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颖同志主要突出贡献事迹、代表论文和著作、最新成果、获奖情况
党颖同志主要突出贡献事迹、代表论文和著作、最新成果、获奖情况
主要突出贡献事迹:
党颖同志是边疆基础教育的领跑者,在边远的西南边陲,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教育教学最前沿,教学业绩卓著,他让一所所名不见经传的的普通学校升级到省级重点高中,高考成绩跃居全省同级同类高中前列。先后担任过德宏州瑞丽民族中学、州一中校长,均受命于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2003年,在瑞丽一中任校长的6年的时间里他不但让一个西南最边陲的民族中学奇迹般的冲进了第一批云南省一级完中的行列,而且填补了该校办学40多年来无学生考取清华、北大的空白。2004年,组织上把这位能打硬仗的校长调到德宏州一中任校长,他潜心苦干,使学校顺利迈出三大步:第一步是成功剥离高初中办学,完成搬迁、校园基础建设、征地扩招和校园平稳过渡,使德宏州一中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第二步是率先在云南省中学开设《科学》课程,大兴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之风,加大管理,使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成绩斐然;第三步是成功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先学后教,问题引导,精讲精练,当堂检测,课后配餐”的二十字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全州教育改革示范校和同行争相效仿的龙头学校,以创新的思维和管理引领这所老校走上了新的辉煌。推进了德宏边疆教育和德宏民族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高考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多年来稳居本州榜首,居省内同级同类学校前列。为边疆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各类优秀人才。为边疆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代表论文和著作:
2007年,论文《中学生道德教育模式重建》省级二等奖。论文《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系统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获省级一等奖; 2008年论文《质量提升,民族地区中学教育的永恒目标》在第六届全国民族中学论文评审中获一等奖。
2010年4月论文《教育观念转变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中国报道》刊物《飘扬的党旗》上发表。论文《成功教育,给民族学生以希望》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增刊》发表。
2011年8月主编出版《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一书,共计20多万字,公开出版。
2011年在《德宏教育》发表论文《校园文化建设重在情感文化的建设》。
最新成果:
负责国家级立项重点课题1个,即:《边疆民族地区语言教师发展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认知研究》。
省级立项课题1个,《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其认知方式的相关研究》正在结题。
2011年8月主编出版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一书,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主编了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教坛新秀”“配餐制教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教学设计 学案集 三本书
2011年在《德宏教育》发表论文《校园文化建设重在情感文化的建设》。
获奖情况:
1996年被省教委、省人事厅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1998年 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1年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云南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2003年云南省公安厅评为群防群治先进个人
2004年被云南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6年云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优秀校长 2010年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
2010年云南省中小学名校长奖
2011年云南省第二届教育功勋奖
第二篇:水火淬炼 智勇双全——党的十八大代表叶智勇同志事迹
水火淬炼 智勇双全——党的十八大代表叶智勇同志事迹
携笔从戎 刻苦钻研
完成大学学业后,因为大学学习成绩和表现优秀,叶智勇先后收到了厦门国贸、厦华电子等多家单位的接收函,并与厦门国贸签定了用人协议。
看上去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父母、亲友也为他能回到家乡,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高兴。然而,一件偶然的事,却让他在一瞬间完全改变了人生轨迹。这年6月,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到福州大学招聘应届大学生。这一信息,瞬间挑起了他儿时的军人情结:何不到火热的警营去干一番事业呢?怀着对绿色警营的美好的憧憬,他毅然改变了原先的就业规划。在江西入警集训期间,叶智勇坚持从难从严要求自己,各项考核都名列前茅,最终被集训队评为“优秀大学生学员”,分配到厦门消防支队杏林中队担任见习排长,自此正式步入了军旅生涯。在基层工作一干就是十三年,直到2010年成长为一名团职干部,他依然驻守在海岛东山,工作在基层一线。
