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渠乡木笼坝村创建市级文明村典型材料
唱响文明主旋律 建设富裕新农村
----龙渠乡木笼坝村创建市级文明村典型材料
龙渠乡木笼坝村位于龙渠乡南端,西靠黑河,南邻祁连山,张莺公路横穿全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53户,1051人,3456亩耕地,6个党小组,45名党员。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5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5元。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乡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委会”;2007年被甘州区命名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先进村”;2007年被甘州区委评为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被甘州区委评为平安村;2008年被区文明办评为区级“文明村”;2009年被张掖市委组织部评为“党建设工作示范村”。
近年来,龙渠乡木笼坝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文明办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狠抓“三个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明村创建活动,营造了团结友爱、崇尚科学、弘扬正气、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加强对全村精神文明工的领导,村上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组长,两委班子、各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的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分析全村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拓宽工作思路,努力开拓创建工作新格局。村两委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务、村务工作有机结合,贯彻始终。加强学习教育,党支部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的理论知识、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理论、反腐倡廉等方面培养教育。积极开展实施“111先锋工程”、“两委抓三会”、“党心连民心”“创先争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等活动,帮助6个特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建立党员帮扶对子35对,落实帮扶措施8项,帮助困难户脱贫16户。认真做好了组织发展、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认真培养,严格把关,实现了村级党员干部年轻化、知识化。
二、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农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切入点,积极开展良好的社会风尚教育,引导农民在参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获得实惠是该项工作目的的所在。村党支部认真总结公民道德建设的工作经验,深入普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道德了签约承诺、结对帮扶等道德实践活动,把组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两委抓三会”模式的推行,村上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健全了评议制度,适时开展评议活动。以“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家庭美德、文明新风”六进家庭活动为载体,在全村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卫生之家”、“婚育新风之家”、“平安之家”和“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创评活动,至目前,全村共评选文明家庭30户,十星级农户24户、五星级文明户12户、“诚信家庭”60户,为全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以“创先争优”和“五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为契机,利用村广播、板报、锣鼓队、“远程教育”、致“农民的一封信”等有效载体,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村民移风易俗。2009年按照上级文化部门要求,建成了村“农家书屋”,农科教、精神文明、时事政治、致富信息类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30余种,各类藏书达5000多册,同时配备了投影仪、音箱等设备。结合“三十万劳动力培训工程”,开展各类种植、养殖科技培训36期250多人,逐年有计划的加大了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教育,引导大家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全面提高了村民整体素质。在全村村民共同参与下,扎实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清理了卫生死角、美化了家庭环境。我村重新修订并完善了“村规民
约”,村内各种组织作用得以明显发挥,真正做到把精神文明建设由行政行为逐步转变为群众的自觉参与,村风民风好转,文化氛围浓厚,使村民过上了健康向上的生活。同时利用节假日经常性的开展群众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使广大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抓经济,为文明创建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村支两委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按照市场需求,我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依托发挥资源地理优势,把“制种、草畜、轻工原料”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现已建成制种基地3200多亩,全村90%的耕地用于制种,村民从制种业上获得的收入达到550多万元。以点带面,以养殖大户为点,带动村里其他种养户走上有规模的生产道路,逐步实现共同致富。现已建成养殖专业全作社2个,争取世行贷款项目,投资160万元,建成人畜分离的高标准养殖小区1个,肉牛饲养量达到1800头,羊饲养量达到了4800只。引导农户发展以食用葵、马铃薯、制酱番茄为主的轻工原料生产,使全村的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村两委还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大力推广以科技、信息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生产,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内含8个子项目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处。
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村上投入25万元,新建了村委会综合办公大楼,建成了群团组织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游艺室,配套了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对全村的居民点街道进行了美化绿化硬化,完成了对3.5公里主干道,柏油路修建工作,彻底改变了过去“雨天出门一脚水、进门一腿泥”的远离现代文明的现象。完成8个垃圾堆放池的建设任务,垃圾专人定期清运。完成7.8的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了全村6.5公里的自来水改造工程,解决了村民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问题。2010年5月木笼坝村新农村住宅小区开工建设,工程竣工全村80%的农户将入住新居。以上多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欢迎,同时对“三个文明”向更宽领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五、切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一方平安。为了保证全村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村支部一直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一是成立了村民主法治领导小组,组长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主任担任,同时设立了治保调解委员会。二是我村加强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宣传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通过各类会议,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宣传,增强了广大领导和村民的法律、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一方平安。三是我村积极配合派出所进行不定期的夜间通宵巡查;深入开展“平安
