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用临床医学检验形态学之血液系统疾病与血细胞图谱
典型的M2a
颗粒粗大,密集,染深紫红,内外浆和“材捆细胞”明显 临床特点:1常见于成人 2纤维蛋白原减低及出血发生率高 3对全反式维A酸治疗反应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占AML的5-8%。其中98%以上具有t(15;17),其它为17q21/RARα基因的变异易位。t(15;17)(q22;q21)/AML主要见于中年患者,常伴DIC,临床出血重,早期死亡率高;FAB分为M3(粗颗粒型)和M3v(细颗粒型)两型。M3的核形和大小不规则,常为肾形核或双叶核;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天晴颗粒,部分细胞胞浆则充满细小的粉尘状颗粒;Auer小体粗大,常呈“柴束状”,电镜表现为六边形的管状结构;MPO染色强阳性;近25%的患者AE染色弱阳性。M3v白血病细胞无颗粒或少颗粒,多为双叶核形,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但仍可见少量的白血病细胞有典型的M3细胞特点;患者WBC常显著增高,MPO染色强阳性,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不同;ARTA治疗复发的患者异常早幼粒细胞的胞浆常呈强嗜碱性。白血病细胞均匀一致地高表达CD33,CD13的表达程度不一;HLA-DR和CD34一般阴性,CD15常为阴性或弱阳性,且不与CD34共表达;也常共表达CD2和CD9。M3和M3v都有特征性的t(15;17)和PML-RARα融合基因,少数患者因复杂易位而检测不到t(15;17),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t(15;17)/AML对ATRA极为敏感,采用ATRA、As2O3或蒽环类药物治疗能取得良效。
t(11;17)(q23;q21)、t(5;17)(q35;q21)和 t(11;17)(q13;q21)是APL的少见变异易位,分别形成PLZF-RARα、NPM-RARα和NuMA-RARα融合基因。PLZF-RARα阳性的APL细胞形态特点为:核形较规则,胞浆颗粒较多,常无Auer小体,假Pelger-Huet核细胞多见,MPO染色强阳性;与典型的APL不同。t(5;17)的APL细胞多为粗颗粒型,少数细胞呈细颗粒型,且无Auer小体。PLZF-RARα+ APL对ATRA无反应,而在t(5;17)APL则可取得疗效。典型的M6 细胞学特点:外周血及骨髓中最初可见大量不正常的幼稚红细胞,随后形态学特点逐渐不能与其他类型AML相鉴别。
临床特点:通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实验室检查特点:
1细胞可以与抗血红蛋白抗体反应。2原始红细胞PSA染色强阳性。3细胞可与抗Rc-84相反应。
M6一类以红系细胞群为主的AML,根据有无原始粒细胞显著增多而分为M6a(红白血病,即FAB分型中的M6)和M6b(纯红白血病)两类。M6a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比例≥50%,且原始粒细胞≥20%NEC;M6b为有核红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红系比例≥80%,且无原始粒细胞显著增多。M6a主要见于成人,占AML的5-6%;M6b极罕见,可见于任何年龄阶段。个别CML急性变时可呈M6a,甚至M6b。
M6a既可原发,也可继发于MDS-RAEB或RCMD;骨髓增生活跃以上,各阶段有核红细胞均可见,并有增生异常的特点,表现为巨幼样变或双核、多核,较早期的细胞胞浆有分界不清的空泡,并可有大的多核有核红细胞;也可有巨核细胞增生异常;原始粒细胞中等大小,胞浆内常含少许颗粒,Auer小体偶见;骨髓铁染色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有核红细胞PAS染色可阳性;原始粒细胞的MPO或SBB染色也可阳性。免疫分型时原始红细胞一般无髓系抗原标记,anti-MPO常为阴性,但血型糖蛋白A和血红蛋白A抗原阳性。原始粒细胞则表达多种髓系相关抗原如CD13、CD33、CD117和MPO等,可有或无CD34和HLA-DR的表达。本病应与MDS-RAEB、伴有核红细胞增多的AML成熟型及AML伴多系增生异常相鉴别。当骨髓红系≥50%有核细胞、而原始粒细胞少于20%NEC时,应诊断为RAEB;如红系或巨核系≥50%的细胞有增生异常的特点,则应诊断为AML伴多系增生异常。
M6b未分化型的原始有核红细胞胞体中等大小或较大,核圆,染色质细,有1到多个核仁,胞浆强嗜碱性,常无颗粒,有分界不清的空泡,PAS染色常阳性;少数情况下原始红细胞类似于原始淋巴细胞,但电镜检测具有典型的有核红细胞特点,如胞浆内可见游离铁蛋白和铁蛋白体等;PPO可阳性。原始红细胞MPO和SBB染色阴性,AE、ACP和PAS染色阳性。有核红细胞分化较好时免疫表型的特点为血型糖蛋白A和血红蛋白A阳性,而MPO或其它髓系抗原阴性,原始有核红细胞CD34和HLA-DR阴性;分化差时血型糖蛋白A也常为阴性或弱阳性,CD36、碳脱水酶1(carbonic anhydrase 1)和Gero抗原等常为阳性。CD41和CD61一般阴性,但在某些病例可有部分表达。应与B12、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相鉴别;有核红细胞分化差者可能难以与其它类型AML、特别是M7、以及ALL和淋巴瘤鉴别。无淋系抗原表达可排除后者;如有有核红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则可与M7区分开来;但少数患者的免疫表型模棱两可,可能红系和巨核系均受累及,如此时有多系增生异常的特点,则可归类为AML伴多系增生异常。
本组疾病无特异的遗传学异常。常见伴多个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复杂核型,尤以5和7号染色体异常最多见。M6a临床恶性程度较高,原始粒细胞比例可逐渐增多,中位生存期仅为25个月;M6b原发耐药,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
在此基础上,有人又把骨髓原始红细胞(占红系比例)和原始粒细胞(NEC比例)均超过30%者归类为M6c。白血病细胞对现有药物原发耐药,中位生存期仅为10个月。
PSA染色
