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8月8日21时九寨沟7.0级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
九寨沟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度,东经103.82度)发生7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比芒,20公里内的乡镇有漳扎镇。截至2017年8月9日09时00分,共记录到地震总数为887个,其中7.0~7.9级地震1个,6.0~6.9级地震 0 个,5.0~5.9级地震0个,4.0~4.9级地震0个,3.0~3.9级地震15个。2017年8月9日10时17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16度,东经103.86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6千米。截至2017年8月10日8时,共记录到余震总数为1690次,其中6.0—6.9级地震0次,5.0—5.9级0次,4.0—4.9级2次,3.0—3.9级21次,最大余震4.8级。
专家认为此次地震有以下几个震害特点;此次地震震级大,达到了7.0级;震源偏深,有20km;此次地震影响范围除四川外,还包括甘肃部分地区。震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导致人员伤亡和部分道路交通中断,增加了救援和人员转移安置难度。九寨沟县漳扎镇等17个乡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影响,少量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部分房屋中度或轻度受损,大多数房屋完好。此外,本次地震对九寨沟诺日朗、五花海等旅游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较严重破坏,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
本次地震震级虽然达到7.0级,但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程度都远低于青海玉树7.1级、四川芦山7.0级、云南鲁甸6.5级地震。经过地震专家初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五个。一是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九寨沟县及附近区域设防烈度为八度,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较高,抗震性能总体较好,特别是经过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后的新建建筑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经受住了此次地震的考验。四川省地震、住建等有关部门近年来加强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从建筑设计、工匠培训、宣传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工作,在这次地震中充分显现了成效。景区及城镇建筑物多采用了框架结构,乡村传统民居多采用穿斗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强,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二是本次地震震源深度相对较深。芦山7.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3千米,鲁甸6.5级地震为12千米,玉树7.1级地震为14千米,而本次地震为20千米。三是重灾区除景区人口集中外,其他区域村寨稀疏,总体人口密度较低,九寨沟县每平方公里为12人。四是地震发生的时间在晚上9点19分,绝大多数游客已回到抗震性能较好的宾馆,有效避免了山体崩塌、滑坡造成的更大人员伤亡。五是地方党委政府应急处置有力有序,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和群众疏散转移安置及时高效。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相对较高。
结合本次地震的情况及相关资料,总结本次地震规律如下:
一、框架结构墙体开裂;窗间墙X 型贯通型裂缝、混凝土梁支座处临近填充墙体有放射状斜裂缝、门窗洞口及预埋消火栓、填充墙顶部与框架梁底交接处有水平贯通裂缝、沿剪力墙或框架柱高度方向与填充墙交接处有竖向贯通裂缝、电气柜等墙体边角部位有斜裂缝。理论分析来说,框架结构的墙体只是起分隔作用而不参与受力,但是在这样的大地震中,由于框架梁柱的扭曲,导致框架结构墙体开裂。填充墙自身严重破坏的情况有出平面破坏出现明显的斜裂缝和部分压碎或坍塌。
二、墙体装修面层脱落严重。厨房,卫生间面瓷砖在门窗洞口由于过大的地震应力产生斜裂缝;楼底层的顶部外墙也因受到局部的扭转产生斜裂缝导致面砖整块掉落;大厅内部的外墙面砖局部产生裂缝,严重者局部脱落;室内填充墙内有局部抹灰面层掉落;还有部分由于填充墙开裂引起面层掉灰。而且面墙下抹灰坑坑洼洼,砂浆未达到标准的饱满度,有些面砖下甚至有空洞出现,而大部分掉落的面砖正是贴面转未达到施工规范要求的。
三、变形缝地震时缝两侧墙体发生碰撞而造成破坏;变形缝包括防震缝、伸缩缝和沉降缝。不同建筑的抗震缝在外立面上的填充材料沿高度方向受地震影响脱落;基础与侧向支撑杆锚固端跨越变形缝的两侧,导致伸缩缝两侧墙体错位开裂;防震缝外层金属皮由于地震作用压缩变形,严重者有脱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的作用。
