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生命践行诺言——追忆雨城区中里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王加林(共)
用生命践行诺言——追忆雨城区中里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王加林
还记得三天前11月8日的那个清晨,纷飞的夜雨终于在清晨时分停下了脚步。前往雅安市殡仪馆的道路被雨水冲洗后,静静地感受着送别王加林的车队缓缓经过时留下的悲伤与泪水。
作为雨城区中里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王加林生前在抗震救灾中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身体这么壮实,怎么可能倒下?”然而,就在抗震救灾一线连续奋战两个月后,王加林不幸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并因病于11月7日凌晨6时去世。这一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时节;这一天,距离王加林刚刚过完48岁生日只有不到20天。
送别时刻
白花朵朵寄哀思
王加林去世前曾留下遗愿:丧事一切从俭,家人不得收一分礼金。
11月8日早上8时许,雅安市殡仪馆告别仪式大厅外,数百名自发前来参加王加林告别仪式的人们站在寒风中。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有静静的等待,他们只想送心中的好书记王加林最后一程。
“蔡哥,来把白花戴好,一会儿仪式就要开始了。”接过一位村民递过来的白花,中里村村委会主任蔡杰小心翼翼地戴在了胸前。回忆起王加林身前和病中的点点滴滴,因短时间内抽烟过多嘴唇发木的他,默默点上一支香烟,平复心中的悲痛和思念。
在蔡杰的记忆中,生病前有着1米75的个子,体重80多公斤的王加林不仅是一个身材壮实、年富力强的中年汉子,更是一个对灾后重建工作雷厉风行,对群众又不失温情关怀的性情中人。但突如其来的病魔,却无情地改变了这原本美好的一切。“还记得,10月18日他过48岁生日时,我和村民去看望他。好好的一个人因为病痛瘦了近15公斤,还不得不依靠镇静剂缓解难以忍受的剧痛。”蔡杰略带颤音地说,那一刻,王加林说得最多的还是中里镇的灾后重建,关心最多的还是村里的特困户。
上午9时许,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近600名社会各界人士依次走进被花圈与挽联围绕的灵堂。哀乐回响,人群中不时传来阵阵低沉而清晰的啜泣声。
“王哥,你从抗震救灾开始就没睡过一天好觉,生病了又被病痛折磨,现在你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我们一定会把中里镇建得更好,更漂亮,完成你未完成的梦想。”站在王加林的遗体前,与王加林同事两年多的中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承祥深深三鞠躬,忍不住哭着说。
坚守一线
生病后依旧坚持工作
在王加林的履历上,他曾创下了几个率先的纪录——率先建成全区首个新村示范小区、率先启动灾后科学重建、率先建成千亩猕猴桃基地。
从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村支部书记、兽医站站长到2000年通过“零起点”竞争上岗,先后任雨城区八步乡副乡长,孔坪乡副乡长,中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中里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在这条伴随奋斗与激情的路上,王加林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整整走了21年,直到生命的尽头。
“他在中里镇任职五年时间里,先后经历了‘5·12’和‘4·20’两次地震。”和他战斗在一起的中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承祥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中里镇遭受重创,王加林心急如焚,火速赶赴现场。
地震导致前往中里镇的碧峰峡峡口塌方,他冒着飞石,徒步跑过塌方路段,成为镇上第一个冲到现场的干部。
“地震后几天,他每天在沙发上睡两三个小时。后来,因为病痛整夜睡不着。”刘承祥说,为了第二天能有精力工作,他就依靠安眠药入睡,一片不见效果,就加大剂量。
看着王加林的药量加大,刘承祥曾劝他去看看。他说:“没啥,我底子好,撑得住。”
干嘛那么拼命?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是中里镇党委书记,我不冲在前面,谁会跟在后面?”
