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友江书记泉口扶贫记(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11:4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友江书记泉口扶贫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友江书记泉口扶贫记》。

第一篇:商友江书记泉口扶贫记

商友江: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作者:高应清

来源:德江县通讯中心

发表日期:2017年08月25日

点击率: 34 商友江率队到泉口镇蹲点调研脱贫攻坚时强调 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8月21日至22日,县委书记商友江到泉口镇蹲点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省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决战脱贫攻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利用好政策武器,做好群众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副县长张文随同调研。

大土村、盆水村、猪场村、樱桃村和天池社区是2017年计划出列的贫困村。8月21日一大早,商友江来到泉口镇,便直接深入到2017年计划出列的贫困村,调研村级阵地建设、产业发展,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他指出,要用好‚三变‛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强化园区管理,确保群众持续增收。在猪场村与村支两委座谈时,商友江说,猪场村副主任田维涛同志是决胜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急先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虽然身受重伤,却心系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现出一种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的精神。田维涛同志是‚两走进‛活动的先进典型。他指出,猪场出先进,工作要走前列。他要求村支两委和广大群众要以田维涛为榜样,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大元村是泉口镇最为偏远的深度贫困村,该村距泉口镇集镇所在地33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组374户1040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438人。商友江来到贫困户田大蛮家,详细了解了她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动员她家搬出大山。得知战字岩组距离村办公楼达10公里远的路程,商友江便专程前往该组,走访贫困户,了解群众贫困程度,并在贫困户田茂方狭窄的岩坎院坝里召开了群众会,做群众工作,现场向群众宣讲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动员大家整体搬迁到大龙或县城居住生活,早日摆脱贫困。通过走访调研,商友江了解到该村条件恶劣,水电路讯极为不便,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村民一辈子连德江县城都没到过的情况后,当即要求随同调研的泉口镇党委政府,近期安排组织大元村贫困户代表到德江县城参观游览,让他们体验和感受城市生活。

在结束大元村调研时,已是下午5点多钟了,商友江一行从该村桥下组穿越马耳河峡谷,用了2个多小时步行到岩门村,感受了村民们走出大山的艰辛。长期以来,这条小路便是大元村村民走出大山的通道。

22日上午,在泉口镇中学召开的座谈会上,商友江认真听取情况汇报后,对泉口镇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此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央省市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系列精神在泉口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泉口镇今年要出列的5个村工作推进情况,以便查找出问题和差距,进一步找准脱贫攻坚路子。

商友江强调,要切实增强决战脱贫攻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总书记7.26讲话中指出的要打好三个攻坚战,其中之一就是脱贫攻坚战,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总书记向全世界和全国人民作出了承诺,现距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还有1000多天的时间,脱贫攻坚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了。脱贫攻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一天也不能耽误,一刻也不能懈怠。全县上下要抓住机遇,斩断穷根。泉口镇所有干部要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克服畏难情绪,把责任担起来,扛起来。第一书记要发挥作用,村级班子要善于打硬仗,思想认识要统一和再提高,要深入学习田维涛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发工作动力。

商友江强调,要切实利用好政策武器。要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政策是方向、政策是依据、政策是机遇、政策是武器。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脱贫攻坚,要把脱贫攻坚政策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泉口镇要把养牛作为主导产业,同时要抓好养蜂产业,要组织专门的养蜂技术培训,打造‚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要走专业合作社的路子,深入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用好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资金,坚定不移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把走群众路线贯穿脱贫攻坚工作的始终,深入开展‚两走进‛活动,召开群众会,组织群众培训,深入持久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商友江强调,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广大党员干部和村组干部一定要提振精气神,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持之以恒,以战天斗地的决心,学习好政策,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指挥员的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县委办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泉口镇班子成员,各村支书、主任,驻村第一书记随同调研或座谈。

第二篇:“为了生存,永不放弃”——记大山深处的科技扶贫能手、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天来

注:《科技日报》将于3月4日用两个整版推出本篇吴天来同志的人物通讯,审定后请于明天(3月2日)中午12点传回,谢谢!

