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历史变迁及形成模式分析
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历史变迁及形成模式分析
左青松
(河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N1610004)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致力于从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为时代背景,试图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历史变迁及形成模式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关键词:致富带头人;农村;历史变迁;模式;因素
前 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广大农村“带头人”主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带头示范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率先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勇于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创造了一流的业绩,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典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为农村农户发展生产、创业致富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推动更多的农村人才脱颖而出,更广泛地带动农村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共同奋斗。
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为基础的致富带头人,是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威望和影响。要发挥这些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用他们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支持家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第一章
历史变迁
从1978年12月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21世纪初,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农村基层组织模式的重大变化,以及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改变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思维和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涌现出的农村建设带头人,一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重性。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于新的农村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带头人自身也从并不为群众完全认同,成长为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和组织结构在急速转型。随着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走出贫困的强烈愿望驱使下,一批头脑灵活、有一定经营本领的农民,在土地承包与搞活经济中致富,成为群众眼中的“能人”。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新的生产模式下的劳动致富,给予了肯定。1983年1月,285名专业户、重点户的代表,荣膺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行列。“这些农村的能人,广泛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不断创造出高于一般农户几倍、十几倍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在发展生产、治穷致富的道路上,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个信息显示出三层含义:一是鼓励“能人”致富;二是走出传统农业;三是加强典型示范。河南各地、县、公社都树立了一些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当年河南全省的令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达到280多万户,占总农户的20%。由于经营体制的改变,这一时期农村带头人的作用较多地停留在“示范”的层面上—“让他们在群众中披红戴花,走街串巷,给子重奖,树立榜样”。同时,由于转型时期形成的致富第一的普遍心态,以及由生产大队向村民自治转变过程中,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方式的转变相对滞后,推崇“能人”致富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多重的。一些农村党员“只图个人致富,一个人钻到自己的生产里面,对党、集体和群众的利益漠不关心”。对于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带头人的认识一度出现偏差,一些带头人被误解,其作用被削弱。
与此同时,在一些集体经济基础较好,集体领导班子力量较强的乡村,农村领袖人物则呈现出“带头” 的朝气。他们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集体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凝聚力,推动着农村社会和农民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带头人为核心的乡村领导集体,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以发展集体经济和共同致富为特征的先进乡村,又成为影响和推动农村建设的标杆。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就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阐释了“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两个飞跃”的思想不仅明确了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和目的,也向农村建设带头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黑龙江省甘南县兴于四村等先进典型以及全国广大农村,优秀带头人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2 施展才华。在对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河南各地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集体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第二个飞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史来贺所在的刘庄村的集体经济以持续发展的态势、取得的良好绩效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在其影响带动下,新乡农村涌现出众多的优秀带头人。京华村党委书记刘志华,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耿庄村党委书记耿瑞先,楼村党委书记许福卿,龙泉村党委书记梁修吕等,均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们所领导的村镇,也荣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的行列。老先进与时俱进,新典型层出不穷,被称为“独特的先进典型群体现象”。这些典型村镇的领导集体和优秀的带头人,在其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他们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着重要模式,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索着成功之路。
