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寺院如何称呼才更具有礼仪性

时间:2019-05-13 11: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寺院如何称呼才更具有礼仪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寺院如何称呼才更具有礼仪性》。

第一篇:进寺院如何称呼才更具有礼仪性

进寺院如何称呼才更具有礼仪性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传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写成“主持”,这不仅是文字错误,也是理解上的错误。”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见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头。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进而用来指住持的居室,后来又转为对住持的尊称。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则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四大班首分别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则是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教纠察)、维那(禅堂负责人)、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室负责人)、书记。其中,维那师负责寺中的法务,在做法事时,是领众的带头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规戒律的,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因此维那有维持纪纲的意思。

有一些称谓,往往是对某一僧人或居士的道德、学问表示尊敬。也是出于礼节性的自谦,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法师“是常修梵行,通晓佛法,而且能引导、教化众生修行的人。澄观《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八列举了法师必须具备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卷、成就忍力十种德性。法师的种类,依据《法华经·法师品》的记载,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现在法师已经成为汉地出家人的通称,遇见出家人,称其为某某法师,是完全可以的,它成为世俗人称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词。

“三藏法师”由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在中国,对从事佛经汉译的僧侣,常尊称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称。小说《西游记》中,称玄奘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称谓玄奘的专有名词,这虽然没有什么大错,但“三藏”的名称其他人也可以用,并非专有名词。

“禅师”是一心坐禅,通晓禅定的比丘。在中国由于禅宗非常盛行,禅师的称呼并不限于禅宗一派,凡习禅的僧人都可称为禅师,如《续高僧传·习禅篇》所收,便有达摩禅师、道绰禅师、信行禅师等等,有些人并不属于禅宗。后来,朝廷也曾用“禅师”号赐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获得“大通禅师”为最早,其后,禅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也获得“大鉴禅师”称号。至于生前及受赐号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赐“大慧禅师”最为著名。

“律师”又称为持律师、律者,指专门研究、解释、读诵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怀素等皆称为律师,以娴熟《四分律》见称。后来则指通达佛教戒律的僧人。至于现代法律界称打官司时的辩护士为律师,则属于借用这个词,与佛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就通达和记诵法律这一点来说,又有相通之处。

“长老”又称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长宿等等,指年龄长、发蜡高(出家时间长)而智德俱优的大比丘。《集异门足论》卷四列举了三种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龄较长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达戒法者,年虽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护法中有财势的长者。长老虽然是对年长者的尊称,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还是看重其德行。佛经也称絮聒佛教大居士、大护法为长老,也是一种尊称。

此外,还有“大师”、“大德”等等称呼。佛经中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中省地师范,称为大师或者大德。《本事经》卷七认为大师有如来、阿罗汉和有学的圣者三种;中国佛教则不用“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是对高僧的敬称。这两种称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须是社会公认的佛家领袖人物才能称其为“大师”或“大德。

当我们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

“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慧普”,那么就是“上慧下普”。一般来说,千万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佛家规定,出家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即出家人皆以“释”为姓,都只以法号相称。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受戒师、传法师可以称呼的,其他人不可称呼。在家弟子只可称呼其外号,称呼外号时也不可称某某,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这些规矩是我们与出家人接触时要注意的,也是一种语言上的尊敬和礼貌。

除了这些称呼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说法也应该注意。比如“灵魂”一词,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称做“神识”,而不使用“灵魂”这个概念。作为时间概念的“礼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德教堂祈祷。对佛家要称“星期日”而不要叫“礼拜日”。佛教信众每日都做功课,也可说时时做课,不规定在周日,所以也没有“礼拜日”之说。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讲“爱”,因为在佛家看来,有“爱”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执,“爱”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讲的慈悲,悲指拔苦,慈指与乐,由此可见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怀。

佛教礼仪浅论

在学习佛教礼仪的课程时,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这些礼仪的现世价值在哪里?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被称为礼仪之邦,早在两千年前的周朝就订立了完整的社会家庭礼仪,称为周礼。尚礼是周朝的特点,区别于商朝的尚鬼。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礼仪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有的陈规陋习不再适应当时历史的需要而消失了,有的礼仪因为统治者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繁琐而严酷,比如封建时代严酷的君臣父子礼仪就是严重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扼杀了社会的创造性。

那么,礼仪到底是什么?礼仪的存在价值是什么?礼仪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伴随了我的整个听课过程,后来看了一些相关书籍后我得出了自己粗浅的结论:礼仪是一种道德的制度化形式,礼仪的存在价值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礼仪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能否增加社会的平等有序。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唯物时代,法律制度取代道德制度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礼仪仅作为社会生活的补充存在,在我国现在阶段尤其如此。看看现在的中国家庭,很多小孩子不知道尊敬长者,也许他的父母也不懂得。学生越来越不懂得尊师重道,也许他的老师也不知道。这些都要求我们的社会在完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同时,更要完善道德制度,才能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足后实现精神和谐。

在佛学初级班学习了佛教的礼仪后,我更明白了礼仪的存在价值在哪里。佛教礼仪有很多很多,衣、食、行、动、坐、卧都有相应的礼仪,让我们在缺乏礼仪的世界中感受到了礼仪的价值。衣之礼仪是为了增加佛学同修的外观有序度,形成良好的整体形象,用商业角度命名就是品牌商标。食之礼仪是为了增加佛学同修的用餐时的有序度,同时这也是一种修佛行为,因为人的动物性决定了吃饭时是人的食欲最旺盛的时候,食之欲望的增加也可以是一种孽因,在此时通过礼仪的制度约束人的孽因的增长,这也是一种修佛。行、动、坐、卧都是行为礼仪,这些礼仪的意义都是增加佛学同修的行为有序度,心理学中有种理论是身体行为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的精神思想,比如在悲伤时保持笑脸可以减缓悲伤情绪,所以行为礼仪的意义也是这样,使佛学同修在行动坐卧时保持有序从而完成精神智慧的修行。

佛学初级班中有几位老师讲到了孝经、十善业、弟子规等道德经典,让我感触良深。佛学也是一种关于社会、人生、世界的哲学,佛学的世界观是以缘生万物和色空学说为基础的,佛学的人生观是以因果轮回学说为基础的,但是佛学的社会观并不完善,因为佛家是追求出世离红尘的,所以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的理论并不多。但是,佛教并不是没有社会观,而是追求人的内在精神智慧力量,当人的智慧发展了,社会制度的约束就不再必要了。在当今的社会中,约束制度有法律制度和道德制度两种,法律的约束力量来源于国家的强大力量,但是道德的约束力量则来源于人内在的社会属性和精神智慧。所以,道德制度是和佛家的思想理论相契合的,当然,道德制度也是和儒家道家等其他柔性理论相契合的。所以,虽然《孝经》《弟子规》是儒家的经典专著,但在道德理论上是符合佛家学说的。道德也是一种修行内容,我们在遵循这些经典的学说的同时,也要靠自己的智慧进行取舍和判断,对有益于个人修心平和、有益于家庭和睦、有益于社会和谐的道德规范要保留,对不符合时代特征的道德规范要舍弃,这样我们才能在佛学知识的引导下完成道德修行。

下载进寺院如何称呼才更具有礼仪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寺院如何称呼才更具有礼仪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