“为了生存,永不放弃”

——记大山深处的科技扶贫能手、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

总支部书记吴天来

本报联合采访组

题记:

“为了生存,永不放弃”

——吴天来

大山,还是大山。

桂西北的大山绵延起伏,时而层峦叠嶂,时而云雾缭绕,不知何处是尽头。

石山,还是石山。

桂西北的石山一望无际,突兀裸石满目,地表植被稀少,山高水远路难行。

从广西凌云县县城出发,到达陇雅村,需要翻山越岭,跨过一条半山腰里开辟出来的山路——弯弯曲曲的像一条黝黑的带子,从中间将灰黄色的大山分割成两半。路,盘旋在悬崖峭壁上,蜿蜒在崇山峻岭中。

陇雅村,原先桂西北一个极不起眼的大石山区小山村。10多年前,知道它的人微乎其微。

然而,一个普通的村支书却使这个地处大石山区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引来了广西各地乃至全国关注的目光。

这里,每天都有一种精神在激荡: “为了生存,永不放弃!”

“在这贫瘠的土地上让群众多刨出一块钱,群众生产生活就会好上一小步!”

自强不息、战天斗地的陇雅精神,犹如一盏明灯,映照着大石山下的陇雅村,指引着陇雅村人的精神航向,发散出激人奋进的独特魅力。

从凌云县周边各县区,从广西各地,一拨又一拨的“来访者”总是慕名前来“取经”,源源不断地到陇雅村学习考察。

站在我们眼前的中年汉子,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相貌平凡,充满皱纹和沧桑的脸偶尔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时间仿佛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只是当他说话的时候,却声如洪钟,余音回荡,力量十足。

这就是那个10多年来,舍小家之利,谋大家之福,以开天辟地的凌云壮志,开创了陇雅村共同富裕伟业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10多年来,身上所获荣誉无数,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等荣誉称号并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朴素而又崇高的愿望,在大石山区深处穷尽青春和汗水的人吗? 在陇雅村的宣传墙报上,有一首题为《山村新貌》的山歌: 社会发展前进化,只有今朝天地新; 陇雅支书吴天来,人民疾苦记心怀; 带领群众搞发展,富裕之花求常开; 脱贫致富把头带,荒山绿化把树栽; 带头种养搞经济,村民拥戴人人爱。

是的。陇雅村的群众热情地诉说着他的感人事迹,动情地用山歌讴歌他们心中的好支书,向我们介绍说,他就是那个大石山里的科技扶贫能手、带领他们走共同致富道路的领路人——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天来。

如果说陇雅村的发展注定需要一个引领者,他就是那个展翅高飞的“领头雁”

生存,对于陇雅村的群众来说,曾经是一件很艰难的事。陇雅村的群众常说,是吴天来给在祖祖辈辈生活在大石山区的他们带来了希望。

陇雅村,一个听起来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名字,然而它的生存环境却非常残酷。

陇雅村距离凌云县城十多公里,纯粹的大石山旮旯。当地人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来形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

曾经,在这个遍地石头的小村中,300多户人家散居在42个不通路、不通电又严重缺水的自然屯里,“瓢一块碗一块”的薄地也分散在130多条乱石嶙峋的山沟中,1994年全村人均口粮刚过100公斤,糊口度日都成问题。由于“三不通”,陇雅村的群众生活困苦,远离现代文明。

站在陇雅村陇堆屯的中央,仰望苍穹,四壁是山,头顶是天,陇雅村的群众就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坳里。

1995年春,一群清华大学的学生到陇雅村考察,看到这里的情况后留下这样一句话:“陇雅环境恶劣,根本不是人类生存的地方,这种地方的农户如果不搞异地安置,永远走不出贫困。”

陇雅村的群众至今清楚地记得,1995年2月,吴天来在鲜艳的党旗下举起了左手。那一刻,吴天来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追求。

“自己是富了,但乡亲们还很穷;我一人起楼房没啥意思,如果能帮乡亲们脱贫致富,全村都盖上楼房,那该多好啊。”上个世纪80年代,吴天来就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老板,成为了陇雅村在同样艰苦的环境中改变贫穷命运的第一人。而富裕起来的吴天来,决定入党“当头”,带领乡亲们致富。吴天来的个子不高,说话却掷地有声,朴实的吴有天来向党支部袒露心声:“‘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光是我一个人富了还不行,入了党,我就更有理由、更有责任、更名正言顺地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啦!”

在吴天来的身上,有一种敢为人先的艰苦创业精神。

他会经常对群众说:“无论上面同意不同意,只要是可以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路子,我就要走”。

俗话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勇敢!”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而吴天来总是敢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起村里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村民们评论说,吴天来“就是有想法”的人。

1995年7月,凌云县农村初级电气化通过验收,全县97%的村通了电,然而,陇雅却是那3%不通电的村之一。看到别村群众都通了电,陇雅村的群众焦急万分。在一次党员会议上,拉电的资金和线路无法落实,老支书只好宣布散会。还不是正式党员的吴天来一直在外面听会,此时他径直冲进去大手一挥:“这个会不能散!”他随即拿出早已想好的线路安排方案,并表示费用自己预先垫上,“灯亮了再付钱!”

