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子之妻之①市,其子随之而泣......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以下问题。
曾子之妻之①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⑤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子,是教之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之:动词,到,去。②女:女通汝,即你。③彘(zhì):猪。儿:孩子。⑤知:智慧。
1.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女还(回来)
B.顾反为女杀彘(返回)
C.特与婴儿戏耳(开玩笑)
D.遂烹彘也(烹调)
2.下列加粗的之,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①曾子之妻之市(她,指曾子的妻子)
②其子随之而泣(她,指小孩的母亲)
③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它,指猪)
④妻止之曰(他,指曾子)
④婴
⑤听父母之教(的)
A.①
B.②
C.②④⑤
D.③④⑤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之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欺之而不信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1)现在你欺骗儿子,这是教儿子欺骗别人。
(2)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会不相信自己的母亲。
4.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第二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阅读附答案
曾子之妻之①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⑤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子,是教之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之:动词,到,去。②女:女通汝,即你。③彘(zhì):猪。④婴儿:孩子。⑤知:智慧。
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女还(回来)
B、顾反为女杀彘(返回)
C、特与婴儿戏而(开玩笑)
D、遂烹彘也(烹调)
2、下列划线的“之”,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①曾子之妻之市(她,指曾子的妻子)
②其子随之而泣(她,指小孩的母亲)
③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它,指猪)
④妻止之曰(他,指曾子)
⑤听父母之教(的)
A、①
B、②
C、②④⑤
D、③④⑤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之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欺之而不信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1)现在你欺骗儿子,这是教儿子欺骗别人。
(2)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会不相信自己的母亲。(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4、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意思对即可)
第三篇: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
礼记
1.子 夏 丧 其 子 而 丧 其 明 . 曾 子 吊 之 . 曰 . 吾 闻 之 也 . 朋 友 丧 明
则 哭 之 . 曾 子 哭 . 子 夏 亦 哭 . 曰 . 天 乎 . 予 之 无 罪 也 . 曾 子
怒 . 曰 . 商 . 女 何 无 罪 也 . 吾 与 女 事 夫 子 于 洙 泗 之 间 . 退 而 老 于 西 河 之 上 . 使 西 河 之 民 . 疑 女 于 夫 子 . 尔 罪 一 也 . 丧 尔 亲 . 使 民 未 有 闻 焉 . 尔 罪 二 也 . 丧 尔 子 . 丧 尔 明 . 尔 罪 三 也 . 而 曰 . 女 何 无 罪 与 . 子 夏 投 其 杖 而 拜 . 曰 . 吾 过 矣 . 吾 过 矣 . 吾 离 而 索 居 . 亦 已 久 矣 .(《礼记·檀弓上》)【标点】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 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 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 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 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2.孔 子 蚤 作 . 负 手 曳 杖 . 消 摇 于 门 . 歌 曰 . 泰 山 其 颓 乎 . 梁 木
其 坏 乎 . 哲 人 其 萎 乎 . 既 歌 而 入 . 当 户 而 坐 . 子 贡 闻 . 曰 . 泰
