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肉羊产业扶贫典型(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9.27

时间:2019-05-13 11:1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原县肉羊产业扶贫典型(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9.2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原县肉羊产业扶贫典型(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9.27》。

第一篇:五原县肉羊产业扶贫典型(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9.27

肉羊: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五原县位于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腹地,县域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可耕地230万亩,全县辖8镇1乡1农场,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素有“巴美肉羊之乡”之美誉,获评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县,入围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巴美肉羊保种和繁育基地,形成了百万只以上肉羊生产联合体。

五原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把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肉羊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县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之一。围绕“扩量、提质、增效、创牌”的发展思路和“工厂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肉羊产业“四个一”工程(即:培育一批肉羊养殖示范社、示范户,建设一个万亩肉羊养殖园区,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经营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组建一批肉羊专业合作社),加快肉羊产业大县创建步伐。二十多年来,五原县始终将发展肉羊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来抓,全县肉羊总量达到500万只,其中:羊存栏220万只(基础母羊130万只),年出栏肉羊280万只。农民人均年收入15673元,人均来自肉羊产业收入达到4500元,贫困人口由3370户下降到220户。

加强农企利益联结,夯实产业扶贫之基 龙头企业建养殖场,贫困户入园区养殖脱贫。我县建成了力农巴美肉羊养殖千户扶贫示范园,占地3300亩,由力农集团、亿林公司、青青草原等5家公司投资新建7个肉羊养殖场,建成标准化圈舍面积22万平方米,作为全县扶贫养殖基地。基地内以户为单元进行建设,贫困家庭可整户进驻场区打工。由公司提供肉羊、饲草料、管理、技术、销售等服务内容,周边贫困户到场养羊。养殖基地可同时容纳500多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到场养殖,年养殖收入最高可达10多万元。

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发展肉羊合同托管育肥。青青草原公司,选择有养殖场地、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签订肉羊托管育肥合同,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所需的育肥羊羔、饲料和技术服务,农户有偿为企业进行育肥,直到出栏。这个过程中,企业负责做好肉羊品种的选择和培育、饲料的研发生产、防疫、运输和销售,养殖户负责提供养殖场地和劳动力,按照肉羊的死淘率、料肉比、屠宰率等指标考核养殖户,每批次育肥羊出栏时核算养殖户工资。这种模式,即解决了贫困户没钱养羊和养羊销售难题,又解决了企业养殖场地和人员问题。一般一只羊的工资在15-25元之间,贫困户两个劳动力一批次可以养羊1000只以上,一批次80到100天,一年可养3到4批次,年可挣钱10多万元。

企业购买基础母羊,委托农户饲养。五原县创新推进“委托饲养放母收羔”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养殖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放母收羔”养殖合同,由企业或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肉羊品质和生产性能优良的基础母羊,农户负责羊只的饲养管理、饲草料供给及疫病防控等工作,并在合同期内每只母羊给企业或合作社交回1只育成母羔,其余的所产羔羊由企业企业或合作社按羔羊活重每公斤比市场价高1元进行回收,合同期满后放养基础母羊全部归农户所有。

企业担保、银行放贷、财政贴息、贫困户贷款发展养羊。2016年,由县政府协调蒙羊集团和青青草原牧业集团注入邮储银行保证金300万元,银行放大10倍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年利率7.39的贷款,县财政贴息5%,重点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肉羊养殖,全县发放肉羊养殖贴息贷款3000万元,共扶持贫困户132户。

农民自营发展肉羊产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对于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贫困家庭,我们采取政府帮助建设圈舍、购买种羊、帮助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脱贫致富的措施,2016年,共为贫困户建设标准化羊舍6400平米,购买种羊6861只,共涉及贫困户1154户,累计支出600多万元。

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发展肉羊养殖。我们依托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规模经营的肉羊养殖合作社,通过母羊寄养或注入相应的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入股分红,制定规章制度、签订镇、村、合作社、贫困户四方协议、明确权利与义务,保障扶贫资金安全运行、保证贫困户如期分红,共涉及6个镇35个村500多个贫困户,共为贫困户分红30多万元。