1987年5月,史来贺等28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座谈指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带头人“不再是仅仅能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农业生产行家里手,而且是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善于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人才”。他们总结带领农民致富的经验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情投身农村改革,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破除小农生产观念,树立市场、竟争、信息、效益观念,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坚持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确保粮食增产和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再生产上;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一,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水平”。这五条经验包含了对带头人的政治思想、经营意识、管理水平和文化素质诸方面的要求。1989年4月,国务院进一步规范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明确认定:“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方针”为入选劳模的前提条件。这个标准成为此后评选劳动模范的基本条件。依据这个原则,人事部、农业部在1990年2月确定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评选的基本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拥护党的于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成绩突出;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知识,科学文化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3 坚持勤劳致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坚持勤劳致富,积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讲求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模范作用,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这个条件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带头人的综合要求。仅就对“劳动模范”定义的理解,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看重的“拼命苦干”、“超额完成”,到改革开放以后强调的在“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其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1994年中央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的“五个好”的要求之后,河南省自2001年起,连续3年共抽调干部10余万人驻村,以“普遍采取‘两推一选’、‘民主选举’的方法,选拔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人才进入‘两委’班子”,推动了带头人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讲政治、‘懂经济、善经营、乐奉献,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积极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的优秀带头人,在河南农村不断涌现,己经形成一支强大的群体力量。
2005年10月,中共于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年,在江苏、海南、广东、河南等省探索向农村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其初衷是“既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有利于推动‘三农’工作’,但是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效应却远远超出预想。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和单位即联合出台“三支一扶”计划,系统部署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2008年4月,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土作的意见(试行)》,确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是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首要目的,并且规定了选聘的政治、文化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具体条件。河南省抓住“选、用、帮、管”四个环节,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至2008年,河南省己有2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为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配备了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总数居全国之首。2009年,这项工作在全国被正式作为“长效机制”进行部署。中央还强调,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这些人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政治素质,经过农村实际土作的历练,成为懂管理和技术、在农村留得住的基层党组织骨干和致富“双带头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带头人的培养经过了由激情到理性、由运动到持久、由推波助澜到形成机制的完善过程。这一过程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建立与不断完善带头人培养的科学体制,促进带头人的成长,以及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带头人作为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己经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带头人,则成为农民队伍中最先进的力量。同时,带头人以农村党支部以及村委会及其成员为主要构成,带头人的培养、树立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融为一体,带头人的作用发挥与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形成合力。在这种状况下,农民群众对于带头人的认同感,以及带头人的实践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带头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各地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带头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带头”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河南省的5.7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171万名农村党员,作为7000万农民的带头队伍,勇于探索创新,为“带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设“双强”的带头集体,确立规范的带头机制,营造和谐的带头氛围,确定科学的带头思路。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于河南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创造的“4+2”工作法。2005年,邓州市开始在所辖578个行政村全面推行“4+2”工作机制,在群众中产生热烈的反响,成效显著。“ 4+2”的核心是,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按照” 4+ "土作法决策、实施,其基本程序包括“四议两公开”。