AML-M4Eo 1983年Arthur和Bloomfield报道了5例骨髓嗜酸粒细胞增多(8-54%)的AML,3例为M2,2例为M4,均有16q缺失。随后Beau等又报道了18例骨髓嗜酸粒细胞增多的M4病例,遗传学检测均有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患者的嗜酸粒细胞中含有大而不规则的嗜硷性颗粒,PAS和氯醋酸酯酶反应阳性,与正常嗜酸粒细胞不同。异常嗜酸粒细胞与16号染色体结构性重排的关系在第四界国际白血病染色体协作组会议上得到确认。FAB将这类AML称为M4EO。后来发现,并非所有inv(16)或t(16;16)AML的骨髓都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近1/3的患者嗜酸粒细胞<5%。inv(16)或t(16;16)AML形态上除表现为M4EO外,还可为M2、M5或M1。inv(16)或t(16;16)使CBFβ与MYH11基因重排,形成CBFβ-MYH11融合基因。由于易位涉及CBF的另一个亚基CBFβ,因此常将本病与t(8;21)AML合称为CBF AML。inv(16)或t(16;16)AML以年青患者居多,治疗CR率高,含HD-Ara-C的方案能取得良好疗效。2001年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nv(16)(p13q22)/ t(16;16)(p13;q22);(CBFβ-MYH11)AML。
本病占AML的10-12%。约23%的AML-M4患者有inv(16)/t(16;16)。发病见于各年龄阶段,中位发病年龄为35-40岁。
患者的外周血WBC数多为30.0~100.0×109/L,涂片可见幼稚粒、单核细胞,但多无嗜酸粒细胞增多。典型骨髓细胞形态为AML-M4EO,骨髓除有原始和幼稚粒、单核细胞增多外,多有嗜酸粒细胞增多,一般占5-30%,有时低于5%。骨髓中各阶段嗜酸粒细胞均可见到,有时因密集的嗜酸性颗粒分布而使细胞形态难于辨认。嗜酸粒细胞胞浆内多有大而圆的异常嗜酸性颗粒,主要见于幼稚的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且常有粗大的嗜硷颗粒。异常嗜酸性颗粒在较成熟的嗜酸粒细胞则不易见到。异常嗜酸粒细胞的奈酚-ASD-氯醋酸脂酶染色呈弱阳性,而正常嗜酸粒细胞一般为阴性,t(8;21)AML时增多的嗜酸粒细胞亦为阴性。目前有证据表明异常嗜酸粒细胞起源于白血病细胞。成熟的嗜酸粒细胞核可呈低分叶状。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MPO阳性率≥3%,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常阳性或弱阳性。骨髓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减少,成熟粒细胞也少见。有些患者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并不增多,少数患者的原始细胞比例可低于20%。此外,患者骨髓形态也可表现为M1、M2或M5等其它白血病类型。
白血病细胞表达CD13、CD33和MPO等髓系抗原,也常表达CD14、CD4、CD11b、CD11c、CD64、CD36和溶菌酶等单核细胞分化抗原。共表达CD2较为多见。细胞免疫表型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特征性的inv(16)或t(16;16),大多为inv(16),而t(16;16)较为少见。FISH和RT-PCR检查可发现CBFβ-MYH11融合基因。
ITP发病原理:
1PLT在脾脏内潴留且被PLT抗体破坏。
2PLT抗体可以结合到巨核细胞上干扰PLT的产生。
3多数病人体内有抗PLT表面膜蛋白GPⅡb/GPⅢ/a和GPⅠb/ⅠⅩ抗体,但至病作用尚不清楚。4出血时间较依PLT数目估计要短,提示PLT功能加强。5有些病人会出现PLT功能受损,意义不明。
异常淋巴细胞图片
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抗原或致丝裂原刺激后,DNA大量复制,并相继合成大量RNA,向幼稚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这种处于转化过程中,具有一些新的形态学特点的细胞,称为异常淋巴细胞。其特点是体积变大,核大,染色质变得疏松,甚至会出现模糊的核仁或核分裂现象。胞浆变化更为显著,不仅量变多,而且常变成深蓝色,有时有泡沫感,形似浆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的外周血中。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流感、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较多见。但正常人偶可见到,其中尤以小儿较多见,最高可达6%。此外,在一些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疟疾等也可见到。
这是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
M5典型图普
细胞较大,核浆比较原粒细胞低,细胞质含细小颗粒,Aure小体罕见,可见大的核仁,NSE染色阳性,可被NAF抑制。
临床特点:1牙龈、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结及髓外浸润常见 2可发生DIC 3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升高 4高白细胞综合征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表现:似白血病,但出血、感染少,常见
心、肺和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血象:EOS明显增多并有幼稚型细胞 骨髓:原粒(>5%)、嗜酸性早幼粒、嗜 酸中幼粒以下粒细胞均增多
分类:急性、慢性;原粒、幼稚、成熟C型
电脑制作。
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管内皮
浆细胞01-类似破碎细胞
双核浆细胞
这是一个偏晚期的原始巨核细胞,胞体体积较成熟巨核小,胞浆蓝色。核仁较大,不规则(为浅色部分,采集系统分辨率所限,没有镜下清楚)。见于一慢粒患者。
在众多浆细胞中有一巨大的巨噬细胞,位于中央.巨噬细胞体积大,胞浆含有很多空泡,是被吞噬和处理的物质.此外,巨噬细胞的核浆比和染色体致密度与一些浆细胞相似.多发性骨髓瘤,骨髓-50x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AML-M0
①细胞形态类似于急淋L2;