山 其 颓 . 则 吾 将 安 仰 梁 木 其 坏 . 哲 人 其 萎 .则 吾 将 安 放 . 夫 子 殆 将 病 也 . 遂 趋 而 入 . 夫 子 曰 . 赐 . 尔 来 何 迟 也 . 夏 后 氏 殡 于 东 阶 之 上 . 则 犹 在 阼 也 . 殷 人 殡 于 两 楹 之 间 . 则 与 宾 主 夹 之 也 . 周 人 殡 于 西 阶 之 上 . 则 犹 宾 之 也 . 而 丘 也 . 殷 人 也 . 予 畴 昔 之 夜 . 梦 坐 奠 于 两 楹 之 间 . 夫 明 王 不 兴 . 而 天 下 其 孰 能 宗 予 . 予 殆 将 死 也 . 盖 寝 疾 七 日 而 没 .(《礼记·檀弓上》)【标点】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 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 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 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 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 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3.凡 三 王 教 世 子 . 必 以 礼 乐 . 乐 所 以 修 内 也 . 礼 所 以 修 外
也 . 礼 乐 交 错 于 中 . 发 形 于 外 . 是 故 其 成 也 怿 . 恭 敬 而 温 文 . 立 大 傅 少 傅 以 养 之 . 欲 其 知 父 子 君 臣 之 道 也 . 大 傅 审 父 子 君 臣 之 道 以 示 之 . 少 傅 奉 世 子 . 以 观 大 傅 之 德 行 而 审 喻 之 . 大 傅 在 前 . 少 傅 在 后 . 入 则 有 保 . 出 则 有 师 . 是 以 教 喻 而 德 成 也 . 师 也 者 . 教 之 以 事 . 而 喻诸 德 者 也 . 保 也 者 . 慎 其 身 以 辅 翼 之 . 而 归 诸 道 者 也 .(《礼记·文王世子》)【标点】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知其父子君臣之 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 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 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4.昔 者 仲 尼 与 于 蜡 宾 . 事 毕 . 出 游 于 观 之 上 . 喟 然 而 叹 . 仲 尼
之 叹 . 盖 叹 鲁 也 . 言 偃 在 侧 . 曰 . 君 子 何 叹 . 孔 子 曰 . 大 道
之 行 也 . 与 三 代 之 英 . 丘 未 之 逮 也 . 而 有 志 焉 . 大 道 之 行 也 . 天 下 为 公 . 选 贤 与 能 . 讲 信 修 睦 . 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 不 独 子 其 子 . 使 老 有 所 终 . 壮 有 所 用 . 幼 有 所 长 . 矜 寡 孤 独 废 疾 者 . 皆 有 所 养 . 男 有 分 . 女 有 归 . 货 恶 其 于 地 也 . 不 必 藏 于 已 . 力 恶 其 不 出 于 身 也 . 不 必 为 已 . 是 故 谋 闭 而 不 兴 . 盗 窃 乱 贼 而 不 作 . 故 外 户 而 不 闭 . 是 谓 大 同 . 今 大 道 既 隐 . 天 下 为 家 . 各 亲 其 亲 . 各 子 其 子 . 货 力 为 已 . 大 人 世 及 以 为 礼 . 域 郭 沟 池 以 为 固 . 礼 义 以 为 纪 . 以 正 君 臣 . 以 笃 父 子 . 以 睦 兄 弟 . 以 和 夫 妇 . 以 设 制 度 . 以 立 田 里 . 以 贤 勇 知 . 以 功 为 已 . 故 谋 用 是 作 . 而 兵 由 此 起 .(《礼记·礼运》)【标点】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5.何 谓 人 情 . 喜 . 怒 . 哀 . 惧 . 爱 . 恶 . 欲 . 七 者 弗 学 而 能 . 何
谓 人 义 . 父 慈 . 子 孝 . 兄 良 . 弟 弟 . 夫 义 . 妇 听 . 长 惠 . 幼
顺 . 君 仁 . 臣 忠 . 十 者 谓 之 人 义 . 讲 信 修 睦 . 谓 之 人 利 . 争 夺 相 杀 . 谓 之 人 患 . 故 圣 人 之 所 以 治 人 七 情 . 修 十 义 . 讲 信 修 睦 . 尚 辞 让 . 去 争 夺 . 舍 礼 何 以 治 之 . 饮 食 男 女 . 人 之 大 欲 存 焉 . 死 亡 贫 苦 . 人 之 大 恶 存 焉 . 故 欲 恶 者 . 心 之 大 端 也 . 人 藏 其 心 . 不 可 测 度 也 . 美 恶 皆 在 其 心 . 不 见 其 色 也 . 欲 一 以 穷 之 . 舍 礼 何 以 哉 .(《礼记·礼运》)【标点】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 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 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 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 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6.子 能 食 食 . 教 以 右 手 . 能 言 . 男 唯 女 俞 . 男 鞶 革 . 女 鞶 丝 . 六
年 . 教 之 数 与 方 名 . 七 年 . 男 女 不 同 席 . 不 共 食 . 八 年 . 出