吴天来的举动彻底点燃了大伙的热情,乡亲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取出存款,有的想办法贷款,有的干脆卖了年猪。在筹足集资款项之后,村里组织群众不分白天黑夜地运杆、埋杆、放线。

那一年,吴天来和村民一道没日没夜连续奋战41天,90多公里的电线架起来了,陇雅村42个屯都通电了,还辐射到周边其他乡镇100多个自然屯,2560多人从此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通电的那一天,村民们杀鸡宰鸭,整整狂欢了一个通宵!陇雅之贫,贫在交通。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陇雅村除一条10来公里长的机耕路外,42个自然屯村民们出门时依然只得攀爬“隔山望得见,相会要半天”的羊肠小道。大山隔断了陇雅人与外界的联系,阻碍了陇雅人发展。

1996年秋,吴天来再次在全村中率先站了出来,垫资4.8万元,带领群众把陇雅通往官仓13公里的机耕路改建成了平坦的村级公路。接着,又全力以赴投入到由陇东通往东和乡政府的公路建设。

在带领村民辟山开路中,对于修路有点“疯狂”的吴天来总是带头攀悬崖、爬陡壁,重活险活抢着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吴天来的发展思路之开阔,总是超乎村里其他人的想象。“物质文化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得上档次”。在陇雅村逐渐富裕起来后,吴天来又及时提出了这一想法,同时得到了党员及村民代表的支持。

2008年春节,当占地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竣工时,群众欢呼雀跃,老老少少走了出来,唱歌、跳舞、扭大秧歌。伴随着村秧歌队、文艺队的不断成立,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现在陇雅村建起了农村文化休闲广场、民俗博物馆和组建了文艺队,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成为了大石山区新农村的典范。

在吴天来的身上,还有一种敏锐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大石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沟意识、封闭意识和守旧意识较浓,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尽管出生于大石山区,吴天来的商品经济意识似乎与生俱来。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吴天来就通过组织群众开采矿石、办起代销店、收购中草药等经营手段,逐渐在村里富了起来。在10多年的时间里,他凭着对商品经济独到的领悟,将原来一穷二白的家境彻底变了个样。

1997年,在当选为陇雅村党支部副书记之后,吴天来想得更多看得更远:陇雅村如何才能更快发展,山里老百姓如何走进市场经济的天地?

陇雅村地处两个乡镇交界处,周围居住着2万多人口,是兴建农贸市场的理想地段。1997年夏天,吴天来在取得县工商、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先后自己投入22万元,建起了一个拥有20间铺面、8开间铝合金棚顶的农贸市场。1998年11月,农贸市场正式开业,吴天来无偿地将所有铺面让给有经营能力的村民前来试业。农贸市场是陇雅农民步入市场经济的启蒙学校。

吴天来认为,只要村民们慢慢接受市场经济的熏陶,就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大山里的群众喜欢唱山歌,吴天来也一样。吴天来开心的时候,常常越说越来劲,喜欢“一唱惊人”: 一唱农村新变化,公路户户修到家; 人挑肩扛是过去,如今都是机械化; 钢筋水泥农产品,全是汽车运到家; 走路出门坐车子,不用双手双脚爬。二唱农村新变化,水电拉到农户家; 高山独户自来水,家家都是电器化; 过去点灯用火油,如今只把开关打; 夜黑星光增美色,农村不比城市差。三唱农村新变化,文化活动进了家; 农村组织文艺队,唱歌跳舞经常抓; 宣传党的好政策,新人新事新变化; 文化新风添美色,千年古树发新芽。四唱农村新变化,群众观念转变大; 产业结构搞调整,养猪养蚕一起抓; 一亩桑地五张蚕,半年收入三千八; 不用出门去打工,保证就业有办法。五唱农村新变化,村容村貌变化大; 家家建起小楼房,摩托彩电进农家; 进城不用脚走路,通话就用手机打; 买货不用进超市,自有车子送到家。六唱农村新变化,文明新风进万家; 尊老爱幼好传统,互敬互爱锦上花; 社会和谐治安好,人民幸福小康家; 科学发展谋富裕,万民高歌庆富华。七唱农村新变化,经济发展信息化; 宽带网络进村屯,远程教育好处大; 种养产业要技术,随时可在网上查;产品销售更方便,只把信息网上发。八唱农村新变化,环境卫生时时抓; 精神面貌大改变,植树造林搞绿化; 林业政策记心上,树林无人乱砍伐; 山清水秀环境美,空气新鲜人人夸。