作为一名地方入伍大学生,叶智勇的最大理想就是发挥化学专业优势,为提升部队战斗力尽一份力量。总队、支队领导对大学生干部成长非常关注,尽量为入伍大学生提供有利的空间和舞台。1998年11月,他被分配到以化学灾害事故抢险为主要任务的特勤三中队任职。这对于刚从福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的他,再合适不过。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他并没有满足于大学所学知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泡在图书室,沉到训练场,学习军事理论和消防业务知识,研究各类化学灾害事故处置方法。在新的岗位上,他重新拾起大学的专业书籍,结合中队执勤中的化学知识要求,认真进行再疏理和再学习,研究各类化学灾害事故处置方法。不久,他参与了支队特勤训练基地的建设,设计并组织安装了“化工灾害事故训练装置”、“化工管泵训练装置”等。2011年7月,叶智勇从漳州东山大队大队长调任漳州支队参谋长。任参谋长以来,叶智勇通过强化“六熟悉”工作、组织战评研讨、开展铁军集训等形式强力提高部队灭火救援能力。他带领司令部人员在总队举办的全省消防部队“六熟悉”比赛中,分别获得了“六熟悉”网络资料库评比第二名,“六熟悉”手册评比第四名,“六熟悉”手册暨网络资料库总成绩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从警14年来,叶智勇充分发挥化学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专长,致力于重特大灾害事故科学处置的钻研,积极参与消防科技创新,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编写出版了专业书籍《常见化学危险物品处置对策》;参与《社会重特大事故消防紧急处置方法研究》等课题制作,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制的《执勤中队“六熟悉”辅助系统》、“消防宝”战训参谋系统、救援抛投器、消防车辆GPS实时导航指挥系统等项目,多次获得总队、支队科技进步奖。
扎根基层 建功立业
带兵经验和灭火救援组织指挥能力不足向来是大学生干部的一块短板。叶智勇入伍时,消防部队大学生干部较少,许多人对大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带兵水平持怀疑态度,认为大学生干部“文的行,武的肯定不行”,或多或少有点偏见。和许多大学生干部一样,下队后,叶智勇曾经也有过一段时间的不适应,甚至还遭遇了不小的“信任危机”。此时,大学四年的学生干部经验,在关键时刻帮助他走出了低谷,他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完全放下“学生官”架子,努力使自己作为普通一兵融入到了战士中间,严格落实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劳动、同娱乐”,平时要求战士做到,他率先做到,在灭火救援一线,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空间距离的拉近进一步融洽了与战士之间的感情。慢慢地,中队战士不再躲避叶队长这个“学生官”了,领导也放心交待一些重要的工作,他工作逐渐得心应手。入警第二年的5月,在厦门市公安局举行的建局五十周年庆典暨公安警务汇报表演大会上,叶智勇所带领的方队被厦门市公安局评为“分列式一等奖”,而他个人也荣立了三等功。作为一名大学生干部能将队列训练带出好成绩,这给他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和工作的激情。
于是,叶智勇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在完成灭火救援战斗及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受到了组织的肯定,得到了官兵的认同。在2009、2010年连续举行的两届全省消防铁军比武竞赛中,叶智勇作为厦门支队铁军集训队队长,组织从各单位选拔过来的业务骨干开展集训。集训的过程,是每个参训队员完成蜕变的过程。面对高强度的训练,有些队员退却了,思想产生波动。叶智勇通过和队员交心,了解队员日常训练情况,科学制定训练计划。训练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和队员,生活中,体贴关心和照顾队员,默契一点点积累,成绩一步步提高。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队员成绩,他查阅了大量的运动学资料和技战术相关的书籍,始终坚持科学的训练方法组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9年和2010年全省铁军比武中,叶智勇带领厦门消防铁军比武集训队勇夺桂冠,为部队赢得了荣誉。
危难时刻 冲锋在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八级强震,无数生命一瞬间被废墟掩埋。灾情发生后,公安部消防局迅速下令要求厦门消防支队等调集150人奔赴四川抗震救灾,叶智勇挑起了赴川抗震救灾一分队分队长的重担。赴川奋战的8个日日夜夜,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5月13日晚,叶智勇正在龙岩执行奥运火炬传递护送任务。接到赴川命令时,大约是凌晨两点,命令要求只有四个字“全速赶回”!此时,距离集结时间仅有不到两个半小时,来不及与家人话别,容不得片刻的犹豫,叶智勇以平时出警的速度整装集结,从龙岩驱车两百余公里直奔厦门机场。
为确保携行器材装备运抵灾区,在飞机载重有限的情况下,赴川救援队人员坚持“多带装备、少带物资”的原则,宁可少带吃的和用的,也决不落下装备。为此,近8T的抢险器材全部打包装机,而仅带了不到1T的物资和食品。5月14日10点30分,部队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达四川绵阳机场。“快、快、快”,每名队员此刻都吼着同一个声音。冷雨中,车队一路急驰,开始与死神赛跑,与时间赛跑。
50多公里、12个小时,在平时看来,这或许是一次轻松的旅程,但这次当叶智勇所在的一分队挺进在绵阳到青川的山路上,却仿佛经历了一次超越生死的“远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地震松动了山上的岩石,山路两边“轰隆隆”的声音不时从或远或近的地方传来。12个小时的路程中,车队遭遇了9次山体滑坡及泥石流、6次余震。在青川保卫街一栋民房的废墟上,叶智勇也第一次感受到了生与死的距离是那么近!一名男子跌跌撞撞跑来向他们求助,说他的妻子还被埋在废墟中,生死不明。队导命令叶智勇所在的一分队带装备前往救援。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当现场展现在眼前时,他还是深深地吸了一口凉气。这原本是一幢4层的旧房子,二楼楼板以上的建筑已经被震塌,三楼的楼板只有一角还钩在上面,仿佛只需要轻轻吹一口气,就会掉下来。
“快点!”叶智勇发出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观察哨,就位!生命探测仪,定点!他算准脚下余震刚刚停歇的瞬间,让分队侦察小组把生命探测仪放进了摇摇欲坠的楼房内。打开监测仪,他紧张地看着屏幕,生怕漏掉一点点生命的迹象。五秒、十秒、三十秒,屏幕上毫无动静,他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根据周围群众提供的信息,叶智勇又把探测仪进行了调整。终于,监测仪上出现了微弱的信号。“队长!在前面四到十米范围内,深度三到四米,有信号!”侦察小组报告。
“赶快救人!”叶智勇一声令下,官兵们迅速使用携带的液压剪、扩张器、起重气垫等工具,轮番作业,挖、扒、撬、顶,用不了工具就用手!手套磨破了,手指磨出了血,大家都顾不上。累了,坚持!因为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条命!