入 门 户 . 及 即 席 饮 食 . 必 .后 长 者 . 始 教 之 让 . 九 年 . 教 之 数 日 . 十 年 . 出 就 外 傅 . 居 宿 于 外 . 学 书 记 . 衣 不 帛 襦 礼 帅 初 . 朝 夕 学 幼 仪 . 请 肄 简 谅 . 十 有 三 年 . 学 乐 诵 诗 . 舞 勺 . 成 童 . 舞 象 . 学 射 御 . 二 十 而 冠 . 始 学 礼 . 可 以 衣 裘 帛 . 舞 大 夏 . 惇 行 孝 弟 . 博 学 不 教 . 内 而 不 出 . 三 十 而 有 室 . 始 理 男 事 . 博 学 无 方 . 孙 友 视 志 . 四 十 始 仕 . 方 物 出 谋 发 虑 . 道 合 则 服 从 . 不 可 则 去 . 五 十 命 为 大 夫 . 服 官 政 . 七 十 致 事 .(《礼记·内则》)【标点】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 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 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忄享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 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凡男拜,尚左手。
7.古 之 教 者 . 家 有 塾 . 党 有 庠 . 术 有 序 . 国 有 学 . 比 年 入 学 . 中
年 考 校 . 一 年 视 离 经 辨 志 . 三 年 视 敬 业 乐 群 . 五 年 视 博习亲
师 . 七 年 视 论 学 取 友 . 谓 之 小 成 . 九 年 知 类 通 达 . 强 立 而 不 反 . 谓 之 大 成 . 夫 然 后 足 以 化 民 易 俗 .近者 说 服 . 而 远 者 怀 之 . 此 大 学 之 道 也 . 记 曰 . 蛾 子 时 术 之 . 其 此 之 谓 乎 .(《礼记·学记》)【标点】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 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 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8.夫 鼎 有 铭 . 铭 者 自 名 也 . 自 名 以 称 扬 其 先 祖 之 美 . 而 明 着 之
后 世 者 也 . 为 先 祖 者 . 莫 不 有 美 焉 . 莫 不 有 恶 焉 . 铭 之 义 . 称
美 而 不 称 恶 . 此 孝 子 孝 孙 之 心 也 . 唯 贤 者 能 之 . 铭 者 . 论 譔 其 先 祖 之 有 德 善 . 功 烈 . 勋 劳 . 庆 赏 . 声 名 . 列 于 天 下 . 而 酌 之 祭 器 . 自 成 其 名 焉 . 以 祀 其 先 祖 者 也 . 显 扬 先 祖 . 所 以 崇 孝 也 . 身 比 焉 . 顺 也 . 明 示 后 世 . 教 也 . 夫 铭 者 . 壹 称 而 上 下 皆 得 焉 耳 矣 . 是 故 君 子 之 观 于 铭 也 . 既 美 其 所 称 . 又 美 其 所 为 . 为 之 者 . 明 足 以 见 之 . 仁 足 以 与 之 .(《礼记·祭统》)【标点】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 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讠巽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一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 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9.孔 子 侍 坐 于 哀 公 . 哀 公 曰 . 敢 问 人 道 谁 为 大 . 孔 子 愀 然 作 色
而 对 曰 . 君 之 及 此 言 也 . 百 姓 之 德 也 . 固 臣 敢 无 辞 而 对 . 人 道 政 为 大 . 公 曰 . 敢 问 何 谓 为 政 . 孔 子 对 曰 . 政 者 正 也 . 君 为 正 . 则 百 姓 从 政 矣 . 君 之 所 为 . 百 姓 之 所 从 也 . 君 所 不 为 . 百 姓 何 从 . 公 曰 . 敢 问 为 政 如 之 何 . 孔 子 对 曰 . 夫 妇 别 . 父 子 亲 . 君 臣 严 . 三 者 正 . 则 庶 物 从 之 矣 . 公 曰 . 寡 人 虽 无 似 也 . 愿 闻 所 以 行 三 言 之 道 . 可 得 闻 乎 . 孔 子 对 曰 . 古 之 为 政 . 爱 人 为 大 . 所 以 治 爱 人 . 礼 为 大 . 所 以 治 礼 . 敬 为 大 . 敬 之 至 矣 . 大 昏 为 大 . 大 昏 至 矣 . 大 昏 既 至 . 冕 而 亲 迎 . 亲 之 也 . 亲 之 也 者 . 亲 之 也 . 是 故 君 子 兴 敬 为 亲 . 舍 敬 是 遗 亲 也 . 弗 爱 不 亲 . 弗 敬 不 正 . 爱 与 敬 其 政 之 本 与 .(《礼记·哀公问》)【标点】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 “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 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 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 “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 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人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10.天 命 之 谓 性 . 率 性 之 谓 道 . 修 道 之 谓 教 . 道 也 者 . 不 可 须 臾
离 也 . 可 离 非 道 也 . 是 故 君 子 戒 慎 乎 其 所 不 睹 . 恐 惧 乎 其 所
不 闻 . 莫 见 乎 隐 . 莫 显 乎 微 . 故 君 子 慎 其 独 也 . 喜 怒 哀 乐 之 未 发 谓 之 中 . 发 而 皆 中 节 谓 之 和 . 中 也 者 . 天 下 之 大 本 也 . 和 也 者 . 天 下 之 达 道 也 . 致 中 和 . 天 地 位 焉 . 万 物 育 焉 .(《礼记·中庸》)【标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1.子 曰 . 好 学近乎 知 . 力 行近乎 仁 . 知 耻近乎 勇 . 知 斯 三 者 . 则
