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人员技能定期评估制度
护理人员技能定期评估制度
为全面提升护理队伍专业水平及综合能力,护理部要有计划、定期地对护理人员进行意识、能力、技能和经验的培训及评估,确保护士能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更好的胜任护理工作,确保每一位护理人员均具有必备的相关护理技能,确保护理服务技能的一致性及连贯性。
(一)护理部依据护理专业发展的需求及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结合护理队伍的具体情况,制定护士培训计划及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实施,并定期进行培训有效性评价。(二)培训及评估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和技能、质量意识、医院规章制度、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特殊岗位技能的培训及新技术、新业务的培训、应急措施等。(三)培训及评估方法:
1.护理部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全院护理查房,通过护理病例讨论及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水平。
2.每月组织全院护士理论讲座,普及基础理论及推广新知识,每季度进行护理人员理论考试。
3.护理人员均应接受不同等级复苏技术的培训,经考核合格认定其能掌握正确的复苏技术后方可上岗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服务。对从事麻醉、急诊、ICU 等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复苏技术与支持技术。
(四)各科根据专科特点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并组织专科理论、技能的培训;通过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五)各专科定期组织护师、护士轮转,拓宽护士专科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并进行出科考核。(六)新护士参加护理部、各科组织的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及考核。
(七)护理管理部门要为每一位护士建立个人技术考评档案,并存有个人的资质文件,包括护理注册证书或执业证明、技术准入、上岗许可等文件(或复印件),有关教育、培训和工作经历的资料等,技术评估的结果要用于岗位任职资格。
第二篇: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定期评估制度
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定期评估制度
1.护理部依据护理专业发展的需求及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结合护理队伍的具体情况,制定护士培训计划及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实施,并定期进行培训有效性评价。
2.培训及评估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和技能、质量意识、医院规章制度、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特殊岗位技能的培训及新技术、新业务的培训、应急措施等。3.培训及评估方法:
3.1 护理部每季组织全院护理查房,通过护理病例讨论及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水平。
3.2 每月组织全院护士理论讲座,普及基础理论及推广新知识,每年进行护理人员理论考试。
3.3 护理人员均应接受不同等级复苏技术的培训,经考核合格认定其能掌握正确的复苏技术后方可上岗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服务。对从事麻醉、急诊、ICU 等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复苏技术与支持技术。
4.各科根据专科特点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并组织专科理论、技能的培训;通过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5.定期组织护士轮转,拓宽护士专科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进行护士、护师规范化培训,并进行有效性评价。
6.新护士参加护理部、各科组织的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及考核。
7.建立护士个人技术考评档案,并存有个人的资质文件,包括护理注册证书或执业证明、技术准入、上岗许可等文件(或复印件),有关教育、培训和工作经历的资料、奖惩情况等,技术评估的结果要用于岗位任职资格。
第三篇:护理人员技能定期培训制度
护理人员技能定期培训制度
1、护理部依据护理专业发展的需求及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结合护理队伍的具体情况,制定护士培训计划。
2、培训及评估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和技能、质量意识、医院规章制度、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特殊岗位技能的培训及新技术、新业务的培训、应急措施等。
3、培训及评估方法:
① 护理部有计划地组织全院护理查房,通过护理病例讨论及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水平。
② 每月组织全院护士理论讲座,普及基础理论及推广新知识,每季度进行护理人员理论考试。
③ 护理人员均应接受不同等级复苏技术的培训,经考核合格认定其能掌握正确的复苏技术后方可上岗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服务。对从事麻醉、急诊、ICU 等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复苏技术与支持技术。
4、本科学历毕业生规范化培训期为一年,轮转2个科室;专科学历毕业生规范化培训期为三年,轮转3-4个科室;中专学历毕业生规范化培训期为五年,轮转4-5个科室。每个科室均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进入下一科室,规范化培训结束时,需参加市统一考试,合格者方可结业。
5、新护士参加护理部、各科组织的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及考核。
6、护理部为每一位护士建立个人技术考评档案、个人的资质文件,包括护理注册证书或执业证明、技术准入、上岗许可等文件(或复印件),有关教育、培训和工作经历的资料等。
第四篇: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
应急预案定期评审制度
1、目的
为了对本公司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定期评审,确保预案的持续适用性和有效性,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对应急救援预案的评审。
3、职责
1)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预案评审活动。
2)安全员负责组织准备预案评审所需的资料,负责整改措施跟踪检查的组织和报告工作。
3)公司各部门负责组织、准备并提供于本部门有关的评审所需资料,并负责落实评审提出的整改措施。
4、工作程序
1)预案评审活动以召开“评审会议”的形式进行,参与会议的范围可包括公司全体人员。
2)评审会议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当公司内部机构发生重大变化或者重大事故时,安全办可决定临时召开预案评审会议。
3)预案评审的范围可涉及到公司的所有作业活动或者其中部分活动。4)预案评审的内容可包括:
A、应急救援预案的贯彻实施情况及其适宜性; B、危险目标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 C、指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D、应急装备及通讯网络和联络方式; E、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任务和训练; F、预防事故的措施; G、事故的处理; H、抢险、抢修; I、现场医疗救护; J、紧急安全疏散; K、社会支援。
根据需要可以对其中的单项内容进行评审。
5)安全员负责收集预案评审资料,提出预案评审会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报安全负责人审核。
6)办公室根据议题需要,确定预案评审会议的议程、时间。
7)安全负责人主持预案评审会议,对评审内容作出评价,提出整改措施或建议。
8)安全员负责预案评审会议的记录及评审报告的编制。
9)各部门接到评审报告后,实施与本部门有关的整改措施,视需要按规定修改有关文件。
10)安全员对整改措施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证。11)由安全管理办公室保存预案评审的有关记录。
第五篇: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1、医院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技术规范,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2、医院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2.1抗菌药物品种总数不超过35种;
2.2、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不超过2种;
2.3、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
2.4、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个品规; 2.5、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
2.6、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2.7、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药品不得重复采购。
3、医院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需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同意遴选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70%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以上委员审核同意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4、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发现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或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成员均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意见获得抗菌药物管理组50%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5、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又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定期评估制度
1、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2、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3、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率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4、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5、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防止再次发生。
6、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7、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
8、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