2016年,全县通过不同模式的肉羊产业扶贫,共涉及贫困户1500多户近3000人,并与其他扶贫措施相结合,叠加扶持,使所涉及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多措并举,助力肉羊产业扶贫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肉羊产业的发展,把加快发展肉羊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举措来抓。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考核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奖优罚劣。畜牧科技人员全部入园驻村,技术承包,责任到人,对服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业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给予提拔重用,全县上下形成了层层分工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开展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养殖户之间的相互合作,引导农企创新利益链接机制。扶持加工企业,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集中研发优质、高档、方便的绿色羊肉产品,实现产品安全、产品优质、产品多元,带动羊肉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粗放型加工向精细化加工转变,由低收益向高收益转变。引导县内企业,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市场营销,形成打造巴美肉羊品牌的合力;加强品牌策划、包装和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站,利用博览会、招商会、推荐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巴美肉羊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知名度。鼓励养殖园区积极发展饲草种植—肉羊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沼气利用等循环产业。引导企业扩大有机肥生产能力,提高羊粪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五原,联合兼并现有加工企业,大力开展羊血、羊胎盘、羊骨等副产品的研发,构建肉羊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优势集群。三是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依托县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九大服务体系”和科技“110”指挥中心,针对肉羊产业,专门组建了科技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模式,试行推广利用“培训券”进行“一对一现场指导”、“由信息员组织集中培训”和“科技人员划片承包”等服务,实现了按季节、按生产环节全程技术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制约肉羊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肉羊精细化饲养管理、羔羊快速育肥、肉羊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健全完善“育、繁、推、用”配套的种羊繁育及杂交生产体系,通过引种、选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全力抓好以提高能繁母羊比率、繁殖成活率、出栏率、商品率的“四率”攻关和优良品种、优良饲料、优良设施、优良方法的“四良”推广,实现数量扩张、质量提高和效益增长的同步推进。健全饲草料供给、药物使用、疫病防控、标识佩戴、育肥出栏和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备案登记制度,从源头上逐步建立身份可识别、过程可监管、风险可控制、管理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发绿色、有机羊肉产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肉羊营养工程全力推进,现代饲料加工业快速崛起。大力推广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实施了“粮改饲”、种草奖补机制、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等项目,配合饲料、TMR全混日粮、秸秆加工转化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鼓励、引导肉羊养殖企业、养殖大户通过玉米全株青贮饲喂草食家畜,降低养殖成本,走“为养而种、以养带种、种养结合”的路子,实现提质节本增效,增加养殖收入,全县粮饲兼用玉米播种面积42万亩,完成玉米全株青贮25万吨。全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65%以上,其中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达到90%以上。建成力农集团30万吨混合饲料加工厂、内蒙古正大集团五原分公司20万吨混合饲料加工厂、巴美养殖公司20万吨肉羊全混日粮加工厂、青青草原20万吨饲料加工厂。

五是肉羊产业加工、销售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建成草原领头羊、青青草原、草原聚鑫、巴美等7家高标准肉羊屠宰加工厂,年屠宰加工肉羊200多万只。在生产方面对酮体进行精细分割,产品多达110多种,同时对皮毛、羊血、下货等副产品进行综合研究、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销售方面以传统冷链配送为主。全县建成了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E供销”电商平台、快递物流园、仓储物流中心、巴运物流。形成了3种电商合作模式(电商+农户、电商+企业+农户、电商+合作社+农户),推动优质羊肉及羊肉产品进军全国市场,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力农公司、巴美公司等通过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络销售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羊肉及羊肉制品,年销售额达到5000多万元。力农公司、巴美公司通过网络平台众牧宝、云联牧场发展“网上养羊”,投资者利用手机网上支付功能,投资1000元在互联网上认领并饲养一只羔羊,由养殖公司在基地进行代养,投资者并可全程监控其饲养管理和屠宰加工全过程,4个月出栏可获利50元,这一模式已成为“互联网+农牧业”的典范。目前已经累计发展客户6万多人,完成网上羔羊认领40万只。