知 所 以 修 身 . 知 所 以 修 身 . 则 知 所 以 治 人 . 知 所 以 治 人 . 则 知 所 以 治 天 下 国 家 矣 . 凡 为 天 下 国 家 有 九 经 . 曰 . 修 身
也 . 尊 贤 也 . 亲 亲 也 . 敬 大 臣 也 . 体 群 臣 也 . 子 庶 民 也 . 来 百 工 也 . 柔 远 人 也 . 怀 诸 侯 也 . 修 身 则 道 立 . 尊 贤 则 不 惑 . 亲 亲 则 诸 父 昆 弟 不 怨 . 敬 大 臣 则 不 眩 . 体 群 臣 则 士 之 报 礼 重 . 子 庶 民 则 百 姓 劝 . 来 百 工 则 财 用 足 . 柔 远 人 则 四 方 归 之 . 怀 诸 侯 则 天 下 畏 之 .(《礼记·中庸》)
【标点】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 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 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 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 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2.诚 者 . 自 成 也 . 而 道 . 自 道 也 . 诚 者 . 物 之 终 始 . 不 诚 无
物 . 是 故 君 子 诚 之 为 贵 . 诚 者 . 非 自 成 己 而 已 也 . 所 以 成 物 也 . 成 己 . 仁 也 . 成 物 . 知 也 . 性 之 德 也 . 合 外 内 之 道 也 . 故 时 措 之 宜 也 . 故 至 诚 无 息 . 不 息 则 久 . 久 则 征 . 征 则 悠 远 . 悠 远 则 博 厚 . 博 厚 则 高 明 . 博 厚 所 以 载 物 也 . 高 明 所 以 覆 物 也 . 悠 久 所 以 成 物 也 . 博 厚 配 地 . 高 明 配 天 . 悠 久 无 疆 . 如 此 者 . 不 见 而 章 . 不 动 而 变 . 无 为 而 成 . 天 地 之 道 . 可 壹 言 而 尽 也 . 其 为 物 不 贰 . 则 其 生 物 不 测 . 天 地 之 道 . 博 也 . 厚 也 . 高 也 . 明 也 . 悠 也 . 久 也 .(《礼记·中庸》)【标点】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 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 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13.子 曰 . 君 子 不 以 辞 尽 人 . 故 天 下 有 道 . 则 行 有 枝 叶 . 天 下 无
道 . 则 辞 有 枝 叶 . 是 故 君 子 于 有 丧 者 之 侧 . 不 能 赙 焉 . 则 不 问 其 所 费 . 于 有 病 者 之 侧 . 不 能 馈 焉 . 则 不 问 其 所 欲 . 有 客 不 能 馆 . 则 不 问 其 所 舍 . 故 君 子 之 接 如 水 . 小 人 之 接 如 醴 . 君 子 淡 以 成 . 小 人 甘 以 坏 . 小 雅 曰 . 盗 言 孔 甘 . 乱 是 用 餤 .(《礼记·表记》)【标点】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饣炎。”
14.子 曰 . 君 子 不 以 口 誉 人 . 则 民 作 忠 . 故 君 子 问 人 之 寒 则 衣
之 . 问 人 之 饥 则 食 之 . 称 人 之 美 则 爵 之 .(《礼记·表记》)【标点】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
15.子 曰 . 夫 民 教 之 以 德 . 齐 之 以 礼 . 则 民 有 格 心 . 教 之 以 政 . 齐
之 以 刑 . 则 民 有 遯 心 . 故 君 民 者 . 子 以 爱 之 . 则 民 亲 之 . 信 以 结 之 . 则 民 不 倍 . 恭 以 莅 之 . 则 民 有 孙 心 .(《礼记·缁衣》)【标点】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 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
子 曰 . 下 之 事 上 也 . 不 从 其 所 令 . 从 其 所 行 . 上 好 是 物 . 下 必 有 甚 者 矣 . 故 上 之 所 好 恶 . 不 可 不 慎 也 . 是 民 之 表 也 .(《礼记·缁衣》)【标点】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 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16.子 曰 . 上 好 仁 则 下 之 为 仁 争 先 人 . 故 长 民 者 . 章 志 . 贞 教 . 尊
仁 . 以 子 爱 百 姓 . 民 致 行 己 . 以 说 其 上 矣 .(《礼记·缁衣》)【标点】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长民者章志、贞教、尊仁,以子爱百 姓,民致行己以说其上矣。
17.子 曰 . 民 以 君 为 心 . 君 以 民 为 体 . 心 庄 则 体 舒 . 心 肃 则 容
敬 . 心 好 之 . 身 必 安 之 . 君 好 之 . 民 必 欲 之 . 心 以 体 全 . 亦 以 体 伤 . 君 以 民 存 . 亦 以 民 亡 .(《礼记·缁衣》)【标点】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 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子 曰 . 言 从 而 行 之 . 则 言 不 可 饰 也 . 行 从 而 言 之 . 则 行 不 可 饰 也 . 故 君 子 寡 言 而 行 以 成 其 信 . 则 民 不 得 大 其 美 而 小 其 恶 .(《礼记·缁衣》)【标点】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 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