村里文艺队自编的山歌《八唱农村新变化》,成为吴天来向外人讲述陇雅村新变化的最好方式。

他深爱着自己大石山的故乡,他牵挂着大石山里的乡亲们。作为陇雅村的领头人,吴天来用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敏锐超前的意识,真正托起了大石山村的希望。

如果说带领群众致富是一种人生的历练,他在这历练中用行动诠释了

什么叫“奉献”

“凡可以献上我的全身的事,决不献上一只手”,这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名言。

在大石山区里,吴天来以他毫不保留的奋斗与付出,诠释了狄更斯这句名言的真正内涵。

在陇雅村,有很多关于吴天来的故事。故事之一:

自从成为党员以后,村民们注意到,吴天来一天到晚忙着村里事,原来自家红红火火的生意也渐渐荒废了。

因为忙着解决村里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烧柴难的问题,吴天来已经再也腾不出时间去照顾自己的生意了。

因为建水池、修公路、拉电灯拖欠工钱,吴天来代销店里值钱的货物,都被抵押了出去,只剩下空空如也的货架。

因为吴天来带领乡亲们修路,公路修到了农户家门口,村民们再也不到代销店里来买化肥等农资了,他的代销店也开不下去了。故事之二:

2008年,陇雅村定为凌云县新农村建设试点,那段时间的每一天,吴天来都带领村里的群众凌晨忙着绿化、美化家园,忙着硬化道路。有一天晚上,由于抢抓时间,疲惫不堪,吴天来终于病倒在床,当屯里群众要求他到县城进行医疗时,他拒绝了:“现正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我去医病怎对得起你们?”村民看着他泪盈满眶的样子,只能架着他来到建设工地现场。

在吴天来的身上,有一种共同致富的朴素愿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会经常说,“自己不会富,不是好干部,只顾自己富,群众不拥护”,这是他信奉的真理。

与陇雅村相邻的陇照村,自然条件恶劣,曾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吴天来主动提出和陇照村结对共建,大胆尝试,按照陇雅村发展经济的模式,带领陇照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结对以来,吴天来和两村班子成员深入陇照村各村屯、农户走访调查,动员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60万元,修通陇雅村陇花屯至陇照村岩什屯8公里长的连村屯级公路,直接受益农户138户900多人,间接受益农户480户1900多人,群众亲切地称这条路为“连心路”。

针对陇照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规划的实际,吴天来还组织陇雅村15名党员种桑养蚕、猪花养殖和食用菌种植示范户,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帮带陇照村困难户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等产业,为结对贫困农户铺下了一条长远的致富之路。

陇照村党支部书记王理卫说:“吴天来支书在陇照村的发展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共同致富的理念和无私助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村干部学习。”

在吴天来的身上,有一种毫无保留的倾情奉献。

“我总在想办法让全村人都过得好。”言为心声,为了群众,吴天来甘愿倾其所有。

他垫支,带领全村群众开展了饮水大会战,使全村所有农户用上了自来水。

他垫支,带领全村群众架起高压线路和低压线路,本村和其他乡镇的自然屯4000多人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他垫支,带领群众修通了村至乡府、村至县城的公路,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

他垫支,为村里新建集办公、会议、活动、医疗卫生室等为一体的综合楼,改善村干办公条件,方便群众办事。„„

从1991年到2011年,吴天来垫付项目建设资金60多万元,为贫困农户无偿捐款5万多元。

他会资助外村因家庭贫寒而辍学在家的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他会帮家庭困难的群众家里建房垫付建房材料费,还经常上工地帮忙。

他会因开山修路滚落的石头把村民的地砸坏了,便把自家4亩多田地让给他们,自己则翻过山坳花1000多元租了6亩地。他会为了让更多的人盖起新房,想方设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一次一次地跑银行、信用社,为群众作贷款担保。„„

好事做得越多,乡亲们越离不开他。

吴天来的确是大石山里离不开的人。因为他的付出,乡亲们更多地感受到了生活在大石山区的一种幸福。

好事做多了,吴天来自己却因此曾经“返贫”。有一次,在县城读书的女儿急急地回来要伙食费,他一掏口袋,身上仅有5块钱!女儿含着泪走了,吴天来这个七尺男儿也流下了泪„„。