四、结构构件的震害结构构件的破坏十分严重。承重墙柱局部开裂、墙皮掉落,甚至有露出剪力墙内钢筋的情况,具体分析就是,柱端弯剪破坏,上下柱端出现水平裂缝和斜裂缝,有时也有交叉缝,混凝土局部压碎,梁端形成塑性铰,严重者,混凝土剥落,箍筋外鼓绷断,柱筋弯曲。柱身剪切破坏,多出现交叉斜裂缝和S形裂缝,箍筋屈服断裂。角柱破坏,短柱破坏。施工完成初期的剪力墙,表面砂浆面层大块脱落。柱的破坏大多发生在梁、柱和填充墙体的交接处,框架柱局部混凝土脱落。楼板楼层中,搭接在梁上的板与梁的交界处,沿梁长度方向出现通长水平裂缝和放射状斜裂缝。
总体而言,此次地震造成人员伤害及损失远远低于青海玉树的地震以及其他同类地震造成的破坏,而这正是重视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和抗震性能。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在今后地震中减少和避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相关的地震预报机制要提高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采用更多坚固抗震好的结构和施工措施,这是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最能从根本上减轻减缓地震造成严重破坏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篇: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
摘要:本文根据收集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结合课本与地震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面的分析了地震成因和总结玉树地震的震害特点及其破坏规律,并归纳了此次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玉树地震 震害特点 破坏规律
前言:2010年4月14日07:49,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96.6°E、33.2°N)发生
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km。宏观震中位于玉树县结古镇隆洪达附近(96.85°E、33.06°N)。玉树地震是青海省近20年以来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也是继汶川8.0级地震后,国内发生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受灾面积达 26 500 km,受灾人口 20万余人。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梁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玉树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结古镇处在极灾区,地震烈度达Ⅸ度,90% 以上的房屋严重破坏甚至毁坏,人员伤亡也主要集中在玉树县结古镇。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加深对地震震害特点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经验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一、震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成因
从全球板块运动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入形成的喜马拉雅碰撞带以北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在这种挤压的挟持下缩短,同时内部的块体沿一些重要的块体边界断裂带发生侧向滑移,造成青藏高原主体向东移动,并在青藏高原内部和块体边缘形成不同规模的走滑断裂系和挤出块体。
从我国地质构造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的中南部。近期,块体的西部附近发生过1996年喀喇昆仑7.1、1997年玛尼7.9级地震和2008年于田7.3级地震,中西部发生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地震,块体的东缘发生过2008年汶川8.0地震。表明在近20年该块体的活动非常强烈。
从断裂带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南部的金沙江—鲜水河断裂带,在甘孜-玉树段走向北70°西,与CGI(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的震源机制一致。该断裂带全新世以来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很高,达5-7mm/a。巴颜喀拉块体北部的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平均水平滑动速率达10-11mm/a。这2条近东西向的断裂带依次向东推移,使其东部的川、滇地区由于受扬子地块的阻挡而产生复杂的断裂形变和块体转动,这可能是在块体滑动速率高的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和对应变能流作正面阻挡的块体东缘发生了昆仑山口西8.1和汶川8.0地震,并在块体周缘相继发生多次7级大地震的原由之一。
二、震害特点及其破坏规律