②髓过氧化酶(MPO)及苏丹黑染色阳性细胞<3%; ③细胞表面标志CD33、CD13(+),淋系抗原(-); ④少见。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1
①骨髓未分化原粒细胞占骨髓非幼红细胞的90%以上; ②≥3%的细胞为MPO(+); ③较少见。图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
①原粒细胞占骨髓非幼红细胞的30%~89%; ②单核细胞<20%,其它粒细胞>10%; ③免疫学分型CD13、CD33(+),HLA-DR(-);
④细胞遗传学分型:约40%出现t(21;8),可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见图2)⑤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图2:出现t(21;8),可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
M3(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ML-M3)
①骨髓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占非幼红细胞的≥30%;②免疫学分型CD13、CD33(+);HLA-DR(-); ③细胞遗传学分型:特征性地染色体易位:t(15;17);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 ④临床上出血倾向严重,多表现有全血细胞减少; ⑤能用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 ⑥临床上较多见。图2:特征性地染色体易位:t(15;17);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
①骨髓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在30%~<80%; ②各阶段单核细胞>20%;
③当嗜酸性粒细胞占非红系细胞≥5%时,则叫作M4E0; ④较少见。见图: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①骨髓中原单、幼单及单核细胞≥80%; ②临床易出现牙龈增生、肿胀; ③较多见,治疗反应差。见图:
M6(急性红白血病,AML-M6)
①骨髓中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②较少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见图:
M7(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AML-M7)①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 ②罕见,预后差。见图
第二篇: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之体会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之体会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检验医学已成为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患者愈否和生命安全,而检验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临床医护的配合、认可,因此与临床的有效沟通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从事检验工作30余年的体会:
一检验科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检验医学或临床检验诊断学(国家教委注册的学科名称),隶属于临床医学范畴,也就是说,它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因此,检验科必须与其他临床学科加强联系并融为一体。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文件中,明确指出,医学实验室的服务是对患者医疗保健的基础,因而应满足所有患者及负责患者医疗保健的临床人员之需要。这些服务包括受理申请、患者准备、患者的识别、样品采集、运送、保存、临床样品的处理和检验及结果的确认,解释报告以及提出建议。
在国家法规许可的前提下,期望医学实验室的服务除进行诊断和患者管理之外,还包括会诊病例中患者的检验和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可以看出,检验科的全部工作内涵是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有些甚至是通过临床医师和护士来完成的。加强检验科与临床诊疗工作的联系有利于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有利于检验结果正确解释和应用,有利于对检验项目临床意义的深入理解和再评价,有利于正确制订疾病诊断指标的组合,有利于对临床危重病例的会诊分析,有利于对疾病发展机制的探讨,有利于正确选择治疗药物,有利于听取临床医师反馈意见并改进检验科的工作。一句话,检验科要出色的完成任务并不断发展,离不开临床医师和护士的理解、帮助、支持和参与。他包含了检验医学全面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
二检验科与临床沟通的问题
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检验科不再像人们传统常说的辅助科室,它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正凭借全新的检验理念、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定格为临床医学的专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医院临床和检验科之间,检验技术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之间在相互交流、沟通、学习、指导和咨询方面存在许多障碍,检验与临床医护的矛盾越来越多,出现问题后又相互推脱责任,导致互相间信任度下降,这在某种意义上妨碍了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新技术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为:
1、检验项目的增加,误差的几率也增加,涉及的方面也增加
2、临床医生跟不上化验的发展 医生不合理申请检验项目。多数临床医生不了解检验医学的进展,不能有效地利用检验新技术、新项目,习惯于旧检验项目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不了解检验医学的发展;二是新仪器检测的数据有相当一部分他们不了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听到临床的医生们(包括相当数量的科主任)说,检查血常规,我们就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其他的数据都是多余的。
3、盲目求快已成为检验与临床在实际工作中不和谐的一个音符,临床医生往往过分强调快出结果,这也成为制约检验与临床和谐共进的一个因素。例如:上午刚送了细菌培养的申请下午就要拿结果。
4、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时,不少临床医生常常是首先怀疑检验科的水平,甚至当着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面指责检验科的结果不可靠,增加了医患纠纷的风险。其实有些疾病发展过程是复杂的,不同的疾病阶段可能化验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临床工作中是经常发生的。
5、经常存在护士采集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情况。标本采集方法不正确、标本送检不及时、临床使用药物等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6、当临床怀疑某项结果有问题时,我们的部分检验人员回答是“报告错了?机器是这样报的,我不知道啊!” “仪器正常,仪器测定是多少,就报告多少!”,或者说“结果已经复查了,没有错的!”,7、检验人员不重视沟通,甚至于不知道如何与临床沟通。
•(1)临床方面有关检验质量问题没能及时反馈和解决;(2)各种疾病诊断检验项目没能及时开展;(3)检验项目难于在临床推广使用和被临床认可;(4)临床医师对检验方法学、适用范围、结果解读存在诸多问题;(5)检验科对异常结果缺乏分析和建议。因此,迫切要求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结合,对方沟通。
•检验科如何与临床沟通
•1..开展新项目前的沟通与论证:检验科每开展一项诊断项目应首先并主动征求临床医师的意见,熟悉和了解临床需求程度和对疾病诊断的实用价值及患者对检验费用的承受能力,掌握临床对开展新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期望,根据临床信息决定开展新的项目的范围和实施的措施,并与临床医师和护士共同制订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程序和要求,以保证检验项目的顺利开展。
•2.临床选择检验项目时的相互沟通:在对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就诊者需要做哪些检验、何时做检验是由临床医师根据就诊者的主诉、症状或病情变化来做出决定的,但有时检验医师提供的咨询服务对医师选择合理、实用、经济的检验项目是很有用处的。一般在选择检验项目时要兼顾有效、时效性和经济性3个方面。有效性是指在检验诊断价值,主要考虑该项检验对某种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通常每项检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有一定的限度,在不同的条件下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在对人群进行筛查时,应考虑敏感度较高的检验项目。以防漏诊。对于疾病的确诊,应选用特异性较高的检验或阳性似然比及验后概念较高的检验项目。
如果观察疗效或临床治疗监测,应选用直接有影响且比较灵敏的检验。时效性是通过检验可尽快地作出诊断,往往单用某一项检验很难了解病理改变的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往往采取“组合检验项目”的方式。但组合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考虑组合项目的合理性、有效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一般“检验组合”有4种情况:(1)为提高敏感度而形成的组合;(2)为了解某一器官不同功能情况或从不同角度了解某一疾病有关信息而形成的组合;(3)为正确和及时诊断而形成的检验组合;(4)初诊时为了解更多的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的检验组合。所谓经济性是指在保证及早确诊及向临床医师提供有效信息的前提下,应考虑选用费用较少的检验项目,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3检验报告解读的沟通:每项检验有其不同的敏感度,而且受生物变异因素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同一检验结果的参数在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过程中也不相同,比如肌红蛋白、肌钙蛋白、CK都是心肌损伤标志物,但在发病的不同时间,结果差异很大。三P检验在DIC早期表现阳性,但在晚期尽管FDP可以超出参考范围好几倍,三P却表现为阴性反应;有如每项检验的方法学不同,说表现结果的不确定度也不同,动态分析指标有明显改变要注意结合检验的不确定度造成的差异。另外,各项检验项目参考范围的建立,检验指标位于“正常”和“病态”之间的“灰区”范围以及某些检验项目危急报告值范围,都需要临床医师与检验医师相互沟通。
三临床医师深入检验科,熟悉检验诊断知识
•由于检验医学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如果临床医师(特别是对检验诊断依赖性较强的学科)不深入实验室,就很难灵活掌握正确应用新的检验技术和项目,就不可能了解造成非病理结果的因素,包括分析前的误差、实验的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和固有误