“四议”是指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是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这一工作法着眼于从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破解农村基层组织在推进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土作纳入‘四议’、‘两公开’的议事决策程序,走出了一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路子。”200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省村级组织推广邓州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4+2”工作法的决定》,把它作为“长期的重大任务”加以推广。这个决定不仅为带头人队伍的稳定壮大创造了条件,也为其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对于带头人作出的创造和贡献,河南省委给子充分的肯定和积极鼓励。截至2008年,全省先后表彰了82个农村基层组织 5 建设先进县,323个“五好”乡镇党委,3001个“五好”村党支部。有力的措施,也进一步激励了带头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小 结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一期,农村带头人在其产生、群体构成和自身素质,以及价值的实现等各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和时代的差异。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和农民的特点,决定了不同时期的带头人所具有的共性。他们是农民中的先进群体和领袖人物,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他们有着与时一俱进的探索精神,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甘于吃亏的奉献精神,全面发展的科学精神。这个共性决定了不同时一期带头人之间的承前启后、继承创新的关系。
第二章
形成模式分析
农村致富带头人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中,广大农村地区运用先富带动后富理论而实践出的一种针对农村地区的致富新模式。致富带头人往往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产品营销、劳务输出、科技服务等生产经营致富、并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人。他们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领头羊,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杰出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是农村致富道路上的必然产物。尽管这种模式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制约这种模式进一步推广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府缺乏相关的扶持政策,社会缺少广大的正而宣传及农业技术扶持缺失等因素。
农村致富带头人模式之所以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出台和实施相关扶持政策。目前我国关于这方而的政策法规还尚未出台,许多地方政府缺乏主观能动性,造成了政府对这方面责任主体意识不强,没有积极地把这种模式纳入政府指导工作范围,使之在地位上显得非官方化,补利于它的推广和示范效应。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出台这方面的扶持政策,把致富带头人模式纳入政府工作指导范围,使之在政治地位上具有示范效应,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模式的推广。同时,政府也应该要加大对农村 6 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有关带头人致富行业的培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努力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技术水平。政府同时也要组织和引导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自觉地走出去,到一些发达的农村地区开阔视野实地调研,转变观念,开辟和借鉴致富新道路。
农村致富带头人模式效应在一定区域范围受限,这与我们的媒体缺乏积极有效的正面宣传也有一定的关系。一种模式能否得到大力的推广,起到大范围的示范,正而宣传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一种带头人致富模式只有得到了媒体的大力宣传,才能使之广为人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考察、去学习,这样才能够起到一种模式的示范效应。试想我们的媒体除了对华西村,南街村等一些知名致富模式的正而宣传,还能在媒体上找到一些小规模但却极富推广价值的农村致富模式吗? 华西村、南街村等一些知名致富模式确实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是它们能够成功的运行却是具备了一定的地域和历史因素。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方民俗习惯差异也很大,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和推广像华西村这样的致富模式,时间也证实了一味地照搬华西模式是不可行的。相反,一些小规模但却极富推广价值的农村致富模式,却因为缺乏宣传的途径而丧失了示范指导的效应。因此当前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挖掘不同地区的带头人致富模式,使我们的农村致富模式更加丰富,使之能够更加契和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宣传是示范的第一步,广泛而又正面的媒体宣传是农村致富带头人模式示范的排头兵。
农村致富带头人普遍具有极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但往往知识水平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种致富模式的个人效应,很难达到深层次、大范围的示范模式。解决这种制约致富带头人模式的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当地政府积极开展“带出去,引进来”活动。针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存在的大局观不强,技术薄弱等问题,政府应该积极地引导带头人走出去,到一些沿海发达农村地区甚至国外具有典型代表的地区进行实地的考察、调研、学习。只有通过实地的考察才能够让带头人真正地认识到技术上的差距,发展理念的落后,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这种模式的更深层次发展。对于一些适和致富带头人发展的先进技术,往往技术费用比较高,一般的致富带头人不能够承受,这时候政府就需要扮演引进来的角色,通过政府的高信誉做担保,积极地把先进技术引进当地,7 推动当地技术的革新,提高示范效应,降低农民进入风险。(2)、带头人本身也应该积极地提高自身知识素质。实践是带头人成功的第一步,但最终决定成功高度的还是知识和技术。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又是降低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度的保障,更高的知识素质才能够为致富模式的推广做好理论基础。
小
结
农村致富带头人模式作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模式,对于推动我们农村地区新一轮的发展,加快农村地区农产品的转型,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等方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出现的制约致富带头人模式发展的因素,我们政府和带头人本身都因应该积极地去解决。各级政府加大对致富带头人模式的资金和技术的扶持,通过提高他们来带动其他农户起到示范的效应,来实现农村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郭晓平.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带头人的历史变迁-以河南省为中心的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09,(10):93-101 [2]郭晓平.对我国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历史考察[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8): 37-42 [3]曾园根.农村致富带头人能力形成的动态分析[J].农业经济,2007,(2):24-25 [4]黄志坚.农村致富带头人能力形成方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21-2122