可他没有后悔,继续为村里办好事。当年为拉电线垫付的13万元至今只收回5万元,为修路垫出的80多万元至今还有30万元没有收回,他常说,钱是身外之物,人办事要讲良心。

吴天来常常帮了东家帮西户,而受过他帮助的人心里都充满感激。群众家里的新房建好了,总会拉他过去“喝两杯”。

陇雅村的群众编了一首歌谣,来赞美他们离不开的主心骨:“喜满山村花盛开,陇雅三通奏捷报,红花送给谁人戴,模范支书吴天来。”

群众给予了吴天来如此高的评价,村里的村干部同样如此。听听陇雅村的干部群众怎样评价吴天来的吧:

杨正会,陇雅村村委会主任。前些年还住在瓦房里,在吴天来的帮助下,杨正会建起来了新楼房,同时成为了村里的养蚕大户。

杨正会说:“他是一个有胆有谋的人,凡是他计划的事情,都必须实现。他在陇雅村群众当中评价很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从同事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合格的村党总支部书记,对于我们班子来说,只要有吴支书在,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李桂群,陇雅村妇女主任。在吴天来的带领下,李桂群家里依靠科学技术养猪,腰包鼓了起来,银行的贷款也还清了。

李桂群说:“吴天来是一位非常有魄力的领导,在带群众发家致富方面的点子很多,而且很大胆。他是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我们村里村外的群众都很喜欢他。”

韦启和,陇雅村团支部书记。

对于吴天来,他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他总能给人予能量,凡事身先士卒,树立榜样,做好表率。我们村委班子在吴支书的带领下首先转变了观念,做工作更有决心,有信心,把每件利民的事情都做好。” 在陇雅,干部群众对于吴天来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山若有情山亦老”。如果万物都可以见证,那么,大石山区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弯,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将见证一位村支书作为一个普通人最高贵的品质——“奉献”。

同时,吴天来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于他的工作,来自于他的奉献。他朴实如石,又挺立如山,用无声的力量实践了自己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我总在想办法让全村人都过得好。”

如果说陇雅村的脱贫致富需要一种意识,他就是科技致富意识的坚定

践行者

作为一位模范人物,我们可以用很多身份去界定吴天来,比如村党组织书记、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扶贫模范等等。

实际上,吴天来还是一个十足的乡土科技人才、一位科技致富能手。在百色市首批农村实用拔尖人才名单上,吴天来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是种桑养蚕的一把好手。他是一个中草药种植能手。他甚至还比较精通兽医技术。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实用拔尖人才。

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过程中,吴天来深深懂得:艰苦创业不仅需要汗水,更需要科学知识。而正是这种意识,让他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作为一个典型的石头村,“耕地夹在石头缝,房子建在石头上,喝水要钻石头洞,出门要攀石头山”是陇雅村的真实写照,以前群众只知道种植玉米和红薯来解决温饱问题。如何彻底改变乡亲们的生活状况?

经过调查研究,吴天来把致富的重点放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放在培植特色产业上,放在提高农民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能力上。

为了带好群众,吴天来坚持自费到外面学习桑蚕技术。为了带好群众,吴天来自己探索如何把现代科技和传统方式相结合喂猪养猪。

为了带好群众,吴天来不断学习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和中药材十大功劳苗木种植要领。

吴天来在全村率先试种试养种桑养蚕。

出于打消群众种桑养蚕的顾虑,他示范种桑11亩,当年养蚕16张,共收入1.5万元。群众看到了身边的效益,纷纷调出田地种植桑树,种桑养蚕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

吴天来在全村率先发展养猪业。

他探索用先进的喂养方式养猪,综合利用红薯叶、桑叶、青菜和野菜等原生态的饲料,养出来的猪既生态又好卖,远销到广州等地。同时带动村民对猪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为猪建起了楼房,让猪舍往空中发展,以节约大石山的土地资源。

吴天来在全村推广种植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是中草药药用价值较好的药材,也是村民直接增收的有效途径。吴天来决定成立公司,并聘请生物科技人员进行培育种植,以“公司+基地 +农户”的模式,把铁皮石斛产业做大。

在增强自身的科技致富能力上,吴天来放眼长远,从未止步。2009年,已经年到半百的吴天来入选了百色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就读广西电大百色市分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一员。