村社”创建活动。四是严禁赌博,加强了对邪教组织和封建迷信活动的管理。
六、计划生育、民生保障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村根据实际情况,由村主任领导该项工作。实行专人负责,设立各村民小组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做好本村育龄妇女登记工作,进行定期保健检查,及时掌握外来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积极做好适龄青年的征兵体检工作,及时完成征兵任务。妥善照顾好五保户、困难户。我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到99.6%,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提高。此外,我村还配备了老年活动室,订阅了张掖日报、老年报等报刊杂志,并落实专人负责管理,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娱乐场所,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我村在创建市级“文明村”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我村将进一步加大村资源整合力度,全面推动我村各项事业发展,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努力做到贴近村民生活、满足村民需求,为广大村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二篇:七顷村创建小康文明村工作典型材料
义和镇七顷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七顷村位于河口区义和镇政府驻地以南7.5公里处,全村247户,886口人,耕地面积1807亩,主导产业为棉花、大田菜、冬枣和庭院养殖。2005年人均纯收入5156元。去年以来,该村以创建市级小康文明村活动为载体,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该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村庄规划建设示范村‛、‚东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东营市文明信用村‛、‚河口区‘五好’村党支部‛、‚河口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七顷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南与薄家集市相距仅1公里,北与镇驻地集市相距7.5公里,有发展商贸流通的良好条件。多年来,七顷村就有发展大田菜的传统,蔬菜品种涉及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油菜、香菜等二十多个,群众将收获的蔬菜就近批发或零卖,收入相当不错,大田菜曾一度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几年,由于各地大棚蔬菜的迅速发展,大田菜已不象往日那样走俏,仅靠发展大田菜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需求。于是,村两委充分利用本村良好的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发展了市场前景较好的冬枣、棉花等农业主导产业,并积极发展大棚养猪、养鸡等庭院养殖项目,确保了全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全村已发展冬枣园100亩、棉花1100亩、大田菜400亩,发展养猪专业户30多户。同时,该村还建立了塑料厂等民营企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转移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群众非农收入。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预计在5800元以上。
二、扎实开展创建宣传活动,激发群众创建热情,形成全民创建的良 好氛围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村两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要想搞好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参与,为此该村将今年3月份作为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集中宣传月‛,在全村范围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创建宣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通过座谈会、广播、发放宣传资料等有效形式,围绕‚文明在七顷,小康伴我行‛这一创建主题,积极发挥共青团、妇代会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深入开展了集中宣传活动。同时,我们还多次带领村干部、部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到去年参与创建小康文明村活动的村参观学习,认真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创建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宣传,在全村切实营造了‚人人讲文明、户户搞创建‛的良好氛围,为创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力开展村庄环境集中整治,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今年以来,该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全村环境‚脏乱差‛进行了集中整治,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科学、健康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是扎实开展了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工作。共清除沿街‚三大堆‛13方、清除垃圾3.9吨、清理街道15条。二是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活动。该村将4月份作为村庄绿化月,对全村街道全部进行了绿化,共栽植绿化苗木2500多株;对村中心街南侧进行了统一衬砌,将北侧的排水设施进行了疏通、清理,将村东西、南北中心街和村北主街道三条文明诚信街两侧墙壁进行了统一粉刷,进一步美化了村庄环境。我们还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在房前屋后遍种花草、瓜果、蔬菜,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绿中‛的美丽风景。三是建立卫生长效机制,确保街道长期整洁卫生。该村成立了由14人组成的卫生保洁队伍,对各街道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对农户门前实行卫生三包,在主要街道两侧修建了垃圾池,实行垃圾定点收集,形成了卫生整治长效机制,使群众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多方筹集资金,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创建水平今年以来,在联系村领导和区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村投资49万元新修‚一横五纵‛村内公路2.15公里,实现了全村户户通公路;投资17.5万元实施了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问题;投资8万元对村文化大院进行了整修、粉刷,建立了小康书屋,购置了办公桌椅和阅览桌等办公设施,添置了农业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书籍2800余册;投资2.5万元修建了室外健身广场,安装了10件套健身器材,使广大群众在茶余饭后有了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投资4.3万元将村东西中心街、南北中心街和村北主街道三条街道建成了文明诚信街,在两侧墙壁上悬挂了90多块文明诚信宣传牌,栽植了绿化树木,达到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的‚六化‛标准。