突然,脚下一阵颤抖,随即“哔、哔、哔”的急促哨音响起,有余震!按照事先规定路线,大家迅速撤离。只听“嘭”的一声,原先挂在三楼屋顶上的预制楼板重重地砸在了叶智勇和他的队员所站的位置,不远处,山上松动的石块滚滚而下,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好险!
余震一过,叶智勇带着一分队的队员又冲进了废墟。这时,大家都很清楚,余震越频繁,楼房结构越不稳定,建筑构件的稍微移位就可能危及被困人员的生命。随着预制楼板一层一层地搬离,残砖断瓦一块一块地清除,终于在一块楼板下,他们救出了一名被楼板死死压住的被困者。
就这样,叶智勇和他的队员们往返奔波于青川、安县各个重灾区,昼夜奋战、抢救生命、排除险情,圆满完成指挥部下达的各项抗震救灾任务。在绵阳市安县河清镇,他不顾疲劳,带领突击队员连续奋战16个小时,拆除危及加油站储罐安全的水塔1座、危房13座、危险建筑构件162处,抢救物资35吨,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7万余元。5月21日,当救援队告别灾区时,灾区群众排起长队,含泪相送。
智勇兼备 屡建战功
消防部队作为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部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水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两勇相遇,智者胜。叶智勇深知其中的道理。面对恶魔般凶猛的火灾,光靠硬冲是行不通的,需要更多的是智慧和谋略。除了汶川地震这次特殊经历外,在十四年的基层灭火抢险救援工作中,叶智勇经历过的火灾扑救及各类救援任务不计其数。“火光中出生入死,险境里拯救生命。”叶智勇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多一份平安,让生活多一份宁静。”叶智勇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并在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得到践行——
2000年9月21日晚,厦门大桥集美入口处发生了凯斯泡尔大巴坠桥事故,到场后,叶智勇同志第一个跳入冰冷的海水中拯救被困人员,手划破了,脚伤了,也没有上岸,一直战斗到所有被困的人员全部解救完,这时需将大巴吊离海面,需要人潜入海底进行钢丝绳紧固,由于是晚上时间,再加上海水混浊、冰凉透骨,地形又不熟悉,支队领导很不放心,叶智勇同志主动要求承担任务,在征得同意并做好个人的防护后,匆匆喝了几口增加热量的白酒后,多次潜入了夹杂着汽油的海水中,为大客车的顺利起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005年10月,厦门原电化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抢险过程中,善于动脑的叶智勇在仔细观察现场情况后,凭借扎实的理论攻底,经过反复测算,向现场总指挥提出了利用挖掘机筑堤形成池体向内灌碱,通过“酸碱中和”的方法控制有害气体挥发的建议。这一建议最终得到现场专家组的采纳,叶智勇带领5名战士身着笨重的防化服,深入到被毒气笼罩的反应区,完成了筑堤、搅拌等任务,险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周围千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护,而他的身上却多处被浓酸烫伤。
十四年警营生涯,与水较量,与火搏斗,与危机争分夺秒,与死神无畏交手。“10.23”翔鹭氢气泄漏火灾、“3.12”亚倍德家具广场火灾……他总能用智慧和勇气,化解一次又一次危机。在一次次灭火抢险救援中,虽然付出了艰辛,经历了风险,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告诉他,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长期在一线战斗的经历,也使他从“学生官”逐渐成为了一名能指挥、懂管理、理论精通、业务过硬的“复合型”消防警官。
14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虽然让他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但他也得到了很多,部队首长及战友对他的肯定与支持,灭火抢险救援时群众对消防部队的爱戴。他也更清晰的认识到,他身后是母亲妻儿、亲朋好友深情期望的目光,让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14年的水火淬炼,叶智勇已从一个地方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消防警官,也从一名普通干部一步步走上领导的岗位。他清晰的认识到唯有不断学习,勤奋工作,才能不辜负各级领导信任,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为保一方平安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每当警铃响起,消防车轰鸣,那就是战斗的命令,无论前面是什么样的危险,消防官兵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为消防兵头顶国徽,身披橄榄绿,因为消防兵都有同一个名字——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