对于吴天来的这一举动,让人深感他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对带领陇雅村群众在科技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的渴望。

“不管做什么事情,尤其是发展农村产业,一定要用科学方法。比如在种养方面,我们要研究出适合我们本身发展的思路,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带动群众致富,要不怎么能让他们安心留下来建设自己家园。这里都是大石山,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没法生存的地方,就是我们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创造出了今天的美好家园。”吴天来如此总结道。

在吴天来的示范带动下,陇雅村的50多名党员个个都是科技致富能手,是种植养殖的行家里手:吴天来不仅是中草药种植能手,他还精通兽医技术,能指导全村养猪防疫;村主任杨正会育小蚕的技术全村第一;党员吴世松能根据不同的猪种猪龄来给猪进行饲料配方„„

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需要示范带动。

实际上,对于在山里推广任何种养技术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天来发现种桑养蚕对于陇雅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发展机遇。

吴天来说干就干。2002年,他和陇雅村委班子带领村民到凤山县考察,看了凤山县农民的种桑养蚕,又到蚕种场(厂)去参观。回来后,陇雅村人先后在陇堆、大力洞、陇来三个屯种下了150亩的桑苗试点。开始,桑苗长势较慢,一些群众担心当年没有收成,想翻土重新种上玉米。

面对这种情况,吴天来和陇雅村委班子苦口婆心地介绍外地种桑养蚕的情况,并再次组织全村种桑农户30多人到加尤镇上伞村参观,听取当地种桑养蚕户介绍经验和养蚕技术。通过参观,坚定了群众种桑养蚕的决心,种桑养蚕的人也越来越多。

对于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吴天来深有体会地说:“我们是村干部,什么事情一定要做给群众看,干部要带头养蚕,你养4张我就养5张。”

在种桑养蚕试种试养取得成功后,吴天来带领陇雅群众用不到两年时间发展了3000多亩桑叶,靠种桑养蚕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为拓宽致富门路,吴天来又号召群众发展养猪业。利用陇雅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这一契机,动员核心屯陇堆屯户户进行人畜分离,家家建猪舍,带头办养猪场。养猪业的稳步推进,这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还优化了当地群众居住环境。在陇堆屯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群众纷纷发展养猪业来增加收入。

陇雅村四周的石山岭上盛产十大功劳等中药材,吴天来组织群众在各自的责任山上培植十大功劳等中药材,并指导大家有计划地进行采收,现在陇雅村的弄碧、鸭动等5个自然屯的荒山已被列为广西十大功劳野生研究基地。

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需要培育新型农民。

为了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并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就业观念的新型农民,吴天来还与村干部一道采取多种措施,结合本村特有的桑蚕、养殖、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对全全党员、组干、骨干进行理论知识和农业科技的学习培训。

从2005年开始,吴天来在自家开办“农家课堂”,培训、推广种桑养蚕。在担任“农家课堂”培训户期间,吴天来免费为周边群众培训种桑养蚕技术,并毫不保留把养蚕技术与经验传授周边群众,先进的技术,通俗易懂的讲解,手把手、“零距离”的传授,吸引了附近乡村上百名群众分期分批到吴天来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前来他家求学的蚕农络绎不绝。至今吴天来已举办了3期培训班,先后扶持全村110多户群众发展桑蚕生产。

陇雅村村民倪桂英一家6口人,原来仅靠4亩多旱地过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参加了吴天来举办的“农家课堂”培训班后,她家养了4头母猪、5头肉猪,种了10亩桑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常常说:“是‘农家课堂’给咱家添了福气,是吴支书让我们抱回了‘金娃娃’。”

为了不断壮大村里的致富产业,吴天来还根据当地的实际,先后组建了种桑养蚕、中草药材、养殖、劳务输出、党员互助等5个专业合作社,实现合作社、农户、产业互促发展,让农民长期得到实惠。

如今,种桑养蚕、养猪、中草药种植已成为陇雅村三大主导产业,凝聚着吴天来及村里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

每到桑叶成熟季节,陇雅村总会时时听见如雨雪般的蚕吃桑叶的沙沙声,村里的群众精心护理着他们的蚕宝宝,那总会成为吴天来最幸福的时刻。

陇雅村酸枣树和金银花种植户杨春凤说:“吴天来支书带着我们发家致富,确确实实为陇雅村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他的想法和路子,通过那么多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如今的陇雅村,一股现代化的气息无处不在:群众家家用新技术养猪、户户建有环保的沼气池,群众用无公害的沼肥种桑、种果、种菜,在家里就能上网浏览大山外面的农业交易信息。