五、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持续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通过广播、张贴标语、举办文艺活动等形式,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村广大干部群众中持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大力倡树‚和谐、诚信、创新、卓越‛的东营精神,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
二是深入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倡树良好村风、民风。持续开展文明进农家、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精神文明文明创评活动,设立了‚文明信用户‛和‚十星级文明户‛光荣榜,完善了村民档案。目前,全村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58户,评选出‚美化庭院,净化居室‛典型户130户,评选出‚文明信用户‛125户,该村也于2005年被评为‚文 3 明信用村‛。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移风易俗,树立了良好村风。
三是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促进群众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该村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在公开栏中设立了政策教育阵地,及时宣传国家改革发展的形势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使群众观念不断更新、思想不断解放。该村文艺宣传队部分骨干还认真总结了该村在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中的成功做法,编成了琅琅上口的新农村建设‚三字歌‛,制作了宣传展板和宣传牌,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对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是扎实做好科教文卫体工作,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教育和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不断增强科技素质。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医疗服务站建设,提高村级医疗水平,群众就医方便,小病不出村,保健、就医、防疫、灭病方便及时。实施有线电视户户通、健康关爱和科技文明入农户等工程,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如今,七顷村适龄儿童入园率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计划生育率达100%,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五保老人供养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
(义和镇 吴吉新)2006、11、11
第三篇:梨树坝村县级文明村事迹材料
文明花开新农村
——记中寨镇马营村县级文明村事迹材料
近年来,梨树坝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中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坚持”的方针,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推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一、基本情况
马营村距中寨镇政府驻地5公里,中杏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海拔1550米,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256天、年平均降水量535mm。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136户585人,其中劳动力263人。耕地面积1356亩。该村经济基础厚实,人民生活比较富裕,闲时做工,忙时务农,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村“两委”班子及配套组织健全,全村有党员16人。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稳定。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高度认识,转变观念,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梨树坝村两个文明建设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关键得益于
村的做法十分单一。在实践中,梨树坝村逐步明确思路,掌握了方法,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真正取得了实效。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当代新型农民不仅要有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梨树坝村“两委”班子按照这一指导思想,针对农民中存在的利已主义的不良习惯,采取了正面灌输,典型引导,深入田间炕头等多种形式,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简明通俗、浅显易懂的语言来教育农民讲道德,守公德,提升个人品德。同时,还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措施来配合教育,针对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乱建房、乱占道、乱堆柴草、赌博、迷信等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大家共同遵守,互相监督;二是发挥民兵、共青团、妇联、治保、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三是加强行政管理,对违反村规民约的在法律和其它利益上进行处罚。四是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十佳公民”的评选活动,形成讲文明光荣,不讲文明可耻的氛围,较好地改变了风气,促使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村“十星级文明户”已达到70%以上。
2、坚持科教兴村,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几年来,我村多渠道兴办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采取集中培训,个别指导,典型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的道路。成立农村新经济组织,向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近几年,先后邀请了县农广校老师和技术人员,举办培训25期,培训560人次,使全村全体党员和90%的农村青年得到了农业实用技术
完善。共完成村庄主干道硬化3000米,巷道硬化8000米,实现了村内道路全面硬化,农村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95%以上。四是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完善了村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泛开展了农村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并通过镇村两级努力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极大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4、坚持综合治理,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针对农民民主意识淡化和村干部群众观念淡化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村级“民主谈话”活动,通过“民主谈话”活动,浓化了村内的民主空气,架起了与农民沟通的桥梁,调动了农民参与民主管理村务的积极性,化解了干群之间的矛盾,让干部受到教育,农民气顺,干劲足,走出了一条用民主方法,推进农村工作的新路子。为更好地调动广大村民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成员,经常组织学习党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狠抓了农村的法制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宣传引导农民遵纪守法做为重点,坚持普法教育进社村入户,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