六是品牌创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实力雄厚、经营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先后引进了渔蒙家、乌珠穆沁、青青草原等龙头企业投资建厂,扶持本土企业巴美公司、力农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引导肉羊加工企业推行订单生产,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体现“优质种羊,优质肥羔,优质优价,打造优质品牌”。龙头企业通过自建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实现良种繁育、配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化。加快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力度,实施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实现产品来源和流通的定向追踪。现有草原巴美、草原领头羊、青青草原、巴美淖尔、渔蒙家等一批羊肉品牌享誉全国各地。

肉羊产业整体推进,产业扶贫结出硕果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五原县的肉羊产业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了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数量、质量、效益得到并重发展。肉羊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我县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之一。回顾五原县肉羊产业发展历程,有三点重要启示。

启示一: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制定产业扶贫发展政策。制定出台了《创建肉羊大县实施意见》和《肉羊产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为肉羊产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时,积极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项目投资为支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多方筹资、多元投入,多渠道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了当年育肥、四季出栏的产业格局,是自治区肉羊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肉羊产业项目建设。制定支农资金整合方案,将财政、发改、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扶贫以及其他有关畜牧业生产发展等项目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全面支持肉羊产业项目建设。对入驻万亩肉羊养殖园区、新建标准化圈舍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以上、年出栏肉羊5万只以上的企业、规模养殖户,每新建1平方米圈舍给予80元的补贴,并对通往园区的水、电、路进行配套。围绕“三到村三到户”等,重点向整村推进的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社倾斜,对新建的肉羊养殖户,基础母羊达到30只以上、年出栏羊100只以上、新建圈舍达到 80平方米以上标准要求的,每户给予5000元的补贴。

启示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促进肉羊产业化经营格局形成。依托万亩肉羊养殖园区,规范运行肉羊交易市场,扩大千户扶贫肉羊园区养殖规模;引进青青草原在力农养殖园区建成年出栏肉羊10万只的养殖场,建立起与农户联结更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分别是合同托管育肥模式、场地租赁育肥模式、肉羊产业扶贫模式、自建基地养殖模式。加强与蒙羊集团合作,探索建立金融、企业、政府、农户“四位一体”肉羊标准化养殖基地。推行企业自繁型、农企合作型、大户聚集型、整村推进型、互联网+牧场型等养殖模式。先后引进渔蒙家等知名企业投资建厂,扶持巴美养殖公司、力农集团等县内企业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合同契约等形式,建设优质生产基地,构筑“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合同养殖户”等经营发展模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当前,巴美公司的“工厂化养殖”模式,从饲草料种植加工、种羊繁育、优质肉羊生产加工到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的肉羊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力农集团采取“企业+基地+养殖户”的“五统一分”养殖模式(“五统”即:企业统一免费提供养殖场地、统一提供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产品;“一分”即:分户饲养),积极吸引养殖户进驻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从饲料生产到养殖、屠宰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渔蒙家食品有限公司、草原聚鑫有限公司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优质服务等手段,大力发展“企业+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的肉羊订单生产。

启示三:强化科技支撑,找到精准扶贫产业着力点。依托县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九大服务体系”和科技“110”指挥中心,针对肉羊产业,专门组建了科技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模式,试行推广利用“培训券”进行“一对一现场指导”、“由信息员组织集中培训”和“科技人员划片承包”等服务,实现了按季节、按生产环节全程技术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制约肉羊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肉羊精细化饲养管理、羔羊快速育肥、肉羊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健全完善“育、繁、推、用”配套的种羊繁育及杂交生产体系,通过引种、选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全力抓好以提高能繁母羊比率、繁殖成活率、出栏率、商品率的“四率”攻关和优良品种、优良饲料、优良设施、优良方法的“四良”推广,实现数量扩张、质量提高和效益增长的同步推进。健全饲草料供给、药物使用、疫病防控、标识佩戴、育肥出栏和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备案登记制度,从源头上逐步建立身份可识别、过程可监管、风险可控制、管理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发绿色、有机羊肉产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篇:精准扶贫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精准扶贫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东境中部,辖12个乡镇、33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46.33万亩,总人口23.8?f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实地调研,建档立卡,精准扶持,迅速脱贫