在吴天来的努力下,学科学、用科学、用科技增收致富的观念已深入陇雅村群众心中。通过广泛学习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全村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目前,陇雅村共有桑园面积3115亩,年养蚕2800余张,产值240万元,蚕农户均增收超过1.2万元。全村新建猪舍42间6150平方米,实现猪花、生猪规模养殖,年产值可达300余万元;种植板兰根、十大功劳和铁皮石斛等中药材1400多亩。2012年,陇雅村人均纯收入5238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两倍。

陇雅村人深刻地认识到,仅仅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不依靠科技发展产业,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陇雅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并非惊天动地的行为才能震撼人,并非波澜起伏的故事才能打动人。

10多年来,吴天来用他极大的热情和勤劳的双手在带领陇雅村群众的致富路上默默奉献和辛勤耕耘,不仅靠科技发家致富,还把科学种养技术传播给乡亲们,让科技致富种子扎根在偏僻边远的大石山村,不仅致富了乡亲,还彻底改变了乡亲们的观念。

如果说身上荣誉无数是一个人的荣耀,这些荣耀后面凝结着他全家人

至高的无私

吴天来有家,却常常不在家。

他说,自从他担任村干部以后,这个家全部是由妻子一个人支撑起来的。养猪喂猪和一切的家务事都是他妻子一人操办,由于操劳过度,他的爱人杜美荣身体经常会有些毛病,不是很好。而这样的时刻,吴天来总是在外忙着村里和群众的事情。

吴天来曾经感叹过,他家里有个“伟大”的女人——这就是他的爱人。这让人颇有点意外,他解释说家里的钱都是爱人管,为了村里和群众的事情,他常常问爱人要钱,每次爱人也不问,也不拦着,甚至有时还掏出自己攒的钱。

杜美荣说,自从吴天来当上村干部后,因为屡屡向她要钱,他们家的“国库”常常“亏空”。村里路通了,灯亮了,水有了,就这样,吴天来家里却慢慢变穷了。家里人也跟着受苦,老伴几年没买过新衣服,在县城念中学的女儿每餐只吃一角钱的素菜„„

一开始,家里人也很不理解。

宛若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吴天来的儿子吴长洪说:“我们家在外人表面看来是很好,很令人羡慕。但是父亲整天在外面为村里和群众的事情奔波总会对自己的家庭有很大的影响,根本没时间照顾我们,母亲因此也很辛苦。”

但是,慢慢地,家里人也逐渐开始理解吴天来了。因为很多时候,因为“知道他是吴天来的儿子”,吴长洪在村子里串门的时候,其他村民总会高看一眼,常常热情接待。“作为村干部,必须在各方面都要带头,否则就起不到该有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大局观吧。”吴长洪说。

有一段时间,吴天经常到外地开会,出门时爱人给的钱,吴天来一分钱也舍不得多花,回家时又基本上如数还给爱人。他说:“我只要有一块钱,就要办成三块钱的事。村里有那么多的事情没办好,这钱得省着!”

老党员、曾担任生产队长的父亲曾对吴天来说:“共产党员能够最先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是最能代表父老乡亲利益、最能够为人民服务的人”。

从那一刻开始,吴天来深深地记下了父亲的教诲。

作为一位80多岁的老人,吴天来的母亲朱福枝一见到记者前来采访,就会很开心,同时颇以自己的儿子为荣。

一颗真诚的心,换来的是真诚的情。

陇雅村的乡亲们都把吴天来当成自家的亲人,每当他为了村里的事情走村串户的时候,群众总会拉他到家里喝茶吃饭。

陇雅村的群众说:“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时刻为群众着想。为了陇雅摆脱贫困,他花那么多钱,跑那么多山路,干那么多活,费那么多心神,我们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树木构筑的绿色海洋、如花似锦的果园、艳丽如织的草药基地、节能环保的养猪场,还有别墅般的幢幢住宅掩映在大石山中„„虽然有时觉得辛苦,但当吴天来站在村子的高处看到陇雅村这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画卷的时候,总会精神一振。

如今的吴天来又有了新的目标。他说:“我更需要秉持‘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精神,认真履行好一个共产党员的天职,带领陇雅村群众战天斗地,劳动致富,把全村的产业搞活、搞好,让全村人的生活更加富裕,争取在‘十二五’末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这是我为自己定的一个目标。”