[5]房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是一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关于对农村致富带头人情况的调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6]敬强.制约农村致富带头人模式的因素分析[J].人力资源,2013,(9):155
第二篇:绵阳市商业银行,创新模式服务“三农”,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绵阳市商业银行
创新模式服务“三农”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顺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市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号召,为社会承担更多的企业公民责任,在实现县域支行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在信贷规模日趋紧张的前提下,逐步向农业发展方面倾斜,简化信贷审批手续,创新担保模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创新融资担保模式 带动养殖农户致富
“我一直都渴望致富,但苦于没有资金,是商行的惠农贷款帮了我大忙啊!”三台县争胜乡双汇村养殖户杨明松说,他通过市商行的贷款,盖起了养猪棚,从最初养不到10头猪,到现在猪棚的规模已达到500平方米左右,可同时圈养肉猪200头。
在三台县,该行共支持新希望农业产业链上养殖户46户,累计发放担保贷款960万元,可实现年养殖生猪出栏量45000余头,户均产值达300余万元,户均纯收入达10-20万元。
服务百姓一直是市商行的经营宗旨。近年来,为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该行深入开展“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积极创新符合农村经济特点“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产品,并从县域试点逐步推广,将惠农服务送到农民身边。
为让养殖户的每一分贷款都花在刀刃上,最大可能地实现少投资大获益,该行与三台新希望农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将市商行的融资优势和新希望集团农业产业链、技术优势相结合,该行还研发设计出“农业产业链养殖户小额担保贷款模式”——“养殖通”,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题,还带动养殖农户致富,提高食品安全性,获得农户、当地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的一致认可。优化结构开发产品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致力于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市场份额的同时,该行大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涉农信贷投放,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投放到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确保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加。2013年,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为45.2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该行全部贷款的比例为26.54%,同比增长22.26%。
在服务“三农”金融渠道建设方面,该行通过全资设立平武县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参股发起设立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富民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较大成绩。截至2013年底,平武县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贷款余额为3179万元,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富民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贷款余额为70273万元。
为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问题,该行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金融知识宣传,针对农户需求,开展失地农民贷款,还开发了适用农业项目、农业商贸流通企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及农民个人创业等方面的产品,如“养殖通”、“货运通”、“批零贷”、“商铺租赁”、“循环快捷贷”、“成长贷”等。
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供应方面,该行加大对农业制种方面的信达支持力度。在四川西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的历程中,该行针对公司固定资产较少、存货较多的特殊性,采取动产抵押的方式给予其信贷支持,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流动资金需求。在该行的大力支持下,其公司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制种基地从1000余亩发展到16000多亩,制种基地覆盖范围也发展至国内大多数地区,实现了公司跨地域发展,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设立惠农金融服务中心 立足当地服务“三农”
为响应“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以及“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金融工程,市商业银行将农科区支行设立为“惠农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四川地区范围内唯一一家支持“三农”建设的金融机构网点。
市商行农科区支行本着扎根当地、惠及于农的服务宗旨,通过形式多样的担保方式对当地农业企业进行信贷扶持,促进当地“涉农”企业的发展。同时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松垭镇800户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贷款,缓解了当地失地农民养老的问题。
目前,市商行农科区支行支持“三农”贷款的余额达到1.4亿元,每月定期发放2666户城乡居民养老金及1300户失地农民养老金,每月发放金额约200万元。在节日期间,还组织看望并慰问当地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勇于承担“立足当地,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为当地“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祝凰淋 徐力
黄小芹)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站在现实、历史和惠民的高度上,面对“三农”新形势、新农村建设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站在现实、历史和惠民的高度上,面对“三农”新形势、新问题、新需求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区镇村而言,均处在建设新农村的最前沿最基层。如何解读好这一全新内容的重大课题,经过学习和思考,自己认为,建设新型农村,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积极争取外援的支持力度,不遗余力地谋发展、求富裕、快变样。下面,谈几点不成熟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是调动建设主体的主动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庞大工程。这一工程是党中央就“三农”问题又推出的一个重大发展主题。“新农村建设”它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它的确是植入新内涵的大举措。如何才能使建设新型农村这一战略性的任务落到实处,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准农民“主人主体”这个最主要的关键之一,通过农民“不缺位”,让农民听得进、听得懂、听得会,切实树立“我的事,我要办”的理念。只有让农民真正清醒地认清、领会和知晓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现实性和长期性,把握建设新型农村的精髓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的主动性,让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活跃起来。