差,检验中的干扰因素有标本因素、药物因素和仪器偏差等诸多因素;我们所得到的检验报告时受这些因素影响的综合产物,临床医师不但要掌握系统的临床知识,还要了解检验科的工作程序、质量控制及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这些要素全面、客观、动态、辩证地解读报告,从中去伪存真,准确分析数据,正确使用报告,克服目前少数医师只看报告数据,不加分析地肯定或否定检验结果正确与否的倾向。
四加强临床与检验科的协作,促进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
•目前,在检验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1)有研究表明,通过对检验科的系统评价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实验室检查是不适当的,甚至是不必要的。证实了34%~40%的实验检查中有15%~95%项使用不当。(2)新的检验项目只有在充分评价其准确性、可靠性时,才有助于医疗决策。但是,由于片面追求临床和经济效益,有些检验项目在用于临床时缺乏严格临床评价。(3)在很多临床疾病的研究系统中,也常常缺乏对检验项目应用的评估资料。因此,检验科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应遵守循证医学和循证检验医学的原则,对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构寻求最佳的证据,结合患者的表现和疾病,科学的加以运用。
第三篇:临床医学检验论文关于医学检验论文医学检验论文浅谈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有效协作在诊疗工作中的意义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关于医学检验论文免费医学检验论文: 浅谈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有效协作在诊疗工作中的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检验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科室,它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正凭借全新的检验理念、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转变为临床医学的专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较多,包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环节,临床医师在医疗过程中获得患者体内客观而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工作者必须加强有效的合作,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最大限度地降低检验全过程中的误差,尽量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实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的诊疗依据。
1选择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求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都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1],如何合理选择检验项目,使其发挥临床最大的功效是每个医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因此,要求医师在认识疾病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申请检验项目,尽量选择对某种疾病有特异性诊断的实验方法,同时还应对该检验的方法学原理,临床意义及干扰检验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深入理解[2]。知晓检验结果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疗程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与检验人员一道共同探讨,选出最佳的、合理的、具有实用性的检验方法。通过临床长期实践,不断总结优化出对某种疾病最直接、最特异、最经济的项目及项目组合提供给临床[2],切不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无针对、无目的性地申请检验项目“大组合”。这样,既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又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而且过多的检验会提供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干扰诊断治疗。
2高度树立检验质量意识,确保医疗质量提高临床检验技术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作依据,临床诊疗工作就非常受限,所以,要保证良好的医疗质量就必须加强检验科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资力度。而检验质量又是检验科生存的基础,质量得不到保证,再先进的仪器和方法也得不到信任[3]。因此在检验工作当中,要一切围绕质量这一核心,教育工作人员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质量是科室发展永久的主题,只有以质量作保证,检验科才能得到临床认可,科室才有地位,有权威性。