18.所 谓 诚 其 意 者 . 毋 自 欺 也 . 如 恶 恶 臭 . 如 好 好 色 . 此 之 谓 自
谦 .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独 也 . 小 人 闲 居 为 不 善 . 无 所 不 至 . 见 君
子 而 后 厌 然 . 揜 其 不 善 而 着 其 善 . 人 之 视 己 . 如 见 其 肺 肝 然 . 则 何 益 矣 . 此 谓 诚 于 中 . 形 于 外 .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独 也 .(《礼记·大学》)【标点】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9.所 谓平天 下 在 治 其 国 者 . 上 老 老 而 民 兴 孝 . 上 长 长 而 民 兴
弟 . 上 恤 孤 而 民 不 倍 . 是 以 君 子 有 絜 矩 之 道 也 . 所 恶 于 上 . 毋 以 使 下 . 所 恶 于 下 . 毋 以 事 上 . 所 恶 于 前 . 毋 以 先 后 . 所 恶 于 后 . 毋 以 从 前 . 所 恶 于 右 . 毋 以 交 于 左 . 所 恶 于 左 . 毋 以 交 于 右 . 此 之 谓 絜 矩 之 道 . 诗 云 . 乐 只 君 子 . 民 之 父 母 . 民 之 所 好 好 之 . 民 之 所 恶 恶 之 . 此 之 谓 民 之 父 母 .(《礼记·大学》)【标点】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 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 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
20.凡 人 之 所 以 为 人 者 . 礼 义 也 . 礼 义 之 始 . 在 于 正 容 体 . 齐 颜
色 . 顺 辞 令 . 容 体 正 . 颜 色 齐 . 辞 令 顺 . 而 后 礼 义 备 . 以 正 君 臣 . 亲 父 子 . 和 长 幼 . 君 臣 正 . 父 子 亲 . 长 幼 和 . 而 后 礼
义 立 . 故 冠 而 后 服 备 . 服 备 而 后 容 体 正 . 颜 色 齐 . 辞 令 顺 . 故 曰 . 冠 者 礼 之 始 也 .(《礼记·冠义》)【标点】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 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 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第四篇: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阅读附答案
语段,完成小题。(4分)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拾取。②<刻露> 明显地表露出来。③ <本其山川> 依据其山川地。【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小题2】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2分)答案【小题1】(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意思正确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小题1】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每个0.5分,答对任意四个得2分)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来概括即可。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答案参考
为中华之崛(jué)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的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A.外貌
B.行动
C.语言
D.心理
正确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A.外貌
B.心理
C.行动
D.语言
正确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A.语言
B.行动
C.心理
D.外貌
正确答案:D
4.选择正确的读音。
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妈妈背()着我来到了医院。
A.bēi
B.bèi
正确答案:A
5.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地。
A.bèi
B.bēi
正确答案:B
6.写出一个可以替换加横线部分的词语。
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
正确答案:到底
7.写出一个可以替换加横线部分的词语。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正确答案:清楚
8.回答下列问题。
“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结合周恩来看到的“中华不振”的现实与他在修身课上的铿锵话语,推想一下他在沉思什么呢?
答:中国人受到洋人的欺侮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