二是提升建设主体的频率性
党的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和完整的,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具体性、操作性和务实性的。如何才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付诸行动,就必须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手段,采取多种宣传途径,主打宣传之攻势,力求宣传“无死角”,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围绕全区总体发展战略和理论支持,要在“四走”上拓宽路,“四变”上谋招数,“四集中”上求力度。通过大舆论、大渗透和大武装,让新农村建设主旋律在郊区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真正叫响起来。
三是把握建设主体的差异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不能照搬“克隆”。新农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要想建设好,就要尊重民意、尊重实际、尊重创造,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重要原则。大家知道,村与村、乡与乡、镇与镇之间限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自然环境、传统习俗千差万别,在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绝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结合农村的发展现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改造“空心村”、立足“哑铃型”来推进。一头是建设新城镇,让城镇成为农民务工经商、创业致富的新平台;另一头是建设新村庄,让新村庄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新城镇建设,要以大社区模式为方向,坚持以工
业化、城镇化为主导,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服务功能,把中心集镇做大,把特色块状经济做强。要集聚产业,集聚人口,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品位。新村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现代农业集约化建设;以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突出农村建设新风貌;以培育知识化新型农民为先导,推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农民向知识化快速靠拢,使农民尽快成为建设新农村的行家能手。
四是保持建设主体的耐力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战略任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每一位建设者都需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如何才能叫得硬,保持旺盛的耐性活力,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好建设主体的持久内在功力,拒绝“肠梗阻”,解决好不因支部村委班子成员更替而变更规划蓝图的顺利实施,要形成接力赛的布局,要保持永续冲动的激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递进过程,每一位建设者都需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长期的奋斗思想,全力锲而不舍地推进信念,全面实现新农村发展的 “快节奏”。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精神的支撑、组织的保证,而且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为此,要采取“开放”的手段,利用好国家政策的“公投”资金;采取“突破”的手段,聚集好社会法人的“漂流”资金;采取“提速”的手段,激活好农民主体的“休眠”资金。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打通“有
水之源”、“有本之木”的黄金坦途。
五是唤出建设主体的多样性
建设新农村,是全方位性的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的舞台已经搭建,在广大农民扮演好主要角色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好区镇村三级党政领导的重要作用,力戒让农民单独“买单”的“机械”思考。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全民参与,集聚人力资源,调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参与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如领导协调机制,稳定的投入机制,社会帮扶机制,农村配套改革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只有这些机制的不断创新,才能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才能够进一步调动农村积极创业增收的积极性,才能够创造新农村发展的持久活力。
六是惠及建设主体的长效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牢牢把握农村变样、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脉搏。当前,我们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招商、发挥优势、培育产业、扩大总量。,这就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无庸置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牛鼻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
要牵牢牵好。只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的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生存环境,让农民在富裕和谐中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长期得到实惠和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打开和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时不我待,随着新农村建设大舞台的搭建,常年战斗在广阔农村第一线的耕耘者,都有各自的角色去尽情扮演。都需要果敢置身前沿,敢于叫阵,敢于创新,敢于跨越,敢于发展;都需要积极开启“智能库”,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只争朝夕,把精力、智慧和激情舍得用于全区“经济提速、城镇扩张、农民富裕、农村变样”的“接力赛”过程之中。
作为一名工作在林业战线20多年的林业干部,总想尽自己所长为建设新农村出一份微薄之力,我认为就林业方面,要带动农业致富,必须用活政策、用活资源。首先要用活资源:衡山县有林地面积70万亩,特别是竹材资源丰富,当地农民可以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加工,不仅可以安排剩余劳动力,还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还可以在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按照区域合理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标准化加工、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形式,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经济发展,打造衡山的品牌,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其次要用活政策;近年来国家就林业方面就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油茶低改给
予农民补助,林权证可以抵押贷款,林业龙头企业给予贴息贷款扶持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作为新时代的林业干部有义务将党的惠民政策向农民宣传,让他们能及时地用足用活政策,更快更好地建设新农村。
学员:龙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