截至2013年底,全县精准扶贫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涉及12个乡镇151个村18 769户,有39 988人被列为精准扶持对象,贫困发生率为20%。经过 2014-2016年三年的努力,全县共有26 138人口实现了脱贫目标,55个村退出贫困村之列。通过动态调整,2016底全县的贫困村为96个,贫困人口为13 74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0%降至6.8%。2017年精准扶贫目标任务是减少贫困人口10 000人以上,81个以上村退出贫困村之列,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树立标杆,百村示范,样板带动,典型引领

昔阳县大寨镇的肉鸡养殖产业项目主要采用“集团承包+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入驻+贫困户分红”的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与脱贫致富双盈的成功之路,每年从中分红的贫困户多达2 000户。昔阳县云创空间是具有创业力的创业孵化空间,为该县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家庄双孢菇种植示范园,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2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香菇100万千克,年纯收入580万元,为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模式。北界都村光伏扶贫项目辐射带动20个村,390户贫困户。仿真花制品加工项目带动9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人均增收300余元。与此同时,县委还要求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打造四个示范村,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打造一个示范村,每个市直帮扶单位至少打造一个示范村,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创特点,最终确保全县2/3以上的村达到示范样板。

分类扶贫,途径多样,精准出招,稳定脱贫

昔阳县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找准致贫因素后,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探索出了扶贫新途径。

特色产业家庭经营创收型。该县紧紧围绕各村的特色产业总体布局,寓各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于总体规划之中,持续推动“菜、果、猪、菇、药”五大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有效带动全县12 900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特色产业入股受益型。该县将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村、贫困户的入股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建成投产后,入股贫困村、贫困户从中受益。近年来,全县建成的35个村级光伏电站,就有2 297户贫困户从中受益,每年每户获利3 000元。

劳动就业创收型。该县广开就业渠道,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劳动收入。从天津引进仿真花和从山东引进服装制衣等“短平快”项目,优先从贫困户中招收员工,帮助4 600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移民扶贫、易地脱贫型。该县将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偏僻小村、穷村,整体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通过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途径,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计划对756户2 145人进行移民扶贫。目前,扶贫安置楼主体工程即将竣工,2018年部分贫困户可入住。

林业生态扶贫。该县通过退耕还林、生态造林和生态管护,使7 200多名贫困人员受益。

电商、物流增收型。该县抓农村电商扶贫,通过强化电商服务体系和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带动840余贫困户就业增收。

特困人口兜底养老型。该县坚持“特困人口应保尽保、集中供养”的原则,降标扩面,确保了全县五保户、低保高龄老人兜底养老全覆盖。

抓机遇,定措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政策保障措施。昔阳县制定出台了《昔阳县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奖励实施细则》《昔阳县畜牧产业扶贫项目补充说明》等措施。从县政府到乡政府,层层落实责任制,着力打造示范村、带动潜力村、提升薄弱村,形成了村村搞创建、户户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资金保障措施。昔阳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加大了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2017年县财政拿出1 631.75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带资入股办理贷款贫困户达1 425户。明确细化了诸如种植业、养殖业、光伏业、旅游业等奖励措施和补助标准。

技术保障措施。昔阳县积极开展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就地培训、技术合作等方式,确保每个贫困户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

用地保障措施。昔阳县在农田建设上,出台了新造耕地补贴政策。2016年以来,全县新造耕地1.2万亩,涉及21个贫困村,仅此一项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余元。在用地调控上,该县坚持向脱贫产业、脱贫项目倾斜,对232个脱贫产业优先供给了所需土地;在有林地、宜林地的利用和管护上最大限度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使他们从中受益。

社会公益性保障措施。昔阳县全力推进社会公益事业,成效十分明显。全面进行了危房排查,清除了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隐患;投资2 440万元为58个贫困村新建安全饮水工程60处、集中供水点35处;15个贫困村的卫生诊室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县财政每年出资2万元,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率先实行了普通高中生学费全免,补贴寄宿初中生乘车费、生活费等,受益贫困生多达3万人次。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锦纶北路1号 晋中市政务大厅 邮编:030600)

下载五原县肉羊产业扶贫典型(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9.27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原县肉羊产业扶贫典型(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9.2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