这次地震灾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地震发生的地点靠近城镇,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玉树县城附近,震害是沿着活动断裂呈带状分布(图1),穿过了州政府所在地的结古镇,烈度达到了Ⅸ度,对城镇的房屋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系统造成了比较大的破坏,供电、通信一度中断。
图
1第二,灾区的设防薄弱,土木和砖木结构的房屋破坏严重。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灾区的房屋结构类型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抗震能力差,损害得比较严重。其中,土木结构房屋破坏最为严重。这类房屋主要集中 在农村的民房,建造年代参差不齐,设计、施
图2工很不规范,因地取材,没有抗震设防措施,房屋延性差、抗剪抗弯强度均较低。极重灾区结古镇土木结构全部毁坏,重灾区也有 70% 达到中等破坏程度以上(图2)。砖木结构房屋,主要为片石和砖组合砌筑墙体,以木屋盖为主要结构形式的房屋。其抗震能力较土木结构强很多,破坏相对较轻。但由于极重灾区、重灾区烈度超过Ⅷ度,其破坏程度还是相当大的,极重灾区 30% 以上的毁坏,重灾区也有超过 10% 的毁坏。
第三,混凝土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即粘土砖、混凝土空心砌块房屋。据调查,由于灾区无条件自给粘土砖,而粘土空心砌块可就地取材,成本要低很多,故其中有 70% 以上完全采用的混凝土空心砌块,仅有 10% 左右的砖混房屋全部采用粘土砖砌筑。而建房时很少采用相
图3应的抗震设防措施,因此破坏相当严重。此类结构房屋在极重灾区 40% 以上毁坏,重灾区超过 30% 的毁坏(图3)。
第四,这次地震的地形效应和地震构造效应明显,灾害沿江、沿河谷地带房屋震害的破坏明显严重。玉树地震的发震断裂为甘孜 - 玉树断裂,断裂面倾向 NE,左旋走滑为主。通过调查认为本次地震的震害分布在垂直于 NW向甘孜 - 玉树断裂的方向衰减较快,图4而平行于其走向的方向上衰减相对较慢,这与该断裂的展布特征是一致的。从震害分布情况看,震害较为严重的极灾区分布于 NW向甘孜 - 玉树断裂的东北侧(图4)。调查发现有些村的房屋建在地震断层上,例如结古镇甘达村、隆宝镇的禅古村等,基本全部毁坏,结古镇沿地震断层村民建的房屋和集安村一个定居点,房屋毁坏严重。
第五,灾区环境恶劣,救灾难度较大。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地处高原,海拔近4000米,海拔高、缺氧等问题给开展医疗救援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来自低海拔地区的医疗队,在高海拔地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时,会面临缺氧、高原反应等问题。地震灾区温差大,夜间气温可以降到零度以下,比较寒冷,风沙也很大,再加上交通不方便,通信障碍等方面加大了救援难度(图5)。
图
5通过此次地震的破坏资料及结合地震的一般性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破坏物体裂缝裂开与旋转同时并存:在玉树地震中,无论是墙裂缝、地裂缝还是其他建筑裂缝,凡是裂缝都有旋扭,以柱状体的断裂扭转最为明显。有些房屋的所有窗柱全部断裂,旋转方向和角度各不相同,旋转角更大的当时即己脱落;
二、间隔破裂轻重分布:在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上,按照同样的设计和施工,基础条件也相近的建筑物间隔坍塌,破坏轻重悬殊。一栋楼房各层的破坏也经常是不一致的。有些楼房只是一层破坏比较严重,有的是二层破坏严重,有的只是第三层破坏严重。
三、破裂形式如同老化:地震造成的破坏主要是沿着物体本身的脆弱带发育,不论是地面上的建筑物、地表的道路还是地下的地层都是如此。地震所造成的断裂形式与非地震的“自然老化”和人为破坏所造成的断裂基本一致,地裂缝的发展象建筑物一样只受控于接近地面的局部基底结构,沿其脆弱带产生地裂缝,其分布和延展方向也与震源和发震构造无直接关系。地裂缝都是比较浅的,通常只有几米,深10米以上的尚未见报导。
四、玻璃固定窗破损与主体结构破坏具有密切关系:此次震害调查表明:玻璃固定窗破损与主体结构破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玻璃幕墙则基本完好,灾区中尚未发现幕墙受到严重震害的事例。固定窗通常是镶嵌在柱子或墙体平面内,在地震时必然与主体结构有相同的侧向位移;而幕墙的构造则使得幕墙与主体结构之间可以有微小的相对位移,或者使得幕墙本身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可以忍受地震时主体结构所发生的侧向位移。
五、地下建筑破坏较轻:地震震区的人防坑道除个别地方有些小裂纹外,其它均未受到破坏,矿山的矿井下坑道与地面相比破坏极轻,在地震时井下有多名工人在工作,震后全部安全返回地面。位于XI度区的建筑,原是三层楼房,地上两层全部塌平,半地下的一层基本完好,只有一些小裂缝。
三、小结
总体而言,此次地震的成因是地下板块的运动所造成,同汶川一样,玉树也是地处南北地震带上。造成人员伤害及损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地震对当地建筑物特别是土木建筑物破坏比较大,由于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比较稀少的青藏高原,当地施工条件简陋,建筑物以抗震性能较差的土木和砖石结构为主,因此在强地震中破坏严重。归根到底,要在今后地震中减少和避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相关的地震预报机制要提高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采用更多坚固抗震好的结构和施工措施,这是我们从此次地震,也是从以往发生的地震中所得到的最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