副主任。1988年8月参加工作,曾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1996年8月调入溪南小学,从事小学数学科教学兼任数学教研组长。从教20多年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基础理论扎实,教学教研能力强,成绩显著,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研员”、“先进工作者”、“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省级“优秀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新长征突击手”;市级“先进德育工作者”、“首届优秀人才”、“名师”;区级“十佳杰出人民教师”、“区管拔尖人才”、“优秀教师”、“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等二十多项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现任市、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培养了五十多名青年教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城乡名师队伍。撰写五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CN、省、市级等刊物上发表;参与编写《小学数学名师名课·成名篇》、《新罗区小学校本课程》、《暑假乐园》、《快乐周计划》、《新罗区四年级数学“课堂三导教学”导学材料》等十多本著作及学习资料。指导五十多位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或录像课评比活动均获奖;在省、市、区级开专题讲座五十多场次;主持或参与指导省、市、区级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十余项,均获得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

一、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她从一走上教师这个神圣的舞台,就非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始终牢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道德宗旨。她在农村及溪南小学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12年,任数学学科教学兼数学教研组长工作。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她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和默默奉献的孺子牛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同行的认可和家长的广泛赞誉,她所任教的班级在每次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成绩都名列前茅。由此,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教研员,特别是到进修学校工作后,角色发生了转变,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她始终把“潜心教研,服务基层”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较好地履行了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者和合作伙伴,用实际行动为教研员树立榜样,做出表率。

二、勤奋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学习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教研员,应该是勤学不辍,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时时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新罗区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她不仅通过读书、看报、看新闻等形式积极参加各 项的政治学习活动,还虚心地向老教研员学习,潜心研读教育教学专著,翻 阅教育教学杂志,上网查阅资料,观看教学光盘等;还积极参加省教研员的高级研修班学习、省内外的学术交流、观摩研讨,与专家、同行学习互动等多种方式,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吸取各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是2011~2013年还参加了“省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训学习,于2013年3月结业,2014年5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学科教学带头人”。她在学习实践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不断提升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努力为自己的专业引领打好“底色”。

三、立足课堂,促进教师成长

她始终把课堂作为开展教研活动的主阵地,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听课、评课,每学年坚持听课一百多节。坚持每年开展片区课改研讨、教育教学调研开放周、课堂教学观摩评优、“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讨、城乡共同体、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等活动达二十多场次。她还始终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要与老师们进行认真地磨课、帮助教师理解教材,了解学情,分析教法,针对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开设专题讲座,共开设专题讲座五十多场次。还非常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每当我区的教师被选拔推荐去参加国家、省、市级的课堂教学观摩赛课活动时,她都要与教师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指导交流,不厌其烦,不断打磨特色好课,先后指导了五十多位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的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均荣获好名次。

四、注重教研,促进课题发展

作为一名教研员,她坚持把找准课题,拥有课题研究发言权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近年来,由她负责或参与指导的省、市、区级的课题研究就有十多项。每次开展各项课题实验的研究,均能认真做好前期开题、中期评估、后期结题和推广实验成果等各环节的工作,特别是我区正在实施的小学数学“课堂三导教学”课题实验的研究,做到每学期至少开展5次以上的课题调研、课题培训、课题研讨等活动。其中由她个人负责的省级课题——“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及市级课题——“自主探索、开放发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均已通过验收,已经结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新罗区课题研究扎实稳步地推进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五、借助平台,发挥示范作用

她作为市、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能坚持以名师为引领,以项目研究为纽带,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每位工作室成员扎实做好师徒结对工作,积极组织开展“送培送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效果良好,为兄弟县市和辖区薄弱学校教师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她还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每周一小时的网上在线研讨,参加外出学习、做专题报告、学术交流等活动。每次活动都做到带好 一个团队、推进一次交流、抓实一个项目、总结一批成果,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她还于2007~2008学年到新罗区的薄弱学校 ——中街小学挂职锻炼一年,担任校长助理,不但协助校长分管教学、课改、教研等工作,还担任了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校期间,她为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还经常上示范课、开专题讲座,积极引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一年来,在她的指导引领下,不但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真正发挥了教研员示范、引领的作用。

六、加强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黄金时期,教师的评价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她始终引领教师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采用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的功能。每学期都能认真组织一线老师编写单元试卷、四至六年级导学材料的编写及审核工作,还做好一至六年级质量监测及期末质检的命题和试卷的审核、质量分析等工作,为推进我区素质教育、促进课程改革及优化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忙碌伴随着充实,汗水孕育了丰硕。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她没有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她总认为:今天的成绩只是明天工作的起点,她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不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下载贾慧涛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 网站首页-宿州教育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贾慧涛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 网站首页-宿州教育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