2.1认真做好分析前质量保证临床检验的分析前程序就是从医师开出医嘱申请到检验分析开始这一环节,其中包括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到运送一系列过程。以上工作均由医师和护士来完成,其中某一环节处理不好,不符合规定和要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文献报道,临床反馈不满意的结果中,有80%的报告可溯源到质量不合乎要求[2],而且这一环节潜在因素多,难以控制,因此,需要广大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共同努力,共同配合,共同把关。多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影响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特别是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真正做到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因素,使送检的每份标本都能符合要求,且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为标本的正常检测奠定可靠的基础。
2.2分析中质量控制临床医师、护士可以影响检验标本的真实性,但对于一份真实的标本,其结果的准确性则依赖于检验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1]。标本采集虽然符合要求,但检验科人员素质低、专业技能差、设备落后、管理跟不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检验质量要求,大大影响结果的可靠性。所以要获得准确的检验报告,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首先,提高检验人员的医德修养和业务技能,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所有检验人员必须持相应专业职称证书方可上岗;其次,用于检验的检测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尤其是精密仪器要指定专人维修、保养,定期进行仪器校准;第三,科室应成立质量管理组织,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按要求认真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建立起科室自己靶值,严格控制实验误差范围,积极参加室内质量评价活动,以此推动科室检验质量的稳步提高。2.3加强分析后质量保证这是检验工作最后一个环节,当完成患者样本检测后就要出具检验报告。此时应认真做好结果审核发放工作,科室应指定具有高级职称资格或科负责人经认真审核后签发报告,并形成制度。如遇特殊标本或医师对检测结果有质疑时,及时与医师联系,必要时采取复检,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及可靠性。
3开展新业务,引进新科技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离不开实验诊断水平的提高,这给检验科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应有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国内、国外医学新动态,掌握新知识,大胆开展新技术。当今检验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如何使一项新的检验项目让临床接受是检验科的责任[1]。科室从实际出发,在准备开展新技术、引进新仪器的同时,应广泛征求临床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可行性论证。力争多开展一些既能指导临床诊疗又实用的新项目,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4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交流有文献报道,在整个标本检验过程当中,检验前所占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2],而且分析前的具体工作全部由医师和护士来完成,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必须加强交流与协作,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检验人员一方面要寻找机会向医护人员介绍医学检验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项目及临床意义,多介绍正确采集标本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还应适时建议和帮助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合理分析使用检验结果。另一方面,还要多深入病房,及时把医护人员对检验科的意见建议带回检验科,便于及时发现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得到整改。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医疗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临床和其他医技科室的配合。多年的实践表明,检验科是联系临床最为密切的科室之一,检验科建设已成为衡量一所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有很多信息都来自于检验科,并以此作为评价临床诊疗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检验科要谋求发展得到临床认可同样也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大力配合。
这就要求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工作的中心全部围绕临床诊疗活动。要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协作,共同配合,从严把关,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王前,郑磊,曾方银.加强临床实验室与临床交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67-69.[2]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