在陇雅村陇堆屯,村口伫立的大门柱上刻着令人印象深刻的8个大字:“为了生存,永不放弃”。

“吴天来是我们基层党建的一面旗帜,是一位敢向困难挑战、不断实践创新、并且勇于担当的村‘两委’领头雁。”凌云县泗城镇党委书记田新说。泗城镇党委组织委员吴胜宇认为,吴天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带领全村群众通过不懈努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他是陇雅村大山深处的“领头雁”。

随行的乡镇干部告诉我们,吴天来支书题写的这几个字,是他个人的一贯追求,也是陇雅村精神的集中体现。

如果说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是一场战斗,期待更多“吴天来”

式先锋人物的出现

2012年11月,北京。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华民族“奔小康”的千年梦想日渐成真。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

“8年!”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8年的时间。小康之梦远景可期,小康进程并非坦途。

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012年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为1012万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现实仍未根本改变,已成为影响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

2012年12月,广西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指出,对广西来说,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

今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崇左、河池两市考察时指出,没有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区的全面小康。近年来,广西边境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现实仍未根本改变,已成为影响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广西一定要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实现富民强桂、跨越发展攻克最大难关。

2012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深入凌云县考察调研。他在考察调研中指出,要在进一步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赶超跨越。

在陇雅村,马飚参观了村里的种桑养蚕、中草药种植等扶贫产业项目,并对随行领导干部说,吴天来带领陇雅村走出了一条大石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让陇雅人的生活越过越好了,这经验值得好好总结,值得全区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学习。

鼓声阵阵,声声催人。

在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之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提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围绕脱贫致富来抓好工作,善于发现、培养致富能人。

2012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新建到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调研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周新建指出,抓基层党建,陇雅村党支部就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支部架构健全,支部班子团结,有好的带头人,有“为了生存、永不放弃”良好的精神风貌。他要求要注重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持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事实上,吴天来所在的凌云县,一条大石山区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正在渐渐成熟。

2012年,凌云县结合扶贫攻坚工作,在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了“支部追陇雅、支书学(吴)天来”活动,学习陇雅村党支部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学习党的十八大代表、泗城镇陇雅村党支书吴天来战天斗地、永不放弃的创业精神,甘愿吃苦、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敢于和善于创新、脚踏实地的工作能力和方法。

凌云县委书记黄彩毕表示,“十二五”时期,凌云县在抓好传统扶贫工作的同时,要突出发挥支部带动、党员带动、能人带动的作用,重点实施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和社会扶贫,着力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促进农民增收提速。

凌云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源东介绍说,凌云县将以吴天来为榜样,通过他的先进事迹、典型示范、引领和服务作用,激励和引领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干事创业,助推党建与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发展产业、典型带动„„随着“支部追陇雅,支书学(吴)天来”活动的启动,凌云县一个个特困村旧貌换新颜,成了脱贫的标杆与样板。革命老区百色市属于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目前国家级贫困村共有506个,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百色市委书记彭晓春认为,抓好扶贫开发,实现百色与全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吴天来这样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更需要吴天来“永不放弃”的信念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百色市将在全市开展“支部追陇雅,支书学(吴)天来”主题活动,更好地发挥吴天来这一先进典型的导向、示范和引领作用,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心、凝聚人心,共同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在前不久召开的百色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百色市市长周异决表示,革命老区百色要坚持扶贫开发优先,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攻坚战。要坚持以产业带动作为推进扶贫开发攻坚的主要抓手,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培育发展扶贫产业。

百色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欧波说,吴天来带领的陇雅村党总支部是百色市基层组织中的坚强战斗堡垒。百色市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技术能人,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抓实抓好。

大山,还是大山。石山,还是石山。

一切都与昨天一样,山还是那座山;一切又都与昨天不一样,桂西北的大石山早已不是那些大石山了。

在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期待更多学科技、用科技、用科技增收致富的吴天来式先锋人物的出现。

(执笔 本报记者 江东洲)

主人公小档案:

吴天来,男,汉族,1959年3月出生,199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总支部书记。

1999年6月被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 2000年5月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2000年11月 获全国扶贫贡献奖;2001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12月 被评为自治区勤政廉政先进个人;2005年4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6月被评为自治区十佳党组织书记;2007年9月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提名奖;2012年6月被评为广西创先争优十大先锋人物。2012年6月当选中共十八大代表。

下载商友江书记泉口扶贫记(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友江书记泉口扶贫记(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