5、整治村容村貌,树立良好卫生习惯。为了确保村容村貌整洁卫生,村道亮化,结合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以县乡“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为契机,村委会建立了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并成立了梨树坝村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配备了专业的环保人员,设立了一个垃圾投放点,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彻底杜绝了村道脏、乱、差的现象,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逐步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四篇:文明村创建典型申报材料
科学发展,与时俱进
——浏阳市龙伏镇相市村文明村创建纪实 相市村位于龙伏镇东南,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总人口5170人,耕地面积5575亩,以农作物种植和生态养殖为主,主要生产烤烟、优质水稻、蔬菜等,2010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138元。
近年来,相市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村域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大文明创建力度,使四个文明建设互为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认真开展政策法规进农家、道德风尚进农家、环境卫生进农家、文化娱乐进农家、致富本领进农家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全村上下形成了敬业奉献的道德风尚,团结民主的干群关系,文明和谐的家庭新风,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一、强化创建意识,营造浓厚氛围
村支两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按照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依
托资源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清洁乡村,开展乡风文明活动,真正使创建工作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受益,使群众满意。
明确目标任务。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会议,学习借鉴文明村创建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形成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在分析问题、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制定文明村创建工作计划,明确了干群共建“文明相市”的目标和任务,确保了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加强组织领导。把文明村创建工作纳入村级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沈伟任组长,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任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总结分析文明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积极探讨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深入宣传造势。积极开辟文明村创建宣传专栏、主题黑板报、远程教育网络等阵地,通过创建工作专栏每月2次定期公布创建工作动态,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等情况,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做到文明创建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
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清洁乡村工程相结合,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争创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清洁工程,美化村容村貌
立足村情,突出重点,采取“两推进”措施,加速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和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乡村清洁工程,美化村容村貌。为彻底改变乡村脏、乱、差的局面,提升村庄品位,我村先后争取资金240万元,新修水泥村道2公里,对3000多米长的旧村道进行了维修改造。2010年底,争取泮春集镇至相市集镇、106至相市西冲连村公路进行立项,这两条路建设对我村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村支两委还根据村情研究制订了以村道管理条约、环卫组织制度、卫生奖惩制度为内容的环境卫生公约,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负责全村的日常卫生清理工作。清除了村内所有露天厕所、灰棚、柴堆,改厕165个;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与清运工作,全村新建分类垃圾池200个;着力推广清洁能源,新建沼气池30个;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保障了95%以上农民的饮水安全,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
推进文化活动开展,增强文明意识。我村把文明创
建与农村“四洁”工程相结合,扎实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村民学校”、“全民爱卫日”等系列活动,极大激发了群众互评自评,争评先进,争创文明的热情。同时,村支两委广泛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生态庭院”活动,倡导“绿色消费”,提倡农户使用“绿色”生活用品,利用农闲时间每月组织村民开展1次垃圾分拣、回收电池公益活动,号召大家养成健康环保生活习惯,做到一水多用,不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筷子等,有效增强了村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提高了生产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有较高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村域经济
调整结构强基础。村支两委通过认真调研和分析,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发展多元化生态农庄旅游经济”的发展思路,根据本村土地面积相对集中的特点,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成功流转土地1200亩,进一步壮大了烤烟、水稻二个主导产业,继续鼓励发展油茶种植产业。近两年来,我村新发展高标准水稻
基地1500余亩,种植冬西瓜600余亩,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招商引资增动力。我村积极响应龙伏镇党委、政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推进全民创业的号召,依托农产品丰富、交通便捷几大优势,下大力气招商引资,走现代工农业相结合之路。近年来,我村成功引入“富豪木业”等项目。