“4·20”芦山强烈地震两个月后,抢险救灾任务完成,灾后重建顺利启动。“那时候他明显瘦了一圈,但他还是没放在心上,始终坚持着。”刘承祥说。
6月23日,雨城区安排干部到医院体检,王加林在同事的催促下到医院做了体检。检查结果显示:血液白细胞超标,需要复查,需要做骨髓穿刺。6月24日,王加林做了骨髓穿刺。6月25日,他又到雨城区水务局商谈中里镇河堤整治工程。
“哥,真是白血病,我去成都治病了,你要顶起哦。”6月26日,王加林给刘承祥打电话后,赶往成都。“后来才知道,震后第8天,他就检查出急性胰腺炎,但他仍然坚持工作,一直到确诊为白血病。”回忆起和王加林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刘承祥的眼圈始终都是红红的,“平时身体那么好,咋就得了这个病。”
王加林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雨城区委、区政府授予他红旗型、爱民型、开拓型、开明型、阳光型“五型”基层党组织书记称号。”
实干为民
带动千家农户齐致富
“多好的书记,太可惜了!”中里镇建强村村干部胥大伦难掩一脸的忧伤,他不停地感叹,“王书记在中里任职的5年里,中里镇的人均年收入提高近一倍。
“像他这样为民所爱戴的好领导,大家都很痛心和惋惜。”中里镇镇政府工作人员董均华说,王加林走了,但是王加林的精神没有走,大家将以他为榜样,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奋力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5年来,王加林一直在思索如何带领村民勤劳致富。
中里镇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镇,产业结构单
一、效益较低、农民增收难一直是困扰王加林的问题。如何破解?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市规划打造雨城区北线新农村示范片,王加林脑海中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说干就干,王加林立即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都江堰等地学习考察。”刘承祥说,参观回来后,村民大受启发,纷纷组建专合社,猕猴桃、食用菌、雷竹、茶叶等15个各具特色产业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截至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223元,较2008年增加3647元,增长约80%。
“如果不是王书记,村民怎么知道中里镇有特殊的自然环境,适合猕猴桃生长,又怎么脱贫致富?”中里镇同心猕猴桃合作社负责人文昌慧说,为使特色产业迈向高端,王加林亲自联系投资商,成功引进种植蓝莓、迷你猕猴桃的成都益诺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发展自然生态农业的港佳美地有限公司,建成了雅安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点。
“如今,村民有的买了车,有的修了新房,家家户户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文昌慧说,中里镇仅猕猴桃种植就带动了900多户农户发展,果农们都尝到了致富的甜头,这些都与王书记密不可分。
重建明天
化悲痛为前行的力量
今年21岁的王志全是家中长子,作为在父亲告别仪式上代表全家致辞的人,自初中毕业后,他就一直在外打拼,在强忍悲痛之时,王志全多了一份同龄人少有的镇定和从容。同样,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王志全要面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尽快还清父亲因购买二手房而欠下的5万元债务。这对于他,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但他依然选择坚强面对。
“这份坚强是父亲给予我的。”王志全说,初中毕业时,曾想让父亲帮找份工作,但连续数次的交谈后,换来的却是父亲的一次次责骂。带着些许怨言,他毅然远赴外省打工。在外务工的数年间,在父亲无数个关心的电话中,他不仅渐渐理解了当初父亲的做法,更以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荣耀。
这份荣耀不仅来自家人,也来自中里镇的村民们。
王加林家里从事建筑工程承包的亲戚们知道,全区所有的建设项目,他们都可以参与竞争,但唯独中里镇例外。因为王加林早已给他们立下了规矩,只要他在中里镇当一天党委书记,就不允许他们参与这里的项目建设。
中里镇的群众也清楚地记得,一旦哪户群众家里有困难,大伙儿总会看到他的身影。一旦有五保户家里遇到困难,只要包里还有钱,他总会拿出一大半留给群众,以解燃眉之急。
同样,正因为对“党委书记的权力是用来为群众办事的,而不是给自己谋利的工具”这句话的坚守,王加林今年45岁的妻子至今仍在雨城区八步乡的老家务农。
也正因为这份坚守,在得知王加林住院后,中里镇的村组干部、普通群众纷纷自发到医院看望他。而在这其中,更有如建强村3组60多岁的陈国珍这样几乎从不出远门的年老村民。
“告别仪式那天,我原本想去送王书记最后一程的,但却因腿伤而未能前往。”说话间,在震后被王家林带头奋战9个小时救出的村民岳安珍,懊恼不已地敲着受伤的腿。“如果没有王书记,我这条命早就在地震废墟下交代了。”岳安珍说,就为了王书记,我也会好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