多元发展活经济。我村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引导扶持村民发展以“农家乐”和“渔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农庄,着力打造“吃农家菜、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各农庄纷纷推出土、特、野、闲特色项目,利用自家周边鱼池和大片蔬菜、玉米、番薯地,推出钓鱼、摘玉米、掘番薯等活动,供游客娱乐、尝鲜。为了让游客在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里自由运动休闲,农庄还增添修缮了羽毛球、台球、乒乓球等运动休闲项目,在节假日和周末吸引了不少市民观光休闲,有效拉动了乡村旅游经济,村域经济多元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四、搭建学习的平台,丰富文化生活
加大投入,搭建文娱平台。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
生活,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市村村级阵地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投资10万余元建起了80余平米宽敞明亮的村级活动场所,在活动场所建立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活动中心,建起了藏书1000余册的农家书屋,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文化共享设备,同时制订了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图书借阅等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专人管理,定时开放。
开展培训,服务生产就业。村支两委积极引导村民树立“以知识立家、靠知识兴家、用知识富家”的理念,积极举办农民技能培训,定期开展远程教育、个性课堂、农业实用技术讲座等学习培训达30余课时,三年累计培训300余人,为群众农业生产、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使农民有了一技之长。同时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和引导村民就业或自主创业,全方位拓宽就业渠道。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认知,邀请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到村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
权利。通过充分利用这些阵地和平台,有效加强了对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教育和培训,为他们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掌握农业实用科技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的平台。通过开展教育和培训,全村涌现出了 “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科技标兵”等一大批进城能做工,回乡会种田的知识型新农民。
评先评优,树立文明标杆。村支两委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道德文明评比活动,2010年全村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48户、“五好家庭”80户、“好婆婆”50人、“好媳妇”50人,在全村范围内进行通报表扬和学习,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不断提高自身文明意识和道德素养,充分调动了广大村民主动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五、凝聚党群合力,深化文明创建
深入群众,村民唱响主题曲。全民参与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文明创建提供强大凝聚力的根本途径,由于活动坚持面向群众,让群众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2010年,全村共
有5000人村民参加了文明村创建的争创评比活动,参与率达到96.7%,开创了群策群力全民共建“文明新相市”的局面,以合力促创建,以创建促团结,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在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家家户户庭院、屋边都种上树木花卉,营造了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党员垂范,创先争优走在前。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是党群干群关系的凝合剂,党员干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在文明村创建的实践中,我村始终把村支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村支部创造性的将“创先争优”活动与文明村创建工作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在文明村创建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全村范围内形成了干群共创的强大合力。
政治民主,廉洁勤政干在先。在几年来的班子建设实践中,我村逐步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党员队伍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学习制度上,积极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管理,不断增强广大党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工作上,要求村支两委
成员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要走在前,干在前,不接受吃请,不以权谋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在组织制度上,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政治权利,实行民主议事和党内监督制度。在重大决策上,坚持走“四议两公开”程序,集体研究,科学决策。在工作制度上,积极组织党员参与经济建设,参与村务管理,让广大党员同志在参与经济建设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从而较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村风,形成了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
相市村 2011年10月17日
第五篇:范坝乡关子村典型材料
范坝乡关子村典型材料
关子村辖5个村民小组、136户、549人,耕地面积524亩,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种植魔芋和茶叶以及挖中药材等。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085元。
近年来,关子村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契机,以双联行动为载体,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500平方米,实现了村内道路全部硬化,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维修房屋16户42间,有力改善了全村基础设施条件,村容村貌得到良好的改善。二是以培育支柱产业为支撑点,关子村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气候、土壤资源,发展高效农林业,建成茶叶种植基底360亩,示范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劳务输转外出务工人员150人。三是以强化服务为落脚点,修建文体休闲广场,即将建成集技能培训、图书阅览、文化宣传、信息传播、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村民之家”,使其成为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成为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桥梁纽带”。四是以培育村风文明为切入点,利用各种形式,引导村民学习文化、科技、法律,遵守村规民约和法律法规;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公约,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对农户房前屋后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关子村形成了村民和谐相处,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